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與止血檢驗理論_第1頁
血栓與止血檢驗理論_第2頁
血栓與止血檢驗理論_第3頁
血栓與止血檢驗理論_第4頁
血栓與止血檢驗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血栓與止血的一般檢查第一節(jié)概述

出血、血栓性疾患的發(fā)病機制可概括為:①血管壁的結構或功能異常;②血小板量的量或質的異常;③凝血因子含量與活性;④抗凝機制;⑤纖溶機制。

正常止血過程:血管期、血小板期、

血液凝固期、血栓動力學變化期

疾病分類

病因疾病名稱出血性疾病

血管異常先天性:HHT、家族性單純性紫癜獲得性:過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原因不明:單純性紫癜血小板異常數目異常減少:ITP、增多: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質量異常先天性:血小板無力癥、巨大血小板綜合征獲得性:腎病性、肝病性、白血病、藥物凝血因子缺乏先天性:除3、4外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獲得性:肝病性、維生素K缺乏癥抗凝物質異常類肝素物質增加、凝血因子抑制物、狼瘡樣抗凝物質纖溶異常原發(fā)性、繼發(fā)性纖溶亢進血栓形成性疾病動脈血栓形成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成微血管血栓形成DIC、血栓形成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三、止凝血系統(tǒng)疾病的分類血栓與止血檢驗

的基礎理論血液為什么在血管中自由流動割破血管后血液為什么沒有一直外流實驗課時,有的同學傷口愈合慢,有的同學幾乎不出血通過按壓不流血了,但扎了旁邊皮膚后,原有創(chuàng)口開始流血小說里常說戰(zhàn)爭場面浮尸遍野、血流成河,可以嗎?常發(fā)的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止血:血管被損傷后血液從血管中流出至停止??鼓镔|:對抗活化的凝血因子,避免血液繼續(xù)發(fā)生凝固的物質凝血:局部血液由液體狀態(tài)轉變?yōu)槟z狀態(tài)。

纖溶系統(tǒng):指纖溶酶活化降解纖維蛋白(原)等使血栓溶解的系統(tǒng)。各種定義:

止凝血

抗凝血

止血、凝血血栓抗凝、纖溶出血止凝血與抗凝血的平衡一、正常止血機制

(一)血管壁的作用:⑴止血作用:①血管收縮;②激活血小板;③激活凝血系統(tǒng);④局部血粘度的增高。⑵血管壁又有抗血栓形成的能力。(二)血小板的作用:粘附功能、聚集功能、分泌(釋放)功能、促凝血活性、血塊收縮功能、維護血管內皮的完整性血管期血小板期血液凝固期血栓動力學變化期二、正常完整止血過程血栓形成RBCPLFIB正常止血模式圖(1)正常止血模式圖(2)正常止血模式圖(3)纖溶系統(tǒng)正常止血模式圖(4)止血機制血管損傷內皮下組織暴露血小板粘附初期止血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形成血小板釋放反應止血栓形成纖維蛋白形成二期止血加固止血栓止血栓收縮血凝塊形成ADP、TxA2(三)血液凝固的作用血管收縮一、

血管壁的結構二、血管的止血作用(一)大

血管的結構(二)小

血管的結構

(三)血管內皮的異質性

(二)血管在生理情況下的作用

(一)血管受損傷后的作用內膜中膜外膜

(四)血管內皮的生長和調控

第一節(jié)血管壁的止血作用內膜外膜(一)血管受損傷后的作用血管收縮作用激活血小板促進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調節(jié)1.血管收縮作用小血管收縮:特點:①快速,僅需2S左右。②由血管活性物質調節(jié)其收縮③收縮作用強烈、持續(xù)而止血大血管收縮:特點:①神經調節(jié)完成②使血管平滑肌收縮③血流減少2.激活血小板3.促進血液凝固4.抗血栓形成作用血管內皮細胞的生物屏障作用攝取和清除循環(huán)中一些促凝物質、血管活性物質血管內皮細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物質血管內皮細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物質:舒張血管:PGI2(prostacyclin)、NO抑制血小板聚集:PGI2(前列環(huán)素)滅活凝血因子:PC(蛋白C)系統(tǒng)、AT、TM、促進血塊溶解:t-PA血管受損,釋放物質減少。Vwf和PAI促凝物質增多血小板的結構血小板的活化及其分子基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第二節(jié)血小板止血作用普通顯微鏡下血小板掃描電鏡圖下血小板

