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居正蟒服像看明代賜服現(xiàn)象_第1頁
從張居正蟒服像看明代賜服現(xiàn)象_第2頁
從張居正蟒服像看明代賜服現(xiàn)象_第3頁
從張居正蟒服像看明代賜服現(xiàn)象_第4頁
從張居正蟒服像看明代賜服現(xiàn)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從張居正蟒服像看明代賜服現(xiàn)象發(fā)布日期:2012-08-23發(fā)布日期:2012-08-23趙連賞在明代諸多精美的人物畫像中,有一幅萬歷首輔張居正的彩色畫像(圖一)在明代諸多精美的人物畫像中,有一幅萬歷首輔張居正的彩色畫像(圖一)[1]該圖是一幅張居正的坐像,所畫人物似乎并不如他生前事跡那般傳奇,倒是其所穿賜服胸前的一個若龍首的蟒頭更顯十分的威風,為畫像增色不少。所謂“賜服”指的是由皇帝恩賜給有關(guān)人員的各類服飾。包括蟒服在內(nèi)的所有賜服并不屬于明代正式的國家服飾制度內(nèi)容,但卻又因為該類服飾蓋由皇帝所所謂“賜服”指的是由皇帝恩賜給有關(guān)人員的各類服飾。包括蟒服在內(nèi)的所有賜服并不屬于明代正式的國家服飾制度內(nèi)容,但卻又因為該類服飾蓋由皇帝所能夠彰顯穿著者與明代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在長達277年的長久時間里,服飾制度作為國家的典章制度,起到了禮序國家、穩(wěn)定社會的作用,為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自太祖朱元璋始,能夠彰顯穿著者與明代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在長達277年的長久時間里,服飾制度作為國家的典章制度,起到了禮序國家、穩(wěn)定社會的作用,為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自太祖朱元璋始,歷朝皇帝多會利用賜給臣下服飾的形式達到賜,穿著者在社會上具有一種超越一般人群服裝的特殊效果,眾不同的身份地位,所以,賜服的作用和影響當然也就非同一般了。激勵安撫的目的。賜服是明代一種特殊的政治文化現(xiàn)象,本文將從明代賜服的形式種類、受賜賜服是明代一種特殊的政治文化現(xiàn)象,本文將從明代賜服的形式種類、受賜范圍與等級兩個方面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介紹和探討。一、賜服的形式種類明代處于中國古代社會后期階段,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變化,服飾制度基本已一、賜服的形式種類明代處于中國古代社會后期階段,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變化,服飾制度基本已經(jīng)完備。相比歷史各代,從皇帝到庶民、從官服到民服、從禮服到便服,各類服飾體系周到健全。賜服就是依托這樣優(yōu)異基礎(chǔ)氛圍上產(chǎn)生的獨特服飾現(xiàn)象,它既與眾不同,又與現(xiàn)行的服飾體系區(qū)別不大,并且合理的借用了當時既有的服飾制度內(nèi)容,找到了它們之間有機的結(jié)合點,巧妙地形成了明代又一種獨特的服飾風飾體系周到健全。賜服就是依托這樣優(yōu)異基礎(chǔ)氛圍上產(chǎn)生的獨特服飾現(xiàn)象,它既與眾不同,又與現(xiàn)行的服飾體系區(qū)別不大,并且合理的借用了當時既有的服飾制度內(nèi)容,找到了它們之間有機的結(jié)合點,巧妙地形成了明代又一種獨特的服飾風格,被朱明王朝各帝大加利用。明代的賜服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賜服的常服形式常服是明代官服中內(nèi)容比較簡單、穿著最方便、利用率最高的服裝,用于平常上朝、視事穿著。洪武三年(1370年)所定常服制度內(nèi)容,主要由烏紗帽、團領(lǐng)衫、革帶、靴子等組成(圖二)。