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國際收支理論與學說_第1頁
第五章國際收支理論與學說_第2頁
第五章國際收支理論與學說_第3頁
第五章國際收支理論與學說_第4頁
第五章國際收支理論與學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財經大學侯安平國際金融學(奚君羊版)第五章國際收支理論與學說第五章國際收支理論與學說教學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收支的調節(jié)手段,內外均衡的矛盾產生及政策搭配調節(jié)和西方的國際收支調節(jié)理論。教學目的:

要求學生了解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jié)機制,市場失靈時一國政府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jié)的政策手段。搞清楚內外均衡矛盾產生的原因,對內外均衡矛盾實施政策調節(jié)的基本原理,以及采用政策搭配來解決內外均衡的具體案例。另外,對西方的國際收支調節(jié)理論也應有基本了解。教學課時:9課時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章的教學重點是國際收支的政策調節(jié)和內外均衡矛盾政策調節(jié)的基本原理;教學難點是西方國際收支的幾種調節(jié)理論。教學方法及手段:

教學中擬采取啟發(fā)式和比較的方法及手段,同時借助于圖表對重點與難點進行講解。從第一章中我們知道,巨額的連續(xù)的國際收支逆差意味著本國支付能力和信用水平的下降,巨額的連續(xù)的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本國將大量的實際資源提供給外國消費,而不增進本國的福利水平,這都會損害本國經濟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因此,采取措施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jié),減少不平衡的程度和改變不平衡的方向,就成為國際金融學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而國際收支調節(jié)的目的,從簡單和直接的意義上講是要追求國際收支的平衡;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講,尤其是當國內經濟處于不平衡的情況下,是要追求國際收支的均衡。鑒于在實踐中各國都比較注重國際收支逆差問題,因此本章中我們就以國際收支逆差為代表來分析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jié)問題。內容簡介第一節(jié)彈性分析法(彈性論)第二節(jié)貿易乘數論第三節(jié)吸收分析法(吸收論)第四節(jié)貨幣分析法(貨幣論)第五節(jié)國際收支的政策配合論第一節(jié)彈性分析法(彈性論)

一、西方國際收支調節(jié)理論的演變西方的國際收支調節(jié)理論是國際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它是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經濟思潮的更替而發(fā)生演變的。西方學者對國際收支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一國國際收支的決定因素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適當政策上。

大衛(wèi)·休謨提出了“價格—鑄幣流動機制”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和A·勒納提出了國際收支調節(jié)的“彈性論”馬克盧普和梅茨勒將凱恩斯的乘數原理應用于國際收支分析,提出“對外貿易乘數論”。與此同時,亞歷山大采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模型,提出了國際收支調節(jié)的“吸收論”出現了將貨幣主義封閉經濟條件下的原理推衍到開放經濟的“貨幣論”西方國際收支調節(jié)理論的演變1752年20世紀30年代金本位制度崩潰后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20世紀60年代古典學派倡導自由放任、反對國家干預凱恩斯主義統(tǒng)治了西方經濟學界貨幣學派興起馬歇爾的微觀經濟學和局部均衡分析

二、國際收支調節(jié)的彈性分析法(彈性論)馬歇爾(AlfredMarshall,1842~1924)是最早提出彈性理論的經濟學家。后來,他又把彈性分析推廣到國際貿易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進出口需求彈性”的概念。勒訥(AbbaLerner,1903~1982)在馬歇爾相關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如果進出口需求的彈性之和小于1,則貨幣貶值會使貿易收支惡化。英國劍橋大學的瓊·羅賓遜(JoanVioletRobinson,1903~1983)對馬歇爾和勒訥的觀點作了系統(tǒng)歸納、總結和完善,并與1937年在《外匯》一文中創(chuàng)立了彈性論(ElasticityApproach)的完整框架。

(一)彈性論的前提條件

1.經濟處于充分就業(yè)狀態(tài),這意味著收入(Y)不變;

2.貿易品進出口供給彈性無窮大;

3.利率不變,不考慮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將商品勞務貿易收支等同于國際收支;

4.國內外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不變。

(二)彈性論國際收支的調節(jié)路徑

匯率變動一國進出口的供給和需求數量

國際收支本國與外國進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本國生產的貿易品與非貿易品之間的相對價格

(三)彈性論的主要內容

1.貨幣貶值取得成功的條件——滿足“馬歇爾—勒訥條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

只有當出口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與進口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之和大于1,本幣貶值才能改善一國的貿易收支。

圖5—1

馬歇爾—勒納條件圖解本幣貶值出口進口出口品的外幣價格↓出口品的數量↑進口品的本幣價格↑進口品的數量↓對出口額的影響取決于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Ex

