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蘇聯解體中的傳播失靈因素_第1頁
論蘇聯解體中的傳播失靈因素_第2頁
論蘇聯解體中的傳播失靈因素_第3頁
論蘇聯解體中的傳播失靈因素_第4頁
論蘇聯解體中的傳播失靈因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蘇聯解體中的傳播失靈因素一駁蘇聯解體的“輿論失控說”潘祥輝2012-9-1111:48:59來源:《浙江傳媒學院學報》(杭州)2011年5期作者簡介:潘祥輝,男,副教授,浙江大學博士后,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浙江杭州310018內容提要:蘇聯解體有多種原因,“公開化”與“媒體的解凍"是其重要因素。但蘇聯解體并非如某些學者所認為的是由于蘇聯的“媒介催化''或“輿論失控''所致,相反,蘇聯的解體是長期信息封鎖、傳播扭曲所造成的。將蘇聯解體歸之于“輿論失控'',忽視了問題的另一面,即嚴密的輿論控制對蘇聯解體造成的影響。新聞傳播的確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不過不是由于“輿論失控”,而是由于系統(tǒng)性的傳播失靈。傳播失靈導致了蘇聯媒體和政府的公信力被嚴重透支,為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改革培養(yǎng)了潛在的支持者。在傳播失靈的作用下,蘇聯社會表面光鮮,深層的社會矛盾卻被掩蓋,以致蘇聯社會脆弱得不堪一擊。經常性的傳播失靈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后果,這直接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筆。關鍵詞:蘇聯解體傳播失靈說輿論失控說媒介制度自1991年人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20年來,關于蘇聯解體的研究汗牛充棟。而有關蘇聯解體的原因、后果等問題則一直是激烈爭論的對象。[1]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認識,見仁見智,形成了數十種有代表性的觀點。①這其中,不乏學者從媒體、輿論或者信息傳播的角度來解析蘇聯解體的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或者觀點莫過于蘇聯解體的“輿論失控說”。一、蘇聯解體的“輿論失控說”及其誤讀所謂蘇聯解體的“輿論失控說”,即認為新聞自由化導致的輿論失控是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蘇聯的解體是黨和政府放松對媒體的管制,任由大眾傳媒的自由化所致。這種觀點由來已久,在新聞學術界也屢有論述,如文有仁(1993)、唐修哲(2006)、王貞一(2008)、吳珊(2008)、黃健圣(2010)等人都認為,新聞媒介在蘇聯解體中起到了惡劣的作用,蘇聯盲目追求所謂的傳媒獨立自由,這種“異化”過程最終促成了這個國家的解體。新聞媒體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不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是促成蘇聯解體的催化劑等等。筆者將這種從新聞輿論角度解釋蘇聯解體的學說稱之為“輿論失控說”。在蘇聯解體20周年之際,“輿論失控說”再次出現,屢屢見諸報端。2011年,趙強先生在《學習月刊》第1期發(fā)表了《輿論失控:蘇聯解體的催化劑》一文,②文章認為:蘇聯演變和解體的原因很多,新聞改革、輿論失控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罢敲襟w失控導致反共反社會主義的輿論一步步瓦解、摧毀了蘇聯意識形態(tài)大廈的根基,掏空了蘇聯制度的核心價值體系,加速了蘇聯演變和解體的步伐?!保?]無獨有偶,2011年《現代傳播》第4期也發(fā)表了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傳媒政治研究所李宏教授的《蘇聯解體的傳媒因素及其教訓》一文③,文章也認為:蘇共亡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傳媒領導的根本失誤是重要因素。“大眾傳媒在蘇聯解體中的破壞性力量是巨大的”,“傳媒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反對黨”,“以主動、復雜的方式,摧毀了蘇共立黨的基礎”,進而導致了蘇共的亡黨亡國。[3]而與李宏教授的文章從標題到觀點都非常類似的是《江淮論壇》2011年第3期發(fā)表的《蘇聯解體的輿論因素》一文,文章徑直指出:“蘇共未能把握輿論導向和最終放棄輿論陣地是消解蘇聯合法存在的關鍵”。[4]應該說,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但筆者卻不敢茍同。蘇聯解體的“輿論失控說”很難從學理上說得通。在筆者看來,這種認為輿論失控導致了蘇聯解體的看法至少存在如下幾個問題或者說錯誤:第一,蘇聯解體的“輿論失控說”流于主觀,帶有強烈的價值判斷和主觀色彩。持這種說法的人看起來似乎“政治正確”,但實際上是完全站在前蘇聯僵硬的、教條化的馬列主義立場上,而非客觀中立的立場上來看問題的。