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千年書法翰墨精神2003年4月,上海博物館的全體工作人員都在期盼和等待著,他們甚至有些焦灼和激動,因為他們將要迎接的是一件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藝術瑰寶。其實,這件令人牽掛不舍的稀世之寶僅僅是幾卷薄薄的紙,紙上也僅僅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中國文字,這就是聞名于世的《淳化閣帖》。《淳化閣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奉旨”刻制的集帖。它將歷代宮藏的書法作品,特別是“書圣”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法帖,集中鐫刻,拓印成集??梢哉f,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的創(chuàng)立,最初都是為了記錄語言。但是,縱觀大千世界,在流傳下來的這么多種文字當中惟有漢字兼具了實用和審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獨具魅力的書法藝術,這其中除了歷代書家們的筆墨功夫外,和漢字本身的特點是否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呢?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國青銅器就已經進入了高度發(fā)達的時期。幾乎是在青銅器產生的同時,一種兼有紀實和裝飾作用的文字出現(xiàn)在了鐘鼎之上。這種青銅鐘鼎之上的文字,被后人稱為“鐘鼎文”。古人把青銅稱作“金”,因此這種文字又被稱為“金文”。清代書法家李瑞清曾說:“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闭J為臨摹毛公鼎銘文字體,是學習書法必不可缺的一課。鐘鼎文已經非常久遠了,但是它依然算不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這些線條后來被證實是中國可以辨識的最為古老的文字體系。由于這種文字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之上的,后人便把它稱作“甲骨文”。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剿滅了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jù)局面,第一次統(tǒng)一了中國。當時秦國通用的文字書體有八種之多,秦始皇下令“書同文”,要求在全國使用統(tǒng)一的文字。丞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礎之上刪繁就簡,制定出一種比大篆更加簡潔規(guī)范的文字,這就是小篆。秦始皇把小篆定為標準字體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李斯也因此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姓名的書法家。沿著古中國文字的發(fā)展脈絡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傳統(tǒng)書法的體例被依次劃分為真草隸篆,其中的篆書就包括大篆和小篆兩種書體。既然作為漢文字源頭的甲骨文和鐘鼎文都被劃屬大篆書體的范疇之內。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由此推斷,得出這樣的結論呢:那些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的文字正是中國書法的開山之作。或者說,中國書法的產生就是伴隨著古代文字的產生而同步出現(xiàn)的呢?中國畫研究院理論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這是一個歷史上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它的爭論就在于字體與書體是一回事,還是不是一回事。比如郭沫若曾經說過,在這個秦朝的時候,有秦朝的鐘王顏柳,在戰(zhàn)國的時候有戰(zhàn)國時候的鐘王顏柳,他說在甲骨的時候甚至也有甲骨時期的鐘王顏柳。那就是說不同時期就有不同的書寫家,或鍥刻家,那他是把書體和字體合一的一個觀點。但我認為呢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書體與字體是一回事,因為書法它是一個寄生的藝術,沒有漢字這個母體沒有書法的藝術。”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美術與書法系主任秦永龍:“作為一般的符號,它是不強調太多的變化,不強調構型里頭或者是筆畫里頭有沒有生命,我們就是說可以把它理解為文字的符號是一種無機的,一種機械的拼合,就像我們馬路上看見的交通符號一樣。那么,作為在這個機械拼合的無機的文字符號的上面進行加工,它才能升華出我們今天講的真正的書法藝術。所以書法藝術是寫字,但是不能反過來說寫字就是書法藝術?!北M管存在著種種不同的觀點,但是不可否認:在中國書法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甲骨文、鐘鼎文是邁出的第一步,當之無愧地是中國書法長河的“三江之源”。在秦朝通行小篆的同時,隸書在社會下層悄然而生。到了漢代,隸書取代了小篆,上升為主要通行字體。隸書的出現(xiàn)是中國文字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它使?jié)h字告別了已經使用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徹底擺脫了古文字那種象形的特點,所以漢代人稱隸書為“今文”。到了漢代末期,隸書向正書、行書、草書三個不同的方向演變,形成了中國書法最主要的三種書體,這就是文字史也就是書法史上著名的“隸變”。如果說漢字自身的逐漸演變?yōu)橹袊鴷ㄕ归_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那么書法工具的逐步完善無疑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清代的劉熙載在他的《藝概?書概》中這樣寫到:“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傊蝗缙淙硕选!币还苋岷痢⒁粡埿?,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萬別地體現(xiàn)在筆下的點線之中。以最簡單的工具,直接的把握物我之真,萬象之美。“天地萬物之變動,可喜可愕,一寓于書”。原來,書法藝術和書寫者的人格性情就是這樣緊鑲密嵌地成為渾圓的一體——藝術成為人的具體意義和生動展示,人格性情成為藝術的最終目的和內在靈魂。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要尋找的答案。帶著這樣的思索,讓我們重新回到浩瀚的書法歷史中去求證、去發(fā)現(xiàn)那沉寂千年的墨跡紙張背后靈動著的一副副鮮活的生命形象吧。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的三月初三,人們都要到郊外的水邊踏青郊游,以消災避禍。他們把這種活動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約了一些文人朋友共四十一位,到蘭亭溪邊飲酒游戲,即興賦詩。大家把這些詩作匯集起來,公推王羲之為詩集作一篇序文?!短m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短m亭序》敘寫了蘭亭雅集的盛況,抒發(fā)人生的種種感慨,文筆雋爽流暢,灑脫無拘。而王羲之的書作將晉人的精神風貌和氣質神韻抒發(fā)得淋漓盡致??峙逻B王羲之也沒有料到,他即興寫下的這篇《蘭亭序》竟然得以“天下第一行書”而風流千古。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晉書法以灑脫飄逸的風采得到了人們的喜愛,而唐代書法則以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面貌征服了后世。草書是最為簡便快捷的一種書體,它只保留了漢字的梗概,書寫起來草率急就。草書到了唐代的張旭手里,猶嫌草得不夠,于是就創(chuàng)立了狂草。狂草最為肆意放縱,草到了極致。張旭的草書驀地而來、飄然而去,令人眼花繚亂的飛騰作勢,心手兩忘地抒發(fā)心中的激昂慷慨,展示了他傲視一切的胸襟。詩圣杜甫寫道:“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下筆落紙如云煙”。三杯酒下肚,在王公大臣面前脫帽露頂,用這種不拘禮法的狂態(tài)來面對生活,用這種微醺的狂態(tài)來創(chuàng)作草書,自然會使人聯(lián)想到大詩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那種張揚個性。談到唐代書法,還有一位對后世書法影響極為深遠的書家,他叫顏真卿。顏真卿的家族一門顯儒,詩禮傳家。作為儒家經典著作的《顏氏家訓》就是出自顏真卿的祖上一代名儒顏之推。顏真卿中年的時候遇上了“安史之亂”,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淪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際,平原太守顏真卿率先起兵,舉起討逆大旗,在“安史之亂”中,顏真卿一家有三十多個親屬在戰(zhàn)亂中殉國,其中他的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和堂侄顏季明的犧牲最為壯烈。安史之亂平定之后,顏真卿滿懷悲傷地設酒祭奠死難的親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寫下了那片震爍古今的《祭侄稿》。顏真卿用噴涌而出的激情,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寫得這樣奇崛雄健、浩氣充塞,達到了超神入圣的境界,以至《祭侄稿》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忠義節(jié)烈,舍生取義,他的書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廟堂之氣十足。書法本身是極具象征性的,看到顏體楷書,自然使人聯(lián)想到中國歷史上象顏真卿這一類的忠臣良將。后人評價說顏體楷書正像“關羽坐帳,正氣逼人”。國人的視覺聯(lián)想竟是如此豐富,居然把方塊字和人物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軍關羽,之所以能與孔夫子并稱為“文武二圣”。