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三則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feda7f832c4b4d51a4becaf50f183d/26feda7f832c4b4d51a4becaf50f183d1.gif)
![《日知錄》三則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feda7f832c4b4d51a4becaf50f183d/26feda7f832c4b4d51a4becaf50f183d2.gif)
![《日知錄》三則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feda7f832c4b4d51a4becaf50f183d/26feda7f832c4b4d51a4becaf50f183d3.gif)
![《日知錄》三則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feda7f832c4b4d51a4becaf50f183d/26feda7f832c4b4d51a4becaf50f183d4.gif)
![《日知錄》三則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feda7f832c4b4d51a4becaf50f183d/26feda7f832c4b4d51a4becaf50f183d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顧炎武日知錄——顧炎武日知錄1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2、了解顧炎武“文須有益于天下”、著書貴獨創(chuàng)、立身貴務實等思想,體會其“經(jīng)世致用”學術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3、積累文言知識和文言詞語。學習要點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學習要點2顧炎武顧炎武3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稱亭林先生,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術研究。“清學”開山始祖——“通儒”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稱亭林先生,字寧人,亦自4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經(jīng)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一生輾轉(zhuǎn),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開創(chuàng)一種新的治學門徑,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經(jīng)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jù)。著有《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5“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薄墩撜Z》“上篇經(jīng)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經(jīng)術,是對儒家經(jīng)典所作的詮釋考訂;治道,談經(jīng)世濟民之術;博聞,廣泛論列文史知識及社會風俗?!懊刻於寄芏靡郧安欢闹R,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經(jīng)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薄叭罩渌觯聼o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日知錄》是一不經(jīng)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度罩洝窌≈凇墩撜Z·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其內(nèi)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jīng)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關于寫作此書的目的,顧炎武本人說得很明白,他說:“別著《日知錄》,上篇經(jīng)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苯?jīng)術,是對儒家經(jīng)典所做的詮釋考訂;治道,談經(jīng)世濟民之術;博聞,廣泛論列文史知識及社會風俗。學術著作《日知錄》是一不經(jīng)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7顧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國破家亡的痛楚,堅決反對滿清入主中原,積極參加反清復明活動。嗣母王氏絕食而死,臨終囑他“無仕異代”,他終生遵之。當大勢已去,恢復無望之時,他則潔身自保,多次拒絕清廷的詔舉,以死為誓,不復出仕。顧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國破家亡的痛楚,堅決反對8以天下為己任,是顧炎武治學的出發(fā)點。他清醒地認識到理學崇尚空談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謂理學,經(jīng)學也”(《與施愚山書》)、“經(jīng)學即理學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舉經(jīng)世致用的大旗,反對理學的離經(jīng)叛道。以天下為己任,是顧炎武治學的出發(fā)點。他清醒地認識到理9顧炎武治學,并非紙上談兵,亦且身體力行,注重實際調(diào)查。他晚年流寓秦晉之間,每出游,“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fā)書而對勘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懷抱經(jīng)世之才,不愿為統(tǒng)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試”一番。他曾墾田于山東,畜牧顧炎武治學,并非紙上談兵,亦且身體力行,注重實際調(diào)查10于雁門之北、五臺之東,累致千金。曾慨然嘆曰:“使吾澤中有牛羊千,則江南不足懷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終客死異鄉(xiāng)。然其生活所資皆賴自我操持經(jīng)營,財力有余,無需乞求,可見其非凡的經(jīng)濟才能。于雁門之北、五臺之東,累致千金。曾慨然嘆曰:“使吾澤中有牛羊11顧炎武與歸莊等興兵抗清,事敗,其母絕食而死,留下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鳖櫻孜渑c歸莊等興兵抗清,事敗,其母絕食而死,留下遺言:“12《精衛(wèi)》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毒l(wèi)》13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14聆聽課文朗讀《日知錄》三則聆聽課文朗讀《日知錄》三則15滑稽(jī)圍剿(jiǎo)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畬(shē)族裝潢(huáng)潦(lǎo)水衣裾(jū)摭(zhí)談字音滑稽(jī)圍剿(jiǎo)字音161、《文須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認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處?