表面結構骨架系統(tǒng)細胞器特殊膜系統(tǒng)血小板

超微結構圖(一)血小板的表面結構

血小板膜細胞外衣開放管道系統(tǒng)

血小板膜蛋白

血小板膜脂質磷脂酰絲氨酸PS在血小板火化后轉向外側,稱為血細胞第三因子PF3血小板膜糖蛋白結構模式圖膜蛋白膜脂質主要血小板膜糖蛋白國際名稱CD名稱特性GPⅠaCD49b與GPⅡb形成復合物是膠原的受體GPⅠbCD42c與GPⅨ形成復合物是wWF受體GPⅠcCD49f與GPⅡa形成復合物是Fn的受體,也是層素的受體GPⅡaCD29與GPⅠa和GPⅠc形成復合物是膠原和Fn的受體GPⅡb和Ⅲa

CD41a(Ⅱb/Ⅲa)GPⅡb與Ⅲa形成復合物是Fg的受體,也是wWF和Fn的受體GPⅣCD36是凝血酶敏感蛋白受體GPⅤCD42d構成凝血酶受體GPⅨCD42aGPⅠb形成復合物是wWF的受體(二)血小板骨架系統(tǒng)

(skeletalsystem)由微管、微絲及致密管道系統(tǒng)組成,其中最重要的環(huán)形微管它們在維持細胞形態(tài)、變形運動、收縮、釋放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骨架系統(tǒng)又稱為即溶膠-凝膠區(qū)致密管道系統(tǒng)DTS與血小板外不連通,參與花生四烯酸代謝及前列腺素合成。也是鈣離子的儲存庫(三)細胞器內含物結構每個血小板中有十幾個,圓形直徑為250-500nm,顆粒有界膜包圍,內容物呈中等電子密度它是血小板可分泌蛋白質的主要貯存部位這些蛋白質在促進血小板黏附、聚集、細胞生長、血塊收縮及血塊溶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fg

vwf

凝血因子5和8)1.a顆粒(a-granules)2.致密顆粒(densegranules)又稱為δ顆粒每個δ顆粒血小板中有4-8個,直徑為200-300nm,圓形,顆粒有界膜包圍,顆粒與界膜之間常有一層透亮的間隙主要貯存低分子量的活性物質(ADPATP腎上腺素)3.溶酶體(lysosome)又稱為γ顆粒每個γ顆粒血小板數目少,直徑為175-250nm,顆粒有界膜包圍,形態(tài)上不易與a顆粒區(qū)分溶酶體的內容物只有在強誘導劑作用下才發(fā)生釋放反應是血小板的消化結構,其中含有豐富的水解酶及蛋白酶血小板

特殊膜系統(tǒng)開放管道系統(tǒng)

致密管道系統(tǒng)

二、血小板的活化及其分子基礎血小板收縮和形態(tài)改變血小板表面特殊蛋白的表達血小板能量代謝及血漿特異產物水平增高(一)血小板收縮和形態(tài)改變活化激活劑:thrombin、collagen、TXA2、PAF、E、ADP等(二)血小板表面特殊蛋白的表達GPIIb/IIIa血小板P-selectin顆粒膜蛋白-140

(granulemembraneprotein-140,GMP-140)三、血小板止血功能黏附功能聚集功能釋放反應促凝活性血塊收縮功能維護血管內皮細胞完整性血小板功能參與生理止血1.血小板黏附功能指血小板黏著于血管內皮下或其他異物表面過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Ⅴ與血管內皮下表面吸附的vwf結合。2.血小板聚集(aggregation)功能是指活化血小板與血小板之間的黏附形成聚集體聚集可有不同致聚劑誘發(fā):ADP、腎上腺素、花生四烯酸、凝血酶、膠原等過程: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

