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口述史學研究五題-第4篇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6d313306b7ac6d6507eb39a7270e782/56d313306b7ac6d6507eb39a7270e7821.gif)
![中國口述史學研究五題-第4篇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6d313306b7ac6d6507eb39a7270e782/56d313306b7ac6d6507eb39a7270e7822.gif)
![中國口述史學研究五題-第4篇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6d313306b7ac6d6507eb39a7270e782/56d313306b7ac6d6507eb39a7270e7823.gif)
![中國口述史學研究五題-第4篇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6d313306b7ac6d6507eb39a7270e782/56d313306b7ac6d6507eb39a7270e7824.gif)
![中國口述史學研究五題-第4篇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6d313306b7ac6d6507eb39a7270e782/56d313306b7ac6d6507eb39a7270e782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口述史學研究五題
過去討論臺灣口述歷史的進行與刊布,都以學術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近史所)為其嚆矢,而訂在1959年12月;然而如果將口述訪談包括座談會、座談會記錄(以第一人稱表示)這一寬廣的定義來看,則應以1952年臺北市文獻會成立后,以《臺北文物》為其機關刊物,在翌年1月(1953.1,2/3)刊登《大稻埕耆宿座談會記錄》一文為最早??上Т艘还ぷ髟?956年以后即停止。此外早期的《臺灣風物》也在1954年5月刊出《士林鎮(zhèn)鄉(xiāng)土座談會》為第二篇。雖然如此,但因學術機構有專才、預算,因此學術機構對口述歷史的探討雖較晚進行,但其規(guī)模成果卻是地方文獻機構、私人創(chuàng)辦的雜志所難望其項背的。本文首先探討臺灣口述歷史發(fā)展的兩條路線:一是“中研院”近史所、臺史所、國史館、黨(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軍(史政編譯局)為主;另一條路線自始即以臺灣本土人物為訪談對象,自臺灣大學、各省縣市文獻會、文化中心(后改為文化局)乃至于文化工作者。而后者在解嚴后,其發(fā)展更為快速,以地方文史工作室為其主力。其次談及臺灣口述歷史的推動給臺灣各界尤其是史學界帶來的影響。再次談及臺灣口述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與面對的問題。一、臺灣口述歷史的緣起與進行(一)近史所既開風氣又為先口述歷史是藉受訪者的敘述,保留以第一人稱敘述的記錄,它為社會變遷保留史料,也提供歷史研究或直接運用在個人傳記與地方史的書寫中。臺灣口述歷史的發(fā)端與實踐,都不能不由1957年“中研院”近史所郭廷以所長開始積極推動口述歷史開始說起。郭廷以所長認為只要每位重要人物都能留下一份詳盡的傳記記錄,再與其他史料相對照,就能解決、澄清若干歷史問題,遂在1959年10月擬訂“民國口述史訪問大綱”,于12月正式展開黨、政、軍重要人士的訪談。之所以在1959年展開這項工作,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1949年來臺重要人士,有部分已退出政壇,有足夠的人物可以選擇;第二,中華民國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可說歷經(jīng)了15年戰(zhàn)爭,因而史料征集及歷史書寫兩相缺乏,有待補充;第三,受到歐美各國口述歷史發(fā)展的影響,其中受到美國的影響較大。