常服是明代官服中內(nèi)容比較簡單、穿著最方便、利用率最高的服裝,用于平常上朝、視事穿著。洪武三年(1370年)所定常服制度內(nèi)容,主要由烏紗帽、團領(lǐng)衫、革帶、靴子等組成(圖二)。[2]烏紗帽作為常服的首服,是從隋唐幞頭演變而來的。其制以竹篾或金屬絲為烏紗帽作為常服的首服,是從隋唐幞頭演變而來的。其制以竹篾或金屬絲為骨,形成體架,外表以烏紗成帽。整體呈前低后高之狀,帽頂為圓形,在帽的左右兩側(cè)還各插飾有一只長圓形的紗翅,算得上明代服飾的新創(chuàng)。后世乃至現(xiàn)代常右兩側(cè)還各插飾有一只長圓形的紗翅,算得上明代服飾的新創(chuàng)。后世乃至現(xiàn)代常常被人們比喻為官職的“烏紗帽”就是指的這款帽子。烏紗帽亦無高下之分,等級區(qū)別亦在袍和革帶。其一為袍的顏色,明代承唐宋以官服顏色區(qū)分等級的模式,[3]在此基礎(chǔ)上稍作更動。“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腰間所系的革帶也是歷來被用于標識等級和不同類別服飾的標識形式之一。在宋代,革帶的使用種類和禁忌就已都有了較為明確的記載,僅帶飾的種類就有金、銀、犀、銅、鐵、角、石、墨玉等若干種之多。但惟公服帶飾不許用玉。[5]明代公服的腰帶制度與宋制相近,帶用青革,帶身上按照品級高下分別裝有不同質(zhì)地的帶飾。特別是補制推出之前,革帶的作用更顯突出。如洪武三年定的常服□,□□□□?□□□□□□:□□□□□□:□□□□□□,??□□,一品玉,二品花犀,□□□□□,四品素金,□□□□□,六品、七品素銀,八品、九品烏角?!盵6]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定公、侯、駙馬、伯的束帶與一品同,雜職官與八、九品同。明代常服主要體現(xiàn)等級特征的內(nèi)容是補子。所謂“補子”就是一塊3-40厘米見方的織物,上面按需求織繡有不同的動物形象,綴于文武官員的團領(lǐng)衫上,以此達到區(qū)分官員等級的作用。補服亦是明代服飾的一個新創(chuàng),[7]補服的實際作用不僅豐富了明代官服的內(nèi)容,而且在昭明官員等級的同時,還首次將文武官員的身份用系列規(guī)范的補子標識表現(xiàn)了出來,結(jié)束了歷代文官與武官上朝時,同級、同品、同服飾令人難以分辨文武與等級的傳統(tǒng)模式。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文武官員常服補子內(nèi)容規(guī)定:公、侯、駙馬等用麒麟、白澤,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具體內(nèi)容為:“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保▓D三)[8]如圖一所示,張居正坐像頭戴黑色烏紗帽,身穿圓領(lǐng)袍,內(nèi)襯白色中單,腰系革帶,腳穿靴。這一裝束對照圖二、圖三所表現(xiàn)官員的常服裝飾,若先不看衣服的圖案,就能夠很容易的觀察出這也是一幅標準的明代官員常服的穿戴。所不同處在于,張居正穿著的圓領(lǐng)袍上裝飾的并不是他一品官本應(yīng)配飾的仙鶴補案,而是清晰又飾滿全衣的蟒紋,[9]這一區(qū)別就是常服與賜服的不同標示所在。2、賜服的公服形式公服是明代官服系列中又一種比較簡單的服裝,用于早晚朝奏事、持班、見□□□□□□□□□□□□□□□□?□□□□□□□:□□□□□□□,□□□□□□□[10]《唐會要?口服品第》:“舊口□□又有公服,亦名‘從省服’。一品已下,五品已上朔望、朝謁及見東宮則服之?!盵11]明代公服的用途與唐代有所差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立的公服制度為:頭戴展角幞頭,身穿盤領(lǐng)袍,腰系革帶,足登靴(圖四)。[12]幞頭,亦稱□□□□□□□□□□□□□□□□□□□□□□□□□□□?