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_第1頁
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_第2頁
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_第3頁
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_第4頁
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參與的過程,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上探索、求知的主體。因此,我校教師深深懂得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選擇問題,自己制定解決方案,給學生較大的自由選擇權。教師必須了解學生,找準教學的起點,在全面深入研究學生和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實際狀況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動態(tài)化的教學過程,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開展調查、訪問、參觀等實踐活動,通過感官、數學計算、科學知識、人際協商解決活動中的沖突,通過實踐活動感受生動的現實生活,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情境性。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教學活動安排在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中,可以使學生積極投入問題情境中,自覺地參與數學實踐的探究活動。如,教學“圓面積”課始,數學張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了學生喜歡看的解放軍叔叔打仗中用手榴彈炸敵人的情境,通過電腦模擬實際的爆炸場面,再由此提煉出圓及圓面積公式推導簡圖,讓學生回答: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選擇有關信息,你可以求出什么問題?采用這種音像式問題情境,聲像并茂、真實生動,使學生如臨其境,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促進了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協調發(fā)展。合作性。探究活動離不開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既有明確的分工,防止出現互相推諉、被動參與或惟我獨尊的情況,又要注意小組成員之間的通力合作。如讓學生設計“郊游乘車”方案時,我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互動。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活動空間,以獲得更多的相互交流機會,以利于學生更自然、更大膽、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產生共生效應,達到共同發(fā)展提高。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學會在合作中與人協調和施展自我,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探究活動的效率。開放性。綜合性的學習探究活動,必須是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活動。必須讓學生在游戲中、在實踐操作中、在交流研討中、在合作互動中、在情感體驗中去應用數學,從而獲得認識社會、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與策略。例如,在復習“利息”時,六年級張老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開放式的探究練習:2001年春節(jié),張大伯把18000元錢存入銀行,定期兩年,再過一個月就要到期了,但是前幾天張大嬸突遇車禍住院治療,急需用這18000元錢,可是銀行規(guī)定:凡不到期取款一律按活期計息,為這張大伯左右為難,請你替張大伯想想辦法。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出了多種解決辦法:方法一:救人如救火,先治傷要緊,損失一點錢就算了;方法二:向親戚朋友暫借一個月,一個月后歸還;方法三:先向銀行貸款18000元,時間為一個月,一個月后再取出存款還貸款;方法四:把家里值錢的東西賤賣了先救人,一個月后再取出存款使用……最后師生共同探討覺得方法三最好。這樣既復習了課本知識,又不囿于書本,將課上“活”了。某項探究活動告一段落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交流分享探究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評判探究成果的多少與優(yōu)劣,而是創(chuàng)造一個真誠傾訴和啟迪思維碰撞的機會,通過傾聽分享他人的活動成果和心得感受。交流與分享的成果內容,不僅包括物化的探究報告、改革建議、圖書資料等,還包括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內心體驗。如在探究過程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遇到過哪些困難?困難克服后心理感受怎樣,等等。另外,在交流時,我們堅持在某小組發(fā)言的基礎上,讓其他同學對他們的發(fā)言內容提問或提出建議,使交流過程成為全班同學共同反思的過程。3、改革評價機制是開展“綜合與實踐”教學的有力保證。教學評價在數學綜合實踐課教學中具有導向和監(jiān)控的作用。為了充分發(fā)揮數學綜合實踐課教學在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方面的作用,必須構建新的評價機制,這是確保數學綜合實踐課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1)在評價主體上,由注重單一評價向多元評價的轉變。傳統的評價主體是單一的,評價模式是由上而下的單向直線式的,學生作為被評價的對象而被排斥在評價主體之外,而新的教學課程評價理念則主張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互動性。