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熱門]小學古詩詞教案8000字(模板5篇)_小學古詩詞教案1.望湖樓:在杭州西湖邊。
2.翻墨:像墨汁一樣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蓋,掩蓋。
3.跳珠:形容雨點像珍寶一樣在船中跳動。
4.卷地風:風從地面卷起。
[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解說]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忙的暴雨。第一句寫黑云翻滾,其次句寫大雨傾盆,后兩句寫雨過天晴。大自然變化多么快速,詩人用筆又多么奇妙。
附:其二
蘇軾
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處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
63.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適宜。
[解釋]
1.瀲滟:波光閃動的樣子。
2.空蒙:云霧迷茫的樣子。
3.奇:奇異。
4.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聞名的美女。
[簡析]
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其次首。
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絢爛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非常漂亮。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覆蓋下,西湖四周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特別奇異。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在擅長領會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tài)都是美妙奇異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適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異而又貼切的比方,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由于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自然?美的姿質(zhì),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呈現(xiàn)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tài)還是花朝月夕,都奇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方得到后世的公認,從今,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加了光榮。
64.惠崇《春江曉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解釋]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長詩歌和繪畫。這是蘇軾為惠崇畫的《春江曉景圖》所做的題畫詩。曉:早晨。
2.蔞蒿:生長在河灘上的一種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蘆芽:蘆筍。烹調(diào)河豚時,用蔞蒿和蘆筍做佐料,味道非常鮮美。
3.河豚:一種有毒的魚,經(jīng)過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時:河豚春天要從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將要逆流而上的時候。
[解說]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嬉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蔞蒿,蘆筍也開頭抽芽,這些可都是烹調(diào)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時剛要逆流而上,從大?;赜蔚浇永飦砹恕⒁赜蔚暮与嗍钱嫾耶嫴怀龅?,詩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氣氛表現(xiàn)得多么真實啊!
最新學校古詩詞教案(篇2)
9.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到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解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曉:天亮。
3.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4.聞:聽。
5.聞啼鳥:聽見鳥叫。
[簡析]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他寫的田園山水詩很出名。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fā)了詩人喜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妙心情。
首句春眠不覺曉,第一字就點明季節(jié),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暖和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此句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到處聞啼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到處是四周八方的意思。鳥噪枝頭,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shù)恼{(diào)整。這兩句是說:春天來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覺天已大亮。一覺醒來,只聽見到處有鳥兒在唱歌。第三、四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然后聯(lián)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予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惜春也是愛春,喜悅是全詩的基調(diào)。
本詩寫春景,不是寫所見,而是寫所聞及所想。詩人把自己的聽覺感受寫出來,然后由讀者體會、再現(xiàn)詩人描繪的意境。構(gòu)思奇妙,很有情趣。
10.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解釋]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jīng)建德縣(今屬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煙渚:指江中霧氣覆蓋的小沙州。
[簡析]
這首詩寫了江邊夜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即移動小船;泊指停靠夜宿;煙渚,煙霧朦朧的小洲。這一句點了題,介紹了詩人欣賞景物的立足點。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黃昏時分,客愁新是指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增加了憂愁。這句寫了詩人觀賞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寫江邊的遠景。野曠天低樹,詩人站在船頭,極目遠眺,曠野中遠處的天空比近處的樹林還要低。第四句寫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亮,倒映在江中的月影,好像更加靠近船上的詩人。這特別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領會到。在這非常勝利的對比描寫中,表現(xiàn)了詩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詩前兩句是觸景生情,后兩句是托景抒情。全詩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詩派的代表。據(jù)說有一次,他到長安參與文人詩會。他即席賦詩,寫出了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銀河上,稀疏的雨點滴落在梧桐葉間)兩句好詩。大家都非常嘆服,擱筆不連續(xù)賦詩了。
11.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立刻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解釋]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臥:躺。
