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器用、古代服飾(修)_第1頁
飲食器用、古代服飾(修)_第2頁
飲食器用、古代服飾(修)_第3頁
飲食器用、古代服飾(修)_第4頁
飲食器用、古代服飾(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

飲食器用、古代服飾古代飲食古代器用目壹貳叁錄CONTENTS古代服飾目壹錄CONTENTS古代飲食一、古代飲食我國自進(jìn)入農(nóng)業(yè)社會后,就以糧食作物為主食,所以自周秦以來,詩文中關(guān)于糧食的記述很多。糧食作物古代統(tǒng)稱五谷?!拔骞取惫糯卸喾N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古代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chǎn)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現(xiàn)在依次敘述。五谷一、古代飲食黍即現(xiàn)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黃米,狀似小米,色黃而黏。稷是今天的小米,現(xiàn)在北方稱其作物為谷子。我國西北地區(qū)適合谷子的種植,在“靠天吃飯”的古代,谷子也較能適應(yīng)風(fēng)雨不時的干旱氣候,因而在相當(dāng)長的歷史時期里,稷是最重要的糧食。古代以“社稷”代表國家。社為土神或祭祀土神的地方,稷為谷神?!栋谆⑼āど琊ⅰ罚骸巴跽咚杂猩琊⒑危繛樘煜虑蟾蠊?。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谷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蔽骞龋ㄊ?、稷)一、古代飲食五谷(黍、稷)一、古代飲食五谷(黍、稷)一、古代飲食麥子的地位似乎沒有黍和稷那么突出。麥子有大麥小麥之分,古代稱大麥為麰。菽就是豆子,原指大豆,又作豆類的總名。五谷(麥、菽)一、古代飲食麻之所以列入谷類,是因為麻籽可以充饑。麻籽叫黂(fēn,分)、苴(jǖ,居),又叫枲(Xǐ,喜)。稻在中原地區(qū)的種植比上述幾種作物要晚,大約起于周代。稻類有黏與不黏的分別,“稻”最初專指黏者,不黏的叫秔(同梗、粳),又叫稴(Lián)、秫(shú)等等。黏稻適于做酒?!暗尽弊鳛榈绢惖目偡Q是稍后的事。五谷(麻、稻)一、古代飲食粟是黍的籽粒?!对娊?jīng)·小雅·黃鳥》:“交交黃鳥,無集于谷,無啄我粟。”后來,則用粟作為糧食的通稱?!俄n非子·顯學(xué)》:“磐石千里,不可謂富;象人(俑人)百萬,不可謂強……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拒)敵也?!绷皇丘⒌牧挤N?!缎⊙拧S鳥》:“交交黃鳥,無集于桑,無啄我粱?!秉S粱則是粱中的上品。其他糧食作物(粟、粱、禾、谷)粱一、古代飲食五牲:五種動物,具體所指說法不一:一種指牛、羊、豬、犬、雞;一種指麋、鹿、磨、狼、兔;還有一種指磨、鹿、熊、狼、野豬。第一種說法流傳較廣。六畜:馬、牛、羊、豬、狗、雞。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種味道。烹調(diào)上講究“五味調(diào)和”。五牲、六畜、五味五牲、六畜、五味一、古代飲食一、古代飲食據(jù)說有兩種羹,一種是不調(diào)五味不和菜蔬的純?nèi)庵?,這是飲的。另一種是肉羹,把肉放進(jìn)烹飪器里,加上五味煮爛。膾炙:膾,切細(xì)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則用火烤。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后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羹、膾炙一、古代飲食八珍指古代八種珍貴的食品。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九云:“所謂八珍,則醍醐、麝沆、野駝蹄、鹿唇、駝乳麋、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焙笫酪札埜?、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