)對進口額的影響取決于進口需求的價格彈性(Em

)只有當,本幣貶值才能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假定,一國初始的貿易收支差額為0,本幣的貶值幅度為10%,進出口價格均以本幣計值。我們通過比較出口收入和進口支出的變化來考察貿易收支的變化。我們以Em表示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以Ex表示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我們先來看第一種情況:Em

+Ex

=0.5+

0.5=1。結果:貿易收支不變我們再看第二種情況:Em

+Ex

=0.6+

0.5=1.1。結果:貿易收支改善我們再看第二種情況:Em

+Ex

=0.4+

0.5=0.9。結果:貿易收支惡化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對馬歇爾—勒納條件作進一步的說明。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假定中國為本國,美國為外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從USD1=CNY7貶值到USD1=CNY8,由此引起出口商品美元單價和出口數量變化的相關數據見表5—1所示。表5—1不同彈性條件下貶值對出口收入(美元)的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上表中的“出口價格變動率”,采用的是“匯率變動率”,這是因為馬歇爾—勒納條件是經過嚴格意義上的數學推導而得出的,在推導過程中有下列邏輯關系: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Px=P/e

等式兩邊對匯率e求導:

dPx=d(P/e)=P(-1/e2)de

上式兩邊同除以Px可得:dPx

/Px=-(de/e)

2.貨幣貶值改善一國貿易收支的時間軌跡(貶值對貿易收支的時滯效應)—J曲線效應

(1)J曲線效應圖解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當匯率變化時,進出口的實際變動情況還要取決于供給對價格的反應程度。即使在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立的情況下,貶值也不能馬上改善貿易收支。相反,在貨幣貶值后的最初一段時間內,貿易收支反而可能會惡化。貿易收支對貶值的調整時間,一般被認為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貶值后貿易收支的變化過程可用圖5—2的曲線描述出來。

ABt0t1時間tt3貿易收支逆差貿易收支順差圖5—2J曲線效應Ot2t4(2)J曲線效應產生的原因為什么貶值對貿易收支的有利影響要經過一段時滯后才能反映出來呢?這是因為:`本幣貶值后對于貶值前簽訂的貿易協議存在著貿易合同調整的滯后對于貶值后簽訂的貿易協議存在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反應滯后進出口數量和價格無法調整在進口以外幣計價,出口品以本幣計價的條件下,貶值后出口的本幣收入折成外幣將減少,而進口的外幣支出不變貿易收支惡化出口供給要受認識、決策、資源、生產周期等的影響,所以短期內產量難以增加出口難以增加進口商可能認為現在的貶值是以后進一步貶值的前奏,從而加速訂貨進口增加貿易收支繼續(xù)惡化

(3)貶值改善一國國際收支的作用并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在馬歇爾—勒納條件得到滿足的條件下,貶值通過J曲線效應僅僅在短期內可以改善一國的國際收支,這一過程不可能永遠持續(xù)下去。其原因是因為貶值提高了本國生產的貿易品(出口品和進口替代品)相對于非貿易品的價格(貶值后,出口品的本幣價格由于出口數量的擴大而上升,進口替代品的價格由于進口品本幣價格上升的示范效應而上升,從而整個貿易品部門的價格相對于非貿易品部門的價格整體上升),從而誘發(fā)了生產資源從非貿易品部門轉移到貿易品部門,并抑制了本國居民對出口品的消費(因為此時將出口品出口到國外更加有利可圖),以滿足國內外需求轉換的要求。但是,隨著貿易品的產量增加,非貿易品的產量減小,再加上國內居民由于貿易品的價格上升轉向對非貿易品的需求增加,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將會逐漸回升。由此,非貿易品的生產止減回增,由非貿易品部門所釋放出的轉移到貿易品部門的資源將逐漸減少。因此,貶值改善一國國際收支的作用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也就是說,貶值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一國的國際收支赤字問題。上述結論可用下圖表示。

本幣貶值本國生產的貿易品相對于非貿易品的價格提高誘發(fā)生產資源從非貿易品部門轉移到貿易品部門,并抑制本國居民對出口品的消費非貿易品的生產止減回增由非貿易品部門轉移到貿易品部門的資源將逐漸減少貶值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一國的國際收支赤字問題貿易品產量的增加,非貿易品產量的減小,再加上國內居民對非貿易品的需求增加,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將會逐漸回升

3.貨幣貶值對貿易條件的影響貿易條件(TermsofTrade)又稱交換比價,其計算公式是:

T=出口商品單位價格指數/進口商品單位價格指數=PX/PM

貿易條件表示的是一國對外經濟交往中價格(匯率)變動對實際資源的影響。貿易條件改善(T值上升),表示該國出口相同數量的商品可換回較多數量的進口商品;貿易條件惡化(T值下降),表示該國出口相同數量的商品可換回較少數量的進口商品。

