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的鍘刀_第1頁
戊戌年的鍘刀_第2頁
戊戌年的鍘刀_第3頁
戊戌年的鍘刀_第4頁
戊戌年的鍘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9/9戊戌年的鍘刀南帆一很長一段時間,我不斷想象一把鋒利的鍘刀。用力掀起刀把,銹住的刀軸咯咯地響,刀刃陰冷灼亮如同一道陰鷙的眼神。我一直以為,這把鍘刀肯定在戊戌年的九月二十八日安放在北京城宣武門外菜市口的刑場上?,F(xiàn)在看來,這種想象似乎存在疑點.戊戌年的九月二十八日是慈禧太后誅殺戊戌六君子的日子。手執(zhí)長槍的清兵將刑場密密匝匝地圍住,幾輛囚車轔轔地推過來了。披頭散發(fā)的六君子身負枷鎖,蹣跚地從囚車上魚貫而下: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最為年輕的是福州鄉(xiāng)親林旭—-他當時才二十三歲.北京城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是一個很有歷史的刑場。據(jù)說城門的吊橋西側(cè)曾立一石碣,上刻“后悔遲"三字.這個丁字路口殺過文天祥,殺過袁崇煥,現(xiàn)在輪到六君子了。古代的刑場多半設立在鬧市,行刑是一個動人心魄的景觀。戊戌年九月二十八日,菜市口人頭攢動,誅殺六君子無疑是一個震撼朝野的大事件。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涤袨檎癖奂埠簟R话倭闳斓木o鑼密鼓。然而,歷史僅僅是小小地拐了一個彎就回到了舊轍。帝黨失敗,光緒皇帝被囚。這一場事變既有天下大勢,匹夫踴躍,也有宮廷政治,骨肉相殘.總之,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是慈禧太后為這個歷史事件畫下的一個血腥的句號。由于震怒和恐懼,慈禧甚至沒有心情詳細審訊就下令殺人。九月二十八日上午,獄卒將六君子押出監(jiān)獄推上囚車。囚車從西門出來,熟知刑部規(guī)矩的劉光第心知不妙.到了菜市口刑場,他大聲質(zhì)問監(jiān)斬官剛毅:還沒有審訊,怎么能判死刑?監(jiān)斬官喝令劉光第跪下,劉光第倔強地挺直身子:即使盜賊刑場上喊冤,也應該復審。殺我們這些人算不了什么,這么做置國家體制于何地?監(jiān)斬官不耐煩地回答:我只是奉命監(jiān)斬,其他的事管不了!一個世紀之后,還是有人對于劉光第略有微辭。他們認為,劉光第不斷地左顧右盼,猶豫騎墻,缺少拍案而起的氣概——一直到最后的時刻才真正豁出命來.這就不如譚嗣同了.譚嗣同始終是一個俠氣十足的革命家,沒有絲毫遲疑的時刻。形勢危急的時候,梁啟超勸他一起出走日本,譚嗣同決心以死“酬圣主”。他的名言是:“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鼻灞鴩≡⑺?一批武功高超的俠客愿意揮刀相救,譚嗣同拱手謝絕。身陷牢獄,他的激越詩句墨跡飛濺地破壁而出:“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迸R刑之前,譚嗣同還在菜市口朗聲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確,譚嗣同銘記在歷史上的形象就是一個天神般的大英雄.是不是因為譚嗣同的形象過于奪目,以至于六君子的其他人常??s到了歷史的暗影里?例如林旭。光緒被囚之前寫了兩封驚慌失措的密詔給康有為,最后都由林旭轉(zhuǎn)交。他顯然明白自己的處境,也想得到閩地多山—-一間茅屋兩丘水田就足以隱身避禍。