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期末考試資料 朱光潛_第1頁
美學期末考試資料 朱光潛_第2頁
美學期末考試資料 朱光潛_第3頁
美學期末考試資料 朱光潛_第4頁
美學期末考試資料 朱光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美學復習資料(復雜版)一、名詞解釋:優(yōu)美:優(yōu)美是理性內(nèi)容與感性形式、理想與現(xiàn)實、個體與社會及自然、自由與自在、主觀的合目的性與客觀的合規(guī)律性的和諧統(tǒng)一。優(yōu)美是理想人生境界與人生存在實踐完滿統(tǒng)一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和展示,是和諧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作為最早被人類所認識和把握的美的范疇,優(yōu)美是美最一般的形態(tài)。代表人物:康德、黑格爾??档抡J為美不包含功利性,黑格爾認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優(yōu)美包括著人生豐富的社會性的內(nèi)容,優(yōu)美的內(nèi)涵:從本質上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諧統(tǒng)一。)197優(yōu)美的審美對象在形式特征上具有柔和、秀雅、和諧等特征。崇高:是西方美學的基本審美形態(tài)之一,是人的本質力量在經(jīng)過巨大的異己力量的壓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終通過人生實踐尤其是審美實踐活動而得到全面的高揚和完整的體現(xiàn)。崇高作為審美形態(tài),最主要的它是一種對立和沖突的審美體驗。{崇高是人的精神與力量的動態(tài)展示,它不僅包含著人與自然在特定審美活動中建立起來的獨特存在形態(tài),還包含了豐富的到的內(nèi)涵。真正把崇高作為一個審美范疇進行研究的是博克(18世紀英國美學家)。}195荒誕:荒誕作為一種審美形態(tài),是西方現(xiàn)代社會與現(xiàn)代文化的產(chǎn)物,它是對于人生的無意義的虛無性的審美感悟。本義是不合情理與不和諧,荒誕的內(nèi)容與形式是相符的,它不可能使人發(fā)笑,它更接近于悲,是人與自然、社會的最深的矛盾。特點:它是一種對人生存在無意義狀態(tài)的體悟;荒誕的審美意象具有象征性;具有怪誕的表現(xiàn)形式。(源于荒誕派戲劇,是指不合情理與不和諧,其形式是怪誕、變形,其內(nèi)容是荒謬不真,使人產(chǎn)生荒誕感,是對人生的無意義的虛無性的審美感悟。)丑:由丑陋引起的情緒感受仍是一種審美情感,源于人類丑感的形成,是一種不和諧,以反常、混亂、給人以惡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體現(xiàn)的是一種負面的生存實踐,在這種否定性的審美呈現(xiàn)中,肯定正面的生存價值和審美意義。藝術批評:是一種理性的思維和判斷活動,在根本上也是一種審美活動,是批評家根據(jù)自己的審美趣味和價值標準,對各種藝術現(xiàn)象和藝術作品所作出的判斷和評價。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種中介活動,是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和藝術理論之間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是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欣賞之間的橋梁。悲?。菏窃谌说纳娴膶嵺`中,由于人生與現(xiàn)實的矛盾而引起的沖突,是在人生實踐中,由于人生與現(xiàn)實的矛盾而引起的沖突,使有價值的事物在社會歷史的沖突、毀滅中,讓人體會到斗爭的勇氣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從而激發(fā)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爭、勇氣等情感的一種審美形態(tài)。183喜劇:作為一種審美形態(tài)經(jīng)歷了從一種藝術類型到審美形態(tài)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喜劇以笑為載體,笑及其原因的探討是戲劇理論的核心,其主要特點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悖離,它包含著快樂機制,同時又是一種挑釁性的發(fā)展,其中也存在著滑稽因素。喜劇感的笑包含著人類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真與善的肯定,是一種嚴肅性的笑。審美趣味:在人的實踐經(jīng)驗、思維能力、藝術素養(yǎng)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是個人在審美活動和審美評價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愛好和傾向。趣味概念在美學研究中最早是由英國經(jīng)驗派美學家開始運用的。審美能力或鑒賞力是審美趣味內(nèi)在方面,興趣和品位是審美趣味外在表現(xiàn)。審美趣味具有兩重性:既有個性特征,又具社會性、時代性和民族性。95審美理想:是主體心目中關于完善的美的觀念,是主體通過想象在頭腦中構造出來的理想形態(tài)的美。審美理想在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中處于最高位置,在審美活動中發(fā)揮持久而重要的作用。人間詞話:王國維著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度碎g詞話》是王國維關于文學批評的著述中最為人所重視的一部作品。嘗試將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批評中。它提出了"境界"說。"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統(tǒng)領其他論點,又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全部主張。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shù)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jù),影響很是深遠。

