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南亞封建社會_第1頁
第四章南亞封建社會_第2頁
第四章南亞封建社會_第3頁
第四章南亞封建社會_第4頁
第四章南亞封建社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南亞封建社會第一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四章南亞封建社會一、歷史發(fā)展概況二、封建制度的形成三、印度教的興起四、種姓制度的發(fā)展變化五、莫臥兒帝國的興衰第二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一、歷史發(fā)展概況1、上古歷史的回顧(公元前2500-公元4世紀)2、中古時期次大陸北部的主要王朝笈多王朝(4-6世紀)戒日帝國(7世紀)拉其普特時期(7-12世紀)德里蘇丹國家(1206-1526年)莫臥兒帝國(1526-1764年)3、德干高原一帶存在過的主要政權:伐卡塔卡王朝;帕拉瓦王國;遮婁其王國;拉什特拉庫塔王國。4、在次大陸的最南端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朱羅、潘地亞和哲羅三個土著的泰米爾人的王國。第三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上古歷史的回顧哈拉巴文化(前2500-1750年)歷史不詳?shù)摹昂诎禃r代”(前1750-13世紀)吠陀時代(前13-600年)列國時代(前6-4世紀)孔雀王朝(前324-187年)巽加王朝(前187-75年)甘婆王朝(前75-30年)史實不清外族入侵的時期(前30年-公元4世紀)第四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笈多王朝4世紀初,位于恒河流域中游的摩揭陀地區(qū)的小邦笈多的實力逐漸強盛。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起笈多王朝。地轄約為今日比哈爾、孟加拉及北方邦一帶。笈多王朝第二代君主沙摩羅笈多開始大規(guī)模的對外擴張,征服了整個北印度地區(qū)。380年,沙摩羅笈多之子旃陀羅笈多二世繼位,史稱“超日王”,在其統(tǒng)治期間,笈多王朝國勢達及鼎盛。進入5世紀之后,笈多王朝內亂時起,外患不斷,尤其是北方嚈噠人(白匈奴)的入侵,使笈多王朝陷入分裂。第五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戒日帝國6、7世紀之交,北印度小國林立,爭戰(zhàn)不已,處于紛爭動蕩之中。其中較強者有位于朱木拿河、恒河流域的坦尼沙王國。606年,易利沙·伐彈那繼承坦尼沙王位,史稱“戒日王”。即位之后,歷經(jīng)6年兵不釋甲的連續(xù)征戰(zhàn),終于征服了北印度諸國。612年,戒日王將坦尼沙與穆里克合并,建戒日帝國,定都曲女城。647年,戒日王病故,身后無嗣,王位由大臣阿羅那順僭奪,地方王公紛紛自立,帝國全面解體。第六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拉其普特時期7世紀中葉至12世紀末的數(shù)百年間,印度次大陸一直處于分裂局面。西北地區(qū)一些小邦相互攻伐,忽盛忽衰。有些小邦王族自稱“拉其普特”(意為王孫貴族)。這些拉其普特小邦往往保有氏族部落的軍事組織,勢力頗大,割地自雄。第七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二、封建制度的形成(一)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的時間:列國封建說;笈多和戒日王時期封建說。(二)反映封建化進程的主要史料:法顯《佛國記》;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印度封建化的特點:封建化的時間長速度慢;國家政權在其中起著重大作用;保留了大量農(nóng)村公社的遺跡。第八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佛國記》在《佛國記》中法顯指出:“王之侍衛(wèi)左右,皆有供祿”?!爸T國王、長者、居士為眾僧起精舍供養(yǎng),供給田宅、園圃、民戶、牛犢,鐵券書錄,后王王相傳,無敢廢者,至今不絕?!狈@還提到了耕種王地,繳納租稅的自由農(nóng)民,他們的自由程度比較大,“農(nóng)民無戶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輸?shù)乩ケ闳?,欲住便住”,與隨土地轉移的“民戶”適成鮮明對照。第九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大唐西域記》根據(jù)玄奘《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王田之內,大分為四:一充國用,祭祀粢zī盛;二以封建輔佐、宰臣;三賞聰睿、碩學、高才;四樹福田,給諸異道”。第十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德里蘇丹國時期(一)形成的背景(二)各王朝的更替(三)行政體制及統(tǒng)治基礎(四)土地制度和封建關系的發(fā)展(五)伊斯蘭教的傳播第十一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一)形成的背景962年,在今阿富汗東部興起由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建立的加茲尼王朝(962—1186年)。999至1030年,狂熱的伊斯蘭教君主馬默德在位。他率軍對印度連續(xù)進行了17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入侵,屢屢擊敗印度拉其普特王公們的抵抗。加茲尼王朝在馬默德死后急劇衰落,為阿富汗西部新興的伊斯蘭古爾王國所滅。古爾王國奉行與加茲尼王朝同樣的侵掠國策,繼續(xù)對印度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逐漸將德干高原以北地區(qū)并入古爾王國。1206年,古爾王國蘇丹穆罕默德遇刺身亡,身后無嗣,王國四分五裂。