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學課件_第1頁
旅游文化學課件_第2頁
旅游文化學課件_第3頁
旅游文化學課件_第4頁
旅游文化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經(jīng).邶風.谷風》:最早見有“茶”字的記載“誰胃荼苦,其甘如薺”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還不明確。

《爾雅.釋木第十四》(BC200年):始將荼定為茶,“槚,苦荼”。

晉郭璞《爾雅注》說:槚是一種樹,“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作羮飲,今呼早采為荼,晚取者為茗”。

《玄秘塔碑銘》(柳公權(quán),公元841):“荼”字改寫為“茶”字,從此,“茶”字的形、音、義才固定下來。Tea的由來

福建話“茶”字的念法而生

我國從唐代設立“市舶司”管理船舶載貨進出口以來,直到明朝,福建省的泉、漳、廈三地是中國茶葉出口的旺盛市場。福建人管茶叫做“TEY”。據(jù)正音學者說,這TEA字是十六七世紀時形成的。那時E和A兩字母連寫,作為“雙元音”,讀音就EY(類似漢語中后腔音“唉”。)所以當時的TEA讀音就是TEY。莎翁戲劇中有若干臺詞,凡以EA為字尾的,都押EY的韻,可資佐證。后來,英格蘭人把E—A兩字母不當作“雙元音”念,于是“梯”音便大行其道。現(xiàn)在只有愛爾蘭人還保持著古式發(fā)音,字雖寫作TEA,音仍讀為“貼”。第六章茶與茶文化茶文化的含義中國茶文化的歷史中國茶類與名茶中國茶道與茶文化世界茶道與茶文化一、茶文化的含義廣義:指整個茶葉發(fā)展歷程中所有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專指“精神財富”部分,是人們在種植、加工、飲用茶葉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

二、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

兩晉南北朝(起源)隋唐(形成與發(fā)展)宋元(鼎盛發(fā)展)明清(曲折發(fā)展)民國(衰落)當代(復興與蓬勃)藥用、食用--飲用依照《詩經(jīng)》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醫(yī)合一的歷史時代,茶類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藥用功能是不難為人們所發(fā)現(xiàn)的。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巴蜀地區(qū),向為疾疫多發(fā)的“煙瘴”之地。“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保ㄇ濉ぶ芴@聯(lián)《竺國游記》卷二)

1、茶文化的起源(兩晉、南北朝)

中國的茶事最早興起于巴蜀(秦--三國時期,區(qū)域性)兩晉:古代茶文化初步形成

◆飲茶習俗走入尋常百姓家,客來敬茶禮俗形成;銷售◆茶藝的萌芽西晉杜育:“水則岷方之注,器擇陶簡,煥如白雪……”◆茶文學的興起西晉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

南朝宋王微的《雜詩》:寂寂掩高門,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顏今就槚。

◆宗教與茶結(jié)緣漢魏南北朝時期是我國道教的形成與發(fā)展時期,同時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時期。道教的“得道成仙”,“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天臺記》)。“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南朝陶弘景)佛教:提神。單道開在昭德寺晝夜不臥,坐禪其中,用飲茶來卻睡解乏。(《晉書.藝術(shù)傳》)

自盛唐伊始,飲茶之風遍及全國▲飲茶習俗的形成“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曰竟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保ā斗馐弦娐動洝罚?、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時期(隋唐)

▲名茶初興

茶葉生產(chǎn)范圍接近于近代的茶區(qū)。18種名茶,如劍南的蒙頂石花茶,湖州顧渚紫筍,東川的神泉小團,福州方山的露芽茶等?!杈擢毩?/p>

陸羽的《茶經(jīng).四之器》記載當時茶具有28種,中唐時,人們也開始因茶擇具?!鑼W研究和茶文學的興盛唐中葉陸羽《茶經(jīng)》的問世?!胺虿柚鴷杂鹗迹溆糜谑酪嘧杂鹗?,羽誠有功于茶者也?!逼渌郝勍ン薜摹恫刹桎洝罚ㄈ坏摹恫柙E》