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最早進行相關口述歷史研究的大學,而該校東亞研究所的韋慕庭(C.MartinWilbur)、何廉(FranklinL.Ho)等教授,已在1958年進行“中國口述歷史計劃”,訪問因國共內(nèi)戰(zhàn)而遷徙美國的李宗仁、孔祥熙等中國重要的政經(jīng)人物。不過郭廷以所帶領的口述歷史與當時口述歷史的潮流和臺灣社會的變遷未能完全符合。首先是口述歷史之所以在歐美產(chǎn)生,最主要的是替沒有書寫能力或不識字的弱勢個人、族群發(fā)聲,記錄他們的歷史。但近史所一開始就定格在“重要當事人”、“軍政、外交、經(jīng)濟、文化、社會重要人士”,反而是為強者發(fā)言;其次訪談對象絲毫未把臺灣人放入訪談名單,只重視遷徙來臺、過去曾閃亮一時的政、軍人物。經(jīng)過近史所的提倡與實際進行,自1959年開始,經(jīng)過一年多的日子,共訪問了11人,到1960-1962年乃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各自進行中國重要人物的口述訪問計劃;此后10年間(1962-1972)接受美國LuceFoundation資助,成稿480萬字。這是該所發(fā)展的第一階段之歷史。由于當時政治上未解嚴,受訪者個人尚有顧慮,因此出版的腳步異常緩慢,直到1982年臺灣第一本口述歷史專書《凌鴻勛先生訪問記錄》才出版;也由于未能在較合理(盡早)的時間出版,反而使得早期從事的口述史不再新鮮;另一個原因是當事人已過世,難以找到合適的出版授權人,導致不少這時完成的訪談記錄不能出版。近史所第二階段的口述訪談于1984年展開,所長呂實強為加強征集史料,成立了口述歷史組迄今。這一階段不論是訪談者、受訪談人還是訪談的形式、出版的狀況都有明顯的改變。在訪談者來說,不再如前期委托所外人士進行,而是由所里同仁組成團隊,或由同仁找院外的合作者來進行;在受訪者方面,不僅不再局限于軍、政人物,反而擴大到教育、經(jīng)濟、企業(yè)史及相關領域的杰出人士,也開始為弱勢者發(fā)聲,或對政治受難者做大規(guī)模的訪談。此外在訪問形式上也有了突破,此即原來都是個人生平式的訪談(即將受訪者自從有記憶起一直到訪問當時的事情都記錄下來),改為以專題式的為多。比如《都市計劃前輩人物口述歷史》、《東北道德會相關人物》等訪談,亦即以某一共同主題為主。往后的專題,大半配合訪談者的研究計劃,如《唐榮鐵工廠相關人物訪談記錄》、《臺南幫企業(yè)相關人物》、《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在出版方面,為了及時出版,也在短短20多年內(nèi)出版口述歷史專書100多本,誠然是非常亮麗的成績。本期在經(jīng)費上,還有來自委托單位如臺灣高速鐵路建設相關人物就是委托案。經(jīng)由這些委托案,結合更多對口述史有興趣者的加入,就近史所本身而言,也是個擴大領域、接觸社會的好機會。除了出版專書外,1989年近史所也出版了《口述歷史》期刊,這是年刊,旨在容納篇幅較小的訪問稿以及刊登探討口述史理論、方法的相關文章,是全臺灣唯一的口述歷史刊物,2004年出版到第12期,現(xiàn)已停刊??傊?,近史所自1959-1972年進行第一期口述歷史,至1984年迄今進行第二階段的口述訪談,已留下千萬字以上的史料,出版100多本專書,還有《口述歷史》不定期期刊12期,成果豐碩。目前該所仍在進行院士訪談或接受委托案,但已不如之前積極。(二)國史館等單位的繼起實踐“中研院”各所(包括近史所、臺史所)的口述訪談,僅被定位為數(shù)據(jù)搜集,雖有任務編組,但不列入考績;且口述訪談是費時、費力、費錢的工作,除非特別有使命感或者和自己的研究主題有關,很難強迫研究同仁進行。國史館的情形則完全不同,作為一個學術、行政雙重任務的單位,反而可以有專職人員來大規(guī)模的進行。