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期末拔高練習題-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1頁
土壤期末拔高練習題-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2頁
土壤期末拔高練習題-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3頁
土壤期末拔高練習題-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4頁
土壤期末拔高練習題-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土壤期末拔高練習題一、單選題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圖是某山區(qū)梯田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題目。

??????????????1.影響水稻土形成的主導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 C.生物 D.人類活動2.隨著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

)A.厚度增加 B.養(yǎng)分減少 C.物質遷移加快 D.化學過程強度變弱云貴高原某小村寨以傳統(tǒng)玉米種植為主,石漠化嚴重,經(jīng)濟落后,近年來,通過區(qū)域整治與開發(fā),生態(tài)改善,村民收入提高。下圖示意整治前當?shù)赝寥篮穸扰c巖石裸露率、坡度與坡位的關系。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3.整治前當?shù)赝寥篮穸扰c巖石裸露率、坡度與坡位的關系(

)A.坡位越高,土壤厚度越小 B.巖石裸露率越高,土壤厚度越小

C.坡位越低,土壤厚度越大 D.坡度越大,土壤厚度越小4.村民種植玉米,造成石漠化最嚴重的坡位是(

)A.坡頂 B.上坡 C.下坡 D.洼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東北地區(qū)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機進行淺翻、旋耕作業(yè),形成了一層犁底層。2015年黑龍江海倫市啟動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改善黑土肥力,提高糧食產量。下圖為土壤改良前、后剖面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5.犁底層的形成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是(

)A.增加耕作層有機質,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B.改良土壤的通氣透水性,農作物不易爛根

C.阻礙農作物根系下扎延伸,產量下降 D.土壤蓄水能力強,提高農作物的抗旱能力6.秸稈還田對黑土質量提升的主要表現(xiàn)是(

)A.提升通氣透水性 B.增強土壤緊實度 C.增加土壤礦物質 D.提高土壤溫度肥力是指土壤為植物生長供應和協(xié)調養(yǎng)分、水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下表示意武夷山不同地區(qū)土壤類型及相應的區(qū)域背景資料。據(jù)此完成下列題。觀測點土壤類型土壤顏色海拔(米)氣候特征(年均溫,年均降水量)坡度母巖及母質植被①草甸土灰褐色21508.5℃,3000mm<10°火山凝灰?guī)r,殘積物山地草甸②黃壤黃棕色113612℃,2200mm33°火山凝灰?guī)r,殘積-坡積物杉木林③紅壤磚紅色26117.5℃,1950mm39°粗晶花崗巖,殘積-坡積物荒坡灌叢④紫色土紫紅色20818℃,1900mm27°紫色砂礫巖,殘積-坡積物荒坡灌叢7.與①相比,②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的主要原因是A.排水條件好,淋溶作用強 B.針葉林植被,生物總量少

C.坡積物較多,礦物質豐富 D.降水量較少,生物生長慢8.造成③④兩地土壤顏色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氣候 B.地形 C.植被 D.母質9.對比表中四地的環(huán)境資料,推測土壤肥力最高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0.從山頂?shù)赖推酵莸?,依次分布著()A.礫質土、壤土、砂土和黏土 B.黏土、壤土、砂土和礫質土

C.黏土、壤土、礫質土和砂土 D.礫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1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土壤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都來自成土母質

B.有機物直接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所以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主要標志

C.影響土壤形成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地形

D.溫帶季風氣候對應的地帶性土壤比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的地帶性土壤肥力小下圖為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據(jù)圖完成下列題。

12.圖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大氣、生物、地質、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對土壤形成有比較穩(wěn)定影響的要素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13.圖示區(qū)域()A.土壤肥力與生物活動密切相關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礦物養(yǎng)分主要來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高于草地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間分布特征對農業(yè)生產、植被恢復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圖為黃土高原某溝壑區(qū)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圖。讀圖,完成下列題。

14.圖甲表明,隨著坡度的增加()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的總儲水能力提高十分顯著

C.地表徑流下滲補給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地表徑流減少明顯15.從土壤水分條件看,黃土高原溝壑區(qū)植被生長條件較好的是()A.陽坡

緩坡 B.陽坡

陡坡 C.陰坡

陡坡 D.陰坡

緩坡為研究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特性的差異,某科研團隊在貴州—喀斯特實驗樣地(樣地內降水、溫度等氣候因素大致相當)進行了生態(tài)實驗研究。下圖為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抗蝕指數(shù)的實驗結果。據(jù)此完成下列問題。16.實驗結果表明(

)A.闊葉林土層有機質含量隨深度增加下降最顯著

B.灌叢土層有機質含量隨深度增加變化幅度最大

C.針葉林土層抗蝕能力隨深度增加變化幅度最大

D.三種植被土層抗蝕能力隨深度增加均有所增強17.10~20厘米土層中針葉林有機質含量最高的原因可能是(

)A.針葉林土層降水量小,有機質淋失少

B.針葉林土層溫度高,有機質分解快

C.針葉林生物量流動最大,下部土層枯落物分解轉化多

D.針葉林土層表層土質疏松,有機質淋溶向下淀積量大18.在喀斯特地區(qū),如果以防治土壤侵蝕為目的,應考慮種植的樹種為(

)A.灌叢 B.針葉林 C.闊葉林 D.混交林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夠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我國古代用青、紅、黃、白、黑五色來描述我國五個方位的土壤(下圖)。據(jù)此完成下列題。

