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培訓《多寶塔》技法、與《勤禮碑》比較課件_第1頁
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培訓《多寶塔》技法、與《勤禮碑》比較課件_第2頁
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培訓《多寶塔》技法、與《勤禮碑》比較課件_第3頁
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培訓《多寶塔》技法、與《勤禮碑》比較課件_第4頁
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培訓《多寶塔》技法、與《勤禮碑》比較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多寶塔》與《勤禮碑》比較

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多寶塔碑》技法介紹

《多寶塔》與《勤禮碑》比較

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多寶塔1一:《多寶塔碑》書寫技法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文》,唐天寶十一年(752)立。原在唐長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現(xiàn)藏于西安碑林。楷書,高285厘米,寬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岑勛撰文,徐浩隸書題額,顏真卿書碑,史華刊石?!抖鄬毸窞轭佌媲湓缙冢ㄋ氖臍q)楷書代表作品。此碑字體整密勻穩(wěn)、法度嚴謹,筆法方折豐勁,秀麗多姿。書法直接二王、歐、虞、褚,又有唐人寫經(jīng)之意。此碑整篇結構精細,清新淡雅,字行間有烏絲欄界格,點畫圓整,端莊秀麗。

(一)簡介一:《多寶塔碑》書寫技法《多寶塔碑》2

《多寶塔碑》全貌《多寶塔碑》全貌3《多寶塔碑》首與尾頁《多寶塔碑》首與尾頁4(二)筆法特點

以中鋒運筆為主,方圓并用。起筆以藏鋒為主,兼用露鋒,或圓起圓收,或方起方收,起筆和收筆有明顯的頓按。橫畫起筆多具變化,或藏或露。某些橫畫起筆較為外露,斜尖入紙,筆意含蓄、豐富。收筆頓筆回鋒,強調“護尾”,尤其于橫畫中最為明顯。寫橫行至收筆處,常向右下重按,頓筆回鋒,形成獨特的“顏體橫畫”。筆畫遒勁而豐潤。豎畫粗壯,渾厚力強。橫、豎粗細對比鮮明,節(jié)奏鮮明。撇輕捺重,捺畫如刀,粗壯有力,有魏碑的痕跡。折變化較多,有提筆頓挫高肩和按筆暗轉塌肩之異,或方或圓,方圓兼施。筆法瘦勁、多骨少肉,用筆較側斜單薄,沒有后期那種綿里藏鐵、看似平直、粗肥而實勁挺的風味。捺腳挫后踢出開衩不顯,沒有成熟期顏捺“蠶頭燕尾”的剛健動感。(二)筆法特點以中鋒運筆5(三)結體特點結字改初唐的瘦長或寬扁為正方,方中見圓。間架嚴整、緊湊,重心平穩(wěn),疏密均勻。結構內緊外松或上緊下松,其風格尚未形成后期顏體外緊內松,重心靠下等特點。結構布勢均勻,重心平穩(wěn),尚未形成顏體成熟期雄渾寬博,氣勢恢宏的風格。結字比較平穩(wěn),適合初學。(三)結體特點結字改初唐的瘦長或寬扁為正方,6

漢字由基本筆畫組成,寫好字首先要學寫點、橫、撇、捺、折、鉤、提等,而且要逐步掌握其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

(四)基本筆畫寫法漢字由基本筆畫組成,寫好字首先要學寫點、7

古人稱:“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寫點要注意與其他筆畫之間的關系,運用起、收筆的筆勢,把握好呼應關系。寫點還要注意體勢,左右傾斜,產(chǎn)生動勢,正因為如此,“永字八法”中稱點為傾斜的“側”。點分為右點、左點、豎點、撇點、挑點等。點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古人稱:“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點的8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向右下弧形按筆。③回鋒向筆畫中心提鋒收筆。右點:

又叫瓜子點,從左上向右下按筆,上輕下重。寫法提要:右點:又叫瓜子點,從左上向右下按筆,上輕下重。9左點:從右上向左下按筆,上輕下重。豎點:點勢較直,或上重下輕,或上輕下重。左點:從右上向左下按筆,上輕下重。10挑點:先寫成左點,再向右上出鋒。由于頓筆位置的不同,又分為上出鋒挑點、中出鋒挑點、下出鋒挑點和全出鋒挑點等。上出鋒中出鋒下出鋒全出鋒上出鋒中出鋒下出鋒全出鋒11撇點:先寫成右點,再向左下出鋒。由于頓筆位置和輕重的不同,又分為上出鋒撇點、中出鋒撇點、下出鋒撇點和全出鋒撇點等。