然而,林旭沒有離開北京城,而是坦然地將菜市口作為自己的歸宿。據(jù)說他在臨刑前曾經(jīng)仰天長嘯“君子死,正義盡”,可惜多數(shù)歷史著作并沒有記載。當然,在福州鄉(xiāng)親的傳說之中,林旭的形象就清晰了許多。人們傳說林旭在京城被腰斬,一刀兩斷的尸體就縫合之后千里迢迢地運回。按照福州的風俗,這種尸體回不了家。林旭的棺柩只得寄存在福州東郊金雞山的地藏寺,眾多僧人日夜誦經(jīng)超度.盡管如此,一些慈禧的擁戴者仍然恨得咬牙切齒。他們涌入寺廟,用燒紅的鐵釬捅穿棺材,戮尸泄恨。歷史上的維新變法層出不窮,思想家的大部頭論著或者眾多簽名的萬言書宏論滔滔。但是,只有看到了隱在幕后的策劃、告密、驚慌的眼神、圍捕時的刀槍、酷刑和哀號,看到秘密的奔走打點、未遂的劫獄計劃、親友的回避與退縮和鞭尸還不足解恨的怒氣,人們才能想象得出歷史是由什么構(gòu)成的。福州鄉(xiāng)親的傳說似乎有根有據(jù),但是,一份史料使我對“腰斬”一說產(chǎn)生了懷疑。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已經(jīng)有腰斬的記載。清朝有一個主考官舞弊被判腰斬.據(jù)說他的上半截軀體痙攣地爬在地上,蘸著自己的血寫了十三個“慘”字才死去,雍正因此廢了這種死刑.既然如此,林旭似乎不可能死在鍘刀之下??甲C菜市口鍘刀的存在與否耗費了我不少精力,最終還是不了了之。一個人告訴我,當時的報紙用了“斬決并梟首示眾”的字句,我就知難而退了.我經(jīng)常使用“歷史”這個字眼,但是并不喜歡蚯蚓似的在史料堆里鉆來鉆去.我對于歷史的感嘆,不是因為一個個具體的事例,而是總體的龐大與神秘。凡人與歷史對弈,常常遭到莫名其妙的捉弄。一個人的命運是自己的能力乘以一個巨大的歷史未知數(shù),得數(shù)也是未知的。如果明白這一點,當初的林旭還會那么興沖沖地趕到北京去嗎?戊戌年的京城報紙不一定到得了福州,腰斬或許是以訛傳訛——當然也可能是別有用心的謠言??隙ㄓ腥藭谶@種殘酷的謠言之中得到某種秘密的快慰。相對地說,后面這一則小消息不至于有什么誤差:林旭的妻子沈鵲應寫下了一副挽聯(lián)之后服毒自盡。挽聯(lián)日:伊何人,我何人,只憑六禮傳成,惹得今朝煩惱;生不見,死不見,但愿三生有幸,再結(jié)來世姻緣。二林旭有詩名,被視為“同光體”的閩派代表人物之一,存有《晚翠軒詩集》。林旭的不少詩友認為,他有宋詩遺風,有時未免艱澀了一些。奇怪的是,我更多地讀到的是開朗和明白暢達,例如“落香不見花,暗里勾我詩.風浪一回首,既往亦勿思”:一些抒發(fā)胸臆的詩也是如此——“愿使江濤蕩寇仇,啾啾故鬼哭荒邱。新仇舊恨相隨續(xù),舉目真看麋鹿游?!边@不是懷疑林旭的文采。我隱約地感到,林旭似乎沒有將太多的精力放在宇雕句琢之上,他的心思很大。相對地說,沈鵲應的詩詞倒是精致。她的《崦樓遺稿》附于《晚翠軒詩集》之后。一首悲悼林旭的《浪淘沙》,既剛烈又哀婉:“報國志難酬,碧血誰收?篋中遺稿自千秋。腸斷招魂魂不到,云暗江頭。繡佛舊妝樓,我已君休,萬千遺恨更何尤!拼得眼中無盡淚,共水長流?!蔽也孪?沈鵲應的父親沈瑜慶就是看上了林旭隱藏在筆墨之間的雄心大志.至于文章辭句還不是那么重要。他想為沈家找的女婿恐怕不僅僅是一個普通文人。的確,林旭與沈鵲應的姻緣如同古代戲文里的傳奇.林旭出身貧寒。祖父中過舉人,曾在安徽任縣令;父親不過一個秀才,收入微薄。更為糟糕的是,林旭的父母早早就過世了,他的生活是由叔叔接濟。所謂“家貧子讀書”,用功是貧寒子弟的共同特征.然而,微末的出身并沒有局限林旭的開闊視野,這個窮小子胸中大氣磅礴。這一切肯定會體現(xiàn)為奔放的少年文章.林旭被送進私塾讀書,常常出語驚人,并且被目為“神童”??峙抡l也沒有料到,林旭的小小名氣竟然驚動了沈瑜慶。