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社會心理學新_第1頁
咨詢師社會心理學新_第2頁
咨詢師社會心理學新_第3頁
咨詢師社會心理學新_第4頁
咨詢師社會心理學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心理學心理咨詢師培訓2020/12/181第一節(jié)社會心理學

概述2020/12/182學科性質與獨立時間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基礎性分支。與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乃至哲學都有密切聯(lián)系。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出版了《社會心理學》,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導論》。這兩本書的出版標志著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2020/12/183第一單元社會心理學的研究

對象和范圍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一)側重于心理學層面的定義美國心理學家F.H奧爾波特把社會心理學定義為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學科”

2020/12/184G.W奧爾波特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為了了解和解釋個體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怎樣受他人存在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的。他人的影響有三種形式:即現(xiàn)實的影響、想象的影響和隱含的影響。2020/12/185(二)側重于社會學層面的定義艾爾烏德指出“社會心理學是關于社會互動的科學,以群體生活的心理學為基礎”。

2020/12/186(三)國內比較公認的定義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情境中的人的心理過程及其行為規(guī)律的科學。2020/12/187二、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

(一)社會行為行為是有機體的反應系統(tǒng)。社會行為是人對社會因素引起的并對社會產(chǎn)生影響的反應系統(tǒng)。它包括習得行為、親社會與反社會行為、人際合作與競爭行為、群體的決策行為等等。勒溫的著名公式:B=f(P,E)

B—行為;P—個體;E—個體所處的情境;f—函數(shù)關系其意義是,行為是個體及其情境的函數(shù),即個體行為是個體與其所處情境相互作用的結果。2020/12/188(二)社會心理社會心理是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過程。社會心理活動與即時情境、過去經(jīng)驗以及人格特征有關。行為是外顯的,客觀的,可以觀察的;而心理則是內隱的,主觀的,不能直接觀察的。2020/12/189

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一)個體層面主要研究個體社會化與自我意識,社會知覺、態(tài)度、社會動機、社會學習等(二)人際層面主要研究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人際關系、人際溝通等(三)群體層面主要研究群體凝聚力、群體心理氛圍等,以及個人與群體的相互作用、社會影響等等(四)社會層面主要研究風俗、時尚、民族心理特征、國民性等2020/12/1810第二單元社會心理學簡史根據(jù)霍蘭德的“三階段理論”,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劃分為:哲學思辨、經(jīng)驗描述及實證分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也就是社會心理學的啟蒙期、形成期及確立期。2020/12/1811一、哲學思辨階段(啟蒙期)這一階段從古希臘開始,延續(xù)到19世紀上半葉。其特點是,根據(jù)哲學思辨及社會準則來認識社會行為。2020/12/1812二、經(jīng)驗描述階段(形成期)這一階段是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其特點是:在觀察的基礎上,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客觀的描述和分析。一些重要的學術思想對社會心理學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2020/12/1813三、實證分析階段(確立期)這一階段始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其特點是,社會心理學從描述轉向實證;從定性研究轉向定量;從純理論轉向應用。2020/12/1814第三單元社會心理學的

研究方法2020/12/1815

研究應遵循的原則一、價值中立原則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對客觀事實不能歪曲和臆測。減少自身的價值取向對研究產(chǎn)生的影響。2020/12/1816二、系統(tǒng)性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要求不僅耍把所研究的對象納入系統(tǒng)進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統(tǒng)的方法來研究。系統(tǒng)理論中有許多子原則,如動態(tài)原則、整體原則、有序原則以及反饋原則等。2020/12/1817三、倫理原則要盡力避免對被試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2020/12/1818研究者應遵循以下具體原則:

1.在制定研究計劃時,研究者應評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在研究進行前,研究者應向被試說明研究計劃的主要部分,并征求被試的同意。在特殊情況下的欺瞞須經(jīng)批準,并在事后向被試說明,求得理解。

3.在具體研究中,應采取保護被試的措施。

4.被試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對被試提供的資料應加以保密,如公開發(fā)表,須經(jīng)被試問意

6.不得與被試建立工作以外的其他關系。2020/12/1819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

主要方法

一、觀察法用感官或借助儀器搜集資料的方法叫觀察法。

(一)自然觀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對人的行為進行的觀察。

(二)參與觀察觀察者作為被觀察者群體的一員所進行的觀察。2020/12/1820二、調查法亦稱詢問法。是擬出一系列問題請被調查者回答,然后分析整理資料的方法。分為口頭調查(訪談),紙筆調查(問卷)。2020/12/1821(一)訪談法是通過口頭交談來搜集資料的方法。

1、特點首先是良好的人際氛圍;其次是訪談提綱。2020/12/18222、分類結構與非結構訪談前者是標準化訪談,即按統(tǒng)一要求進行的正式訪談;后者可視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與調整。直接與間接訪談前者是面對面的訪談;后者是通過一定中介進行的訪談。2020/12/1823(二)問卷法是用統(tǒng)一的、嚴格設計的問卷搜集資料的方法。

1、特點:一是標準化程度較高;二是收效快2020/12/18242、類型結構問卷與無結構問卷結構問卷中,每一問題都給出答案,只要從中選擇恰當?shù)拇鸢?。無結構問卷中,問題是統(tǒng)一的,但未給任何選擇答案。2020/12/18253、問卷的構成

A.題目問卷的標題,是對問卷目的及內容最簡潔的說明。

B.前言說明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的組織者、對被調查者提供的資料予以保密等。

C.指導語用以指導被調查者怎樣填寫問卷的說明。包括填寫方法、要求、時間、注意事項和例題。

D.問題及答案問題的內容是問卷的主體。

E.人口學數(shù)據(jù)資料作為研究的變量

F.結束語通常對被調查者表示謝意。

G.計算機編碼處理問卷的結果2020/12/18264、問卷設計的主要原則

A.目的性原則設計要明確圍繞研究目的。

B.全面性原則設計要盡量窮盡相關內容

C.非歧義性原則設計要使被調查者能正確理解,避免出現(xiàn)歧義。

D.非暗示性原則設計問卷時,要力求避免對被調查者的暗示與誘導。

E.適度規(guī)模原則問卷的長度和內容應適宜,一般在20-30分鐘內完成。2020/12/1827三、檔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資料(過去及現(xiàn)在的),通過內容分析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優(yōu)點是對研究對象的心理干擾小,適用于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和時間跨度較長的研究;缺點是工作量大,費時費力。2020/12/1828第四單元社會心理學的

主要理論2020/12/1829

社會學習論

試圖用行為主義解釋社會行為的學說叫社會學習論。行為主義的理論假設是,先前的學習對現(xiàn)在的行為有決定作用。2020/12/1830

二、學習的機制學習過程有三種機制,即聯(lián)想、強化與模仿

1.聯(lián)想聯(lián)想即經(jīng)典條件反射。巴甫洛夫的實驗中,每次鈴聲一響狗就能得到食物,經(jīng)多次反復后,即使沒有食物,它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是由于狗形成了鈴聲——食物的聯(lián)想。