判斷力批判:康德著,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康德的代表作。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中最后一部。在《判斷力批判》中,此書分《審美判斷力批判》與《目的的判斷力批判》兩部分。

第一部分對審美判斷力按照一分為二的模式來處理的,他提出了審美的四個特征:(1)它是愉悅的,但是不帶任何利害關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無目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觀的,卻帶有必然性。第二部分,康德討論了目的論判斷力。這是我國美學界長期以來都沒有注意到的康德美學的重要部分《判斷力批判》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之作,對費希特、席勒、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等人,乃至整個歐洲和后世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美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美育,泛指自覺和非自覺的一切審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響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會、學?;蚣彝ビ幸庾R地利用審美的特點對人進行塑造的種種教育活動;狹義的美育則專指與智育、德育、體育并列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即審美教育,是指運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創(chuàng)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和組成部分,廣義的美育是通過審美活動,建構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成長個存在方式,促進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豐滿的人生。俠義的美育是指有意識地通過審美活動,增強人的審美能力,提高人的整體精神素質,煥發(fā)人的精神風貌。)(審美教育是以藝術和各種美的形態(tài)作為具體的媒介手段,通過審美活動展示審美對象豐富的價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從而潛移默化地塑造和優(yōu)化人的心理結構,鑄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育的特點:訴諸感性、潛移默化、能動性。)《詩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

《詩學》是古希臘著名美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著,在《詩學》中,《詩學》討論的核心是悲劇?!氨瘎∈菍τ谝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詩學》是西方美學史上第一部最為系統(tǒng)的美學和藝術理論著作,它對西方后世文藝理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其中的有些觀點曾被近代新古典主義奉為金科玉律。二、簡答:審美的起源:關于審美的起源,在歷史上主要有四種理論,即游戲說、生物本能說、巫術說和勞動說。

①游戲說。代表人物:柏拉圖、康德和席勒。席勒認為,游戲不僅是審美活動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擺脫動物狀態(tài)達到人性的一種主要標志。席勒所說的游戲,是指人在擺脫了物質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懶散之后所從事的一種真正自由的活動。所謂游戲,其實就是一種審美活動。貢獻:他試圖從人的生命活動的獨特性質中去探尋審美發(fā)生的直接精神動力,并敏銳地揭示出審美活動與人的自由本質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第二,他既看到了人的審美活動與動物游戲活動的根本不同,也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存在某種深層的聯(lián)系,說明審美的發(fā)生是有其動物性的生理基礎的,這符合生命進化的自然歷史過程。不足:忽視了對動物游戲向人的游戲轉化的機制以及人的游戲得以發(fā)生和進行的社會歷史條件的探討。在席勒那里,游戲與審美幾乎是同義詞。

②動物本能說。代表人物:德謨克里特、博克、達爾文、弗洛伊德。認為審美的發(fā)生導源于人的某種本能,這同樣是一種具有久遠歷史的觀點。這種研究,不僅拓展了審美發(fā)生理論的思維空間,而且還有力地說明審美的發(fā)生是有其伏根深遠的生物性基礎的。缺點:第一,混淆和抹殺了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之間的質的區(qū)別,以至于把動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忽視了對審美活動賴以發(fā)生的社會根源的探討。

③巫術說。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澤。是20世紀流行于西方的一種藝術與審美發(fā)生理論。用巫術說可以說明一部分原始藝術現(xiàn)象,尤其是在解釋原始洞穴壁畫和巖畫時它具有更為可信的說服力。但是藝術與審美并不完全等同,藝術只是審美活動的一種形式。巫術只是促成藝術發(fā)生的因素之一。因此,用巫術說來解釋藝術和審美的發(fā)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勞動說。代表人物:畢歇爾、普列漢諾夫。認為藝術和審美起源于人類的物質生產(chǎn)勞動。這一學說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勞動對藝術和審美活動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審美賴以發(fā)生的物質前提,卻未能真正切入審美如何發(fā)生的內(nèi)在機制。從物質性的生產(chǎn)勞動到精神性的審美活動的過渡和飛躍,需要一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因而勞動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審美發(fā)生理論。