就是因為在關羽身上蘊涵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道德,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孟子說: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來,在孔孟儒學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崇尚忠臣義士、道義節(jié)操的傳統(tǒng)文化。關羽是忠義楷模、仁勇化身,這和顏真卿的滿門忠烈、舍生取義是一脈相承的。顏真卿堂堂正正的楷書和關公那種威武不能屈的意象疊加起來,儒家學說的倫理道德就這樣在一個個的方塊字上顯現(xiàn)出來了。這是黃道周在獄中寫下的詩卷,字里行間那一橫一豎可以看出他在書寫時的心境竟是如此的坦然從容,他一筆不茍地寫著,看不出絲毫的膽怯和慌亂,人們從詩卷墨跡中感受到的只是凜然氣節(jié)和心靈震撼。臨刑前,黃道周破指血書“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無論是官居宰輔還是長為布衣,無論是豪壯奇崛還是脂膩粉漬,只要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手中都握著這幅筆墨,筆墨間流淌的不僅僅是百折千回形態(tài)各異的中國文字,更體現(xiàn)了一種千百年來磨礪而成的文人性格以及生命狀態(tài)。中國書法的走向一直受到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思潮的影響,而決定中國書法基本風貌的首先是儒家思想。“書以明道”,這個“道”就是儒家學說中的倫理規(guī)范。明代著名思想家、書法家傅山作詩告誡他的子孫,“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他提出的“作字先作人”的觀點,就是說如果背離了周禮儒學,那么做人就是立不住腳的,這樣的人寫出字來也必然流露出一種“小人之態(tài)”,而這種低俗僅僅靠筆墨技巧是無法補救的。傅山告訴他的孩子們,在學習顏真卿書法之前,必須首先觀看顏真卿是怎么說和怎么做的,就是要先學習顏真卿的做人。只要胸中有顏真卿那樣的浩然正氣,一管小小的羊毫也足以“氣吞強虜”。那么我覺得所以古代書法的那種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書寫者的那個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來的那種激動人心、感人至深,讓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種東西他們抓住了,我以為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靈魂,那是中國書法藝術最動人的因素。書法藝術幾乎成為封建文人士大夫生命形式的例子不勝枚舉。紙硯筆墨、梅蘭竹菊裝點起來的生活環(huán)境也成為文人書家們追求高潔意境的榮耀象征。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他的《陋室銘》中就曾用這樣的詩句來描述理想中的文人生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以陋室的清貧的情境來反襯文人們所追求的精神家園的富貴高雅。正所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說到鴻儒,宋代的大文豪蘇軾自然是當之無愧,這位廣學博才的大書法家談及學識修養(yǎng)和書法的對應關系時,這樣說到,“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書家如果學識淺薄、見識狹隘、學問不足,其書法是不可能達到盡妙程度的。蘇軾本人就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富有浪漫個性和學問文章之氣的書法家,他詩詞文賦、書畫音律無所不精。他的書法既有陽剛之美,又有書卷之氣。蘇軾廣博的學識造就了他那種氣吞萬里的胸襟氣度。觀蘇軾書法,就不由使人聯(lián)想到他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恢弘與豪邁。書法藝術發(fā)展到了今天,它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幅幅令我們無限追思和景仰的筆墨寶卷,更重要的是留給了我們一筆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財富。站在它的面前,我們應該感到無限的欣慰和幸福,因為每當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我們都可以隨時去瞻仰去體會那份古樸優(yōu)雅和那份博大深邃。無論是勤學苦練的求索,還是心手兩忘的抒懷,無論是浪情恣肆的狂放,還是溫文爾雅的內斂。中國書法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已經經過漫長的積淀代代相傳,浸透在了民族久遠的血液之中。透過那變幻萬千的點線形式,我們似乎看到了那種沉浸于筆底,洋溢于案頭的生命存在。書法藝術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的發(fā)展走過了漫長的歷程,書法創(chuàng)作成為書家心靈世界的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人們自覺地將書法納入“正人心”的軌道,書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養(yǎng)、人格完善的過程。雖然作為實用性書寫工具的毛筆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作為中國藝術瑰寶的書法卻保留了下來,它那獨具的神韻、百讀不厭的氣質,至今依然令人傾倒、令人陶醉。千年書法的歷史不僅僅是這獨一無二的藝術形態(tài)的流傳史,伴隨著文人們的筆墨紙硯流淌千年的毫無疑問應該是那千古不變的翰墨精神。至尊書圣這里是位于陜西禮泉縣的昭陵,唐王朝的一代英主李世民就埋葬在這里。千百年來,文人們對昭陵可以說達到了魂牽夢縈的程度。他們惦念的僅僅是埋在這座陵墓里一張寫著字的紙。就是這張紙,人們對它的渴慕之情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形容,也毫不為過。它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作品《蘭亭序》,作者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位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貞觀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72年,唐太宗病危,臨終時他召見了太子李治。太宗說:“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愿?!薄拔崴锰m亭,汝意如何?”作為兒子的李治聽到父親這樣的請求,面對著一個就將離開這個世界的老人,李治的心情一定是復雜的。據(jù)史書記載,唐高宗李治也非常喜愛收藏書畫佳作。而王羲之的《蘭亭序》,恰恰是天下最值得收藏的稀世珍寶。李治這時候一定意識到,太宗皇帝強調“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愿”,就是用“誠孝”來警示他:如果不把《蘭亭序》作為陪葬,即是不孝。唐太宗在臨終時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可見《蘭亭序》在他心中的地位。望著父親期盼的眼神,李治把《蘭亭序》裝入玉匣之中,親自放在了太宗皇帝的面前。這可以說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承諾,又是一個書法愛好者對另一個書法愛好者的理解。《蘭亭序》就這樣作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的昭陵,“天下第一行書”從此長眠于地下。王羲之,字逸少,因為他為官曾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后人又稱他為“王右軍”。王氏宗族在朝廷中有著顯赫的政治地位,王羲之從小就受到深厚的書學熏陶。稍大些后,他便跟隨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衛(wèi)夫人,名叫衛(wèi)礫,是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少年時代的王羲之并沒有顯現(xiàn)出過人的才華,《晉書》記載他,“羲之幼納于言,人未稱奇?!薄3赡暌院?,王羲之開始離家遠游,遍訪北方名山大川,瞻仰臨摹名家名碑。多年以后,他曾這樣描述這一經歷:“予少學衛(wèi)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始知學衛(wèi)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薄笆贾獙W衛(wèi)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這是一種自責,更是對自己的一種否定,這么多年學書,只是囿于一門一派狹窄的空間,真是在浪費光陰。但王羲之畢竟有著超拔的才華,他改弦更張,“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1600多年前的某一天,當王羲之乘坐的小船離開江南,向著北中國進發(fā)的時候,他也許意識到了,他的書法之路將會發(fā)生重大的轉變。但他一定沒有意識到,正是由于他的這種轉變,竟然深刻地影響了在他身后延續(xù)千年的中國書法發(fā)展方向。兩漢至魏晉時期,崇尚書法的風氣非常盛行,帝王士大夫皆以善書為榮。據(jù)東漢趙一《非草書》中記載,世人“游手于斯,專用為務”,就是說書法成為了世人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鉆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边@四句話生動地描述了當時人們沉浸于學書中的熱情。只有不為功名而僅為自娛,才會讓整個社會對書寫迸發(fā)出這樣的熱情,才會使書法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當時,世俗學者、官宦人士中也有不少是精通佛道、崇尚隱逸的人,從王羲之和當時一些高僧的交往來看,至少,王羲之在精神上對佛教所提倡的清華雅淡的境界是認同的。