詠茶詩文。白居易(60多首)盧仝以飲茶聞名,《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茶葉貿(mào)易的開端“茶馬互市”“回鶻入朝,大驅(qū)名馬,市茶而歸”唐代的茶葉與絲綢、瓷器一起開始行銷海外,到達朝鮮、日本、印度等,甚至遠銷歐洲。唐中葉晚期出現(xiàn)了茶稅制,文宗年間,政府還制定了專賣制度和貢茶制度。藏族用馬換取茶葉的交易在古代叫做“茶馬互市”,這條穿越橫斷山脈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道路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到了明朝,隨著茶馬交易的發(fā)達,“茶馬互市”的市場從雅安、碉門(今天全)、蘆山西移“打箭爐”,這便是后來聞名世界的康定。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即青藏線(唐蕃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在這三條茶馬古道中,青藏線興起于唐朝時期,發(fā)展較早;而川藏線在后來的影響最大,最為知名。這三條道路都與昌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滇藏線和川藏線必須經(jīng)過昌都,它們的發(fā)展是與茶馬貿(mào)易密切相關的。▲茶館萌芽唐代出現(xiàn)了茗鋪“….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薄栉幕c宗教進一步結(jié)合佛教、道教的影響是唐代飲茶風俗興盛的另一個原因。禪宗“坐禪修行”:提神養(yǎng)心僧人們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茶道)▲飲茶法---煎茶出現(xiàn)(蒸汽殺青

)煎茶工藝特點是用高溫蒸汽進行殺青——蒸青。通過貯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烘干等制造工序,加工出標準化、高品質(zhì)的產(chǎn)品。由于蒸汽殺青溫度高、時間短,葉綠素破壞較少。3、茶文化的鼎盛時期(宋元)生產(chǎn)品質(zhì):生產(chǎn)團餅茶為主漸漸向生產(chǎn)散茶過渡。●飲茶的普及

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茶俗:支茶(鄰居),元寶茶(客),下茶(訂婚),定茶(結(jié)婚),合茶(同房),獻茶(喬遷新居)

茶肆、茶樓開門“七件事”之一:柴米油鹽醬醋茶

●名茶興盛據(jù)《宋史.食貨志》等記載,宋代名茶大約有90多種。如龍鳳茶、石乳等?!裰撇韫に囂岣弑痹坟暡琛褒垐F鳳餅”●茶學研究與茶文化蓬勃發(fā)展茶學研究以貢茶為主。沈括《本朝茶法》,蔡襄《茶錄》風雅茶事的流行。蘇軾的《葉嘉傳》講武夷巖茶贊為“天下英武之精”,“風味恬淡,清白可愛”,“容貌似鐵,資質(zhì)剛勁”。歐陽修“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君不見建溪龍鳳團,不改舊時香味色?!薄癫桊^業(yè)走向繁榮茶肆、茶坊、茶樓、茶邸?!疤幪幐饔胁璺弧苯?jīng)營多樣化:掛牌兒,市頭,花茶坊●佛教、道教兼容的茶文化“茶禪一味”“僧人茶道”“茶佛一味”4、茶文化的曲折發(fā)展時期(明清)▼名茶繁榮,茶類豐富

明代散茶開始取代團茶、餅茶。明代名茶約50余種(《茶疏》)清代名茶有40余種,如大紅袍、鐵羅漢、黃山毛峰、西湖龍井、普洱茶、洞庭碧螺春。▼泡茶道的形成與流行。

泡茶法:約始于中唐,自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沫茶),明初以后開始使用葉茶。泡茶道:形成于明后期。泡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與習茶。▼茶具的繁榮新的茶具品種脫穎而出。明代張謙德《茶經(jīng)》提到了: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茶爐8件。明代開始流行紫砂和瓷制的小茶壺(宜興砂壺,江西景德鎮(zhèn)的白瓷和青花瓷茶具)

▼茶學研究的漸衰與茶文學的維持明代的茶書編撰呈現(xiàn)輝煌局面。對烹飲技巧和品茗意境做出了比前人更深、更精的論述。清代的茶學著作只有十多部。明代的茶詩顯出不足。清代的茶詩再度進入一個輝煌的階段。鄭板橋: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吳山當畫屏。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茨辖保胩肚逅氩?。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乾隆“君不可一日無茶”(250)清代涌現(xiàn)了一批記述茶事的文學作品。

餐前餐后要用茶,吟詩作畫要用茶,談古論今要用茶,漱口之物竟也用茶。甚至連寶玉的貼身小廝茗煙,后來也改名叫做焙茗。

在《紅樓夢》中,茶首先以養(yǎng)身之道粉墨登場?!爱斎樟秩绾=膛韵ЦpB(yǎng)身,云飯后務待飯粒咽盡,過一時再吃茶,方不傷脾胃?!?/p>

在古代常以“一炷香的工夫”來表示時間概念,《紅樓夢》里常說的除了“香”還有“茶”。比如晴雯“拿過表來瞧了一瞧說:‘略等半鐘茶的工夫就是了。’”

《紅樓夢》里,還有一番“茶媒人”的戲謔。第二十四回的時候,王熙鳳送了黛玉兩小瓶新茶,后來知道這茶是外國進貢的,只因不喜味重的黛玉喝著對口,寶玉忙不迭地要把自己的那份送給黛玉,因有了王熙鳳“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的調(diào)侃。