(①游戲說:18世紀美學家

席勒

:游戲是人擺脫動物狀態(tài)達到人性的一種主要標志。②生物本能說:博克

《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根源》:把人的基本情欲分為兩類:一類是要求維持

個體生命的本能,另一類是要求維持種族生命延續(xù)的本能。由前一種本能產(chǎn)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種本能則產(chǎn)生出美感。達爾文:動物也有美感能力。③巫術說:英國人類學家泰勒

《原始文化》;費雷澤

《金枝》④勞動說:普列漢諾夫:“勞動先于藝術”;人的審美能力也是在生產(chǎn)勞動中形成并與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

巫術對審美發(fā)生的主要意義1501)巫術的神圣性與嚴肅性,強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識與意志等主體的精神能力。

(2)巫術活動獨特的儀式化功能,推動了人的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

(3)巫術活動的操演過程直接孕育著原始藝術的發(fā)生。

(因此,巫術與原始藝術的相關性,不單單是它們在形式上具有某種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術原則與藝術的精神實質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首先,在巫術中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就必須對達到這一目的的實際過程進行逼真的模仿。這種模仿需要高超的記憶力和想象力。其次,巫術中對生活過程的模仿是在一種虛擬的情境中進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種實際的生活過程,而是與實生活過程的暫時中斷。因此,巫術實際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藝術才能和隨之而來的藝術感受能力。)西方美學中,美育理論代表人物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重視美育問題。A真正明確談到審美教育的是柏拉圖,柏拉圖是從培養(yǎng)理想國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認為藝術起源于模仿,特別強調(diào)音樂的感化作用。B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有一種凈化或陶冶作用,這就是審美教育作用;他強調(diào)藝術凈化心靈的教育功能,并將藝術的審美功能與凈化心靈的教育功能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這對賀拉斯的“寓教于樂”有一定的影響。C羅馬的賀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樂”的原則,強調(diào)美育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D席勒發(fā)表《美育書簡》,第一次明確提出”審美教育”的概念,并對美育的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是第一部系統(tǒng)的美育著作;席勒把審美教育看成人取得自由、社會得以進步的惟一路徑。E馬克思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終極目的確立美育的基本任務,認為藝術對象創(chuàng)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中國美學中,美育理論代表人物上古時期的美育思想是以樂感化。A孔子把樂視為安邦治國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過樂化達到天人和諧;B朱熹認為美育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是消融渣滓的過程,以此實現(xiàn)天人和人際間的和諧,提升人格,完善人生;C李漁指出戲曲的情節(jié)、文詞都應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國現(xiàn)代的美育思想:A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學”一詞,他強調(diào)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養(yǎng)感情,倡導“以美育代宗教”;B梁啟超是中國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驅者,他認為美育是一種趣味教育,有著獨立存在的價值;C王國維則把西方的美育理論較為全面地介紹到中國來,將美育與德、智、體三育并稱四育。5、審美的特點:A審美具有直覺性。

所謂審美直覺就是對美的形態(tài)的直接感知,是對審美對象的整體把握。所謂直覺包含著三層含義,一是指審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觀性,即整個審美過程自始至終都是形象的具體的,在直接的感知中進行;二是在審美中對審美對象從全局整體上而不是支離破碎地感知;三是指審美感官愉快,不是先有理智的思考和邏輯的判斷而是直接產(chǎn)生的,即在美的欣賞中無須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斷對象的美或不美。

在藝術美的欣賞中,美感產(chǎn)生的過程就是審美意象再造的過程。

B審美具有情感性。

所謂審美情感是指人對客觀存在的美的體驗和態(tài)度,包括人的生理、理性因素與人類發(fā)展所積淀的普遍因素。比如我們欣賞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一拉出那緩慢、低沉而悠揚的旋律,我們立刻被激發(fā)一種凄婉哀怨的情緒,仿佛一人孤身坐于夜闌人流、月冷泉清之地,回首往事,苦痛不堪。隨著主題的展開,旋律慷慨激昂起來,那悲憤的控訴,不屈的抗爭和孤傲的人格立刻在我們心里激起共鳴,憤怒、同情、欽佩、昂奮等諸種情感在我們胸中交織著、漾溢著、沸騰著。直至曲終,我們的心緒仍然久久不得平靜。這就是一種審美情感的體驗和態(tài)度。