這一點在趙強先生《蘇聯解體的催化劑:新聞改革和輿論失控》一文中體現得非常明顯,他說:“媒體失控導致反共反社會主義的輿論一步步瓦解、摧毀了蘇聯意識形態(tài)大廈的根基,掏空了蘇聯制度的核心價值體系,加速了蘇聯演變和解體的步伐?!憋@然,對于“蘇聯制度的核心價值體系”作者是極其認同的,但究竟這種“核心價值體系”是什么,是人道的還是反人道的,是符合馬克思主義還是背叛馬克思主義的,作者未加分析。試想,如果前蘇聯的“核心價值體系”是符合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受到人民的擁戴的,那么為什么又會如此脆弱?如此經不起考驗?顯然,將媒體視為“搞垮蘇聯”的主因,從思維邏輯上而言是一種典型的二元對立的階級分析思維,在這樣的思維定勢下,蘇聯的解體必然是“外因”所致,大眾媒體則很不幸被扣上蘇聯解體的“關鍵”、“元兇”或者“催化劑”之類的帽子。但要想客觀地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則必須站在一個相對中立的立場上來分析問題,而不能先入為主地預設立場。從實證的角度而言,趙強先生所謂的蘇聯解體的邏輯:“新聞改革一一媒體放開一一外力介入一一陰暗面曝光——群眾不滿情緒積累一一反制無力——輿論徹底失控——政權喪失、國家解體”的過程完全是一種主觀推演,且倒果為因。蘇聯解體是不是媒體惹的“禍”需要擺事實,講道理,而不是進行政治定性。實際上,戈爾巴喬夫的新聞改革有其歷史合理性。戈爾巴喬夫改革之前面臨的處境與中國的改革設計師鄧小平啟動中國改革時面臨的處境非常相似,當然更加嚴峻。美國政治學家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這樣描述蘇聯改革前的狀況:“到戈爾巴喬夫1985年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時,蘇聯的政治體制已經變得頭重腳輕、不負責任、腐敗成風。該體制在摧毀任何新生的政治反對力量方面仍然綽綽有余,然而,在促進經濟現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它卻已經無能為力?!保?]正如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的診斷一樣,蘇聯不改革也只能陷入停滯甚至崩潰。而蘇聯之所以沒有走上中國“漸進式改革的道路”,這和中蘇的歷史、國情,特別是計劃經濟的僵硬程度不同有關。[6]戈爾巴喬夫最初也想從經濟領域著手改革,但他沒有中國的鄧小平幸運,他的意圖在蘇聯沒有實現的可能。前蘇共中央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瓦季姆?梅德韋杰夫寫道:“推行經濟領域的市場化改革遭到了'黨的經濟機關'的強烈抵制,國有企業(yè)的經理們、各部、計委及政府領導人都不愿放棄手中的權力,對放棄指令性計劃、改革價格構成、實行生產資料批發(fā)貿易取代統(tǒng)一分配等改革措施百般抵制。在這種情況下,要進行經濟改革,就必須改革政治制度,首先改革黨本身,就必須使社會民主化,就必須有公開性和言論自由。”[7]可見,戈爾巴喬夫的新聞改革有其歷史邏輯,僅以成敗論英雄,“后知后覺”地認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有主觀臆斷之嫌。第二,“輿論失控說”流于片面,這種說法片面地強調戈爾巴喬夫新聞改革的“叛黨叛國”的“毀滅性”的一面,而沒有看到這種改革給蘇聯媒體和蘇聯社會帶來的巨大改觀。事實上,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改革從一開始就是想改進黨的領導,也并沒有背離馬列主義,甚至談不上是什么創(chuàng)新。因為早在戈爾巴喬夫之前,列寧就論述過“公開性”的問題。1902年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就已提出:“沒有公開性而來談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這種公開性還要不只限于對本組織的成員公開。”[8]至于經濟活動的公開性,列寧更是明確指出:“報刊應當成為勞動公社的報刊,也就是說,要公開報道資本主義企業(yè)的領導人曾經竭力不讓群眾知道的東西。”[9]此后,列寧又在其他著作中多次提及公開性問題。可見,戈爾巴喬夫所提倡的“報紙應當支持公開性原則,應該將更多的事公之于眾”并不是什么創(chuàng)新,只不過是恢復了列寧的主要觀點,恢復了媒體本來的信息傳播功能而已。英國學者布賴恩?邁克奈爾這樣形容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改革:“作為一種嘗試,它試圖恢復斯大林主義之前的一些政策,那時,布爾什維克們能夠堂而皇之地成為革命的、進步的力量。自從1920年以來,這是第一次試圖建立一種存在爭論和差異的,而不是統(tǒng)一和嚴格管制的政治文化。[10]應該看到,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改革有其合法性,也獲得了民眾的支持,更給蘇聯的傳媒業(yè)帶來了勃勃生機,這從蘇聯媒體發(fā)行量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來。1989年蘇聯中央報紙的發(fā)行量為1.244億份,比1988年增長了16%;全國性雜志的發(fā)行量為1.932億,比