沈瑜慶是清朝重臣沈葆楨的四子.沈葆楨病歿于兩江總督的職位上.朝廷念他功勛卓著,賞沈瑜慶為候補主事。不久之后,由沈葆楨的老友李鴻章推薦,沈瑜慶到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任職。這一年春天沈瑜慶回福州掃墓省親,順便到林旭的私塾老師那兒串門,讀到林旭的一些詩文,不禁擊節(jié)稱賞。也許是蓄謀多時,也許是靈機一動,總之,沈瑜慶當即決定將大女兒沈鵲應嫁給林旭.沈瑜慶當然沒有乃父沈葆楨的雄才大略,但是,他自信鑒定一個毛頭小伙子的資質(zhì)還不至于看走了眼。不知是事后的杜撰還是確有其事-—據(jù)說當時就有人悄悄地議論,林旭有短命之相。沈瑜慶的確也猶豫了一下,然而,愛才之心終究占據(jù)了上風。我特地找到一張林旭的相片研究了一陣:一個濃眉大眼的英俊少年身著棉袍站在墻根.個子是矮了些,但這與短命不短命毫不相干。一個縣令的孫子娶到了兩江總督的孫女,林旭的確高攀了。如此奇異的運氣簡直有些不真實。只不過會謅幾句詩文的寒酸書生進入名門望族的深宅大院做女婿,林旭有些什么感想?兢兢業(yè)業(yè)大約是起碼的標準。他跟隨沈瑜慶到了南京,不久之后又前往武昌。林旭很快做出了證明:沈瑜慶并沒有看錯人。他在沈瑜慶身邊兩年之后回鄉(xiāng)應試,先是考取秀才,隨后又高中舉人第一名.林旭迅速進入了眾多名流的社交圈子,福州的小巷子和私塾院落里子日詩云的瑯瑯書聲一下子退得很遠了。可以想象,林旭肯定不是一個猥瑣的小男人,高攀之后立即裝出仰人鼻息的奴才相,口口聲聲只有沈家。但是,他一定時常惦記著沈瑜慶知遇之恩。必要的時候,他愿意舍命報答。超出常人的才智,愿意舍命報答的心勁,林旭比很多人走得快。當時沒有任何人料想得到,林旭腳下這條路的盡頭竟然是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菜市口的利刃截斷了二十三歲的匆匆步履,至今人們還是長吁短嘆天道不公。堂堂正正的歷史著作一般不糾纏怪力亂神這些無稽之談,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躲在歷史之外感嘆一個人命運莫測。有些時候,太好的運氣的確令人不安,特別是少年得志。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太早將一生的福分揮霍殆盡,接下來是不是就要厄運當頭了?三梁啟超曾經(jīng)為戊戌六君子作傳,傳記之中如此形容林旭:“……自童齔穎絕秀出,負意氣,天才特達,如竹箭標舉,干云而上.冠歲,鄉(xiāng)試冠全省,讀其文奧雅奇?zhèn)?莫不驚之,長老名宿,皆與折節(jié)為忘年交。故所友皆一時聞人。其于詩詞駢散文皆天授,文如漢、魏人,詩如宋人,波瀾老成,璦奧深秋,流行京師,名動一時……”戊戌變法失敗之后六君子被殺,骨干分子梁啟超卻亡命日本。有人分析,梁啟超心里多少有些抱愧,因此,他的六君子傳多有溢美之辭—-這大約是一種聊以自慰的補償。當然,梁啟超對于林旭的贊譽算不上夸張,可是,他隱去了某些重要的情節(jié)。林旭高中舉人的第二年進京會試,竟然名落孫山;次年再考,又一次落第。這的確有些丟人。于是,林旭干脆留在京城,捐了一個內(nèi)閣候補中書。如果說,林旭考取了什么狀元榜眼探花,日后封了一個什么官,他會不會從另一條歧路平步青云,從而避開了菜市口的殺身之禍?梁啟超在戊戌六君子傳之中說,他始終把林旭當成了弟弟—-林旭小一歲。林旭素來喜好吟詩作賦,他曾經(jīng)做出了誠懇的規(guī)勸:“詞章乃娛魂調(diào)性之具,偶一為'之可也。若以為業(yè),則玩物喪志,與聲色之累無異。方今世變?nèi)肇?以君之才,豈可溺于是。”這似乎是奪人所愛,然而,林旭聽進去了。