上出鋒中出鋒下出鋒全出鋒撇點:先寫成右點,再向左下出鋒。上出鋒中出鋒下出鋒全出鋒12長橫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折鋒,向右下按筆。③稍提,轉鋒,中鋒行筆。④向右上稍提筆。⑤向右下按筆。⑥回鋒收筆。橫在字中起著橫梁的作用,因此寫橫要平穩(wěn)安定,不能太快,不能信馬由韁,必須勒住韁繩,步步踏實,以求穩(wěn)重?!坝雷职朔ā狈Q橫為“勒”,十分形象。橫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長橫寫法提要:橫在字中起著橫梁的作用,因此寫橫13寫法提要:①筆尖輕如紙,順鋒起筆。②向右上行筆,逐漸加重。③向右上稍提筆轉向右下按筆。④回鋒收筆。短橫①逆鋒起筆。②折鋒向右下按筆。③向右上行筆,逐漸上提,鋒收筆。寫法提要:短橫14長橫:筆勢較平,中部略細。起筆或逆入或一切直下,收筆頓而回鋒,橫勢略斜。左重橫(短橫):既平橫的前半部分。起筆后漸提筆,收筆輕。右重橫(短橫):既平橫的后半部分。順鋒或輕逆入起筆,漸行漸按,收筆重。長橫:筆勢較平,中部略細。起筆或逆入或一切直下,收筆頓而回鋒15圓筆橫:起筆以圓轉為主,收筆回鋒?!抖鄬毸穲A起筆很少。方筆橫:起筆直切,切筆方向不一。

圓筆橫:起筆以圓轉為主,收筆回鋒。16垂露豎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欲下先上,向右下按筆。③稍提,向下行筆。④向左輕提筆。⑤向右下按筆。⑥向上回鋒收筆。

豎在字中起著柱子的作用,一般要寫得直,適當帶有一些彎曲可以產(chǎn)生動勢?!坝雷职朔ā狈Q豎為“努”,一是形如弓弩有曲勢,二是蓄力如弓弩的飽滿。豎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垂露豎寫法提要:豎在字中起著柱子的作用,17懸針豎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向右下按筆。③提鋒,轉鋒,向下行筆。④至下部,筆鋒漸行漸提筆。⑤出鋒收筆懸針豎寫法提要:18垂露豎:起筆多變.中部或上部略細,收筆處圓滿,藏鋒收筆。懸針豎:起筆多變,行筆提按變化較大,收筆輕提慢收,有勁鍵鋒利之感。垂露豎:起筆多變.中部或上部略細,收筆處圓滿,藏鋒收筆。19左弧豎:寫法同垂露豎,筆勢左弧,多用于左旁。右弧豎:寫法同垂露豎,筆勢右弧。短中豎:上粗下細,收筆多不回鋒,駐筆后順勢連寫下一筆。短斜豎:筆畫短小、勢斜,形態(tài)多變。左弧豎:寫法同垂露豎,筆勢左弧,多用于左旁。20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向右下按筆。③提鋒,向左下行筆。④略有弧度,漸行漸提筆。⑤提筆出鋒自然輕快,力到鋒尖。撇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

撇的寫法略同于懸針豎,只是稍帶斜、曲之勢。長撇的寫法“永字八法”稱為“掠”,如篦子梳長發(fā),短撇稱為“啄”,如鳥之啄食。撇有平撇、斜撇、豎撇幾種類型,又可分為直撇與弧撇、長撇與短撇等。寫法提要:撇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撇的寫21斜撇:長而斜并略有弧勢。有的斜撇落筆動作較大,呈曲頭狀。豎撇:上部為豎,下部略向左撇出。直撇:勢斜而挺直。曲撇:長而帶有曲勢。斜撇:長而斜并略有弧勢。有的斜撇落筆動作較大,呈曲頭狀。22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用筆略輕。②向右下行筆,由輕到重邊行變按。③至捺腳處稍停。④提鋒略向上,然后再下⑤向右出鋒收筆。

捺的起伏較大,“一波三折”,“蠶頭雁尾”。捺在出角前須先提筆,再頓而平向出鋒?!坝雷职朔ā狈Q捺為“磔”。捺畫按傾斜度可分為平捺和斜捺兩種類型。捺與撇常對稱出現(xiàn),可起平衡作用。捺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寫法提要:捺的起伏較大,“一波三折”,“蠶頭23斜捺:筆勢約成45度。平捺:筆勢較平緩,略有弧度。反捺(點捺):將捺寫成長點。斜捺:筆勢約成45度。24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向右下按筆。③提鋒向右上行筆。④漸行漸提。⑤出鋒收筆。

提畫多在字的左邊,其勢上揚,與右邊的點畫相應。提有長短、斜度的不同,提出鋒快捷。提在“永字八法”中稱為“策”,本義是馬鞭,這里引伸為策應之意,也就是寫提要與下一筆畫氣脈相通。提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寫法提要:提畫多在字的左邊,其勢上揚,與右25平提:落筆后略向上挑,斜度平緩。斜挑:斜度大,寫提手旁多用,收筆要照應到下一筆。豎挑:豎至末端接而寫挑,挑筆稍長。平提:落筆后略向上挑,斜度平緩。26