1988年增長了10.1%。如果把蘇聯主要報紙雜志1989年的訂戶數字和1985年相比,會發(fā)現4年中蘇聯媒體的發(fā)行量是呈大幅增長的,傳媒業(yè)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④1985-1969年向蘇聯中央報紙及主要雜志發(fā)行■比較很蛛與豪志客爵1985年撅行?(萬)T989年童行■㈤論推與唯實1— I4Z42O4S里消息報575 111013.S理報I2N6.51758,5R理報| 95:.S || 勞動報16651 ; s = —1984.9堆火 59、6歡一3制世界 j 37,9ISSj6| 其產黨人 叫 農婦142b20449 _JE&32044.2蘇聯的新聞改革有力地推動了蘇聯的全面改革,英國《金融時報》1987年11月3日刊登文章說:“蘇聯知識界的改革先鋒不是作家詩人,而是新聞記者。”[11]由于實行了新聞改革,蘇聯社會出現了一系列新的令人欣喜的變化。如1986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從蘇共二十七大、蘇美首腦會晤,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等蘇聯媒體都做了公開報道,電視還做了現場轉播,這些都是巨大的進步。與此同時,媒體中針對政府官員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和官僚主義的批評報道也大大增強。媒體的報道量、報道的客觀性大大增強。新聞媒體的開放大大提高了蘇聯政府的政治決策的公開和決策的質量。在“公開性”的推動下,蘇共逐漸改變了以往封閉決策的做法,在討論和決定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問題時開始重視人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在戈爾巴喬夫實行公開化改革以后,蘇共中央召開全會或有重大行動,他都立即邀請新聞工作者座談,就當時面臨的任務交換意見,鼓勵報刊電視就改革問題進行公開的、坦率的討論。蘇聯40多位部長級干部相繼在電視臺的《問題?探索?解決》節(jié)目里向觀眾作報告。蘇聯政治局委員、克格勃主席切布里科夫還在《真理報》上發(fā)表署名文章,就部下一些人濫用權力向新聞界道歉。[12]在這種轉變下,公眾的社會滿意度顯著增加。正如戈爾巴喬夫(2003)所指出的,“由于有了公開性,改革開始獲得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基礎,其意義是難以估量的。而只有真正'富有參與精神’的人才能做到公開性,他們在報紙和廣播電視臺的編輯部里日復一日地傳播和闡釋著新思想。沒有公開性,便很難指望相應的實踐活動能沿著改革政策的軌道進行?!雹莞隊柊蛦谭虻男侣劯母锲鋵嵵徊贿^是恢復媒體的本來面目,其歷史進步性是不能抹殺的。第三,“輿論失控說”流于膚淺,這種說法只看到了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的表面關聯,卻忽略了蘇聯長期存在的體制痼疾、弊病及其導致的社會后果,割裂了蘇聯歷史的延續(xù)性。蘇聯社會的解體雖是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而起,但其深層次原因卻在于改革前斯大林體制和勃列日涅夫體制的僵化所致。與此類似,戈爾巴喬夫倡導新聞改革,其前因也是因為蘇聯媒體長期以來的扭曲與僵化,已經完全喪失了媒體的特點與公信力。在戈爾巴喬夫改革前,蘇聯的傳媒是一種組織與動員的工具,“由于蘇共長期缺乏黨內民主,因此宣傳輿論機構長期習慣于一種聲音,一個論調,把黨性簡單機械地理解為絕對服從。他們不能靈活運用馬列主義新聞學原理,以全黨報體系日漸僵化、呆板,喪失革新和創(chuàng)造能力?!盵13]媒體的“輿論一律”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黨犯了錯誤,媒體就必然跟著犯錯誤,且把錯誤無限放大。長期的輿論一律與空洞宣傳也導致了蘇聯意識形態(tài)的封閉性與僵化,使人們不再相信媒體和黨的權威,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蘇聯解體之前。一位蘇聯的普通人文社科學者寫道:“在1970-1980年初,我深信蘇聯政權注定滅亡,因為作為它的'靈魂’的意識形態(tài)眼看著已經死亡或者正在死亡。所以我認為政權做不出什么特別不好的舉動一一我的圈子中的許多人所固有的對重新開始'擰緊螺絲’的恐懼,對于我來說沒有意義,因為我認為政權是一個軟弱無力、日漸消瘦的老人。”[14]可見,正是前蘇聯的媒介與政治體制透支了人們對蘇聯政府和媒體的信任,埋下了蘇聯解體的導火線。蘇聯問題研究專家周尚文先生在談到蘇聯意識形態(tài)的崩潰時特別指出:“有人看不到蘇聯意識形態(tài)的封閉性和脆弱性而造成的后果,反而認為,是失去斯大林那樣對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而造成意識形態(tài)的失控,從而導致蘇共的瓦解、蘇聯的解體。這種看法是因果倒置的。”[15]可見,戈爾巴喬夫的新聞改革不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斯大林的文化專制主義及其造成的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tài)的封閉性和脆弱性才是根本。