王羲之不喜歡做官,《晉書》記載,“羲之既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招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吏部尚書這樣的官位實在是不算低了,而且朝廷還是頻招,也就是說在留著位置等著他。這種誘惑在歷朝歷代,都是不能不讓人動心的。可王羲之卻“皆不就”,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王羲之內心世界的狂傲。世俗社會對一個人的價值衡量體系在王羲之這里坍塌了。這也就是為什么魏晉時期,王羲之等名士的作為能夠被后人歸納為“魏晉風度”或“魏晉風骨”,成為后世文人追求的一種人生風范。文化學者肖云儒:“這樣最典型的,我從背景上來談有兩個,一個是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劉伶,這都是好酒、嗜酒、行為乖張、狷介,不與世事同流合污,就是拿現(xiàn)在來說,非常地異類、另類、酷。你看劉伶他不是,他喝酒到什么程度,后面拿一個棺材抬著跟著,我什么時候喝死了,你就地就埋了。他說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衣褲,他不歡迎的人來了,他說你怎么跑到我褲子里來了。就是非常乖張,跟社會對立,自由性格。但是就這種人最后在唐墓里邊,魏晉這個墓里邊有他們的畫像石,表明那個時候社會上很認可他們,覺得你另類好,就是唱出了我們的心聲王羲之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就是說由外向內、由動向靜、由粗獷到精細,整個審美風格轉移的這個歷史時代王羲之誕生了?!碑敃r的揚州刺史殷浩向來看中王羲之,多次勸他出來為國家效力。王羲之被感動了,擔任了右軍將軍,會稽內使。但文人畢竟是文人,他不知道自己只是被當作一塊招牌擺在了那里,還以為是有了揮舞的天地。為了不甘心自己只是被擱在一個閑職的位置上,王羲之多次請求去當時的軍事重鎮(zhèn)宣城,但殷浩沒有答應他。王羲之生性敏銳而高傲,這段為官的經歷,不能不讓他去重新思考自我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那么,他思考的結果又是什么呢?我們不知道,史書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但也許從一個叫做蘭亭的地方我們能夠找出一些答案。從紹興城向西南的蘭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別致的古典園林。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這里種植蘭花,所以人們就把這里稱作“蘭亭”。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也就是1600多年前的那個溫暖的春天,王羲之和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這里流觴飲酒,賞談賦詩。這一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放眼望去,“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贝笞匀皇悄菢拥淖宰銏A滿,自由活潑,生生不息。他們圍坐在曲水之畔,將酒杯置于水中,任其隨水漂流,酒杯到誰的面前,誰便飲酒賦詩。不然,罰酒三杯。雖然沒有絲竹伴奏,但喝一杯酒,吟一首詩,也足夠暢敘衷腸。在這草長鶯飛的暮春時節(jié),詩人抬頭看到的是廣闊的天空,低頭看到的是萬物的繁茂,大自然以其生生不息的廣袤堅定著王羲之對自己生命方向的判斷和選擇:身在無拘無束的自然懷抱之中,心情才是最舒暢的。何況人生有涯,天地無限,宇宙生機中又包含著多少玄妙需要用心去領悟才能參透呢?王羲之說“信可樂也”,這是多么值得快慰的時刻呀!在蘭亭聚會的那天,據(jù)說王羲之喝了很多酒,他終于醉了。《蘭亭序》共書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生命的形象。特別是二十多個“之”字,更是無一雷同,各具獨特的風韻。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宋代書法四家之一的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泵鞒队罉反蟮洹返闹骶幗饪N說:“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寫道:“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人法則,所以為神品也”。王羲之在世時,其書法作品就“聲華四宇,價傾五都”。由于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以王羲之的書法為珍貴,以至于就有人專門模仿他的書法賺錢,可見他的影響之大了。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真跡愛不釋手,于是詔命書法大家臨摹《蘭亭序》,我們很難推測李世民是出于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動機,也許他是想通過對《蘭亭序》的臨摹來檢驗一下那些書法愛臣與王羲之的差異高低,也許他已經想到要將《蘭亭序》帶入自己的墳墓,故而復制,以求流傳呢?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都是唐代的書法大家,現(xiàn)在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的唐代臨本,就是出自他們的手筆。在有關《蘭亭序》的各種臨摹本中,唐人馮承素的摹本據(jù)說是最接近王羲之《蘭亭序》原貌的。人們之所以這樣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馮承素是宮內專門從事摹寫名家書法的人,和其他幾位書法大家相比,人們相信他會更加拘泥于原作。其次,他的方法是先鉤輪廓再填墨,所以人們認為不會失真。馮承素的這件《蘭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神龍年號小印,被稱為《神龍?zhí)m亭》。李世民曾親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述了玄奘和尚西天取經的盛事?;实鄣奈恼庐斎粦摿鱾髑Ч?,可怎么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按照當時的辦法只能是刻在石頭上??墒怯钟姓l的字能與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書圣。只有書圣的字才能與圣上的文章相得益彰??墒菚ネ豸酥鞴乓呀?50多年了,怎么辦呢?由于取經是一件佛教盛世,于是長安諸寺院便委托弘福寺的懷仁和尚來辦這件事。懷仁和尚從內府借得王羲之書跡,從中逐字尋找,然后描摹下來,以求絲毫不差。據(jù)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請朝廷昭示天下,誰能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一千金。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的典故。書家寫字要求一氣貫之,字與字之間都有安排照顧。集字則不然,需要在若干個同樣的字里選擇出最適合的字出來,排列組合。這個過程,需要花費的心血可想而知。懷仁是一個“能文工書”的和尚,他嘔心瀝血,歷時整整二十四年,終于完成了這項使千百年來學書王羲之的人無不收益的浩大工程?!妒ソ绦颉分两袢匀皇菍W習王羲之行書最好的范本字帖。將王羲之推上書圣地位的關鍵人物是唐太宗。在唐修寫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時,李世民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寫了一段御評,這就是《王羲之傳論》。在《王羲之傳論》中唐太宗寫道: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qū)區(qū)之類,何足論哉!武則天,這位被人熟知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還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她還是一位書法家。她曾刻意習練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先祖二十八人書跡捐獻入宮。武則天下令弘文館分十卷摹勒拓印。由于當時的年號是萬歲通天,因此這部聚集了王氏一門幾十位書家作品的摹本,被稱為《萬歲通天帖》。中國畫研究院理論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中國的古人有這么一個習慣,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尊一個圣人,王羲之占有了這么一個地位,就說明他集古今之大成。他在東晉時代,收書了東晉以前中國書法的個體演變的歷史,他對書體的演變做了一個總收書,做了一個新體的自我的創(chuàng)造,所以他開啟了一代行草書,當然也包括楷書,主要是行草書,歷代的書風的這么一個大的門戶,可以說是正統(tǒng)的門戶。中國歷代,中國人在任何領域都喜歡講正統(tǒng),王羲之實際就是正統(tǒng)中的典范、楷模、圣者,就是盡善盡美?!弊蕴埔院螅豸酥臅ㄒ蛔智Ы?,其實,即使在王羲之生活的東晉時期,王羲之的墨寶也是千金難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岳川:“王羲之他的之所以不可超越性在于兩點,就在于魏晉時期人的覺醒,人的覺醒就表明了個性重于一切,自己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重于一切,只有按照自己我心寫我手,我手寫我字,才可能形成自己的東西。第二點呢就是,魏晉時期人處于一種非常艱難的情況下,可以說當時戰(zhàn)爭頻仍、民不聊生,你想想嵇康痛苦,阮籍悲慘的命運都可以看出,竹林七賢幾乎沒有幾個有好的下場,可以看出來。那么王羲之也處在這個時代當中,所以他在五十三歲的時候,他辭官不再做官。而是,他認為只有一輩子把自己的生命獻給書法才可以完成自己一輩子的宿命,所以他是把命,把整個自己的精神投注在書法上,所以構成了他的書法的高峰。最后,我們不得不說,王羲之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天生之才?!薄棒酥热ス伲c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睆摹稌x書》這段文字的記載中,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隱逸以后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們在江南的青山綠水間盡情地享受著生命的歡愉。