C審美具有愉悅性。

審美愉悅來源于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表現(xiàn)于對狹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對于生命力的追求。我們知道,審美是一種感情,是一種喜悅和愉快的感情。無論什么樣的審美對象,它總是能給人們帶來審美的喜悅。崇高美,諸如奇峰突起、絕壁懸崖、霹靂閃電,雖然它們使我們的耳目受到強烈的刺激,但往往往感情L卻能給人以一種愉悅感。聽莫扎特的音樂,讀張若虛的詩,登八達嶺著萬里長城,都可以獲得這種激動的或平靜的喜悅、愉快的美感享受。這種愉悅感來自身心語能力的和諧運動,令人感到一種恰然恬然,左右逢源,輕柔流暢,游刃有余的自由。

審美愉悅之所以是非功利的,又是有功利性的,是因為它表現(xiàn)了對狹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對于生命力的追求。博克對于優(yōu)美、崇高的特點:博克認為,優(yōu)美的事物共同的特點是可愛,崇高的事物共同的特點是可怖。A優(yōu)美:博克在與崇高的比較之中總結了優(yōu)美的幾個特點:第一,比較地說優(yōu)美是小的,第二是光滑的;第三們各個部分的方位要有變化。第四,這些部分不能構成棱角,而必須融為一體。第五,要有嬌柔纖細的結構、不帶任何顯著的強壯有力的外貌。第六,它的顏色要潔凈明快,不能強烈奪目。第七,加入他不得不有一種顯眼的顏色,而這種顏色就必須同其他顏色一起構成多樣的變化。同時,美的對象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們的各個部分的線條不斷地變換它的方向,但它是通過一種非常緩慢的偏離而變換方向的,它從來不迅速地變換方向使人覺得意外,或者以它的銳角引起視覺神經(jīng)的痙攣或震動。博克的優(yōu)美論總體上說,是主要從對象的角度來把握優(yōu)美事物所具有的特征,所以,進行的分析也多是從形式的角度歸納出來的一些規(guī)則,而這些規(guī)則知識構成具有優(yōu)美性的事物的外部特征,并不是優(yōu)美之所以形成的原因所在。B崇高:博克主要研究崇高感產(chǎn)生的原因與崇高事物的基本特征。他對于崇高的看法主要從人的生命意識角度入手,認為崇高感源于人的第二種本能情欲,即:對安全的需求,當人的生命遇到危險時,首先會引起他的恐怖和警懼,引起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但是痛苦的情緒也同樣可以產(chǎn)生愉快。崇高的事物具有一下特征:巨大的體積,表面凸凹不平和奔放不羈,經(jīng)常是直線條的,幾十偏離直線事也往往做強烈的偏離,陰暗朦朧,堅實笨重。崇高是以痛感為基礎的,與丑有著血緣關系。7、審美的基本性質:審美活動是人類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高級的活動方式之一。

(1)審美活動是人與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它以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完滿境界為其突出的特點。

在審美的世界中,物體不再是作為一個孤立的實物而存在,而是作為具有自身豐富意義的符號對象而存在。

(2)審美是最具個性化的精神活動。它所構建的是一個具有獨特生命意味的詩意世界。

同樣是秋天的楓葉,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鮮花還要艷麗;崔鶯鶯:“曉來誰染楓林醉,總是離人淚”,楓葉就像是被淚水染過一般,令人傷感醉心。

(3)審美是有限無功利性與最高功利性的統(tǒng)一。所謂審美活動無功利,就是說審美活動必須以擺脫直接功利目的為前提。

(4)間接功利性。審美活動指向一種整體的、根本的功利性,這就是它把人向著完整的自由存在狀態(tài)提升。

8、工具對審美的意義和作用第一,工具的出現(xiàn),徹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體、器官和能力的狹隘性與固定性。從而不僅為人能夠與外在世界發(fā)生極為廣泛和多樣的聯(lián)系開辟了重要途徑,而且為人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在更大規(guī)模上的發(fā)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第二,工具不僅包括物質性的勞動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獨有的運用語言符號的能力。

