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采血說課材料_第1頁
動脈采血說課材料_第2頁
動脈采血說課材料_第3頁
動脈采血說課材料_第4頁
動脈采血說課材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動脈(dòngmài)采血第一頁,共23頁。動脈(dòngmài)采血動脈采血技術(shù)是臨床(línchuánɡ)工作中常用的護理操作之一,特別是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判定是否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等的病情判斷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臨床(línchuánɡ)上,動脈采血常用的動脈主要是股動脈、肱動脈、足背動脈、橈動脈。橈動脈是臨床(línchuánɡ)上動脈采血首選部位。第二頁,共23頁。橈動脈穿刺(chuāncì)橈動脈的解剖:橈動脈為肱動脈的終支之一,在橈骨頸高度分出。于起點不遠處發(fā)出橈側(cè)返動脈,經(jīng)外上髁前面上行,參與肘關(guān)節(jié)動脈網(wǎng)的組成。本干先行于肱橈肌深面,后經(jīng)肱橈肌腱和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下行,在該處位置淺表,可以摸到脈搏,橈動脈的下段在橈骨莖突尖端處斜過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轉(zhuǎn)至腕骨外側(cè)(wàicè)緣,沿舟骨和大多角骨背面下行至手背。橈動脈在橈腕關(guān)節(jié)稍上方發(fā)出掌淺支入手掌,與尺動脈末支吻合構(gòu)成掌淺弓。第三頁,共23頁。第四頁,共23頁。第五頁,共23頁。橈動脈穿刺(chuāncì)要點橈動脈穿刺成功率除了與術(shù)者的穿刺經(jīng)驗有直接的關(guān)系外,橈動脈自身的情況(如橈動脈發(fā)育不良、細小、狹窄(xiázhǎi)以及嚴重迂曲等)也是影響穿刺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第六頁,共23頁。研究發(fā)現(xiàn):橈動脈直徑小于2mm的患者穿刺成功率較低,這種情況常見于體型較小的女性(nǚxìng)和以往曾接受過TRI的患者。第七頁,共23頁。選擇穿刺點的位置(wèizhi)非常重要,如果選位過于靠近橈骨莖突部,雖然血管表淺但有誤穿分支血管的可能;如果選位過于靠近近心端,橈動脈的走行較深,成功穿刺橈動脈的可能性也不大;第八頁,共23頁。因此術(shù)者在進行橈動脈穿刺前首先應(yīng)準確判斷橈動脈的走行方向,選擇橈動脈搏動最強處、血管走行較直的部位作為穿刺點,進針角度(jiǎodù)15~30度,穿刺時沿橈動脈的向心方向進針,這樣有利于提高橈動脈穿刺的成功率。

第九頁,共23頁。橈動脈穿刺爭取一針成功,雖然實際工作中難免多次穿刺,但是每次穿刺也應(yīng)該有每次的收獲,以求尋找下一次穿刺的最佳方法。具體方法:確定(quèdìng)好穿刺點,穿刺針進入不成功,不要著急退出,應(yīng)明確穿刺針和橈動脈的位置關(guān)系,目的就是為下次成功穿刺指明方向。

