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設計(2)2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8b9e37ba0c75f20a8f9b16d48a0ae4f/58b9e37ba0c75f20a8f9b16d48a0ae4f1.gif)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設計(2)2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8b9e37ba0c75f20a8f9b16d48a0ae4f/58b9e37ba0c75f20a8f9b16d48a0ae4f2.gif)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設計(2)2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8b9e37ba0c75f20a8f9b16d48a0ae4f/58b9e37ba0c75f20a8f9b16d48a0ae4f3.gif)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設計(2)2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8b9e37ba0c75f20a8f9b16d48a0ae4f/58b9e37ba0c75f20a8f9b16d48a0ae4f4.gif)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設計(2)2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8b9e37ba0c75f20a8f9b16d48a0ae4f/58b9e37ba0c75f20a8f9b16d48a0ae4f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漢字的起源及發(fā)展脈絡、書法藝術的發(fā)展階段及其特點、中國畫的發(fā)展脈絡,理解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征,了解京劇等劇種的產生與發(fā)展。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字帖、歷史比較、欣賞圖片、欣賞戲劇等方法,了解中國書畫和戲劇的基本特征和發(fā)展脈絡,提高藝術鑒賞能力。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魅力,感受祖國戲劇文化遺產的藝術魅力,培養(yǎng)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光大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二、教材分析與建議重點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征和發(fā)展脈絡。難點理解“書畫同源”。教學課時一個課時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充滿魅力的中國古代書畫和戲曲藝術:漢字與書法藝術;中國畫的起源、演變及特點;京劇的出現。中國古代有“書畫同源”的說法。中國書畫以它們獨特的風采,躋身于世界藝林,充滿魅力。本課引言從甲骨文說起,通過一以幅甲骨文的圖片,引入本課正文的學習。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本課引言,掌握其中的有效信息。這段引言的信息量非常豐富,起碼有這樣一些信息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甲骨文的外形特征。通過觀察圖片,了解甲骨文的基本特征──象形文字。二、中國漢字的源遠流長。比較同時代的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三、文字成為一門書寫藝術,這是漢字的又一特點。第一目“漢字與書法藝術”教材主要敘述了漢字的起源、演變的基本脈絡和趨勢以及書法藝術的發(fā)展。(1)漢字的起源漢字源遠流長。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表意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會晚期,漢民族先民在各種器物上刻畫的符號,漸漸演變成為漢字。漢字起源于圖畫,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文字圖畫”。象形字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漢字。(2)漢字演變的基本脈絡漢字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經歷了由商周的甲骨文發(fā)展到鐘鼎文、篆書、隸書、楷書的脈絡演變發(fā)展,至今有大約三千六百年的歷史。(3)漢字的演變趨勢漢字的演變總趨勢是由繁到簡,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guī)范化、穩(wěn)定化。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可以分為古文字和隸楷兩大階段。在古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在隸楷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隸書、楷書。隸書盛行于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楷書盛行于隋唐。隸書、楷書是正式字體。在隸楷階段,還出現了輔助書體──草書和行書。