從這個角度上看,“輿論失控”與“新聞自由”并非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相反,蘇聯解體前對輿論的過分控制及新聞的過分不自由才是導致蘇聯崩潰的根本原因。要清楚地闡釋這個邏輯,我們必須詳細考察蘇聯體制下的傳播失靈現象及其社會后果。二、蘇聯體制下“傳播失靈”的表現與成因在筆者看來,新聞傳播因素的確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不過不是由于“輿論失控”所致,而是由于“傳播失靈”所致,蘇聯社會到處存在的傳播失靈直接導致了社會的不可治理。(一)傳播失靈在蘇聯社會的表現所謂傳播失靈,是指特定社會系統(tǒng)下由于結構性的功能缺失所引起的資訊短缺、信息傳遞失真或扭曲現象。[16]正如現實世界中物質資源的市場配置會出現“市場失靈”,政策資源的配置會出現“政府失靈”一樣,現實社會中信息資源的配置也會出現“傳播失靈”。在蘇聯時期,傳播失靈十分嚴重,其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蘇聯媒體的扭曲,即所謂的“《真理報》無真理,《消息報》無消息”。本來承擔了信息生產與傳播功能的媒體,卻無法真實地呈現現實生活的變動信息,而受眾也無法從媒體上得知事實真相,信息傳遞極度扭曲。在蘇聯時期,以《真理報》為首的蘇聯眾多報紙幾乎完全喪失了媒體的信息告知功能。報紙熱衷于報喜不報憂,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蘇聯報刊上見不到災難的身影。赫魯曉夫的女婿阿朱列伊在50年代當過蘇聯《共青團真理報》和《消息報》的總編,他回憶道:“從當時的報紙看,蘇聯從沒有鐵路和航空慘劇,從沒有沉船事件,礦井從不爆炸,泥石流也不會崩塌,總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保?7]這就是蘇聯媒體的傳播失靈。除了報喜不報憂,蘇聯媒體的“假大空”也十分泛濫。蘇聯媒體曾大肆宣傳的斯達漢諾夫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阿列克塞?斯達漢諾夫出生于貧困的農民家庭,1927年到卡季耶夫卡市“中央伊爾敏諾”礦井挖煤。1935年8月31日,斯達漢諾夫在一般工作時間里采煤130噸,超過普通定額13倍,因而得到了蘇聯最高當局的大力宣傳和贊揚。在領導和媒體的造勢下,全蘇聯掀起了“斯達漢諾夫運動”,媒體鼓吹“超過了世界上至今知道的所有成績和記錄,把大洋彼岸的工人們的最高指標拋在了后面”。然而,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紀錄”完全是由該礦黨委書記彼得羅夫一手策劃的。他為了制造轟動效應,將與斯達漢諾夫一起工作的三個礦工的工作量都算到了他一個人身上。斯達漢諾夫的“事跡”次日即刊登在蘇共中央機關報一一《真理報》上。于是,他成了勞動英雄。斯大林接到報告,當即決定在全國發(fā)動斯達漢諾夫運動。就這樣,在媒體造神運動下,斯達漢諾夫成了一尊神圣的政治偶像。[18]在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改革前,蘇聯媒體充斥著這樣的“假大空”,在這種傳播生態(tài)下,蘇聯人民根本無法得知許多事實真相,媒體異化嚴重?!疤K聯新聞媒介從背離反映民意的神圣職責起,發(fā)展為官僚集權統(tǒng)治的馴服工具,這是無產階級黨性的異化、社會主義新聞媒介的異化。這種異化現象不僅存在于斯大林時期,而且延續(xù)于后斯大林時期?!保?9]傳播失靈除了表現在蘇聯的大眾媒體身上,也表現在蘇聯政治體制內部的信息溝通中。由于蘇聯政治溝通的主要通道局限在規(guī)模龐大、等級森嚴的政治科層體系內部,不論在上情下達還是下情上達的過程中,歪曲走樣、封鎖信息、隱瞞信息甚至偽造信息等情況十分常見。魯?格?皮霍亞在《蘇聯政權史:1945-1991》中寫道:“蘇聯政權組織特有的權力高度集中和追求唯我獨尊導致出現眾所周知的管理問題:從下面來的'信息流'不可能被用于做出決策”。[20]描述的就是蘇聯政治溝通中的傳播失靈現象,這種情況相當普遍。(二)蘇聯體制下傳播失靈的原因蘇聯體制下之所以存在普遍性的傳播失靈,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蘇聯對媒體的過于嚴密的控制。蘇聯媒體的傳播失靈與蘇共和政府對媒體與輿論的過分控制有關。在蘇聯,報紙均歸國家所有,重大新聞報道要由蘇共中央宣傳部門審定后發(fā)表,地方各級報刊的宣傳口徑則要與中央報刊《真理報》保持一致。如全盛時期的《真理報》有嚴格的選題計劃,重頭文章早在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以前就已確定,一般不隨便更改計劃;其60%的篇幅是提前兩天以上安排好的,頭版不是留作最后新聞用,而是專門用來刊登黨的新聞、社論、經濟成就和外國貴賓來訪的消息;它不存在商業(yè)市場,無須招攬廣告;報紙對消息報道的選擇不是對政治事件的反應,而是對政治程序和政治上輕重緩急次序的反應。[13]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無法傳達真實的資訊。在《真理報》做過20多年副總編輯的阿法納西耶夫在回憶錄里寫道:“報紙的首要任務是提供信息,然后讓人自己去辨別是非真?zhèn)巍保啊墩胬韴蟆凡⒉豢偸悄軌蜻@樣做。