因此,我校部分年級在評價中采用了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參評、教師綜合評定的民主的、開放性的多方協商評定法,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由于是讓學生自我評價,其壓力較小,學生可以充分地暢談自己參與活動的體驗、經驗和教訓,自由地交換意見,同時,這種集體和個人的自我評價也可以使學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熏陶和教育。(2)在評價內容上,由過去注重知識向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轉變。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多樣性決定了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而以往的評價內容,僅關注學生的卷面成績,考試的內容僅局限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學期我校的期末評價與考試內容有了較大的改革。評價的內容除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外,還依據課程標準,從“情感與態(tài)度”、“合作與交流”、“課外實踐”、“創(chuàng)新與思維”等非學業(yè)方面進行評價,豐富了評價內涵,關注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考試的內容上,加強了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內容,注重了考試內容的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3)在評價形式上,由單一形式向多種形式的轉變。評價形式上,我們堅持做到四個結合。①把分項考核與綜合評定相結合。我們將數學學科分為計算、操作、實踐、解答等幾個方面,分時間、分階段進行考核,每項分別評價,然后綜合評定;②把考評與活動相結合。為了讓天真爛漫的一年級學生能樂觀地面對學習、面對考試,我們嘗試用“算二十四”、“舉辦數學趣味園”等游藝形式,讓學生在樂中學、樂中考、體驗愉悅和成功;③把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我們把數學科和語文科結合起來,讓學生用指定數量的人民幣到超市、菜場購買春游所需的物品,讓營業(yè)員評價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④把教學過程中的評價與期末評價相結合。我們把日常教育教學中的口頭評價、作業(yè)批改評價、單元練習評價、成長檔案袋評價、活動表現評價等,同期末評價相結合起來,激勵學生努力,促進學生發(fā)展。(4)在評價過程上,由注重結論向強調過程轉變。數學綜合實踐課教學是通過一個個項目來展開的,評價應側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數學素養(yǎng),而不是通過學習所獲取的學習結果。那種通過書面考試來評價一個學生的所得所失,針對學習的結果打上一個分數,是很不合理的。因此,我校在評價上把著力點放在過程上,既看項目的確定是否有價值,內容設計是否具有可探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學,又看完成活動是否做到全員參與和全程體驗,還看學生在活動中的合作態(tài)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動中主動發(fā)現問題和探索問題的能力,使評價真正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fā)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三)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實踐路徑的研究《標準(2011年版)》指出:“綜合和實踐的教學,重在實踐,重在綜合。重在實踐是指在活動中,注重學生自主參與、全過程參與,注重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重在綜合是指在活動中,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數學與其他學科、數學內部知識的聯系和綜合應用?!蓖瑫r,《標準(2011年版)》還指出:“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活動應當保證每學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課內外相結合。提倡把這種教學形式體現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币虼耍虒W實踐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拓展課程渠道和實施路徑,合理設計并組織實施“綜合與實踐”學習活動,在多維學習中實現數學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1、開展以問題為載體的項目探究型活動,引導學生積累“從頭到尾”思考問題的經驗數學教學中“綜合與實踐”學習活動的開展可以有多種形式,根據《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以問題為載體的項目探究型活動應是“綜合與實踐”學習活動的基本形式,應當保證每學期至少一次,如標準中提到的“分扣子”“繪制校園平面圖”“旅游計劃”“象征性長跑”等,再如“正方體的截面可能是幾邊形”“栽蒜苗”“一塊近似于梯形的水田面積的測量計算”等,這類活動往往無法簡單地應用已知信息直接解決問題,需要經歷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需要學生收集相關材料,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工,需要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從而促進學生不斷積累“從頭到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經驗。