第三,人類只有通過運用工具的勞動,才越來越廣泛、深入地學會認識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識。而意識的誕生,又會反過來不斷推動人類制造工具的活動向更高層次上邁進。

第四,工具作為人的一種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物質產(chǎn)品,又是人借以實際地改造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

第五,人類使用工具的勞動活動,不僅造成外在的人化,而且也同時造成人本身內(nèi)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是人的生產(chǎn)不同于動物生產(chǎn)的一種最本質的規(guī)定性,也是審美活動得以發(fā)生的真正前提。(人類的審美活動,最初是與制造生產(chǎn)工具的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類最初制造工具,是基于一種實用的目的。但是,隨著自我意識的開成,當人從他的這種獨特的生命活動中觀照到自己的本質力量并從而體驗到一種創(chuàng)造的樂趣時,他就不再僅僅拘囿于實用的需要,同時要能動地表現(xiàn)自己、實現(xiàn)自己。從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們就可清晰地看到這種審美創(chuàng)造從無到有,從不自覺到自覺的演變過程。人類所制作的各種石器工具,不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而且在選材和制作工藝上也表現(xiàn)出相當高的技巧和水平。這就證明非功利性的追求視覺形式快感的動機同時支配著加工的行為。換言之,這種生產(chǎn)活動已隱藏了審美的意識和動機,已包含了原始的審美內(nèi)涵。(如果說,在工具的制作過程中,因受實用需要的制約,人類審美意識的表現(xiàn)還是受到很大局限的話,那么,裝飾的發(fā)明,就為原始人在物質生產(chǎn)領域施展自己的審美創(chuàng)造才能提供了相對自由的活動空間。)9中西方美學的代表人物:P28中國古代:先秦:a《易》:“感應”,“乾坤相補、剛柔相濟”“樸素健康、向上奮發(fā)的生活態(tài)度”,啟發(fā)和奠定了整個先秦時期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傳統(tǒng)。b單穆公、史伯、伍舉、子產(chǎn)、季札等人已經(jīng)論及了“五味”、“五色”、“五聲”的美和美與善的關系問題。C儒家:孔子:真正的美就是人與人之間有親疏差等的互助互愛,即實現(xiàn)“仁”這個最高原則。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給人感官愉悅,但只有與善統(tǒng)一起來才具有真正的價值。第一次深刻地解釋了美與善的關系、審美與藝術的社會作用等問題。孔子強調(diào)美與善不能分離,強調(diào)藝術的感染作用,認為審美與藝術的作用在于感發(fā)和陶冶人們的倫理情感,促進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鬃影阉囆g的作用概括為“興”、“觀”、“群”、“怨”四個方面。其中“興”和“怨”側重說明藝術抒發(fā)情感的特征;“觀”和“群”則說明藝術通過情感感染所產(chǎn)生的特殊的社會效果。孟子:重心,從個體人格精神的建構來展示美與善的聯(lián)系,認為從善到美呈現(xiàn)為逐步提升的狀態(tài),對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確的表述。荀子:隆禮,重視外在的禮儀對人的規(guī)范和節(jié)制,“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提出人的倫理活動行為同審美的密切關系。并且在《樂論》中集中地和具體地闡述了藝術的社會功能。D道家:美學思想基于“道”,道家哲學和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學的真正代表者是莊子及其學派。它處處致力于揭露美與善、美與真的尖銳矛盾以及美丑對立的相對性、虛幻性和不確實性。真正的美是一種同自然無為的“道”合為一體、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絕對自由的境界。主張通過“坐忘”、“心齋”,從人世的苦難中解脫出來,回到自然無為的審美境界。兩漢美學:A《淮南子》把先秦儒道兩家對內(nèi)在審美人格精神的追求,轉換成為對廣大外部世界的審美追求。B董仲舒:重申了儒家以“仁”為美的思想,把它和“天人感應”的理論結合起來,人的思想情感和各種自然現(xiàn)象之間有一種同類相動、相通的關系,不同的自然現(xiàn)象必然引起與之相應的不同的思想感情。C公孫尼子《樂記》:以音樂為言說對象,對“和”的美學思想作了三個維度的延伸,把“和”放在整個天地宇宙中考察,置于人的心靈深處加以衡量,放到社會人倫政治層面加以審視。