我們往往不得不按我們主人的曲譜來演奏?!痹诓腥漳驅ⅰ鞍l(fā)達社會主義”寫進蘇聯憲法和蘇共綱領之后,阿法納西耶夫毫無辦法:“這個提法開始出現在《真理報》上,這樣做,我當然是昧著良心,因為我非常清楚,在蘇聯根本就沒有什么'發(fā)達社會主義’。但是我和我的報紙在上面的巨大壓力下也不得不承認這個'發(fā)達社會主義’?!保?1]可見,在政治權力的嚴密控制下,蘇聯媒體必然唯政治氣候是從,不得不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這種傳播失靈是系統(tǒng)性的,它與蘇聯的政治體制,特別是與蘇共的組織體制存在著緊密的關聯。蘇聯共產黨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關于民主集中制,列寧曾提出六條“基本組織原則”,其中第四條就是“黨的一切出版物,必須絕對服從代表大會及其相應的中央或地方組織”。[22]這種整合媒體和黨的組織的“民主集中制”使布爾什維克成為一個整體,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具有了強大的戰(zhàn)斗力,成為戰(zhàn)勝敵人的有效武器。但與此同時,這種嚴密的組織形式也成為一個信息過濾器,消弭了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帶來了“故步自封”與“封閉決策”的危險。特別是在革命勝利后的和平年代,當革命黨變成執(zhí)政黨,其所面對的主要任務由戰(zhàn)爭變成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隨著社會管理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需要占有大量的社會信息,舊有傳媒管理體制必須變革,否則,無法避免傳播失靈的出現。第二,蘇聯的文化審查消除了任何異質性的信源,加劇了傳播失靈的出現。從傳播學的角度看,要想傳播不失靈,就需要多個信源的存在,信源越多,信息則越加豐富而多樣,傳播受到扭曲的概率就會降低。相反,如果消滅了信源的多樣性和多元性,最后只剩下一個信源,那么信息必然枯竭,傳播失靈也就發(fā)生了。蘇聯在思想文化領域對異己的聲音嚴格控制,這就消滅了多元的信息來源,必然導致傳播失靈的出現。蘇聯建立了嚴格的文化審查制度,出版物在出版印刷之前,書稿要送檢查部門審查通過,出版發(fā)行之后,出版物還要經郵遞、海關和國家安全部門一一檢查。在蘇聯,這類檢查機構的隊伍十分龐大。僅以出版總局的機構為例,它的人員編制到1938年時,發(fā)展到15個處,這一年僅從事事前檢查和事后檢查的兩個處,就達525個檢察官之多。而到1940年,僅俄羅斯聯邦的檢察官就達將近5000人。[23]除對文獻信息和新聞書報進行這種嚴厲監(jiān)控、檢查之外,蘇聯還不斷發(fā)動思想批判運動大規(guī)模清理“異端”思想和人物。自蘇聯建國起,形形色色的“異己力量”就受到壓制,私營媒體被收歸國有,私有經濟和私營業(yè)主先后被改造,反對黨也先后被取締,所有的社會組織被整合進政府機構或納入政府管理。雖然蘇聯擁有數量眾多的社會團體,既有共產主義青年團、工會、婦聯等官方社會團體,也有各式各樣的民間社會團體,但是它們都是國家機構的一部分。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反對黨、社會組織與私營業(yè)主等都是與政府相異的信息源,一旦被消滅,整個社會的信息生產機制也就不可避免地會被扭曲。第三,蘇聯龐大的官僚組織蘊含了結構性的傳播失靈。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從經濟領域到政治領域并延伸全社會領域和精神領域。在理想化的計劃經濟模式中,決策中心應該具有完善的信息,具備處理成千上百萬個信息的超強功能。如在經濟領域,要使計劃經濟完美運行,它就需要準確了解各個生產單位的生產函數的具體內容,需要準確了解每個勞動者對社會總產品的貢獻,準確了解每個社會成員的效用函數的具體內容。同時,它也清楚地了解社會所擁有的各種人力、物力資源,清楚地了解利用這些資源的最佳方式。但實際上,這樣的計劃中心在現實中很難存在,除非它能滿足這么幾個條件:其一,匯集這些信息有通暢的傳播渠道;其二,傳遞這些信息的人需要不具備欺騙計劃中心,向其隱瞞和歪曲真實信息的動機;其三,計劃中心需要有能力洞察所有這類欺騙行為,并實施相應的處罰;其四,計劃中心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和智慧處理這些信息。[24](398)顯然,這些條件在蘇聯的體制下都無法具備。這一體制在接受、處理信息及作出最優(yōu)化決策方面能力相當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體制出現傳播失靈就成為必然。從蘇聯的政治組織結構看,蘇聯體制的特點是權力高度集中,社會呈一個金字塔形的結構,曾任《紐約時報》駐莫斯科記者的赫德里克?史密斯通過對蘇聯社會的廣泛觀察與接觸得出結論說:蘇聯社會是寶塔形的,底層極大,中間較狹,越到上層越尖越小。這種金字塔形的等級結構直接影響了其信息傳播的效率。從人的角度看,處在不同等級的官僚會按照自己的利益經常性的扭曲信息傳播。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在《從蘇聯歸來》一書中講了一則他在蘇聯參觀期間遇到的故事:他們坐汽車到巴頓的路上,看到了兩旁有很多新植的樹,他的旅伴們就贊美起來,并認為這些樹幾年之后將能遮陰路面。