當國史館于1991年開始進行口述訪談時,聘近史所的研究員劉鳳翰為顧問,以訪問軍政、財經(jīng)、教育、醫(yī)學、學術精英為主,也以重要人物生平式的訪談為主;2000年民進黨執(zhí)政后,全力推動臺獨人物、民主運動人士的訪談;2009年國民黨重新執(zhí)政后,則以蔣經(jīng)國身邊的相關人物為訪談對象,政黨輪替也多少影響到受訪人物之挑選。除了生平式的訪談外,也從事一些主題性、專題性的訪談,如對香港調景嶺營、忠貞新村、眷村、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等做專題訪談。近20年來,該館已出版52種口述歷史叢書,其基礎反而比近史所穩(wěn)固,往后的發(fā)展不可限量。比國史館更早發(fā)展的為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目前已縮編為黨史館),其訪談的對象以政治、軍事等重要人物為主,自1977年起,黨史會每年均針對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舉辦口述座談會,結集整理成文字稿刊載于該會主編的《近代中國》中,如孫科、蔣經(jīng)國等,選擇座談的時機為逝世周年或百年誕辰,邀請其同鄉(xiāng)、故舊、部屬為座談者來談其生平。另有以事件為主的,如“國民革命北伐統(tǒng)一”、“對日抗戰(zhàn)”或者國民黨認為對臺灣貢獻最大的“臺灣土地改革”。由于編制、經(jīng)費的關系,1993年已暫停口述史的訪問,但仍可見該會的出版品,如有8種個人口述專書,還有座談會記錄如《百年憶述》等。另一個單位則是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原稱史政局,因縮編而改成“室”)。該局自1982年起對在臺軍事人物展開口述訪談,由近史所研究員王聿均、陳存恭、劉鳳翰指導,主題以“戰(zhàn)爭”為主,如東征、北伐、抗日戰(zhàn)爭等為主軸,訪問軍官亦及于下屬士兵。此后也逐漸進行專題式訪談,如滇印緬作戰(zhàn)、青年軍、陸軍官校等,因此也有訪問記錄6種、專題訪問記錄8種。目前史政編譯室已因人員縮編不再能積極進行訪談,甚至已退出每兩年進行的口述歷史工作會議。(三)臺大鎖定本地人士的訪談及相關文獻單位的繼起戰(zhàn)后臺灣史研究雖經(jīng)臺大教授楊云萍大力倡導卻沒有引起多少重視。1965年臺灣大學陳奇祿與許倬云教授在臺大校慶20周年紀念時,舉辦“臺灣研究在中國史學上的地位”的演講與相關座談會,臺灣學界才漸漸推廣有關臺灣史的研究。1967年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資助下進行“臺灣口述歷史計劃”,由王世慶、王詩瑯負責主訪經(jīng)歷日本統(tǒng)治的耆宿,且以板橋、霧峰林家這兩大家族相關人物為主,但由于種種原因,此一計劃到1969年不再繼續(xù)。此一訪談成果,因當時訪談尚不普遍、整稿體例未能確定以致到1991年才出版《近現(xiàn)代臺灣口述歷史》,大半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整稿。此后臺大零星的口述歷史,主要是針對杰出校友的訪談。前曾述及臺北市文獻會(分成省轄市、直轄市兩個時期),于1983年恢復早期的傳統(tǒng),以座談會的方式對改制的12個行政區(qū)展開訪談,不僅對人物也對地名沿革、行政區(qū)域、歸屬沿革進行采集,完成于1991年。緊接著于1992年起展開專題的口述歷史座談,針對各行各業(yè)的耆老、達人進行座談,其內(nèi)容包括茶葉、布業(yè)、傳統(tǒng)糕餅、攝影業(yè),后來臺灣文化協(xié)會、五四新文化運動、臺灣民眾對中日戰(zhàn)爭的參與和看法、抗戰(zhàn)勝利紀念等政治味十足的專題逐漸展開,甚至還對至今超過百年以上的人物如劉銘傳與臺灣現(xiàn)代化等舉行座談。為了較快地取得口述訪談的成果,亦有委托學術單位進行訪談的,如白色恐怖案件、歷屆市長、議長口述史、臺北第十四、十五號公園口述史、大臺北都會區(qū)原住民口述歷史、臺北市臺籍日本兵等專題,這些議題能貼近弱勢族群,為他們留下一份寶貴的資料,成為首善之區(qū)臺北的重要文化資產(chǎn)。