[簡析]
這是盛唐邊塞詩中的一篇名作。這首詩以豪放的風格寫了征戍戰(zhàn)士飲酒作樂的情景,具有濃郁的邊塞軍營生活的顏色。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舉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釀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種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秀麗的彩筆描繪出豪華的場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飲琵琶立刻催,剛要開懷暢飲,突然,錚錚琮琮的琵琶聲從立刻傳來。琵琶是西域盛行的樂器,詩人用來渲染西域顏色。立刻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釋,有的說是催飲,有的說是催人出征,或解釋為急促彈奏之意。從全詩風格來看,還是以催飲為宜。
三四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這是在酣醉時的勸酒詞,是說,醉就醉吧,醉臥在沙場上有什么呢,請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征戰(zhàn)的人有幾個是活著回來的。這兩句歷來頗多分歧,有的認為是極為哀思之詞,有的認為是略帶悲涼之意,但從盛唐時期將士們的豪情及全詩的風格來看,似不宜有悲傷心情的。
12.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解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始終沒有停止過戰(zhàn)斗。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勇敢善戰(zhàn)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古代常憑借它來抵擋匈奴的南侵。
[簡析]
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這是一首聞名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盼望起任良將,早日平靜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畫出一幅冷月照邊關(guān)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guān)。這里是秦、漢、關(guān)、月四字交叉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詩人示意,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始終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寬闊。人未還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斗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盼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zhèn)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zhèn)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勇敢善戰(zhàn),多次把匈奴戰(zhàn)勝。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自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奇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jié)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13.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解釋]
1.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zhàn)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里選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長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孤城:指玉門關(guān),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guān)。
4.穿:磨破。金甲:戰(zhàn)衣,是金屬制成的盔甲。
5.破樓蘭:借指徹底毀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qū)的敵人。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云,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遠眺只觀察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guān)。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毀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賞析】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由于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guān)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消失,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家鄉(xiāng)。這很驚奇。青海、雪山在前,玉關(guān)在后,則抒情仆人公回望的家鄉(xiāng)該是玉門關(guān)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guān)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會: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qū)的概括描寫誤會為抒情仆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會即因后一種誤會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呈現(xiàn)的寬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聳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guān)。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寬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俯視,一個概括。為什么特殊提及青海與玉關(guān)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斗的態(tài)勢有關(guān)。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備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消失青海與玉關(guān)。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出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簡單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驕傲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漫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蕪,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決。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明顯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亮對比。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斗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斗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fā)出的更堅決、膚淺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斗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劉學鍇)