以至于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我卒當以樂死”。唐太宗把王羲之的《蘭亭序》帶進了昭陵,而武則天則在自己的陵墓前立了一塊石碑,如此高大的石碑,上面竟然連一個字也沒有,后人稱這是“無字碑”。武則天的書法研習“二王”,按理說對文字應該是有感情的,可為什么在她陵墓前的這塊碑,卻無只字片語?只留下茫茫的一片空白呢?難道說,她認為自己的豐功偉績無法用文字表達?或許是出于對文字的恐懼而不敢有所作為?又能是什么呢?不管怎樣,有《蘭亭序》為伴,也許會讓這位酷愛書法的人在冰冷的地下同樣能夠感受到一些溫暖吧。人們常說紙壽千年,也就是說,紙能歷經千年而不損,果真是這樣嗎?我們真希望能是這樣。那么就讓我們想象一下吧,假如有一天,昭陵那座巨大的墓門被打開之后,那幅1600多年前由王羲之親筆所書的《蘭亭序》重見天日的時候,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呢。熱血書家湖南的祁陽是一個不為常人所知的地方,這是由于它的偏僻。然而在書法家們的眼中,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值得崇敬。因為這里和一個偉大的名字顏真卿聯(lián)系在一起,1230多年前鐫刻在摩崖石壁上的書法作品《大唐中興頌》至今還被人頂禮膜拜。一千二百四十八年前,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大唐王朝面臨土崩瓦解的危險。安祿山率領的叛軍接連攻城掠地,直逼長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隨著叛軍的步步緊逼,唐玄宗狼狽出逃。行至途中,軍隊中長期對寵臣楊國忠的不滿情緒爆發(fā),將士們甚至采取了極端手段,逼迫唐玄宗不得不把楊國忠的胞妹貴妃楊玉環(huán)勒死在馬嵬驛。安史之亂前后歷時七年,大唐江山也數(shù)度岌岌可危。當叛亂終于被平定,滿天的烏云散去,天下重歸太平,自然可喜可賀。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于是由唐代著名文學家元結撰文,盛請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豐功偉績的顏真卿作書,在山崖之下留下了千古名篇《大唐中興頌》。顏真卿的書風是一種什么東西呢?他的書風是一種鐘鼎坐堂、正大光明,豐厚、雄渾,氣勢非常大,當然里邊也有剛烈。但是顏真卿他其實又有另外一方面,他融會各家,他真草隸篆,他能把前朝的各種東西融會。他所首創(chuàng)的那種叫做中鋒行筆,逆筆啟動、中鋒行筆,那種藏頭護尾的風格,都吃墨很深了,所以顯得非常的雄渾有力。這個當然跟盛唐之音是有一種直接的關系,可以說是盛唐之音的一種符號象征。顏真卿傳世碑刻中經常自署“瑯琊顏真卿”。古代所說的瑯琊,就是今天的山東臨沂?,樼痤伿显跉v史上是名門望族,顏真卿的祖上可以上溯到那個因德行好而被孔夫子贊曰“賢哉,回也”的顏回。顏氏一門以詩禮傳家,名臣輩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南朝詩人、與謝靈運齊名,被后人稱為顏、謝的顏延之、以宣揚儒家傳統(tǒng)思想為立身治家之道的《顏氏家訓》作者、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唐代著名學者顏師古等顏姓大儒都出自顏門,和顏真卿血脈相承。顏氏家族在西晉時隨宗室南遷到建康,后遷長安。顏真卿公元709年出生在京兆萬年,就是今天的陜西西安。顏真卿,字清臣,透過他的這個名和字,不難看出父輩首先對顏真卿的道德品行方面提出的要求和希冀。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才華橫溢的顏真卿考中進士,那一年他二十六歲。天寶十二年,顏真卿被排擠出京,遠赴山東德州任平原郡太守。后人稱顏真卿為“顏平原”,即由此而來。平原郡遠離京城長安,這里土地貧瘠,民風剽悍。正如邊塞詩人岑參《送顏平原》詩中所說:“此地鄰東溟,孤城吊滄州。海風掣金戟,導吏呼嗚騶。郊原北連燕,剽劫風未休?!睌[在新任太守顏真卿面前更為嚴峻的是,平原郡屬心懷二志的奸佞之臣安祿山所管轄,這就為顏真卿日后面臨的風險埋下了伏筆。顏真卿任平原郡太守后,他“廢苛政、黜奸小、除奸詭、進忠良”,平原百姓從此安居樂業(yè),道途不驚。為此,顏真卿的好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寫下了《奉寄平原顏太守》,詩中說道:“皇皇平原守,駟馬出關東。銀印垂腰下,天書在篋中。自承到官后,高枕揚清風。豪富已低首,逋逃還力農?!北磉_了對顏真卿造福一方百姓的贊賞之情。對安祿山的野心,顏真卿有所防范,他悄悄地在平原郡高筑城,深挖溝,收攬丁壯,積儲糧草。顏真卿表面上每日以書會友,吟風弄月,盡造假象以化解安祿山對他的防范和疑心。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謀反,叛軍所到之處,“河朔盡陷,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匿竄,無敢拒者”。面對突如其來的事變,唐玄宗李隆基束手無策,狼狽不堪,他說“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耶?”就在李隆基感嘆用兵之際,卻無有忠臣良將的時刻,他還不知道,顏真卿在山東不等詔令,早已挺身而出,舉義討賊。由于對安祿山早有防范,顏真卿一聲令下,所轄的三千人馬很快擴充為上萬人的威猛之師。首都師范大學書法文化研究所教授劉守安:“顏真卿被推為聯(lián)軍盟主,統(tǒng)兵二十萬,橫絕燕趙,軍威大震。天寶十五年,顏真卿曾指揮平原、清河、博平三郡,這些都是現(xiàn)在河北和山東一帶,與叛軍激戰(zhàn)取得了重大勝利?!鳖佌媲湓谶@場關乎唐王朝存亡的動亂中,大忠大勇,功勛卓著。同時他也付出了失去親人的慘痛代價。叛軍大兵壓境,攻打常山城的戰(zhàn)斗中,顏杲卿彈盡糧絕、寡不敵眾,和他的兒子顏季明一齊被俘。兩年之后,當安史之亂的硝煙散盡,顧不得洗去征塵的顏真卿,就開始四處尋找死難親人的尸骨。乾元元年九月,顏真卿安葬了親人。并設薄酒,祭奠為大唐社稷捐軀的顏季明。此時的顏真卿悲從中來,難以自制,寫下了那篇流傳千古《祭侄季明文稿》,后人稱作《祭侄稿》?!都乐陡濉窌鴮?5行,共234個字。祭文情感真切,痛貫心肝,悲壯情懷溢于字里行間。顏真卿面對親人的亡靈,國難家仇,涌上心頭。撫今追昔,感慨萬端。《祭侄稿》開篇從“維乾元元年”開始,可以清楚地看出,顏真卿的心情異常沉重,落筆冷靜,書寫緩慢,一字一字筆墨飽滿,用筆沉重沉著,墨色凝重而近于凝固,似乎在書寫過程中還在構思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很快書家的激憤之情漸次高揚,行筆加快,涂改之處、枯墨之筆頻現(xiàn)紙上。從“蒲州”二字開始,墨色漸重,筆姿放縱,此后筆勢漸次跌宕,可以看出顏真卿的心情越來越不能平靜。在“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一處竟連續(xù)涂改三次,難以定稿,在筆墨翻飛之間,他想到了與自己手足情深的族兄顏杲卿,難以抑制的悲情躍然紙上。當他寫到“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時,字形兀然放大,行筆加重。“手稿”節(jié)奏鏗鏘,音調悲壯,嗚咽之聲由弱至強,聲聲入耳。當寫到“百身何贖,嗚呼哀哉”,“撫念催切,震悼心顏”時,我們仿佛看到顏真卿老淚縱橫,痛心疾首。當“嗚呼哀哉”第二次在文中出現(xiàn)時,“手稿”已經是滿篇狼藉,肆意涂抹,無列無行,雷霆轟鳴。對逝去親人銘心的追念和對叛亂奸佞刻骨的仇恨,使得他無法抑制自己胸中的情感,無法控制手中的這支筆。通觀《祭侄稿》,怎能想象顏真卿會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寫得這樣奇崛雄健,這樣浩氣充塞。江河翻涌,山巒崩催,天塌地陷也不過如此。一千多年來,顏真卿的《祭侄稿》不僅被公認為是顏氏行書中的頂峰之作,而且在中國書法史上被稱作繼東晉王羲之《蘭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書法的特殊意義在于他“一變古法”。王羲之確立的書法傳統(tǒng)與風貌,從東晉到晚唐四百年來一直延續(xù)。歷代書法家們雖然各出機杼,但基本上都是繼承有余,創(chuàng)變不足。而顏真卿從王羲之那里繼承了書法傳統(tǒng)的基本原則,在繼承的基礎上又完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革故鼎新的風格轉換,創(chuàng)造性地賦予了書法一種嶄新的形神風貌,令人耳目一新。顏真卿將魏晉以來的真書和初唐開始的楷書在結體、筆法、形態(tài)方面都進一步規(guī)范,使楷書成為一種完全成熟的新的書體。顏真卿的一生活了七十七歲,后人按顏體楷書的發(fā)展變化和與之對應的年齡將顏真卿的書法創(chuàng)作劃分為小顏、中顏和老顏三個階段?!抖鄬毸袘肥穷佌媲?4歲時所作,可以看出,顏真卿此時的楷書仍然是從初唐大書法家褚遂良那里繼承而來。從這個時候一直到他五十歲的顏氏書體,被后人稱為“小顏”,“小顏”是他初步確立自己“顏體”面目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顏體的繼承還多于創(chuàng)新。經過書法前賢張旭的指點,顏真卿欣喜地說:“自此得攻書之妙,于茲五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币馑际钦f,我已經得到了學書之法,從現(xiàn)在算起,五年之內,我的楷書和草書必成大器。中國書協(xié)技術委員會委員鄭歌平:“‘中顏'”是指顏真卿五十歲至六十五歲之間。他63歲所書寫的《麻姑仙壇記》這個碑,顏體楷書已經完全成熟。筆畫,結體和布白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目。至此顏真卿已經是一變初唐以來的那種楷書風貌,這種風貌是,前者側,后者正;前者妍,后者比較粗壯;前者雅,后者宜;前者瘦,后者顯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潤色開花,后者元氣淋漓?!薄袄项仭币话闶侵割佌媲淞鍤q以后的書法創(chuàng)作,在這一階段,顏真卿書寫了大量的書法作品,顏體從成熟中加以神奇變化,一日有一日之進境,一碑有一碑之異彩。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所立的“顏君神道碑”,因為是顏真卿為他的曾祖父顏勤禮所立,所以后人稱其“顏勤禮碑”。宋代歐陽修在《六一集古錄》中曾經對此碑專門收錄記載??墒沁@塊石碑在北宋元祐年間忽然神秘失蹤了,一直到公元1922年,陜西省在修繕省長公署的時候,竟意外地在公署的后院深土地下發(fā)掘了此碑。出土的時候,這塊代表了顏真卿書法最高藝術成就的碑刻,除了石碑中部斷裂,其他部分都铓鍛如新,顯得神采奕奕?!