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tǒng),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后,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wěn)定下來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鉤、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guī)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起來;由多行書寫產生出來的排列整齊的要求,使字形變化、筆畫的長短、粗細被約束在方框內伸展,筆畫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約,字形結構講究平衡對稱??瑫霈F使?jié)h字的方塊化定型了,漢字的字體演變成熟了,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體。這是漢字字體演變的主流。輔助性字體草書和行書的發(fā)展過程是漢字字體演變的支流。(4)中國書法藝術的發(fā)展A.書法藝術發(fā)展的兩個階段。自從有了文字,就有了書法。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書法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術中建筑和雕塑統(tǒng)領著其他門類造型藝術一樣,書法和繪畫則統(tǒng)領著中國美術的其他門類,而列為中國美術之首。當把書法與繪畫并提時,又將書法擺在繪畫前面,稱之為“書畫”,如“書畫同源”“琴棋書畫”“書畫緣”“能書會畫”等。世界上,擁有書法藝術的民族屈指可數,中國書法,具有悠久的歷史。教材介紹了中國書法藝術發(fā)展的兩個階段。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fā)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從此,書法的審美功能超過實用功能,自覺地創(chuàng)造書法美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B.書法的幾種主要書體??瑫L攸c:筆畫詳備,結構嚴整,是規(guī)范化、標準化、楷?;淖煮w。發(fā)展:①始于東漢。②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代表作有鐘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樂毅論》。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歐陽詢、盛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是這一時期的代表。④唐代以后,漸趨衰弱,但也不乏能手。如宋代黃庭堅、元代趙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紹基等。草書。特點:筆畫簡約,鉤連不斷;線條流暢,任情縱性。雖實用性不強,但卻是諸書體中藝術性最強的一種。起源于漢初,成熟于東晉。代表人物有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盛唐的張旭、懷素等。行書。特點:兼具楷書的規(guī)矩和草書的放縱,是一種最活躍的字體。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經過東漢至西晉約兩個多世紀的演變,書體完全成熟。最突出的代表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第二目“筆墨丹青中國畫”中國古代繪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其繪畫形式、藝術風格、表現技法都經歷了一個發(fā)展過程。(1)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黃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繪制圖案。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是彩陶畫《鸛魚石斧圖》。除彩陶畫外,遠古人類還在巖石上刻畫或描繪了史前人類的生產方式、民族、戰(zhàn)爭、宗教等內容,稱為巖畫。此外,還有壁畫、地畫等。(2)夏商周三代的繪畫這一時期的繪畫以人物肖像為主,畫在墻壁上、絲帛上。《人物御龍圖》和《人物龍鳳圖》是出土的戰(zhàn)國楚國帛畫,以線條勾畫物象,構圖簡潔而有序,平面感和裝飾性極強,生動的氣韻、簡潔的筆墨、流暢的線條,表達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畫家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它們雖然不能叫卷軸畫,但可以窺見當時的繪畫水平,這時確立了中國繪畫藝術以線條造型的民族風格形式,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3)秦漢時期,繪畫藝術有進一步發(fā)展繪畫門類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畫像磚等。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彩繪帛畫,構圖詭奇,充分反映出當時人對生、死兩極,陰、陽兩界,天、地、人三才,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看法。在每個物象的描繪上具有一定的寫實傾向,雖然造型的基本手段是線條,但大量的色彩敷染,使整個畫面瑰麗奪目。河南洛陽東漢墓出土的《夫婦宴飲圖》,是工筆重彩的杰作。(4)魏晉南北朝時期,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出現了這一時期士族興起,士大夫畫家活躍于畫壇。他們文化修養(yǎng)很高,總結出許多精辟的繪畫理論,有力地推動了繪畫藝術的提高。此時人物肖像畫是主要的創(chuàng)作主題。顧愷之“傳神寫照”理論提出,要求繪畫作品應重表現人物的風貌、氣質。這和后來的繪畫理論家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對當時繪畫風格有很大的影響,也為中國畫重氣韻的特點的形成打下了基礎。發(fā)展到晉、南北朝,中國畫逐漸演變成單幅的卷軸畫,成為獨立的藝術欣賞品,題材亦日益擴大。除人物,宗教題材外,初期山水畫也隨之出現。