+纖維蛋白原(Fg)致聚劑聚集3.血小板釋放反應(上)是指血小板被激活后,形態(tài)改變,血小板貯存在溶酶體、a顆粒、致密顆粒中的內容物從開放管道系統(tǒng)釋放到血中的過程聚集誘導劑均能引起血小板釋放反應,弱誘導劑誘導的釋放不超過a和致密體顆粒內容物的25%,強誘導劑可使70%-90%內容物釋放4.血小板促凝活性(上)

是指血小板參與凝血反應、加速內源凝血系統(tǒng)、促進血液凝固的功能形成PF3:血小板被激活,使磷脂酰絲氨酸轉化形成血小板3因子PF3,為凝血提供了因子活化的場所,并參與組成了Ⅸa-Ⅷa-Ca2+-PF3復合物和Ⅹa-Ⅴa-Ca2+-PF3復合物吸附和濃縮凝血因子:血小板表面vWF分泌,具有結合Ⅷ的能力4.血小板促凝活性(下)

(plateletcoagulantactivity)對凝血因子Ⅺ、Ⅻ有活化作用:血小板受膠原和ADP刺激時,形成了接觸產物活性(contactproduct-formingactivity,CPFA)和膠原誘導的凝血活性(collageninducedcoagulantactivity,CICA)可活化凝血因子Ⅺ、Ⅻ血小板釋放多種凝血因子:如Ⅴ、Ⅺ和Fg等5.血塊收縮功能血塊收縮依賴血中Fg和血小板的數量、質量被激活的血小板通過其肌動蛋白細絲和肌球蛋白粗絲的收縮作用,使血小板伸出多個偽足搭在Fg網上。當偽足呈向心性收縮時,纖維蛋白網變小,血清被擠出來,使血塊收縮血塊的收縮有利于止血和傷口的愈合血小板收縮功能的模式圖6.維持血管內皮細胞完整性血管內皮細胞和內皮細胞之間存在的空隙,由PCL來填充而且血小板還參與血管內皮細胞的再生和修復過程故能增強血管壁的抵抗力,降低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血管期血小板期血液凝固期血栓動力學變化期二、正常完整止血過程血栓形成第三節(jié)血液凝固(coagulation)凝血因子特性凝血因子的功能及其分子基礎凝血機制一、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血漿中和組織中直接參與凝血的物質共14個,12個已編號(I-XIII),2個未編號(激肽釋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除FⅣ為Ca++外,其余均為蛋白質

除FⅢ外,其余均存在于血漿中除FⅣ、Ⅲ外,大部分在肝臟合成編號 名稱生成部位 參與凝血途徑生化特性

Ⅰ 纖維蛋白原肝 共同 Ⅱ 凝血酶原 肝 共同 VKDⅢ 組織因子 腦.肺等組織 外源 Ⅳ 鈣離子- - Ⅴ 易變因子 肝 共同 Ⅶ 穩(wěn)定因子 肝 外源VKD Ⅷ 抗血友病球蛋白 肝 內源 Ⅸ 血漿凝血活酶 肝 內源VKD Ⅹ Stuart-Prower 肝 共同VKD Ⅺ 血漿凝血活酶前質肝 內源 Ⅻ 接觸因子 肝 內源 ⅩⅢ 纖維蛋白穩(wěn)定因子 肝 共同 PK 激肽釋放酶原 肝 內源 HK 高分子量激肽原 肝 內源

凝血因分類依賴維生素K凝血因子接觸系統(tǒng)因子凝血酶敏感因子其他凝血因子(一)依賴維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II、VII、IX、X,其共同特點---氨基末端含有數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γ-羧基谷氨酸:具有結合Ca++的能力,并借助于

Ca++與磷脂膜結合,Ca++起“搭橋”作用在肝合成必須依賴VitK,VitK缺乏可導致新生兒出血或獲得性成人出血性疾病γ-羧基谷氨酸Ca++磷脂膜II、VIIIX、X

1.因子XII---接觸因子,是內源凝血途徑的始動因子2.因子XI--血漿凝血活酶前質,與HMWK結合成復合物的形式存在3.激肽釋放酶原,與FXI相似,PK在血液中是與HMWK結合成復合物的形式存在