以問題為載體的項目探究型活動的設計和組織要把握好幾個關鍵,一是設計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問題要與學生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結合,要關注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要能激發(fā)學生充分、自主地參與活動。問題既可來自教材或教師,也可以由學生發(fā)現和提出。二是組織學生設計好探究活動的方案,策劃好研究過程,學會“從頭到尾”想問題。三是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進行實踐、思考、交流的空間,重視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全過程參與,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示,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反思與總結。案例1:“漏水實驗”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從漏水現象中發(fā)現和提出問題:一個沒有擰緊的水龍頭,一年會漏掉多少水呢?.組織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得出:要知道“一年會漏掉多少水”,可以先測量“一分鐘漏掉多少水”,再通過計算得出。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具體的實驗方案,準備實驗工具,設計相關的記錄表格等。.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通過計算得出“一年會漏掉多少水”,撰寫實驗報告。.組織學生交流實驗結果,討論相關問題。首先組織學生交流實驗結果,分享實驗過程的經驗體會。再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討論相關問題,如一分鐘漏掉的水如果裝在礦泉水瓶中,大約有幾瓶?如果每人每天喝水2升,一個水龍頭一年漏掉的水夠多少人喝一天?最后可以呈現一些與節(jié)約用水相關的材料,引導學生體會節(jié)約用水的必要性。.引導學生反思和評價。組織學生對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小組分工的合理性、實驗過程的科學性等進行反思、評價。上述“漏水實驗”的活動,引導學生充分經歷“從漏水現象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實驗研究漏水量—進行交流分享,結合研究結果討論、提出建議—自我反思和評價”的過程,即經歷“從頭到尾”思考問題的全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有思維的介入,有理解能力、交流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共同作用,能有效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綜合發(fā)展。案例2:“正方體的截面可能是幾邊形”實驗報告.實驗的起因老師先讓我們動手切一個正方體,觀察截面可能是幾邊形?.實驗的過程我用西瓜切出八個小正方體作為實驗材料。我想,切出的這個截面一定可以是三邊形或四邊形,也可能是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到底能不能切出這么多種形狀,試試看!先從三角形開始想,把正方形的一個角切去,截面就是一個三角形。然后是四邊形,能切出正方形截面嗎?能,從任何一個面垂直切下去都可以得到正方形的截面。我又試了試,還能切成長方形。從兩個相對的面斜一點切下去,還要保證切的時候上下兩個底面下刀的地方邊長相等。在切的時候,如果上面的邊切短一些,下邊長一些,就能得到一個梯形。我接著想,能不能切出五邊形?我們切了半天終于切了出來。用刀經過五個面,就能切出五邊形,我想是不是用刀經過六個面就能切出六邊形呢?果真切出了六邊形。那能不能切出七邊形、八邊形呢?我反復地切都沒能切出來。.實驗的結論切出的截面有三角形、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等)、五邊形、六邊形。正方體截面最多能得到六邊形,不可能有七邊形、八邊形。因為這些截面的邊都在正方體的表面上,而且一個面只有一條邊,正方體只有六個面,所以截面最多只能有六條邊。.實驗的聯想正方體能切出這些形狀不同的截面,那圓柱體、圓錐體還能切出什么樣的圖形呢?太好玩了,我們以后還要接著做這樣的實驗。既能玩,又能讓我們學到知識。上述案例是北京市海淀區(qū)上地實驗小學的一位學生開展的一項“綜合與實踐”學習活動后寫下的實驗報告(注:案例選自《新世紀足跡2008》,學生的實驗報告中原有實際切成的西瓜的照片,因照片不是很清晰,所以只留下示意圖)。學生的探究過程很精彩,從這份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經歷了“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準備材料——進行實驗,逐步探索——分析實驗情況,得出結論”的“從頭到尾”的研究問題的全過程,這名小學生勤于動腦、善于觀察、堅持不懈,使實驗得以成功,這樣的研究活動無疑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綜合應用、研究問題能力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2、精心設計“實踐性作業(yè)”,鼓勵學生記錄和表達,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標準(2011年版)》在闡述“綜合與實踐”時提出:“提倡把這種教學形式體現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也就是說,像“漏水實驗”“旅游計劃”這樣的項目探究型活動一般每學期1?2次即可,但平時可以再設計一些探究過程相對簡單的“實踐性作業(yè)”,如“剪一個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制作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紙盒”“估測一片樹葉的面積”、“調查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體積或容積”,通過這些“實踐性作業(yè)”促進學生應用意識、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形成。