鉤是依附在其他筆畫上的。篆書和隸書中沒有鉤,楷書的鉤由筆勢而生,是一個筆畫與下一個筆畫連寫的連帶物。寫鉤要先蓄勢,出鉤要快而有力。鉤是從按到提的一個跳躍過程,因此“永字八法”稱之為“趯”。鉤可分為:豎鉤、橫鉤、彎鉤、豎彎鉤、橫折鉤、心鉤、斜鉤、橫折彎鉤等。鉤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鉤是依附在其他筆畫上的。篆書和隸書中沒有27豎鉤:鉤部形態(tài)各不相同,或直接出鉤,或提筆向上再出鉤,鉤的方向也有不同。寫法提要:①起筆與豎畫相同。②行至豎畫末端,微微向左下行筆。③稍頓,回鋒向左上行筆,邊行邊提。④出鋒收筆。豎鉤:鉤部形態(tài)各不相同,或直接出鉤,或提筆向上再出鉤,鉤的方28彎鉤:彎部的弧度各有不同。寫法提要:①起筆與豎畫相同。②先略向右再向下行筆,筆畫稍粗并略帶有弧度。③收筆與豎鉤相似。彎鉤:彎部的弧度各有不同。寫法提要:29橫鉤:出鉤的方向多指向下一筆的起筆處。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橫畫相同。②中鋒向右行筆。③至鉤處向右上稍提,然后向右下按筆。④回鋒向左上,稍頓后向左下鉤出。橫鉤:出鉤的方向多指向下一筆的起筆處。寫法提要:30橫折鉤:橫后折寫豎鉤,分為直向與斜向兩種,斜向多稱為刀鉤。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橫畫相同。②向右中鋒行筆,寫橫折。③行至折畫末端向左上出鉤。橫折鉤:橫后折寫豎鉤,分為直向與斜向兩種,斜向多稱為刀鉤。寫31橫撇彎鉤:也稱為耳鉤,其中分為左耳鉤與右耳鉤。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橫畫相同。②行筆至轉折處,先向右上輕提筆,然后向右下按筆。③回鋒至左下行筆,邊行邊提。④至彎處,向右下邊行邊按,帶有弧度。⑤至鉤處回鋒向上,然后提筆出鋒鉤出。右耳鉤橫撇彎鉤:也稱為耳鉤,其中分為左耳鉤與右耳鉤。寫法提要:右耳32

寫法有兩種,一種同右耳鉤,另一種寫法如下:①起筆與橫畫相同。②行筆至轉折處,先向右上輕提筆,然后向右下按筆。③回鋒至左下行筆,漸行漸提,至彎處邊行邊轉接而向右下邊行邊按,帶有弧度。⑤至鉤處回鋒向上,然后提筆出鋒鉤出。左耳鉤左耳鉤33豎彎鉤寫法提要:①以豎的筆法行至轉彎處。②行筆圓轉向右行,筆力逐漸加重。③回鋒向上出鉤。豎彎鉤寫法提要:34斜鉤寫法提要:①起筆與豎畫相同,但筆畫上端稍向左傾斜。②向右下行筆,用力均勻,略帶弧度。③鉤向上方出鋒收筆。斜鉤寫法提要:35臥鉤寫法提要:①起筆較輕。②行筆由左下到右下,由輕到重,至末端漸提,筆畫圓轉、彎曲。③運筆向字的中心出鉤。臥鉤寫法提要:36

折是筆畫在行走的過程中改變方向的運筆法,其中又分為方折和圓轉兩類?!坝雷职朔ā敝袥]有“折”,“新八法”中將“永”字中橫豎的連接處叫做“折”。折一般分為橫折、豎折、撇折、走之折等。撇折又可分為撇與反捺、撇與挑、撇與點的組合等。折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折是筆畫在行走的過程中改變方向的運筆法,其37寫法提要:①起筆寫法與橫相同,向右行筆。②至轉折處向右上提筆,再向右下按筆。③提鋒,向左下行筆。④收筆與垂露豎相似。橫折:先橫后豎,轉折處在右上角,其中又分為方折、圓折、高折、低折、以及圓轉等。

圓折平折方折高折平折方折寫法提要:橫折:先橫后豎,轉折處在右上角,其中又分為方折、圓38豎折:先豎后橫,轉折處在左下角。寫法提要:①起筆寫法與豎畫相似,向下行筆。②至轉折處向左略提筆,然后向右下按筆。③提鋒向右行筆,收筆與橫畫相同。“巨”:豎至底端回鋒收筆,接而寫橫。豎折:先豎后橫,轉折處在左下角。寫法提要:39撇折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撇畫相同。②至撇畫末向下按筆,然后回鋒向右行筆,邊行邊提。③收筆與提畫相同。撇折寫法提要:40撇點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撇畫相同。②行筆至撇尖時,再寫點。③收筆與點相同。撇點寫法提要:41(橫撇)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撇畫相同。②行筆至轉折處先向右上輕提筆,然后向右下按筆。③提鋒向左下行筆,收筆與撇相同。(橫撇)寫法提要:42走之折:兩折要寫得輕松舒緩,拐彎處提筆圓轉,連筆完成?!抖鄬毸纷咧锥嘤袃牲c。