同時,書畫理論著述的問世,指導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向。此一時期的代表作是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北齊楊子華的《北齊校書圖》。(5)隋唐五代時期的繪畫藝術,是中國繪畫的一個高峰在繼承魏晉以來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風格,產生出許多畫家和優(yōu)秀作品。隋,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繪畫藝術綜合了前代的風格,為唐代的大繁榮奠定了基礎。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是現存中國最早的山水畫,其影響深遠。中國的繪畫發(fā)展是與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從唐朝開始,由于是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再加上唐詩的偉大成就和影響,繪畫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種“畫中有詩”的意境,希望通過繪畫來表達一種心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為當時繪畫的主流,文人畫從此興起。唐朝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開創(chuàng)了新紀元。唐代在隋代承前啟后過渡的基礎上,獲得了全面的發(fā)展。初唐杰出畫家閻立本善于描繪重大事件,傳世作品有《步輦圖》。盛唐時期的吳道子在人物畫(含宗教畫)和山水畫領域里都有重大貢獻。他的人物畫,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譽為“六法俱全”,人物衣帶如風吹波動,人稱“吳帶當風”,代表了人物畫發(fā)展的成熟,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圖》《孔子像》等,后人稱他為“畫圣”。此外,隋唐時期,敦煌莫高窟壁畫盛極一時。
(6)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畫學興起,適應民間需要,繪畫成為商品
這些因素,使繪畫藝術得以全面發(fā)展。各畫種全面發(fā)展,題材愈加廣泛,畫派并出,空前繁榮,盛極一時,其光輝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現了以水墨寫意為主體的文人畫,講求詩書畫統(tǒng)一,注重筆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畫派新支。體備眾法,流派紛呈,名家輩出是這一時期繪畫藝術的特點。風俗畫是當時畫壇的最大亮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最高的風俗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創(chuàng)作的《清明上河圖》長卷。它描繪了北宋汴河沿岸風光和繁華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畫家的寫實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關、人群、虹橋、樓觀、店鋪、市街、駝隊,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畫得入微傳神。
(7)元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
教材介紹了這一時期反映文人畫風貌的寫意畫。代表作品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黃甲圖》、清代鄭板橋的《墨竹圖》。
元代帶來的審美意識的變異,這給中國畫的發(fā)展不可避免地帶來深刻地影響。元代卷軸畫風格總的發(fā)展趨勢是重視對古代傳統(tǒng)的繼承上,創(chuàng)新立意。突出表現就是文人畫開始占據畫壇的主導地位。所以適合于表現文人畫家意識的山水畫和枯木竹石、梅、蘭以及墨筆花鳥大量涌現,人物故事畫相對減少。隨著文人畫的繁榮,繪畫作品中詩、書、畫進一步密切結合而且成為普遍的風尚。這加強了中國畫的文學趣味,更好地體現了中國畫的民族特色。同時,繪畫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特別強調了筆墨技巧的運用,講究繪畫作品要具書法韻味,將書法融入畫法之中,在筆墨技巧上起了新的變化,使水墨寫意畫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突破。要求繪畫體現書法性用筆,反對刻意求工、求似,主張神似,逸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氣”,重視畫家主觀意興和思想感情抒發(fā)。中國畫在明代產生了許多流派,各派又在創(chuàng)作和理論上自成體系。清代的繪畫藝術,繼續(xù)著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日益占據畫壇主流,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以及水墨寫意畫盛行。更多的畫家在文人畫創(chuàng)作思想影響下,追求筆墨情趣,很多畫家鐘愛梅、蘭、竹、菊等題材和潑墨大寫意手法,他們的藝術對近現代花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三目“京劇的出現”
本目教材以京劇為例,簡要介紹了中國戲劇的發(fā)展歷史。