邦伹诙Y碑”是傳世顏書石刻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大詩人陸游在他的詩中寫到“學書當學顏”。這句話也許僅僅是陸游在學習書法時的一點個人體會,卻成為后世流傳最廣的一句學書箴言。廣德二年,公元764年,顏真卿被唐代宗李豫封為魯郡開國公,后人稱他“顏魯公”即由此而來。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希烈謀反,叛軍攻陷了汝州。宰相盧杞乘機鏟除異己,加害顏真卿。他向德宗李適(kuo)建議,說李希烈“年少驍將,恃功驕慢,將佐莫敢諫止;誠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澤,為陳逆順禍福,不可勞軍旅而服。顏真卿三朝舊臣,忠直剛決,名重海內,人所信服,真其人也?!焙康牡伦诨实蹨首啵铑佌媲淙魇ブI,招降納叛。顏真卿受命后“不宿于家,親黨不遑告別”,立即動身,前往許昌。消息傳開,舉朝震動。有大臣急忙上疏德宗,說派顏真卿去宣諭萬萬不可,結果只能是“失一元老,為國家羞,請留之”,請求德宗收回成命?!吨袊鴷ㄈ分骶巹⒄桑骸邦佌媲浔葎e人更明白盧杞的險惡用心,他平靜地寫好給兒子和家人的遺書,要他們“奉家廟,撫遺孤”,這可以看出顏真卿是抱著赴死的決心去執(zhí)行這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西北大學教授李志慧:“果然呢他一到許州,就被李希烈扣留了。李希烈先是向他利誘,讓他給唐德宗上書,制造一個李希烈愿意“罷兵馬”的假象。又請他做自己的宰相,被顏真卿毅然而然地拒絕了。李希烈惱羞成怒,于是呢又對顏真卿進行威脅,揚言要把顏真卿活埋,或者燒死。而且他問顏真卿,你知道顏杲卿是怎么死的么,顏真卿微微一笑,你知不知道顏杲卿是我的族兄。顏氏一門沒有投降之人。于是顏真卿給朝廷寫了遺表、給自己寫了墓志銘,給自己寫了祭文。在這祭文之中,他嚴正地寫道“天之昭明,豈可誣乎!有唐之德,則不朽耳!”。在貞元元年,也就是公元785年的八月在蔡州就是現(xiàn)在河南的汝南龍興寺中顏真卿被縊死。”聞聽顏真卿遇害,三軍將士紛紛痛哭失聲。半年后,叛將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殺,叛亂平定。顏真卿的靈柩才得以護送回京,厚葬于京兆萬年顏氏祖塋。德宗皇帝痛詔廢朝五日,舉國悼念。德宗親頒詔文,追念顏真卿的一生是“才優(yōu)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拘脅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jié),實謂猶生”。歷代評價顏真卿,首先對他道德君子、忠臣烈士的一生不惜筆墨,給予極高的贊譽。顏真卿一生在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為臣,最終為唐王朝而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南京顏魯公祠,九十歲高齡的當代女書法家蕭嫻題寫了“丹心臣子,熱血書家”八個大字,概括了顏真卿的一生。千百年來,在中國書法藝術的道路上走來多少文人雅士、筆墨書家,而顏真卿的書法藝術實踐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有其特殊地位的,他雖然沒有戴上“書圣”的桂冠,但在歷朝歷代書法家們的心中,他足以和書圣王羲之比肩。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筑起中國書法的第一座豐碑,顏真卿則是以他的“氣格之美”樹立起中國書法的又一座高峰。顏真卿完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變革,顏體書法創(chuàng)造性地賦予了中國書法前所未有的精神風貌,顏體書法的端莊威重、崇高神圣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顏真卿曾經說過:“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節(jié)末路之難也?!薄吧w太上有之德,其次有之功,是之謂不朽?!鳖佌媲浒讶寮倚麚P的道義風范和理想人格通過他的人生實踐和筆墨藝術得以形象外化。從顏真卿的書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顏真卿那溫良謙恭、磊落巍峨、剛正不阿、憂國憂民的品質和修養(yǎng)。以至于后世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感慨地說:“顏公書人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尚意領袖在被稱為人間天堂的杭州,最引人入勝的是風光如畫的西湖。贊美西湖的詩詞汗牛充棟,但是其中最為經典、最為貼切、立意最高、遣詞最妙的恐怕是那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直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僅僅28個字,唱出了西湖的一切美好。把西湖的陰晴擬人化地比作美女西施的濃妝淡抹,此詩一出便萬口流傳。從此西湖又多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西子湖。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距今已經900多年,時任杭州太守的蘇軾所做。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也就是公元一O三六年。賞西湖美景令人大飽眼福,吃“東坡肉”又是大飽口福了。相傳杭州百姓為感謝太守蘇軾浚湖筑堤、造福一方的政舉,“抬豬挑酒”送到蘇軾門前。蘇軾讓家人按他的方法把肉烹制,犒勞大家。百姓們感激蘇軾的情意,遂稱用這種方法烹制的肉為“東坡肉”。消息傳開,城里大小菜館也紛紛效仿,至今“東坡肉”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了。在今天的杭州城里,還有很多很多和“東坡”兩個字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景物,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偉大的人物甚至把他和這座城市聯(lián)系起來了。蘇軾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在中國文壇上都享有盛名,后人稱他們?yōu)椤叭K”。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蘇氏父子占得其三。中國古代啟蒙教材“三字經”中就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說得就是蘇軾的父親蘇洵。在蘇軾的家鄉(xiāng)四川眉山有歌謠說:“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這意思就是說眉山的草木在三蘇面前都枯萎了,一點顏色都沒有了。之所以這樣,原來是顏色全跑到三蘇的身上去了。蘇軾21歲時,就與父親、弟弟一道,赴京參加科舉考試。當時任主考官的正是那篇流傳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記》的作者、大文學家歐陽修。蘇軾的試卷《刑賞忠厚之至論》令歐陽修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絕。他明顯地感覺到了這個年輕人的不同尋常,感嘆道:“三十年后,沒有人會再提起我,人人都會談論這個叫蘇軾的人的。”歐陽修為蘇軾的才氣所震撼,他為大宋朝能出現(xiàn)蘇軾這樣的才子連呼“可喜、可喜”。在欣喜之余,歐陽修感慨地說:“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今天的我們應該為歐陽修900多年前閱卷時的那雙慧眼感嘆,為蘇軾能碰到歐陽修這樣善于識才的伯樂感到慶幸,更要為歐陽修“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的高風亮節(jié)擊節(jié)叫好。書法經過初唐四杰到晚唐的顏真卿、柳公權,才算是徹底完成了楷書的成熟過程,楷書的創(chuàng)作也發(fā)展到了盡善盡美的階段,同時也進入了法度森嚴的階段,形成了唐朝“尚法”書風。從唐末經過五代十國到宋初,“尚法”書風一直沿襲下來。有法可依固然使得書法有了規(guī)矩和標準。但是,書法畢竟是人類精神的產品、藝術的創(chuàng)造,過于嚴謹?shù)姆ǘ缺厝粫拗迫说膭?chuàng)造性。宋初的書壇,缺乏引領時代風氣的書法大家。歐陽修認為:“書之盛莫盛于唐,書之廢莫廢于今”,感嘆當朝沒有可以與前朝書法大家相抗衡的書法家。歐陽修感嘆“莫廢于今”的局面沒過多久就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產生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蘇軾的出現(xiàn)。浙江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后張傳旭:“緊跟著晉唐這樣一個文藝繁榮、大師輩出的時代之后,要想在藝術上自成一家,有所突破,那必須獨辟蹊徑。所以最早是由蘇軾提出了尚意的口號?!彼未拇髸矣幸粋€明顯區(qū)別于其他朝代的特點,他們的文人修養(yǎng)之高是歷代書家所無法比擬的,而蘇軾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宋代自蘇軾開始,那些著名的書法家,不論他們曾經做過什么官,他們首先認定自己的身份是文人,心態(tài)自然也應該是文人士大夫心態(tài)。以蘇東坡為代表的宋人書法,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學為根基的個體心性的自然流露,這就從根本上突破了唐朝以來以書寫法度為要義的風氣,而將藝術素質作為書法要義推到至高無上的位置。宋朝的文人們更愿意寫出屬于自己的那份閑情逸致,在書中同樣流露出屬于自己的率真性情。這也就是“尚意”書風的思想基礎。蘇軾的兒子蘇過在評論父親書法時說,他“并無意于以書自名,其書亦不過是其人的那種至大至剛之氣,發(fā)于胸而應之手罷了”,這就是說蘇軾的書法只不過是他超然物外、意欲“乘風歸去”精神的自然流露。蘇書那種傲岸磅礴、瀟灑出神的風格特征也正與蘇軾本人英風逸韻、飄然欲仙的風采互為表里。唐代大詩人杜甫說:“書貴瘦硬方通神”,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是非常推崇瘦硬書體的。到了宋徽宗趙佶,更把瘦硬書體發(fā)揮到了極致。蘇軾卻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自己的藝術觀點,他說:“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tài),玉環(huán)飛燕誰敢憎?”