日本(出口國)美國(進口國)10臺彩電800公斤大米外匯收入:1000$每公斤大米的價格是1.25$1$=125J¥1臺彩電=12500J¥1$=130J¥1臺彩電=12500J¥日本(出口國)美國(進口國)10臺彩電外匯收入:961.54$769公斤大米少換回了31公斤大米

(四)對彈性論的評價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彈性論揭示的匯率變動通過改變國內外產品之間和本國貿易品與非貿易品之間的相對價格來影響進出口供給需求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市場的現實情況。但彈性論也存在著許多重大的缺陷:首先,它假定收入不變,經濟保持充分就業(yè),故只考慮匯率變動通過相對價格變動對進出口市場的影響,而忽視了對社會總支出和總收入的影響,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馬歇爾一勒納條件中出口供給彈性無窮大的假定與充分就業(yè)的前提之間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事實上,出口供給價格彈性無窮大往往是與非充分就業(yè)的狀況相適應的。其次,彈性論不涉及資本流動。在資本流動十分龐大的今日,這一理論的局限性就表現得更為突出。實際上,匯率貶值還會影響資本帳戶收支。至于它會改善還是惡化資本帳戶收支,取決于匯率貶值如何影響人們對匯率變動趨勢的進一步預期。如果人們預期匯率貶值糾正了本國貨幣的定值過高,匯率貶值就會刺激國外資金流入增加,本國資金流出減少。如果人們認為這一匯率貶值只是一系列貶值的開端,這反而會造成資金的凈流出。第三,彈性論只是一種比較靜態(tài)分析,它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礎上。彈性論只考慮了匯率變化對進出口商品價格的影響,而假定其他條件不變。事實上匯率變化會通過生產成本機制將導致國內一般價格水平上升,從而使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削弱了貶值使貿易收支改善的程度。另外,它忽略了匯率變化的時滯效應。彈性論的這一缺陷是同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因為彈性論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宏觀經濟學體系尚未建立,因此,彈性論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是在所必然的。

第二節(jié)貿易乘數論貿易乘數論(trademultiplierapproach,又譯為乘數分析法)是又凱恩斯學派的羅伊·福布斯·哈羅德(RoyForbesHarrod)、勞埃德·

梅茨勒(LloydMetzler)、和弗里茨·馬克盧普(FritzMachlup)等人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提出。同彈性論一樣,貿易乘數論關注的也是貿易收支,并借凱恩斯的“投資乘數”概念,來分析一些因素的變化對國民收入的影響以及國民收入的變化對貿易收支的影響。

一、乘數論的數學推導開放經濟中,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為:假設,消費是收入的線性函數:同理假設,進口也是收入的線性函數:上式中,C0、M0為常數消費量、常數進口量,即C和M中與Y無關的部分,可稱為自主性消費和自主性進口;c、m為正的參數,分別代表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進口傾向。

將C和M的表達式代入上式可得:求解Y可得:由于出口的增加會導致收入的增加,以增量表示即:上式即:

上式兩邊減去Y可得:變形可得:上式即為貿易乘數。該乘數的大小與邊際消費傾向c和邊際進口傾向m有關,反映了Y在貿易乘數的作用下隨C0、I、G、X、M0這些與Y無關的自主性支出的變化而變化的程度。

由于消費和進口都是收入(Y)的組成部分,因此:,即:,所以:,亦即:即,一定量的出口X的增加,相應地會有一定量的Y的增加,且Y增加的程度大于X增加的程度。因此,一國的出口可通過貿易乘數使國民收入得到多倍擴大。

二、乘數論的政策主張——“獎出限入”從式子由于貿易乘數論大于1,因此,一國增加出口X、降低自主性進口M0,均有利于貿易收支的改善和國民收入的增加。因此,乘數論的政策主張是“獎出限入”,即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根據這一政策主張,乘數論又被人們稱為新重商主義。可以看出

第三節(jié)吸收分析法(吸收論)

吸收論(AbsorptionApproach又稱支出分析法)(ExpenditureApproach),是由當時在IMF工作的德國的西德尼·斯圖亞特·亞歷山大(SidneyStuartAlexander)和英國的詹姆斯·愛德華·米德(JamesEdwardMende)等人在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上于1952年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來自于凱恩斯主義的有效需求理論,它從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方程式入手,著重考察總收入和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調節(jié)國際收支的政策主張。

·一、吸收分析法的主要內容(理論框架)Y=C+I+G

+X-MA(國內吸收)B(貿易差額)Y=A+B

B=Y-AY=A,國際收支平衡Y>A,國際收支順差Y<A,國際收支逆差二、吸收分析法的政策主張進一步,可將總吸收寫成國民收入的函數,即:

A=A0+aY其中,A0為自發(fā)性吸收,即無論國民收入是多少都必定存在的國內吸收(如基本的生活消費):a為邊際吸收傾向,即每增加1單位收入所帶來的國內吸收的增量。

由此可知,國際收支差額B取決于總收入Y的高低、邊際吸收傾向a的大小以及國內自主性吸收A0的高低。于是,上式即為:B=(1-a)Y-A0由于B=Y-A·由于國內自主性吸收A0比較難以調整,因此吸收論的政策主張無非是改變總收入Y與邊際吸收傾向a。它主張用支出增減政策來調節(jié)總收入Y,用支出轉換政策來改變邊際吸收傾向a,從而改變總吸收,最終達到總收入和總吸收相等,國際收支平衡。由Y=C+I+G+X-M和Y=C+Sp+T可得:C+Sp+T=C+I+G+X-MSp+Sg-I=X-MS-I=X-MSp+(T-G)-I=X-M三、雙缺口模型S-I=M-X·I-S=M-XI>SM>X動用國際儲備利用外資外國對本國的直接投資外債外匯缺口(貿易缺口)儲蓄缺口雙缺口模型·

答案:我國不能依賴進口來維持。因為人民幣還不是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即使是可自由兌換的貨幣,還存在著“可接受性”的問題。只有一國的貨幣是被國際上普遍接受的,進口時就可以用本幣來支付,這樣就可以解決國內儲蓄不足的問題。如果一國貨幣不具有普遍接受性,該國只能用出口去換進口,換來換去貿易收支始終是平衡的,該國將無法彌補國內的儲蓄不足。課堂討論1:

近年來,美國國內儲蓄不足導致的經濟失衡通過進口得到維持,從而實現了整個經濟的平衡。試問:如果我國的國內儲蓄也不足,能否依賴進口來維持?為什么?·課堂討論2:

有學者認為,吸收論存在瑕疵,因為它只考慮了貿易收支,而忽略了資本流動的因素,因此吸收論應進行拓展,在其理論分析框架中不能使用貿易收支差額的概念,而應使用國際收支差額的概念。試問:1.你認為吸收論是否存在這樣的缺陷?2.將貿易收支推廣到國際收支,能否彌補這樣的缺陷?·

答案:事實上,吸收論并不存在這樣的缺陷。因為吸收論考察的是實體經濟。它所討論的消費、投資、儲蓄、進出口等等都是屬于實體經濟的范疇,它并沒有考察非實體經濟,因此根本沒有必要引入資本項目,引入資本項目反而使得這個模型不能說明問題了。因為引入資本項目后,整個等式就無法解釋,無法說明問題了,并且各種因素將穿插在一起。所以,將貿易收支推廣到國際收支,反而會導致吸收論的謬誤與偏差。更有甚者,還要把服務放到吸收論中,這更是對吸收論的誤解,因為吸收論已經包含服務了。

四、對吸收分析法的評價吸收分析法將一國國際收支的決定和變動與整個宏觀經濟狀況結合起來分析,使人們得以擺脫彈性論機械地就進出口論進出口的分析局限,確實有助于人們對國際收支失衡和均衡性質的深入認識。然而,它同樣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的缺陷。這主要表現在:(一)吸收論是建立在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基礎之上的,它并沒有對收入、吸收與貿易收支之間的因果關系提供令人信服的邏輯分析。實際上,收入、吸收與貿易收支之間是互為因果的;

(二)在貶值分析中,吸收論完全沒有考慮本幣貶值后相對價格變動在國際收支調整中的作用。事實上在貶值后,貿易品價格相對于非貿易品價格上升,必然會導致資源的再分配。如果此時資源已接近充分用,貿易收支的改善則主要依靠吸收;(三)吸收論沒有考慮貿易伙伴國進出口對本國進出口、收入和價格的影響,因此,它是一個單一國家模型。事實上,一國進出口數量的多少和價格的高低正是由本國和貿易伙伴國的出口供給和進口需求所共同決定的;

(四)按吸收論的觀點,在充分就業(yè)的情況下,貶值不能提高收入。這里顯然忽略了資源的運用效率問題。若本國匯率定值過高,而以直接管制來維持貿易收支平衡,那么,資源的運用效率會因價格結構的扭曲而大大降低。相反,如果該國將匯率貶到適當水平并同時取消貿易限制,則其資源的利用效率定會提高,實際收入也可因此而增加。(五)吸收論同樣沒有考慮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將國際收支等同于貿易收支,這對國際收支理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缺陷。

