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概要(第三版)》課件緒論_第1頁
《中國傳統文化概要(第三版)》課件緒論_第2頁
《中國傳統文化概要(第三版)》課件緒論_第3頁
《中國傳統文化概要(第三版)》課件緒論_第4頁
《中國傳統文化概要(第三版)》課件緒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本章要點】1.文化及其結構與功能。2.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特征。3.研修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基本方法。第一節(jié)

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文化的內涵習近平同志在論述中國傳統文化時強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痹催h流長的民族文化既成為世界文化長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其豐厚博大而構成獨特的文化品格,形成了民族于宇宙自然、于人類社會、于人本體獨特的認知。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身而至于家國天下,制之為度數,發(fā)之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為表現和國家的各種制度都屬于“文化”的范疇。西方人怎么理解“什么是文化”?第一種是方式論,即認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并非由遺傳得來的生活方式。這里包含了人們的興趣、愛好、風俗、習慣,強調了文化的繼承性。第二種是過程論,即認為文化是人類學習和制造工具,特別是制造定型工具的過程,這里包含了人類智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不斷進化,強調了文化的演進性。第三種是復合論,即認為文化是作為社會的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音樂、風俗、法律以及其他種種能力的復合體,這強調了文化的熔鑄性。界定文化鐘敬文先生:“凡人類(具體點說,是各民族、各部落乃至于各氏族)在經營社會生活過程中,為了生存或發(fā)展的需要,人為地創(chuàng)造、傳承和享用的東西(如衣、食、住、工具及一切器物),也有精神的東西(如語言、文學、藝術、道德、哲學、宗教、風俗等),當然還有那些為取得生活物資的活動(如打獵、農耕、匠作等)和為延續(xù)人種而存在的家族結構以及其他各種社會組織”本書界定歸納:文化的核心問題是人,文化也就是“人化”。具體來說,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于文化。也可以這樣說,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凝結在一切器物、典章、行為之中的精神。二、文化的分類長期以來,人們使用的“文化”概念,內涵、外延差異甚大: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分說;有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說;有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價值四層次說;有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六大子系統說,等等。四層次說(一)物態(tài)文化(二)制度文化(三)行為文化(四)心態(tài)文化三、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統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中,能適應并滿足個人和社會多種需要的重要作用。(一)記錄功能文化從被人類創(chuàng)造的第一天起,就有著記錄的功能。(二)認知功能人類的認識過程總是受到文化現象的制約和規(guī)范的。(三)教化功能文化被人們創(chuàng)造以后,就成了人們生活環(huán)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二節(jié)

中國傳統文化一、強大的生命力二、求穩(wěn)懼亂的農業(yè)文化心態(tài)三、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四、君主專制與民本主義結合的政治文化五、中庸之道的社會心理習慣六、以人為本的仁者風范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一、強大的生命力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后,大都逐步中國化,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它的一部分。融合力,是指中國文化并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黃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對中國境內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吸收。延續(xù)力,是指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持續(xù)至今而未曾中斷,把今天和昨天、明天緊密地結合起來。凝聚力,是指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續(xù)力、凝聚力等方面。二、求穩(wěn)懼亂的農業(yè)文化心態(tài)(1)務實精神的群體趨向。(2)安土樂天的生活情趣。(3)循環(huán)與恒久的變異觀念。三、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家族由若干具有親近的血緣關系的家庭組成。自進入文明時期以來,我國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親的血緣連接的,而若干出自同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組成宗族。在宗法觀念下,個人是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的,因此,每個人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對家族的責任和義務,而忽視了個人在社會中的權利,呈現出重家族輕個人、重群體輕個體的宗法集體主義。為了強化這種模式,在形式上往往依賴祠堂、家譜和族田三要素。四、君主專制與民本主義結合的政治文化君主專制與民本主義相輔相成,彼此既相互對立又互為補充,這是中國農業(yè)文明在政治意識上富于特色的表現。君主專制是農業(yè)宗法社會的必然產物。在中國古代,除少數異端思想家如阮籍、鮑敬言等人有過犀利的非君論之外,多數學派的思想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尊君思想?!懊癖局髁x”是中國農業(yè)社會“重農主義”的孿生兄弟。民本主義同君主專制主義的相互關系是雙重的。一方面,以“愛民”、“重民”、“恤民”為旗幟的民本思想與專制主義的極端形態(tài)——“殘民”、“賤民”、“虐民”的暴政思想和絕對君權論是相互對立的,歷來抨擊暴政的國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引述過民本主義的精辟詞句。另一方面,民本主義又與君主專制主義的一般形態(tài)相互補充,構成所謂“明君論”。五、中庸之道的社會心理習慣中庸思想是中國古代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一種思想。中庸思想給中國古代各階級人們的思想、言行和人生態(tài)度都打上了深深的印記,并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淀成一種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心理。這種思想傳統和社會心理從古代一直延續(xù)到現代,并長期作為中國人為人處世的主導原則。傳統的中和思維被用于個性的塑造,盡管理論家對中和、中庸的解釋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值得肯定的,就是要求個性的適中、恰當,達到中和之美、中庸之美。在傳統文化看來,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和立德如果達到了中庸,就是實現了道德的最高標準?!爸杏怪馈钡挠绊懥κ紫?,它是經世治國和治民的大道。其次,它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有重要的意義。再次,它也是一種辯證的方法論。其四,中庸的“中”是就“主—客”、“人—我”的特定關系與個人的具體境遇而言的,時過境遷,其標準也會改變其五,在審美價值觀上,它強調“中和之美”。六、以人為本的仁者風范“以人為本”,用中國傳統方式來說,就是肯定在天地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中國傳統文化不僅重視人文精神,而且重視人文教養(yǎng)。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文精神和人文教養(yǎng),還表現為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文精神和人文教養(yǎng)還有一個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點,這就是它的經學傳統。特點第三節(jié)

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意義和方法目的我們今天學習中國文化,既不是為了發(fā)思古之幽情,也不是為學術而學術,而是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懂得在我國古代一些典籍里出現,直到現在還在使用的“中國”、“華夏”、“炎黃子孫”等稱謂的來歷,去探求“黃土高原”、“黃河”、“黃帝”、“黃袍”等黃色的“國色”意識形成的偶然性及必然性,去審視“枕山、環(huán)水、面屏”的中國鄉(xiāng)村,去走進歷史隧道解讀“中國古都”的百科全書,去感受“萬里長城”所展示的中華民族的錚錚傲骨,去學習“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中國人的氣節(jié),去尋找“中國神話”所透出的民族性格童年的軌跡,去“中國文學”的長河中暢游,體悟東方意境的神韻,去追隨龍的圖騰,找回我們的精神家園。意義學習中國文化,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學習中國文化,有助于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當前的國情學習中國文化有助于我們開闊文化視野,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方法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面對這樣的學習、研究對象,掌握正確的方法十分重要1歷史梳理與邏輯分析相結合2典籍研習與社會考察相結合3批判繼承與開拓創(chuàng)新相結合【思考題】1請闡述文化的內涵及其結構與功能。2以比較的方法來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特征。3請結合自己的認識和體驗論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4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請舉例說明?!緮U展閱讀】1[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2[美]懷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