2.強化強化能使某種行為固定下來或者消退。分為正強化(獎賞)與負強化(撤銷懲罰)。

3.模仿個體行為的獲得是模仿榜樣的結果。2020/12/1831

三、觀察學習是班杜拉社會學習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個體通過對他人行為結果的觀察,獲得新的行為模式,或對已有行為加以修正。觀察學習包括四個過程: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xiàn)過程、動機過程。在動機過程中包括外部強化、替代性強化與自我強化2020/12/1832

社會交換論

是用經(jīng)濟學投入與產(chǎn)出的關系來解釋社會行為的理論。強調,“人們之間的互動是一種物質與非物質的交換”,社會交換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社會交換論認為,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每個人都企圖在交換中獲取最大收益,減少代價。如果產(chǎn)出與投入平衡,互動得以維持;如不平衡則難以長期維持。2020/12/1833霍曼斯社會交換論的五個命題:

1.成功命題個體的行為能得到獎賞,就會重復這種行為;獎賞越多,重復的頻率就越高;

2.刺激命題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為。

3.價值命題行為的結果對個體越有價值,他重復這種行為的可能性就越高。

4.剝奪-滿足命題重復獲得相同獎賞的次數(shù)越多,則該獎賞對個體的價值就越小。

5.侵犯-贊同命題當行為沒有得到期待的獎賞,而得到不應有的懲罰時,就會憤怒而出現(xiàn)侵犯行為;反之,如果個體得到超過預期的獎賞,而沒有受到預期的處罰,他就會認可該行為。2020/12/1834

符號互動論符號互動論認為,人們的互動是通過符號來進行的。符號包括語言、文字、記號、動作、姿勢等。符號互動論源于美國學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紀30年代。2020/12/1835

一、符號互功論的基本假設

1.個體采取的行動,是以該事物對其的意義為基礎的。

2.事物的意義源于個體與他人的互動,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

3.個體在應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時,往往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事物對他的意義。2020/12/1836

二、主要觀點

1.心智、自我和社會不是分離的結構,三者形成與發(fā)展都以使用符號為前提。

2.語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機制。

3.心智是社會過程的內化,內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動”過程

4.行為并不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的機械反應,而是在行動過程中自己“設計”的。2020/12/1837

5.個體行為受其自身對情境的定義制約。

6.個體與他人的互動中,涉及到雙方的身份及其意義,而身份及其意義也存在于互動過程中。

7.自我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動的結果。2020/12/1838

精神分析論

精神分析論創(chuàng)始于19世紀末,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在治療神經(jīng)癥及精神病的臨床實踐中創(chuàng)立的一種學說。是一種強調無意識過程對人的心理和行為起決定作用的理論,亦稱深層心理學。2020/12/1839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論的主要概念(一)意識、無意識(潛意識)與前意識意識是個體能夠覺知的心理活動無意識是個體不能覺知的心理活動,但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均產(chǎn)生影響。包括原始沖動、本能及欲望。受法律、道德及習俗的控制而被壓抑到意識之下。前意識是無意識中可以被召回的部分。2020/12/1840(二)“力必多”

這是精神分析論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力必多(性本能)是人類生命力的根源。2020/12/1841(三)快樂原則與現(xiàn)實原則個體初級的心理系統(tǒng)(無意識)追求沖動和欲望的滿足,而無視社會的倫理道德,這是快樂原則。社會的法律、道德、習俗要求個體克制本能沖動,適應現(xiàn)實,否則非但得不到快樂,反而會痛苦,這就是現(xiàn)實原則。2020/12/1842(四)生本能與死本能前者指向生命、代表愛和建設的力量;后者指向毀滅,體現(xiàn)恨與破壞的力量。2020/12/1843(五)人格結構有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由存在于無意識中的本能、沖動與欲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自我介于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要使個體適應現(xiàn)實,對本我加以約束。超我服從于社會教化,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的作用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在正常情況下,三者是相對平衡的,如果存在較大的沖突,即為人格障礙。2020/12/1844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榮格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y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chuàng)立者。早年曾與弗洛伊德合作,后來由于兩人觀點不同而分裂。主要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2020/12/1845霍妮的“文化因素論”

她批評弗洛伊德的“力必多”說,認為行為與人格發(fā)展的動力不是本能驅力。行為是個體對環(huán)境的反應,人格由家境和教育決定;后天因素在神經(jīng)癥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2020/12/1846沙利文的人際關系學說他認為人際關系是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源泉,人際關系會給個體帶來焦慮或安全的心理反應,會極大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2020/12/1847第二節(jié)社會化與自我2020/12/1848第一單元社會化一.社會化的概念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fā)展為社會人的過程。是接受社會影響,掌握社會角色和行為規(guī)范,形成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人格、心理、行為和生活技能的過程。2020/12/1849社會化包括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兩個方面。社會化過程伴隨人的一生,即終生社會化。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為早期社會化;成人期為繼續(xù)社會化;由于社會急劇變化,需要對個體進行再社會化,再社會化還包括對早期社會化及繼續(xù)社會化過程中沒有取得合格成員資格的個體的再教化。2020/12/1850二、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一)教導社會成員掌握生活與生產(chǎn)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二)教導社會成員遵守社會規(guī)范

(三)教導社會成員樹立生活目標,確定人生理想

(四)培養(yǎng)社會角色2020/12/1851

三、社會化的基本條件(一)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附期即有一個不能獨立生活的童年時期,這是個體接受社會化最好的時期。這個時期大致13-25年(二)人類的遺傳素質提供了社會化的可能性人腦是自然界最完備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2020/12/1852

四、社會化的載體

(一)家庭童年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jīng)驗、知識、技能均起潛移默化的作用。2020/12/1853

(二)學校學校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個體傳授社會規(guī)范、價值觀念、知識與技能的機構。2020/12/1854

(三)大眾傳播媒介現(xiàn)代社會中的大眾傳媒是十分重要的社會化手段。對青少年的影響特別大。2020/12/1855(四)參照群體參照群體是能為個體的態(tài)度、行為與自我評價提供比較或參照標準的群體。2020/12/1856

社會化的分類

一、語言社會化是個體掌握社會規(guī)范化語言的過程。全部社會化是以語言社會化為前提的。語言社會化在個體社會化中占據(jù)特別重要的地位。2020/12/1857二、性別角色社會化是個體學會按自己性別角色規(guī)范行事的過程。男女之間的差異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學方面的差異。

2.“性別”表示男女心理方面的差異。

3.“性別角色”表示社會對男女角色的期待。2020/12/1858三、道德社會化是個體將社會道德規(guī)范逐漸內化,成為自己行為準則的過程。包括三個方面:

1、道德觀念與道德判斷道德觀念,即道德準則;道德判斷是對道德情境的分辨。這是道德中的認知成分。皮亞杰認為,道德判斷是從他律到自律,從效果到動機。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隨道德觀念和道德判斷產(chǎn)生的內心體驗。道德情感體驗的形式分為:直覺的道德體驗、形象的道德體驗和理性的道德體驗。