第四節(jié)貨幣分析法(貨幣論)

貨幣論(MonetaryApproach)的創(chuàng)始者主要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和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哈里·約翰遜(HarryJohnson,1923?1977)和他的學生雅各布·弗蘭克爾(JacobFrenkel)。貨幣論的出現同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貨幣主義學說有關,它是從貨幣市場存量均衡的角度而不是從商品市場流量均衡的角度,來考察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政策主張的。

一、貨幣論的假定前提(一)在充分就業(yè)的均衡狀態(tài)下,一國的實際貨幣需求(價格不變條件下的貨幣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變量的穩(wěn)定函數;(二)從長期看,貨幣需求是穩(wěn)定的,貨幣供給的變動不影響實物產量;(三)貿易商品的價格是由世界市場決定的,從長期來看,一國的價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場水平。

名義貨幣需求與實際貨幣需求的關系糧食收購價格去年:0.9元/公斤今年:1.2元/公斤預計收購500億公斤糧食(今年)的名義貨幣需求=500億×1.2=600億(今年)的實際貨幣需求=500億×0.9=450億若央行的貨幣供給是按去年的價格來進行,即供給了450億元的貨幣,那么,按許諾的提價只能收購450/1.2=375億公斤糧食,其余的125億公斤糧食要收購只能打白條或干脆拒絕收購。

長期看:MS(名義貨幣供應量)=MD(名義貨幣需要量)Pdf(y,i)m(D+R)‖‖取m=1,MD=D+R△R=-△D(兩者是此消彼長的關系)由于貨幣需求是穩(wěn)定的,如果貨幣當局通過改變D來行使貨幣政策,由于這樣的政策短期內不會對m、Pd、y、i和函數形式f造成影響,因此貨幣市場要想取得平衡,R就會發(fā)生相應變化,即:二、貨幣論的理論框架

所以:B=-△D即:國際收支取決于央行對商業(yè)銀行提供貨幣的數量。這就是貨幣論的基本方程式。又由于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差額(B)與外匯儲備的變化(△R)有著簡單的對于關系,即:

B=△R這個方程式的含義是: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

大于的部分Y↑(假定2)i↓(假定3)P↑(假定3)多余的貨幣就要尋找出路對于個人和企業(yè)來講,就會增加貨幣支出,以重新調整它們的實際貨幣余額對整個國家來講,實際貨幣余額的調整便表現為貨幣外流,即購買外國的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國際收支逆差D>MD國際收支逆差

三、貨幣論的政策主張(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在本質上都源于貨幣。因此,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國內貨幣政策來解決。(二)所謂國內貨幣政策,主要指貨幣供應政策。因為貨幣需求是收入、利率的穩(wěn)定函數,而貨幣供應則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縱。因此,膨脹性的貨幣政策(使D增加)可以減少國際收支順差,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使D減少)可以減少國際收支逆差。

(三)為平衡國際收支而采取的貶值、進口限額、關稅、外匯管制等貿易和金融干預措施,只有當它們的作用是提高貨幣需求,尤其是提高國內價格水平時,才能改善國際收支,而且這種影響是暫時的。如果在施加干預措施的同時伴有國內信貸膨脹,則國際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還可能惡化??傊泿耪撜咧鲝埖暮诵氖牵涸趪H收支逆差時,應注重國內信貸的緊縮。

四、對貨幣論的評價對貨幣論的評價可以分三個方面來進行:(一)對它的假定前提進行評價1.貨幣論認為貨幣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穩(wěn)定函數,但如果它不是穩(wěn)定的,那么國際收支就不能僅僅從貨幣供應的變化中預測出來。事實上,在短期內,貨幣需求往往是很不穩(wěn)定的,也很難不受貨幣供給變化的影響;2.貨幣論假定貨幣供應對實物產量和收入沒有影響,也不盡切合實際。事實上,貨幣供給變動后,人們不僅會改變對國外商品和證券的支出,而且也會改變對本國商品和證券的支出,由此影響到國內產量的變化。3.貨幣論強調一價定律的作用。事實上,尤其從短期看,由于壟斷因素和商品供求粘性的存在,一價定律往往是不能成立的。事實上,在短期內,貨幣需求往往是很不穩(wěn)定的,也很難不受貨幣供給變化的影響;4.貨幣論假定貨幣供應對實物產量和收入沒有影響,也不盡切合實際。事實上,貨幣供給變動后,人們不僅會改變對國外商品和證券的支出,而且也會改變對本國商品和證券的支出,由此影響到國內產量的變化。5.貨幣論強調一價定律的作用。事實上,尤其從短期看,由于壟斷因素和商品供求粘性的存在,一價定律往往是不能成立的。6.貨幣論顛倒了國際經濟的因果關系。它把貨幣因素看成是決定性的,而把收入、支出、貿易條件和其它實際因素看是次要的,只通過對貨幣需求的影響發(fā)生作用。而實際上,是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而不是相反。(二)對它政策主張的基本含義進行評價貨幣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的基本對策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這個政策結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價格不變,由此才能通過緊縮性貨幣政策消除貨幣供應大于貨幣需求的缺口。然而,事實上,當名義貨幣供應大于貨幣需求時,價格必然會上升,從而名義貨幣需求pf(y,i)在這種情況下會自然上升;如果降低名義貨幣供應,在價格剛性的條件下,只能導致實際貨幣余額的下降。另外,貨幣論還提出,當采用貶值來改善國際收支時,必須結合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貨幣論政策主張的含義或必然后果,卻是以犧牲國內實際貨幣余額或實際消費、投資、收入和經濟增長來糾正國際收支逆差。這一點,曾受到許多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學家的嚴厲批評。(三)對它的理論意義進行評價貨幣論的最重要貢獻是從開放經濟的角度把貨幣供應的來源區(qū)分為國內部分和國外部分,從貨幣主義的角度為國際收支的分析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從而為國際收支調節(jié)提供了一項新的可能選擇。