周五帝紀》:“初服常冠,以皂紗為之,加簪而不施纓導,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盵13]早期的幞頭是用一塊方巾覆于發(fā)髻上后折系而成的,具體系法如宋沈括《夢溪筆談》所云:“幞頭一謂之四角,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14]幞頭的形狀變化取決于內(nèi)襯巾子的造型。所謂“巾子”就是頭巾內(nèi)襯的支架,用桐木制成,上施以漆,可根據(jù)需要編成不同的造型,由此就會形成不同變化的幞頭。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隋大業(yè)十年(614年),禮官上疏裹頭者,宜裹巾子,與桐木為之,內(nèi)外皆漆?!盵15]至宋代,通過對幞頭的使用材料作了改進,則完全成為了水平的“平腳”式。整個幞頭也已由原來需要襯巾扎系的頭巾演變成了可以直接摘戴的冠帽了,并且□□□□□□□□□□?□□□□:□□□,□□□□□□□,□□□□,□止以軟帛垂腳??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里,紗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為堅,去其藤里,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盵16]宋代幞頭以平直伸長為特點,君臣皆常以左右平伸的幞頭為冠這一冠式,除體現(xiàn)出了時代特征之外,據(jù)說還可以防止臣僚們在朝時相互私語。元俞琰《席上腐談》:“宋又橫兩角,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盵17]明代官員公服頭戴的幞頭承襲宋代平腳幞頭之制,二層呈階梯式方頂?shù)墓隗w,前低后高,以皂紗為之。左右兩側(cè)的展角略有上翹,各長一尺二寸,不分品位等級高下,皆為一式。公服之口,□□□□□□□□□□□□□□□□□□□□,□□□□□□顏色等級與常服相同,袍分緋、青、綠。為進一步細化品官的等級標識,特別是一至四品官員服色都用緋色,過于籠統(tǒng),難以辨別這部分人的等級,又借鑒金元時期在百官公服上織以不同的花紋的制度方法,[18]利用其圖樣的大小不同劃分官□□□□□□□□□?□□□□:□□□,□□□□,□□□;□□,□□□花,徑三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小碎花紋,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雜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文。”[19]公服的革帶洪武二十六年規(guī)定:“一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四品,金荔枝;□□□□□□□□□□□,□□□□□□□”[20]撻尾,□□□□□□□□□□□□□□□□□□□□□□,□□□□□□□□□□,□□□□□□□意?!酢酢酢?車口志》:□□□□□,??□□□,□□□□□,名曰□□□□,取順下之義?!盵21]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文武品階腰帶,??高祖三品□,□□□□,□□□□□□□□□,□□□□□□□□,□□□□,□□□尾’?!盵22]靴為皂色。朝中公、侯、駙馬、伯服色、花樣、腰帶與一品相同。明代人物畫像又有一幅王鏊像(圖五),[23]所繪主人為明代武宗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人物服飾為頭戴黑色展角幞頭,身穿紅色圓領(lǐng)袍,內(nèi)襯白色中單,腰束革帶,足蹬長靴,端坐于椅子上。王鏊的這身裝束與我們之前剛剛介紹的明代公服內(nèi)容幾乎無異,區(qū)別也在其身上穿著圓領(lǐng)袍的圖案上面。王鏊正常公服袍身織飾的應(yīng)當是“徑五寸”的“大獨科花”,而他賜服上所裝飾的則是醒目的蟒紋。