中國的戲曲藝術遠源流長、豐富多彩。早在原始社會,人們過著刀耕火種、捕魚打獵的生活。為了獲取食物,人們在采集或出獵以前,要進行跳舞、歡歌的祈禱活動,以求成功。原始社會的儀式性歌舞因為要用人來裝扮野獸或其他事物,便為后世人們裝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鑒。儀式性歌舞到后來發(fā)展為各種既娛神又娛人的節(jié)日民俗,成為一種歌舞傳統(tǒng)。以后,宮廷和民間還有各種祭祀神靈、驅除瘟神的儀式,大家載歌載舞,活動中還需要裝扮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以樂舞戲謔為職業(yè)的藝人,稱為優(yōu)伶,他們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專業(yè)演員。關于“優(yōu)伶”,有這樣的說法,據說,滑稽戲為中國戲曲的表演提供了重要基礎?;鼞蜃钤缡怯伞皟?yōu)”發(fā)展來的。優(yōu)是國王貴族的弄臣,專以諷刺國王和貴族的缺點為職業(yè)。戰(zhàn)國時期,楚莊王手下有一個叫優(yōu)孟的人,善于諷刺。宰相孫叔敖頗器重他。孫叔敖病危時,囑咐他的兒子日后窮困可找優(yōu)孟幫忙。孫叔敖死后,他的兒子果然窮得以打柴為生。優(yōu)孟得知后,穿戴起孫叔敖的衣冠,用一年的時間模仿孫叔敖的言談舉止,裝扮得十分相像。楚莊王以為孫叔敖復活,立即請他做宰相。優(yōu)孟卻說:像孫叔敖那樣出色的宰相死后他兒子都只能以打柴為生,做宰相有什么意思呢?然后唱了一首歌,諷刺做貪官要受罪,做清官要受窮。楚莊王聽后,感到對不起孫叔敖。立即招來其子,賜予土地和奴仆。于是,人們就把專以諷刺國王和貴族的缺點為職業(yè)的國王貴族弄臣稱為優(yōu)。早期的戲曲可能是說唱藝術。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配合管弦歌唱故事的“大曲”出現,用一支樂曲反復演唱敘述一個完整故事。北宋中葉,說唱藝人孔三傳創(chuàng)造了一種用以說唱長篇故事的新曲體“諸宮調”。諸宮調是按故事情節(jié)的需要選用一定的曲子說唱故事,大大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元朝時,中國戲曲藝術開始走向真正成熟。元代的戲曲形式稱為元雜劇。元雜劇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關漢卿和《竇娥冤》。此外,還有王實甫的《西廂記》等。明代前期,在宋元南戲的基礎之上,吸取元雜劇的藝術成分發(fā)展而來的戲曲形態(tài),形成另一種戲曲形式──傳奇。南戲,又稱戲文,是宋元時期在中國南方流行的戲曲藝術。南戲最初是民間小戲,后來發(fā)展為一種規(guī)模宏大的戲曲,每個戲少則十幾出,多則幾十出。在角色行當上較為齊全,有生、旦、凈、末、丑等。在表演方面,綜合運用歌唱、念白、動作等多種手段塑造舞臺形象。明初,統(tǒng)治階級大力提倡戲曲藝術,朱元璋對南戲《琵琶記》非常贊賞,喜愛有加。統(tǒng)治階級的提倡和南戲的繁榮,吸引了大量文人參與南戲寫作,使劇本更具有文學性。明代,南戲流行著弋陽、海鹽、余姚、昆山“四大聲腔”。弋陽腔高昂粗獷,發(fā)源于江西,在江蘇、湖南、福建、廣東及北方等地流行。海鹽腔細膩柔和,流行于浙江一帶。余姚腔也流行于浙杭一帶。昆山腔發(fā)源于江蘇昆山,最初只是些民間小唱,曲調悠揚婉轉,后來經著名戲曲名家魏良輔吸收其他聲腔的優(yōu)點,又借鑒了北曲的演唱方法,對昆腔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造出轉喉押調、字正腔圓的新腔,就是號稱“水磨腔”的昆曲。不久,傳奇作家梁魚辰利用改革后的昆曲,創(chuàng)作了《浣紗記》?!朵郊営洝穼懘呵飼r期吳越爭雄的故事。吳王夫差在相國伍員的支持下興兵伐越,欲報父仇,將越王勾踐困于會稽山。勾踐采納大夫范蠡計謀,厚禮卑辭,向吳王稱臣,并攜妻子大臣赴吳服役。勾踐在吳三年,敝衣勞作,曲意事關。于是吳王赦勾踐還鄉(xiāng)。越王回鄉(xiāng)后臥薪嘗膽,伺機復仇雪恥。范蠡舉薦未婚妻西施使用美人計,西施與范蠡傾訴離情,并把當年定情物溪紗各留一半,互囑毋忘。吳王色迷心竅恣意荒淫。越國此時兵精糧足,又施計謀使吳年荒糧盡并出師伐齊,越乘機侵吳,西施又從中迷惑吳王,使吳大敗。勾踐拜謝西施。范蠡與西施登舟遠遁。《浣紗記》使昆曲迅速傳播開來,傳奇的演唱便形成昆曲一統(tǒng)的局面,昆曲成為明朝戲曲的主要形式。昆曲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湯顯祖和《牡丹亭》。從中國的原始戲曲到昆曲,教材用一段的文字進行了簡要介紹,教師可以靈活處理。學生不必了解太多,只要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優(yōu)伶──元雜劇把中國戲曲藝術推向成熟──明代出現昆曲這一戲曲歷史發(fā)展線索就可以了。本目的重點是介紹京劇及其發(fā)展線索。元代的雜劇和宋元南戲的產生為地方戲曲樹立了楷模,大大推進了地方戲曲的發(fā)展。從明中葉到清初,昆腔由于唱腔的優(yōu)美和劇目的豐富,在劇壇上幾乎占有壓倒一切的優(yōu)勢。但從清初到近代,地方戲曲日趨繁盛,有的唱腔更加豐富了,有的劇目更加多樣了,并且有一批大型地方戲曲趨于定型和成熟。從聲腔系統(tǒng)來看,除昆腔外,還有梆子腔、高腔、皮簧等三大聲腔。屬于梆子腔系統(tǒng)的,有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等省的各路梆子戲;屬于高腔系統(tǒng)的,有江西、四川、湖南、福建、浙江等省的高腔戲;屬于皮簧系統(tǒng)的,則有湖北、安徽、廣西、廣東、云南等省的皮簧戲。在各種民間歌舞和曲藝的基礎上產生的民間小戲也很興盛,如湖北、湖南的花鼓戲;四川、云南的花燈戲;江西的采茶戲;安徽的黃梅戲;河北與東北一帶的嘣嘣戲等。這些地方戲曲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和風格。
北京自金元以來就是我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戲曲中心。清初北京已是昆曲、高腔、梆子腔爭勝的場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帶很有名氣的“三慶”徽戲班,由班主高朗亭率領,以為乾隆皇帝祝壽為名,來到北京演出。徽戲劇目繁多,大多為民間故事、歷史故事,表現英雄豪杰、愛國主義和生活情趣的內容,為廣大觀眾所喜愛,同時唱詞也淺顯直白,大多數人聽得懂。在表演上行當齊全,生旦凈丑,唱念做打,悲劇喜劇應有盡有。尤其是武打戲,把武術和雜技的技巧應用到劇中,十分火暴熱烈。