第五節(jié)國際收支的政策配合論

開放性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經濟提供了許多封閉條件下不具備的有利條件,但另一方面也對經濟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由于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只是一種理想型經濟,所以完全依靠市場本身無法緩解或消除開放性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因此,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經濟進行調控的中心任務是在實現經濟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同時,還要確定合理的開放狀態(tài),并解決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本節(jié)我們將首先介紹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為什么會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原理,然后介紹同時實現內、外均衡的調控方法和調節(jié)原理,最后再對各種政策工具及其搭配進行分析。

一、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概念內部均衡(平衡)是指國內總供給與國內總需求的相等。外部平衡是指國際收支的平衡。外部均衡是指在內部均衡實現基礎上的國際收支平衡。

二、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當局的職責是同時實現內部均衡與外部平衡(一)短期內,一國經濟在總量上總是平衡的

Y﹥A貿易順差避免由此形成的經濟衰退和失業(yè)

Y﹤A貿易逆差避免由此形成通貨膨脹

一國的內部失衡必然會通過外部的反向失衡相互抵消,從而使國內整個宏觀經濟維持平衡格局(二)長期內,外部平衡也是一國無法舍棄的宏觀經濟目標

貿易順差資本流出貿易逆差貿易收支失衡最終不可能依賴國際融資來彌補資本流向具有很大不穩(wěn)定性(流入和流出交替出現)資本流入整個國際收支在長期內必須平衡國際收支順差影響本國信譽,容易招致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形成資源閑置,經濟效益低下,并產生通貨膨脹壓力外匯儲備增加國際收支逆差國際儲備流失三、政策配合論的前提條件——米德沖突的存在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國際收支》中最早提出了固定匯率制下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沖突問題,這一觀點被稱為米德沖突。米德指出,在匯率固定不變時,由于政府只能主要運用影響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來調節(jié)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這樣,在開放經濟運行的特定區(qū)間便會出現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難以兼顧的情形。在開放條件下,經濟可能面臨著如表5—2所示的內外經濟狀況的組合(假定失業(yè)與通貨膨脹是兩種獨立情況,外部均衡就是經常賬戶的平衡)。

表5—2固定匯率制下內外經濟狀況的不同組合

社會總需求↑緩解經濟衰退/失業(yè)增加進口↑經常賬戶逆差↑社會總需求↓緩解通貨膨脹進口↓經常賬戶順差↑米德沖突是指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當內外經濟狀況的組合呈現出失業(yè)增加、經常賬戶逆差或通貨膨脹、經常賬戶盈余時,若當局采取單一調節(jié)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來實現內部均衡時,會引起外部經濟狀況距離均衡目標越來越遠。

表5—3列舉了20世紀后20年在我國的幾輪較為主要的內部均衡與外部平衡的矛盾和沖突。從理論和實踐我們都可以看到,在一國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內部均衡與外部平衡的沖突不是偶然的、暫時的,而是經常的、必然的。如果單純依賴經濟的自我調節(jié),很難達到內部均衡與外部平衡的同時實現,有時同一種政策在不同的時間執(zhí)行也會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將各種政策手段合理搭配就十分必要了。表5—31979~1999年以來我國內部均衡與外部平衡的沖突

四、政策配合的原則我們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經指出,開放經濟的政策目標包括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兩部分,如果仍像封閉條件下一樣單純運用控制社會需求總量的政策進行調控,會在很多情況下造成內外均衡之間的沖突。所以,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政策調控需要有新的規(guī)則。下面我們就對開放經濟下政策調控的基本原則作一番介紹。