14.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解釋]
1.芙蓉樓: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的城樓。辛漸:的一位伴侶。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早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方心的純凈。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方人的清廉正直。
[解說]
一夜寒雨過后,詩人在芙蓉樓與友人話別,這時只有晨光映照著遠處的山巒。他叮囑伴侶,假如遠方的親友問起我,請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愿傳達給他們。
[賞析]
這首詩不像一般的送別詩那樣,努力抒發(fā)對友人的深深眷戀之情,而是著重敘述自己的純凈感情和高尚志向。當時,詩人的伴侶辛漸即將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正在江寧(今江蘇南京)任職的詩人,親自送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蓉樓)為他餞行,并寫下這首詩。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獨,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伴侶的依依惜別之情。但詩的重點卻在后兩句。伴侶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陽,那里也有詩人眾多的親人和伴侶。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并想象他們也同樣深深思念著自己。他囑托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說我的內(nèi)心依舊純凈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奇妙的相互襯托的比方,來形容一種純凈完善的品行,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15.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解釋]
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軍時在山上扎營,立木為區(qū)落,叫柴;別墅有籬落的,也叫柴。
2.空:詩中為空寂、幽靜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日光。
[簡析]
這首詩是王維后期山水詩的代表作《輞川集》中的一首。詩中描繪鹿柴四周的空山深林在夕陽返照下的幽靜景色。
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山之所以空,是由于杳無人跡。不見人三字,將空詳細化。次句但聞人語響,以局部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安靜。通常狀況下,山中盡管無人,但不會無聲。但聞二字將瑟瑟風聲、潺潺水聲、唧唧蟲聲、啾啾鳥聲統(tǒng)統(tǒng)排解開,只聽見間或傳來的幾聲人語響。表面上看,這幾聲人語響好像打破了安靜,其實,一陣人語響過以后,空山又回到了萬籟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兩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說,要描寫幽暗的境界應回避光亮,詩人卻偏偏寫返景入深林。猛一看,這一抹微弱的斜暉好像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一絲光亮,其實恰恰相反。當返景的余暉透過斑駁的樹影照在青苔上時,那一小塊光亮與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劇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況且,那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余暉轉(zhuǎn)瞬逝去之后,接踵而來的便是更漫長的幽暗。
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懷(《酬張少府》)?!遁y川集》中的作品,大多著力描寫自然景色的靜美境界,前人認為這些詩不談禪機而深得禪理,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絕。這反映了王維晚年對現(xiàn)實冷漠的消極思想,但這些詩詩中有畫的表現(xiàn)手法卻具有不朽的美學價值。
16.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解釋]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長嘯:撮口出聲叫嘯。嘯聲清越而舒長,所以叫長嘯。
[今譯]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邊彈著琴一邊又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
皎潔的月亮從空中映照。
[解說]
這首詩同樣表現(xiàn)了一種清靜安詳?shù)木辰?。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fā)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xiàn)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zhì),而這卻是不簡單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由于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射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伴侶,顯示出詩人新奇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diào)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最新學校古詩詞教案(篇3)
3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季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解釋]
1.乃:就。
2.發(fā)生:催發(fā)植物生長。
3.潛:暗暗地,靜靜地。
4.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yǎng)。
5.徑:鄉(xiāng)下的小路。
6.花重: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
7.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簡析]
這是一首描繪并贊美春雨的詩。題目中的喜字統(tǒng)攝全篇。全詩八句,雖沒消失一個喜字,但詩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首聯(lián)寫春雨的來到:好雨知季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一個好字,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贊美。春天是植物萌發(fā)、生長的季節(jié),正需雨,它就下起來了。詩人用擬人手法,盛贊春雨善解人意,好像懂得人們的心愿一般。
頷聯(lián)刻畫春雨的特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趁著夜色靜靜地飄灑大地,綿綿密密,無聲無息地滋潤著萬物,不求人知,無意討好。春雨具有這樣高尚的品行,詩人非常喜愛。
頸聯(lián)寫春夜雨景: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詩人盼望好雨能下個夠,他開門出來看,只見天上烏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連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露出一點亮光。
尾聯(lián)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詩人的想象:春雨過后的翌日拂曉,整個錦官城里必定是一派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景象,那一朵朵濕漉漉、沉甸甸、紅艷艷的鮮花,肯定更惹人寵愛?;ㄊ侨绱耍翘锢锏那f稼也確定會健壯成長。春雨給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氣,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盼望,詩人怎能不贊美春雨呢!