(三)接觸凝血因子:通過接觸反應啟動內源凝血途徑

HMWK缺陷與其他接觸活化因子缺陷病人一樣,

無出血癥狀HMWKPKFXIIHMWKPKHMWKFXII輔因子4.高分子量激肽原

highmolecularwightkininogen,HMWK包括FI、V、Ⅷ、XIII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對凝血酶甚為敏感

(三)凝血酶敏感因子

為血液凝固的基礎物質,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IIa

FgFb1.因子I--纖維蛋白原,

fibrinogen,Fg(FIB)

它是最不穩(wěn)定的凝血因子是FXa的輔因子,參與II的激活。

FVFVaFV缺陷有副血友病之稱,輕度出血癥狀。FXa在FVa參與下其活性增強30萬倍IIa、FXa2.因子V--易變因子,

labilefactor由因子Ⅷ促凝活性與VWF形成復合物形式存在(1:99),合成部位不明。是FIXa的輔因子,FⅧ

FⅧ缺乏為血友病A,是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VWF:是一個不屬于14個凝血因子范疇重要的參與凝血過程的蛋白質,其巨大的分子結構多聚體,作為因子Ⅷ的載體,保護因子Ⅷ不被破壞而順利完成凝血作用。

FⅧaIIa3.因子Ⅷ復合物--抗血友病球蛋白,

antihemophilciglobulin,AHGIIa、Ca++FXIIIFXIIIa具有轉谷酰胺酶的作用,FXIIIaFM交聯Fb。4.因子XIII---纖維蛋白穩(wěn)定因子,

fibrinstabilizingfactor,FSF廣泛存在于各組織細胞中,特別在腦、胎盤、肺中含量豐富,正常血中不含TF。內皮細胞單核細胞(含低TF活性)刺激下可以合成和表現TF

FIII(輔因子)與FVII或FVIIa形成復合物內毒素、免疫復合物IL-1、TNF等(四)其他凝血因子1.因子III---組織因子,組織凝血活酶

tissuefactor,TFCa++參與:FXI和XIII的活化。

FIXa與FVIIIa(內源)

FVIIa與

FIII(外源)

FXa與FVa(共同)

等復合物的活化。在凝血反應中,Ca++主要促使活化的凝血因子與磷脂表面形成復合物

Ca++

對血液凝固起關鍵作用,無Ca++

血液不能凝固Ca++磷脂膜2.因子IV--鈣離子,

calcium,Ca++

穩(wěn)定:I、II、VII、X、XI、XII、XIII、PK、HMWK儲存穩(wěn)定性

較穩(wěn)定:IX

不穩(wěn)定:V、VIII

內源:VIII、IX、XI、XII、

PK、HMWK參與凝血途徑

外源:III、VII

共同:I、II、V、X、XIII

IV3個途徑都有參與因子特性:

IIa+Ca++FXIIIFXIIIaFXIIIa能使纖維蛋白多聚體變成凝塊因子XIII的激活:三、凝血機制及過程血液凝固“一、二、三”一個學說:瀑布學說,即無活性因子被激活后以另一個凝血因子為底物的連鎖反應兩個途徑:內源及外源凝血途徑三個階段:形成凝血活酶(凝血酶原酶)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內外凝血途徑的主要區(qū)別:

在于啟動方式及參加的凝血因子不同,結果形成兩條不同的因子X激活通路。且外源性速度較快凝血新模式:

內源凝血系統(tǒng)外源凝血系統(tǒng)內源凝血途徑共同凝血途徑外源凝血途徑

認為內外凝血途徑并不是各自完全獨立,而是相互密切聯系,在機體的整個凝血過程中可能發(fā)揮不同的作用。凝

程因子XII的激活(1)固相激活:

FXII+帶負電物質(體內:膠原、微纖維、基底膜等體外:玻璃、白陶土、硅藻土等)