徽戲在北京經常和其他劇種同臺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鑒它們的長處。尤其是與以唱二黃調和西皮調為主的漢戲的合演,逐漸形成了二黃與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漢合流”的局面,后來徽劇又吸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文字劇目和表演方式,逐漸形成以“皮黃”為主要聲腔的京劇。到1840年左右,京劇的唱腔、念白、劇本和表演已經成熟,尤其是出現了以演“京戲”為主的一批演員,他們不再以徽戲、漢戲為名,而以演“京戲”自居。從此,誕生了一個獨立的劇種──京劇。在第一代京劇演員中,最著名的是三慶班的“頭牌”程長庚、春臺班的主演余三勝和四喜班的主演張二奎。早期的京劇以迷人的唱腔、豐富的劇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觀眾,使京城出現了京劇熱。同治、光緒年間,京劇已經被京城市民承認,成為人們最喜愛的舞臺藝術。有個叫沈蓉圃的畫家把同治、光緒年間的京劇十三位名演員照戲裝畫像,題為《同光名伶十三絕》。這“十三絕”是:老生、武生程長庚、盧勝奎、張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朱蓮芬、時小福、余紫云,老旦郝蘭田,丑角楊鳴玉、劉趕三。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京劇迎來了它的繁榮期,京城里形成了“滿城爭唱”的局面。由于京劇來源于地方戲,有著南北方許多劇種的優(yōu)點,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觀眾所接受。自從占據北京舞臺后,很多演員又走出京城,到全國各地演出,使京劇風靡全國,首先是天津,然后是上海、武漢、濟南等地,都成了京劇的發(fā)達地區(qū),擁有眾多的京劇觀眾。京劇具有其他劇種難以相比的影響力,被公認為“國劇”。隨著京劇在全國的廣泛流傳,各地需要很多京劇演員和文武場伴奏人員,于是,培養(yǎng)京劇人才的“科班”也日益增多。其中,1904年創(chuàng)立的喜連成班(1912年后改名為富連成)是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培養(yǎng)人才最多的一個。喜連成班由京劇教育家葉春善主持,教育家兼丑角演員蕭長華為總教習,在四十多年時間里,培養(yǎng)了“喜、連、富、盛、世、元、韻”七代七百多名京劇演員,許多人成為京劇的“頂梁”人物。在20世紀的20年代到50年代,京劇在不斷革新的基礎上,迅速發(fā)展,流派紛呈,新劇迭出,走向世界,達到了藝術上的頂峰時期,創(chuàng)造了中國戲曲史上令人振奮的輝煌。1919年,梅蘭芳率團首次赴日演出,京劇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1924年,梅蘭芳第二次赴日演出。應美國文化界人士邀請,梅蘭芳率團赴美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東方舞臺藝術第一次在西方出現,引起了強烈的轟動,電影大師卓別林、黑人歌唱家羅伯特與梅蘭芳結為好友,美國兩所大學授予梅蘭芳名譽博士稱號。1935年,梅蘭芳應邀到蘇聯(lián)訪問演出,東方藝術再一次轟動了世界,梅蘭芳與高爾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蕭伯納、布萊希特等世界文學藝術大師會面,受到了高度的贊揚。
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再適當補充一些有關京劇藝術的知識。京劇用胡琴、二胡、笛子、嗩吶等管弦樂器和鼓、板、鑼等打擊樂器伴奏。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各個行當的化妝如頭帶、臉譜、髯口、服裝等都有一定的譜式。京劇的表演藝術,繼承了中國古代戲曲歌舞并重的傳統(tǒng),將唱、念、做、打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藝術體系。它的表演都有一定的程式,采用虛擬性動作,把生活中事物通過抽象的表演,得到藝術的再現,取得虛實結合、形神兼?zhèn)涞男Ч5莩鰰r,主要靠演員的唱、念、做、打吸引觀眾,演員的表演才是演出成功的關鍵,所以,京劇就形成了以演員為中心的表演體制。自清末民初譚鑫培創(chuàng)立“譚派”以后,又出現了好幾個有影響的流派。比如余叔巖創(chuàng)立的余派、言菊明創(chuàng)立的言派、高慶奎創(chuàng)立的高派、馬連良創(chuàng)立的馬派等。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漢字與書法藝術”一目的教學。教師主要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理清其演變的基本脈絡,歸納漢字形體演變的總趨勢。`教師可首先采用談話法,了解學生對漢字的演變了解程度。在課堂上重點講清:我國的漢字起源于圖畫,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文字圖畫”。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用以記載占卜情況的文字,稱“甲骨文”。甲骨文之后,又相繼出現了鐘鼎文、篆書、隸書、楷書以及連筆書寫的草書和行書。雖然字形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它們的基本結構仍是相通的。
中國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教材首先簡介了書法藝術發(fā)展的兩個階段,又分別介紹了楷書、草書、行書的特點、發(fā)展脈絡以及各時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按時間順序梳理書法藝術在各個時期的發(fā)展特點。如: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眾多的書法家創(chuàng)造出風格多樣、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隋唐時期是我國書法藝術的高峰;宋元明清時期,書法藝術繼續(xù)發(fā)展,書法成為文人普遍愛好的一項藝術。特別要請學生注意看教材的碑帖,對比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的書法特點。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談談是否練習過書法?最喜歡哪一體?
