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過秦論》教案韓曉蓉教學目標:
1、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guān)系,體會本課敘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諷今、實施仁政的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及寫作意圖,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第一課時《過秦論》知識點梳理學習要點:1、文言文知識梳理和翻譯。
2、學習古代議論性散文議論的藝術(shù)性。學習方法:明確文言文要梳理的知識點是什么,學生在課前預習(翻譯全文)的基礎(chǔ)上合作總結(jié),最后學生發(fā)言,教師明確??偨Y(jié)如下:一、作者和背景賈誼,西漢人,是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十八歲能誦詩書,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吳公愛其才,召置門下。后吳公做廷尉,向漢文帝推薦,賈誼二十多歲時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嬰等陷害,貶為長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墮馬而死,賈誼自認為是自己失職,最后抑郁而死。
賈誼生活的西漢初期,由于經(jīng)過五百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賈誼認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評論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過秦論》有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魯迅曾稱贊本義為“西漢鴻文”。二、通假字:1、約從離衡(通“橫”)
2、合從締交(通“縱”)
3、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4、贏糧而景從(通“影”)
5、百有余年(通“又”)
6、陳利兵而誰何(通“呵”)
7、孝公既沒(通“歿”)
8、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
9、威振四海(通“震”)三、古今異義(古/今)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為池)(古:黃河
今:泛指河流)
2、贏糧而景從
(古:擔負
今:輸贏的“贏”)
3、山東豪俊并起
(
古:崤山以東
今:指山東?。?/p>
4、流血漂櫓
(古:盾牌
今:劃船的工具)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
(二)名詞作狀語
1、席卷、包舉、囊括(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2、內(nèi)立法度,南取漢中(在國內(nèi)、向南
)3、天下云集響應(像云一樣、像聲音一樣)4、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5、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用破甕,用繩子)(三)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逃跑的人/潰敗的軍隊)
(四)動詞的使動用法
1、約從離衡
(使……離散
)
2、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
)
3、外連橫而斗諸侯
(使……爭斗
)
4、卻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卻
)
5、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吞二周而亡諸侯矣)(使…滅亡
)6、流血漂櫓(使…漂起)
(六)形容詞作名詞
1、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堅固的地勢)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勢)
(七)形容詞作動詞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變小,變?nèi)?/p>
)
(八)形容詞的使動
1、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削弱)
2、以愚黔首(使……愚蠢)
五、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向郡2、鑄以(之)為金人十二3、威振(于)四海4、倔起(于)阡陌之中5、身死(于)人手6、委命(于)下吏
(二)狀語后置句
1、
謫戌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2、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三)賓語前置句
1、陳利兵而誰何。2、崤函之固,自若也。
(四)判斷句
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3、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4、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五)被動句
1、一夫作難而七廟隳。2、為天下笑者,何也?
六、一詞多義(補充)
追亡逐北(名詞,敗逃的人)
以致天下之士(動詞,招納)
北
北收要害之郡(名詞作狀語,向北)
致
致萬乘之勢(動詞,達到)
將軍戰(zhàn)河北(名詞,北方)
而致千里(動詞,到達)
因力乘便(介詞,趁著)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名詞,險固的地勢)因
因遺策(動詞,沿襲)
固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形容詞,牢固)
因河為池(介詞,憑借)
人固有一死(副詞,本來)
延及孝文王(動詞,延續(xù))