走之折:兩折要寫得輕松舒緩,拐彎處提筆圓轉,連筆完成?!抖鄬?3

長橫橫勢上揚,末端細而強烈,收筆頓挫向下作點狀。(中間略細,而不強化收筆的長橫較少,如第二個“千”)。(五)基本筆畫的主要特點長橫橫勢上揚,末端細而強烈,收筆頓挫向44

短橫有左重橫、右重橫、平橫等,其勢亦有上仰與下俯之異。短橫有左重橫、右重橫、平橫等,其勢亦有45橫畫起筆有方有圓,其落點的方向多為順向,也有直向、逆向等。橫畫起筆不可過尖。橫畫的收筆突出主橫,數(shù)橫并列,副筆輕收。橫畫起筆有方有圓,其落點的方向多為順46

垂露豎有直豎(“官”)和左弧(“師”、“懐”)或右?。ā皫?、圓”)變化。左右豎并列多直向或向內?。ā澳俊?、“開”),也有向外弧(“圓”)。垂露豎有直豎(“官”)和左弧(“師”、47

懸針豎骨力勁挺,寫法近似陏、初唐。

豎畫的起筆有方圓變化,也有二折落筆。懸針豎骨力勁挺,寫法近似陏、初唐。豎畫的48豎撇到下部向左拐彎撇出,弧度自然。彎撇是在直畫的基礎上略加弧度。豎撇到下部向左拐彎撇出,弧度自然。49

長直撇直,粗細較一致,收筆要緩緩送到筆尖。

短撇較粗壯而直,要力送至尖。長直撇直,粗細較一致,收筆要緩緩送到筆尖。短50

大部分捺行至收筆處直接捺出。少部分捺至收筆處提而頓收,既“燕尾捺”。大部分捺行至收筆處直接捺出。少部分捺至收筆處51

捺至收筆處上揚。

顏書的捺早年活潑有余,沉雄不足。捺至收筆處上揚。52

出勾多向左上,也有平向,顯得活潑、輕快;出鉤也有明暗之分。

出勾多向左上,也有平向,顯得活潑、輕53

豎至底端直接鉤出,似初唐歐陽詢。豎勢多直向,或微向左凹,以追求體勢中緊。

豎至底端直接鉤出,似初唐歐陽詢。豎勢多直54

豎彎勾先向左略彎出再勾,有弧度感,上勾時略偏上左,少缺口;也有不出勾的如“流”。

戈勾至底端直接出鋒。豎彎勾先向左略彎出再勾,有弧度感,上勾55

橫折勾有隸書筆法(如“爲”、“鷲”),下部有圓弧狀,與初唐歐陽詢寫法同,這在以后的顏碑中基本不見。

橫折勾有隸書筆法(如“爲”、“鷲”),56

折變化較多,有提筆頓挫高肩和按筆暗轉塌肩之異;或方或圓,方圓兼施。

折變化較多,有提筆頓挫高肩和按筆暗轉塌肩57

挑點多用在三點水上,一般從中間或偏上挑出。

顧盼點后一個點出鋒向回鉤出,在后期顏字中亦少見。挑點多用在三點水上,一般從中間或偏上挑出。58

橫上斜度較大,收筆重頓,顯得輕松活潑。(六)結構的主要特點橫上斜度較大,收筆重頓,顯得輕松活潑。(六59結字方正平穩(wěn),筆劃變化少,分布均勻。結字方正平穩(wěn),筆劃變化少,分布均勻。60中宮收緊,主筆或主要部件外延,中緊外松。中宮收緊,主筆或主要部件外延,中緊外松。61上部緊,下部松,重心偏上,不夠穩(wěn)重。上部緊,下部松,重心偏上,不夠穩(wěn)重。62兩豎并列勢向中心,中緊外松。兩豎并列勢向中心,中緊外松。63用筆橫勢折肩捺角鉤踢松緊分布二:《多寶塔碑》與《勤禮碑》比較用筆二:《多寶塔碑》與《勤禮碑》比較64用筆

《勤》用筆已易方為圓,橫畫一般都逆入平出,到收筆停頓時也很少露圭角,逆入、鋪毫、澀行、回鋒等基本筆法運用得更成熟、更靈活;摻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