妙玉用的是“杏犀□”來招待寶釵和黛玉,沏茶的水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的水。妙玉還以“一只九曲十環(huán)一百二十節(jié)蟠虬整雕竹根的一個大海”沏茶來取笑寶玉,并且有“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你吃這一海便成什么?”的妙言傳世。

▼茶館普及茶館一詞最早由明末張岱提出,“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真正鼎盛時期在清朝。清茶館、葷鋪式茶館

5、茶文化的衰落時期(民國)6、茶文化的復興和蓬勃時期(當代)★名茶輩出★茶學教育的開拓和發(fā)展十多所學校設有茶學專業(yè)★茶文化研究碩果累累自建國到99年全國出版茶書414種,如《中國茶經(jīng)》、《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國茶文化經(jīng)典》★茶藝的復興與茶藝館的興起瀟灑自如的品茗、營業(yè)性的茶藝、表演性茶藝1999年5月茶藝師被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分類大典》★茶文化交流異彩紛呈國內(nèi):博覽會、研討會、茶會、交易會等國際:茶葉節(jié)、茶博交易會、茶文化研討會等★茶文化與旅游業(yè)初步結(jié)合始于20世紀90年代三、中國茶類與名茶龍井碧螺春白毫銀針安徽鐵觀音黃山毛峰(一)茶的種類

綠茶是不經(jīng)過發(fā)酵的茶,即將鮮葉經(jīng)過攤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羅春茶、黃山毛峰茶等。

紅茶是一種全發(fā)酵茶(發(fā)酵程度大于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qū),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普洱茶是在已經(jīng)制好的綠茶上澆上水,再經(jīng)過發(fā)酵制成的。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于紅綠茶之間的半發(fā)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復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名貴品種有: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

黃茶:的制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君山銀針茶。

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制成的。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其他:再加工茶如花茶、緊壓茶,液體茶、速溶茶及藥用茶等。/2010/0915/1858.html龍井龍井,本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泉名,而現(xiàn)在主要是茶名。龍井茶產(chǎn)于浙江杭州的龍井村,歷史上曾分為“獅、龍、云、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為以產(chǎn)于獅峰的老井的品質(zhì)為最佳。龍井屬炒青綠茶,向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于世。好茶還需好水泡?!褒埦琛⒒⑴芩北徊⒎Q為杭州雙絕?;⑴芩杏袡C的氮化物含量較多,而可溶性礦物質(zhì)較少,因而更利于龍井茶香氣、滋味的發(fā)揮。沖泡龍井茶可選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一旗一槍,,上下沉浮,湯明色綠,歷歷在目,仔細觀賞,真可說是一種藝術(shù)享愛。

碧螺春產(chǎn)于江蘇吳縣太湖之濱的洞庭山。碧螺春茶葉用春季從茶樹采摘下的細嫩芽頭炒制而成;高級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足見茶芽之細嫩。炒成后的干茶條索緊結(jié),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后杯中白云翻滾,清香襲入,是國內(nèi)著名的名茶,常被作為高級禮品。白毫銀針這是一種白茶,產(chǎn)于福建北部的建陽、水吉、松政和東部的福鼎等地。白毫銀針滿坡白毫色白如銀,細長如針,因而得名。沖泡時,“滿盞浮茶乳”,銀針挺立,上下交錯,非常美觀;湯色黃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由于制作時未經(jīng)揉捻,茶汁較難浸出,因此沖泡時間應稍延長。白茶味溫性涼,為健胃提神,祛濕退熱,常作為藥用。在港澳地區(qū),零售商店常將少許白茶拼配進其他茶類,以提高其檔次,進而獲取商業(yè)價值。安徽鐵觀音產(chǎn)于閩南安溪。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制成的茶葉條索緊結(jié),色澤烏潤砂綠。好的鐵觀音,在制作過程中因咖啡堿隨水分蒸發(fā)還會凝成一層白霜;沖泡后,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飲,先聞香,后嘗味,頓覺滿口生香,回味無究。近年來,發(fā)現(xiàn)烏龍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鐵觀音更風靡日本和東南亞。黃山毛峰產(chǎn)于安徽黃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橋閹、慈光閣及半寺周圍。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霧多,自然條件十分優(yōu)越,茶樹得云霧之滋潤,無寒暑之侵襲,蘊成良好的品質(zhì)。黃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細。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細扁微曲,狀如雀舌,香如白蘭,味醇回甘。黃山名茶眾多,除毛峰外,還有休寧的“屯綠”,太平的“猴魁”,歙縣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膾灸人口。四、中國茶道與茶文化茶道茶與佛茶與道茶與儒茶與人生1、中國茶道