這樣的“實踐性作業(yè)”教材中也有一些安排,教師可以利用好教材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性活動,教師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行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yè)”。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進行“實踐性作業(yè)”時記錄相關數據與觀察發(fā)現等,鼓勵學生用觀察報告、數學日記、調查報告、小論文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并通過班級交流討論、板報集中展示、報刊文集刊登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展示交流。案例3:“認識厘米和米”的實踐性作業(yè)一位教師為了引導學生“體驗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課前課后布置了四次課外實踐作業(yè)。課外實踐作業(yè)(一):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用腳量一量你的小房間的長。反饋時,先讓學生說一說根據自己量的結果與爸爸、媽媽量的結果是否一樣?為什么?通過交流,學生初步了解“爸爸的腳長,量出來的數據?。晃业哪_短,量出來的數據大”。學生初步體驗到了同一物體用不同的長度作單位量,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課外實踐作業(yè)(二):請你和同桌一起用一拃來量一量課桌桌面的長。這次作業(yè)是在第一次作業(yè)反饋后,直接布置同桌在課間進行實踐和交流,通過實踐和交流讓學生第二次體驗到“雖然都用一拃來量課桌桌面的長,但同桌兩人的一拃也有長短,所以量出來的數據也不相同,但比較接近”。課外實踐作業(yè)(三):請你用數學書來量一量你的小房間的長、課桌桌面的長。作業(yè)反饋時,學生不僅得出了每個房間的長的數據,還比出了誰的房間的長要長一些,知道了課桌是一樣長的。學生體會到因為這次測量都是用數學書封面的長來量的,單位統一,就可以進行比較了。課外實踐作業(yè)(四):請你用尺來量一量你的小房間的長和課桌桌面的長。第四次作業(yè)是在學生認識了米和厘米后布置和反饋的,通過實踐加深了對米和厘米的認識,同時促進學生建立標準長度單位和自選長度單位的聯系。認識“厘米和米”的教學,教材編寫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認識公用單位。但要在一節(jié)課里讓學生積累這樣的經驗往往有一定的困難,因為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對度量單位的體驗比較少。因此,教師設計了幾次人人能參與和完成的課外實踐作業(yè),讓全體學生在操作實踐中,體會了用自選單位進行度量的方法,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幾次實踐性作業(yè),讓學生對長度單位的體驗更加深刻,厘米、米的概念的建立更為清晰。案例4:一則數學調查日記——喝哪種牛奶合算大家都喝過牛奶,它的品種也很多:甜牛奶、純牛奶、蘆薈酸奶、草莓牛奶、高品牛奶……,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我調查得到的訂購情況吧!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白雪酸奶的訂購的戶數最多,而純鮮奶200mL的訂購戶數最少,但為什么同樣的牛奶980mL訂購的戶數卻較多呢?那就讓我們來做個計算吧!相信你一看結果謎底自然就揭開了。純鮮奶:980mL(7元/盒)200mL(2元/盒)200+2=100(mL/元)980+7=140(mlL元) 140-100=40(mL)同樣1元錢可以多吃40mL的牛奶。現在知道了吧!我的體會: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存在,經過這次調查和計算,讓我知道了花同樣的錢,可多買點牛奶,不是更實惠嗎?也許你沒注意吧!平時多開展調查,寫寫數學日記,可謂是一舉兩得,既可使自己進一步認識數學,使數學學得更扎實,又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學數學就得多觀察、多思考、多發(fā)現。這是一則學生的數學調查日記,學生用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一次調查獲得的數據,并進行了計算和分析,體會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的實踐性活動,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1元錢可以多吃40mL牛奶”更多的是一份智慧。3、組織開展“數學節(jié)”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促進數學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為了全面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引導學生從更廣的層面上感受數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營造“學數學,用數學,愛數學”的氛圍,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在開展“綜合與實踐”學習活動時,還可以策劃和組織一些年級性甚至是全校性的“數學節(jié)”活動??梢允菍m椥缘幕顒樱纭啊鲋袑W’作品展示會”“數學家故事會”“數學真奇妙閱讀交流會”“數學日記匯展”“數學謎語大會”等;也可以是綜合性的數學節(jié)活動,如“多彩童年,快樂數學”“數學周”“數學智慧街”“暢游數學樂園”等。如“開啟智慧,讓快樂與數學同行”數學節(jié)活動,主要包括數學節(jié)節(jié)標設計、數學小故事征文、數學游園會、班級主題墻報等,歷時兩周。下面摘錄“數學節(jié)”部分活動內容及學生作品。(1)數學節(jié)標的設計。學生用圖畫的方式去描繪心中的數學,用自己對數學的理解設計了很多有創(chuàng)意的節(jié)標。(2)數學小故事征文。學生用優(yōu)美的文字、生動的情節(jié)、有趣的故事寫下了自己對數學的理解與體會,寫下了自己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故事和學習樂趣。(3)數學主題墻報。每個班級利用墻壁、數學角等搭建各種各樣的數學文化平臺,展示數學文化魅力,并結合墻報開展一次主題數學課?;顒又?,全校每個教室布置溫馨,注重數學味,凸顯數學特色。