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自然法思想比較研究綜述_第1頁
中西自然法思想比較研究綜述_第2頁
中西自然法思想比較研究綜述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西自然法思想比較研究綜述天然法觀念是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它能夠說是西方推崇法治的根本源頭。天然法即天然的法則。一般來說,天然法表示一種對公正或正義秩序的信念,這種正義秩序普遍適用于所有為宇宙間最高控制力支配的人。①假如把天然法觀念僅界定為一種關于外在或超出于人類著實法,但能夠通過人類理性去認識和把握的客觀法則或永遠恒久的理念②,那么能夠說中國同樣有天然法的思想。西方的天然法思想1.天然法的起源與發(fā)展天然法思想起源于古希臘。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以為:這個萬物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創(chuàng)造的,它過去是、如今是、將來也是一團火,根據(jù)一定的分寸燃燒,根據(jù)一定的分寸熄滅。在這里,赫拉克利特表述了一種超出神與人且永遠恒久存在的一種規(guī)則,他將這種規(guī)則稱為火。隨著智者運動的興起,古希臘哲學家開始將關注的重點由天然界轉移向人類社會,并將這套規(guī)則引入人類社會,作為評定人定法則的[第一論文網(wǎng)專業(yè)提供論文和論文寫作的效勞,歡迎光臨]標準。亞里士多德以為天然法是人類的理性,是以正義為基礎,引導人行善、阻攔人作惡的原則。斯多葛學派以為支配著宇宙與人類的理性就是天然法,因而他們主張人要根據(jù)理性生活,根據(jù)天然法則生活。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繼承和發(fā)展了斯多葛學派的天然法思想,將抽象的天然法理論同古羅馬政治與法律結合起來,他以為真正的法律是正確的理性,是永遠恒久存在的而且適用于所有人,它的內容是正義的。在被基督教統(tǒng)治的中,天然法思想被披上了神學的外衣。中世紀神學天然法學派的代表托馬斯阿奎那以為天然法離不開上帝,他將法分為永遠恒久法、神法、人法和天然法四種。近代,在思想上,人性、理性、人權從新獲得看重,神性、神權遭到打壓;在社會經(jīng)濟上,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市民階級逐步崛起;在哲學上,笛卡爾的理性主義逐步代替了中世紀的神性主義成為主導,這使得近代的天然法觀念向著理性主義的方向發(fā)展。格老秀斯是近代理性主義天然法思想的奠基人,他以為天然法不是源自上帝而是源自人的天性。霍布斯繼承和發(fā)展了格老秀斯的觀點,他同樣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認識和解析天然法,不同的是在霍布斯看來天然法是一種道德律。與霍布斯一樣,洛克同樣以為在人類通過締結契約而構成的社會之前存在一種天然狀況的社會,但這種天然狀況是一種人與人平等、和平相處的狀況。這種天然狀況中存在著一種天然法支配著人的行為,這個天然法就是人的理性。2.天然法的特點固然天然法經(jīng)歷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古代天然法到中世紀的神學天然法再到近代的理性主義天然法的發(fā)展,但是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始終存在其中的基本特征:⑴天然法是一種絕對正義的規(guī)則。無論是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還是近代理性主義時期,天然法都是一種支配天然宇宙和人類社會的規(guī)則,而且這種規(guī)則是絕對正義的。⑵天然法是永遠恒久的、普遍的。西方的天然法學家普遍以為天然法是超出時間與空間而存在,且對世間的萬物包含全體人類都有約束作用。⑶天然法高于人定法。由于天然法是絕對正義且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人類在制訂成文法時必需以天然法為基礎,符合天然法的理性和正義的精神。中國的天然法思想1.天然法的內涵中國的天然法思想存在于道家、儒家和墨家的思想體系之中。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以為社會的管理和法律的制訂應該天然無為,天然無為強調社會的發(fā)展應該順應天然,要做到順應天然統(tǒng)治者首先自己要不妄為,在管理社會、制訂法律時要留意絕圣棄智絕仁棄義和絕巧棄利,即堅持庶民思想的單純,堅持社會風氣的渾厚。儒家以為天然法是宇宙運轉的內在規(guī)律,即所謂的常。根據(jù)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以為人性中也有常,孟子說:仁義理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這種人性中固有的,不是外界強加的仁義理智就是天然法在人性中的具體表現(xiàn)出。英國有名的漢學家李約瑟說:中國肯定有一種天然法,即圣王和庶民所一貫承受的那套風俗,也即是儒家所說的禮。③禮是儒家天然法在社會生活領域的表現(xiàn)形式。夫禮,天之精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禮是儒家的道德行為原則,而且指點詳細的行為規(guī)范,人的行為包含人制訂的成文法必需要符合禮。禮的核心思想,禮的制度表現(xiàn)是三綱五常。墨家對于天然法的表述是天志或者天法。天志即天的意志,它的內容是兼相愛,交相利。天志以愛人和利人為最高原則,且愛和利是沒有等級差異不同的。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之所不欲則止??梢娞熘臼且环N普遍的原則,人類制訂的法律要符合天志,否則將不能夠為法。2.天然法的特點總結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天然法觀念,我們發(fā)現(xiàn):⑴天然法是普遍的、客觀的法則。