無益之文有哪些壞處?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內(nèi)容探討1、《文須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認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處17如果劃分層次,可劃分為幾層?(有益之文、無益之文)如果劃分層次,可劃分為幾層?(有益之文、無益之文)18觀點是什么?文須有益于天下。主要論證的方法是什么?正反論證閱讀第一則,討論思考觀點是什么?閱讀第一則,討論思考19作者先從正面立論,一口氣說出“文之不可絕于天地之間”的四個理由,即明治亂之理、紀政治得失、察民間隱情、彰美德善行。這四個方面,可謂層次分明:“明治亂”是闡明為政理論,“紀政事”是記錄為政事跡,“察民隱”是體察民心,“樂道人善”是體悟人情。執(zhí)筆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稱得上“有益于天下”,這樣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這種觀點,是作者一貫堅持的。內(nèi)容探討作者先從正面立論,一口氣說出“文之不可絕于天地之間”20明了這些,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中所作的反面陳述。如果寫文章涉及“怪力亂神”的內(nèi)容,或者是荒唐無稽之論,或抄襲剽竊,或阿諛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這樣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損矣”。對于無益之文,作者也從四個方面列舉其弊端。從以上分析可見,作者雖然立論為“文須有益于天下”,卻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述,而且把重點稍稍落在了對寫無益之文的批判上。內(nèi)容探討明了這些,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中所作的反面陳述21小結(jié):作者先從正面立論,一口氣說出“文之不可絕于天地之間”的四個理由。后從反面申述,對無益之文,作者也從四個方面列舉其弊端。(主張作文要經(jīng)世致用)內(nèi)容探討小結(jié):作者先從正面立論,一口氣說出“文之不可絕于天地之間”的22文須有益于天下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間斷絕,是因為它可以闡明道理、記述政事、體察百姓困苦、樂于稱道別人的善行啊。像這樣,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處啊。如果涉及那些怪異、斗狠、悖亂、鬼神之事,寫無從查考的話,抄襲別人的觀點,作奉承諂媚的文字,像這樣,對自己有害,對別人無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禍害啊。翻譯文須有益于天下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間斷絕,是因為它可以23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管子》《商君書》《申子》《韓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體系了,所以選取諸子的言論,匯集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啊。今人的作品,(觀點)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匯編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觸著書之難翻譯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24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為后世不可或缺的書。然而這些書中小的差錯和遺漏,還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書,越多錯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聲名的緣故啊。著書之難翻譯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252、著書之難,難在何處?作者推崇的著書原則是什么?著書難在自成一家之言。著書原則: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內(nèi)容探討2、著書之難,難在何處?作者推崇的著書原則是什么?263、作者強調(diào)著書之難的真實用意是什么?為什么要引用《資治通鑒》《文獻通考》為例?縱議“著書之難”意在強調(diào)“著述貴創(chuàng)新”的觀點。引用古例借以與當代著書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內(nèi)容探討著書之難3、作者強調(diào)著書之難的真實用意是什么?為什么要引用《27論述的問題是什么?著書之難。主要論證的方法是什么?事例論證、對比論證。閱讀第二則,討論思考論述的問題是什么?閱讀第二則,討論思考28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的著書標準,主張獨創(chuàng),反對急功近利,實際上還是提倡治學不為空言,要切合實際,期于有用。你認為作者提倡的著書原則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語句回答。)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的著書29《著書之難》是《日知錄》卷十九的第三篇,以考察子書演變的軌跡為緣起,縱議“著書之難”,意在強調(diào)自成一家的獨立創(chuàng)作的可貴。作者首肯《孟》《荀》,后及《老》《莊》《管》《商》諸書,不難看出他以儒家著作為上的評價準則;《孟》《荀》而外,列《老》《莊》于《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見出他對《老》《莊》的稱賞。然后捻出《呂氏春秋》《淮南子》,指出它們是雜取諸子,“匯而成書”的,所以不能自成體系,子書因此“一變”,遂流內(nèi)容探討《著書之難》是《日知錄》卷十九的第三篇,以考察子書演變30毒千古,成為后代沒有獨創(chuàng)性個人著述的濫觴。由此,作者提出了一個著書原則,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實際上,作者在《日知錄》題辭中為自己寫作確立的原則,也是這個意思。這樣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時人能達到嗎?作者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對此,顧炎武避而不談,又轉(zhuǎn)而援引古事,繼續(xù)申說。