他斷然戒詩,轉(zhuǎn)身跟隨康有為,“治義理經(jīng)世之學”.如果說,林旭專攻詞章之學,哪怕成為游歷邊塞、出入青樓的浪蕩文人,是不是反而有機會盡享天年?這些可能性僅僅是臆想和感慨的材料,歷史只能吝嗇地揀出一種可能給予實現(xiàn)。歷史給林旭的角色是,投入康有為的陣營,成為維新的活躍分子.當然,林旭欣然接受。戊戌年的六月份,光緒皇帝召見名聲在外的康有為,晤談十分投機;八月末,林旭得到召見。光緒皇帝肯定相當欣賞這個鋒芒畢露的小伙子。沒過幾天,林旭和楊銳、劉光第、譚嗣同一起被授予四品卿銜,擔任軍機處章京.至少在當時,林旭的內(nèi)心一定涌出一陣春風得意的自豪。林旭很快就成為光緒皇帝的心腹。這肯定是因為他的不凡見識。光緒第一次召見林旭的時候,他們之間的交談幾乎無法進行。林旭從小生長在溫潤的福州盆地。無論是買米、招呼鄰居還是在私塾老師那里朗讀“人之初”,一律用的是福州方言。福州方言音韻奉富,古意悠悠,一些老先生伸長脖子吟誦唐詩宋詞,搖頭晃腦令人神往。如果不是跟隨沈瑜慶離開福州,林旭很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還有另一套所謂的“官話”。從南京到北京幾年的工夫,林旭的官話好不到哪里.那一天召見的時候光緒皇帝滿口京片子,林旭答得磕磕巴巴,許多話根本無法聽懂.光緒皇帝皺了一陣眉頭突然靈機一動,吩咐太監(jiān)擺上筆墨。每當林旭的福州式官話荒腔走板得太厲害,光緒皇帝就命他將奏對之言寫在紙上。往后的日子里,筆墨的輔助竟然成為他們君臣對話的基本模式。如果不是得到光緒的特殊器重,如此費神的交談不可能再有第二次。林旭頻頻進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成了光緒與康有為之間的使者??涤袨榈募みM思想引起許多大臣的忌恨.為了掩人耳目,光緒皇帝不再召見他而命林旭傳話。那一天光緒正在與林旭促膝密議,小方桌上照例放置一副筆墨和一沓紙。太監(jiān)突然報告慈禧太后從頤和園返回宮中,現(xiàn)在已經(jīng)抵達宮門。突如其來的造訪引起了一片驚慌,臉色蒼白的光緒急忙起身相迎.林旭手忙腳亂地收拾桌上的紙片,匆匆登轎而去。如同鬼使神差似的,林旭的一張紙片不慎遺落在宮里,竟然被李蓮英的親信拾到,上面寫的恰恰是康有為的一系列密謀.于是,“新黨死機,遂定于此矣”。某些關(guān)鍵時刻,歷史的重量的確只像薄薄的一張紙,輕輕一翻就過去了。戊戌六君子想必是一個事后的命名。這幾個人共同傾向于維新變法,但并非一個堅定的小團體,信仰一致,并且明確地約定時刻共進退。例如,康廣仁多半是一個不明就里的屈死鬼——因為康有為出逃而揪住他頂賬。據(jù)說康廣仁平時常常奉勸康有為不要惹禍,充當了替罪羊之后痛悔不已.他在獄中急得以頭撞壁,啼哭不止。六君子之中他第一個行刑就戮,因為刀鈍而砍了好幾下才死,掙扎得衣褲全都撕裂了。楊銳來自張之洞派系,事態(tài)緊急的時候有些不知所措.光緒皇帝給康有為的第一道求救密詔在他那里壓了幾天才轉(zhuǎn)手由林旭遞交。總之,種種跡象表明,林旭完全可能在亂哄哄的局勢里找到一個機會出走.山高皇帝遠,保得下一條命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然而,林旭留下來了。的確,林旭不如譚嗣同那么壯烈,然而,這僅僅是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所有的歷史人物都是凝固的前輩,以至于人們不再設身處地地想象他們的真實年齡。回到二十三歲的時候,我們做出了什么嗎?胡子茬剛剛開始發(fā)硬,揣一張學歷證書四處求職,空閑的時刻給女友發(fā)幾則不咸不淡的短信,然后呆頭呆腦地坐在沙發(fā)上看周杰倫演唱和超級女聲。