古爾駐德里總督庫特布·烏丁·艾貝克自立為素丹,從此開始了北印度的德里素丹國家的統(tǒng)治。第十二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11世紀時的印度第十三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二)各王朝的更替德里素丹國家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較為穩(wěn)固的伊斯蘭教政權。它存在了320年之久,先后經(jīng)歷了5個王朝:奴隸王朝(1206—1290年)卡爾基王朝(1290—1320年)圖格拉王朝(1320—1414年)賽義德王朝(1414—1451年)羅第王朝(1451—1526年)第十四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印度的德里蘇丹國第十五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三)行政體制及統(tǒng)治基礎入侵者由突厥人和阿富汗人組成,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建立了具有濃厚伊斯蘭教色彩的封建制度。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神權政體,作為全國最高統(tǒng)治者的素丹集君權、教權于一身,由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組成的軍事貴族階層是素丹政權的社會基礎和拱衛(wèi)力量。第十六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四)土地制度和封建關系的發(fā)展憑借征服戰(zhàn)爭所獲得的大量地產(chǎn),德里素丹國家實行土地國有的制度。國有土地的占有形式有三類:一是由素丹直接支配的土地,稱“哈斯”;二是國家賜給伊斯蘭教職人員的土地,稱“伊納姆”,賜給清真寺的土地,稱“瓦克夫”;三是素丹以服軍役為條件分封給穆斯林武士的土地,稱“伊克塔”。除上述三類國有土地外,此時印度尚有許多土地為印度教土邦王公世襲相傳和私有,這類土地的所有者稱“柴明達爾”。第十七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五)伊斯蘭教的傳播德里素丹的建立與發(fā)展,在印度不僅確立了政治統(tǒng)治,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印度原有居民的傳統(tǒng)信仰體系和文化觀念。歷代素丹仍奉行嚴厲的宗教歧視政策:經(jīng)濟上,嚴令印度教教徒交納比穆斯林高得多的土地稅,并交納作為異教徒恥辱標志的人頭稅;政治上,任何印度教徒不得出任高級文武官職;一些具有宗教狂傾向的素丹甚至頒布苛令,禁止印度教教徒理發(fā)、不允許在朱木拿河洗浴、不得舉行宴會等等。在南亞次大陸上形成了伊斯蘭教與印度教并存和對峙的二元文化結構。第十八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三、印度教的興起佛教的衰微與婆羅門教的重新崛起。8至9世紀,著名宗教大師商羯羅(約為788~820年)發(fā)起改革運動,整頓印度教的思想體系和寺院法規(guī),終使印度教趨于定型,并徹底取代佛教,成為印度社會的主導宗教。教義的哲學基礎是吠檀多派唯心主義。崇拜的主體有三:創(chuàng)造之神大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破壞之神濕婆。宗教儀式與神祗觀念。(印度的“昆梅拉節(jié)”)印度教的顯著特點。四大主要派別。第十九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商羯羅商羯羅的生卒年代約為788~820年,是印度中世紀吠檀多哲學的集大成者、著名的不二論理論家。商羯羅家族屬于喀拉拉邦所特有的叫做“拉姆菩提尼”(NambUdiri)的婆羅門階層,他自幼喪父,遁世而成為游仙人(saMnyAsin).少年時跟隨牧尊學習婆羅門教經(jīng)典,牧尊的生平不明,傳說為吠檀多不二論者喬荼波陀的弟子。后來商羯羅邊有遍游印度各地,同其它的哲學派別進行論戰(zhàn)。商羯羅熱切地希望復興傳統(tǒng)的婆羅門教,恢復奧義書精神。商羯羅為了說教和復興婆羅門教的需要,在印度次大陸的四方建立起了四大僧院。第二十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昆梅拉節(jié)”印度最盛大的朝圣節(jié)日,每12年內分別在恒河之畔的“赫爾德瓦爾”、錫布拉河畔的烏賈因、戈達瓦里河畔的納西克和恒河與亞穆納河交匯的安拉阿巴德舉行一次?!笆ピ 笔恰袄ッ防?jié)”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又稱恒河圣水沐浴節(jié)。相傳,自古以來印度教徒一直視恒河水為圣水。他們認為,在圣水中沐浴,可以潔凈身心。因此,在此節(jié)日期間,成千上萬善男信女,扶老攜幼來此沐浴,以祈求神靈保佑。第二十一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二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三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四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五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六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印度教的四大派別一是尸摩多派,遵奉古婆羅門教傳統(tǒng),奉行多神信仰,承認泛神論為最高真理,其信徒人數(shù)頗眾;二是毗濕奴派、拜兼有創(chuàng)造與破壞能力的宇宙維持者毗濕奴為最高神,認為通過默念神名和坐禪便可獲解脫,強調禁欲、苦行、素食等戒律,主要流行于北印度和西海岸地區(qū);三是濕婆派,奉濕婆為最高主神,視其為毀滅、苦行和舞蹈之神,主要流行于克什米爾和南印度等地;四是性力派,崇尚梵天之妻辯才天女、毗濕奴之妻吉祥天女、濕婆之妻難近母等女性神靈,持具有色情色彩的性力儀式。