《多》用筆以圓筆為主,中鋒運筆,方圓結合,柔中帶剛,但仍有方起方收,棱角分明,露以鋒芒的筆畫。用筆《勤》用筆已易方為圓,橫畫一般都逆入平出65

《多》“斜劃緊結”、橫勢偏緊不開張。橫勢上揚,末端細而強烈,收筆頓挫向下作點狀,豎勾無右邊的外漲感,即豎兩邊都為直線。

《勤》“平劃寬結”,橫向結體外漲。橫勢平緩,粗細對比不強烈,收筆略頓作點狀。兩豎筆呈弧形,猶如向外的兩張弓。橫勢《多》“斜劃緊結”66折肩

《多》折肩以方筆為主,或方或圓,按筆塌肩折斜度大。

《勤》折肩以園筆為主,外圓內方,拐彎處用轉筆代替折筆

折肩《多》折肩以方筆為主,或方或圓,按筆塌肩折斜度大。67捺角

《多》大部分捺畫行至收筆處直接捺出,捺腳粗重,似初唐寫法?!肚凇芬研纬深侒w成熟的“燕尾捺”,強化逆收,再頓,出鋒。捺角《多》大部分捺畫行至收筆處直接捺出,捺腳粗重68鉤踢

《多》豎鉤至底端直接鉤出,呈三角形,似初唐歐陽詢。豎勢多直向,或微向左凹,以追求體勢中緊。

《勤》鉤至底端向上提鋒再出鉤,為顏體成熟期的鵝頭鉤。

鉤踢《多》豎鉤至底端直接鉤出,呈三角形,69

《多》結構內緊外松和上緊下松,重心偏上,結體不夠沉穩(wěn)。

《勤》結構外緊中松,左右縱向筆畫向外撐,結體寬博穩(wěn)健。松緊《多》結構內緊外松和上緊下松,重心偏上70《多》結構清新、雅致、精細。體勢端莊,字體緊湊,疏密勻稱,剛勁秀麗,法度嚴謹。

《勤》結構寬博,筆畫肥厚,結體自然,變化多端,是顏楷之大成。分布《多》結構清新、雅致、精細。體勢端莊,字71《多寶塔碑》結構緊密,分布均勻?!肚诙Y碑》結構寬松,變化豐富?!抖鄬毸方Y構緊密,分布均勻?!肚诙Y碑》結構寬松,變化豐富72

《多寶塔》與《勤禮碑》比較

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多寶塔碑》技法介紹

《多寶塔》與《勤禮碑》比較

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多寶塔73一:《多寶塔碑》書寫技法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文》,唐天寶十一年(752)立。原在唐長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現(xiàn)藏于西安碑林??瑫?85厘米,寬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岑勛撰文,徐浩隸書題額,顏真卿書碑,史華刊石?!抖鄬毸窞轭佌媲湓缙冢ㄋ氖臍q)楷書代表作品。此碑字體整密勻穩(wěn)、法度嚴謹,筆法方折豐勁,秀麗多姿。書法直接二王、歐、虞、褚,又有唐人寫經(jīng)之意。此碑整篇結構精細,清新淡雅,字行間有烏絲欄界格,點畫圓整,端莊秀麗。

(一)簡介一:《多寶塔碑》書寫技法《多寶塔碑》74

《多寶塔碑》全貌《多寶塔碑》全貌75《多寶塔碑》首與尾頁《多寶塔碑》首與尾頁76(二)筆法特點

以中鋒運筆為主,方圓并用。起筆以藏鋒為主,兼用露鋒,或圓起圓收,或方起方收,起筆和收筆有明顯的頓按。橫畫起筆多具變化,或藏或露。某些橫畫起筆較為外露,斜尖入紙,筆意含蓄、豐富。收筆頓筆回鋒,強調“護尾”,尤其于橫畫中最為明顯。寫橫行至收筆處,常向右下重按,頓筆回鋒,形成獨特的“顏體橫畫”。筆畫遒勁而豐潤。豎畫粗壯,渾厚力強。橫、豎粗細對比鮮明,節(jié)奏鮮明。撇輕捺重,捺畫如刀,粗壯有力,有魏碑的痕跡。折變化較多,有提筆頓挫高肩和按筆暗轉塌肩之異,或方或圓,方圓兼施。筆法瘦勁、多骨少肉,用筆較側斜單薄,沒有后期那種綿里藏鐵、看似平直、粗肥而實勁挺的風味。捺腳挫后踢出開衩不顯,沒有成熟期顏捺“蠶頭燕尾”的剛健動感。(二)筆法特點以中鋒運筆77(三)結體特點結字改初唐的瘦長或寬扁為正方,方中見圓。間架嚴整、緊湊,重心平穩(wěn),疏密均勻。結構內緊外松或上緊下松,其風格尚未形成后期顏體外緊內松,重心靠下等特點。結構布勢均勻,重心平穩(wěn),尚未形成顏體成熟期雄渾寬博,氣勢恢宏的風格。結字比較平穩(wěn),適合初學。(三)結體特點結字改初唐的瘦長或寬扁為正方,78

