中國文化名人簡介_第1頁
中國文化名人簡介_第2頁
中國文化名人簡介_第3頁
中國文化名人簡介_第4頁
中國文化名人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文化名人簡介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字鶴卿,號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7歲考取秀才,18歲設館教書。青年時期,連續(xù)中舉人、取進士、點翰林、授編修。1898年,棄官從教,初任紹興中西學堂監(jiān)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組織中國教育會并任會長,創(chuàng)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均曾被推為總理。1904年組織光復會,1905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研讀哲學、心理學、美術史等。武昌起義后回國,1912年1月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不久,因不滿袁世凱的專制而辭職,再赴德、法等國學習和考察。1915年與李石曾等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會,次年與吳玉章等發(fā)起組織華法教育會,提倡勤工儉學。1916年回國,次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1年,法國里昂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分別授予他文學、法學博士榮譽學位。在1924、1926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入選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1927年,除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中央特別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監(jiān)察院長、代理司法部長等職外,并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被任為大學院院長。1928年辭去各行政職務,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還兼任交通大學、中法大學、國立西湖藝術院(后改為杭州藝專)等多所高等學校校長、院長以及故宮博物院理事長、北平圖書館館長等職。1932年,同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推為副主席。晚年,為抗日救亡事業(yè)奔波,努力促成國共合作。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chuàng)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新教育體制。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在于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實行“選科制”,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后,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家。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chuàng)辦愛國女校。蔡元培對近現(xiàn)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1.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3.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巴金2003-11-9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巴金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在那里巴金的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問世,筆名使用“巴金”。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從事創(chuàng)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他創(chuàng)作了很多作品,主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海的夢》、《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短簡》等散文集。巴金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chuàng)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shù)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在這其間還擔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學叢刊》等叢書??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活動,編輯《吶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chuàng)作有:《家》的續(xù)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zhàn)三部曲》(又名《火》)、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zhàn)后期和抗戰(zhàn)結束后,巴金又創(chuàng)作了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等,這些作品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了有力的抨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務,他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首倡建立中國文學館。并主編《收獲》雜志。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巴金六十年文選》、《創(chuàng)作回憶錄》等。巴金小說創(chuàng)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于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這方面寫得最成功的、影響最大的代表作,他善于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樸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有一種打動人心的藝術魅力。曾經激動過幾代人的心靈,這部著名的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作品:《霧》《雨》《電》、《靜寂的園子》、《春天里的秋天》序、《鳥的天堂》、《火》、《機器的詩》、《海上的日出》、《做一個戰(zhàn)士》、《狗--星》、《日》、《紀念友人世彌》、《一個車夫》、《廢園外》、《“重進羅馬”的精神》、《桂林的受難》、《繁星》、《做大哥的人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萌芽》、《復仇》、《神、鬼、人》等。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除此之外,巴金還出版了大量譯作。茅盾2003-11-9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別名仲方、明甫。茅盾是他的筆名。1896年7月4日誕生于杭嘉湖平原上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市鎮(zhèn)——浙江桐鄉(xiāng)縣烏鎮(zhèn)的一個商人家庭。茅盾的童年就是在這古老秀麗的市鎮(zhèn)度過的。茅盾五歲開始接受啟蒙教育。當時祖父開辦了家塾,但是茅盾的父親認為教材的內容太陳舊,便自選了一些新教材,由茅盾的母親陳愛珠來教。七歲時,父親接替了祖父執(zhí)教于家塾,茅盾才進了家塾。1904年,烏鎮(zhèn)辦起了第一所新式的初等小學堂——立志小學。茅盾成為這所小學第一批學生。茅盾在立志小學初等小學堂三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1907年,考入烏青鎮(zhèn)高等小學插班三年級。該校素以重視國文和英文著稱,學校又有豐富的藏書,聰明好學的茅盾在這里得以很好的成長。他的國文成績,在四年級已成為全校之冠。在一次童生會中,主考人在少年茅盾的卷子上批道:“十二歲小兒,能作此語,莫謂祖國無人也。”1910年,茅盾考入湖州中學。1911年9月轉入嘉興中學由于大多數(shù)教員都是同盟會會員、革命黨,茅盾受到啟發(fā)因反對學監(jiān)的專制而被除名。