(一)數量匹配原則——丁伯根原則

要實現N個獨立的政策目標,至少需要相互獨立的N個有效的政策工具。

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J.Tinbergen)提出了將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聯系在一起的主張,即丁伯根法則(Tinbergen,sRule)。

政策目標政策工具數量關系212331NN政策目標政策工具數量關系T2I1I2T1??這里所謂的“獨立”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是政策工具之間不相互影響,即一個政策工具的變動不會導致另一政策工具的變動;二是不同政策工具對各種政策目標變量的影響是不同的,不僅是政策效應不同,而且政策效應的傳導機制也有所區(qū)別。但是,丁伯根原則對目標的實現過程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假定各種政策工具可以由決策當局集中控制,從而通過各種工具的緊密配合實現政策目標;二是沒有明確指出哪種工具在調控中側重于哪種目標的實現。這兩個特點或不盡與實際情況符合,或不能滿足實際調控的需要。而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R.Mundell)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關于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場分類原則部分彌補了這一缺陷。

(二)最優(yōu)指派原則——蒙代爾有效市場分類原則是指每一目標應當指派給對這一目標有著相對最大的影響力,因而在影響政策目標上有相對優(yōu)勢的工具。如果在指派問題上出現錯誤,則經濟會產生不穩(wěn)定性而距均衡點越來越遠。

根據上述原則,蒙代爾區(qū)分了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在影響內外均衡上的不同效果,提出了應以貨幣政策實現外部平衡目標、以財政政策實現內部均衡目標的指派方案。

固定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際收支影響的不同效果固定匯率制度下擴張的財政政策固定匯率制度下擴張的貨幣政策社會需求上升社會需求上升貿易赤字貿易赤字進口增加進口增加利率上升利率下降資本外流增加國際收支惡化資本內流增加經常賬戶惡化經常賬戶惡化資本和金融賬戶惡化資本和金融賬戶改善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不確定蒙代爾提出的特定工具實現特定目標的指派原則,豐富了開放經濟的政策調控理論,它與丁伯根原則一起確定了開放經濟下政策調控的基本思想,即針對內外均衡目標,確定不同政策工具的指派對象,并且盡可能地進行協調以同時實現內外均衡。

(三)合理搭配原則是指在面對不同性質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各種政策工具可以共同使用,各自消除一部分的不平衡,從而達到以最小的經濟和社會代價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或均衡。

1.各種類型政策及作用

2.政策搭配可能的種類(1)支出增減型政策與支出轉換型政策;(2)支出增減型政策與融資型政策(3)支出增減型政策與供給型政策。

3.政策搭配時應考慮的因素(1)要考慮國際收支失衡的性質;比如,暫時性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可以用資金融通來糾正,貨幣性不平衡可以用緊縮性的預算和貨幣政策來糾正;(2)要考慮國際收支失衡時國內社會和宏觀經濟的結構與狀況;(3)還要考慮內部均衡與外部平衡之間的相互關系;(4)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還要考慮是否有利于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

調整預算赤字和貨幣寬松引起的貨幣性收支失衡的方法4.政策搭配舉例

方法一是支出增減型政策,它要求較大幅度地削減財政赤字、減少貨幣供應量。其結果是,在糾正國際收支失衡的同時,有可能同時造成內部不均衡,引發(fā)國內的失業(yè)增加、經濟活動活力降低、社會動蕩。

方法二是支出增減型與融資型的搭配。與方法一相比,它要求較小程度地削減財政赤字和收縮銀根,但同時要求動用官方儲備或使用國際信貸便利。其結果是,在糾正國際收支逆差的同時,引發(fā)的國內失業(yè)和社會動蕩程度較輕,但同時會導致部分官方儲備流失或對外債務增加。

方法三是支出增減型政策與支出轉換型政策的搭配。與方法一相比,它要求較小程度地削減財政赤字和收縮貨幣供應量,但同時要求貨幣貶值。其結果是,在糾正國際收支逆差的同時,國內的失業(yè)和社會動蕩程度較輕,但貨幣貶值可能引起外匯市場混亂和未來的通貨膨脹。從上述例子可看出,對某種性質的國際收支失衡采用不同的調節(jié)政策搭配,會導致不同的調節(jié)成本或代價。較大程度的失業(yè)或許是許多國家都不能容忍或無法承受的。因此,即使是貨幣性失衡,也必須同時配以資金融通型或支出轉換型政策,才能使內部均衡的調節(jié)代價相對減少。