34.絕句(遲日江山麗)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的這首五絕,四句兩兩相對,平樸如話,因此有人認為跟小孩子對對子沒有什么區(qū)分(參見《鶴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對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fā)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看法是對的。此詩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美麗,格調(diào)嚴厲,很能引發(fā)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jīng)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并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gòu)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蘇,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快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漂亮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非常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畫的大場景,并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劇烈的感覺;后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tài)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tài)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氣,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順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美麗,的確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并不止于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嚴厲春意。假如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緩緩、花草芳香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由于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暖和;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快、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醉于優(yōu)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反復誦讀此詩,你也會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此詩的勝利不但在于擅長觀看物象,更在于擅長體察物情。前人或謂杜甫這首詩與兒童屬對何異。無非譏其造語平淡,未在追奇獵怪上下功夫,殊不知,這正是功力老到之處。周紫芝《竹坡詩話》云:作詩到平淡處,要似非力所能。蘇軾也說:大凡為文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這兩句話用來評價杜甫這首五絕,至為恰當。
35.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拘束嬌鶯恰恰啼。
[解釋]
1.獨步:一個人漫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嬌:可愛的。
4.恰?。呵∏膳錾?。一說鳥叫聲。
5.留連:即留戀,舍不得離去。本詩句用來形容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戀戀不舍的樣子。留連是個聯(lián)綿詞。構(gòu)成聯(lián)綿詞的兩個字僅僅是這個詞讀音的記錄,而與詞義無關(guān),所以一個聯(lián)綿詞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留連也寫作流連,詞的意義仍舊一樣。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jīng)離亂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臨時有了安家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服。春暖花開季節(jié),他獨拘束江畔漫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M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shù)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非常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詳細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cè)面寫出春花的艷麗芳香。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拘束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優(yōu)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值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由于詩人內(nèi)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唱歌。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詩人勝利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36.逢雪宿芙蓉山仆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解釋]
1.芙蓉山:地名。
2.蒼山:青山。
3.白屋:貧家的住宅。房頂用白茅掩蓋,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簡介]:劉長卿(709-780?)字文房,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唐代詩人。
[簡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
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日暮蒼山遠,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漫,示意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白屋,仆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困。寒白貧三字相互襯托,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后兩句寫詩人投宿仆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門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排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風雪夜歸人,詩人猜想也許是芙蓉山仆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現(xiàn)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歷來解釋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對歸的理解上。一種看法認為歸是詩人的來到,詩人在迷漫風雪中突然找到投宿處,如賓至如歸一般。另一種看法是芙蓉山仆人風雪夜歸。關(guān)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里。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后者,詩人在白屋內(nèi),或前兩句在屋外,后兩句在屋內(nèi)。
37.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解釋]
1.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2.絕:絕跡。
3.鳥飛絕:天空中一只鳥也沒有。
4.徑:小路。
5.蹤:蹤跡。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簡析]
簡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東永濟縣)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詩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詩,大多描寫比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發(fā)自己患病迫害被貶的抑郁悲憤之情。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漁翁寒江獨釣圖,表達了詩人永貞革新失敗后,雖境況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夸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孤獨?????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好像已經(jīng)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的折射。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獨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拘束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明顯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境況孤獨,但堅韌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38.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解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簡介: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