第十頁,共23頁。橈動脈采血的優(yōu)點(yōudiǎn)因為手本身是暴露在外面的,橈動脈采血時病人無須穿脫衣服,減少了病人穿脫衣服孤麻煩,護士操作時比較方便。手部因為經(jīng)常清洗,手腕部比較清潔,所以相對帶菌比其他部位少,減少了侵入性操作的感染機會。橈動脈表淺,易于(yìyú)觸摸,護士每天都要測量病人的脈搏,定位簡單。第十一頁,共23頁。橈動脈采血的缺點(quēdiǎn)操作不當可能會損傷橈神經(jīng)。如果(rúguǒ)病人的脈細速則血流量相對小,采血難度較大。因有橈神經(jīng)伴行,疼痛感較明顯。第十二頁,共23頁。股動脈(dòngmài)穿刺股動脈穿刺點的選擇:準確的選擇穿刺點是股動脈采血成功(chénggōng)的關(guān)鍵,也是減少外周血管并發(fā)癥出現(xiàn)的關(guān)鍵。股動脈穿刺點選擇的主要標志是腹股溝韌帶、韌帶下皮膚皺褶、股動脈搏動最強點和恥骨梳,腹股溝韌帶位于恥骨梳上方,多數(shù)為股動脈搏動最強點的部位。第十三頁,共23頁??梢源怪边M針,也可以在腹股溝皮膚皺褶下1cm左右處45度角進針,進針見回血后固定位置不變,抽動針栓,抽取0.5~1ml血即可。應(yīng)盡量保證血管的穿刺點位于恥骨梳的骨性平臺上方,血管穿刺點過高易引起腹膜后出血,穿刺點過低,針頭(zhēntóu)過短無法刺入血管,尤其肥胖者位置較深就更不容易刺入血管。第十四頁,共23頁。第十五頁,共23頁。第十六頁,共23頁。血氣(xuèqì)分析血氣分析是醫(yī)學(xué)(yīxué)上常用于判斷機體是否存在酸堿平衡失調(diào)以及缺氧和缺氧程度等。血氣分析采集檢驗樣本時要注意:肝素抗凝動脈血2ml,抽血后要求嚴加密封,不能接觸空氣,立即送檢,天熱可放冰箱中,冰箱中最多放置20分鐘。并記錄當時采血時患者體溫,血色素,吸氧濃度。

第十七頁,共23頁。1、酸堿度(pH),參考值7.35~7.45。<7.35為酸血癥,>7.45屬堿血癥。但pH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無酸堿失衡。

2、二氧化碳分壓(PCO2)參考值4.65~5.98kPa(35~45mmHg)乘0.03即為H2CO3含量。超出或低于參考值稱高、低碳酸(tànsuān)血癥。>50mmHg有抑制呼吸中樞危險。是判斷各型酸堿中毒主要指標。

第十八頁,共23頁。3、二氧化碳總量(TCO2),參考值24~32mmHg,代表血中CO2和HCO3之和,在體內(nèi)受呼吸和代謝二方面影響。代謝性酸中毒時明顯下降(xiàjiàng),堿中毒時明顯上升。

4、氧分壓(PO2)參考值10.64~13.3kpa(80~100mmHg)。低于60mmHg即有呼吸衰竭,<30mmHg可有生命危險。

第十九頁,共23頁。5、氧飽和度(SatO2),參考值3.5kPa(26.6mmHg)。

6、實際碳酸氫根(AB),參考值21.4~27.3mmol/L,標準碳酸氫根(SB)參考值21.3~24.8mmol/L。AB是體內(nèi)代謝性酸堿失衡(shīhénɡ)重要指標,在特定條件下計算出SB也反映代謝因素。二者正常為酸堿內(nèi)穩(wěn)正常。二者皆低為代謝性酸中毒(未代償),二者皆高為代謝性堿中毒(未代償),AB>SB為呼吸性酸中毒,AB

第二十頁,共23頁。7、剩余堿(BE)參考值-3~+3mmol/L,正值指示增加,負值為降低。

8、陰離子隙(AG),參考值8~16mmol/L,是早期發(fā)現(xiàn)混合性酸堿中毒重要(zhòngyào)指標。

第二十一頁,共23頁。判斷(pànduàn)酸堿失衡應(yīng)先了解臨床情況,一般根據(jù)pH,PaCO2,BE(或AB)判斷(pànduàn)酸堿失衡,根據(jù)PaO2及PaCO2判斷(pànduàn)缺氧及通氣情況。pH超出正常范圍提示存在失衡。但pH正常仍可能有酸堿失衡。PaCO2超出正常提示呼吸性酸堿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