1912年春,茅盾赴杭州投考安定中學,這時茅盾培育了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1913年8月,茅盾考上了北京大學預科攻讀文科。1916年7月畢業(yè)。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走上了社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1917年茅盾在商務印書館的(學生雜志)上發(fā)表了第一篇翻譯小說——英國威爾斯的科學幻想小說《三百年后孵化之卵》。1917年年底,茅盾為《學生雜志》撰寫了社論《學生與社會》和《一九一八年之學生》,這是茅盾最早的兩篇論文。1918年至1919年間,茅盾編寫了二十七篇童話。1918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中國,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茅盾開始研究俄羅斯文學。1919年4月,茅盾寫出了最早的一篇外國文學評論《托爾斯泰與今日之俄羅斯》表示了對俄國布爾什泰主義的勝利的歡欣。1920年7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10月茅盾由李達、李漢俊介紹參加了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茅盾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也是中國最早成為共產黨員的文學家。1925年“五卅”運動前夕,茅盾寫了長篇論文《論無產階級藝術》。1927年9月,茅盾發(fā)表了處女作《毀滅》并第一次使用茅盾這個筆名。國共合作破裂之后,茅盾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于此。左聯(lián)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箲?zhàn)時期,輾轉于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fā)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聲名日隆。建國之后,他歷任文聯(lián)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xié)主席,并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chuàng)作。到了“史無前例”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wěn)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xù)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作品介紹:中短篇小說:《報施》《大鼻子的故事》《春蠶》《林家鋪子》《色盲》《自殺》《創(chuàng)造》《詩與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煙云》《有志者》長篇小說:《虹》《蝕》《鍛煉》《多角關系》《腐蝕》《子夜》《霜葉紅似二月花》《霜葉紅似二月花》續(xù)稿。散文:《賣豆腐的哨子》《白楊禮贊》《虹》《青年苦悶的分析》《冬天》《雷雨前》《談月亮》《黃昏》《沙灘上的腳跡》《天窗》《“自殺”與“被殺”》《歡迎古物》讀《詞的解放運動專號》后有感。老舍2003-11-9老舍(1899.2.3.——1966.8.24)老舍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老舍是滿族正紅旗人。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西城小楊家胡同一個困苦的貧民家庭,老舍的父親是一名守衛(wèi)皇城的護軍,1900年在抗擊八國聯(lián)軍入侵的巷戰(zhàn)中陣亡。從此,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老舍在大雜院里度過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大雜院的日常生活,使他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yè)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大雜院的生活使他從小就喜愛流傳于市井巷里的傳統(tǒng)藝術(如曲藝、戲劇),為它們的魅力所吸引。他從這樣的環(huán)境中,接受了與現(xiàn)代中國大多數(shù)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藝術啟蒙。這些,都對他有極大的影響,并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留下鮮明的印記。1906年,在別人的資助下,老舍進私塾讀書;三年后,轉入新式學堂。1913年,考入學雜膳宿費用都由國家供給的北京師范學校。1918年老舍以優(yōu)異成績在北京師范學校畢業(yè),畢業(yè)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并兼任國民學校校長。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yè)業(yè)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guī)規(guī)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五四”給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擇。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里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拔逅摹蓖苿铀M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1924年,老舍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多彩的世界和濃烈的鄉(xiāng)思,將他拉入文學的天堂。他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業(yè)余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寫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老舍在文學事業(yè)中找到了值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他的創(chuàng)作從一開始就顯現(xiàn)出現(xiàn)實主義的特點,并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1929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國回國。次年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課余繼續(xù)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貓城記》(1932)、《離婚》(1933)、《牛天賜傳》(1934)、《月牙兒》(1935)、《駱駝祥子》(1936)、《我這一輩子》(1937),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特別是小說《駱駝祥子》突出地表現(xiàn)了作家對于城市貧民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成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恶橊勏樽印肥?0年代中國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現(xiàn)代中國一部杰出的長篇小說;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譯成英文以后,也贏得了外國讀者的喜愛??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老舍只身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在武漢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管協(xié)會的日常事務。在創(chuàng)作上,以抗戰(zhàn)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有話劇《殘霧》,小說《火葬》、《四世同堂》等。1939年6月,他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zhàn)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余里,歷經川、鄂、豫、陜、寧、青、甘、綏八省,包括延安和陜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生活,他的政治態(tài)度明顯地激進起來。抗戰(zhàn)后期,他又投身日漸高漲的民主運動之中。