二十三歲的林旭有胸襟,有抱負,詩文行世,遐爾聞名,然后又轉(zhuǎn)身在政治領(lǐng)域經(jīng)歷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短命則短命矣,然而還是比許多凡夫俗子多活出好幾輩子。也許,做出了什么并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二十三歲時已經(jīng)有了不凡的定力:得意的時候沒有輕狂之態(tài),事到臨頭不會驚惶失措。許多人一直到耄耋之年還無法做到這一點。有人傳說,林旭被捕之前曾經(jīng)到一個傳教士那里哭訴。即使這是事實,林旭的名聲仍然毫發(fā)無損。一根手指頭放在菜刀之下,多數(shù)人已經(jīng)開始全身戰(zhàn)栗;一顆頭顱即將落地,瞬間的迷亂又算什么?幾天之后,人們在監(jiān)獄里看到林旭時,他已經(jīng)鎮(zhèn)靜如常.這個濃眉大眼的小個子“秀美如處子”,臉上時時浮出安詳?shù)奈⑿Α_@時的林旭已經(jīng)成長為真正的大英雄。人生的全部賬目盤點清楚之后,這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正在鐵窗下心若止水地等待最后的結(jié)局。四我開始意識到,我的敘述似乎過多地聚焦于瑣碎的細節(jié),例如菜市口的鍘刀,譚嗣同的神態(tài),林旭的詩風,沈家擇婿的來龍去脈或者慈禧太后的神出鬼沒……這是文學而不是歷史。歷史敘述的是巨型景觀,只有文學才會沒有出息地打掃細節(jié).既然如此,我沒有必要挖空心思地還原林旭生活在北京的每一個日子,考慮他如何挨過大雪紛飛的冬天,或者會不會思念福州的螃蟹、海蠣和清香撲鼻的魚丸?掠開種種日常的碎屑之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尖銳的問題如同一柄匕首刺穿了我的稿紙-—林旭能不能算死得其所?如同譚嗣同的“酬圣主”,林旭也在獄中寫下了“慷慨難酬國士恩”的詩句。國士者,光緒皇帝的暗喻。換一句話說,林旭的短暫一生仍然是殉了光緒皇帝,殉了古老的大清王朝。林旭殉難的姿態(tài)如此壯烈,以至于我?guī)缀醪蝗绦倪@么想:如果林旭多活三四十年,他會不會另有選擇?陳獨秀僅僅比林旭小四歲,魯迅僅僅比林旭小六歲,但是,他們已經(jīng)是另一類型完全不同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了.從福州的私塾到康有為的義理經(jīng)世之學,二十三歲的林旭可能無法想象現(xiàn)代知識分子形象.現(xiàn)代知識分子活動的公共領(lǐng)域時常由報紙雜志組成。陳獨秀活在《新青年》之中,魯迅活在《新青年》、《東方雜志》、《晨報副刊》、《小說月報》和《語絲》之中,林旭則活在軍機處的公文之中。他在軍機處“陳奏甚多”,有時代擬“上諭”,內(nèi)容廣泛涉及廢八股,改科舉,設學堂,習西學,獎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提倡創(chuàng)辦報刊,鼓勵開采礦產(chǎn)的修建鐵路。的確,林旭就是大清王朝末代的杰出公務員,嘔心瀝血,恪盡職守。也許他已經(jīng)看不上吟風弄月、平平仄仄那些雕蟲小技了.林旭去世之后數(shù)年,放在一個篋子之中的《晚翠軒詩集》才由一個摯友偶然發(fā)現(xiàn)。林旭生前肯定想不到,他所草擬的那些公文只能埋在一大堆清史的檔案資料里,現(xiàn)今人們愿意讀一讀的仍然是他的詩句。這是在奚落林旭的短視嗎?不,這是慨嘆歷史的神秘。眾多的凡人只配打掃細節(jié)。