然而紀德卻看出了破綻,他提醒他們說:“所有這些樹當中沒有一株不是死的?!彼f:“無疑是在不合適的時期植下的;我的意思是說:在一個不利于樹的生長的季節(jié);我猜想是為著服從上頭下來的一個命令,必須遵照實行而不許批評。這是要自然界來屈服的,不管是樹,是人?!盵25]從紀德講的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不只蘇聯的媒體喜歡報喜不報憂,蘇聯各級政府機構和政府官員更是如此,這就使得信息在這種官僚體制內流通時不但出現技術性的遺漏,還出現有意識的扭曲、失真,并總是呈現“與上級偏好一致”的傾向。這就是蘇聯社會中非常容易觀察到的“官僚主義”導致的傳播失靈。而這種官僚病在蘇聯體制下幾乎是難以克服的。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蘇聯的政府機構可以視為一個串并聯結合的、多級的、金字塔形的信息傳遞通道,其中任何一級對其下面一級都是信息接收方,對其上面一級都是傳遞通道。任何一個部門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特定的信息傳遞通道,它與同級的其他部門組成并聯通道,與其他上下級部門組成串聯通道。由于每個級別實際接收的信息量都存在上限,因而每一個級別都不可能把接收到的信息如數上傳,而是必須進行篩選和綜合,在所接收的信息中按照上級的需要或者偏好傳遞上去。這樣,金字塔的層級越多,篩選綜合的次數也就越多,因此,在各級的錯失率一定時,信息量在整個傳遞過程中的扭曲也就越大。[24](413-414)這就是蘇聯體制下傳播失靈的原理所在。三、蘇聯體制傳播失靈造成的社會后果蘇聯體制經常性的傳播失靈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后果,這直接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筆。這種社會后果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經常性的傳播失靈導致了蘇聯媒體和政府的公信力被嚴重透支,為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改革培養(yǎng)了潛在的支持者。前文已交代過,由于受到嚴密的政治控制,蘇聯媒體上充滿了假大空的說教、隱瞞甚至欺騙。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公眾閉目塞聽,事事蒙在鼓里,無法正確判斷國內外形勢,也無法真正行使國家主人的權利。他們不知道蘇聯坦克對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鎮(zhèn)壓,不知道蘇軍在阿富汗的慘重傷亡,不知道國內發(fā)生的民族反抗、廠礦罷工、農民鬧事,甚至任何國家都難以避免的犯罪事件、天災人禍都不許見報?!盵19]的確,因為這種傳播失靈,蘇聯的許多錯誤、黑暗、浪費、犧牲都不為人所知。前蘇聯外交部委員阿納托利?阿達米申認為:前蘇聯就是一個“軍國主義化”的社會,充滿了“瞞”和“騙”還有自欺欺人?!坝腥酥捞K維埃國家的基礎腐爛的程度嗎?盡管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農業(yè)狀況依然很糟;工業(yè)設施陳舊;基礎設施坍塌;科學技術落后;生活必需品短缺;官僚機構臃腫,指揮不靈,冷漠消沉,可是從報告來看,生活像奧庫扎瓦唱的樣樣美好。正是數量巨大的在編宣傳工作者拿了錢來說服我們,要我們相信這一切都好?!盵26]但謊言不可能永遠騙得了人。久而久之,就導致了蘇聯人民對媒體的極端不信任。他們寧愿相信國外媒體和小道消息也不愿意相信官方媒體的“權威消息”。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政策實行后,很多媒體的發(fā)行量都大量增長,西方媒體在蘇聯更是獲得了可觀的市場占有率,甚至連一些小報的造謠消息都有人相信,大行其道,這些現狀都從反面說明了人們對于舊有的官方宣傳的不信任到了何種程度。除了蘇聯的媒體,蘇聯的教育、蘇聯的社會科學研究及其他所有的宣傳文化領域都回避現實問題,這導致了人們對這些領域的徹底失望。對于媒體,人們只有興趣讀國內報刊上的體育欄目或事件報道,對于國內政治、生活的報道沒有多少興趣。他們有興趣的是聽西方的廣播,因為較之國內媒體,西方電臺對新聞的報道更及時,節(jié)目組織得也更有趣。由于蘇共的官方思想、理論及宣傳遠離實際,導致人民并不相信它。[27]這種禁錮使人民極端不信任政府。1987年7月20日,《消息報》就載文譴責了蘇聯過去的中小學歷史教材,認為《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每一個字都充滿了謊言?!笨梢姡@種傳播失靈也導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降低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改革之后媒體銷量之所以出現井噴,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支持,這與蘇聯社會長期的傳播失靈有著必然的關聯。