茶道乃修身、養(yǎng)性、悟道也。日本千利休和尚曾說過,茶道的本意是“擔水搬柴,燒水點茶,既供佛施人,又自飲自喝。插花焚香,皆是學佛。”茶道中所修何道,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還是禪宗及佛教之道,皆會因飲者志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茶道應為各家之道的綜合融會,概括起來有養(yǎng)生,怡情,修性,正道四大層次。

簡單來說,茶道就是飲茶之道,就是借助飲茶藝術(shù)來修身養(yǎng)性,體悟真道,提升人生境界。而不是喋喋不休地宣揚各種繁文縟節(jié),故弄玄虛地在各種無聊的細節(jié)上做無盡的文章。中國茶道有四諦

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靈魂。

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

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

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昂汀笔侨?、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

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gòu)成,陰陽協(xié)調(diào),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

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用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

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

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diào)和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

,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

,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崩献雍颓f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nèi)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

微。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宋代杜小山有詩云: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寫的是夜之靜。

王公貴族:“茶之珍”,意在炫耀權(quán)勢,夸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jié)友。佛家:“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茶之功”,意在品茗養(yǎng)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jīng)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如:一杯香茗堂前獻,半局殘棋劫后談

美酒千杯難成知已,清茶一盞也能醉人

花雨檐前亂,茶煙竹下孤。乘閑攜畫卷,習靜對香爐。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

真香、真味;環(huán)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

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靜要真閑。茶事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認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求真。

2、茶與佛

禪余高誦寒山偈,飯后濃煎谷雨茶。(1)茶與佛結(jié)緣

佛教的重要活動是僧人坐禪修行,“過午不食”,“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陸羽的童年就是在晨鐘暮鼓、裊裊香煙中度過的.茶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能清心、陶情、去雜、生精。種茶僧、薅茶僧、采茶僧

(2)茶具三德

一是坐禪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輕神氣;三是“不發(fā)”,能抑制性欲。

當代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3)茶禪一味

茶性苦,品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而佛家核心教義“四諦”之首即“苦諦”,人生有八苦,苦海無邊。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品味人生,參破“苦諦”。茶性“靜”,茶道講究“和靜怡真”,由“靜”達到潔凈身心、滌除凡塵的境界。佛教也主張靜。佛教坐禪時的“戒、定、慧”三學也都以靜為基礎。禪宗便是從“靜”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茶性“凡”,“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辈璧赖谋举|(zhì)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透悟大道茶性“放”,佛教修行特別強調(diào)“放下”,品茶也強調(diào)“放”。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

3、茶與道

茶乃萬物之精,萬品之華,清而不浮,靜而不滯,淡而不薄。其無處不浸潤著道教精神和道教的思想,茶與“道”結(jié)下不解之緣。道教茶風在魏晉時代便已形成,而佛教飲茶風尚首倡于唐玄宗開元年間。(1)茶與道教結(jié)緣●濁世仙草

神農(nóng)發(fā)現(xiàn)茶:“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吧褶r(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羽化輕身:“茶乃養(yǎng)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shù)”,被譽為“草木之仙骨”?!翱嗖栎p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茶在養(yǎng)生的功效中重要是養(yǎng)形。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煩去膩,凡肉之在齒間者,得茶漱滌之,乃盡消縮”。道教以方仙道為首的養(yǎng)形派,認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養(yǎng)命固形形神皆合方為康健。因此重視醫(yī)藥煉養(yǎng),服食是其主要方術(shù)之一,“乃服藥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養(yǎng)之精華,茶當然為首選之藥。●祭壇上的圣物

茶最早為禮也與道教有關《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載有:“老子出涵谷關,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獻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茶是通靈達仙之物,茶作為祭天地、祭神靈、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順理成章。晉《神異記》記載: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牽著三頭青牛的道士,告訴他叫丹丘子,并指給大茶樹的地點,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唐羅隱《送灶詩》:“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道教香、花、水、果、燈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時,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堆怨υO醮全集》還有獻茶詞:“夫此茶者,蒙頂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瑤臺而獻上”。以天下第一蒙頂茶,獻供瑤臺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靈液。茶可通達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薦科儀中也有“三奠茶”?!竦澜涕_中國茶風