因遺策(名詞,策略)
延
秦人開關(guān)延敵(動詞,引進)
策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名詞,鞭子)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動詞,邀請)
包舉宇內(nèi)(動詞,奪?。?/p>
會盟而謀弱秦(形容詞的使動,削弱)
西舉巴蜀(動詞,攻?。?/p>
弱
弱國入朝(形容詞,弱?。?/p>
舉
舉國歡慶(形容詞,全)
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詞,年少)
殺人如不能舉(形容詞,盡)
不愛珍器重寶肥沃之地(動詞,吝惜)
收天下之兵(名詞,兵器)
愛
吳廣素愛人(動詞,愛護)
兵
行軍用兵之道(名詞,戰(zhàn)爭)
愛莫能助(動詞,隱而不露、心理愿意)
沛公兵十萬(名詞,軍隊)
因利乘便(介詞,趁著、憑借chéng)
非及向時之地(名詞,先前)
乘
致萬乘之勢(量詞,一車四馬shèng)
向
向吾不為斯役(連詞,假使)
李白乘舟將欲行(動詞,乘坐chéng)
秋天漠漠向昏黑(動詞,將近)
有席卷天下……之意(結(jié)構(gòu)助詞,的)
秦無……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代詞,代秦孝公)
(轉(zhuǎn)折連詞,卻)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結(jié)構(gòu)助詞,的)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之
東割膏腴之地(結(jié)構(gòu)助詞,的)
(修飾連詞,地)
收天下之兵(結(jié)構(gòu)助詞,的)
而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轉(zhuǎn)連詞,卻)
聚之咸陽(代詞,代天下之兵)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有寧越……之屬為之謀(指示代詞,這類的)
(結(jié)果連詞,因而)
有田忌……之倫制其兵(指示代詞,這類的)
九國……不敢進(修飾連詞,地)
第二課時一、導語:請同學們欣賞兩首詩:賈
生李商隱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教師提示:漢文帝渴求賢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賈誼的意見,賈誼的政治才干無與倫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賈誼征求社稷大計卻問及鬼魅神仙。此詩選取宣室召見、夜半前席兩個細節(jié),揭示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zhì)。賈
誼毛澤東賈生才調(diào)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梁王墜馬尋常事,何需哀傷付一生。教師提示:賈誼懷才不遇,空有抱負,曾深情吟詠出《吊屈原賦》。梁王落馬而死本是尋常之事,賈誼又何必為此自悲自責呢,抑郁而終呢?那么,賈誼“才調(diào)”到底如何呢?讓我們從被魯迅稱為“西漢鴻文”的《過秦論》中尋找答案吧。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一)課堂問答設(shè)計:①提問:讀全文后回答,《過秦論》是一篇史論,寫秦史的部分是哪些段落?論秦史的是哪些段落?秦史部分按照怎樣的思路敘述?第一段到第四段:崛起——強大——鼎盛——覆滅的時間順序。第五段
:論秦史,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中心觀點。②提問:既為史論,那么“論”自然體現(xiàn)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抓關(guān)鍵詞:且夫,何也?何也?)明確:先對比論述九國之師何陳涉之眾的力量,重點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八字。然后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以下四句照應第一二段;“以六合為家”二句照應第三段;“一夫作難”三句照應第四段,水到渠成點出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③提問: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結(jié)合文本說明。明確:例證法和對比論證法。例證法體現(xiàn)了“事實勝于雄辯”,對比又使得觀點更加鮮明。④提問:作者借古諷今,強秦的速亡給后人的啟示是什么?漢初的社會情形如何?賈誼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明確:①“施仁政,行仁政”。②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二手房交易房屋交易價格協(xié)商服務合同
- 二零二五版房產(chǎn)抵押擔保服務合同范本
- 分包項目施工安全協(xié)議書
- 房產(chǎn)發(fā)展項目廣告代理委托協(xié)議
- 二零二五版?zhèn)€人土地抵押借款合同簽訂流程指南2篇
- 集裝箱買賣合同
- 快遞驛站房屋租賃合同模板
- 水庫承包合同書
- 易錯點05 萬有引力與航天-(3大陷阱)-備戰(zhàn)2024年高考物理考試易錯題含解析
- 商鋪租賃協(xié)議書合同模板范本下載年
- JJG 692-2010無創(chuàng)自動測量血壓計
- 三年級下冊口算天天100題(A4打印版)
- 徐州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地理試卷(含答案解析)
- CSSD職業(yè)暴露與防護
- 飲料對人體的危害1
- 數(shù)字經(jīng)濟學導論-全套課件
- 移動商務內(nèi)容運營(吳洪貴)項目三 移動商務運營內(nèi)容的策劃和生產(chǎn)
- 中考記敘文閱讀
- 產(chǎn)科溝通模板
- 2023-2024學年四川省成都市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下冊期末提升試題
- GB/T 2462-1996硫鐵礦和硫精礦中有效硫含量的測定燃燒中和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