八珍目貳錄CONTENTS古代器用古代家具古代酒器古代炊具古代食器案、簋、簠、豆、皿、俎、匕、盂等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尊、觥、罍、壺等筵席、床、幾、屏風(fēng)、椅、柜等二、古代器用案:古代進(jìn)送食物用的托盤叫做案,有長方形的,也有圓形的,前者四足,后者三足,可以放在地上,這是食案。食案形體不大,足很矮,所以《后漢書·梁鴻傳》說梁鴻妻“舉案齊眉”。此外還有書案,長方形,兩端有寬足向內(nèi)曲成弧形,不很高。后世因為坐的方式改成今天的樣子,所以才有較高的案幾和桌椅。古代食器(案、簋、簠、豆、皿、俎、匕、盂等)二、古代器用簋:上古盛飯用簋,一般圓腹圈足,兩旁有耳,是青銅或陶制的,也有木制或竹制的。簠(fǔ):長方形,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古書上常以簋簠并舉。簠、簋既同為盛食奉神之器,須整潔,故古人將“簠簋不飭”當(dāng)作指責(zé)為官不廉的婉詞(見《漢書·賈誼傳》)。簠出現(xiàn)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晚期,終于戰(zhàn)國。古代食器(案、簋、簠、豆、皿、俎、匕、盂等)二、古代器用古代食器(案、簋、簠、豆、皿、俎、匕、盂等)二、古代器用古代食器(案、簋、簠、豆、皿、俎、匕、盂等)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著吃。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舉,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二、古代器用古代炊具(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開始用青銅制作。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jìn)棍棒抬舉??稍诙Ω瓜旅鏌尽6Φ拇笮∫蛴猛静煌顒e較大。夏禹時的九鼎,經(jīng)殷代傳至周朝,象征國家最高權(quán)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可見它是傳國之寶。二、古代器用古代炊具(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鼎有三類:一是鑊鼎,系用以煮牲及魚、臘的大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鑊字。著名的后母戊鼎便是鑊鼎的代表,該鼎通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達(dá)875公斤。二、古代器用古代炊具(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第二類鼎是設(shè)食鼎,或曰正鼎,有的學(xué)者命名為升鼎。其主要功用,是盛放鑊鼎煮熟的肉食。王子午升鼎二、古代器用古代炊具(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第三類鼎是羞鼎,又稱陪鼎。鑊肉及盛到正鼎內(nèi)的肉是無滋味的,所以食用時還需要以羞鼎內(nèi)的羞味調(diào)和裹汁。二、古代器用古代炊具(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鑊是無足的鼎,與現(xiàn)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后來它又發(fā)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銅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后,蒸氣炊具,故體積比鼎小。二、古代器用古代炊具(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甗yǎn,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體稱甑,用以盛糧,下體為鬲,用于煮水,即現(xiàn)代的蒸鍋。二、古代器用古代酒器(尊、觥、罍、壺等)尊不僅是一種盛酒器皿的專名,而且還常常被用作禮器之總名。古人作器,皆稱為“寶尊彝”,或是“寶尊”。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總名使用時,尊也有兩種不同用法:第一種是“大共名之尊”,即全部禮器皆可曰“尊”。另一種是“小共名之尊”,即壺、卣、罍等之總稱。尊二、古代器用古代酒器(尊、觥、罍、壺等)觥(gong),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杯,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zhì)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二、古代器用古代酒器(尊、觥、罍、壺等)爵是古代飲酒器的通稱。但是作為專名,爵是用來溫酒的,它有三只腳,以不同的形狀顯示使用者的身份,下面可以舉火。上古常用的飲酒器是觚和觶,觶比較輕小,所以古人說“揚觶”。二、古代器用壺: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漢代,用于裝酒和裝水。古代酒器(尊、觥、罍、壺等)二、古代器用二、古代器用

彝: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古代酒器(尊、觥、罍、壺等)二、古代器用二、古代器用古代家具(筵席、床、幾、屏風(fēng)、鏡臺、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后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yīng)用是很廣泛的。席和筵是同義詞,區(qū)別開來說,筵比席長些,是鋪在地上墊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后來筵字用來表示宴飲的陳設(shè)。二、古代器用古代家具(筵席、床、幾、屏風(fēng)、鏡臺、桌、椅、柜等)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現(xiàn)的家具。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jìn)行,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幾、案、屏風(fēng)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稱。魏晉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家具。《詩經(jīng)·小雅·斯干》“載寢之床”,那是用作臥具;《孟子·萬章上》“舜在床琴”,那是用作坐具。二、古代器用古代家具(筵席、床、幾、屏風(fēng)、鏡臺、桌、椅、柜等)幾:古人坐時兩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腳后跟上,坐時可以憑幾。幾是長方形的,不高,類似今天北方的炕幾?!睹献印す珜O丑上》說孟子“隱幾而臥”?!肚f子·齊物論》說“南郭子綦隱機而坐”,機就是幾。幾通常是老年人憑倚的,所以古代常以幾杖并舉,作為養(yǎng)尊敬老的用具。目叁錄CONTENTS古代服飾三、古代服飾頭衣古代的頭衣又稱元服。因為元本指頭。頭衣,元服,都是統(tǒng)稱。細(xì)分起來,上古貴族男子的頭衣有冠、冕、弁。冠,是一般貴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男子長到二十歲要行冠禮?!抖Y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惫湃瞬淮鞴诘闹挥兴姆N人:小孩、罪犯、異族人和平民。冕,從月,即古帽,字免聲,是大禮帽,天子、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時所戴。冕上有長方板叫延,前后有數(shù)串小圓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弁,也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頭衣,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幾塊拼接而成,縫制的形式類似后代的瓜皮帽,皮塊相連接處綴以許多五彩玉石,稱為綦(qí)。三、古代服飾體衣(衣、裳)先秦時衣長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內(nèi),后來變?yōu)橐露躺验L,裳就加衣上。如《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瀅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薄赌吧仙!罚骸白暇_為上褥”的“褥”是小衣;《羽林郎》:“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則是短襖。當(dāng)衣與裳并舉時,衣指上衣。短上衣叫襦(rú,如);長襦稱褂,僮仆的長襦叫裋(Shù,樹),短襦又叫腰襦。襦是一般人(包括奴仆)平時所服,深衣(中衣,長衣)則是貴族上朝和祭祀時穿的,庶人以深衣為禮服。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爾雅》說:“繞襟謂之裙。”意思是說所