多數(shù)人只識得人格、相貌、飲食癖好這些日常景象,他們不明白那個包容一切的歷史將要駛向何方。尼采擺出一副先知的姿態(tài)宣布“上帝已死”,馬克思激情澎湃地號召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還有一些小理論家也竟相發(fā)表各種有趣的結(jié)論,譬如說第三次浪潮已經(jīng)來臨,或者說當今正進入后現(xiàn)代時期.人們將信將疑地對待各種觀點,虛心聆聽教授們頭頭是道同時又歧見百出的分析。然而,多少人——包括這些觀點的發(fā)明者——敢于將身家性命綁在某一個結(jié)論之上,然后如同一支利箭呼地射出去?我突然明白,歷史是一座巨大的迷宮。對于林旭也是如此。他慨然把一條命押在了菜市口,仍然沒有贏得歷史.如果林旭擁有七十歲的壽命就肯定能找到出口嗎?這個反問讓我心虛了-—因為我想起了另一個福州人,也姓林,才情決不在林旭之下,而且活到了七十多歲,然而他仍然執(zhí)迷不悟。我說的是林紓。五我是在《新文學大系》叢書之中初識林紓,當然是因為他寫給蔡元培的那一封捍衛(wèi)古文的著名公開信。陳獨秀、胡適他們倡導白話文,氣勢如虹,遺老遺少望風披靡,偏偏有這么一個螳臂擋車式的人物跳出來自討沒趣。結(jié)果是腦門上挨了一陣暴栗。當時我并不知道,林紓也是福州鄉(xiāng)親.從許多張相片上看,林紓的相貌和我的想象十分接近。此人目深鼻高,兩頰內(nèi)陷,留一口長長的胡須。這種相貌往往固執(zhí)暴躁,倔強起來九頭牛也拉不回來.林紓相當自負,沒有多少人在他眼里:同時又是有名的狂狷耿介,表揚自己或者辱罵他人都毫不含糊。當然,他有這種資格.林紓自幼嗜書如命,所有的零錢都捐到書店.十五歲就“積破書三櫥,讀之都盡”。三十來歲結(jié)識了藏書家李氏兄弟,伸手借了三四萬卷的書,經(jīng)史子集,小說家言.無不搜刮殆盡。他氣不過陳獨秀、胡適等人的聲勢,專門寫小說《荊生》、《妖夢》給予誹謗.小說在上海的《新申報》發(fā)表之后,一時輿論大嘩.這顯然有違君子之道。林紓心中慚愧,投書各家報館表示歉意-—這時他已經(jīng)是一個六十八歲的老者了.不論林紓堅持什么觀點,這肯定是一個率真的性情中人。這種性格多少與林紓的好俠尚武有關(guān)。他不僅寫了許多武林秘聞的筆記小說,而且曾經(jīng)拜師習拳。十九世紀末.福州市江濱蒼霞洲或許有不少居民看到,林紓時常佩一柄長劍步出蒼霞精舍的大門。昂昂然地招搖過市。蒼霞精舍是林紓中年之后的居所,現(xiàn)今福州的蒼霞洲已經(jīng)找不到蒼霞精舍的痕跡。福州保存的林紓故居是他的出生之處。一幢白墻灰瓦,褚色大門的院落被一大圈七八層高的水泥樓房團團圍住,相距不過兩三米。據(jù)說這所院落曾經(jīng)是小學.廳堂里堆放了一些雜物,其中有兩樣稀罕之物:一是繪有波浪日出的彩色屏風;一是“肅靜”、“回避”的兩面令牌.多數(shù)人認識林紓,肯定是因為他的翻譯。從《巴黎茶花女遺事》開始,林紓譯了一百七八十種作品,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因為林紓翻譯的啟蒙,梁啟超的論斷“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才可能得到廣泛的認同。當然,最為奇特的是,林紓是一個不諳外文的翻譯家.妻子去世之后,林紓郁郁寡歡。在親友的勸慰之下,林紓到福州旁邊的馬尾散心,尋訪馬尾船政局的老友魏瀚,同時結(jié)識了法文教習王壽昌。魏瀚告訴林紓法國小說精彩絕倫,請林紓出手翻譯。林紓再三推托,最后提出的條件是“須請我游石鼓山乃可”。“魏瀚叫了一條船溯江而上,直抵福州東郊鼓山。王壽昌在船上現(xiàn)場口述《茶花女》故事,林紓揮筆急就。