以上變化也鮮明地反映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他先后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演唱曲藝的藝人討論編寫抗戰(zhàn)鼓詞的問題,自己也利用各種舊形式寫了不少宣傳抗戰(zhàn)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shù)來寶、墜子、話劇等,供藝人演出。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以濃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關頭這座古老城市的眾生相,細致刻畫了深受傳統(tǒng)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沖突和由此萌發(fā)的覺醒,蘊含著對于他們的鞭撻和期待,在他關于北京市民的眾多描繪中增添了不少豐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畫幅??谷諔?zhàn)爭勝利后,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期滿后旅居美國從事創(chuàng)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日,老舍立即啟程回國,曾任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他以巨大的熱誠,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從事傳統(tǒng)藝術的改革、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yǎng)和輔導,同時創(chuàng)作了《茶館》、《龍須溝》等著名話劇。1951年,話劇《龍須溝》上演,引起文藝界和社會的強烈反響。一個來自舊中國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時間里,寫出這樣一部歌頌新中國的優(yōu)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贊嘆,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他努力了解、體驗新的生活,反映在作品中,寫出歷史的躍進。在后期創(chuàng)作中,最為成功的是話劇《茶館》(1957)和小說《正紅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館作為舞臺,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據時期和國民黨政府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結構嚴密,一氣呵成,再現(xiàn)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和豐富的社會生活,雖有濃厚的悲劇意味,卻都跳躍著時代的脈搏,顯示出人民的力量和歷史前進的趨勢,具有一種內在的歷史樂觀主義精神。這標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又有了重要發(fā)展?!恫桊^》是當代中國話劇舞臺上最優(yōu)秀的劇目之一,在西歐一些國家演出時,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老舍是現(xiàn)代中國作家中作品形式體裁最為豐富多樣的一個,而且在不少領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績。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現(xiàn)了一個藝術家最可寶貴的政治熱情,而且也表現(xiàn)了同樣可寶貴的藝術家的真正的勇氣”(周揚《從〈龍須溝〉學習什么?》),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創(chuàng)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chuàng)作的各個領域,也使他永不滿足已經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能夠不斷取得重要的進展和突破。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是現(xiàn)代中國文壇上杰出的風俗、世態(tài)(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他把歷史和現(xiàn)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各種人物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tài)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老舍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文學家、藝術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的迫害,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凌辱而含冤棄世。作品介紹:老舍戲劇集《殘霧》《張自忠》《面子問題》《神拳》《荷珠配》《歸去來兮》《秦氏三兄弟》《方珍珠》《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女店員》《大地龍蛇》《柳樹井》《青霞丹雪》《青蛙騎手》《全家?!贰段魍L安》《誰先到了重慶》。老舍長篇小說集《蛻》《老張的哲學》《鼓書藝人》《文博士》《火葬》《無名高地有了名》《小坡的生日》《正紅旗下》《牛天賜傳》《趙子曰》《二馬》《離婚》《駱駝祥子》《貓城記》老舍短篇小說集《趕集》《熱包子》《愛的小鬼》《同盟》《大悲寺外》《馬褲先生》《開市大吉》《歪毛兒》《柳家大院》《抱孫》《黑白李》《眼鏡》《鐵牛和病鴨》《也是三角》《蛤藻集》《上任》《犧牲》《柳屯的》《末一塊錢》《老年的浪漫》《毛毛蟲》《善人》《鄰居們》《月牙兒》《陽光》《櫻海集》《老字號》《斷魂槍》《聽來的故事》《新時代的舊悲劇》《且說屋里》《新韓穆烈德》《哀啟》《火車集》《“火”車》《東西》《人同此心》《殺狗》《我這一輩子》《一封家信》《一塊豬肝》《浴奴》《貧血集》《八太爺》《不成問題的問題》《小木頭人》(童話)《一筒炮臺煙》《集外》《不說謊的人》《創(chuàng)造病》《敵與友》《電話》《狗之晨》《記懶人》《民主世界》《牛老爺?shù)奶涤邸贰渡蚨缂恿诵剿贰渡鷾纭贰缎♀弮骸贰缎聬蹚浂贰对Ed池里》《抓藥》。老舍曲藝作品《厚古薄今》《活-武松》《假博士》《教授》《她記得》《抗戰(zhàn)民歌二首》《空城計》《控訴摟包的》-大鼓書詞《禮物》《戀歌》《流離》《亂形容》《說明白話》《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謠二則》《微笑》《為和平而戰(zhàn)》《為小朋友們作歌》《維生素》《小相聲一則》《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詩》《雪中行軍》《音樂的生活》《英雄贊《元旦銘》《慈母》《打刀曲》《讀書》《二期抗戰(zhàn)》《附錄-致友人函》《歌唱偉大的黨》《歌聲》《鬼曲》《國葬》《過新年》《海外新聲》《和平解放西藏》《紅售貨員》《紅葉》《鴻興飯館紅旗飄》《八九十枝花》《保民殺寇》《保我河山》《壁報詩》《別迷信》《長期抵抗》《陳各莊上養(yǎng)豬多》《成渝路上》《蒙古青年進行曲》《女兒經》《陪都贊》《青年》《青年突擊隊員》《清明》《日本撤兵了》《掃蕩五氣》《山高擋不住太陽》《神仙辭職》《生產就業(yè)》《柿子豐收》《蜀江船歌》《雙反》《札蘭屯的夏天》《戰(zhàn)》《丈夫去當兵》《致富神咒》《中秋月餅》《祝賀北京解放十年》《祝賀兒童節(jié)1》《祝賀兒童節(jié)2》《作詩》。金庸金庸有兩支筆:一支是寫武俠小說的“世界第一俠筆”,另一支是寫社評的“香港第一健行”。金庸所撰寫的武俠小說廣受中國人的喜愛,并且在全世界掀起了研究“金風”的風氣,將金庸的作品推到文學經典的高峰。從80年代起,金庸先后獲得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名牌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并被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香港大學聘為名譽教授。,以及英國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慕辛學院、劍橋大學、魯賓森學院、李約瑟研究中心和新加坡東亞研究所選為榮譽院士。金庸,本名查良鏞,生于1924年,浙江海寧人。上海吳東法學院畢業(yè),曾任報社編輯、編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1959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明報》機構,出版報紙、雜志及書籍,1993年退休。1946年進入上海東吳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被錄取為上?!洞蠊珗蟆穱H電訊翻譯。1948年被調派至香港,繼續(xù)任國際電訊翻譯。1951年任《新晚報》編輯﹐并撰寫影評、電影劇本.1953年開始根據小時候聽到的家鄉(xiāng)故事,著手寫《書劍江山》。1955年在《新晚報》發(fā)表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