第二十七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八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九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四、種姓制度的發(fā)展變化婆羅門和剎帝利是宗教與軍事行政貴族,吠舍是一般公社成員,而首陀羅與以上三個種姓不同,是由于各種原因而失去公社成員身分的人,只能從事當時被認為是低賤的職業(yè),其地位接近奴隸,少數(shù)就是奴隸?!洞筇莆饔蛴洝分休d:“若夫種姓,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凈行也?!粍x帝利,王種也?!环蜕?,貿(mào)遷有無,逐利遠近。四曰戌陀羅,農(nóng)人也,肆力疇隴,勤身稼穡?!痹诜蜕岷褪淄恿_兩個等級中依照行業(yè)的不同,形成了各種名目的阇提。阇提內部職業(yè)世襲,設有專門管理機構監(jiān)督其成員遵守規(guī)章制度和風俗習慣,違者視情節(jié)予以懲處。各阇提之間相互隔絕,不得通婚。社會地位最低,從事被認為是低賤職業(yè)的人,形成不可接觸者種姓,稱旃陀羅。他們“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唐突?!钡谌豁摚菜氖彭?,2022年,8月28日五、莫臥兒帝國的興衰(一)帝國的建立與鞏固巴布爾(1483—1530)胡馬雍(1530—1556)(二)帝國的強盛阿克巴(1556—1605)賈漢吉(1605—1627)沙杰汗(1627—1659)奧朗則布(1659—1707)帝國的土地制度(三)帝國的衰落人民起義、教派運動和馬拉提人地方總督的獨立和殖民主義者的入侵第三十二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三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阿克巴及其改革改革的內容改革的意義第三十四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五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六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阿克巴改革的內容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整頓并完善中央統(tǒng)治機構,實行行省制度,嚴密控制地方勢力,防止地方割據(jù);改革地租和賦稅制度,固定稅額,取消包稅制,實行統(tǒng)一的度量衡制度;為緩和民族矛盾,調和外來統(tǒng)治者與印度本土統(tǒng)治者的矛盾,對土著統(tǒng)治者采取懷柔籠絡政策;為調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關系,對非伊斯蘭教徒采取寬容政策,允許信仰自由;廢除印度教的陳規(guī)陋習。第三十七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阿克巴改革的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消除了地方割據(jù),使次大陸出現(xiàn)了歷史上少有的長期安定統(tǒng)一的局面;擴大了莫臥爾帝國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使帝國成為外來封建主與土著封建主聯(lián)合專政的政權;阿克巴的宗教政策促進了帝國境內各族文化的融合;改革中采取的有利于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政策以及長期穩(wěn)定的政治局勢,促進了印度社會的文明進步。第三十八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位于阿格拉城郊亞穆納河南岸,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帝王沙杰汗及其寵妃泰姬?瑪哈爾的陵墓?,敼柹皞涫軐櫺?,1631年去世,年僅38歲。沙杰汗為寄托哀思,按照瑪哈爾生前的請求,為她修建了這座陵墓。主體建筑1632年動工,1648年完工,附屬建筑1654年完工,耗時共22年。沙杰汗死后合葬于此。第三十九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帝國的土地制度莫臥兒帝國的土地制度是德里蘇丹國土地制度的繼續(xù)和發(fā)展,皇帝在名義上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而具體有三種占有形式:哈里薩札吉爾→札吉達爾柴明達爾第四十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人民起義1672-1674年,西北部印度及阿富汗邊境地區(qū)巴坦族起義。1672年,薩特納密教派農(nóng)民起義。1679年4月,德里市民數(shù)千人匯集到德里大清真寺抗交人頭稅。第四十一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教派運動巴克提派(虔信派)馬赫迪派(救世主派)錫克教派第四十二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巴克提派(虔信派)12世紀,產(chǎn)生于南印度,后在北印度廣泛流傳。創(chuàng)始人是出身于婆羅門教的羅摩難陀?;驹瓌t:所有印度人在宗教上聯(lián)合起來,不論是印度教徒還是伊斯蘭教徒;印度人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對種姓制度;不依階層或種姓看人,而以做人是否公正品人。第四十三頁,共四十九頁,2022年,8月28日馬赫迪派(救世主派)馬赫迪派發(fā)源于比亞那城,首領是教長阿拉伊和阿卜杜拉·那亞吉。群眾大都是勞動人民和商人,而且全是穆斯林。“馬赫迪”意思是“救世主”,據(jù)說穆罕默德預言將來有位與他同名的人出來治理世界,建立正義和秩序。武裝的信徒在比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