明確提出“短長肥瘦各有態(tài)”的主張,認為楊玉環(huán)和趙飛燕一肥一瘦,但并不妨礙她們都是傾城傾國的美女,只不過她們美的風格不同罷了。北宋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在唐以后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局面。可是北宋對外,處在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軍事威脅下。對內,大大小小不同的政治勢力結成朋黨,新舊黨爭從來就沒有間斷過。神宗皇帝也有心改變這樣的局面,于是變法求新的重任落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肩上。27歲的蘇軾懷有一腔報國的熱忱,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但是蘇軾的謀劃與王安石的設想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王安石提出要改變法制,蘇軾卻初生牛犢不怕虎,公然上書皇帝說:“臣竊以為當今之患,雖法令有所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治,失于任人,非法制之罪也”。王安石要變法科舉,蘇軾又上《議學校貢舉狀》,再次反對王安石的主張。蘇軾的文章詩詞在社會上深得人們喜愛,不僅市井百姓喜愛、文人士大夫也喜愛。皇帝不喜歡他這個人,但是對蘇軾的詩詞文章也是愛不釋手。因此,蘇軾的文章詩詞流傳很快、很廣。他完全忘記了還有那么多雙仇恨的眼睛在盯著他,沒有想到危險就在身旁,必欲除掉他而后快的人無所不在。元豐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對蘇軾早就心懷不滿的一些人摘取蘇軾詞句中的句子加以分析后上奏皇帝,說蘇軾“銜怨懷怒”、“包藏禍心”。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了。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被捕,押解京師。史書記載了當時的情景:“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好在京城替蘇軾說話的人很多,加之仁宗皇后也親自出面求情,蘇軾這才獲赦出獄,發(fā)配黃州。首都師范大學書法文化研究所教授葉培貴:“黃州是蘇軾這一生比較特殊的待過的一個地方,他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這個職位實際上是個虛的,主要的任務是反省自己的錯誤。因為這樣一個背景,所以他在這里面其實過的是相當?shù)牟煌纯?。那么來到黃州以后,他想起了白居易的一首詩,叫東坡種花詩。當時白居易也是因罪被貶,寫下這首詩的。兩個人的情境非常的相似。所以他就取了東坡作為自己的號,稱做東坡居士?!薄盀跖_詩案”給蘇軾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他因言惹禍,結案后被貶到荒僻的黃州,也不得不為溫飽奔走道途。他嘆他自己:“自笑平生為口忙?!狈胖鸬纳钍顾乃枷牒臀娘L發(fā)生了變化?!耙癸嫋|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望卻營營,夜闌風靜穀(hu)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薄逗程肥翘K軾被貶謫黃州第三個年頭的三月初七寫下的兩首詩。因其第一句是“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后人稱其為《黃州寒食詩帖》,這是蘇軾存世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在《黃州寒食詩帖》中情感波瀾起伏。前七行書家的心境還比較平和,書寫中規(guī)中矩,結字以扁平為主。隨著情感逐漸向激越過渡,用筆也逐漸沉著痛快,字形出現(xiàn)正斜交替變化,用筆無拘無束,率意奔放。書到后面,越發(fā)恣肆揮灑,特別是“哭塗窮”這三個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產生了令人心驚膽戰(zhàn)的視覺沖擊力。隨著“死灰吹不起”全文戛然而止?!饵S州寒食帖》的書法藝術語言運用得爐火純青、恰到好處。凝重與流動、豪放與平和,有機地融為一體。如果我們再把作者所表達的心境和書法綜合起來觀看,一幅日暮途窮,“斷腸人在天涯”的場景會清晰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讀著這樣的文字,一股悲涼之氣,充塞胸襟。在手稿的結尾作者并沒有落上自己的名款,僅“右黃州寒食二首”便草草結束了。這在蘇軾傳世作品中是絕無僅有的。我們可以揣測蘇軾的心情,在這個暮春季節(jié),面對連綿不斷的淫雨,外面到處是一片泥濘,一片蕭瑟,書家病后初愈,面對空灶濕柴,冷清之極,遙望家鄉(xiāng),云路隔斷??床坏匠雎?,看不到希望,此情此景,令人不忍卒讀。蘇軾作為宋代書壇“尚意”書風的開山之人,終其一生推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他推崇二王書法的“絢爛至極,復歸平淡”,王羲之那種不激不勵、平淡深邃的書法風格是蘇軾心中的最高典范。而蘇軾對唐代書法整體上評價并不高,認為唐人一味追求形式,缺乏新意?!吧幸狻睍o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對于唐代“尚法”書風都是一種背叛或者說挑戰(zhàn)。但是在他需要明確指出一個他心目中最好的書法家時,蘇軾卻偏偏沒有提及書圣王羲之、也沒有提王獻之。而是出人意料地把這個惟一的選擇獻給了唐代的顏真卿。在唐代書家中,蘇軾惟對顏真卿情有獨鐘。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總體評價時,他說:“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彼J為杜甫的詩、韓愈的文、顏真卿的書法、吳道子的繪畫至善至美,能達到他們的程度,天下所有之能事,就可以到此為止了。那么,為什么在這樣的時刻書圣王羲之卻沒有進入蘇軾的法眼呢?《中國書法》雜志社編輯部主任朱培爾:“是因為他在書法標準之外,更看重顏真卿的人格魅力。在蘇軾的眼中,顏真卿其實是最符合儒家道德傳統(tǒng)的正人君子,這個方面他占的比重非常大。宋朝人論書往往把書品和人品聯(lián)系起來,蘇軾也是贊成“書如其人”、“書為心畫”的觀點?!痹v元年(1086年),哲宗趙煦登基。小皇帝年方九歲,由祖母高太后攝政。高太后是反對變法的。她對蘇軾的才華頗為賞識,于是重召蘇東坡回京。在政治漩渦中浮沉起落的蘇軾這一次迎來了他仕途最光明燦爛的一幕。高太后垂簾聽政,給保守派東山再起提供了條件,他們紛紛要求廢除王安石變法,徹底恢復舊制。但是這時的蘇軾已經不再年輕了。他認為對變法應該留利去弊。這自然又引起動蕩,于是有人將他比做第二個王安石。這一次不但改革派反對他,保守派也開始反對他。或許是看到自己的處境又一次陷入艱難,蘇軾心灰意冷。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他以龍圖閣學士出任杭州。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蘇軾貶謫惠州。紹圣四年,又是一紙貶書飛來,蘇軾再次被貶海南的儋州,真正是到了天涯海角。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駕崩,即位的是宋徽宗,許多流放邊地的大臣接詔內遷,蘇軾也在其列。在天涯海角度過四年艱難時光、已經年過花甲的蘇軾根本沒有想到此生竟還能活著回去?;厥锥嗄甑慕洑v,蘇軾情不自禁,吟誦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痹诨貛煴睔w途經瓊州海峽時,蘇軾寫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件書作《江上帖》?!督咸酚霉P雄健,結字精美,章法自然,表現(xiàn)出他睥睨一切的氣概和“人書俱老”的境界。后人從筆跡中可以看出,蘇軾寫此帖時用筆已經出現(xiàn)顫抖,這是垂暮的病態(tài)顯露。蘇軾寫下《江上帖》三個月后,他便與世長辭了。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病逝于常州,終年六十六歲。據(jù)東坡先生墓志銘記載,蘇軾去世的消息傳出,“吳越之民,相與哭于市;其君子,相與吊于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jie)出涕”。在蘇軾去世一年后,朝廷對蘇軾的態(tài)度突然轉變,皇帝頒旨,嚴令禁止蘇軾的詩集文章,搗毀刻有蘇字的石碑,銷毀蘇軾的書法作品。蘇軾在詩中寫道:“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他認為只有胸中萬卷詩書,才能夠筆下通神。蘇軾是中國古代最先提倡提高書家知識修養(yǎng)的人,他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主張書家從對書法形成的依附中解放出來,書家的學識修養(yǎng)直接決定他的書法境界。黃庭堅評價蘇軾:“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胸中有書數(shù)千卷,則書不病韻”,這就解答了為什么蘇軾書法“無一點俗氣”的問題,蘇軾書法中所充盈的文章學問之氣,淋漓盡致地從筆墨之間散發(fā)出來,這種濃郁的文人氣息,自宋以來,一直影響了中國書法藝術道路900多年,直到今天。悲情書家明代著名學者何良俊說“自唐以前集書法之大成者,王右軍也;自唐以后集書法之大成者,趙集賢也”。這個自唐以后集書法之大成者說的就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趙孟頫開創(chuàng)的回歸魏晉、回歸傳統(tǒng)的書風一直影響了中國書壇幾百年,直到今天,他的影響依然存在。趙孟頫是一個非常全面的文人,他的書法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他的繪畫開宗立派,是文人畫派的一代宗師。他通音律,著有音樂專著;他的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元代詩人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趙孟頫在書畫方面的名聲太大了,以至于遮掩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名聲。