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專題課件:《中國建筑的特征》(檢索信息梳理結構)教學課件【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微專題課件:《中國建筑的特征》(檢索信息梳理結構)教學課件【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微專題課件:《中國建筑的特征》(檢索信息梳理結構)教學課件【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微專題課件:《中國建筑的特征》(檢索信息梳理結構)教學課件【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微專題課件:《中國建筑的特征》(檢索信息梳理結構)教學課件【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建筑的特征》

第一課時(檢索信息,理清結構)交流熟悉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我們周圍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有哪些?你喜歡中國傳統(tǒng)建筑嗎?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1.閱讀相關資料,了解作者、寫作背景等信息,課堂交流。3.檢索信息,梳理文章結構脈絡。2.閱讀《中國建筑的特征》,結合學習材料學習重點詞語。學習目標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任務一:交流作者信息及背景知識生平概況成果貢獻榮譽評價相關背景就課前搜集并整理的梁思成相關資料及寫作背景知識,進行分組展示,向同學們介紹。要點提示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廣東省新會人,生于日本東京,梁啟超之子。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學習,1927年獲碩士學位。1927-1928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貒髣?chuàng)辦東北大學建筑系并擔任系主任。1932-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

1946年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建筑系并擔任教授、系主任。1948年9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從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曾參加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梁思成(1901-1972)生平概況成果展示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建筑作品:紐約聯(lián)合國大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并參與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學術著作:《清式營造則例》《宋營造法式》《中國建筑史》《中國藝術雕塑篇》《中國雕塑史》等梁思成(1901-1972)成果貢獻榮譽評價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中國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古建筑研究的先驅(qū)者之一中國古建筑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倡導者之一成果展示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中國建筑史》是我國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纂的比較完善、系統(tǒng)的中國建筑史,是我國建筑學科的開山之作。

全書共八章。第一章緒言,首對中國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觀概括,次以簡要筆墨,介紹了《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則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從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時代,大多先從文獻理出建筑活動之大略,次述實物遺存,再具體分析各代特征?!吨袊ㄖ贰烦晒故拘抡n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這本書的最大功績在于第一次把中國建筑史學納入了系統(tǒng)科學研究的領域,以歷史文獻與實例調(diào)查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規(guī)律、技術要點,總結出中國建筑的成就和各時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國建筑史從蒙昧走向科學,形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片嶄新的學術天地。中國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體系,與磚石結構相比,終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數(shù)。所以要想了解中國建筑數(shù)千年發(fā)展演變之軌跡,文獻便成為必不可少的資料。但古來正史,記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體而切實者少;詞賦詩文又多務為大言,鋪陳華麗,而疏于實指;兩部古代建筑官書和諸多民間術書,又多專注于技術做法。又且時過境遷,多數(shù)古代建筑術語,在昔往往耳熟能詳,至今卻恍如天書。所以,文獻雖浩如煙海,能夠直接應用于總結歷史規(guī)律者卻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見徵引之困難?!吨袊ㄖ贰烦晒故拘抡n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為了積累資料和尋求科學依據(jù),梁思成進行了他艱苦的、同時也是頗具獨創(chuàng)性的建筑調(diào)查活動。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他跋山涉水,歷盡困難,陸續(xù)實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東、河南、陜西以及西南地區(qū)的古建筑遺跡,進行了大量的拍照、測繪、資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寫成《中國建筑史》。任務二:語言學習積累小組選代表展示重點詞語讀音及近義詞辨析。方法點撥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辨析近義詞1近義詞2相同點不同點造句與用例成果展示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墁()

帷()幕接榫()

穹窿()如翚()斯飛

額枋()脊吻()

琉()璃輪廓()

水榭()殷()紅殷()實切削()削()弱mànwéisǔnlónɡhuīfānɡwěnliúkuòxièyānyīnxiāoxuē讀準字音成果展示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辨析詞義辨析典范典型相同點二者都有“代表性”的意思不同點“典范”指可以作為學習、仿效標準的人或事物。褒義詞,專指突出的、不可多得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可以作為學習、仿效標準的人或事物?!暗湫汀?,中性詞,泛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人或事物。造句與用例魯迅的后期雜文幾乎都是諷刺文學的典范。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十起環(huán)境侵權的典型案例。成果展示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辨析包括囊括相同點二者都有“包含、包括”的意思。不同點“包括”指包含(或列舉各部分,或著重指出某一部分)?!澳依ā笔侵赴讶堪_在內(nèi)。“囊括”泛指包含了一切事物,比“包括”的詞義范圍更大。造句與用例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說、讀、寫四項,不可偏輕偏重。這個隊囊括了田賽的全部冠軍。成果展示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辨析飄零漂泊相同點二者都有“包含、包括”的意思。不同點①(花、葉等)墜落,飄落;②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帮h零”多了“落下、飄下”之意,多強調(diào)生活上的艱難,如“身世飄零”。①隨波浮動或停泊;②比喻流落在外,四處流浪。“漂泊”多強調(diào)四處游蕩,如“漂泊在外”。造句與用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成果展示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辨析流傳留傳相同點二者都有“傳開來”的意思。不同點“流傳”指傳下來或者傳播開。“流傳”既可以是“在時間上由前向后傳播”,也可以是“在空間上向四面八方傳播”?!傲鱾鳌彼钆涞膶ο笸ǔJ翘N含某種信息的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傲魝鳌敝高z留下來傳給后代?!傲魝鳌敝荒苁恰霸跁r間上由前面存留到后面”?!傲魝鳌彼钆涞膶ο蠖酁槟承┯刑厥庖饬x的具體的事物。造句與用例這則消息流傳甚廣。這塊寶石是他祖下留傳下來的。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段落層次內(nèi)容大意第一部分(1~2段)從

兩大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地位。第二部分(3~13段)談

第三部分(14~17段)第四部分(18~20段)任務三:梳理文章結構,完成思維導圖1.根據(jù)提示完成表格中各部分內(nèi)容大意的概括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成果展示段落層次內(nèi)容大意第一部分(1~2段)從

兩大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地位。第二部分(3~13段)談

第三部分(14~17段)第四部分(18~20段)地域分布歷史跨度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文法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問題,并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任務三:梳理文章結構,完成思維導圖2.細讀課文,了解中國建筑的具體特征,完成文章內(nèi)容導圖中國建筑的特征思考提示作者介紹的中國建筑九大特征,哪些屬于總體特征?哪些屬于結構特征?哪些屬于裝飾特征?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成果展示中國建筑的特征中國建筑體系獨特、分布廣、歷史久。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裝飾特征總體特征結構特征立體構成平面布局木材框架斗拱,舉折、舉架屋頂著色裝飾部件用材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和繼承性。主次總分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課堂檢測布置作業(yè)3.作者寫中國建筑這九大特征是隨便寫的嗎?他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qū)懙哪??作者按照事理順序?qū)χ袊ㄖ木糯筇卣鬟M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后分,先主后次,從結構特征到裝飾特征,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征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限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為基本特征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征和裝飾特征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成果展示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的中國建筑特征研究方向(定語)(中心詞)研究對象總分結構邏輯順序介紹事理新課導入活動過程活動小結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初步學習本文后,你對中國建筑與中國文化的相關性有著怎樣的理解?①中國建筑源遠流長的歷史深深地烙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印跡。如:中國建筑的主體部分基本上是坐北朝南,這就與中華文化中的以南面為尊相呼應。又如:中國建筑群落的組成一般左右對稱,這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的特點。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