19.東北黑土比南方紅壤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強 B.降水對土壤的淋溶作用強

C.土壤腐殖質的累積作用強 D.氣溫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強20.從青到黃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其主要原因是A.熱量條件變化 B.水分條件變化 C.農業(yè)類型差異 D.地勢高低差異土壤是反映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一面“鏡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氣候、地表物質、地形、水文條件、生物及人類活動情況。下圖為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圖。據(jù)此完成問題。

21.下列有關生物與土壤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物作用與土壤肥力的產生關聯(lián)密切 B.綠色植物促進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是土壤礦物養(yǎng)分的最初來源 D.樹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層有機質多22.關于成土母質與土壤的敘述,正確的是A.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有機養(yǎng)分元素的最初來源

B.發(fā)育在顆粒較細的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

C.成土母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中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D.基性巖母質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顯高于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為保護我國東北地區(qū)的黑土,農民采用免耕的方式。通過機械將植物殘茬打碎,覆蓋于地表,同時按照一定的間隔保留部分15~20厘米左右的高茬。完成下列問題。①減少土壤侵蝕

②增加土壤透氣性

③減少農業(yè)耕作量

④增加土壤有機質23.與傳統(tǒng)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4.農民在土地中保留高茬的目的在于A.方便來年播種 B.促進殘茬分解 C.防止碎茬吹走 D.確認土地范圍二、綜合題2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機質是作物所需養(yǎng)料的源泉,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增加能提高土壤微粒的膠結力和土壤的抗風蝕能力。毛烏素沙地土壤顆粒組成劃分為礫石、極粗砂、粗砂、中砂、細砂、極細砂、粉粒、黏粒。一般來說,土壤有機質附著在土壤細顆粒中,形成較穩(wěn)定的團聚體,而砂粒吸附有機質的能力較差。下圖示意毛烏素沙漠地理位置,下表為毛烏素沙地不同種類土地表層(0~5cm)和亞表層(5~10cm)有機質含量表。

樣地類型深度/cm有機質含量平均值/g·kg-1留茬地0~511.305~1013.05翻耕地0~511.535~1012.67草地0~518.755~1013.36半固定沙丘地0~58.135~107.73(1)指出影響毛烏素沙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因素。(2)與翻耕地相比,草地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亞表層,分析主要原因。(3)請為改良毛烏素沙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出合理化建議。2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色季拉山屬念青唐古拉山東段余脈,山體大部分海拔3000m以上,年均降水量1134mm,年均溫6.5℃,研究區(qū)內表層土壤黏粒含量較高且隨土層向下逐漸減少。土壤可溶性有機碳是指能通過0.45微米微孔濾膜的土壤有機碳,主要源于腐殖化的有機質和植被凋落物,土壤黏粒能吸附可溶性有機碳,同時土壤可溶性有機碳也能很好的溶解于水中。某研究團隊在色季拉山東坡海拔3600m至4300m范圍內研究了色季拉山土壤可溶性有機碳含量隨海拔梯度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示意色季拉山研究范圍內不同土層土壤可溶性有機碳變化。

(1)描述該區(qū)域內土壤可溶性有機碳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2)分析該區(qū)域內底層土壤可溶性有機碳變化幅度小的原因。(3)試從坡向、坡度、海拔的角度說明地形對土壤可溶性有機碳空間分布的影響。(4)指出全球氣候變化會對該區(qū)域土壤有機碳可能帶來的影響。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黑土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近年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及氣候的影響,導致我國東北地區(qū)黑土耕地數(shù)量不斷減少、肥力不斷下降,為此我國科研人員提出了“秸稈富集深還”模式來應對黑土退化問題。該模式提倡將農作物分帶種植,在耕作層底部和作物帶間埋藏秸稈,以5年為周期,通過調整農作物播種位置、填埋秸稈逐步覆蓋整塊田地。經(jīng)過試驗,該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農民對其操作和實施了解較少。下圖示意“秸稈富集深還”模式。

(1)說明我國東北地區(qū)黑土肥力不斷下降的原因。(2)分析采用“秸稈富集深還”模式進行農業(yè)耕作的優(yōu)勢。(3)指出促進“秸稈富集深還”模式推廣應采取的措施。

答案1、D、2、D、3、D4、B、5、C、6、A、7、A、8、D、9、A、10、D、11、B、12、C、13、A、14、C、15、D、16、A、17、D、18、C、19、C、20、B、21、A、22、C、23、C、24、C25.(1)成土母質;氣候;植被覆蓋度;微生物活動;人類耕作方式。

?(2)草地能減輕風蝕作用,減少土壤有機質的流失;草地結皮層較厚,土壤水分條件較好;草地植被枯落物可為土壤提供有機質;草地對降塵和細顆粒物質具有截流效應,有利于有機質在表層積累。

(3)實施休耕制度減輕人類活動對沙地的耕作強度;調整農業(yè)結構,退耕還牧還草;植樹種草,提高沙地植被覆蓋率;增施有機肥;采用鋪設草方格措施治理風沙。26.(1)可溶性有機碳隨海拔的增高而增多;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3600米處和1300米處土壤可溶性有機碳含量分別最低和最高

(2)土壤表層黏粒多,易形成黏層吸附更多的有機碳,可溶性有機碳下移較少;底層土壤可溶性有機碳受淋溶作用影響?。坏氐淄寥鲤ちI?,可溶性有機碳吸附少

(3)陰坡太陽輻射少,土溫低,生物分解作用弱,可溶性有機碳積累多(或陽坡太陽輻射多,土溫高,生物分解作用強,可溶性有機碳積累少);坡度大的地區(qū)由于重力作用下移,造成土壤可溶性有機碳分布少。海拔高,氣溫低且缺氧,氧化作用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