第二,傳播失靈導致了領導人的盲目決策,給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害,也造成了政治治理的無序化。以前文提到的蘇聯塑造的虛假典型“斯達漢諾夫運動”為例,這本是一個弄虛作假的假典型,但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卻不知情,反而錯誤地運用這一典型來搞社會建設,導致了各行業(yè)的“盲目躍進”,給社會生產帶來巨大的消極后果。在“斯達漢諾夫”的虛假典型樹立起來后,蘇聯要求各行各業(yè)都向斯達漢諾夫同志學習,提高生產效率,創(chuàng)造新紀錄,于是各地掀起創(chuàng)紀錄的狂潮。各行各界都在創(chuàng)紀錄,每個企業(yè)都涌現出斯達漢諾夫工作者。牙科醫(yī)生向斯達漢諾夫學習,拔牙效率提高三倍,比如從前每個工作日拔十幾顆牙,現在就要拔幾十顆了;芭蕾舞演員單足腳尖旋轉從五個增加到十五個;教授必須增加自己的科學發(fā)明的數量,否則就有怠工的嫌疑;伏特加酒酒廠生產“增加無產階級烈度”的伏特加酒,把度數從四十度調到四十五度……煉鋼、織布、開火車、收割莊稼等都開始學習斯達漢諾夫破紀錄。最荒唐的是內務部,內務部學習斯達漢諾夫,就要提高逮捕、判刑和處決的數量,挖空心思制造出敵人來。在盲目追求速度和產量的情況下,造成了產品成本的惡性膨脹和廢品、殘次品的有增無減。由此而產生的嚴重后果是,工廠不得不向需貨方延期交貨,需貨方就不得不推遲自己生產計劃的進度。[28]這種高指標與瞎指揮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社會一片混亂。傳播失靈營造了虛假的“社會和諧”和“繁榮昌盛”,不僅群眾被欺騙,蘇聯領導人對現實的判斷也嚴重失誤。蘇聯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嚴重脫離實際的政策,這固然有蘇聯領導人“改造世界”的追求及領導人自身“好大喜功”的因素,但也有因對現實了解不夠、信息占有不足而出現的判斷失誤。如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蘇共就總是對蘇聯社會所處的發(fā)展階段估計過高,不斷實施激進的政策,而媒體在這種“冒進”中永遠不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而總是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如勃列日涅夫提出“發(fā)達社會主義理論”后,蘇聯媒體積極跟進,廣泛宣傳?!吧嫌兴?,下必甚焉”,在這種情形下,勃列日涅夫自己也已經忘乎所以,完全沉醉在蘇聯已經建成發(fā)達社會主義的想當然之中?!八J為蘇聯社會是一個沒有弊病的社會,完全看不到蘇聯社會當時存在的危機和問題,社會問題、民族問題、生態(tài)問題、教育和保健狀況的惡化等問題完全讓位于對發(fā)達社會主義的頌揚。”[29]在這種傳播失靈的社會環(huán)境中,蘇聯社會的治理不可能不陷入困境。第三,長期的傳播失靈,使蘇聯社會表面光鮮,社會矛盾卻不斷積累,以致脆弱得不堪一擊。為了維護社會主義的“純潔性”,蘇聯政府從建國開始就一直致力于“輿論一律”和“意識形態(tài)一統(tǒng)”,在新聞出版、教育、理論研究等意識形態(tài)領域實行嚴厲的管制,甚至連自然科學領域也不放過,也要講政治和階級性。蘇聯歷任政府都實行嚴格的審查與禁書制度。按當時蘇聯人自己所說,蘇聯采取的是封鎖消息的“真空化政策”。僅1926年就查禁了4379期國外期刊、5276部書和2674件印刷品郵件,還裁削了975部作品。1927年之后,平均每年沒收的出版物在15%?20%左右,有些種類達20%?30%,哲學和宗教類最多,甚至達到40%,政治和歷史類平均達23%。[23]實際上,在整個斯大林時代,政府對社會思想實行普遍監(jiān)督,任何“異己”念頭和思想都被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叭嗣穹堑荒芤笱哉撟杂?,即使談論和想象也是對理想的背叛。國家安全機構培植了巨大的告密網,監(jiān)視網,使百姓人人自危?!保?0]然而,這種極力營造出來的“無菌世界”并沒有使蘇聯變得強大,反而使其失去了免疫力。正如麥德韋杰夫說的:“蘇聯時期的很多東西不僅是靠暴力維持的,也是靠欺騙和偽造維持的,建在'鐵幕'后面的蘇聯社會缺乏民主制度和傳統(tǒng),不具備進行意識形態(tài)和經濟競爭的機制。它不允許異己思想和反對派,粗暴地拒絕任何外來的批評,借助鎮(zhèn)壓手段來保護政治上的無菌狀態(tài),結果社會喪失了對各種疾病的免疫力。而這些疾病在別的社會很容易對付?!保?1]麥德韋杰夫因為講了這些話而被開除黨籍、公職并被流放。但是到1991年蘇聯解體、蘇共被解散時,麥德韋杰夫的話得到了驗證:蘇聯社會毫無抵抗力,就連幾千萬蘇聯共產黨員都毫無反抗地接受了蘇共解體的現實,就像他們當年接受斯大林統(tǒng)治那樣自然。[32]可見,蘇聯對媒體及意識形態(tài)的嚴格管制不僅沒有帶來真正的強大,反而使社會變得極端脆弱。正如馬龍閃先生所認為的:“從長遠看,其結果是,不僅沒能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進步,反而造成自我封閉,科學文化跟不上時代,思想理論教條僵化,長期阻礙改革并且適得其反,'檢查‘出來了一個強大的'持不同政見‘思潮和運動,這就促進了蘇共的瓦解和蘇聯的解體。這是一個極為沉痛的歷史教訓?!保?3]蘇聯傳播失靈造成的社會后果還體現在它加劇了蘇聯的政治腐敗與道德敗壞。