他祭出的兩個事例,一為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一為馬端臨撰寫的《文獻通考》,贊賞它們都是畢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后世不可無之書”。作者舉這兩部書,看似隨意,實有深內(nèi)容探討毒千古,成為后代沒有獨創(chuàng)性個人著述的濫觴。由此,作者提出了一31意,潛隱著他自己的價值尺度。這兩部書都是經(jīng)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學巨著,在作者眼里顯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哪怕是杜詩韓文。因為有情感的傾向寓注其中,作者竟避開質(zhì)量問題不談,卻對兩位作者著書態(tài)度大加稱揚,對其書的“小有舛漏”寬宏大量,可謂愛之也深,責之也輕。最后,作者又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人著書,產(chǎn)量越高、速度越快,錯誤也就越多。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寫書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歸根結(jié)底,還是創(chuàng)作態(tài)度誠實與否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動機決定一切。內(nèi)容探討意,潛隱著他自己的價值尺度。這兩部書都是經(jīng)世致用著作的典范,32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管子》《商君書》《申子》《韓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體系了,所以選取諸子的言論,匯集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啊。今人的作品,(觀點)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匯編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觸著書之難翻譯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33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為后世不可或缺的書。然而這些書中小的差錯和遺漏,還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書,越多錯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聲名的緣故啊。著書之難翻譯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344、《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觀點?作者認為,作為文人,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什么?(用原文作答)要做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就應該識經(jīng)術,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還要經(jīng)世致用。文人不可或缺的條件是“識經(jīng)術,通古今”。內(nèi)容探討文人之多4、《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觀點?作者認為,作為35論述的問題是什么?文人之多。主要論證的方法是什么?引用論證閱讀第三則,討論思考論述的問題是什么?閱讀第三則,討論思考36內(nèi)容探討起筆以感嘆開端,直揭主題,融入了強烈的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這一開頭,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好?為什么單說“唐宋以下”?再往下讀,就會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說“文人之多”,是因為有些“不識經(jīng)術,不通古今”的人,濫竽充數(shù),“自命為文人”。顯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這一稱呼是有其特定意義的,作為“文人”,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識經(jīng)術”“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眼光審視“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時代,即對于他來講的“近現(xiàn)代”,表明了他關心社會現(xiàn)實的精神,也表現(xiàn)出他尊古復古的思想。內(nèi)容探討起筆以感嘆開端,直揭主題,融入了強烈的情感:37內(nèi)容探討議論過后,作者接連引用古人詩文話語,反復申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韓愈的《符讀書城南》詩。這是一首家庭版“勸學詩”,是韓愈寫給他兒子韓昶的。大意在于論說學習的重要性。小孩稚幼之時,嬉戲玩耍,看不出差別。長大以后,或龍或豬,高下不一,取決于“學與不學”,“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本文引用的幾句,意義相對獨立,強調(diào)“經(jīng)訓”是學問之根本,博古通今為治學之基石,舍此不但學問做不成,而且還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文章是浮華空虛的,經(jīng)術是切實有用的,這是顧炎武引詩借以傳達的主要意思。內(nèi)容探討議論過后,作者接連引用古人詩文話語,反復申述38內(nèi)容探討引完韓詩,作者未即作評論,又引宋人劉摯訓示子孫的話,作進一步申述。行文至此,作者又跳出文面,慷慨激昂,直言“以文人名于世”的無足輕重,把議論推向高潮。劉、顧二人如此崇尚經(jīng)術,重視器量見識,輕蔑文采華章,和他們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是分不開的,雖然不免偏激,但也切中流弊。內(nèi)容探討引完韓詩,作者未即作評論,又引宋人劉摯訓示子39內(nèi)容探討接下來,作者又引述西漢揚雄和宋代黃庭堅的話,繼續(xù)說明務實與尚華的關系。揚雄的話以草木為喻,對別人賞其文辭(辭賦作品)不賞其義理(學術著作)痛心疾首;黃庭堅的話更是直截了當?shù)刂赋鲆晕牟诺母叩妥鳛樘岚为勔春笊臉藴?,是鼓勵助長了華而不實的社會風氣。這種風氣,到了顧炎武的時代仍有延續(xù),無助于國計民生,只增加浮飾虛華,是很可悲的。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引用本朝掌故,不無痛心地指出“嘉靖以來,亦有此風”。下面的文字,涉及了當時的三個人物。他認為,作詩就是作到李白、杜甫的地步,也無濟于世,李杜不過是兩個醉漢。
內(nèi)容探討接下來,作者又引述西漢揚雄和宋代黃庭堅的話,40內(nèi)容探討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歐陽修本傳中的話,再次表明顧炎武崇尚實用的思想。歐陽修對政事的關心,也可看做他對“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觀念的踐行。