3、賜服的忠靜服形式由忠靜冠、忠靜服、帶、履組成。時閣臣張璁因言:品官燕居之由忠靜冠、忠靜服、帶、履組成。時閣臣張璁因言:品官燕居之[25][26]是一款在商周時期就流[27]的形狀。忠靜冠仿其[24]明代的法定燕居之服在明代中后期才被確立。服未有明制,詭異之徒,竟為奇服以亂典章。乞更法古玄端,別為簡易之制,昭布天下,使貴賤有等。明世宗據(jù)古玄端更制“忠靜冠服”昭布于眾,供官員在閑燕之時穿著,并希望官員們“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主人玄冠朝服?!睗h鄭玄注:“玄冠,委貌也。”行的冠子,整體呈“上小下大”、“前高廣、后卑銳”式為冠匡,以烏紗冒之,冠后又作山形,冠前飾以三梁。四品以上冠緣用金,以下者用淺色絲線。忠靜服以纻絲紗羅為之,三品以上云飾,四品以下素。衣身前后可飾本等補子。內(nèi)襯深衣為玉色。素帶。素履,白襪。同樣處宴居場合,前者只同樣處宴居場合,前者只而后者則就可以穿著飾有顯著賜服圖就是皇帝身邊內(nèi)臣能按制度要求穿“飾本等補子”的忠靜服,案的賜服,其結(jié)果,表明的是穿著賜服者身份地位的不同。除上述三種賜服種類外,還有一類為數(shù)不少的賜服形式,們普遍穿著的“貼里”服。那些能夠得到皇帝賞識的太監(jiān)們,也可以得到超出本等職位標示的賜服。二、賜服的賜給范圍與等級賜服并非明代所創(chuàng),之前的許多朝代都有賜服存在,只是內(nèi)容形式、所賜等級范圍有些不盡相同。如在唐代武后延載元年(694年)內(nèi)出賜文武三品以上官員繡袍亦屬賜服。[28]又如,宋代延續(xù)五代舊制也是由皇帝賜給朝臣們各類賜服較多的朝代之一。從宋初太祖趙匡胤在建隆三年(962年)十月賜給近臣、軍校到后來的賜服色、賜錦袍、賜魚袋等,到后來的賜服色、賜錦袍、賜魚袋等,[29][30]但賜服現(xiàn)象卻又廣泛存在但又游離于服飾制度以外;既因他們業(yè)績優(yōu)秀或身份特殊受到種類繁多。因宋代的賜服多發(fā)生在交季時期,所以又稱“時服”。明代賜服雖不屬于國家的正式服飾制度范圍,于明代的政治生活之中。它來自于國家官服形式,飄忽虛擬,又華貴具體。可謂是不是服飾制度,又高于服飾制度的制度。那么,這種超級服飾都是什么人可以得到?內(nèi)容是什么?又有沒有等級之分呢?答案如下:1、賜服的賜給對象和內(nèi)容明代賜服的涵蓋范圍還是比較廣泛的,一般能得到這種特殊服飾的有三類人:第一類,少數(shù)朝臣有功于朝廷或名人后裔,高于自身品級官服的特別賞賜。如,

有未至一品而賜玉帶者,自洪武中自學士羅復(fù)仁始。衍圣公秩正二品,服織金麒麟袍、玉帶?!盵31]又如,開蟒服賜給朝臣先河的孝宗朝輔弼大臣謝遷、劉健、李東陽三人,因他們分別發(fā)揮自己特長,共同輔政成績卓著,時人形容三人配合默契有“李公某,劉公斷,謝公尤侃侃”[32]的贊語。孝宗皇帝為表彰他們的出色工作,自大明王朝建立以來,首次破例賜給每人蟒服,以之鼓勵。第二類,賜給宮中宦臣。以蟒服為賜服下賜臣屬,并不是首先從大臣開始的,□□□□□□□□□□□□?□□□□□□□□□□:□□□□□,□□□□□右,必蟒服。”[33]□□□,□□□□□□□□□?□□□□:□□□□,□□□□□□□□,玉圭,麟袍,犀帶。”[34]《補遺》卷一:“(正德初年)其時有日本國使臣宋素卿者入貢,賂瑾黃金千金,亦得飛魚?!狈N,而從一些遺留下來的明代文物上看確不僅于此。素卿者入貢,賂瑾黃金千金,亦得飛魚?!狈N,而從一些遺留下來的明代文物上看確不僅于此。明代萬歷年間世宗皇帝賜給當時日本國王豐臣秀吉的服飾中,魚等數(shù)種。[35]這里記載的只是麒麟和飛魚服兩現(xiàn)藏于日本京都廟法寺中原就有蟒、麒麟、飛2、賜服等級區(qū)分的。犀帶等。賜服不是皇帝隨意送給臣屬的普通禮物,實際的賜給當中是有比較嚴格等級內(nèi)容大致分為蟒服、飛魚服、斗牛服、麒麟服,□□□其它口子,玉帶、皇帝會根據(jù)臣屬的官職位置和對朝廷的貢獻大小,區(qū)分的。犀帶等。賜服不是皇帝隨意送給臣屬的普通禮物,實際的賜給當中是有比較嚴格等級內(nèi)容大致分為蟒服、飛魚服、斗牛服、麒麟服,□□□其它口子,玉帶、皇帝會根據(jù)臣屬的官職位置和對朝廷的貢獻大小,賜給相應(yīng)不同的華麗服飾,以資鼓勵,進而達到維護統(tǒng)治封建國家的目的。(1)蟒服一般而言,蟒服在賜服中的位置等級是排第一位的。其中,蟒服上所繪蟒獸紋飾形象是區(qū)分等級的標志。