傳播失靈一方面使粉飾現實、弄虛作假泛濫成災,掩蓋了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另一方面,傳播失靈還導致了社會貪污腐敗盛行,政府官員欺上瞞下,恣意妄為。由于消弭了獨立的媒體、黨內的反對派及社會團體的監(jiān)督,官員任命與晉升中的透明度急劇下降,誰有能力誰沒能力不但百姓無法知曉,就連中央高層也很難分辨,導致在官員晉升中,政治忠誠與裙帶關系取代了能力與實十等政治美德,腐敗現象層出不窮。羅伊?麥德韋杰夫針對蘇聯的官僚隊伍寫道:“職位的提升主要是靠熟人、靠對個人的忠誠和親屬關系,而不是憑借業(yè)務能力和政治品質。有一位原在明斯克工作的黨的高級領導人,居然能把原在白俄羅斯的許多助于安插到莫斯科的各種職位上。還有一位原在摩爾達維亞工作過的高級領導人,很快就提拔了他在基什尼奧夫工作時的一些助于。這樣一來,我們的管理機關就出現了稀奇古怪的'勢力范圍’和'個人領地’,而其為首者都是‘自家’人。雖然屬于某某人的那些人對于交給他們的工作很不熟悉,但他們卻年復一年地穩(wěn)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盵33]事實上,為了晉升和利益,官員們普遍結黨營私,腐蝕著蘇聯社會的有機體。除了政治領域的腐敗,傳播失靈還導致了蘇聯社會道德的整體下滑。社會諂媚之風、弄虛作假之見盛行,真話(真信息)則變得極為稀缺。而蘇聯社會“道德上的損失就更慘重:社會分化加?。唤洺S龅侥ルy的大多數人對那些不僅享受福利照顧而且享有種種特權,任意攫取不義之財而又逍遙法外的'上流人物’的憎恨之情與日俱增,埋下了社會沖突的地雷,黨、政府、整個領導的威信下降?!盵34]這一系列因素都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導火索。四、結語美國原駐蘇聯大使小杰克.F.馬特洛克說:“造成蘇聯解體的,并不是西方的政策,而是蘇聯自身政治進程的失敗?!盵35]在筆者看來,蘇聯的解體盡管有各種外在因素,但根本而言是其政治失敗的產物。蘇聯的政治體制與傳播失靈互為因果,相互強化。在傳播失靈的作用下,蘇聯的社會治理陷入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其解體成為一種必然。戈爾巴喬夫的政治與新聞改革只是對這種體制困境的一種“逆反效應”,或者說是一種物極必反的必然結果。有些學者把蘇聯解體的原因歸于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改革,認為公開造成的輿論失控導致了蘇聯的解體,這只能說是抓住了表面原因。借用兩位研究者的話說,這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正如吃第三個饅頭飽了,但是若沒有前面的兩個饅頭,是不會飽的”。[36]注釋:在這些觀點中,有的將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于外部原因,如“和平演變說”,認為蘇聯演變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變”戰(zhàn)略的結果。有的歸結于蘇聯領導人的原因,“斯大林模式說”認為蘇聯演變的原因是由于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窒息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與此類似的是“戈爾巴喬夫葬送說”,這一觀點認為戈爾巴喬夫的民主化改革葬送了蘇聯的社會主義事業(yè)。與此類似的還有DavidM.Kotz等提出的“上層革命說”,這種說法認為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來自蘇共內部,蘇共上層精英的分裂與背叛是蘇聯解體的原因。此外還有“民族矛盾說”、“意識形態(tài)說”、“經濟崩潰說”等等。而將這些獨立的因素綜合起來便形成了“合力說”。大部分學者認為,蘇聯解體不是由單一原因,而是由各種綜合性原因造成的。參見郭欣根:《蘇聯解體原因的幾種主要觀點述評》,《社會主義研究》2003年第2期。趙強先生的文章在其他刊物上也有發(fā)表過,如《蘇聯解體的催化劑:新聞改革和輿論失控》,《金陵瞭望》2010年第29期;《輿論失控:蘇聯解體的催化劑》,《求是》2010年第21期;《從輿論安全視角看蘇聯演變》,《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年第1期,觀點大同小異?;瘎罚詈杲淌诘牧硪黄c此類似的文章《蘇共亡黨的傳媒因素》發(fā)表在2011年8月的《紅旗文稿》(第14-16頁)上,觀點與《蘇聯解體的傳媒因素及其教訓》一文大同小異,文字表達上則稍有不同,本文中的直引部分取自這兩篇文章。侯麗軍.對蘇聯“公開性”改革中大眾傳媒的重新審視[D]清華大學,2008:24.侯麗軍.對蘇聯“公開性”改革中大眾傳媒的重新審視[D].清華大學,2008:46.【參考文獻】[1][俄]h.H.米羅諾夫.蘇聯解體的原因與后果[J].孫巖譯.西伯利亞研究,2006(3):74-78[2]趙強.輿論失控:蘇聯解體的催化劑[J].學習月刊,2011(1):53-54.李宏.蘇聯解體的傳媒因素及其教訓[J].現代傳播,2011(4).30-33.潘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