3、道德行為個人對他人與社會有道德意義的行動。2020/12/1859四、政治社會化是個體接受和采用現(xiàn)時期的社會政治制度和規(guī)范,培養(yǎng)相應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過程。政治社會化的目的是將個體培養(yǎng)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會制度。培養(yǎng)公民的愛國意識是政治社會化的核心內容。2020/12/1860第二單元社會角色及其理論一、社會角色的概念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及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tài)。2020/12/1861二、社會角色的分類

(一)先賦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的獲得方式分,前者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礎上的角色;后者指主要靠個體后天努力而獲得的角色。2020/12/1862(二)規(guī)定型角色與開放劃角色按規(guī)范化程度分,前者行為的規(guī)范化程度較高,個體自由度較小,后者規(guī)范化程度相對較低,自由度較大。2020/12/1863(三)功利型角色與表現(xiàn)型角色功利型角色以追求實際利益為目標的;表現(xiàn)型角色以表現(xiàn)社會道德、價值觀為目標的。2020/12/1864(四)自覺角色和不自覺角色前者對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較為明確的意識,后者并未意識到角色扮演,只是以習慣的方式行動。2020/12/1865三、角色扮演(一)角色期待是社會公眾對某一角色行為方式的要求與期望。(二)角色領悟是個體對角色期待的認識和理解。(三)角色實踐是個體實際表現(xiàn)出的角色行為。2020/12/1866四、角色失調(一)角色沖突是指個體扮演不同角色時,產(chǎn)生的地位、身份之間的沖突。有角色間沖突和角色內沖突。(二)角色不清是對其扮演的角色認識不清,或對社會變遷時期新角色的認識不清。

(三)角色中斷由于各種原因使角色扮演發(fā)生中途間斷的現(xiàn)象。

(四)角色失敗這是最嚴重的角色失調,角色承擔者不得不退出舞臺,放棄原有的角色。2020/12/1867第三單元自我、身份與

自尊2020/12/1868

自我

自我是心理學的古老課題。19世紀末美國學者詹姆斯曾對此做過廣泛而深刻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自我及具評價、自我測量又成為社會心理學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2020/12/1869一、自我(一)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tài)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社會角色及人際關系的認知。主我與客我這是詹姆斯的自我概念,前者是認識的主體.后者是認識的對象,即把自己作為被觀察的對象。鏡我是對他人判斷的反映。2020/12/1870二、自我的結構

1.物質自我是關于自己身體層面的觀念。

2.心理自我是關于個體心理層面的觀念。

3.社會自我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會如何看待個體又被其意識到的層面。

4.理想自我是個體對于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我該是怎樣的人。

5.反思自我是個體如何評價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看法,這是自我概念反饋的層面。2020/12/1871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

2.解釋經(jīng)驗

3.決定期待2020/12/1872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經(jīng)歷三個階段,即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最后是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態(tài),主要是個體對自己軀體的認知,它使個體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始于出生八個月,三歲左右基本成熟。

2.社會自我這階段大致從三歲到十三、四歲,這是對于自己社會角色和地位的認知,社會自我處于自我的中心。

3.心理自我這階段需10年,大約從青春期到成年,個體能知覺和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活動,并根據(jù)社會需要和自身發(fā)展調控自己的心理與行為。2020/12/1873五、自我概念的測量是一種對自我概念定性測量的方法——“我是誰”法。這種測量簡單易行。要求被試者在六七分鐘內寫出十五個“我是誰”的陳述句。告訴他們這些句子是為你自己,不是為別人寫的;按照你思考時的順序來寫,不必考慮其中的重要性和邏輯關系。2020/12/1874身份一、身份的定義1、身份是個體對自己的社會地位及社會處境的主觀認同。社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相對穩(wěn)定的,是身份的主體;處境地位決定的身份是易變的。2、身份與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構成的。2020/12/1875

二、身份的特點

1、客觀性指個體的社會地位身份,是他人與公眾認可的,因而是客觀。

2、主觀性是個體對自己身份的意識,是主觀評價和感受。

3、多重性是指個體在社會中往往具有許多身份。

4、穩(wěn)定性是指某些終生不變的身份。

5、契約性是指身份享有的社會權利和必須履行社會責任。2020/12/1876

自尊

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及其成就進行自我評價時產(chǎn)生的一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在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自尊是一種高級需要。自尊需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成就、優(yōu)勢與支配等的需要;二是對名譽、贊賞的欲望。2020/12/1877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中提出了自尊的經(jīng)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負意思是說,自尊取決于成功,但成功與抱負水平有關。抱負是對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2020/12/1878二、影響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親子關系的影響2、行動表現(xiàn)的反饋3、選擇參與和揚長避短4、根據(jù)相似性原理正確進行社會比較2020/12/1879三、自尊的測量羅森伯格的自尊量表1.我認為自已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至少與別人不相上下。

(1)非常同意(2)同意(3)不同意(4)非常不同意2.我覺得我有許多優(yōu)點。3.總的來說,我傾向于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4.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好。5.我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6.我對自已持有一種肯定的態(tài)度。7.整體而言,我對自己感到滿意。8.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9.有時我的確感到自己很沒用。*10.我有時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號表示是反向計分測題。2020/12/1880第三節(jié)社會知覺與歸因2020/12/1881第一單元社會知覺一、基本概念社會知覺,又稱社會認知,即個體對他人、群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對他人和群體的知覺是人際知覺,對自己的知覺是自我知覺。社會知覺與普通心理學的知覺的含義有所不同。2020/12/1882二、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

(一)認知者的經(jīng)驗認知者的不同經(jīng)驗對相同的認知對象會有不同的認知結果。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用“圖式”概念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網(wǎng)絡。個體進行社會認知時,它對新輸入的信息起解釋作用,如果腦中沒有解釋新信息的圖式,則要形成另外的圖式。2020/12/1883圖式的作用:

1.影響個體對他人的注意。與圖式有關的信息處于注意的中心

2.影響記憶。個體能記住的,是對其有意義的,并且是以前知道的東西。

3.影響自我知覺。個體會依據(jù)自我圖式,加工與有關自己的信息。

4.影響對他人的知覺。用圖式解釋知覺對象。2020/12/18842020/12/1885(二)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由于動機和興趣不同,個體選擇認知對象以及對象的哪些方面會有所不同。2020/12/1886(三)認知者的情緒處于積極情緒狀態(tài)下的認知者,傾向于給他人賦予積極品質;反之則用消極“目光”去知覺他人。2020/12/1887第二單元印象形成與管理一、印象與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是個體頭腦中有關客體的形象。印象形成:是個體首次接觸新的社會情境時,總是按照已往的經(jīng)驗,對情境中的人或事進行歸類,明確它對自己的意義,使行為獲得明確定向的過程。2020/12/1888二、印象形成的效應(一)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最初出現(xiàn)的信息比后來的信息形成更大影響的現(xiàn)象,稱為首因效應。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的機制。最新獲得的信息比原有信息產(chǎn)生更大影響的現(xiàn)象,稱近因效應。一般熟悉的人之間容易產(chǎn)生近因效應,對陌生人容易產(chǎn)生首因效應。