臺灣省文獻會(今改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是早期研究臺灣史、搜集保存臺灣史料最重要的機構,1949年成立的該會,到1981年才開始展開閩南、客家及原住民婚喪習俗的口述歷史座談,而后借著纂修《臺灣原住民史》、《臺灣客家族群史》,還輔導各縣市修志,而在1991年開始進行各縣市耆老的口述座談。該會較值得一提的是自1988年起在省議會和各界的期待下展開政治事件相關人物的訪談,如二二八、白色恐怖,而后又有八二三戰(zhàn)役口述歷史、傳統(tǒng)技藝匠師、臺灣人的戰(zhàn)爭經(jīng)歷等。相對于臺北市、臺灣省兩個文獻會,高雄市文獻會成立較晚,口述訪談也較晚展開。它先是在1991年委托“中研院”近史所展開“高雄二二八事件相關人物訪談計劃”,翌年則積極展開有關民俗調查,如俚語、典故、歌謠、聚落發(fā)展的座談,又針對高雄港和工業(yè)城的屬性對該地工業(yè)界、工廠展開座談,最后及于黨、政、軍、人文科學等相關人物訪談,出版了余光中、王家驥、趙耀東等人的訪談記錄,目前仍在繼續(xù)進行中。至于臺灣十八個縣市,都有各自的文化中心(后改為文化局)開展訪談,且各有特色。如臺中縣則有《臺中縣口述歷史》不定期刊物進行街莊行政、霧峰林家相關人物、婦女生活口述訪談;宜蘭縣則對日治下的產(chǎn)業(yè)、軍事、教育、白色恐怖進行訪談;身處離島的澎湖縣也對職業(yè)婦女、馬公要港部從業(yè)人員進行訪談。這些縣市各擅勝場,成果豐碩。至于私人進行口述歷史研究的更是不勝枚舉,有些已出版了膾炙人口的好書,如林忠勝、吳君瑩夫妻完成的《陳逸松回憶錄:日據(jù)時代篇:太陽旗下風滿臺》等四本;又如張炎憲擔任國史館館長任內(nèi)大力提倡口述史,親自訪談,又在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下出版他的分區(qū)二二八訪談記錄,可以說是最多產(chǎn)的訪談者;此外經(jīng)由口述而為受訪者寫傳的也不少,不贅。二、臺灣口述歷史的特色雖然臺北市文獻會1953年已在《臺北文物》刊出第一篇座談會記錄,而“中研院”近史所于1959年底展開口述訪談,但一開始因政治氛圍及口述訪談的風氣未開,因此早期訪談不成功的例子也所在多有,一直到臺灣于1987年解嚴后,政治逐漸民主化,口述訪談乃得以趁勢而起并快速推動。如果要說其特色,則有如下幾點:(一)搜集生活在跨越兩個時代者日治時期的經(jīng)歷,得以展開日治時期的相關研究。由于研究臺灣殖民地時期歷史的主要材料來自于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等臺灣總督府保存的相關檔案,但作為被殖民的臺灣人卻沒有相對的史料可以使用,因此訪談取得當時民間普通人的記錄,就成為現(xiàn)在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史不可或缺的手段。(二)對政治運動的平反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臺灣因歷經(jīng)不同政權的統(tǒng)治,在改朝換代之際難免引發(fā)政治案件,而在執(zhí)政者有意掩飾和抹黑下,一手資料、關鍵史料難以取得。以二二八事件為例,早期的觀點完全站在官方的立場上,經(jīng)對受難者家屬、受害者本人及見證者的訪談后,頗能理解部分真相,成為平反運動的史實根據(jù)。(三)保留傳統(tǒng)匠師、藝人的生命史。由于社會變遷很快,一些傳統(tǒng)的工藝、技術逐漸有失傳斷層的危險,經(jīng)由訪談,忠實地記錄他們的生命史,有助于了解過去,并保留資料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四)修志傳統(tǒng)的延續(xù)亦有賴于口述訪談取得地方史料。90年代臺灣興起一股修志熱,全臺319個鄉(xiāng)鎮(zhèn)莫不卯足全力,但因地方史料少及能運用到的古文書、族譜有限,因此以口述訪談取得數(shù)據(jù)就成為修志的一個重要方法,尤其是“大家來修村史”將“鄉(xiāng)”又向下修正到以“村”作為修史志的單位時,口述訪談更是如火如荼地展開。