分子構型改變,活性部位暴露FXIIa。(2)液相(酶類)激活:FXIIα-FXIIaβ-FXIIa

FXIIa作用:激活FXI和FVII,PK和PLGK、PLK(一)內源凝血途經

是指參與凝血的因子全部來自正常血液中存在的凝血蛋白和Ca++(不是體內主要的)

TF表達后FVIIa-TFFIX凝血酶FXI

產生FXIa和FIXa只是對體內因血管內皮損傷引起的凝血病理生理反應的一個補充。

體外或實驗室所作的凝血試驗,采用固相激活劑去活化FXII,是傳統(tǒng)的凝血過程。

是指參與凝血的因子不完全來自正常血液中,部分由組織中進入血液。血管損傷細胞表達TFVIIaTF-VIIa-Ca++FXaFIIaFb外源凝血途徑是體內凝血的主要途徑,也是發(fā)生止血血栓病理改變的主要部分(二)外源凝血途徑

--extrinsicpathway是指從FX的激活到

纖維蛋白形成的過程。它是內、外凝血系統(tǒng)的共同凝血階段。(三)共同凝血途徑

--commonpathway

FVII(a)血管損傷TFTF-VIIa-Ca++表面接觸FXIIFXIIaFXIFXIaHMWKFIXFIXaFVIIIaFVIIICa++PLCa++FXaFVaCa++PLFXFIIFVFgFbFXIIIaCa++FXIII外源凝血系統(tǒng)內源凝血系統(tǒng)FIIa凝血機制圖第四節(jié)抗血液凝固系統(tǒng)細胞因素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促凝物可被吞噬和清除肝細胞:被激活的凝血因子(7和9)可被肝臟攝取和滅活及合成抗凝物—AT、α2-M

血管內皮細胞:合成或釋放PGI2→抑制PLT聚集釋放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TM→抗凝作用合成或釋放t-PA→激活PLG→PL—促進纖溶體液因素

抗凝血酶

蛋白C系統(tǒng)

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蛋白Z和蛋白Z依賴的蛋白酶抑制物其他抗凝物質是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質,尤其對凝血酶的滅活能力占所有抗凝蛋白的70%-80%。特性:主要由肝臟合成,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血管內皮細胞和巨核細胞合成少量屬α球蛋白,半衰期61—72h

VIIa

不被AT抑制AT缺乏易導致靜脈血栓形成,與動脈血栓形成關系不大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包括:蛋白C、蛋白S、凝血酶調節(jié)蛋白、內皮細胞蛋白C受體PC是一種糖蛋白肝合成,依賴VitK,不被AT滅活

PC

APC(活化的蛋白C)APC的主要作用:滅活FVa和FVIIIa,但需要磷脂和Ca++的參與抑制FXa

與血小板膜磷脂的結合。激活纖溶系統(tǒng),通過滅活PAI-1,激活纖溶增強AT與凝血酶的結合凝血酶+TMEPCR二、蛋白C系統(tǒng)

1.蛋白C(PC)合成與PC相似,依賴VitK。1977年在美國Seattle(西雅圖)

發(fā)現的一種蛋白質,故稱PS為APC的輔因子,增強APC與磷脂的親和力,可使APC活性增加十倍

60%結合—結合C4bp(補體第四成分結合蛋白)兩種形式存在屬于急性時相反應物

40%游離—才能作為APC的

輔因子參與抗凝機制急性炎癥及相關疾病中C4bp水平增高,游離PS降低2.蛋白S(PS)血管內皮細胞合成,是凝血酶的受體凝血酶+TM→復合物→加速PC(活化)→APC2萬倍以上3.凝血酶調節(jié)蛋白(TM)調整PC抗凝作用由內皮細胞合成儲存于內皮細胞胞質中在炎癥反應時可表達內皮細胞表面4.內皮細胞蛋白C受體(EPCR)由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單核細胞、肝合成是1995年新確定的一種血漿抗凝蛋白

現在認為其在生理性抗凝蛋白作用中占相當重要的比重,并直接參與了血液凝固的過程為TF-VIIa

復合物的抑制物,還可直接抑制FXa

抗凝原理:TFPI首先結合于Xa的活性中心,形成TFPI-Xa,然后在Ca++存在下與TF-VIIa形成多元復合物,使其活性喪失三、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