2020/12/1889(二)光環(huán)效應(暈輪效應)個體對他人某個方面的好惡評價會極大地影響對他人總體印象的現(xiàn)象,即以偏概全的現(xiàn)象。2020/12/1890(三)刻板印象人們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形成對某類人或某類事物較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中的經(jīng)驗并非都為自己所親歷,更多的是間接經(jīng)驗。2020/12/18912020/12/1892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加法模式指人們總體印象的形成,是根據(jù)對個體肯定評價和否定評價的多寡來確定的。優(yōu)良特征愈多,強度愈大,給人的印象則愈好;相反消極評價特征越多,強度越大給人的印象就越差。2020/12/18932020/12/1894(二)平均模式是指對個體形成的總體印象,不是簡單地把他人的特征的評價累加,而是將特征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據(jù)平均值形成對他人的總體印象。上例中B:+4÷2=2A:+5÷4=1.252020/12/1895(三)加權平均模式是根據(jù)對他人各種特征權重的衡量形成對個體的總體印象的。特征權重是指特征的重要性。2020/12/18962020/12/1897(四)中心品質模式是根據(jù)對他人核心品質的評價來形成對個體的總體印象。在日常生活更多地使用。2020/12/18982020/12/1899

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印象管理也稱印象整飾。指個體以一定方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即個體進行的自我形象的控制。印象整飾與印象形成的區(qū)別是:印象形成對認知者來說是信息輸人,是形成對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飾是信息輸出,是對他人印象形成施加的影響。2020/12/18100二、印象管理的策略1.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己2.隱藏自我和自我抬高3.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采取自我暴露、附和、諂媚、施惠等手段。2020/12/18101第三單元歸因2020/12/18102歸因概述一、歸因的概念歸因,即歸納行為的原因。指個體根據(jù)有關信息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2020/12/18103二、行為原因的分類(一)內因與外因個體將行為歸為內部的原因,稱為內歸因。如人格、品質、動機、態(tài)度、情緒、心境及努力程度等個人特征;如果將行為歸為外部條件,包括背景、機遇、他人影響、工作任務難度等等,稱外歸因。(二)穩(wěn)定性原因與易變性原因長時間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為穩(wěn)定性原因,如能力、人格特征等等,起作用時間短暫的為易變性原因,如任務難度、情緒等等

(三)可控性原因與不可控原因個體能夠控制的因素為可控性原因,如努力;個體不能夠控制的因素為不可控性原因,如任務難度、環(huán)境等2020/12/18104三、歸因理論(一)控制點理論控制點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羅特提出的一種個體歸因傾向的觀點。認為個體對自己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生活中多數(shù)事情的結果取決于個體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發(fā)展與結果進行控制。此類人的控制點在個人的內部,稱為內控者。另一些人認為個體生活中多數(shù)事情的結果是個人不能控制的,他們相信命運和機遇等因素,而個人努力是無濟于事的。這類人傾向于放棄對自己生活的責任和努力,控制點在個人的外部,稱為外控者。2020/12/18105

歸因原則

一、不變性原則海德認為人們歸因時,通常使用不變性原則,就是尋找某一特定結果與特定原因之間的不變性聯(lián)系。2020/12/18106二、折扣原則是凱利提出的。他認為如果也存在某些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持定結果的作用就被打了折扣。2020/12/18107三、協(xié)變原則凱利指出,歸因需要涉及到三個方面的信息:刺激客體、行為主體以及背景。因此凱利的理論也稱作三維歸因理論。根據(jù)三維理論,歸因時需要三種信息:

1.特異性信息即行為主體的反應方式是否有特異性,即是否只針對某一客體做出反應。

2.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為主體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

3.一致性信息行為主體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應是否一致2020/12/181082020/12/18109

影響歸因的因素

一、社會視角二、自我價值保護三、觀察位置人們觀察事物的空間位置不同,對事物的解釋會有差異。如往往把原因歸在突出的、處于注意中心的人或物。四、時間因素隨時間的推移,歸因會越來越具有情境性。2020/12/18110第四節(jié)社會動機與社交情緒2020/12/18111

社會動機概述

一、社會動機的概念動機是引起、推動、維持與調節(jié)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由社會屬性、社會需要引起的動機稱為社會動機2020/12/18112二、動機過程2020/12/18113三、社會動機的功能(一)激活功能動機激發(fā)個體行為,具有推動作用。(二)指向功能個體行為總是指向一定目標.因而具有目的性。(三)維持與調節(jié)功能個體行為在達到目標前,動機起維持作用;如果行為受阻.可能被其他動機所置換。2020/12/18114四、動機強度與活動效率的關系動機強度與活動效率之間并不呈線性關系:研究表明,動機強度與活動效率之間呈倒U型曲線,即中等強度的動機水平,活動效率最高,動機水平過低與過高,均導致活動效率下降。在比較簡單的工作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當任務難度增加時,最佳動機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2020/12/181152020/12/18116

主要的社會動機

主要有親合動機、成就動機、權力動機、侵犯動機和利他動機。2020/12/18117一、親合動機是個體害怕孤獨,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心理傾向。親合即合群,是人際吸引最低的層次。親合需要引起親合動機,而親合動機導致親合行為(一)親合起源于依戀人是群居的社會動物。親合在個體早期表現(xiàn)是親子間的依戀,即嬰兒對雙親的出現(xiàn)有積極的反應,愿意和父母在一起。驚慌不安時尋找父母,雙親在場便減少這種不安狀態(tài)。依戀的產(chǎn)生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也是一種強化。2020/12/18118(二)親合的作用

1.滿足個體某些社會性需要

2.獲得信息

3.減輕心理壓力

4.避免窘境2020/12/18119(三)影響親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在面臨外界壓力的情境中,如悲慘情境能刺激人們的親合動機。壓力越大,群體成員的親合動機越強。

2.情緒因素親合與人的情緒狀態(tài)有密切關系??謶智榫w越強烈,親合傾向越明顯。高焦慮者親合傾向較低,這是因為在焦慮狀況下,與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減少焦慮,反而可能增加焦慮。

3.出生順序長子、長女的合群傾向要比弟妹們更明顯。2020/12/18120二、成就動機是個體追求自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并使之達到完善狀態(tài)的動機。(一)成就動機的重要性1.促進個體的發(fā)展2.促進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2020/12/18121(二)抱負水平是個體從事某種實際工作前,對自己可能達到的成就目標的主觀估計。個體抱負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其成就動機強弱。抱負水平與個體已往成敗經(jīng)驗有關,成功經(jīng)驗可提高抱負水平,失敗經(jīng)驗則降低個體的抱負水平。2020/12/18122(三)影響成就動機的因素

1.目標的吸引力吸引力越大,個體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程度越高。

2.風險與成敗的主觀概率做很有把握的事或無獲勝機會的事均不會激發(fā)高的成就動機。

3.個體施展才干的機會機會越多,成就動機就越強。2020/12/18123(四)培養(yǎng)成就動機應注意的問題

1.家庭教育方式首先家長對子女自律訓練的嚴格程度與兒童成就動機呈正相關,即家長對其子女的自律訓練越嚴格,他們的成就動機就越強。其次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兒童的成就動機發(fā)展較好。而過度管束和限制使兒童獨立性成就動機發(fā)展較差,成人后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競爭力,因為他們缺乏成就需要。