不管是道家的天道、儒家的常,還是墨家的天志,它們都是運轉的內在規(guī)律,不會因外在變化而改變。⑵天然法高于人定法,是人定法的基礎。荀子將禮稱為法之樞要,而且強調非禮無法,就是把禮作為人定法律的指點,不符合禮的法不能稱之為法。同樣的,墨子的法不仁不以為法也是在說不符合天然法的法律不能算作是法律。至于道家,固然老子推崇天然法反對人定法,但是以宋钘、尹文為代表的稷下黃老以為法和禮都是源于天道,而且應該順應天道。⑶天然法的內容是善。道家的絕圣棄智絕仁棄義和絕巧棄利,儒家的仁義理智,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從實質上說都是對善的表述,同時天然法自己也有引導人向善的目的。中西天然法比較1.內涵不同西方天然法觀念的核心內涵是理性,而中國天然法觀念的核心內涵是倫理。古希臘時期斯多葛學派就以為天然法是種神圣的理性,中世紀時期的天然法被表述為接近神的理性的理性,到了近代,洛克說:理性,也就是天然法,教誨著有意服從的全人類。③可見,理性是西方天然法觀念的核心內涵。中國的天然法觀是以天理為基礎的,這里所講的理強調的是基于血緣關系和宗法制的倫理。人倫者,天理也,天理即倫理。2.特征不同固然中西天然法都是一種普遍的、客觀的宇宙運轉規(guī)律,而且天然法是人定法的基礎和原則,它們都有最高性和普遍性的特點。但是西方的天然法是永遠恒久不變的,而中國的天然法是可變的。如西塞羅所說:法律不是由人的能力想出來的,也不是什么人民決定的,而是某種憑仗允許禁止之智慧管理整個世界的永遠恒久之物。④中世紀時期,天然法是鏈接永遠恒久法和人法的橋梁,永遠恒久法是不變的,天然法因而也是永遠恒久不變的。近代,格老秀斯擺托了神學的統(tǒng)治看天然法,他以為即使是上帝也不能改變天然法,進一步肯定了天然法的永遠恒久性。在中國,孔子說: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為重,吾從下。④這反映了孔子以為禮是可變,對于如何守禮個人可以以有所選擇的。3.構成的背景不同西方的天然法觀念起源于古希臘,古希臘人對待天然是一種對立和征服的態(tài)度。一方面商品經(jīng)濟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買賣關系,這為天然法發(fā)展中的社會契約精神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在農(nóng)耕文明占主導的中國,人依附天然、順從天然,產(chǎn)生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因而中國的天然法重要討論的是人的關系。另一方面,以家庭為單位的農(nóng)耕經(jīng)濟穩(wěn)固了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系,這使得天然法討論的重點在倫理。4.影響不同在治國方略方面,西方的天然法為法治提供了基礎,而中國的天然法則導致了人治。在西方的觀念中,天然法是一種超出人的權利的普遍客觀法則且天然法是絕對正義的,因而在根據(jù)天然法的規(guī)則制訂出來的人定法也應該對人類有著普遍的約束力且是公平正義的。洛克以為天然法不僅存在于天然狀況下約束天然權利,而且有了國家和之后它仍然繼續(xù)存在。⑤因而,作為契約的締結者也必需遭到契約的約束,同時的行為必需以既定的法律為根據(jù)??梢姡獾教烊环ㄓ^念的影響,法治的思想在西方萌芽與發(fā)展是必定結果。在中國,遭到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天然法的觀念被賦予了很濃的倫理色彩,天然法想要在人類社會得以實現(xiàn)就必需要借助人的力量。荀子在〔君道〕中如此闡述法與人的關系:法不能獨立,累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制源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梢?,君子〔即人〕對法的制訂和施行是有決定性影響力的。因而中國古代的法律通常是君主張志的具體表現(xiàn)出,約束的對象是君主下面的官員和庶民,這是典型的人治。在對待法律的態(tài)度方面,西方的天然法使人們敬畏法律,而中國的天然法使人們敬畏君主。受天然法觀念的影響,西方人以為成文法不僅僅是立法者制訂的法律,在它的背后更隱藏著一種普遍、永遠恒久且絕對正義的規(guī)則,假如違背成文法不僅僅是違背立法者的意志,更違背了某種強大的天然規(guī)則。在古代中國,成文法僅僅僅是君主張志的具體表現(xiàn)出,假如違背了成文法也只是違背了君主的意志。人們少了對于法律自己的敬畏,多了對君主所代表的公權利的敬畏。另一方面,在西方作為契約締結方的人民有義務遵照契約,而且對契約的遵照有助于保衛(wèi)他們的權利。在中國,統(tǒng)治者制訂法律的目的是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人民作為被統(tǒng)治者只能被迫服從法律、服從統(tǒng)治者的權威。和法律相比,例如孝等倫理觀念對中國人來說更具有神圣性和權威性。注釋:①牛津法律大辭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629.②夏勇.法治源流:東方與西方[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65-66.③肖靜.中國法天然與西方天然法之比較[J].溫州大學學報,2009〔1〕:51-55.④馬建興,蔣清華.超出中西的天然法之鏡天然法思想新論[J].太平洋學報,2006〔11〕:45-55.⑤占茂華.天然法觀念的變遷[D].華東政法大學,2005:127.以下為參考文獻:[1]崔永東.中西天然法哲學之比較[J].哲學研究,1998〔3〕:69-74.[2]崔永東,龍文茂.中國古代無天然法說平議[J].比較法研究,1997〔04〕:439-443.[3]郭九冰.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能否存在天然法思想[J].政法論壇,2008〔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