如“數學智慧星”“數學小報”“數學名家”“數字王國”等,處處發(fā)揮著數學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深化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識,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如下圖為一個班的數學主題墻報。(4)數學特色游園活動。為了讓嚴謹枯燥的數學充滿情趣,讓每個孩子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學校分年級段設計開展了數學游園活動。數學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設計了形式多樣、內容有趣的數學游戲,如一年級組的“今天我當家”“沙漠尋寶”“小小神算手”“神奇七巧板”“數學迷宮”;二年級組的“24點大比拼”“小心地雷”“神奇撲克”。三年級組的“奇思妙想美麗的圖案”“瞎子尋寶”;還有五年級組的“猜數游戲”“聰明13點”等。各個教室的游園現場,場面火爆,氣氛熱烈,每一位學生在數學王國里大顯身手、答題闖關,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才能,體會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悅。下面兩幅圖是“數學游園活動宣傳海報”。這些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多途徑、多方法、多角度親近數學的舞臺,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思維、學會合作,充分地享受著數學的樂趣,汲取著數學的養(yǎng)分,收獲著全新的數學體驗。有學生在參與了數學節(jié)活動之后寫下了這樣的體會:“數學是一席豐盛的大餐,它有那么多的滋味”“數學就像一勺糖水,讓人回味無窮;數學也像荒漠中的一塊綠洲,使人心曠神怡;數學更像千回百轉的勝境,讓人流連忘返”。這些活動豐富了數學課程形態(tài),實現了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四)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領域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求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課程資源與課程有著密切的關系??梢哉f,沒有課程資源的支持,課程的存在就形同虛設。有課程就必定有一定的課程資源作為前提。廣義的課程資源不僅包括課程的要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等。同時也包括課程實施的條件,如可直接影響和決定課程實施水平與范圍的人力、財力、時間、場所、媒介、設備、實施等。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個新領域,已開發(fā)利用資源甚少。廣大教師由于視野過于狹隘,缺乏課程資源意識,因而在活動設計中,就認為該領域無教材,無輔導書,是沒法上了。但實際上,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的課程資源實際上是相當豐富的,只要善于發(fā)現,做個開發(fā)資源的有心人,自然就會有收獲。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對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領域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展開探究。1、拓展教材資源現行的各種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都是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相關理念編寫的,無一例外地給師生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數學實踐活動”案例及“綜合應用”案例。這些內容毫無疑問也應當是“農村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資源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校和教師應當重視對教材的二度開發(fā):如何結合學生實際、學校實際及地方特點,拓展、利用這些現成的案例。為此,我們向課題組成員提出了“立足教材、用好教材、拓寬教材”的指導意見,并組織老師們對于課本上的每次“數學實踐活動”或“綜合應用”開展認真的研討,集思廣益,形成高質量的預案。從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來看,其中有很多不乏精彩的亮點的活動。如,在學生掌握了百分數的相關知識后,蔣勇老師組織學生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浮在水面上的雞蛋”的活動,既使學生內化了百分數的知識,也使學生初步明白了隨著鹽溶液濃度的增大,溶液的比重也逐漸增大,并在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雞蛋才能浮在水面的物理學道理,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埋下了伏筆;郭志芬老師執(zhí)教的“布置我的房間”的活動課,通過剪折畫等活動,提高了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在進一步鞏固軸對稱知識的同時也激發(fā)學生了審美情趣;賈再洪老師指導學生利用比例知識進行了“鎮(zhèn)標有多高”的活動,又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激發(fā)了學生學好、用好數學的強烈愿望。2、關注校園資源“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我們的學習多么快樂”,童年時光總是那么純真美好,校園生活又是那么讓人倍感親切而難忘。從同學到老師,從課內到課外,從語數英再到其他學科,乃至校園中的一草一木,對學生來講校園生活總是最親近、最鮮活的。理所當然,校園資源一旦成為數學綜合實踐資源的一部分,也必然最容易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和探究興趣。