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詩歌的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_第1頁
評價詩歌的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_第2頁
評價詩歌的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_第3頁
評價詩歌的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_第4頁
評價詩歌的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歌鑒賞

第一節(jié)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是詩歌鑒賞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詩歌的思想內容是詩歌通過藝術意境傳達給讀者的感情狀態(tài),一般指詩歌畫面反映的狀況或現象、詩歌的主題、詩人寄托的情感等。分析、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必須借助對詩歌形象的分析,聯系寫作背景等因素全面綜合來考慮。所謂“評價”大多是對寫了什么、內容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作出判斷。從近幾年高考試題來看,真正要求作出評價的不多,即使是涉及這一層面,也多是開放性的題目,考生可任選一個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倒是分析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類題目設題比較多。不同題材的詩歌往往表現了特定的思想內容,那么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根據詩歌的題材,大致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高考中,常見的詩歌題材有以下七種類型。[題材特征]詠史懷古詩,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等為題材,通過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描寫古跡來抒發(fā)詩人的興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諷今。形式標志主要體現為:一是標題中有“詠史”“懷古”“登某古跡有懷”“古人名+詠”等,如李商隱的《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劉禹錫的《石頭城》《烏衣巷》、陳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臺歌》、杜甫的《詠懷古跡》《蜀相》《八陣圖》等。二是內容為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如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李商隱的《馬嵬》、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內容情感]詠史懷古,往往是詩人借懷古傷今或嘆個人命運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事件、古跡等。歷史人物如屈原、吳王、賈誼、王昭君、曹植、諸葛亮、隋煬帝、唐明皇、楊貴妃、李煜等,歷史事件如馬嵬事件、隋滅、項羽自刎、安史之亂等,歷史古跡如廢都荒臺、離宮舊苑、驪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烏江亭、陳琳墓、李白墳等。作者借古自比,或感嘆歷史,或影射當今。作者身置其外,站在歷史的高度,表達獨特觀點,啟迪世人。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理性反思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王安石《烏江亭》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作者身置其外,站在歷史的高度,表達獨特觀點,啟迪世人。

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與際遇和作者有了某種相似性,觸發(fā)點在古人,落腳點在自己。

悲嘆古人際遇,感傷己之情懷特點歸納: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被貶)對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負,建功業(yè),得遂心愿,自己卻因為某種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盡其用,從而有了郁郁寡歡乃至消極遁世之心。同病相憐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體現自己的不得意懷人傷己舉例

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方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傾談神鬼不談治國之策實則借賈誼來寫自己的同產的遭遇,抒發(fā)并強化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借論古之得失,諷時勸世憂國特點歸納:古代以寒士為主流的詩人,在心懷濟天下拯黎民的念頭而去關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時,常借寫古跡、古事來表達對現實的關切、熱情、不滿或是警戒的一類詩歌。懷古盡管觸點在古,但實際上表現了對現實的強烈關注。懷古傷今

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作者身置其中,發(fā)一己感慨;第二類是古盛今衰型:繁華遠去,只留荒蕪,物換星移,世事滄桑第一類是物是人非型。風景依舊,朱顏已改。物是人非,諷今傷今二、懷古詩內容歸納內容分類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答題方法懷人傷己(人事)懷古傷今(景,古跡)理性反思(客觀表述看法)感慨壯志難酬,懷才不遇;昔盛今衰的傷感,物事人非的滄桑;借古諷今的感傷;理性反思,啟迪后人。借景抒情、對比、化用典故、襯托、抑揚等藝術技法。找準連接點(主旨)[即時應用]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臺城

韋莊[注]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注]