漢字由基本筆畫組成,寫好字首先要學寫點、橫、撇、捺、折、鉤、提等,而且要逐步掌握其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

(四)基本筆畫寫法漢字由基本筆畫組成,寫好字首先要學寫點、79

古人稱:“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寫點要注意與其他筆畫之間的關系,運用起、收筆的筆勢,把握好呼應關系。寫點還要注意體勢,左右傾斜,產(chǎn)生動勢,正因為如此,“永字八法”中稱點為傾斜的“側”。點分為右點、左點、豎點、撇點、挑點等。點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古人稱:“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點的80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向右下弧形按筆。③回鋒向筆畫中心提鋒收筆。右點:

又叫瓜子點,從左上向右下按筆,上輕下重。寫法提要:右點:又叫瓜子點,從左上向右下按筆,上輕下重。81左點:從右上向左下按筆,上輕下重。豎點:點勢較直,或上重下輕,或上輕下重。左點:從右上向左下按筆,上輕下重。82挑點:先寫成左點,再向右上出鋒。由于頓筆位置的不同,又分為上出鋒挑點、中出鋒挑點、下出鋒挑點和全出鋒挑點等。上出鋒中出鋒下出鋒全出鋒上出鋒中出鋒下出鋒全出鋒83撇點:先寫成右點,再向左下出鋒。由于頓筆位置和輕重的不同,又分為上出鋒撇點、中出鋒撇點、下出鋒撇點和全出鋒撇點等。

上出鋒中出鋒下出鋒全出鋒撇點:先寫成右點,再向左下出鋒。上出鋒中出鋒下出鋒全出鋒84長橫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折鋒,向右下按筆。③稍提,轉鋒,中鋒行筆。④向右上稍提筆。⑤向右下按筆。⑥回鋒收筆。橫在字中起著橫梁的作用,因此寫橫要平穩(wěn)安定,不能太快,不能信馬由韁,必須勒住韁繩,步步踏實,以求穩(wěn)重?!坝雷职朔ā狈Q橫為“勒”,十分形象。橫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長橫寫法提要:橫在字中起著橫梁的作用,因此寫橫85寫法提要:①筆尖輕如紙,順鋒起筆。②向右上行筆,逐漸加重。③向右上稍提筆轉向右下按筆。④回鋒收筆。短橫①逆鋒起筆。②折鋒向右下按筆。③向右上行筆,逐漸上提,鋒收筆。寫法提要:短橫86長橫:筆勢較平,中部略細。起筆或逆入或一切直下,收筆頓而回鋒,橫勢略斜。左重橫(短橫):既平橫的前半部分。起筆后漸提筆,收筆輕。右重橫(短橫):既平橫的后半部分。順鋒或輕逆入起筆,漸行漸按,收筆重。長橫:筆勢較平,中部略細。起筆或逆入或一切直下,收筆頓而回鋒87圓筆橫:起筆以圓轉為主,收筆回鋒?!抖鄬毸穲A起筆很少。方筆橫:起筆直切,切筆方向不一。

圓筆橫:起筆以圓轉為主,收筆回鋒。88垂露豎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欲下先上,向右下按筆。③稍提,向下行筆。④向左輕提筆。⑤向右下按筆。⑥向上回鋒收筆。

豎在字中起著柱子的作用,一般要寫得直,適當帶有一些彎曲可以產(chǎn)生動勢?!坝雷职朔ā狈Q豎為“努”,一是形如弓弩有曲勢,二是蓄力如弓弩的飽滿。豎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垂露豎寫法提要:豎在字中起著柱子的作用,89懸針豎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向右下按筆。③提鋒,轉鋒,向下行筆。④至下部,筆鋒漸行漸提筆。⑤出鋒收筆懸針豎寫法提要:90垂露豎:起筆多變.中部或上部略細,收筆處圓滿,藏鋒收筆。懸針豎:起筆多變,行筆提按變化較大,收筆輕提慢收,有勁鍵鋒利之感。垂露豎:起筆多變.中部或上部略細,收筆處圓滿,藏鋒收筆。91左弧豎:寫法同垂露豎,筆勢左弧,多用于左旁。右弧豎:寫法同垂露豎,筆勢右弧。短中豎:上粗下細,收筆多不回鋒,駐筆后順勢連寫下一筆。短斜豎:筆畫短小、勢斜,形態(tài)多變。左弧豎:寫法同垂露豎,筆勢左弧,多用于左旁。92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向右下按筆。③提鋒,向左下行筆。④略有弧度,漸行漸提筆。⑤提筆出鋒自然輕快,力到鋒尖。撇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