小說出版之后風行一時,世面上有“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之說。此后,林紓用這種獨特的合作方式開始了他的翻譯生涯。林紓的翻譯顯然有不少獨到的過人之處,以至于心高氣傲的錢鐘書數(shù)十年之后仍然愿意撰寫論文詳細研究。戊戌年三月,林紓?cè)刖?結(jié)識了林旭,鄉(xiāng)音相通,情趣相投。五月底,北京風聲鶴唳,林紓與林旭等幾個友人乘船避到了杭州.杭州的五月風和日熙,有人給林紓介紹了一門親事,續(xù)娶楊氏為妻。不知這門親事是不是救了林紓一命?林旭重返北京之前肯定曾經(jīng)和林紓煮酒論天下——恭親王奕訴病死,變法的形勢出現(xiàn)轉(zhuǎn)機,光緒皇帝六月十一日頒布“明定國是”詔。據(jù)說林紓曾經(jīng)勸林旭再留一陣,等待局面的明朗,然而,林旭義無反顧。逗留在杭州溫柔鄉(xiāng)里的林紓肯定伸長了脖子諦聽北京的動靜。他或許羨慕過林旭的機遇,激動的”想象讓周身的血液疾速流動;菜市口的噩耗傳來,他在西湖畔深秋的月光里低回悲悼,并且暗暗地慶幸自己沒有卷得太深。林旭死后,林紓又活了二十六年.但是,這個固執(zhí)的福州人從來沒有像陳獨秀或者魯迅那樣認識歷史.辛亥革命之后,林紓很快開始失望,并且以清朝的遺老孤臣自居。大批刊物紛紛創(chuàng)立,眾多的知識分子逐漸往北京和上海集聚;然而,林紓嗤之以鼻:憑什么要承認《新青年》或者《狂人日記》是歷史的方向?他獨自轉(zhuǎn)過身來,佝僂著老邁之軀,風塵仆仆地前往河北易縣,一次又一次地拜謁光緒皇帝的崇陵。林紓愿意將自己想象為一匹瘦骨伶仃的識途老馬。在他看來,背離崇陵必將禮崩樂壞,不堪收拾。盡管這個乖張的老夫子孤立無援,但是,來自崇陵的沙啞哭聲還是穿過了暮色進入紫禁城,傳到了溥儀的耳邊。于是,他們之間開始了熱絡的禮尚往來.溥儀給林紓寫了“四季平安”、“煙云供養(yǎng)”、“有秩斯祜”、“貞不絕俗"的條幅和匾額,林紓則是殷勤地送書、送扇面、送鏡屏。他甚至表示,死后要在自己的墓碑上注明是“清處士林紓之墓”。翻譯,為文,作畫,教書,林紓的日歷一直翻到了一九二四年的夏天??墒牵袝r我會突然覺得,時間早就凝固了-—林紓并沒有從林旭身邊走出多遠。當然,我說的是林紓的個人時間。歷史從來沒有停下來。林旭當時是令人恐懼的激進分子,而十六年后的林紓已經(jīng)是蹦跳在歷史外圍的落伍者了。不過,林紓并沒有后悔。這個執(zhí)拗的家伙對于所謂的歷史不屑一顧。他公然表示,一日不死,一日不忘大清。也許,在他心目中,大清就是歷史的盡頭。六福州有一句老話:陳林半天下。福州的陳姓和林姓數(shù)量上占據(jù)了絕對的上風。開始敘述第三個姓林的福州鄉(xiāng)親之前,我不得不抬出這句話作為掩護。這位福州鄉(xiāng)親叫林長民。林紓的學生,林徽因的父親。當然,教師和女兒的名聲肯定不是我把他從故紙堆里挖出來的原因。林長民,字宗孟。父親林孝恂在浙江為官,他出生于杭州。當年林紓即是在他家教授古文。二十世紀初,林長民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法律:若干年后回國到福建咨議局任職,隨后創(chuàng)辦福建私立法政學堂并且任校長.辛亥革命之后,林長民離開福建北上,支持共和政體,被新上任的民國政府總統(tǒng)徐世昌聘為顧問。林長民風度儒雅,西裝革履,濃眉深目,幾絡長須,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和英語。的確,這是一個相當活躍的人物。盡管如此,這仍然不是我一百年之后探訪他的原因。羅列林長民一生擔任過的職務,人們一定會感到眼花繚亂。如果那一顆致命的流彈不是把他釘在五十歲的刻度上,林長民可能擁有更多的頭銜?,F(xiàn)在當然考證不出那一顆流彈出自何人之手.