韋莊(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人。(1)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因為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依然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題材特征]詠物言志詩是指借助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一類詩歌。其所詠之物可以是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山川日月、風雨雷電、器物玩好,等等。詩中的“物”或是描寫的對象,或是抒情的對象。那么如何判定詠物詩呢?從表達上看,或著重對所詠之物的特征、功能進行刻畫,或著重對所詠之物的某一內韻、精神進行吟詠??傊?,詠物詩的對象是單純的某個物,而寫景詩常常是寫多個物(或景)。從題目上看,或以所詠之物為詩名,例如虞世南的《蟬》、羅隱的《蜂》《雪》、齊己的《早梅》等?;蛞浴霸伳澄铩薄邦}某物”“某物吟”等為題目形式,例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黃巢的《題菊花》、于謙的《石灰吟》等。也有一些詠物詩不是以所詠之物為詩名,例如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杜牧的《山行》等。[內容情感]從內容與主旨看,詠物詩大體分為四類:

(1)單純詠物。僅僅狀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態(tài),僅求其形似,不賦予個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達詩人健康而高雅的審美情趣。如賀知章的《詠柳》贊美春柳的輕盈姿態(tài),僅透露一點對自然之物的喜愛之情。(2)托物言志(寓意)。名為詠物,實則為了詠人、抒情。往往通過描摹物象寫其特征與精神,融入個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懷,或以物自喻,或感己傷時。如李綱的《病?!?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借牛任勞任怨、志在眾生、唯有奉獻、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表達自己不忘抗金報國,為社稷蒼生甘愿勞苦的心志。

(3)托物喻理。通過詠物來表達一定的哲學或社會道理。如蘇軾《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道出只有主體與客體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來的道理。(4)托物諷世。通過詠物來揭示或批判社會的不公平現象。如羅隱的《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贊頌勤勞無私者的同時,更諷刺那些不勞而獲者。詠物言志詩所言之“志”在不同主旨的詠物詩中常常有不同的說法,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1)托物言志: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負與豪情壯志?;驅崿F個人理想,或報效國家。

(2)以物比興(比喻):或寄寓高尚的節(jié)操,或表達懷才不遇與命途多舛的傷感,或抒發(fā)年華易逝與理想破滅的哀愁。

(3)托物諷世:或憂國憂民,或感時傷世,或憤世嫉俗,或針砭時弊,或冷嘲熱諷。[常用技法]詠物詩不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于形似,詩人們更注重對所詠之物的神韻、品格進行發(fā)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還要神似。從具體描寫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寫(繪形繪色)與側面烘托。從整體構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比況)、象征、擬人、對比。從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即時應用]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1)這首詩寫菊時運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什么?請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對比的手法。把自己對菊的喜愛與王孫對菊花的鄙視對比,把秋菊的香溢池岸與高高在上卻無用的瓦松對比,突出菊之高潔。(2)詩人借“菊”表達了什么感情?試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托物言志(或象征),借寫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不高攀權貴、不慕名利而植根民間的高潔精神。[題材特征]在古代,有的詩人長期客居在外、滯留他鄉(xiāng),或漂泊異地,或謀求仕途,或被貶赴任途中,或游歷名山大川,或探親訪友。他們眼中有所見,耳中有所聞,心中有所感,由此觸發(fā)靈感,寫下詩篇。這類詩大多抒發(fā)綿綿的鄉(xiāng)愁,對親人無盡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凝聚了詩人的人生感嘆、漂泊愁苦。高考考查情況:2010廣東卷黃庭堅的《望江東》、全國課標卷江總的《雨雪曲》、全國卷陳與義的《雨》2011重慶卷張弼的《渡江》、全國卷周邦彥的《關河令》、江蘇卷杜甫的《春日憶李白》高考考查羈旅思鄉(xiāng)詩情況統(tǒng)計2012新課標全國卷晏幾道的《思遠人》、山東卷晁補之的《吳松道中》、江蘇卷溫庭筠的《夢江南》江西卷秦觀的《江城子》、四川卷曹伯啟的《子規(guī)》

2013山東卷江湜的《山寺夜起》、廣東卷張炎的《鷓鴣天》

、湖北卷歐陽修《臨江仙》

其主要的標志有:

(1)詩題中多含有

等一類能夠體現漂泊客居之意的詞語以及

等古代節(jié)日名。(2)常見意象有

等。還有如

等。特別是

時分,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羈旅愁思也會驀然而生。

[內容情感]

(1)天涯漂泊羈旅愁?!端藿ǖ陆贰短靸羯城锼肌?/p>

(2)望盡天涯懷人愁?!端{歌頭明月幾時有》《游子吟》

(3)羈旅他鄉(xiāng)幽怨憤。杜甫《登高》(4)抒發(fā)厭惡戰(zhàn)爭、思念家鄉(xiāng)親人之情。[常用技法](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羈旅思鄉(xiāng)詩一般是從旅人身邊的景物寫起,由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勾起心中所感,進而觸發(fā)詩人對遙遠故鄉(xiāng)的懷想,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對溫馨家庭生活的憧憬。

(2)樂景襯哀情(樂景寫哀)。“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以倍增其哀樂?!币詷肪皝硪r托哀情是羈旅思鄉(xiāng)類詩常用的表現手法。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3)對面落筆(又叫“反說”“側面落筆”)。詩人在表現懷遠、思歸之情時,不直接或不僅僅直接抒發(fā)對對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從對方著筆,想象對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詩人的苦恨離情,常常給人以曲折有致、情韻悠長之感。

(4)細節(jié)描寫。如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中攝取“臨發(fā)又開封”這一細節(jié)進一步將“意萬重”“說不盡”的鄉(xiāng)思形象化、具體化,尤能表達詩人對這封家書的慎重和對故鄉(xiāng)深深的眷眷思念,細節(jié)典型,生動感人。(5)因夢寄情,虛實結合。羈旅思鄉(xiāng)詩中的許多悲情都是借助夢境得以宣泄的。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明知不可能,卻還要堅持這種虛幻的夢境,以求一絲慰藉。然而夢境破滅之后帶來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絕望。即便如此,詩人還是慣常使用這種虛實相生的手法來傾訴自己的離情別緒。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征人怨柳中庸()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A.思念親友C.征人思鄉(xiāng)B.羈旅愁思檢測鞏固BAC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感時生情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簡析:“抱膝燈前”這一動作。[題材特征]古代交通不便,通訊不暢,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為了求仕而不得不暫離家園,為了從軍服役而不得不辭親別友,為了赴任遷謫而不得不別妻離子,為了躲避戰(zhàn)禍災荒而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吟詩贈別。高考考查情況:高考考查贈友送別詩情況統(tǒng)計2012湖北卷賈島的《送鄒明府游靈武》

、山東卷晁補之的《吳松道中

》、江蘇卷溫庭筠的《夢江南

》江西卷秦觀的《江城子》

2013福建卷梅堯臣的《送何遁山人歸蜀》、天津卷辛棄疾的《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重慶卷錢繼章的《鷓鴣天?酬孝峙》

這類詩的標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標題中往往有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此類詩常用如下意象:①

四大意象。②

等意象。送別詩中常見的空間意象:長亭、渡口、南浦勞勞亭歌李白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注釋:勞勞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約十五里左右,是沿長江順流而下的必經之地。送別之人常在此駐足,目送行人漸行漸遠。后來,勞勞亭便成了離別感傷的代名詞。長亭、渡口、南浦送別詩中常見的空間意象:謝亭李白謝亭離別后,風景每生愁??蜕⑶嗵焱?,山空碧水流。注釋:謝亭又稱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晀所建。后來謝亭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也便成了離愁的代名詞。長亭、渡口、南浦送別詩中常見的空間意象:灞陵行送別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注釋:長安東南三十里處有一條灞水,漢文帝葬于此,遂稱灞陵,水邊有灞陵亭。唐代人們出長安東門相送親友,常在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詩里常和別離聯系在一起。送別詩中常見的空間意象:長亭、渡口、南浦《南浦別》白居易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注釋:唐朝水運發(fā)達,大運河與眾多的河湖構成四通八達的水網。行旅之人出門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濱,是著名的水濱送別地。像長亭一樣成為唐代送別之處的代名詞。送別詩的情感:哀傷凄婉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重送裴郎中貶吉州劉長卿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送別詩的情感:慷慨豁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別董大