以要從衣襟斜下通過右腋,往下繞至腰臀間,以至前膝。后代的裙與古代的裳則接近。如《林黛玉進(jìn)賈府》:“其釵環(huán)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飾?!比?、古代服飾體衣(袍、裘)袍,本是一種簡單便服,如高中課文《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漢以后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裘:古人最常見的冬服。裘是皮衣,毛向外,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種多樣,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后來還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為珍貴,為達(dá)官貴人所服,鹿裘、羊裘則最一般。狐、貂、貉所制的裘既然名貴,所以在古代作品里就拿來做富有的象征。三、古代服飾脛衣褲子:“褲”字古代寫作绔、袴。紈(Wán,丸)袴為有錢人的服裝,所以后來專用以指富貴人家不務(wù)正業(yè)的子弟。因為紈是織造較為細(xì)致的生絹。犢鼻裈很類似現(xiàn)在的短褲。在古代這是貧賤勞作者所穿。司馬相如在市場上大穿其犢鼻裈,也是為了顯其貧賤以出老丈人卓王孫的丑。蔽膝:顧名思義,這是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斗窖浴罚骸氨蜗ィ粗g謂之棉,自關(guān)東西謂之蔽膝?!比?、古代服飾足衣鞋:古代的鞋有屨(jǜ,巨)、履、屩(juē)、屐(jī)、鞮(dī)等名稱,其間有異有同。古代也有靴子,字原作鞾。襪:古代的襪子,是用布帛、熟皮做的。字作韤、韈。三、古代服飾其他與服飾相關(guān)的名詞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具體而言指本業(yè)為農(nóng)業(yè)與小手工業(yè),末業(yè)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chǎn)的人。白?。汗糯矫裰滓拢猿R浴鞍锥 狈Q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衣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指貧賤之交??N紳:插笏于紳帶間,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

青衫:黑色的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焙笕艘渤S谩八抉R青衫”形容悲傷凄切。

巾幗:

本是古代婦女頭上的頭巾或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來把婦女中英雄豪杰稱為“巾幗英雄”。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引用為婦女的代稱。三、古代服飾其他與服飾相關(guān)的名詞紈绔:紈绔是古代一種用細(xì)絹做成的褲子。古代富貴人家的子弟都穿細(xì)絹做的褲子,這很能反映出他們奢侈的特點,因此,人們常用紈绔來形容富家子弟。

烏紗帽:巾因沙質(zhì)軟,就用桐木做一個硬襯子墊在里面。后來因為兩翼軟垂,就用鐵絲撐起來,這樣就成了硬質(zhì)的烏紗帽。多為官服,也代指官位。頂戴花翎:清代官員身份的標(biāo)志,分兩種,一是藍(lán)翎,一是花翎。藍(lán)翎用鴣羽做成,俗稱“野雞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員使用,而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須經(jīng)皇上特賜方可佩戴,必須是五品以上官員。東坡巾:東坡巾又名鳥角巾,相傳當(dāng)時蘇東坡因為貶官入獄,在獄中無

法身著官服,故想出此頭巾。東坡巾實為獄服。東坡巾可用多種布料制作,有內(nèi)外兩層,內(nèi)層有四面為方形,比外層略高;外層也是四面,但四面都不相連,邊緣為開口,前口開得最大,后面有兩條帶子。方山巾:一作為方頭巾。古代儒者戴的一種方形軟帽,又稱方山冠。如李白《嘲魯儒詩》:“足著遠(yuǎn)游履,首戴方山巾?!比?、古代服飾其他與服飾相關(guān)的名詞衽衣襟:《漢書.張良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