2.社會氛圍社會環(huán)境的氛圍對成就動機具有深刻影響。麥克利蘭研究并測量了二十多個國家兒童讀物中的故事內容所表現(xiàn)的成就動機,認為一個社會形成的高成就動機氛圍有益于個體成就動機的提高。2020/12/18124三、權力動機是希望影響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傾向。存在兩種權力動機:積極的權力動機和消極的權力動機。前者表現(xiàn)為竭力謀求領導職位或權力;后者表現(xiàn)為害怕失去權力。影響權力動機的因素:

1、社會控制的需求社會中的優(yōu)勢地位會使人產(chǎn)生安全感,取得更多生存和發(fā)展的資源。

2、對無能的恐懼無能會讓人處于不利的地位,引起自卑,自卑的人對權力更加執(zhí)著,甚至偏執(zhí)。2020/12/18125四、侵犯行為(侵犯動機)侵犯行為簡稱侵犯。是個體有意傷害他人的行動。侵犯是由侵犯動機引起的。(一)侵犯的構成侵犯是由傷害行為、侵犯動機及社會評價三方面的因素構成。傷害行為包括身體傷害和言語傷害;侵犯動機即侵犯意圖,是侵犯行為的原因;社會評價指,違反與破壞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準則的侵犯具有反社會性質;維持社會規(guī)范與準則的侵犯是親社會性質的;此外,還有介乎二者之間的侵犯,即被認可的侵犯。廣義的侵犯包括以上三種情況,而狹義的侵犯專指反社會的侵犯。2020/12/18126(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論的解釋

(1)弗洛伊德認為,人有生與死兩種本能,死本能首先表現(xiàn)為向內的自我破壞傾向。人只要活著,死本能就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礙,因而對內的破壞轉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現(xiàn)出來。侵犯沖動可以作為一種心理能量宣泄出來,以社會認可的宣泄可視為替代性侵犯沖動的釋放途徑,如體育運動等等,否則于身心健康不利。

(2)羅倫茨認為,侵犯是一種本能,是具有生物保護意義。動物通過侵犯保護其求食、生存的領地,使后代得以生存和發(fā)展,使物種能代代相傳。侵犯也是人類生活不可避免的,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級”’要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辦法,例如發(fā)展冒險性體育活動。他指出,人口的擁擠可能會增加侵犯事件發(fā)生的機會,人口爆炸增大戰(zhàn)爭的危險性。2020/12/181272.挫折——侵犯學說挫折既指阻礙個體達到目標的情境。挫折——侵犯學說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的,認為“侵犯永遠是挫折的一種后果”這種學說有三個主要觀點:

(1)侵犯強度同目標受阻強度呈正相關。

(2)抑制侵犯的力量與該侵犯可能受到的預期懲罰強度呈相關關系。

(3)如果挫折強度一定,預期懲罰越大,侵犯發(fā)生的可能性則越?。蝗绻A期懲罰一定,則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發(fā)生。后來,許多學者對這一學說提出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產(chǎn)生侵犯以外的結果,并不一定會引起侵犯。伯克威茨認為,挫折導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緒準備狀態(tài)即憤怒。侵犯的發(fā)生還與情境中的侵犯線索有關,與侵犯有關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強。2020/12/181282020/12/181293.社會學習論的觀點侵犯行為是習得的。個體通過學習學會侵犯,也可以通過新的學習消除侵犯。班杜拉提出的這一理論觀點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侵犯行為的學習機制也是強化、聯(lián)想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導致個體的冷漠與畏縮,處于無能為力狀態(tài),這個過程也是習得的,因此稱為習得性無能。研究表明習得性無能與個體歸因有很大關系。2020/12/18130(三)侵犯的影響因素1、情緒喚起水平2、道德發(fā)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會角色與群體如果社會對某些角色的侵犯比較容忍時,侵犯的可能性會增加,群體活動時,個體的侵犯性傾向于增加。5、大眾傳媒的影響2020/12/18131五、利他行為利他是有益于他人、公眾和社會,不期待回報的行為。(一)利他的性質

1.利他是一種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泛指一切符合社會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為。

2.利他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助人與利他都是親社會行為,利他這種行為不企求回報,而認為是其應盡的義務

3.利他行為是由利他動機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為目標的。2020/12/18132(二)利他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1、外部因素(1)自然環(huán)境良好的氣候及環(huán)境使個體心情愉悅往往增加利他。(2)社會情境他人在場他人在場對利他行為有負面影響,在場人數(shù)越多,責任擴散。相反,獨自一人時利他的可能性增大。(3)時間壓力當個體時間緊迫時往往難于利他。(4)利他的對象的特點對被利者來說,具有以下特點的人容易被幫助和救援:與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別是態(tài)度與價值觀相似)、末傷害過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2020/12/181332、利他者的心理持征

(1)心境個體心情愉悅時對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積極看法,容易導致利他行為。

(2)內疚個體做錯了事感到內疚時,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補償,以減輕內疚;但內疚如果得到表白,心理壓力減少,會導致利他的減少。

(3)人格社會責任感與利他行為呈正相關;對他人的同情與理解和利他呈相關。2020/12/181343、利他技能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是重要的,為促進利他行為的發(fā)展,要使人們掌握更多救助技能與手段。2020/12/18135社交情緒一、社交情緒的概念社交情緒是人際交往中個體的一種主觀體驗。2020/12/18136二、幾種基本的社交情緒(一)社交焦慮是一種對與人交往產(chǎn)生的負向情緒體驗,如覺得不舒服、不自然、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體驗。社交焦慮分為現(xiàn)實的社交焦慮和想象的社交焦慮。社交焦慮往往伴隨生理癥狀,如臉紅、出汗、心慌等等。為了回避社交焦慮,通常會減少社交,選擇孤獨。社交焦慮形成多是成長過程受挫、缺乏社會支持、自我敏感性強、自卑、受暗示等等有關。是僅次于抑郁、酗酒的第三大心理問題。2020/12/18137(二)嫉妒是與他人比較時,發(fā)現(xiàn)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別人而產(chǎn)生的由羞愧、憤怒、怨恨等體驗組成的復雜情緒狀態(tài)。嫉妒情緒的特點:

1、具有針對性

2、具有持續(xù)性

3、具有對抗性(破壞性)

4、具有普遍性2020/12/18138(三)羞恥與內疚羞恥是個體因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缺憾,而產(chǎn)生的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體驗到的往往是沮喪、自卑、自我貶損、自我懷疑、絕望等。健康的羞恥感是應該具有的,過少或過多都是不健康的。內疚是由現(xiàn)實或想象的過失或罪行,而產(chǎn)生的一種羞愧和負罪的情緒體驗。體驗良心與道德的自我譴責,試圖通過努力,來彌補過失與罪行。健康的內疚感是心靈的“報警器”,是人類良心情緒的“內核”。2020/12/18139第五節(jié)態(tài)度2020/12/18140