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內容情感]不同的人生際遇,不同的時間場合,不同的送別對象,所以送別詩表現的思想感情也不盡相同,主要分為四大類:

(1)哀婉凄傷的離別之愁。“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逼鄾鰬K淡的意境與哀婉凄傷的離愁別緒是送別詩中最傳統(tǒng)的基調和最常見的情感風格。特別是在送別遷客,送別落第舉子,或客中送別、病中送別、佳節(jié)送別以及乍逢旋別中更易使人產生別易聚難、前途茫然的凄愴感。(2)憂傷憤懣的不平之意。這類詩主要借送友自抒胸臆、一吐塊壘,或借別情來明心志(如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反映個人命運際遇的變化或時代社會政治的情況,多見于遷謫、歸隱時的送別詩,表達失意之情、憤懣之氣。

(3)激昂慷慨的勉勵之情。在一些宦游(為功名而游)而別、殺敵報國而別、新官上任而別的送別中,文人士子們更是胸懷大志,俟機報國,渴望“贏得生前身后名”,借送別表達激昂高亢、蓬勃奮發(fā)的精神。如岑參的《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4)勸勉慰藉的關切之意。這類詩勸勉慰藉與友情同在,借送別表達作者對友人關心、撫慰、牽掛、勉勵之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元二使安西》(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別董大》(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月光給人的感覺是朦朧、迷離、蒼涼的,這與深邃悠長、委婉憂傷的離情別緒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鄉(xiāng)、思親的象征義,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懷。(烘托)

暮色朦朧中的蒼茫感與別離這種憂傷的情感相協(xié)調;(情景交融)傍晚飛鳥歸林、魚沉潭底,對于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征夫來說,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離情別緒。(反襯)送別詩常用傍晚月夜等時間意象[常用技法](1)寓情于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詩人觸景傷懷,常借落日余暉、明月孤帆、渡頭柳絮、流水通波、江風寒雨、清猿北雁、浮云飛蓬這些意象,營造一種迷茫而悲涼、空廓而深沉的意境。先寫景后抒情,一般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先敘別后寫景,一般叫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寫人的離情心緒,而是通過寫眼中物有傷離之意來烘托人的傷離之深,大有“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這種技法常與擬人的修辭手法一起合用。例如杜牧的《贈別二首(其二)》“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3)以樂景襯哀情(也叫樂景寫哀或反襯)。冷色調的凄風苦雨,渲染出清冷蕭瑟的送別環(huán)境,正好襯托離別的哀愁。暖色調的良辰美景又何嘗不能反襯離人的懊惱?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和離別的難堪,美好景色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使人物的感傷之情倍感沉郁。

(4)想象(也叫虛擬或虛實結合)。送別詩常在作者觸景生情的基礎上向前推想,或想象分別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或虛擬所到之地的民情風俗,或設想未來可能遇到的種種情景,或設想其別后的行旅之景和愁苦心境。這些想象實質上是表達自己對朋友的留戀和關切。[即時應用]4.閱讀下面的一首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送魏十六還蘇州①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②切切不堪聞。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云。[注]