分有“坐蟒”與“行蟒”一般而言,蟒服在賜服中的位置等級是排第一位的。其中,蟒服上所繪蟒獸紋飾形象是區(qū)分等級的標志。分有“坐蟒”與“行蟒”兩種,坐蟒尤貴。服志》:張居正首輔明萬歷朝十年,從神宗初年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經(jīng)濟方面,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方面,服志》:張居正首輔明萬歷朝十年,從神宗初年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經(jīng)濟方面,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方面,“賜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盵36]啟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zhèn)防務(wù),都收到一定成效,連連受到萬歷帝的賞賜。圖一中的張居正坐像,所穿的賜服蟒圖案,就是“尤貴”的坐蟒形象。而王鏊在明代雖也貴為首輔,但他的為任時間與作為遠不及張效,連連受到萬歷帝的賞賜。圖一中的張居正坐像,所穿的賜服蟒圖案,就是“尤貴”的坐蟒形象。而王鏊在明代雖也貴為首輔,但他的為任時間與作為遠不及張居正。所以,居正。所以,圖五表現(xiàn)的王鏊像,其蟒袍正面繪制的蟒型就是一條正在行進的行蟒圖案,次張居正一等。(2)飛魚服飛魚服屬于第三級的賜服。嘉靖十七年(1504飛魚服屬于第三級的賜服。嘉靖十七年(1504年)閣臣劉健提議蟒服等的禁令時言道:“蟒、飛魚、斗牛本在所禁?!盵37]禁令時言道:“蟒、飛魚、斗牛本在所禁?!盵37](3)斗牛服斗牛服大致可列為第四等。張居正在剛剛?cè)腴w時,其才華初有綻露,得到神TOC\o"1-5"\h\z□□□□□□,□□□□□□□□□□□□□□?□□□□□:□□□□□,□居正獎諭之,賜金幣及秀蟒斗牛服。”[38](4)麒麟服等□□□□□□□□□□□□□□□□□□□□□□□□□□□□□□□□□帝根據(jù)官職地位情況經(jīng)常下賜的賞品。蟒服雖屬賜服排序中的貴者,但也有例外。清毛奇齡《明武宗外紀》:“十三年(1518年)正月,車駕將還京,禮部具迎駕儀,令京朝官各朝服迎候。而傳旨曳撒、大帽、鸞帶,且賜文武群臣大紅纻絲羅紗各一。其彩繡,一品斗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品麒麟,五至七品虎彪?!盵39]三、結(jié)語以上,大致介紹列舉了明代賜服的形式種類、受賜范圍與等級區(qū)分等內(nèi)容。通過這些賜服內(nèi)容的展示,可以看出,曾廣泛流行于明代社會政治生活中的賜服,雖然是以一種服飾的形式出現(xiàn)于社會之中,但它又不屬于國家的服飾制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還高于服飾制度。這種特殊的服飾現(xiàn)象,在構(gòu)成一道明代特殊風景的同時,賜服還在某種程度上實際充當著維護統(tǒng)國家治工具的作用。它的成功利用,包含了許多今天都值得總結(jié)思考的問題。其一,賜服的利用與完善,是受益于古代國家管理經(jīng)驗的提示,如唐宋時期賜服經(jīng)驗。其二,賜服的廣泛利用成功,是巧妙利用人類虛榮心里弱點的體現(xiàn)。其三,是借助了當時先進發(fā)達的紡織技術(shù),如萬歷帝賜給張居正的坐蟒服,就是用華貴金線采用織成手法技術(shù)完成的,使蟒服更加與眾不同。其四,賜服的合理利用,可以達到國家官員管理制度無法達到的盲區(qū),如對某些特殊人才在提拔上,遇到制度瓶頸時,可適當利用賜服進行調(diào)劑,起到特別的激勵作用。其五,賜服現(xiàn)象的完善,可以使國內(nèi)外的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得到適當控制,如永樂時期的對日關(guān)系,就因賜服的合理利用使海盜問題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不過,任何事情會都有它好壞兩個方面,由于賜服突出的彰顯作用,受到人們的青睞,使得賜服在明代社會的很多時間里被僭越,并且非常頑固,朝廷屢禁不止,甚至成為了明代朝綱無序的突出體現(xiàn)之一。參考文獻:荊州日報集團、荊州市文物局編著《古今人詠荊州》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84頁。