這一則文字,引用古人論述,核以當時社會風氣,對唐宋以下文人泛濫、世風浮華表示了極大的憂慮,作者的話雖不多,卻融入了他對于立身處世的深沉思考,總歸于為學要通古今之變,要經(jīng)世致用。內(nèi)容探討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歐陽修本傳中的話,再次41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倘挥胁欢?jīng)學,不通古今,而自以為是文人的啊。韓愈《符讀書城南》有詩句說:“文章誰說不貴重,解說經(jīng)義是根本。雨水橫流無根源,早晨滿地夕已盡。為人不通古與今,如同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義,何能希望多名譽?!倍纬膭从栒]子孫,常說:“讀書人應當以器量見識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稱號,這個人就沒有值得稱賞的地方了。”如此來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稱道呢!這就是揚雄所說的文人之多翻譯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倘挥胁欢?jīng)學,不通42“拾取我的文辭而不研究我的義理”啊。黃庭堅說:“幾十年來,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獎掖后學,所以華而不實。”本朝嘉靖年間以來,也有這樣的風氣。而陸深記載的劉健告誡庶吉士們的話,李夢陽對此大為不平?!端问贰氛f,歐陽修與學人晤談,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談吏政,認為文章只能滋潤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文人之多翻譯“拾取我的文辭而不研究我的義理”啊。黃庭堅說:“幾十年來,先43小結(jié):這則文字,引用古人論述,核以當時社會風氣,對唐宋以下文人泛濫,世風浮華表示了極大的憂慮,作者融入了他對于立身處世的深沉思考,總歸于為學要通古今之變,要經(jīng)世致用。(當時文人的思想觀念出了問題,要端正創(chuàng)作態(tài)度)小結(jié):這則文字,引用古人論述,核以當時社會風氣,對唐宋以下文44——顧炎武日知錄——顧炎武日知錄45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2、了解顧炎武“文須有益于天下”、著書貴獨創(chuàng)、立身貴務實等思想,體會其“經(jīng)世致用”學術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3、積累文言知識和文言詞語。學習要點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學習要點46顧炎武顧炎武47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稱亭林先生,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術研究?!扒鍖W”開山始祖——“通儒”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稱亭林先生,字寧人,亦自48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經(jīng)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一生輾轉(zhuǎn),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開創(chuàng)一種新的治學門徑,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經(jīng)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jù)。著有《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49“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上篇經(jīng)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經(jīng)術,是對儒家經(jīng)典所作的詮釋考訂;治道,談經(jīng)世濟民之術;博聞,廣泛論列文史知識及社會風俗?!懊刻於寄芏靡郧安欢闹R,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經(jīng)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薄叭罩渌觯聼o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0
《日知錄》是一不經(jīng)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度罩洝窌≈凇墩撜Z·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其內(nèi)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jīng)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關于寫作此書的目的,顧炎武本人說得很明白,他說:“別著《日知錄》,上篇經(jīng)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苯?jīng)術,是對儒家經(jīng)典所做的詮釋考訂;治道,談經(jīng)世濟民之術;博聞,廣泛論列文史知識及社會風俗。學術著作《日知錄》是一不經(jīng)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51顧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國破家亡的痛楚,堅決反對滿清入主中原,積極參加反清復明活動。嗣母王氏絕食而死,臨終囑他“無仕異代”,他終生遵之。當大勢已去,恢復無望之時,他則潔身自保,多次拒絕清廷的詔舉,以死為誓,不復出仕。顧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國破家亡的痛楚,堅決反對52以天下為己任,是顧炎武治學的出發(fā)點。他清醒地認識到理學崇尚空談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謂理學,經(jīng)學也”(《與施愚山書》)、“經(jīng)學即理學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舉經(jīng)世致用的大旗,反對理學的離經(jīng)叛道。以天下為己任,是顧炎武治學的出發(fā)點。他清醒地認識到理53顧炎武治學,并非紙上談兵,亦且身體力行,注重實際調(diào)查。他晚年流寓秦晉之間,每出游,“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fā)書而對勘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懷抱經(jīng)世之才,不愿為統(tǒng)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試”一番。他曾墾田于山東,畜牧顧炎武治學,并非紙上談兵,亦且身體力行,注重實際調(diào)查54于雁門之北、五臺之東,累致千金。曾慨然嘆曰:“使吾澤中有牛羊千,則江南不足懷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終客死異鄉(xiāng)。