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的身后,卻一直存在著“譽之甚隆”和“毀之甚烈”這樣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那么為什么在趙孟頫身上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趙孟頫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吳興人。趙孟頫的血統(tǒng)是正宗而高貴的,他是趙宋王朝的后裔。他的十世祖先可以追溯到宋太祖之子八千歲趙德芳身上。雖然出身高貴,但趙孟頫的青少年時代卻是在坎坷憂患中度過的。他的父親官至戶部侍郎,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給了幼年的趙孟頫以良好的文化熏陶。不幸的是在趙孟頫十一歲時父親便去世了。趙孟頫自幼聰敏,讀書過目成誦。十四歲時,趙孟頫便擔任真州司戶參軍,他把這個職務看做是報效朝廷的機會和實現(xiàn)抱負的起點。但南宋王朝其時已如大廈將傾,朝不保夕。他一心想為之效力的朝廷已然是風雨飄搖,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大廈已經托不起趙孟頫的夢想了。隨著南宋的滅亡,趙孟頫不得不閑居家中。在閑居的日子里,趙孟頫苦研學問,沉浸于詩文書畫之中。當時的趙孟頫已然是吳興一帶杰出的青年才俊了,最先推薦趙孟頫出山的是吏部尚書夾谷,他力推趙孟頫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然而這時的趙孟頫卻無心在元朝做官,他婉言謝絕了夾谷的推薦。他在《贈別夾谷公》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青青蕙蘭花,含英在林中。春風不批拂,胡能建幽心”。趙孟頫借山中靜靜開放的蕙蘭花婉轉地表達了自己寧愿閑居在山林,也不愿出去做官的心情。然而幾年之后,趙孟頫卻改變了初衷,他沒有能像蕙蘭花那樣,靜靜地在深山中開放。最終還是做出了出山的選擇。趙孟頫到達元朝的統(tǒng)治中心元大都后,立即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吹节w孟頫相貌清奇,器宇軒昂。忽必烈大為贊嘆,“以為是神仙中人”。最高統(tǒng)治者的親切會見,使得年輕的趙孟頫熱血沸騰,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趙孟頫表示:“士少而學之于家,蓋亦欲出而用之于國?!贝藭r的他決心要用自己的所學到的知識來報效國家了。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中,趙孟頫終于開始對自己的出山感到懊悔了。三十七歲時,入京四年的他寫下“誤落塵網(wǎng)中,四度京華春”的詩句。其后趙孟頫所做《罪出》一首詩中,他內心的悲傷更是溢于言表:“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云然,見事苦不早。平生獨往愿,丘壑寄懷抱。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誰令墮塵網(wǎng),婉轉受纏繞。昔為海上歐,今如籠中鳥。哀鳴誰復顧,毛羽日催槁?!睆倪@首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趙孟頫內心的矛盾和痛苦。想為國盡力,又深知自己的特殊身份。自己寄人籬下,雖然榮華富貴,卻事事堪慚。他像一只籠中的小鳥在哀鳴,只能任由“毛羽日催槁?!边@種痛苦的心情無法向人訴說,因此只能從佛教教義中求得解脫,他拜高僧為師,與夫人管道升一同作了虔誠的佛門弟子。趙孟頫的痛苦并不在于他的懷才不遇,無時無刻擠壓在他心口的巨石恰恰是他太熟悉太了解的儒家道德規(guī)范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士二主的所為是與這個規(guī)范截然相悖的,他的心靈時時刻刻都在經受這條無形鞭子的抽打。在元代,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似乎能夠理解趙孟頫,并對他推崇備至。但到了漢族重新統(tǒng)治的明代,對于趙孟頫的議論卻越來越多。雖然衡量文人和衡量浴血疆場的將士標準不一,但是在歷史上也不乏慷慨赴死、英勇就義的事例。在趙孟頫出生之前570年的唐貞元元年,唐朝的三朝元老、光祿大夫、大名鼎鼎的書法家顏真卿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七十五歲高齡,抱著必死的決心,奉旨到叛軍營中招降。面對叛將的威脅利誘,顏真卿大義凜然,慷慨赴死。在趙孟頫去世220年之后的明末清初,福建的黃道周作為明朝的遺臣,盡管為官時因為直言,被廷杖、被囚禁、被革職,多次受到崇禎皇帝處罰。但當清兵攻進北京時,已經身為庶民的黃道周毅然在故鄉(xiāng)起兵,抗清失敗,面對屠刀,寧死不降。他和追隨他一同赴死的四個學生一起,談笑自若,在南京引頸就戮。他們死得壯烈,博得了后人的稱贊和景仰。和顏真卿、黃道周相比,趙孟頫的行為自然就形同變節(jié)事敵,猥瑣無骨。趙孟頫的書法自然也受此牽連。明代的書法理論家項穆就曾以衛(wèi)道的立場指斥“趙孟頫之書,溫潤閑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jié)不奪之氣?!鼻宕T班也說:“趙書精工,直逼右軍,然氣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觀也?!边@些評論盡管都肯定趙孟頫的書法是和王羲之一脈相承的,但同時又指出,趙孟頫書法中流露出來一種缺乏氣節(jié)、缺乏骨氣的奴性。這一切的罪惡之源就是因為趙孟頫“天水之裔”卻“甘心仇祿”。既然你趙孟頫是趙宋皇室的后裔,怎么能甘心食仇敵俸祿呢?首都師范大學書法文化研究所教授葉培貴:“明末清初的一個很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同時他還是個醫(yī)學家叫傅山。是比較早的也是比較集中的對趙孟頫出山這個問題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傅山本人是堅決不和清朝合作的。比較著名的例子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他為了不剃頭寧愿出家做道士。同時穿紅衣服,為什么呢,朱衣,明朝的姓是朱,明朝皇族的姓是朱?!毙鄄糯舐缘目滴趸实墼诳滴跏吣辏?678年)頒詔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員推薦“學行兼優(yōu)、文詞卓越之人”,“朕將親試錄用”。傅山稱病推辭,陽曲知縣強行將傅山押送北京,逼迫他參加康熙主持的考試。身至北京,傅山臥床不起,拒不參加考試??滴趺鎸Ω瞪饺绱酥e并不惱怒,反而詔令“傅山文學素著,念其年邁,特授內閣中書?!比绱寺《?,傅山卻絲毫也不領情,拒絕叩頭謝恩。就是這個寧死不做大清官的傅山,在年輕時也曾經欣賞并學習過趙孟頫的書法。滿清推翻明朝之后,國破之恨無法釋懷,轉而對“事敵”的趙孟頫變得極為鄙視,容不得趙孟頫的“貳臣”行為。他告訴他的子孫說:“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痛惡其書淺俗如無骨”。意思就是說因為極端鄙視趙孟頫這個人進而才鄙視他的書法。趙孟頫是無力改變現(xiàn)狀的。他只能在詩文中感慨人世的艱難了?!肮γ嗪斡?,富貴安足計?唯有百年后,文字可傳世。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閑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边@時的趙孟頫能夠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詩文,能夠心慕手追魏晉書風,寄情于書法藝術,已經成為趙孟頫擺脫內心痛苦的精神寄托了。元貞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趙孟頫借口身體有病,終于返回了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吳興。趙孟頫在江南閑居四年,無官一身輕,寄情山水,頗感自在。他時常到山清水秀、人文薈萃的杭州活動,與四方才士常聚于西子湖畔,談藝論道,揮毫遣興。在書法實踐中,他極力推崇東晉書圣王羲之,他認為,王羲之能夠“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而達到“盡善盡美”的藝術境地”。趙孟頫以魏晉法度為書法藝術的理想境界,他說“古法終不可失”,得古法者品位自然就高。所以說如果元代的書法潮流是復古,而高舉復古大旗的這個人就是趙孟頫。大德三年,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官職雖然沒有升遷,但此職并不需要離開江南,在這個職位上,趙孟頫一直干了十一年?;蕬c三年,隨著仁宗即位,趙孟頫的命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據(jù)《元史》記載,仁宗非常器重趙孟頫,他說:“文學之士,世所難得,如唐李太白,宋蘇子瞻,姓名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趙子昂,與古人何異?!比首诨实郯掩w孟頫比做唐朝的李太白和宋朝的蘇東坡。那么他今天擁有了趙孟頫,與擁有李白、蘇軾的唐、宋皇帝便沒有了區(qū)別。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延佑三年七月,趙孟頫被拜為翰林學士、榮祿大夫,官至一品,備受帝王恩寵。至此,趙孟頫的政治地位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然而趙孟頫面對功名利祿,內心的痛苦仍然不能緩解。回顧自己的一生,他感慨萬千,不禁悲從中來:“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馀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毖例X和頭發(fā)都已經掉光了,在自己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中,除了書畫尚可聊以自慰外,其他一事無成,令他感到慚愧。趙孟頫的夫人是著名的女詞人管道升,她深知趙孟頫的內心痛苦,曾填詞勸慰趙孟頫說?!叭松F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她認為富貴名利都不及自由更可寶貴,不及駕一葉扁舟,吟風弄月來得痛快。延佑五年,管道升病逝。相濡以沫的夫人離他而去,趙孟頫受到的打擊可想而知。其間,仁宗、英宗數(shù)次召他赴京,但此時的趙孟頫早已是心力交瘁,根本無心于朝政了。1322年的6月,趙孟頫無疾而終,享年六十九歲。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倪文東:“蒙古族統(tǒng)治的元朝,到后來的明朝,這樣一個過渡時期我覺得趙孟頫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么這個過渡人物,能夠在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這樣的時代,能夠使傳統(tǒng)的這種漢族書法發(fā)揚光大、尊崇傳統(tǒng),我覺得他的這個路子走得非常巧妙,干什么呢?