[簡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登記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jié)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xiàn)孤傲高潔的品質(zhì)有關(guān),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常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非常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其次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賜予明確的回答,是熱忱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zhuǎn)折,云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充滿,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動聽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找。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xiàn)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消失,但通過側(cè)面描寫,他的形象已非常清楚地呈現(xiàn)出來了。
39.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以其畫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結(jié)構(gòu)支配和行文節(jié)奏如音樂般的韻律美,以及詩的內(nèi)在意蘊的悲劇性格而為世人稱道。本文不準備對這些方面進行探討,而是試圖運用詮譯學原則,對其整體畫面進行悟讀,并在對其整體畫面的拆解中洞見該詩的文化內(nèi)涵。
有四個方面值得留意:
一、詩人主體的感覺世界、心情世界與自然世界和紛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善的結(jié)合在一起。即寫出了詩人自己的生活況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現(xiàn)實的實存世界并將它們完善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的畫面。
二、從感覺世界到心情世界再到理性推斷的層層深化。
三、短短四句,卻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詩的基調(diào)。愁的意象確打開了詩人的精神世界。觀賞此詩,霜和愁是兩個關(guān)鍵意象。
第一句,月落無啼霜滿天。寫詩人的感覺世界。月落是視覺;烏啼是聽覺;霜滿天是感覺。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雖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詩人卻感覺到了晚秋的寒霜布滿了宇宙,由清冷遍灑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給人一種逼迫的感覺,已經(jīng)預示了詩人心境的孤獨和凄涼。霜的意象是此詩的重點,一個霜字奠定了詩的基調(diào)。
其次句,江楓漁火對愁眠。由感覺世界到詩人心情世界的轉(zhuǎn)變。是詩的第一個起伏。江上漁火點點,岸邊楓葉正紅。但是面對世事無常和生活的艱辛,孤獨的旅人和辛勤的漁人在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對愁而眠。假如說前兩句是寫的詩人的感覺世界和心情世界,那么,后兩句則上升到理性世界。這是全詩的最大起伏處。詩的前幅密度極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殊疏朗,兩句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鐘聲。但卻實現(xiàn)了從感覺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飛躍,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為歷史名城。在這愁冷的夜晚,姑蘇城內(nèi)是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呢?還是象這江上一樣的安靜而凄涼呢?喧囂也罷、安靜也罷、興奮也罷、愁苦也罷,這究竟是人生現(xiàn)世所應面對的。但人的心靈是不是應有所依傍呢?人的心靈的歸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實現(xiàn)對自身和現(xiàn)實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這樣的凈土嗎?(這句是一大起伏,讓人起從塵世超然的感覺)
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寺里敲響了半夜的鐘聲,詩人也從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現(xiàn)實的世界。客船的到來,宣告了塵世喧囂生活的開頭。(又是一起伏)
一個愁字打開了詩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詩自身具有了開放性。詩人開頭了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guān)系、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人與宗教的關(guān)系、人自身存在意義這些問題的追問。人在喧囂的雜亂的世界中,面對生活的艱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對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種關(guān)系變得世俗而枯燥無味。人失去了對實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對話的力量。而這種敏感在詩人那里還存在著。這就造成了劇烈的反差,形成該詩的悲劇性格。人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達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與自然對話的力量和自身心靈的純正,不正是詩人對文化問題的追問嗎?此正是該詩的文化內(nèi)涵所在。對文化問題的追問和探究,給詩人造成的孤獨愁苦可想而知。這里可用寒山大師的一首詩為詩人當時的情懷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40.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解釋]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鷺:一種水鳥。
3.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葉編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編制成的雨衣。
[簡析]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亮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拘束地飛行,襯托漁父的閑適得意。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季節(jié)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xiàn)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huán)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tài)。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xiàn)了漁父閑適拘束的生活情趣。
詩人張志和,唐朝金華人。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xiàn)漁父生活來表現(xiàn)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也許是民間的漁歌。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據(jù)《詞林紀事》轉(zhuǎn)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剌史顏真卿,由于船破舊了,請顏關(guān)心更換,并作《漁歌子》。
最新學校古詩詞教案(篇4)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孤獨?????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p>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guān)。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密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nèi)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guān),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qū)偃?/p>
維:語助詞,無義。序:季節(jié)。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zhuǎn)青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落,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xiàn)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舊。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仆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意謂雨后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后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蕪孤獨?????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萚兮萚兮,風其吹女萚兮萚兮,風其漂女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亮入骨。嗾:慫恿。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心情。