然其生活所資皆賴自我操持經(jīng)營,財力有余,無需乞求,可見其非凡的經(jīng)濟才能。于雁門之北、五臺之東,累致千金。曾慨然嘆曰:“使吾澤中有牛羊55顧炎武與歸莊等興兵抗清,事敗,其母絕食而死,留下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顧炎武與歸莊等興兵抗清,事敗,其母絕食而死,留下遺言:“56《精衛(wèi)》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毒l(wèi)》57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58聆聽課文朗讀《日知錄》三則聆聽課文朗讀《日知錄》三則59滑稽(jī)圍剿(jiǎo)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畬(shē)族裝潢(huáng)潦(lǎo)水衣裾(jū)摭(zhí)談字音滑稽(jī)圍剿(jiǎo)字音601、《文須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認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處?無益之文有哪些壞處?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內(nèi)容探討1、《文須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認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處61如果劃分層次,可劃分為幾層?(有益之文、無益之文)如果劃分層次,可劃分為幾層?(有益之文、無益之文)62觀點是什么?文須有益于天下。主要論證的方法是什么?正反論證閱讀第一則,討論思考觀點是什么?閱讀第一則,討論思考63作者先從正面立論,一口氣說出“文之不可絕于天地之間”的四個理由,即明治亂之理、紀政治得失、察民間隱情、彰美德善行。這四個方面,可謂層次分明:“明治亂”是闡明為政理論,“紀政事”是記錄為政事跡,“察民隱”是體察民心,“樂道人善”是體悟人情。執(zhí)筆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稱得上“有益于天下”,這樣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這種觀點,是作者一貫堅持的。內(nèi)容探討作者先從正面立論,一口氣說出“文之不可絕于天地之間”64明了這些,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中所作的反面陳述。如果寫文章涉及“怪力亂神”的內(nèi)容,或者是荒唐無稽之論,或抄襲剽竊,或阿諛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這樣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損矣”。對于無益之文,作者也從四個方面列舉其弊端。從以上分析可見,作者雖然立論為“文須有益于天下”,卻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述,而且把重點稍稍落在了對寫無益之文的批判上。內(nèi)容探討明了這些,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中所作的反面陳述65小結(jié):作者先從正面立論,一口氣說出“文之不可絕于天地之間”的四個理由。后從反面申述,對無益之文,作者也從四個方面列舉其弊端。(主張作文要經(jīng)世致用)內(nèi)容探討小結(jié):作者先從正面立論,一口氣說出“文之不可絕于天地之間”的66文須有益于天下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間斷絕,是因為它可以闡明道理、記述政事、體察百姓困苦、樂于稱道別人的善行啊。像這樣,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處啊。如果涉及那些怪異、斗狠、悖亂、鬼神之事,寫無從查考的話,抄襲別人的觀點,作奉承諂媚的文字,像這樣,對自己有害,對別人無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禍害啊。翻譯文須有益于天下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間斷絕,是因為它可以67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管子》《商君書》《申子》《韓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體系了,所以選取諸子的言論,匯集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啊。今人的作品,(觀點)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匯編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觸著書之難翻譯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68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為后世不可或缺的書。然而這些書中小的差錯和遺漏,還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書,越多錯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聲名的緣故啊。著書之難翻譯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692、著書之難,難在何處?作者推崇的著書原則是什么?著書難在自成一家之言。著書原則: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內(nèi)容探討2、著書之難,難在何處?作者推崇的著書原則是什么?703、作者強調(diào)著書之難的真實用意是什么?為什么要引用《資治通鑒》《文獻通考》為例?縱議“著書之難”意在強調(diào)“著述貴創(chuàng)新”的觀點。引用古例借以與當代著書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內(nèi)容探討著書之難3、作者強調(diào)著書之難的真實用意是什么?為什么要引用《71論述的問題是什么?著書之難。主要論證的方法是什么?事例論證、對比論證。閱讀第二則,討論思考論述的問題是什么?閱讀第二則,討論思考72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的著書標準,主張獨創(chuàng),反對急功近利,實際上還是提倡治學不為空言,要切合實際,期于有用。你認為作者提倡的著書原則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語句回答。)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的著書73《著書之難》是《日知錄》卷十九的第三篇,以考察子書演變的軌跡為緣起,縱議“著書之難”,意在強調(diào)自成一家的獨立創(chuàng)作的可貴。作者首肯《孟》《荀》,后及《老》《莊》《管》《商》諸書,不難看出他以儒家著作為上的評價準則;《孟》《荀》而外,列《老》《莊》于《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見出他對《老》《莊》的稱賞。然后捻出《呂氏春秋》《淮南子》,指出它們是雜取諸子,“匯而成書”的,所以不能自成體系,子書因此“一變”,遂流內(nèi)容探討《著書之難》是《日知錄》卷十九的第三篇,以考察子書演變74毒千古,成為后代沒有獨創(chuàng)性個人著述的濫觴。