我只能清理出模糊的事件輪廓:那一年林長民受聘于駐京的奉軍郭松齡部,任幕僚長,打算在反對張作霖的行動之中相助一臂。他秘密離京抵達錦州與郭松齡會晤,不久即在蘇家屯白旗堡遭到伏擊.槍聲驟起,慌慌張張的轎車如同一只受驚的蟑螂團團亂轉(zhuǎn).林長民剛剛鉆出車門,一發(fā)窺伺多時的子彈噓地斜插過來,立時斃命。片刻之后,郭松齡夫婦束手就擒。出師未捷身先死,沙場馬革裹尸還.可是,如果繞開這么幾句眾所周知的成語,某些私密的問題或許隱藏了更多的故事.例如,夕陽西下之際,那一幢大瓦房里,誰在為林長民之死落淚傷悲?這時人們不能不了解到,林長民有三房妻子。據(jù)說大房妻子精神不正常,林長民從未和她一起生活.林徽因是林長民與第二房妻子生的.第二房妻子是嘉興一個富商的女兒。這門親事由家里出面操辦,林長民并不如意—-他傾心的是第三房妻子。當年,林徽因和母親住在后院,第三房妻子住在前院。根據(jù)林徽因的回憶,父親的足跡只到前院為止。孤燈寒窗,冷月霜瓦,母女相對無言。前院一陣陣喧笑傳來,仿佛是發(fā)生在另一個世界的溫暖童話。一些人猜測,這種記憶甚至深刻地影響了林徼因與徐志摩的關(guān)系。徐志摩在英國認識林徽因的時候已經(jīng)和張幼儀結(jié)婚.如果林徽因介入,張幼儀的下半輩子是不是只能擁有后院的日子?這或許是林徽因刻意回避徐志摩的一個重要原因。遇到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已經(jīng)和林長民成了忘年交。林長民攜帶林徽因游歷歐洲,徐志摩是倫敦寓所里的???兩人不僅在客廳里談天說地,而且還用情侶的口吻相互通信打趣。不知道他們的第一次晤面是在倫敦,還是先前在梁啟超家里?徐志摩是梁啟超的弟子,林長民是梁啟超的老友,他們完全可能在梁府見過面.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緋聞已經(jīng)成為一個著名的公案,至今議論不衰。這甚至成為眾多人物關(guān)系的定位,例如梁啟超是林徽因的公公,他與林長民是兒女親家.人們紛紛為這一段未遂的愛情故事傷感唏噓,林長民與梁啟超共同創(chuàng)造的歷史業(yè)績卻遭到了理直氣壯的遺忘。的確,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知道,福州鄉(xiāng)親林長民拋出的火炬點燃了五四運動的熊熊烈焰。一九一九年巴黎和會;日本態(tài)度強硬。西方諸國商談結(jié)果竟然是,這個島國要從德國手里接過山東。四月三十日,林長民接到梁啟超來自巴黎的電報,得知外交失敗。他于五月一日寫就《外交警報敬告國人》一文,當晚送到《晨報》報館,五月二日刊出?!澳z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國亡無日,愿合四萬萬民眾誓死圖之;”這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是一個巨大的震動。五月三日晚,北京大學等校的學生代表集會法科大禮堂,決定五月四日舉行學生界大示威,通電各省五月七日國恥紀念日游行。次日,火燒趙家樓曹汝霖宅,章宗祥被毆,軍警逮捕學生,北京總罷課,舉國輿論嘩然,這一切迅速匯聚為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一種歷史黯然終結(jié),另一種歷史開始了。我的敘述如此頻繁地使用“歷史”一詞.然而,許多時候,這僅僅是一個莊嚴而又空洞的大字眼,一旦抵近就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