唐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fā)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p>
天階:宮中的臺階。
唐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云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diào)、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
唐劉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清寂寥
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際清寂寥)
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飛霜使荷葉破裂,秋雨落在破葉上再也無法形成水珠了。
唐來鵠《偶題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不覺;不睡。
唐竇鞏《秋夕》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菡萏:荷花的別稱。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宋范仲淹《蘇幕遮》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時:指秋冬之交的季節(jié)。
宋蘇軾《贈劉景文》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明日黃花:指重陽過后菊花漸漸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無處尋花,故曰愁。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
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宋寇準《書河上亭壁》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瀟瀟:小雨降落的樣子。
宋柳永《八聲甘州》
漸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摟
霜風:秋風。關(guān)河:關(guān)塞河流。殘照:夕陽的余暉。
宋柳永《八聲甘州》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是處:處處。紅衰翠減:花謝葉落。苒苒:慢慢。物華:美妙的景物。
宋柳永《八聲甘州》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斷虹:殘余的彩虹。霽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長眉。
宋黃庭堅《念奴嬌》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無賴:百無聊賴。窮秋:深秋。
宋秦觀《浣溪沙》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小軒;有窗檻的小室。
宋秦觀《秋日》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觀《木蘭花》
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
阿誰;何人。背西風:背向秋風。
指荷葉被秋風吹得葉梗都彎了。
宋秦觀《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畫聲斷譙門
衰草:枯草。畫角:軍中用的號角。斷:盡。譙門:城上鼓樓,用以了望敵情。
三句寫孤城秋景。
宋秦觀《滿庭芳》
落時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棄疾《昭君怨》
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宋辛棄疾《滿江紅游南巖和范廓之韻》
秋氣堪悲未必定,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
可人:合人意。紅蕖(音同渠):荷花。卻:開盡。最小錢:新出荷葉才象小銅錢那么大。
宋楊萬里《秋涼晚步》
園翁莫把秋荷折,因與游魚蓋夕陽
宋周密《西塍廢園》(又《西塍廢圃》。塍:田間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聞鵲喜吳山觀濤》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宋張炎《清平樂》
萬壑泉聲松外去,數(shù)行秋色雁邊來
壑(音同賀):山谷。
元薩都刺《夢登高山得詩二首》
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敗荷:殘荷。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殘霞:晚霞。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飛鴻:大雁。
元白樸《天凈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清王士禎《江上》
山色淺深隨夕照,江流日夜變秋聲
變秋聲:江流隨著夏去秋來而轉(zhuǎn)變聲響。
萚:飄落的枯葉。女:同汝,你;此處指飄落的枯葉。漂:同飄,吹。
落葉啊落葉啊,秋風吹你落葉啊落葉啊,秋風飄你
《詩經(jīng)鄭風萚兮》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秋天風凄凄,百花都凋蔽。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孤獨?????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p>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guān)。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密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nèi)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guān),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qū)偃?/p>
維:語助詞,無義。序:季節(jié)。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zhuǎn)青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落,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xiàn)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舊。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仆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意謂雨后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后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蕪孤獨?????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亮入骨。嗾:慫恿。
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心情。
府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fā)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p>
天階:宮中的臺階。
唐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云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diào)、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
唐劉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清寂寥
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際清寂寥)
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飛霜使荷葉破裂,秋雨落在破葉上再也無法形成水珠了。
唐來鵠《偶題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不覺;不睡。
唐竇鞏《秋夕》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菡萏:荷花的別稱。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宋范仲淹《蘇幕遮》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時:指秋冬之交的季節(jié)。
宋蘇軾《贈劉景文》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明日黃花:指重陽過后菊花漸漸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無處尋花,故曰愁。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
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宋寇準《書河上亭壁》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瀟瀟:小雨降落的樣子。
宋柳永《八聲甘州》
漸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摟
霜風:秋風。關(guān)河:關(guān)塞河流。殘照:夕陽的余暉。
宋柳永《八聲甘州》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是處:處處。紅衰翠減:花謝葉落。苒苒:慢慢。物華:美妙的景物。
宋柳永《八聲甘州》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斷虹:殘余的彩虹。霽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長眉。