關注校園生活、立足學校實際、開發(fā)利用好校園資源,對有效開展好“農村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無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范勤娟老師在學校舉行田徑運動會期間,組織低年級學生開展了“運動會上找數學”的活動,起到了溫故知新的效果:既復習了數的認識,也讓學生了解了怎樣用符號表示分秒等新知識。負責圖書管理的史息良老師,利用工作之便,設計了“編碼的學問”的活動,使學生掌握了的數字編碼的一些初步知識,了解到數字編碼在軍事、經濟、日常工作生活等領域里的重要作用,強烈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課題組主持人李文偉校長,在一段時間發(fā)現校園內浪費現象比較嚴重,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滴水、一度電的作用”的活動,在使學生明白了聚少成多的數學道理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浪費資源可恥,節(jié)約資源光榮”的節(jié)能與環(huán)保意識。3、調動家庭資源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家家都有一本“帳”。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家庭生活也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可以這樣說家庭中發(fā)生的大事小情幾乎都與數學有關。但受諸如獨生子女、長輩溺愛等種種原因的影響,現在的大部分學生對家庭中的這些大事小情一般都是漠不關心的,當然就更談不上如何用數學的方法去幫助父母分析解決家中瑣事,為父母排憂解難。作為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有義務、有必要想方設法調動“家庭資源”,組織學生通過數學手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去了解自己的家庭,關注自己的家庭。如,學完24時計時法這一章節(jié)的知識,曹麗娟老師組織學生開展了“我的作息時間表”的活動,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也提出并修正了學生的一些不良作息習慣;在學生認識了“年月日”以后,吳曉平老師組織學生開展了了“生日的故事”的活動,通過了解、交流各自家庭成員的生日,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長輩、對家庭的感情。崔琴娣老師組織學生開展的“畫畫我的家”的綜合應用活動,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配合下,通過“量一量、畫一畫、算一算”等系列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俞春海老師在學生掌握了小數四則運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了“算算我家的日常開支”的活動,使學生感到父母掙錢不易的同時,又紛紛表示要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生活習慣,自然而然地產生長大要報答父母的感恩思想。4、共享網絡資源隨著“三農政策”的大力推進,農村經濟進入了新一輪的快速發(fā)展期,電腦、網絡已大量進入尋常農村家庭。像我們這樣地處蘇南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村小學,也大都安裝了“校園網”,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稊祵W課程標準》也強調:“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于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睌祵W與網絡密不可分,一方面,數學是網絡存在、發(fā)展的基礎;另一方面,網絡上也承載著大量的數學資源,用好這一部分資源,對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必將產生十分積極的作用。如,錢學勤老師在讓學生預先調查的基礎上,在網絡教室里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趣味性很強的“數字網址”活動,通過“匯報一驗證一隨意輸入一談感想”等環(huán)節(jié),學生找到了很多有純數字組成的網址名稱,充分感受到數學的實用和簡約。沈菊華老師組織了“中國古代的數學家”的活動,讓學生在網絡中尋找相關資料,然后交流中共享成果,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一次又一次被這些偉大的數學家以及他們創(chuàng)造的數學文明深深打動,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自尊心,產生了強烈的學好數學的內驅力。5、挖掘社會資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笔侨嗣窠逃姨招兄壬珜У纳罱逃闹饕^點,當前的數學課程改革正是秉承了這一理念,十分強調將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農村社會生活豐富而多姿,尤其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更是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資源。我們課題組成員因地而宜、因時而宜,緊緊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設計了一部分形式多樣、操作性強,且能體現本地農村特色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方案?!爸挥薪處煾挥袆?chuàng)造精神,才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人才?!痹谵r村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資源開發(fā)、利用過程中,我們十分注重將課題組成員的個體創(chuàng)造與團體的智慧融合在一起,對選定的資源對象,進行去偽存真、精雕細刻的數學化加工,并努力制定出實踐性、綜合性強、適合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學習水平的活動方案,以便使學生能在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享受到學習數學的無限樂趣,深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絢爛多姿的科學光輝與無所不能的現實力量。