關于“筆墨丹青中國畫”一目的教學,建議教師結合教材插圖并補充一些圖片資料,幫助學生理清中國畫發(fā)展的基本脈絡,體會各時期的繪畫特點。如: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有彩陶畫、巖畫、壁畫、地畫等。夏商周三代的繪畫以人物肖像為主,畫在墻壁上、絲帛上。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秦漢時期,繪畫藝術有進一步發(fā)展,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畫像磚等。魏晉南北朝時期,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出現了。中國畫逐漸演變成單幅的卷軸畫,成為獨立的藝術欣賞品,題材亦日益擴大。除人物、宗教題材外,初期山水畫也隨之出現。隋唐五代時期的繪畫藝術,是中國繪畫的一個高峰。在繼承魏晉以來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風格,產生出許多畫家和優(yōu)秀作品。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畫學興起,適應民間需要,繪畫成為商品,繪畫藝術得以全面發(fā)展。元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特別是反映文人畫風貌的寫意畫。
關于“京劇的出現”一目的教學,在知道中國戲曲發(fā)展的大致線索的基礎上重點了解京劇出現的時代背景。
2.教學案例
案例一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許多關于文字起源的傳說。古人常說“上古結繩而治”。古書上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睂嶋H上在文字產生之前,結繩是一種用來記事的方法。約定俗成,不同的繩結,或繩子的不同長短、顏色等,表示某種特定的含義。不過這只是一種記事方法,中國文字是通過另一種途徑逐漸形成的。我國的漢字起源于圖畫,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文字圖畫”。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是原始文字的雛形。
為什么說到商代,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因為從文字結構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經歷了相當長的演變過程,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結構,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結構,已出現了后世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為多,還有會意字、形聲字、指事字、假借字、轉注字。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它的發(fā)現對研究商周的歷史和中國文字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案例二看圖片展子虔的《游春圖》和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局部),體會隋唐畫家的繪畫特點。
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為現存最古的卷軸山水畫作品。畫中以青綠設色,金線勾勒,富有裝飾味,反映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盛唐的吳道子獨創(chuàng)性地運用狀如蘭葉、富有變化的筆法來表現人物,所畫的衣褶有輕盈飄舉的動感,人稱“吳帶當風”。這種新畫法已能表現各類物象的質感,不需要填色,純用水墨線條就可以繪成形神完備的作品。后人稱他為“畫圣”。
案例三截取一些著名的京劇名段,通過多媒體播放給學生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材料略
想一想:漢字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解題關鍵:尋找有利于漢字生存發(fā)展的各種因素。
思路引領:聯(lián)系必修一、必修二的相關內容以及初中學過的文化史知識綜合思考。
答案提示: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國家,保證了漢字使用的暢通無阻;漢字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區(qū)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條件,反之,我國眾多民族、眾多方言,為漢字的使用與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漢字自身的成熟與完美,也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談談中國書法和繪畫發(fā)展的基本脈絡。
解題關鍵:“書畫同源”,它們以獨特的風采,躋身于世界藝林,充滿魅力。
思路引領:在繼承前代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也注意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中國書畫的發(fā)展形式與傳統(tǒng)特色。