魏晉隋唐美學思想:A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系統(tǒng)地論證了音樂美的本質在于“自然之和”B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國古代第一個完整而系統(tǒng)的文論、美學體系,“神思”“風骨”“隱秀”“物色”,對審美心胸、審美想象、審美情感作了深刻的描述,揭示了藝術內(nèi)容、藝術形式、藝術風格的審美特征,不僅充分肯定了自然美的獨立價值,而且深刻展示和闡述了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心與物的審美關系。C陳子昂對“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的所謂“漢魏風骨”的提倡,進一步從美學上概括了唐代上升發(fā)展時期的審美傾向。D儒家美學:杜甫(志于道的儒家人格,溫柔敦厚,沉郁頓挫)、韓愈(文以載道,物不平則鳴)、白居易(詩的諷喻作用,以求改良政治)E道家美學、禪宗美學,代表人物:王昌齡(《詩格》詩有三境:物鏡情境意境)晚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以審美意象為核心,創(chuàng)構了一種完整的意境美學理論,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宋元明清美學思想:宋代:A追求平淡境界:歐陽修:他主張文章應“得之自然”,“古淡而有真味”。蘇軾:以平淡為文,更強調(diào)文章要如“行云流水”一般,發(fā)展了晚唐以來強調(diào)個體的性情、趣味的表現(xiàn),并賦予它更加自由無羈的色彩。但在蘇軾所謂的“澹泊”之美中,滲入了對整個宇宙人生的意義、價值的一種無法解脫的懷疑和感傷。B以禪喻詩:嚴羽《滄浪詩話》以禪宗哲學作理論依據(jù),探討了詩歌創(chuàng)造的審美特征,指出文藝創(chuàng)作與理論思維不能混同,強調(diào)直覺、靈感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耙远U喻詩”成為宋代的一種風氣。清代:在美學上形成一股具有近代個性解放氣息的思潮。李贄是這一思潮的最早代表者。他提出所謂“童心說”,主張“天下之至文”是“童心”亦即“真心”的表現(xiàn),他還提出“以自然為美”,即是以自然地表現(xiàn)人的“情性”為美,并且認為“情性”只要是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的,那就必然是“止乎禮義”的,“禮義”并不在“情性”的自然表現(xiàn)之外。中國近現(xiàn)代美學:近代:A梁啟超正式提出了近代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美學觀點,與黃遵憲(1848~1905)等提出語言和文字合一問題,與譚嗣同等倡導以時事入詩的“詩界革命”。B王國維:最早傳播西方美學,把西方美學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學思想加以融會貫通?!熬辰缯f”最為著名,他以“境界”一詞來集中概括中國古典詩詞戲曲的美學特征,有三種意義:真實、率真、清新,并提出和闡述了物與我、意與境、虛與實、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等一系列概念和命題,擴展個提升了中國古典美學意境說的理論內(nèi)涵。C蔡元培: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奠基者。獨特貢獻在于把美學與社會教育聯(lián)結起來,注重西方美學思想和中國儒家美學思想的融通會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把美的根本特征理解為普遍和超脫,是中國現(xiàn)代美育思想的最早開拓者。D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談美》《詩論》是他的很有影響的美學著作,運用西方美學思想中的直覺說、移情說、心理距離說、內(nèi)模仿說等,對審美心理和藝術創(chuàng)造心理作了細膩而獨到的分析。E宗白華:運用西方美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藝術和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美學散步》是宗白華的主要著作,對審美、藝術與人生的關系,藝術意境的生成、構成和魅力,以及中西美學特征的比較諸問題提出了精彩的見解。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宗白華的美學精華與核心,劃分了中西藝術在審美空間上的差別。“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現(xiàn)代:二十世紀中國美學四大派:

①客觀派(蔡儀):主張美是客觀的,認為自然本身就是美。蔡儀說:“美的東西就是典型的東西??美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②主觀派(呂熒、高爾泰):美在心靈,美在心而不在物。美是物在人主觀中的反映,是一種觀念。

③主客觀統(tǒng)一派(朱光潛):美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美不全在心,也不全在物,而是心物的聯(lián)系上。