由此,作者提出了一個著書原則,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實際上,作者在《日知錄》題辭中為自己寫作確立的原則,也是這個意思。這樣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時人能達到嗎?作者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對此,顧炎武避而不談,又轉(zhuǎn)而援引古事,繼續(xù)申說。他祭出的兩個事例,一為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一為馬端臨撰寫的《文獻通考》,贊賞它們都是畢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后世不可無之書”。作者舉這兩部書,看似隨意,實有深內(nèi)容探討毒千古,成為后代沒有獨創(chuàng)性個人著述的濫觴。由此,作者提出了一75意,潛隱著他自己的價值尺度。這兩部書都是經(jīng)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學巨著,在作者眼里顯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哪怕是杜詩韓文。因為有情感的傾向寓注其中,作者竟避開質(zhì)量問題不談,卻對兩位作者著書態(tài)度大加稱揚,對其書的“小有舛漏”寬宏大量,可謂愛之也深,責之也輕。最后,作者又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人著書,產(chǎn)量越高、速度越快,錯誤也就越多。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寫書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歸根結(jié)底,還是創(chuàng)作態(tài)度誠實與否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動機決定一切。內(nèi)容探討意,潛隱著他自己的價值尺度。這兩部書都是經(jīng)世致用著作的典范,76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管子》《商君書》《申子》《韓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體系了,所以選取諸子的言論,匯集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啊。今人的作品,(觀點)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匯編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觸著書之難翻譯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77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為后世不可或缺的書。然而這些書中小的差錯和遺漏,還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書,越多錯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聲名的緣故啊。著書之難翻譯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784、《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觀點?作者認為,作為文人,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什么?(用原文作答)要做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就應該識經(jīng)術,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還要經(jīng)世致用。文人不可或缺的條件是“識經(jīng)術,通古今”。內(nèi)容探討文人之多4、《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觀點?作者認為,作為79論述的問題是什么?文人之多。主要論證的方法是什么?引用論證閱讀第三則,討論思考論述的問題是什么?閱讀第三則,討論思考80內(nèi)容探討起筆以感嘆開端,直揭主題,融入了強烈的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這一開頭,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好?為什么單說“唐宋以下”?再往下讀,就會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說“文人之多”,是因為有些“不識經(jīng)術,不通古今”的人,濫竽充數(shù),“自命為文人”。顯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這一稱呼是有其特定意義的,作為“文人”,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識經(jīng)術”“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眼光審視“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時代,即對于他來講的“近現(xiàn)代”,表明了他關心社會現(xiàn)實的精神,也表現(xiàn)出他尊古復古的思想。內(nèi)容探討起筆以感嘆開端,直揭主題,融入了強烈的情感:81內(nèi)容探討議論過后,作者接連引用古人詩文話語,反復申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韓愈的《符讀書城南》詩。這是一首家庭版“勸學詩”,是韓愈寫給他兒子韓昶的。大意在于論說學習的重要性。小孩稚幼之時,嬉戲玩耍,看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yè)改造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國智能化節(jié)能裝置行業(yè)市場需求預測及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報告
- 中介房子銷售合同范例
- 農(nóng)村電廠維修合同范本
- 業(yè)主委托拍攝合同范例
- 出售移動廠房合同范本
- 供應發(fā)票合同范本
- 中國一次性注射器市場全面調(diào)研及行業(yè)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產(chǎn)品外銷合同范本
- 冷庫銷售安裝合同范本
- 政治校本課程
- 川2020J146-TJ 建筑用輕質(zhì)隔墻條板構(gòu)造圖集
- (完整)讀歌詞猜歌名
- 八年級下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
- 初中英語人教版 八年級上冊 單詞默寫表 漢譯英
- pcs-9611d-x說明書國內(nèi)中文標準版
- GB/T 1634.1-2004塑料負荷變形溫度的測定第1部分:通用試驗方法
- 無人機航拍技術理論考核試題題庫及答案
- T∕CMATB 9002-2021 兒童肉類制品通用要求
- 工序勞務分包管理課件
- 暖通空調(diào)(陸亞俊編)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