答案提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fā)階段,人們注重書法的實用功能,很少追求書法的審美功能。(2)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這時由隸書衍生出來的楷書、草書、行書,通過眾多書法家的努力實踐,臻于成熟。從此,書法的審美功能超過實用功能,自覺創(chuàng)造書法美成為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發(fā)展大致分為七個階段。(1)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有彩陶畫、巖畫、壁畫、地畫等。(2)夏商周三代的繪畫以人物肖像為主,畫在墻壁上、絲帛上。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3)秦漢時期,繪畫藝術有進一步發(fā)展。繪畫門類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畫像磚等。(4)魏晉南北朝時期,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出現了。這一時期士族興起,士大夫畫家活躍于畫壇。中國畫逐漸演變成單幅的卷軸畫,成為獨立的藝術欣賞品,題材亦日益擴大。除人物、宗教題材外,初期山水畫也隨之出現。同時,書畫理論著述的問世,指導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向。(5)隋唐五代時期的繪畫藝術,是中國繪畫的一個高峰。在繼承魏晉以來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風格,產生出許多畫家和優(yōu)秀作品。此外,隋唐時期,敦煌莫高窟壁畫盛極一時。(6)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畫學興起,適應民間需要,繪畫成為商品,繪畫藝術得以全面發(fā)展。各畫種全面發(fā)展,題材愈加廣泛,畫派并出,空前繁榮,盛極一時,其光輝璀璨,照耀百代。(7)元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特別是反映文人畫風貌的寫意畫。
二、學習延伸
材料略
閱讀上面兩首題畫詩,談談文人畫的精髓所在。
解題關鍵:文人畫。
思路引領:了解什么是文人畫。
答案提示:文人畫盛行于元明清時期,這一時期,要么是文人得不到重視,要么是文人受到的鉗制很多,文人們以畫寫意,也就是通過畫筆表述自己的思想感受,因此文人畫不是以寫真為目的,而是以表意為根本。因此,文人畫重寫意,講究的是氣韻、筆墨,通過筆墨表達主觀意念。所以我們欣賞元明時期的中國畫,感覺到的不是筆墨,不是色彩,更不是技巧,而是一種韻致,是一種無法用文字語言表述的韻致。即使是文字寫成的詩詞,其意境也常常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顧勤)
五、資料與注釋
1.原始資料
顧愷之畫論──“傳神寫照”
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又載:顧長康畫裴叔則,頰上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串嬚邔ぶ?,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p>
──《世說新語·巧藝》
2.課文注釋
古今一脈相承的漢字
漢字源遠流長。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幾種最古老的文字,如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chuàng)造的楔形文字、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chuàng)造的圣書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瑪雅人創(chuàng)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經成為死文字,不再使用。漢字從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現代文字,盡管在形體上、讀音上或字義上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在性質上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F代漢字和古代漢字一脈相承,現代漢字是從古代漢字基礎上逐漸演變、發(fā)展而來的。
《鸛魚石斧圖》賞析
1978年,在河南臨汝閻村出土了一件陶缸。其器形為敞口、圓唇、深腹,口徑厘米,底徑厘米,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是彩繪《鸛魚石斧圖》。這幅《鸛魚石斧圖》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
《鸛魚石斧圖》畫面縱37厘米,橫44厘米。在繪畫史上,它不僅反映了人類童年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了中國史前彩陶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
整幅作品的內容分為兩組:右邊畫的是一把豎立的裝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號和緊纏的繩子,都被真實、細致地用黑線條勾勒出來。左邊畫的是一只圓眸、長喙、兩腿直撐地面的水鳥。它昂著頭,身軀稍微向后傾,顯得非常健美,嘴上銜著一條大魚,面對豎立的石斧。
石斧是新石器時代人們普遍使用的生產工具。人們用石斧砍倒荊棘,開辟田地。人們用石斧防御猛獸襲擊,保護自身安全。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斗爭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自然,原始人對石斧產生了崇拜的心理。畫面上的石斧是經過作者精心藝術加工處理的,它不是簡單的靜物寫生。真實情況,石斧只能隨意平放,不會自然豎立。作者讓石斧巍然屹立在畫面右邊,斧刃朝向外邊,形象嚴肅,一絲不茍,顯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賦予靈性,人格化了。它已經成為氏族圖騰,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了。畫面上的水鳥,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是鸛,但也有少數研究者認為是鷺。不管是鸛也好,還是鷺也好,都是能給原始氏族帶來歡樂、吉祥的益鳥。鸛銜著大魚,虔誠地面對石斧,意味著向石斧奉獻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歡樂、豐收。這幅彩陶畫極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圖騰崇拜禮儀場面的一個特寫鏡頭。