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④實踐派(李澤厚、劉綱紀):美是客觀性和社會性的統(tǒng)一,認為蔡儀看到了美的客觀性而忽略了美的社會性,朱光潛看到了美的社會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觀性。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自然的屬性,而在于事物的社會屬性。西方美學思想席勒(1)本體論階段的西方美學。a畢達哥拉斯:數(shù)與和諧:數(shù)是萬物的本源,由數(shù)組成的和諧是宇宙的本質;音樂與靈魂凈化:肉體是靈魂的牢籠,對音樂的欣賞和對天文等學科的研究可以幫助凈化靈魂;藝術與比例:最美的藝術總是符合一定數(shù)的比例。B蘇格拉底:美即事物功用的發(fā)揮,事物的美總是相對的。美是正義的行為。美與真和善,有聯(lián)系,但又有區(qū)別。美是目的與方法的統(tǒng)一,知與行的統(tǒng)一。藝術模仿生活要逼真、真實,藝術需要對生活提煉和加工,藝術更要關注人的心靈。c柏拉圖:美是理念;

開啟了西方美學關于美的形而上學思考方式。主張美學思想要超越美的具體事物去尋求美本身。智、美、善三位一體,而以善為最高,善是超越本質的東西。它“給認識的對象以真理,給認識者以知識的能力,即是善的理念”。d亞里士多德:美是完善,認為美的本體與美的現(xiàn)象統(tǒng)一于一個客觀世界;美與善緊密相連,善即一切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法則和最終動力?!对妼W》中的美學思想:模仿理論,悲劇理論,藝術起源理論(模仿的天性和音調(diào)感、節(jié)奏感)。e朗吉弩斯《論崇高》:崇高風格是一切偉大作品的共性,是衡量偉大作品的尺度。崇高風格與一般的美不同,它是通過震顫和激動來“征服”讀者;崇高風格由偉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藻飾和高雅的措辭構成。其中思想是最主要的,沒有其他方面,也能引人進入崇高境界。;崇高風格首先來自自然,其次來自心靈(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認識論階段的西方美學。

a英國經(jīng)驗主義派:認為一切知識來源于感官知覺和經(jīng)驗,方法論上,看重歸納法。代表:培根:認為感性靈魂是哲學研究的對象,所謂審美活動離不開想象,想象體現(xiàn)著審美能力的本質特征。休謨:核心是審美趣味的標準問題,反對把美看成事物本身的一種性質,認為美只存在于觀賞者的心靈。認為審美趣味的統(tǒng)一標準只可能在于人人都有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結構,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博克:強調(diào)美的感性特點,認為審美是一種感性活動,但他把審美的感性根據(jù)建立在人類的基本情欲上。b大陸理性主義美學:強調(diào)人的理性能力,把這種理性能力看作人的本性和真理認識的源泉。笛卡爾:我思故我在,認為“我思”是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的根據(jù),建立了審美主體,美的根本法則是理性化的數(shù)學原則和邏輯學原則。布瓦洛:文學活動要用理性來衡量和評判,美來源于理性的真實,理性的真實符合人的自然本性。c法國啟蒙主義美學:狄德羅“美在關系”。美表征著一切物體所共有的品質,就是關系,美就在關系中,以關系為轉移。同一事物內(nèi)部的關系——真實的美,事物之間的關系——彼此映照的美,事物與人的關系——與主題情感活動息息相關的美。d德國古典美學:康德:《判斷力批判》:以判斷力來聯(lián)系人類能力中的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以審美世界聯(lián)結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學作為溝通認識論和倫理學的橋梁。(一個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并不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質(作為知識的內(nèi)容),而是因為它符合了主體的某種形式,從而引起主觀上愉快的美感。美必然是超越現(xiàn)實功利(內(nèi)容上無目的)的,但是又是能實現(xiàn)主觀目的(形式上合目的)的事物。)因而美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席勒:美育的目的:是在自然方面使他以后能把自己造成他所愿意做的人,使他完全恢復自由來做他應該做的人;人格和狀態(tài)、以及三種沖動理論(感性、理性及游戲沖動)在感性沖動的狀態(tài)下,人是“限量統(tǒng)一體”,在形式?jīng)_動的狀態(tài)下,人就是“理念的統(tǒng)一體”,人不再是在時間之中,反之,連續(xù)不斷的時間是在我們心中,我們不再是個人,而是全人類;審美與自由。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理念是概念與體現(xiàn)概念的客觀存在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必須直接在感性的顯現(xiàn)中存在著。強調(diào)了理性和感性、普遍和特殊、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這是這個定義的最大價值所在。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應是藝術,美學應是“藝術哲學”。(3)語言學階段的西方美學。