(五)由口述訪談當事人而為之作傳。雖然史學界仍謹慎地將史料、史學做很嚴格的分際,如寫傳記將口述歷史僅視為史料的一部分,但其他學門的人則直接將訪談加上部分數(shù)據(jù)即成為一本傳記,成為傳主和作者兩人密切合作下的產(chǎn)物,如朱瑞鏞為其父朱江淮寫的傳、蔡篤堅為施純?nèi)蕦懙膫鞫际侨绱恕?六)由成立口述史工作會議到成立口述歷史學會。由于各單位或個人進行口述訪談的愈來愈多,1991年近史所建議召開口述歷史工作會議,經(jīng)各單位同意而召開第一屆口述歷史工作會議,一開始每年一次,而后兩年一次,由各個公家單位輪流主持,主要協(xié)調訪問對象、交換工作經(jīng)驗、介紹工作成果;迄2010年為止,共召開十二屆,雖然成果有限,但藉此也凝聚出成立口述歷史學會的契機,2009年成立了中華民國口述歷史學會。(七)培養(yǎng)訪談、整稿人才。進行口述訪談及整稿者都必須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早期大學院校并未有相關課程可以培育這方面的人才,因此舉辦口述歷史研習營就成為重要的工作,1999-2000年“中研院”近史所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經(jīng)費贊助下,承辦六個梯次的口述歷史研習營,課程中有理論、有專題、有實習,為其后的工作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這之后為了進行不同主題的訪談,也都各自舉辦研習營。此外,口述歷史也成為大學院校的正式課程,大部分的課名是“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際”,除歷史系、所外,陽明大學衛(wèi)生福利研究所、淡江大學信息與圖書館研究所、高雄醫(yī)學院等都有口述史的相關課程。(八)2009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的《臺灣口述歷史書目》總結了四五十年來臺灣口述歷史的成果。本書收集了1953-2009年上半年的成果,并將之分成總類、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五類,各類下又分成“專書”、“單篇文章”兩種,以中文書寫、已出版的為主。其中較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正確了解臺灣口述史的成果,因此“將匯集多篇個別訪談記錄的專書,以單篇為單位逐條摘錄,再以專書論文體例制作書目”,共取得有效條目5005條,這其中以政治事件最多、最值得注目。目前在區(qū)域研究、族群、婦女、宗教習俗、產(chǎn)業(yè)這幾個部分,都還有相當?shù)陌l(fā)展?jié)摿?。臺灣口述史界雖然已做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但是此一工作仍有值得省思改善的部分。三、臺灣口述歷史的省思臺灣的口述歷史經(jīng)過幾十年的采集與應用,現(xiàn)今也面臨著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一)臺灣口述歷史的品質堪慮。何以近二十年來口述歷史如此蓬勃的發(fā)展,主要在于取得容易,只要受訪者同意即可進行,但事后成為文字稿,中間是否有失真?內(nèi)容是否不盡正確反而有誤導的現(xiàn)象?而訪談者是否作了進一步的查證?以目前來看,除了重要機關如“中研院”、國史館有審查機制較為嚴謹外,即使連某些素有聲望的基金會也因沒有經(jīng)過考訂而出現(xiàn)不該有的錯誤。這些就牽涉到訪談、整稿者根本沒有能力檢證受訪者所說的是否錯誤,而不知道錯誤當然就沒有“查證”的問題。說得更清楚點就是訪談者只是諦聽者,就受訪者的問題談問題,而沒辦法提出更深刻的問題。更令人吃驚的是,臺灣社會造就不少沒有整稿經(jīng)驗的訪談大師,所有稿子只先由助理整,甚至到出版前也不看稿??谑鍪返某霭嫫菲滟|量良莠不齊自然不在話下。(二)口述歷史是不是歷史?