①皇甫冉:唐代詩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從蘇州(即“姑蘇”)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為毗陵郡)方向來拜訪他;魏十六返回蘇州時,作者乘船相送。②陰蟲:指蟋蟀。(1)簡要概括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鑒賞古代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這首送別詩,寫得感情深摯而又筆調輕靈,相當別致。第一、二句寫送別時那種令人黯然神傷的環(huán)境,表現了詩人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與友人分別,心情異常沉重。三、四兩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與此時的秋夜作對比,進一步表達了離情別緒。參考答案: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內心的沉重與感傷,也表達了設想別后而流露出的留戀、孤獨和惆悵。(2)全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請作簡要賞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鑒賞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全詩結構巧妙,語雖平淡而意味深長。前兩句實寫詩人送別之景,烘托情。后兩句想象明天,與此時的秋夜作對比,進一步表達了離情別緒,又是虛寫??忌痤}時,一定要結合詩歌思想感情來分析。參考答案:詩中的“實”是詩人送別友人時深夜的環(huán)境,“虛”是詩人想象別后的明天,自己在歸舟中回望蘇州,只見悠悠白云而不見友人;詩人借助想象,運用以虛寫實的手法拓展了詩歌意境,深化了送別友人時的感情(留戀、孤寂和感傷)。[題材特征]邊塞征戰(zhàn)詩是以邊疆地區(qū)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邊塞征戰(zhàn)詩到唐代進入黃金時代,并形成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王翰,另外王維、李白、杜甫等也寫過大量的邊塞詩。其主要標志有:

(1)標題往往有“行”“軍”“征人”“塞”“戍”等與軍旅有關的字。(2)詩中意象多反映邊地風貌與軍旅生活。自然景觀類:黃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邊關、黃河、雨雪、風沙等。地理區(qū)域類:塞外、雁門、漠北、玉門關、黃河、沙磧、陰山、樓蘭、薊北、西山、受降城等。戰(zhàn)事器具類: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戰(zhàn)馬、戈矛劍戟、斧鉞弓箭等。人物類:戍卒、將帥、胡人、單于等。樂曲類:《梅花落》《折楊柳》《關山月》《行路難》《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渭城曲》)等。[內容情感]邊塞征戰(zhàn)詩表達的主要思想情感:

(1)保家衛(wèi)國、建立功名的壯志豪情。或表現“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從軍熱情;或抒寫將軍出塞,馳騁疆場的豐功偉績;或謳歌功業(yè)理想,不惜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這類思想情感主要表現在初唐時期。

(2)奮勇殺敵、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蛎鑼憫?zhàn)爭的激烈,表現將士勇敢頑強的英雄氣魄;或描寫豪邁從征,表現將士視死如歸的勇氣與大無畏的精神;或描寫邊塞環(huán)境的惡劣,表現將士不畏艱險的犧牲精神。(3)雄奇瑰麗、奇異獨特的邊塞風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蕭關、冰川雪峰、火山熱海等,這些邊塞風景,常常充滿一種昂揚雄壯的情感基調。

(4)征人思鄉(xiāng)的情愁。描寫征人思鄉(xiāng),或表現邊塞將士久戍思鄉(xiāng)的精神痛苦,揭示愛國與思鄉(xiāng)的矛盾;或極寫邊地環(huán)境的惡劣與從軍生活的艱苦,表現將士無法排遣的思鄉(xiāng)深情;或寫戍邊生活的單調無聊,表達渴望歸家的期望,等等。(5)凄苦哀怨的怨戰(zhàn)情緒,凄厲沉痛的反戰(zhàn)思考。或表現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呼吁朝廷停止窮兵黷武的政策;或極寫戰(zhàn)事之慘烈,控訴邊將的無能、朝廷的用人不當;或揭示軍中的不公與腐敗,譴責邊將的驕奢、朝廷的昏聵;或諷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發(fā)對戰(zhàn)爭的思考。

(6)對和平安寧的邊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來的喜悅和贊頌之情。[常用技法]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辭方面的,主要有夸張、對比、互文、用典等。

(1)夸張。例如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用夸張手法極力渲染環(huán)境的艱苦、天氣的惡劣,從而反襯出將士的不畏艱難和高昂的愛國熱情。(2)對比。例如高適的《燕歌行》:“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將將軍和士兵苦樂懸殊的生活進行對比,隱約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結果。