一般彩陶上的繪畫以裝飾紋樣為主,像這種描繪物象的繪畫罕見?!尔X魚石斧圖》標志著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由紋飾繪畫向物象繪畫的發(fā)展。紋飾繪畫與器物密切結合,而物象繪畫與器物形狀基本脫節(jié),繪畫的獨立性增強了。整幅作品中,鸛、魚、石斧的描繪極具繪畫性。無論是形象的塑造,還是畫面的構思,都不像紋飾繪畫那樣考慮如何與器形有機結合,而它僅僅是以陶缸腹部表面作畫而已。在這里,繪畫性彩陶與幾何紋彩陶的分離,以至繪畫與陶器的分離,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人們審美觀念、創(chuàng)作思想及繪畫技巧向更高階段演進的體現。
《鸛魚石斧圖》的表現手法與創(chuàng)作思想具有以下特色:
作者根據石斧、鸛、畫的不同形象、內容和要求,用不同的藝術手法去表現。石斧和魚,用黑色線條勾勒輪廓,用起承轉合剛柔互用的筆致,把表現對象的形狀和神情描繪得十分生動;鸛則直接用色彩涂染形體,唯有眼睛,用濃重的黑線勾圈,中間用黑色圓點表現眼睛,顯得分外有神。這幅作品已經孕育了中國繪畫傳統(tǒng)藝術表現手法的兩種基本形式──勾勒和沒骨。
用黑色線條準確地勾勒出石斧的真實形象,并賦予它靈性,把它人格化,讓它巍然屹立在畫面上,從這樣的構思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中國史前繪畫藝術家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思想。
顧愷之
顧愷之(346—407),字長康,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市)人。東晉大畫家。他認為,“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畫人物之所以難,不僅難在不容易掌握人的形象特征,而且更難在不容易表現人的精神面貌。上面兩個實例對我們理解顧愷之“傳神寫照”的繪畫理論很有幫助。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眉目足以傳情,明確地把人的精神、情感規(guī)定為藝術的表現對象,并將其置于突出地位,是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的一大貢獻。然而,顧愷之并不認為只有眼睛才能傳神,他畫裴叔則,將其面頰上的三根毫毛畫出來,使觀者立刻感到“有如神明,殊勝未安時”。這就是說,畫家要觀察表現對象,將表現對象的特征真實地再現出來?!皞魃駥懻铡钡睦L畫理論,意味著鼓勵畫家通過探索,來表現人生超脫、永恒的精神境界。這種繪畫理論與魏晉人物品藻和詩文評價的注重神韻是相通的。以風姿神貌的品評替代先前純理性重道德倫理的評價,這使顧愷之的畫論有了更為重要的審美意義。
王冕與畫墨梅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他出生在浙江諸暨一戶貧苦農民家庭,自幼好學如癡?!睹魇贰酚涊d: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附近佛寺長明燈下讀書。有一天,王冕把牛放到野地吃草,自己跑到私塾里去聽老師講課,天黑了,想起牛,結果牛不見了,回家被父親責打一頓。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會稽一位叫韓性的讀書人,韓性收王冕為徒,教他讀書作畫。王冕青年時代曾一度熱衷于功名,但參加科舉屢試不中,于是他焚毀文章,永絕仕途,浪跡江湖。他游杭州、逛金陵,然后渡長江,跨淮河,經徐州、濟南到達大都,長途跋涉,使他的視野和胸襟大大開擴,使他對社會現實和統(tǒng)治階級的認識更加深刻、清楚。由于王冕的詩畫風格特異,不同凡響,聲名鵲起,在大都期間,士大夫都爭走館下,向他求詩索畫,一時縑素山積,而他經常援筆揮灑,頃刻而就。據記載,他不愿意為達官貴人服務,曾畫一幅梅花懸掛在墻壁上,并題詩云:“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彼洺WI諷元朝統(tǒng)治者,險些入獄。后來,他被迫隱姓埋名在家鄉(xiāng)九里山蟄居,白天種粟鋤豆,灌園養(yǎng)魚,晚上讀書作畫,過著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他在居室周圍種植了上千株梅樹,數百棵桃樹和杏樹,自題為“梅花屋”。
畫墨梅,始于北宋華光法師。據說他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外墻干掛石材裝配式建筑構件檢測與認證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電商平臺退貨及消費者權益保護規(guī)范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電子商務平臺運營技術服務合同
- 2025年度幼兒教師聘用合同(含教學成果及考核評價)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葡萄種植與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牛羊肉加工企業(yè)自動化生產線改造合同
- 2025年全球及中國蒸汽式空氣加濕器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2030全球坐駕式叉車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極性聚合物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奢侈品專賣店居間合同
- 2024年湖南高速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數學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上海鐵路局招聘筆試沖刺題2025
- 國旗班指揮刀訓練動作要領
- 春季安全開學第一課
-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教學課件
- 肖像繪畫市場發(fā)展現狀調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預測報告
- 2021-2022學年遼寧省重點高中協(xié)作校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 同等學力英語申碩考試詞匯(第六版大綱)電子版
- 墓地個人協(xié)議合同模板
- 2024年部編版初中語文各年級教師用書七年級(上冊)
- 企事業(yè)單位公建項目物業(yè)管理全套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