一般歷史學者認為通過受訪者和訪談者所形成的文本,只是眾多歷史素材的一種,和任何史學數(shù)據(jù)一樣,必須經(jīng)過考訂才能使用,對口述歷史有著較高的要求;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口述歷史就是歷史本身,尤其若是進行生平式的訪談,那么口述歷史就是他口說的傳記,因而只要是受訪者講的,就是歷史。這乃因不同的學門、訓練所造成的不同看法。不過口述歷史必須經(jīng)過考訂(即使是受訪者本人講自己的事也會出現(xiàn)錯誤),方是負責任的做法。(三)口述歷史如何呈現(xiàn)。目前因錄像方便,在口述訪談時予以錄音、錄像,至于要如何呈現(xiàn),有的人主張不必整成文本,否則因為只要下手整成文字稿,即便是原音重現(xiàn)也未必不失真,何況打散內(nèi)容、分門別類、重下標題?然而未經(jīng)整理成文本,則第三者要參閱往往得花相當長的時間,尤其做為某篇文章的重要引注時,除非做成文本,否則別人無法查證;而整成文本可以縮短閱看的時間,但因受訪者用母語(不一定是北京話),語言如何轉化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還有整完文稿后是否給對方看過再修改?但若修改、增添而不僅是勘誤,則又和錄音、錄像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這是另一個棘手的問題。而主訪者在成稿中做語辭的修訂或下注,是否也使口述歷史不夠“真實”?(四)口述歷史是誰的?受訪者的?主訪者的?口述訪談的版權屬于誰?一般的解釋是如果是受訪者主動請人采訪,并只談自己想講的,主訪者只是被動諦聽依實記錄,則版權應屬受訪者;若是主訪者擬訂問題、主動邀約受訪者,則版權屬主訪者。然而目前口述史的版權依“中研院”的處理方式是各擁一半,換句話說,此一訪談的成品,雙方都各負一半責任,將來如果有法律問題,必須共同負責,主訪者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PB-22-N-4-Hydroxypentyl-3-carboxyindole-metabolite-生命科學試劑-MCE-7583
- EMPO-生命科學試劑-MCE-2695
- 二零二五年度自動駕駛車輛測試與示范運營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健康產(chǎn)品銷售折扣與會員管理系統(tǒng)合同
- 2025年度體育設施建設與運營簽合同授權委托書
- 2025年度董事薪酬體系設計與聘任合同
- 2025年度荒山開發(fā)使用權出讓合同
- 2025年度林業(yè)保護駕駛員聘用與巡護服務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船舶船員勞動合同及船舶事故應急處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2025年度離婚協(xié)議版:婚姻解除后財產(chǎn)分配及子女監(jiān)護權及撫養(yǎng)協(xié)議
- GB/T 19228.1-2024不銹鋼卡壓式管件組件第1部分:卡壓式管件
- 含碘對比劑靜脈外滲護理管理實踐指南
- 干式變壓器知識大全課件
- 重大危險源公示牌(完整)-2
- 高中地理學情分析方案和報告
- 關于進行小區(qū)第一屆業(yè)主委員會選舉投票的公告
- 部編人教版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全冊課件(完整版)
- 廣西貴港市2023年中考物理試題(原卷版)
- 仁愛英語八年級閱讀理解測試題和答案
- DB11∕T 1875-2021 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規(guī)程
- 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英文介紹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