態(tài)度是聯(lián)系個體內、外世界的橋梁。由態(tài)度出發(fā),向內可研究其心理狀態(tài),向外則可對行為進行某種預測。2020/12/18141第一單元態(tài)度的形成一、態(tài)度的概念態(tài)度是個體對一定對象的總體評價和穩(wěn)定性的反應傾向。(一)態(tài)度的特點

1、內在性態(tài)度是內在的心理傾向,是尚未顯現(xiàn)于外的內心狀態(tài)。

2、對象性態(tài)度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具有針對性,沒有無目標的態(tài)度

3、穩(wěn)定性態(tài)度一旦形成就會持續(xù)一段時間,不容易隨便改變。2020/12/18142(二)態(tài)度的成分1.認知成分是個體對態(tài)度對象的知覺、理解、判斷與評價。2.情感成分是個體在評價基礎上對態(tài)度對象產(chǎn)生的情感反應或情感體驗。3.行為傾向成分個體對態(tài)度對象以某種方式行動的傾向。三種成分的英語首字母別為C(認知)、A(情感)、B(行為傾向),三種成分說稱為態(tài)度的A、B、C模式。一般地況,態(tài)度的三種成分是協(xié)調一致的。不協(xié)調時情感成分占主導地位,決定態(tài)度的基本取向和行為傾向。2020/12/18143(三)態(tài)度與行為研究態(tài)度的初衷是為了預測行為,但很多研究表明,態(tài)度與行為并不一致。這種不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影響生活的質量。態(tài)度與行為的關系比較復雜,態(tài)度是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但個體采取什么行動還要受情境、認知因素、過去經(jīng)驗與行為的影響。2020/12/18144(四)態(tài)度與價值觀價值觀是個體核心的信念體系,是評價事物與抉擇行為的標準,是關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價值觀與態(tài)度的聯(lián)系

1、價值觀對態(tài)度有直接的影響。個體的態(tài)度取決于這一對象的價值,價值大小決定態(tài)度的強弱。

2、經(jīng)常受到強化的態(tài)度也會影響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2020/12/18145價值觀與態(tài)度的區(qū)別:

1、價值觀比態(tài)度更抽象、穩(wěn)定和持久;而態(tài)度的對象比較具體。

2、價值觀對行為的作用是間接的,并沒有直接的動力意義,價值觀是通過態(tài)度影響行為的,態(tài)度對行為影響更為直接。2020/12/18146二、態(tài)度的功能社會心理學家卡茨認為態(tài)度有四個方面的心理功能(一)工具性功能個體會盡力發(fā)展能給自己帶來利益的態(tài)度。(二)自我防御功能個體傾向于選擇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態(tài)度,這種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價值的確立,并能減少焦慮,轉移情緒沖動。

(二)價值表現(xiàn)功能自我防御功能強調個體被動保護自我形象與價值,而態(tài)度的價值表現(xiàn)功能強調個體主動表現(xiàn)自己。(四)認知功能個體對情境中的客體通過態(tài)度來賦予其意義。個體獲得對某種事物的態(tài)度,就好像找到一個應付新情境的向導。2020/12/18147三、態(tài)度的屬性(維度)(一)方向即態(tài)度指向,個體對態(tài)度對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態(tài)度測量中大多涉及這個維度。包括是與否、贊同與反對、接納與拒絕、喜歡與厭惡等。(二)強度即態(tài)度方向的程度。大多數(shù)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態(tài)度強度的測量。(三)深度個體對某態(tài)度對象的卷入水平。(四)向中度某種態(tài)度在個體態(tài)度體系及相關價值系統(tǒng)中接近核心價值的程度。(五)外顯度個體態(tài)度在其行為方向與行為方式的外露程度2020/12/18148

四、態(tài)度的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凱爾曼提出態(tài)度形成包括依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

(一)依從是態(tài)度形成的開始,個體總是按社會規(guī)范和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顯行為方面表現(xiàn)與他人一致,以獲得獎勵,避免懲罰。

(二)認同個體自愿接受他人觀點、信息或群體規(guī)范,使自己與他人一致。在認同階段,雖受到態(tài)度對象的吸引,但已超脫外部控制的獎懲,而主動趨向于對象,在這一階段情感因素起明顯作用。

(三)內化是態(tài)度形成的最后階段,個體真正從內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觀點,使之納入自己的態(tài)度體系,成為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內化過程是以理智,即認知成分為基礎的。2020/12/18149態(tài)度轉變美國學者霍夫蘭德等人提出了一個態(tài)度轉變模型2020/12/18150(一)傳遞者方面的影響因素1.傳遞者的威信威信越高、與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說服的效果越好。2、傳遞者的立場傳遞者站是在自我服務還是自我犧牲的立場,說服的效果是不一樣的3.說服的意圖傳遞者刻意的影響,則不易改變態(tài)度;如果認為傳遞者沒有操縱白己的意圖,心理上沒有阻抗,對信息的接受較好,易于轉變態(tài)度。4.說服者的吸引力對高吸引力的傳遞者有較高的認同,容易接受說服。2020/12/18151(二)溝通信息方面的影響因素1.信息差異如果傳遞者的威信較高,差異越大引發(fā)的態(tài)度轉變就越大;傳遞者威信低,這種差異適中,引發(fā)的態(tài)度改變也較大。

2.畏懼它與態(tài)度轉變的關系不是線性關系。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畏懼的喚起能增強說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懼太強烈,引起接受者的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懼本身,結果卻只能是態(tài)度轉變較少。中等強度的畏懼信息能達到較好的說服效果。

3.信息傾向性對一般公眾,單一傾向信息說服效果較好;對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兩方面的信息,說服效果較好。

4.信息的提供方式口頭比書面效果好;面對面溝通比大眾傳媒效果好2020/12/18152(三)接受者方面的影響因素1.原有態(tài)度與信念的特征已經(jīng)內化了的態(tài)度、既定事實的態(tài)度,與個體的信念、需要密切聯(lián)系的態(tài)度,不易改變。2.人格因素依賴性較強的接受者容易接受說服;自尊較高、自我評價高的接受者不易改變態(tài)度;高社會贊許動機的接受者易于接受說服。3.個體的心理傾向個體面臨改變態(tài)度的壓力時,其逆反心理、心理慣性等心理傾向會使其拒絕他人的影響,從而影響態(tài)度轉變。2020/12/18153幾種逆反心理

1、超限逆反

2、自我價值保護逆反

3、禁果逆反2020/12/18154(四)情境態(tài)度轉變是在一定背景下進行的,以下情境因素會影響態(tài)度轉變1.預先警告它有雙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態(tài)度不夠堅定,預先警告可促使其態(tài)度改變;預告也可能有抵制說服的作用。例如,警告與接受者的利益有關時往往使其抵制態(tài)度轉變。2.分心它的影響是復雜的,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對信息的注意,會減弱防御和阻抗,促進態(tài)度轉變;反之分心干擾了說服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溝通信息則會削弱說服效果。3.重復溝通信息重復頻率與說服效果呈例U型曲線關系,即中等頻率的重復,效果較好;重復頻率過低或過高,說服的效果均不好。2020/12/18155三、態(tài)度轉變理論