直覺說、孤立說、內(nèi)模仿、移情說、心理距離說、集體無意識等。人文主義美學:關注作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語言,給予語言本體論的崇高地位??肆_齊,直覺說:強調(diào)直覺在審美活動中的生成構成作用。閔斯特堡:孤立說,認為審美活動的關鍵在于主體以一種孤立的態(tài)度關照對象。谷魯斯:主張人在觀看對象時的“內(nèi)模仿”是美感產(chǎn)生的基礎。立普斯:移情說,認為一切美感都是主體把情感移注的對象的結果。布洛:心理距離說,美感取決于主體心靈與客體對象之間的距離。弗洛伊德:強調(diào)人的本能,把審美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本質都歸結為無意識的升華和轉移。榮格:集體無意識:人類種族代代相承“原始意象”是全部美學的基礎和出發(fā)點。海德格爾:把感性個體人生看作人與世界相互依存、雙向開顯其存在意義的過程,認為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審美和藝術是對存在的揭示??茖W主義美學:關注作為思想的表達媒介和意義的符號工具的語言。喬治·桑塔耶納: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強調(diào)藝術的物質體現(xiàn),肯定美的純形式和純結構。瑞恰茲:認為美不過是對象在觀照者身上引起的一種情感體驗。阿恩海姆:用“格式塔”原理來分析,認為視覺只有把對象當作統(tǒng)一結構或整體來把握時才能創(chuàng)造和欣賞藝術。三、論述:崇高的主要美學特征:崇高的特點。第一,雄偉壯闊的力量之美;第二,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昂揚之美;第三,剛毅堅強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邁的尊嚴之美。

1)崇高作為審美對象,其形式特征是與優(yōu)美相對的,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氣魄、粗獷、不規(guī)則、不穩(wěn)定、不平衡等。在自然中,如洶涌的波濤、狂風暴雨、雷電交加、浩瀚的沙漠、無垠的夜空、高聳的山峰、陡峭的懸崖等。社會生活中的偉大英雄,偉大的歷史事件。而平凡、小巧的形式是不會產(chǎn)生崇高的。如九級浪艾伊瓦佐夫斯基(俄國),徐悲鴻的“英姿”萬里長城、徐悲鴻的《醒獅圖》七律·長征1935年10月毛澤東: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2)崇高包含有對困難、挫折、直至犧牲的意志品格的人性贊美。崇高聯(lián)系著真和善,崇高往往在悲劇中誕生。崇高與悲劇的契合在于,崇高與悲劇中所含有的理性精神和力量、激情的高度一致。崇高中的理性精神是人面對崇高的審美對象時所生成的人生本體和倫理道德上的思索和追求。而人們面對悲劇的過程中,會有對不當如此的生存的沉重的理性思考,會有對應有的理想性生存在認識上的確認?!缎虉錾系幕槎Y》中革命先烈周文雍和陳鐵軍的崇高革命精神,所引起的審美主體的理性思考就是,人生本體和道德上的偉大和高尚,是敬仰和追求。崇高與悲劇的契合是說包悲劇含有力量和激情。悲劇最能展示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激情和本質力量。悲劇人物的生命受到壓抑甚至毀滅時,生命激情往往和會被激活到興奮的存在狀態(tài)。席勒指出:“我們懷著不斷高漲的興趣注視著一種激情的發(fā)展,直到它把不幸的犧牲者拖進了深淵。”崇高還體現(xiàn)為主體的獨特審美感受和體驗。即“一種無限崇敬、無限感動的情感反應,是一種超常的心靈震撼”。這種體驗常常伴隨著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成就感、偉大感。崇高審美意義崇高作為審美形態(tài),其審美意義在于,它體現(xiàn)了生存意義的某一本質方面,即生存是偉大、高尚的,它拒絕平庸和墮落。崇高所帶來的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境界體驗。在此,世界不再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