4卷,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4年24卷,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4年2月,[3]《宋史?輿服志》:“公服,口口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薄端问贰肪硪话傥迨?,中華書局,1977年,第3561頁。1976年。1977年,第3564頁。[6]《明史》卷六十七,中華書局,1974年,第1637頁。[7]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三“文臣章服,各以禽鳥定品級,此本朝獨創(chuàng)?!敝腥A書局,1980年,第348頁。[8]文見《明史》卷六十七,中華書局,1974年,第1638頁。圖見《古今圖書集成》第729冊,中華書局影印,1934年,第40頁。[9]賜服的蟒紋等標示,既有大面積織于袍身的,也有用補子表現(xiàn)賜紋的。[10]《北史》卷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101頁。[11]《唐會要》卷三十一,中華書局,1990年,第568頁。[12]明王圻等《三才圖會》(中)第152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3]《北史》卷十,中華書局,1974年,第371頁。沈括《夢溪筆談》卷一,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8頁。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商務(wù)印書館,1956年,第35頁。[16]1976年。1977年,第3564頁。[6]《明史》卷六十七,中華書局,1974年,第1637頁。[7]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三“文臣章服,各以禽鳥定品級,此本朝獨創(chuàng)。”中華書局,1980年,第348頁。[8]文見《明史》卷六十七,中華書局,1974年,第1638頁。圖見《古今圖書集成》第729冊,中華書局影印,1934年,第40頁。[9]賜服的蟒紋等標示,既有大面積織于袍身的,也有用補子表現(xiàn)賜紋的。[10]《北史》卷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101頁。[11]《唐會要》卷三十一,中華書局,1990年,第568頁。[12]明王圻等《三才圖會》(中)第152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3]《北史》卷十,中華書局,1974年,第371頁。沈括《夢溪筆談》卷一,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8頁。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商務(wù)印書館,1956年,第35頁。[16]《宋史》卷一百五十三,中華書局,1977年,第3564頁。[17]《四庫全書》第106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年,第602頁。[18]《元史?輿服志》:“公服,口口一品紫,大獨科花,徑五寸。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三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