道教茶風在魏晉時代便已形成。中唐盧仝的茶詩云“……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中群仙司下士,地位清高隔風雨?!憋@然,這是地道的道士飲茶的感受,典型的道教茶的環(huán)境,浸透著道教的神仙思想,體現(xiàn)道教茶對“道”的追求?!裉烊撕弦唬嘶匀蝗嘶匀?,是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xiàn)。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宿醒來破厭觥船,紫筍分封入曉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鬢絲禪榻落花前。

一甌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

邂逅化胥猶可到,蓬萊未擬問群仙。

詩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對著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樣的茶能在詩人心中永久留香,而萬里清風則送詩人夢游華胥國,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萊三山,可視為人化自然的極至。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裉烊撕弦唬匀换娜?/p>

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自然人化不僅表現(xiàn)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huán)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曹松品茶“靠月坐蒼山”,鄭板橋品茶邀請“一片青山入座”,陸龜蒙品茶“綺席風開照露晴”,齊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鵑”,曹雪芹品茶“金籠鸚鵡喚茶湯”。杜甫:“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钡兰摇疤烊撕弦弧钡恼軐W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里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安柰小庇址Q“茶船”。魯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這樣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4、茶與儒

茶催自省以修身,茶可養(yǎng)謙以修德,而后方可“齊家治國平天下”也!

(1)中庸之美:在泡茶時,表現(xiàn)為“酸甜苦澀調(diào)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2)明禮之倫:在待客時表現(xiàn)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中國自古被譽為“禮儀之邦”。儒家便有“茶禮”之舉。作為正序倫,明典章的手段。(3)謙和之禮:在飲茶過程中表現(xiàn)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4)儉德之行:在品茗的環(huán)境與心境方面表現(xiàn)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5、茶與人生半盞清茶,觀浮沉人生。一顆靜心,看清涼世界!

(1)茶性味苦

茶水卻有下氣消食、生津止渴、清神朗目等諸多功效;而人生的苦難,能磨礪鍛煉人,從而漸漸脫離苦海,領略到人生的樂趣。

(2)茶性和氣

能和柴米油鹽醬醋一起靜靜過日子,也能和琴棋書畫詩酒一起托物言志。(3)茶盡人生

沏茶,注水八分,留有余地。

喝茶三個境界

喝茶:只是為了解渴或保健,大口大口喝茶,謂之牛飲。

品茶或功夫茶:非常講究茶葉、茶具等,很用心地欣賞、品味。但還是物質(zhì)享受、生理享受為主。

茶道:心靜如水,茶禪一味,品茶即是品心。

客來敬茶客從遠方來,多以茶相待。好茶敬上賓,茶好客自來。清茶一杯,親密無間。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頭苦二甜三回味。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蘿卜就熱茶,閑得大夫腿發(fā)麻。

茶的諺語五、世界茶文化的經(jīng)典:

日本茶道文化與英國紅茶文化

(一)優(yōu)雅的日本茶道文化/v_show/id_XMTQ2NzMxMjAw.html1、遣唐僧人與中國茶種植:公元805年最澄禪師將茶葉種子帶回日本播種在京都的日吉神社(《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滕軍))茶文化傳播:最澄、空海、永中、嵯峨天皇(弘仁茶風)2、日本茶道的形成(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期

)鐮倉時代榮西: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yǎng)身記》。“茶也,末代養(yǎng)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shù)也”室町時代村田珠光:日本茶道的祖師

,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

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庵茶風安土、桃山時期千利休(1522-1592年)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平民化)﹐“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

3、“和﹑敬﹑清﹑寂”日本茶道/v_show/id_XMjM5OTkwNjA0.html和:和為貴的中庸之道敬:接物待人的禮節(jié)清、寂:清靜、悠閑的境界和氣氛“無我”的精神境界4、其他的茶道思想一期一會獨坐觀念

5、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1)相同的功效:舒放性靈中、日兩國國民在古代、近代直至現(xiàn)代都背負著各自內(nèi)在的沉重壓力。中:儒家思想的影響。莊禪審美境界日:遵守等級制度,恪守種種禮儀及“忠”、“孝”、“償恩”、“義理”等道德戒律。日本民族又是一個很善于享受生活、舒放性靈的民族。(2)不同的實質(zhì):不同的民族特性中國:★重視現(xiàn)實人生:文人士大夫積極進取時以茶怡情、修性,失意時以茶安慰人生、平衡心靈★追求人格完善陸羽:“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宋徽宗都認為品茶能“勵志清白”、“韻高致靜”

★講求和諧

“其性精清,其性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并能“至其沖淡、簡潔、高尚、雅清之韻致”(唐:裴汶)“貴柔守雌”,“禮”★以莊、禪的境界為審美境界不計是非、不計功過,忘乎物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禪宗所求“瞬刻永恒”盧仝的“七碗”茶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