宋黃庭堅《念奴嬌》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無賴:百無聊賴。窮秋:深秋。
宋秦觀《浣溪沙》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小軒;有窗檻的小室。
宋秦觀《秋日》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觀《木蘭花》
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
阿誰;何人。背西風:背向秋風。
指荷葉被秋風吹得葉梗都彎了。
宋秦觀《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畫聲斷譙門
衰草:枯草。畫角:軍中用的號角。斷:盡。譙門:城上鼓樓,用以了望敵情。
三句寫孤城秋景。
宋秦觀《滿庭芳》
落時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棄疾《昭君怨》
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宋辛棄疾《滿江紅游南巖和范廓之韻》
秋氣堪悲未必定,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
可人:合人意。紅?。ㄒ敉汉苫?。卻:開盡。最小錢:新出荷葉才象小銅錢那么大。
宋楊萬里《秋涼晚步》
園翁莫把秋荷折,因與游魚蓋夕陽
宋周密《西塍廢園》(又《西塍廢圃》。塍:田間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聞鵲喜吳山觀濤》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宋張炎《清平樂》
萬壑泉聲松外去,數(shù)行秋色雁邊來
壑(音同賀):山谷。
元薩都刺《夢登高山得詩二首》
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敗荷:殘荷。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殘霞:晚霞。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飛鴻:大雁。
元白樸《天凈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清王士禎《江上》
山色淺深隨夕照,江流日夜變秋聲
變秋聲:江流隨著夏去秋來而轉(zhuǎn)變聲響。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龍、王西樵、程穆情諸君登慧光閣飲于竹圃分韻》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杜牧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孤獨?????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guān)。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密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nèi)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guān),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qū)偃?/p>
維:語助詞,無義。序:季節(jié)。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zhuǎn)青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落,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xiàn)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舊。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仆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意謂雨后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后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蕪孤獨?????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亮入骨。嗾:慫恿。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心情。
唐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fā)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宮中的臺階。
唐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云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diào)、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
唐劉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清寂寥
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際清寂寥)
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飛霜使荷葉破裂,秋雨落在破葉上再也無法形成水珠了。
唐來鵠《偶題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不覺;不睡。
唐竇鞏《秋夕》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菡萏:荷花的別稱。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宋范仲淹《蘇幕遮》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時:指秋冬之交的季節(jié)。
宋蘇軾《贈劉景文》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明日黃花:指重陽過后菊花漸漸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無處尋花,故曰愁。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
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宋寇準《書河上亭壁》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瀟瀟:小雨降落的樣子。
宋柳永《八聲甘州》
漸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摟
霜風:秋風。關(guān)河:關(guān)塞河流。殘照:夕陽的余暉。
宋柳永《八聲甘州》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是處:處處。紅衰翠減:花謝葉落。苒苒:慢慢。物華:美妙的景物。
宋柳永《八聲甘州》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斷虹:殘余的彩虹。霽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長眉。
宋黃庭堅《念奴嬌》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無賴:百無聊賴。窮秋:深秋。
宋秦觀《浣溪沙》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小軒;有窗檻的小室。
宋秦觀《秋日》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觀《木蘭花》
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
阿誰;何人。背西風:背向秋風。
指荷葉被秋風吹得葉梗都彎了。
宋秦觀《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畫聲斷譙門
衰草:枯草。畫角:軍中用的號角。斷:盡。譙門:城上鼓樓,用以了望敵情。
三句寫孤城秋景。
宋秦觀《滿庭芳》
落時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棄疾《昭君怨》
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宋辛棄疾《滿江紅游南巖和范廓之韻》
秋氣堪悲未必定,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
可人:合人意。紅蕖(音同渠):荷花。卻:開盡。最小錢:新出荷葉才象小銅錢那么大。
宋楊萬里《秋涼晚步》
園翁莫把秋荷折,因與游魚蓋夕陽
宋周密《西塍廢園》(又《西塍廢圃》。塍:田間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聞鵲喜吳山觀濤》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宋張炎《清平樂》
萬壑泉聲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雇主免責協(xié)議書:航空航天領域雇主責任界定合同
- 2025年度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升級信息咨詢服務合同
- 2025年度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管與風險評估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度國際會展中心招商合作合同協(xié)議
- 2025年度臨時工臨時性數(shù)據(jù)錄入與處理合同
- 2025年度出租房屋裝修改造及租賃糾紛解決協(xié)議
- 2025年度區(qū)塊鏈技術(shù)應用合伙投資合同
- 2025年度城市老舊建筑拆除勞務合作合同
- 2025年度教師聘用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合同
- 親子樂園裝修合同樣板
- 中國古典文獻-第七章-文獻目錄
- 學前教育大專畢業(yè)論文3000字
- 注塑領班簡歷樣板
- 骨骼肌-人體解剖學-運動系統(tǒng)
- 基于康耐視相機的視覺識別實驗指導書
- 三年級書法下冊《第9課 斜鉤和臥鉤》教學設計
- 兒童財商養(yǎng)成教育講座PPT
- 大學學院學生獎助資金及相關(guān)經(jīng)費發(fā)放管理暫行辦法
- 2022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全冊優(yōu)質(zhì)教案教學設計
- 2023年R2移動式壓力容器充裝操作證考試題及答案(完整版)
- 九年級物理實驗記錄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