(四)順勢而為原則

是指在選擇政策實現內外平衡的調控過程中,需要全面考慮政策的長期效果和短期作用,正確認識、判斷市場力量并加以巧妙利用,以使政策效果達到最佳。

在內外均衡的調整中,隨著其他條件(預期、超調現象和時滯)的不同,相同的政策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會加大政策調控在數量和時機選擇上的難度。首先,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將使政策的結果難以預測。譬如:如果人們都認為政府會實施貶值以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從而紛紛提前在外匯市場上進行賣出本幣的操作,在固定匯率制下這將導致固定匯率制度的崩潰,在浮動匯率制下這將導致一國貨幣的過度貶值。

其次,在短期內由于其他變量的變動滯后,調控政策可能不會帶來合意的效果,政府對此的進一步權變會在未來導致調節(jié)過度。譬如當經濟不景氣時,政府會實行擴張性政策以刺激投資,但資本品從購買到安裝使用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不會帶來產出增加。而政府如果對此認識不足,認為產出不增長的原因是擴張程度不夠,從而繼續(xù)擴張的話,就會導致投資過度,從而導致未來的供大于求。

最后,即使政策是一次性的,由于調節(jié)時滯的存在,也會出現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的不一致。譬如在黏性價格的條件下,擴大貨幣供應量從而對匯率造成影響的過程中,本幣經歷了過度貶值,產出也超出了長期的均衡水平,即所謂超調現象。

五、政策配合的經典模型(一)斯旺(T.Swan)模型——支出增減政策與支出轉換政策的搭配

1.斯旺模型的基本思路首先利用支出增減政策謀求內部平衡,再利用支出轉換政策(變動匯率水平)謀求外部均衡,最終達到內外同時均衡。

在圖5—4中,橫軸表示國內支出(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政府的支出增減政策可以明顯影響國內支出總水平??v軸表示本國貨幣的實際匯率(直接標價法下),亦即支出轉換政策,單位外幣折合的本幣數額增加,表示本幣實際貶值,本國商品的競爭力增加;單位外幣折合的本幣數額減少,表示本幣實際升值,本國商品的競爭力下降。在斯旺模型下,本國的總供給水平是一定的,總需求由國內支出和凈出口兩部分組成,內部平衡意味著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外部均衡意味著本國的凈出口為零,即國際收支平衡。

2.斯旺模型圖解

外匯匯率(支出轉換政策)國內支出(支出增減政策)通脹/逆差(Ⅰ)·AEB:外部均衡線IB:內部平衡線·CDOˊ失業(yè)/逆差通脹/順差失業(yè)/順差(Ⅱ)(Ⅲ)(Ⅳ)·BY1GY2E1HE2Y=C+I+G+X-M或Y=A+B(e)

X-M=0或B(e)=0貶值升值O

IB曲線(內部均衡線)代表實際匯率與國內支出的組合,以實現內部均衡,其方程為:Y=C+I+G+X-M或Y=A+B(e)。IB曲線從左到右之所以向下方傾斜,原因在于,當實際匯率的數值下降(本幣實際升值)時(Y1→G),將減少出口、增加進口,帶來凈出口下降和總需求下降,從而導致國內支出比維持內部均衡所需要的國內支出要少,經濟中出現失業(yè),要維持內部均衡,就必須增加國內支出。此過程的軌跡可通過Yl→G→Y2來體現。但當需求擴張過度,超過點Y2時,國內支出又會大于維持內部均衡所需要的國內支出,經濟又會陷入通貨膨脹狀態(tài)。由此可知,在IB曲線的左邊,經濟中存在失業(yè),在IB曲線的右邊,有通貨膨脹壓力。

EB曲線(外部平衡線)代表實際匯率與國內支出的組合,以實現外部均衡,即經常項目的收支平衡,其方程為X-M=0,或B(e)=0。EB曲線從左到右之所以向上傾斜,其原因是如果實際匯率數值上升(本幣實際貶值)時(E1→H),將增加出口、減少進口,貿易收支改善,經常項目出現順差,使得外部平衡喪失,而要恢復外部平衡,就必須擴張總需求以增加進口。此過程的軌跡可通過El→H→E2來體現。但如果總需求擴張超過E2點,經常項目則會出現逆差。因此,EB曲線亦將平面劃分為兩部分,EB曲線的左邊,表示經常項目收支順差,EB曲線的右邊,表示經常項目收支逆差。

IB曲線與EB曲線的交點Oˊ為內外平衡點,即政策之目標。當開放宏觀經濟處于失衡時,比如在區(qū)間Ⅰ的A點時,削減國內支出,壓縮總需求,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逆差的壓力同時可以得到緩解,點A遂向0點方向靠近。但若開放宏觀經濟的失衡不是對稱地處于EB和IB之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