撇的寫法略同于懸針豎,只是稍帶斜、曲之勢。長撇的寫法“永字八法”稱為“掠”,如篦子梳長發(fā),短撇稱為“啄”,如鳥之啄食。撇有平撇、斜撇、豎撇幾種類型,又可分為直撇與弧撇、長撇與短撇等。寫法提要:撇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撇的寫93斜撇:長而斜并略有弧勢。有的斜撇落筆動作較大,呈曲頭狀。豎撇:上部為豎,下部略向左撇出。直撇:勢斜而挺直。曲撇:長而帶有曲勢。斜撇:長而斜并略有弧勢。有的斜撇落筆動作較大,呈曲頭狀。94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用筆略輕。②向右下行筆,由輕到重邊行變按。③至捺腳處稍停。④提鋒略向上,然后再下⑤向右出鋒收筆。

捺的起伏較大,“一波三折”,“蠶頭雁尾”。捺在出角前須先提筆,再頓而平向出鋒?!坝雷职朔ā狈Q捺為“磔”。捺畫按傾斜度可分為平捺和斜捺兩種類型。捺與撇常對稱出現(xiàn),可起平衡作用。捺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寫法提要:捺的起伏較大,“一波三折”,“蠶頭95斜捺:筆勢約成45度。平捺:筆勢較平緩,略有弧度。反捺(點捺):將捺寫成長點。斜捺:筆勢約成45度。96寫法提要:①逆鋒起筆。②向右下按筆。③提鋒向右上行筆。④漸行漸提。⑤出鋒收筆。

提畫多在字的左邊,其勢上揚,與右邊的點畫相應。提有長短、斜度的不同,提出鋒快捷。提在“永字八法”中稱為“策”,本義是馬鞭,這里引伸為策應之意,也就是寫提要與下一筆畫氣脈相通。提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寫法提要:提畫多在字的左邊,其勢上揚,與右97平提:落筆后略向上挑,斜度平緩。斜挑:斜度大,寫提手旁多用,收筆要照應到下一筆。豎挑:豎至末端接而寫挑,挑筆稍長。平提:落筆后略向上挑,斜度平緩。98

鉤是依附在其他筆畫上的。篆書和隸書中沒有鉤,楷書的鉤由筆勢而生,是一個筆畫與下一個筆畫連寫的連帶物。寫鉤要先蓄勢,出鉤要快而有力。鉤是從按到提的一個跳躍過程,因此“永字八法”稱之為“趯”。鉤可分為:豎鉤、橫鉤、彎鉤、豎彎鉤、橫折鉤、心鉤、斜鉤、橫折彎鉤等。鉤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鉤是依附在其他筆畫上的。篆書和隸書中沒有99豎鉤:鉤部形態(tài)各不相同,或直接出鉤,或提筆向上再出鉤,鉤的方向也有不同。寫法提要:①起筆與豎畫相同。②行至豎畫末端,微微向左下行筆。③稍頓,回鋒向左上行筆,邊行邊提。④出鋒收筆。豎鉤:鉤部形態(tài)各不相同,或直接出鉤,或提筆向上再出鉤,鉤的方100彎鉤:彎部的弧度各有不同。寫法提要:①起筆與豎畫相同。②先略向右再向下行筆,筆畫稍粗并略帶有弧度。③收筆與豎鉤相似。彎鉤:彎部的弧度各有不同。寫法提要:101橫鉤:出鉤的方向多指向下一筆的起筆處。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橫畫相同。②中鋒向右行筆。③至鉤處向右上稍提,然后向右下按筆。④回鋒向左上,稍頓后向左下鉤出。橫鉤:出鉤的方向多指向下一筆的起筆處。寫法提要:102橫折鉤:橫后折寫豎鉤,分為直向與斜向兩種,斜向多稱為刀鉤。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橫畫相同。②向右中鋒行筆,寫橫折。③行至折畫末端向左上出鉤。橫折鉤:橫后折寫豎鉤,分為直向與斜向兩種,斜向多稱為刀鉤。寫103橫撇彎鉤:也稱為耳鉤,其中分為左耳鉤與右耳鉤。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橫畫相同。②行筆至轉折處,先向右上輕提筆,然后向右下按筆。③回鋒至左下行筆,邊行邊提。④至彎處,向右下邊行邊按,帶有弧度。⑤至鉤處回鋒向上,然后提筆出鋒鉤出。右耳鉤橫撇彎鉤:也稱為耳鉤,其中分為左耳鉤與右耳鉤。寫法提要:右耳104

寫法有兩種,一種同右耳鉤,另一種寫法如下:①起筆與橫畫相同。②行筆至轉折處,先向右上輕提筆,然后向右下按筆。③回鋒至左下行筆,漸行漸提,至彎處邊行邊轉接而向右下邊行邊按,帶有弧度。⑤至鉤處回鋒向上,然后提筆出鋒鉤出。左耳鉤左耳鉤105豎彎鉤寫法提要:①以豎的筆法行至轉彎處。②行筆圓轉向右行,筆力逐漸加重。③回鋒向上出鉤。豎彎鉤寫法提要:106斜鉤寫法提要:①起筆與豎畫相同,但筆畫上端稍向左傾斜。②向右下行筆,用力均勻,略帶弧度。③鉤向上方出鋒收筆。斜鉤寫法提要:107臥鉤寫法提要:①起筆較輕。②行筆由左下到右下,由輕到重,至末端漸提,筆畫圓轉、彎曲。③運筆向字的中心出鉤。臥鉤寫法提要:108