(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蛋白Z(PZ):依賴VK的糖蛋白,肝臟合成,可被凝血酶裂解。DIC、肝病、骨纖、新生兒的PZ水平都很低

PZXa失活在磷脂和Ca++的存在時變得更加明顯蛋白Z依賴的蛋白酶抑制物(PZI):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肝臟合成,血液凝固或血栓形成時會大量消耗

Xa-PZ-PZI復合物滅活Xa功能增強

PZ、PZI缺陷可導致血栓形成四、蛋白Z和蛋白Z依賴的蛋白酶抑制物α2巨球蛋白(α2-M)抑制:IIa

、K、PLα1抗胰蛋白酶(α1-AT)抑制:FXIa

、IIa

、PLC1抑制物(C1-INH)抑制:FXIIa、FXIa、激肽釋放酶、PL、補體1五.其他凝血抑制物(1)五.其他凝血抑制物(2)-肝素肥大細胞合成,酸性粘多糖主要抗凝原理:肝素+AT→滅活以絲氨酸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抗凝),增強APCI活性(促凝)高分子肝素→IIa,抗凝效果強,作用快,維持時間短低分子肝素→Xa,抗凝效果較弱,作用慢,維持時間長其他作用:促進纖溶酶原激活物的釋放,抑制血小板的表面凝血酶形成纖溶系統(tǒng)的概述纖溶系統(tǒng)的成分、功能及其分子基礎纖維蛋白溶解機制第五節(jié)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fibrinolyicsystem)出血血栓簡稱,纖溶系統(tǒng),纖溶異常纖溶酶原纖溶酶原激活物

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纖溶酶纖溶酶抑制物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一、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的概述二、纖溶系統(tǒng)的成分、功能及其分子基礎纖溶酶原(plasminogen,PLG)纖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activator,PA)纖溶酶(plasmin,PL)纖溶抑制物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PAI)

肝臟合成,半壽期約為2.2天,血中濃度1.5-2.0umol/L。谷氨酸纖溶酶原賴氨酸纖溶酶原賴氨酸纖溶酶原被激活劑激活的效率極大,同時與Fb的親和力較高。作用機制:血液凝固時PLG

(大量吸附)纖維蛋白網上

t-PA、(u-PA)

(纖溶酶,plasmin)PL→促使Fb溶解

PL(一)、纖溶酶原(plasminogen,PLG)(二)、纖溶酶原激活物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plasminogenactivator,u-PA)

活化機理:

PLGPL

PL是一種活性較強的絲氨酸蛋白酶

作用:降解Fg和Fb水解多種凝血因子(FV、Ⅹ、Ⅶ、Ⅺ、Ⅻ)使谷氨酸纖溶酶(原)轉變?yōu)橘嚢彼崂w溶酶(原)

分解血漿蛋白和補體可將單鏈t-PA、u-PA轉變?yōu)殡p鏈t-PA、u-PA可降解GPIb、GPIIb/IIIa激活轉化生長因子,降解纖維連接蛋白等各種基質蛋白質PL在較高濃度時能激活血小板和內皮細胞促進凝血

(三)纖溶酶t-PA、u-PA(plasmin,PL)

抑制纖溶酶原激活劑:分為:PAI-1、PAI-2、PCI抑制纖溶酶:

α2-AP、α2-巨球蛋白等

(四)纖溶抑制物3.蛋白C抑制物

(proteinCinhibitor,PCI)又稱為PAI-3由肝臟合成,能有效地抑制APCPCI能與以絲氨酸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形成1:1的復合物,使蛋白酶失活5.α2-巨球蛋白

(α2-macroglobulin,α2-MG)主要由肝臟和巨噬細胞產生是一種二聚體糖蛋白,廣譜的蛋白酶抑制物可與PL形成復合物而使PL失活纖溶系統(tǒng)的組成及其特征名稱主要合成部位主要性質或作用作用靶纖溶基本成分PLG肝臟絲氨酸蛋白酶纖維蛋白纖溶系統(tǒng)激活成分