他復古,復古干什么呢?以復古來創(chuàng)新。”趙孟頫書法的溫雅秀潤是前無古人的,后人稱其“肉不沒骨,筋不外透,雖姿媚溢發(fā),而波瀾老成,譬之豐肌玉環(huán),作霓裳舞,誰不心醉?”趙孟頫書法是秀潤之美的典型,如同王羲之書法的中和之美、顏真卿書法的氣格之美一樣,是無與倫比的。趙孟頫作為元代地位最為低下的“南人”,卻能夠官至一品,名滿四海,這在元代歷史上獨一無二。盡管如此,痛苦而壓抑的心態(tài)依然伴隨著他的一生,使趙孟頫成為一個悲劇人物。但是由于趙孟頫的出現(xiàn),元代的書畫風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蒙古大汗的鐵騎征滅了南宋,趙孟頫則以優(yōu)秀的漢文化藝術征服了大汗的子孫。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做到了薪火不滅、古法不失。對于這樣一個嘔心瀝血,把一個文人的微薄之力發(fā)揮到極致的人,我們還能苛求他什么呢?在趙孟頫身后700多年來,他的聲譽一直受到損毀,他的書法成就也一再受到貶低和忽視,他的歷史貢獻被打了折扣。這一切無一不是和沉浸在中國文人血脈當中的儒家倫理道德規(guī)范密切相關。趙孟頫在個人內心極度痛苦的狀態(tài)下,忍受著世人所無法理解的心靈折磨,把中國的書法藝術在元代得以傳承并發(fā)揚光大。由于他的作為,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同樣樹立起一座豐碑。曾經對趙孟頫深惡痛絕的傅山,到了晚年,對趙孟頫的評價產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在《秉燭》一詩中寫道:“秉燭起長嘆,其人想斷腸。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馀一筆,何處發(fā)文章?!绷罡瞪皆谏钜贡鼱T長嘆,輾轉難眠,他思念的人到底是誰呢?從詩中可以看出,這個人正是趙孟頫。詩中用“足奇”、“非?!边@些詞匯,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趙孟頫的敬佩。這時的傅山開始理性地看待趙孟頫了。也許是隨著清朝統(tǒng)治的逐步鞏固,明亡的歷史不可更改;也許傅山也意識到薪火相傳的意義?不管怎么說,這時的他也許才領悟到趙孟頫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寄托于手中的管筆之上是多么難能可貴。淡筆尚書清乾隆年間,嘯園主人、著名的收藏家沈古心在園內建造藏書樓時,將他用畢生心血收藏的書法墨跡《戲鴻堂帖》,請篆刻名家刻碑鑲嵌于回廊壁之上,作為鎮(zhèn)宅之寶?!稇蝤櫶锰返臅鴮懻呔褪敲鞔钬撌⒚臅嫶蠹叶洳?。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生于公元1555年的松江華亭,董其昌曾經官至禮部尚書,權高位重。但是后人知道董其昌的卻往往不是因為他那顯赫的官職,真正使他聲名遠揚的是他那影響后世長達三百多年的書法藝術。據(jù)《明史?文苑傳》記載,董其昌在世時已經“造請無虛日,尺素短箋,流布人間,爭購寶之?!钡搅饲宕?,康熙、乾隆皇帝都對董其昌的書法作品愛不釋手,以為楷模。歷經三百多年的滄桑,又有帝王的備至推崇,難怪李鴻章在嘯園不惜留下惡名,也要把董其昌的書法碑刻掠為已有了。董其昌出生在一個窮困的鄉(xiāng)村秀才家中,據(jù)《云間雜識》記載:“董思白為諸生時,瘠田僅二十畝?!必汃さ亩€土地要維系一家人的生活,其艱難是可想而知的。生活的窘迫激發(fā)了年輕的董其昌一心要走科舉入仕之路。他潛心學習經史,鉆研八股文章。很顯然,董其昌走科舉入仕的路是為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走上書法藝術道路,成為明代書法的開派之人卻完全是出于一個偶然的原因。董其昌在自己的書論《畫禪室隨筆》中,這樣記述了自己這段特殊的學書歷程:“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fā)憤臨池矣。吾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鐘元?!缎颈怼?,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边@段話的意思是說:因為我書法不好而被剝奪了本該是我的第一,因此發(fā)奮向書法前輩學習。先學唐代大師顏真卿、虞世南。之后覺得魏晉書法更為風流,于是,又臨王羲之和鐘繇。這樣苦學三年,已經深得古人之法。文征明、祝枝山這樣的本朝大書法家們已經不看在眼里了??梢哉f,青年時代這種咄咄逼人的進取勇氣,也正是董其昌日后書藝大進的巨大動力。據(jù)記載曾有落魄的大姓人家子弟以六十金出賣古人的墨跡,當時還困頓貧寒的董其昌竟然拿出自己全部的教書所得購買下來,以致“垂囊而歸”,這種舉動自然招來家人的責罵。董其昌對此毫不在意,相反,如獲至寶的激動竟使他夜不能寐。他說:“吾度未即溝壑,不忍王謝子孫一寒至此,將使古人手眼狼藉求田間舍翁。較論重輕,詎非罪過?”我再難也還沒有到窮途末路的地步,怎么能忍心看到他拿著這么好的墨寶去求人呢?如果坐視不管,豈不是我的罪過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已經三十四歲的董其昌迎來了他命運中的一次重要轉折。這一年,已經多次參加科舉的董其昌,終于得中進士,入北京翰林院學習。告別了散淡的云游,董其昌終于開始了他向往已久的仕途生活。而這種生活等待他的又將是什么呢?當時的北京,是明朝的文化中心,翰林院又是文人、學士云集的地方,董其昌的同僚都是來自各地的文章高手和丹青名士。特別是董其昌的老師、翰林院學士韓世能,此人嗜書畫成癖,在當時是很有名氣的書畫收藏家和鑒賞家。這么一個人出現(xiàn)在董其昌的面前,是為大幸。董其昌一面聽從老師的教誨,一面又大量借閱平日里難得一見的晉唐法帖,“心摹手追至忘寢食”,短短幾年,董其昌書學大進,開始在京城漸漸有些名氣了。董其昌盡可能小心翼翼地履行著他“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授課之余他幾乎從不過問政治,即便如此,董其昌也還是難逃厄運,當他在授課時講解“治國平天下”儒家學說,試圖去啟發(fā)這位失寵的皇長子的時候,終于災難降臨。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他被排擠出京,調任湖廣副使。這一年,董其昌四十三歲,已是他踏入仕途的第十個年頭。深感宮中是非莫測,宦海不定,董其昌干脆稱病,不去赴任,他回到了松江,此后在松江一住就是六年。董其昌常常和友人泛舟浦江,即景乘興,潑墨山水,觀賞法帖,行筆揮毫。這個時期的董其昌不遺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米芾等諸多名家的法書,日夜賞玩臨摹,他的傳世書法佳作《戲鴻堂帖》就是在這一時期問世的。中國書協(xié)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鄭歌平:“可以說,董其昌不是一個創(chuàng)新派,他筆筆取法古人,有本有源,但他又是一位明代的“開派”的大家。那么值得我們研究的是,他是怎么開派的呢?董其昌有一個良好的習慣,也就是他臨書不死臨,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這樣:“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應當是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闭敹洳诮嫌文框G懷、放情山水的時候,朝廷的一道圣旨令他不得不再一次告別已經過了六年的隱逸生活。此番朝廷派他出任的是湖廣提學副使。提學的主要職責,是監(jiān)督、巡查當?shù)氐膶W堂以及其他教育事務,這本來應當是一個需要高度責任心的職務。但到任后的董其昌并沒有認真履行他的職責,在游山玩水之余盡情地筆墨翻飛,似乎成了董其昌唯一樂此不疲的事情。這到底是因為什么呢?或許是六年的隱逸生活過于長久,使董其昌喪失了一個朝廷命官對公務所應當具備的嚴謹和刻板?或許是湖廣一帶那些能夠給他帶來創(chuàng)作靈感的山山水水使他心無旁騖?或許是朝廷的風云變幻、官場的是是非非使他無所追求,心灰意冷?還或許湖廣提學副使這個官職太小,董其昌根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東科貿職業(yè)學院《制藥過程自動化與儀表》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酒店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非線性編輯Ⅱ》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礦資專業(yè)英語》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現(xiàn)代軟件工程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工商職業(yè)技術大學《數(shù)學文化與數(shù)學思維》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潮州衛(wèi)生健康職業(yè)學院《社會工作前沿問題研究》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趙司長發(fā)言多媒體》課件
- 廣東碧桂園職業(yè)學院《外國文學作品選講》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贛南師范大學《材料專業(yè)基礎實驗(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贛州師范高等??茖W?!段⑸镞z傳育種實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陜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開題報告
- GB/T 37375-2019交通運輸物聯(lián)網(wǎng)標識規(guī)則
- 三大構成之立體構成-課件
- 河南高職單招政策解讀與報名課件
- 體外培育牛黃技術幻燈3課件
- 護士N2晉級N3職稱評定述職報告PPT課件(帶內容)
- 動物、礦物藥分析課件
- 2019-2020學年江蘇省徐州市九年級(上)期末數(shù)學試卷(常用)(精品)
- 精選天津高三生物知識點
- 心有靈犀猜詞游戲常備詞匯總結
- DB22∕T 5006-2018 裝配式路面基層工程技術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