(一)海德的平衡理論海德認為,在人們的態(tài)度系統(tǒng)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和認知因素之間趨于一致的壓力,如果出現(xiàn)不平衡,則會向平衡轉化。海德指出,人們在改變態(tài)度時,往往遵循“費力最小原則”,即個體盡可能少地改變情感因素而維持態(tài)度平衡。他提出P—O一X模式。2020/12/181562020/12/18157

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代表個體(P)、他人(O)和另一個對象(X),(X)可能是一個人或一事物;三角形的三條邊表示P、O、X于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形式,肯定關系和否定關系,圖中以(+)(-)號表示。如果三種關系都是肯定的,或兩種否定,一種肯定,則為平衡狀態(tài);如果三種關系都是否定的,兩種肯定,一種否定,則為不平衡狀態(tài)。

P-O關系為“+”平衡或不平衡皆為強,P-O關系為“-”平衡或不平衡皆為弱2020/12/18158(二)認知失調論費斯廷格認為,如果認知因素之間不一致,就會造成認知失調。認知失調給個人造成心理壓力,使之處于緊張狀態(tài)。此時,個體就會力圖緩解失調,通過改變態(tài)度的某些認知成分,達到認知協(xié)調的平衡狀態(tài)。費斯廷格認為,認知失調有四種原因:邏輯的矛盾、文化價值沖突、觀念矛盾以及新舊經(jīng)驗相悖。消除、減少認知失調的途徑:

1.改變或否定失調認知因素的一方,使兩個認知因素協(xié)調。

2.引起或增加新的認知因素以改變原有的不協(xié)調關系。

3.降低失調認知因素雙方的強度。2020/12/18159(三)社會交換論這種理論從個體對得失權衡、比較后,產(chǎn)生的趨向與回避動機的角度解釋態(tài)度的形成與轉變。認為決定個體采取何種態(tài)度以及轉變態(tài)度的關鍵是誘因的強度。態(tài)度是肯定因素(得)與否定因素(失)的代數(shù)和。個體選擇何種態(tài)度取決于這種態(tài)度能使其獲得什么,失去什么,總收益如何。2020/12/18160態(tài)度測量

態(tài)度測量一般使用間接方法。常用的測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為反應測量法等。態(tài)度測量始于20世紀20年代。在使用態(tài)度量表進行測量時,主要測量態(tài)度方向與態(tài)度強度兩個維度。前者是對態(tài)度對象肯定或否定的反應以及中性反應的測量;后者是對上述反應的深度的測量。2020/12/18161第六節(jié)溝通與人際關系2020/12/18162第一單元溝通的結構與功能一、溝通的概念溝通是信息傳遞和交流的過程,包括人際溝通和大眾溝通。人際溝通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與情感等的交流,是一種直接的溝通形式。大眾溝通,亦稱傳媒溝通,是一種通過媒體為中介的溝通過程。2020/12/18163二、溝通的結構溝通過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饋、溝通障礙與背景等七個因素構成。2020/12/18164(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試圖溝通的個體。要確定溝通對象,目的,發(fā)動溝通過程。在溝通前一般還需要一個準備階段。

(二)信息信息是溝通者傳達給他人的觀念和情感。溝通中最重要的是詞語。詞語可以是聲音信號,也可以是形象符號(文字);除了詞語外,還有溝通者的心理狀態(tài),如使溝通雙方產(chǎn)生情緒的互相感染。

(二)通道通道是溝通的信息載體。個體的感官均可接受信息,溝通以視聽溝通為主。

(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溝通的另一方。個體在接受信息后,根據(jù)自已的經(jīng)驗把它“轉譯”為自己所能接受信息、態(tài)度和情感。

2020/12/18165(五)反饋反饋使溝通成為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在溝通中,雙方都不斷把信息回送給對方,這種信息往返過程叫反饋。

(六)障礙人際溝通達不到預期的狀況稱為障礙。如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確,接受者誤解信息等等。

(七)背景背景是溝通時的情境。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2020/12/181662020/12/18167三、溝通的功能(一)獲取信息的手段(二)思想交流與感情分享的工具:(二)滿足需求、維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減少沖突.改善人際關系的途徑(五)協(xié)調群體內行為,促進效率提高與目標實現(xiàn)2020/12/18168四、人際溝通的分類

(一)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按組織系統(tǒng)可分為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前者是通過組織規(guī)定的通道進行的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后者是在正式溝通外進行的信息傳遞與交流。

(二)上行溝通、下行溝通與平行溝通按信息流動方向可分上行溝通、下行溝通及平行溝通。上行溝通是下情上達,下行溝通是上情下達,平行溝通是同一級(非上下級關系)組織中的溝通。

(二)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以信息源及接受人的位置來區(qū)分的,二者位置不變的是單向溝通,位置變化是雙向溝通。

(四)口頭溝通與書面溝通按溝通形式可分為口頭溝通及書面溝通。

(五)現(xiàn)實溝通與虛擬溝通以信息溝通的情境來分的。前者是雙方對彼此的身份、角色均是清楚的;后者是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溝通形式,這種溝通受個體主觀感受和想象的引導。2020/12/18169五、溝通網(wǎng)絡

(一)正式溝通網(wǎng)絡在正式群體中,個體與個體的信息傳遞結構稱正式溝通網(wǎng)絡。這種網(wǎng)絡分為五種形式。1.鏈式。2.輪式。3.圓周式。4.全通道式。5.Y式。

2020/12/18170(二)非正式溝通網(wǎng)絡群體中也往往存在非正式溝通的各種情況。主要有三種形式:1.流言式。2.集束式。3.偶然式。2020/12/18171體語溝通

體語是身體語言的簡稱,體語指非詞語性的身體符號,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姿勢與裝飾、身體間的空間距離等等。通過體語實現(xiàn)的溝通叫體語溝通。專門研究體語溝通的領域是身體語言學。2020/12/18172一、目光與面部表情

(一)目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最有效的顯露個體內心世界的途徑,人的情緒、態(tài)度和情感變化都可以從眼睛中顯示出來,人對目光很難做到隨意控制,個體的情緒變化,會反應在瞳孔變化上。人的情緒由中性向愉悅改變,瞳孔會不自覺變大;人遇到厭悲的刺激物,瞳孔會是明顯縮小。目光接觸是最重要的體語溝通方式,人際溝通中如果缺乏目光接觸,會成為一種令人不悅的困難過程。2020/12/18173(二)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可完成精細信息溝通的體語形式。人的面部可產(chǎn)生極其豐富的表情,來自面部的信息,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經(jīng)過訓練,個體能控制白己的表情,因而面部表情有時與實際情況不一致。人們目光與面部表情是相互一致的,但在特殊情況下,個體的目光與面部表情會出現(xiàn)分離。此時表達個體真實心態(tài)的有效線索是目光而非表情。2020/12/18174二、身體運動與觸摸(一)身體運動是個體最易為人發(fā)現(xiàn)的體語(二)觸摸是人際溝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觸摸和身體接觸時情感體驗最為深刻。身體接觸是表達強烈情感的方式。每一個體都有被觸摸的需要。這是一種本能,個體不僅對觸摸感到愉快,而且對觸摸對象產(chǎn)生情感依戀。2020/12/18175三、姿勢與裝飾