折是筆畫在行走的過程中改變方向的運筆法,其中又分為方折和圓轉兩類?!坝雷职朔ā敝袥]有“折”,“新八法”中將“永”字中橫豎的連接處叫做“折”。折一般分為橫折、豎折、撇折、走之折等。撇折又可分為撇與反捺、撇與挑、撇與點的組合等。折的寫法及其形態(tài)變化:折是筆畫在行走的過程中改變方向的運筆法,其109寫法提要:①起筆寫法與橫相同,向右行筆。②至轉折處向右上提筆,再向右下按筆。③提鋒,向左下行筆。④收筆與垂露豎相似。橫折:先橫后豎,轉折處在右上角,其中又分為方折、圓折、高折、低折、以及圓轉等。

圓折平折方折高折平折方折寫法提要:橫折:先橫后豎,轉折處在右上角,其中又分為方折、圓110豎折:先豎后橫,轉折處在左下角。寫法提要:①起筆寫法與豎畫相似,向下行筆。②至轉折處向左略提筆,然后向右下按筆。③提鋒向右行筆,收筆與橫畫相同。“巨”:豎至底端回鋒收筆,接而寫橫。豎折:先豎后橫,轉折處在左下角。寫法提要:111撇折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撇畫相同。②至撇畫末向下按筆,然后回鋒向右行筆,邊行邊提。③收筆與提畫相同。撇折寫法提要:112撇點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撇畫相同。②行筆至撇尖時,再寫點。③收筆與點相同。撇點寫法提要:113(橫撇)寫法提要:①起筆與撇畫相同。②行筆至轉折處先向右上輕提筆,然后向右下按筆。③提鋒向左下行筆,收筆與撇相同。(橫撇)寫法提要:114走之折:兩折要寫得輕松舒緩,拐彎處提筆圓轉,連筆完成?!抖鄬毸纷咧锥嘤袃牲c。

走之折:兩折要寫得輕松舒緩,拐彎處提筆圓轉,連筆完成?!抖鄬?15

長橫橫勢上揚,末端細而強烈,收筆頓挫向下作點狀。(中間略細,而不強化收筆的長橫較少,如第二個“千”)。(五)基本筆畫的主要特點長橫橫勢上揚,末端細而強烈,收筆頓挫向116

短橫有左重橫、右重橫、平橫等,其勢亦有上仰與下俯之異。短橫有左重橫、右重橫、平橫等,其勢亦有117橫畫起筆有方有圓,其落點的方向多為順向,也有直向、逆向等。橫畫起筆不可過尖。橫畫的收筆突出主橫,數(shù)橫并列,副筆輕收。橫畫起筆有方有圓,其落點的方向多為順118

垂露豎有直豎(“官”)和左弧(“師”、“懐”)或右弧(“師、圓”)變化。左右豎并列多直向或向內?。ā澳俊?、“開”),也有向外?。ā皥A”)。垂露豎有直豎(“官”)和左?。ā皫煛薄?19

懸針豎骨力勁挺,寫法近似陏、初唐。

豎畫的起筆有方圓變化,也有二折落筆。懸針豎骨力勁挺,寫法近似陏、初唐。豎畫的120豎撇到下部向左拐彎撇出,弧度自然。彎撇是在直畫的基礎上略加弧度。豎撇到下部向左拐彎撇出,弧度自然。121

長直撇直,粗細較一致,收筆要緩緩送到筆尖。

短撇較粗壯而直,要力送至尖。長直撇直,粗細較一致,收筆要緩緩送到筆尖。短122

大部分捺行至收筆處直接捺出。少部分捺至收筆處提而頓收,既“燕尾捺”。大部分捺行至收筆處直接捺出。少部分捺至收筆處123

捺至收筆處上揚。

顏書的捺早年活潑有余,沉雄不足。捺至收筆處上揚。124

出勾多向左上,也有平向,顯得活潑、輕快;出鉤也有明暗之分。

出勾多向左上,也有平向,顯得活潑、輕125

豎至底端直接鉤出,似初唐歐陽詢。豎勢多直向,或微向左凹,以追求體勢中緊。

豎至底端直接鉤出,似初唐歐陽詢。豎勢多直126

豎彎勾先向左略彎出再勾,有弧度感,上勾時略偏上左,少缺口;也有不出勾的如“流”。

戈勾至底端直接出鋒。豎彎勾先向左略彎出再勾,有弧度感,上勾12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