(3)互文。例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薄扒亍迸c“漢”互補見義,即明月仍是秦漢時的明月,山關仍是秦漢時的山關,以此來映襯物是人非。(4)用典。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唯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只輪歸??撸粤粢患ㄌ焐??!逼渲校谝痪溆民R援屢立戰(zhàn)功,被封為伏波將軍的故事;第二句用班超投筆從戎,封定遠侯的故事;第三句引用古代晉人與姜戎敗秦的故事;第四句引用唐初薛仁貴西征突厥的故事。全詩用典,謳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視死如歸、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于犧牲的精神。第二,要立足于整體,有側重地分析其技法。邊塞征戰(zhàn)詩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征戰(zhàn)場面的描寫,日常生活的擷取。其側重點又有不同,有的側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著力于意境的營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發(fā)。

(1)側重于表現人物形象的,常用側面烘托、動作肖像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手法。

(2)著力于意境營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虛實結合等手法。[即時應用]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塞下曲

戎昱

北風凋白草,胡馬日骎骎①。

夜后戍樓月,秋來邊將心。

鐵衣霜露重,戰(zhàn)馬歲年深。

自有盧龍塞②,煙塵飛至今。[注]

①骎骎(qīnqīn):馬跑得很快。②盧龍塞:古地名。(1)請概括首聯描寫的“塞下”環(huán)境的特點,并分析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這首詩刻畫了怎樣的邊將形象?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頷、頸兩聯寫了邊將戍邊環(huán)境艱苦與工作辛苦,用“秋”與邊將的心情相關聯,正如戍樓之月,是凄苦孤寂的?!皻q年深”,指出時間之長,有思鄉(xiāng)之情,“煙塵飛至今”,有厭恨之意。答案:(1)特點:自然環(huán)境險惡;軍情緊急。作用:營造了肅殺的氛圍,渲染了邊塞緊張的戰(zhàn)爭氣氛,為邊將的出場勾勒背景。(答“是為邊將出場作鋪墊”也可)(2)刻畫了一個飽受戍邊之苦、思鄉(xiāng)之愁的邊將形象。表現了對戰(zhàn)爭給邊塞將士帶來的苦難的同情和對從古至今延綿不斷的戰(zhàn)爭的厭倦,寄寓了詩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意思對即可)[題材特征]嚴格地講,山水田園詩分為山水詩與田園詩。山水詩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通過記游山水以表現對美不勝收的山水景物的流連與熱愛,其鼻祖是東晉的謝靈運。田園詩指主要以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為吟詠對象的詩,其通過對山林田野的描寫,營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氛圍,借此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對寧靜和平生活的向往,其鼻祖是東晉的陶淵明。到了唐代,山水詩與田園詩常常融為一體,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維。[內容情感]山水田園詩表現的情感思想主要是贊美山河、熱愛自然,向往自由、厭惡官場,憎惡黑暗、渴望歸隱,閑適淡泊、悠然自得等,具體表現為三點:

(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蛎鑼懘笞匀恢燮鎵邀?,表達詩人寬闊心胸與高遠志向;或描寫山水之雄偉壯闊,展現詩人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或借奔騰的江河、變幻的景物,反映詩人熱愛山川風物、追求自由的精神。(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或以恬淡之心抒寫山水清幽,或以淡泊之語描摹閑淡心境,或表現詩人對自然的依戀、追求與熱愛,或寄托恬淡靜雅的隱逸之樂,或表達厭倦官場的超脫之情。

(3)借景遣懷的沉郁凄情?;蛴蔂N爛之景引發(fā)詩人山川永恒、人生短暫之嘆;或借縹緲凄迷之意境,透露詩人失意悵惘心緒;或借異鄉(xiāng)山水,表達客居孤寂思緒;或借凄風苦雨,寄寓貶謫憂憤;或借眼前山水,表達憂國憂民之情;或借瑰麗壯景、盎然春意反襯悲時傷世之痛。[常用技法]山水田園詩的常用技法主要表現在寫景抒情的方法上:第一,比喻、擬人、夸張、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比喻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擬人如“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王維《書事》);夸張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對比如“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王維《田園樂·其六》),桃紅柳綠,色彩對比。第二,寫景的表現手法:

(1)白描與工筆。白描,簡單地羅列,簡潔地描寫。工筆,細致入微地刻畫,重彩濃墨地描繪。如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薄俺蹙啊笔浅醮旱年柟?,“緒風”是冬季殘留下來的寒風。“新陽”為新春,“故陰”是已過去的冬季?!白凐Q禽”意為鳴叫的鳥兒變換著種類。本詩寫了初春的風、陽光、池塘、春草、弱柳、鳴禽等,一句數景,每景必以準確的字眼形容,極其細膩。(2)觀察角度高、低、俯、仰的變化與遠近高低的順序。

(3)光、影、色彩的渲染,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運用。

(4)虛實結合(眼前之景與想象之景)。如“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前兩句是對揚州過去景物的想象描寫,是虛寫;第四句化用杜牧詩意,使人聯想揚州當年盛況;第五句寫出揚州今日荒涼破敗的景象,虛實結合,寄寓詩人對昔盛今衰的感慨。(5)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化動為靜與化靜為動)。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用“跳魚”的“撥剌鳴”襯托江面的寧謐安靜,以動襯靜,愈見其靜。第三,常用的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2)樂景寫哀(反襯),用歡樂的景物或場景寫哀傷的心情。如“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孟云卿《寒食》)第一句寫江南美麗的風景,第二句寫寒食節(jié)自己生活的悲苦;三、四句寫寒食節(jié)不吃飯食的原因。文章以江南的美景反襯詩人的境況,以樂景寫哀情。[即時應用]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天津橋春望

雍陶[注]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注]雍陶:晚唐詩人。(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柳絲隨風飄揚。這是一幅明媚綺麗的津橋春日圖。(2)這首詩采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對比和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詩的一、二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讓人自然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題材特征]愛情閨怨詩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fā)離別相思之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體可分為愛情詩和閨怨詩(包括宮怨詩)。此類詩的主要標志是:

(1)標題中多含“怨”“懷”“思”“別”“憶”“望夫”“×婦嘆”“閨怨”“幽恨”“寄良人”,或直接用“無題”等字眼,如王昌齡的《閨怨》。

(2)詩中常有“眉鎖”“翠樓”“綺席”“碧紗”“鴛被”“相思枕”“白發(fā)”“秋風”“夜雨”“寒月”“寒衣”“殘夢”“淚如雨”“春風楊柳”“雁聲月明”“紅妝對鏡”“喜鵲報枝”“雨燕雙飛”“臨箋淚長”等帶有閨房色彩或帶有思人韻味的凄清的意象,如張籍的《憶遠》。[內容情感]縱觀古代愛情閨怨詩,其內容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表現詩人對妻子的真摯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贈內詩和悼亡詩兩類。如杜甫的《月夜》(“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與元稹的《離思五首》(“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2)以婦女角度寫的閨怨詩,它包括宮怨詩、離婦詩、棄婦詩、別離相思詩。

(3)未能終成眷屬的男女戀情詩,如李商隱的無題詩。愛情閨怨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或表現夫妻相濡以沫的生活,或表現夫妻別離后的真摯思念,或表現對戍邊丈夫的懷念與憂慮,或表現夫妻間生死不渝的愛情。

(2)孤苦幽寂的命運之悲。此類情感主要體現在宮怨詩中。主要表現幽居宮中的凄涼與孤獨,宮內生活的單調、無聊和對命運的哀痛與怨恨,以及對自由、對愛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還有一些詩歌借“宮怨”之名,抒發(fā)郁結于心的某種怨情。如章碣的《東都望幸》:“懶修珠翠上高臺,眉月連娟恨不開。縱使東巡也無益,君王自領美人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