(一)姿勢是個體運用身體或肢體動作表達某種情感及態(tài)度的體語。盡管姿勢及其意義與文化有關,但通過姿勢進行溝通的適應范圍還是較為寬泛的。

(二)服裝、化妝、飾品、攜帶物等也在溝通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020/12/18176四、人際距離是指個體與他人溝通與交往時雙方的空間距離。由于人們的關系不同,人際距離因而不同。美國學者霍爾根據(jù)對美國白人中產(chǎn)階級的研究提出四種人際距離。

(一)公眾距離(12一25英尺)

是在正式場合,演講或其他公共事務中的人際距離,此時溝通往往是單向的。

(二)社交距離(4—12英尺)

是彼此認識的人們之間的交往距離,商業(yè)交往多發(fā)生在這個距離上。

(三)個人距離(1.5-4英尺)

是朋友之間交往的距離,此時人們說活溫柔,接受大量體語信息。

(四)親密距離(0—18英寸)

這是親人、夫妻之間的距離。在此距離上雙方均可感到對方的氣味、呼吸、體溫等私密性感覺刺激。影響人際距離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會地位、性別等。2020/12/18177第三單元人際關系的

原則和理論2020/12/18178一、人際關系及概念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lián)系。其特點是:

(一)個體性在人際關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對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歡或愿意親近的人成為主要問題

(二)直接性人際關系是一般是在面對面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可切實感受到它的存在。

(三)情感性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彼此間的情感活動。情感因素是人際關系的主要成分。人際間的情感傾向有兩類:一類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類是使人們互相排斥分離的情感。2020/12/18179二、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fā)展的階段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fā)展經(jīng)過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穩(wěn)定交往四個階段。

1.定向階段包括對交往對象的注意、選擇及初步溝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動和行為

2.情感探索階段在此階段.雙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聯(lián)系。隨著雙方共同情感領域的發(fā)現(xiàn),彼此溝通越來越廣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階段人際關系發(fā)展到這一階段,雙方關系的性質發(fā)生重要的變化。雙方的信任感、安全感開始建立;彼此溝通的深度有所發(fā)展并有較深的情感卷入。此時,雙方會提供評價性的反饋信息,進行真誠的贊許或批評。

4.穩(wěn)定交往階段此階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進一步發(fā)展,私密性領域擴大,自我暴露廣泛而深刻。2020/12/181802020/12/18181三、自我暴露與人際關系的深度自我暴露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顯示給他人的狀況。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系程度的“探測器”。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淺入深可以分為四個水平:首先是情趣愛好方面;二是態(tài)度方面;三是自我概念與個人的人際關系狀況;第四涉及到隱私方面。一般情況下,人際關系程度與自我暴露呈正比,但有時彼此沒有任何關系的人,也能達到完全的自我暴露。2020/12/18182四、人際關系的原則1.相互性原則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彼此間的相互重視與支持。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喜歡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2.交換性原則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交換的原則是: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自我價值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價。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自我支持的傾向,目的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否定和貶低。由于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評價而確立的,因此個體對他人評價極其敏感。4.平等原則由于交往雙方往往是不平等的,而不平等的交往會影響交往的質量。2020/12/18183五、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美國學者舒茨以人際需要為主線提出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其要點是:

(一)個體有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

1.包容需要與他人接觸、交往、相容或被接納、包容。

2.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

3.感情需要愛他人或被他人所愛。2020/12/18184

對于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人們有主動表現(xiàn)和被動表現(xiàn)兩種形式,因此人際關系有六種取向。2020/12/18185(二)六種人際關系取向1.主動包容式主動與他人交往,積極參與社會生活;2.被動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納自己,往往退縮、孤獨;3.主動支配式喜歡控制他人,能運用權力;4.被動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導,愿意追隨他人;5.主動感情式表現(xiàn)對他人喜愛、友善、同情、親密;6.被動感情式對他人顯得冷淡,負性情緒較重,但期待他人對自己親密。2020/12/18186第四單元人際吸引一、人際吸引的概念人際吸引是個體與他人之間情感上的相互親密的狀態(tài),是人際關系的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可分為親合,這是較低層次的人際吸引;喜歡是中等程度的吸引;愛情是人際吸引強烈的形式。2020/12/18187二、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一)熟悉與鄰近熟悉能增加喜歡的程度。鄰近是空間位置的接近。熟悉性和鄰近性二者均與人們之間的交往頻率有關,物理空間距離較近,見面機會較多.容易產(chǎn)生吸引力,使他們的心理空間距離拉近,因而相互喜歡。但是交往頻率與喜歡程度的關系呈倒U型曲線。中等交往頻率條件下,彼此喜歡程度較高。2020/12/18188(二)相似性人們喜歡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主要包括1.信念、價值觀及人格特征的相似。2.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相似:3.社會背景、地位的相似:4.年齡、經(jīng)驗的相似實際的相似性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雙方感知到的相似。2020/12/18189(三)互補互補可視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有三種互補會增加喜歡和吸引1.需要的互補。2.社會角色的互補。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補。當雙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呈互補關系時,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是極強的。2020/12/18190(四)外貌容貌、體態(tài)、服飾、舉止、風度等個人外在因素在形成人際情感中的作用往往是不能低估的。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種好的第一印象,人們容易以貌取人。外貌美能產(chǎn)生光環(huán)作用,傾向認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優(yōu)秀品質。2020/12/18191(五)才能才能一般會增加吸引力,但如果才能給對方構成社會比較壓力時,吸引力會降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些“小錯誤”反而會增加他們的吸引力。2020/12/18192(六)人格品質人格品質是最穩(wěn)定的人際吸引因素。美國學者安德森研究了影響人際關系的人格品質??梢钥闯?,喜愛程度最高的六個人格品質是:真誠、誠實、理解、忠誠、真實、可信,它們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同真誠有關;排在系列最后受喜愛水平最低的幾個品質如說謊、假裝、不老實等也都與真誠有關。安德森認為,真誠受人歡迎,不真誠則令人厭惡。表見課件。2020/12/18193第五單元人際互動一、人際互動的概念人際互動即人際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可以是信息、情感等心理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行為動作的交流?;邮且粋€過程,是由自我互動、人際互動和社會互動組成的2020/12/18194二、人際互動的形式人際互功主要形式是合作與競爭。(一)合作及其基本條件合作是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共同的目標,彼此配合的行為。合作的基本條件:

1.目標的一致。

2.共識與規(guī)范。

3.相互信賴的合作氛周。2020/12/18195(二)競爭及其基本條件競爭是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為爭奪一個共同目標產(chǎn)生的行為?;緱l件:1.目標是較為稀有或者難得,只有雙方對同一目標進行爭奪才能獲取。2.爭奪中可能出現(xiàn)零和沖突(一方贏,另一方輸),也可能出現(xiàn)雙贏結局。3.競爭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進行。2020/12/18196(三)目標手段相互依賴理論是社會心理學者多伊奇提出的一種解釋競爭與合作的理論。認為,當個體行為的目標或手段與他人的目標與手段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