六、研究的初步成效二年來的艱難探索,交織著成功和失敗,喜悅和彷徨,經過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在教師專業(yè)成長、教育教學效果、學校管理諸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一)構建了農村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策略和實踐路徑“綜合與實踐”這一知識領域突出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幾何、統計與概率三個知識領域的整合與銜接,體現了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融合和共同作用,強調把課本上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對學生而言,這個學習內容是一種具有現實性、問題性、實踐性、綜合性和探索性的新型學習活動,我們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綜合與實踐”課型特點的基礎上,經過學習、實踐、反思,一致認為,運用“問題情境-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應用-評價體驗”或者“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猜想-驗證探究-拓展延伸”這兩種基本模式進行教學,能有效發(fā)揮人教版教材的優(yōu)勢。當然,這兩種基本教學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的變化,靈活運用。(二)形成有效的“綜合與實踐”校本課程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問題解決”的要求是: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運用一些知識加以解決;能探索分析解決簡單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經歷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能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蘇教版教材對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第二學段的學習要求是:在給定目標后,感受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設計思路、制訂簡單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蘇教版教材的內容編排,我們決定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尋找一些符合時代氣息的資源,開發(fā)研究適合我們農村學校實際的校本課程,并最終形成了如下操作模式:活動背景-活動目標-活動過程-活動反思。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真正從“學會”變?yōu)椤皶W”。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結合課本知識,根據教學需要,就地取材,利用本地資源進行開發(fā)研究,拓寬教學內容,使教學更有效。(三)探索并形成了適合農村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教學的評價方式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被诖?,我們實施“綜合與實踐”教學評價時,尤其關注學生的處境與需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尊重和體現個性差異,以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和實踐意識。我們加大對學生的動態(tài)化評價,對活動的全過程評價設計了“評價標準的綜合要素”,包括:學生在活動中參與的態(tài)度,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體驗,學生在活動中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在活動中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學生的個體差異等。這樣的評價要素,充分體現了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此外,我們還注意了以下評價方式的運用。1、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綜合與實踐能力進行自評、互評;2、用描述的方式評價學生的成就或表現;3、用感謝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4、建立“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三級評價檔案袋。(四)師生的“教”與“學”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實驗的過程是探索、進取、創(chuàng)新的過程。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我們的實驗教師付出了很多,同時也收獲不小。教師的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能結合課本“綜合與實踐應用”課或利用社會資源,精心設計實踐性、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帶領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操作、積極探索,以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使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