PL由PLG轉變而來絲氨酸蛋白酶纖維蛋白t-PA血管內皮細胞絲氨酸蛋白酶PLGu-PA泌尿生殖上皮細胞絲氨酸蛋白酶PLGPK肝臟絲氨酸蛋白酶scuPAHMWK肝臟輔因子scuPAFⅫ肝臟絲氨酸蛋白酶scuPASKβ溶血性鏈球菌溶栓治療PLGUK腎小管上皮細胞溶栓治療PLG纖溶系統(tǒng)的組成及其特征(續(xù)上表)名稱主要合成部位主要性質或作用作用靶纖溶系統(tǒng)抑制成分PAI-1血管內皮細胞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t-PA,tcu-PAPAI-2胎盤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tct-PA,tcu-PAPAI-3(PCI)肝臟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PC,tct-PA,tcu-PAα2-AP(α2-PI)肝臟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PLα2-MG肝臟廣譜蛋白酶抑制劑PL纖溶過程是一系列蛋白酶催化的連鎖反應纖溶分兩階段:

PLG的激活

PLGPLFb(g)的降解

PLFb(g)及其他蛋白質(如:FV、VIII、XIII等)水解PA三、纖維蛋白溶解機制內激活途徑外激活途徑外源激活途徑(一)纖溶酶原激活(二)、纖維蛋白(原)降解機制及產物纖維蛋白原的降解可溶性纖維蛋白的降解交聯性纖維蛋白的降解降解產物的作用中性粒細胞釋放的彈性蛋白酶和組織蛋白酶G可參與血管外纖維蛋白降解彈性蛋白酶還可降解纖維蛋白原并釋放特異性的纖維蛋白肽Aα1-21

Fg

去兩端(碎片A、B、C、H)+肽Bβ1-42+碎片X

PL

碎片Y+碎片D

PL

碎片E+碎片DPL1.纖維蛋白原的降解D-D的產生D-dimerPlasminD-D的產生凝固Ca++、FXIIIa纖維蛋白多聚體聚合纖維蛋白寡聚體很不穩(wěn)定,或稱可溶性FM端對端結合邊對邊結合及鏈增長分解FMD-E-DIIaFPAFPBFgD-E-D交聯纖維蛋白纖溶酶X’、Y’、D、E’D二聚體DD-E聚合物等FXIIIa凝血酶FPA、FPB纖維蛋白原纖溶酶X、Y、D、EBβ1-42A、B、C、HFDPsFDPs非交聯纖維蛋白纖溶酶X’、Y’、D、E’Bβ15-42A、B、C、H、Bβ1-42纖維蛋白(原)的降解圖碎片X(X’):與Fg、FM結構相似,可與Fg競爭凝血酶與FM形成復合物,阻止FM的交聯碎片Y(Y’):抑制FM的聚合及抑制FM形成不溶性Fb碎片D和E(E’):D抑制FM的聚合,E(E’)競爭凝血酶,而具抗凝作用極附屬物A、B、C、H:可延長APTT及凝血時間4.FDP的作用

----具有抗血液凝固的作用

第六節(jié)血液的流變特性血循環(huán)示意圖流變的概念:流動與變形之意流變學(rheology):流動與變形或形變規(guī)律的科學生物流變學(Biorheology):生命現象中的流變學;血液流變學:血液、血管、及其相互作用的流變學一、基本概念二、血液的流變特性:1.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形式—層流即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是分層流動的,越靠近中央流速越快,反之越慢,這樣在兩層之間就產生了速度差,即V1-V2>0,如果將兩層間的距離與速度差之比,即得速度梯度,速度梯度又稱切變率在實際的血液流動中,血細胞處于血管的中央,其周圍是血漿層,這樣形成兩個相即流速較快的中央相和流速較慢的邊緣相。二者合稱兩相系統(tǒng)(Twophasesystem),這種流動形式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壓迫、分技)。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

2.血液的粘滯性

由于血液在血管內是分層流動的,快的一層給慢的一層以拉力,而慢的一層給快的一層以阻力,這樣一對力稱為液體內摩擦力(inte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