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5年山東省夏津縣事業(yè)單位招考復習資料2015年山東省夏津縣事業(yè)單位考試公告、報名注意事項、職位表等最新資訊及免費備考資料請點擊:公務員考試,事業(yè)單位考試歷年真題及模擬題下載。在線刷題,提高筆試成績,就用華圖磚題庫在線做題平臺:一、骨學(一)總論1.骨的分類成人有206塊骨,可分為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按形態(tài),骨可分為4類:(1)長骨:長骨呈長管狀,分布于四肢,分一體兩端。體又稱骨干,內有空腔稱髓腔,容納骨髓。兩端膨大稱骺,骨干與骺相鄰的部分稱干骺端。幼年時保留的一片軟骨,稱骺軟骨,骺軟骨細胞不斷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斷加長。(2)短骨:短骨形似立方體,多成群分布于連結牢固且較靈活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3)扁骨:扁骨呈板狀,主要構成顱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護作用,如顱骨和肋骨。(4)不規(guī)則骨:不規(guī)則骨形狀不規(guī)則,如椎骨。有些不規(guī)則骨內有腔洞,稱含氣骨,如上頜骨。(1)骨質:骨質由骨組織構成,分密質和松質。骨密質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質則位于骨的內部。顱骨表層為密質,分別稱外板和內板,外板厚而堅韌,富有彈性,內板薄而松脆,故顱骨骨折多見于內板。二板之間的骨松質,稱板障,有板障靜脈經(jīng)過。(2)骨膜:除關節(jié)面的部分外,新鮮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為內、外兩層。(3)骨髓: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質間隙內。胎兒和幼兒的骨髓內含發(fā)育階段不同的紅細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細胞,呈紅色,稱紅骨髓,有造血功能。5歲以后,長骨骨干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呈黃色,稱黃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在慢性失血過多或重度貧血時,黃骨髓可轉化為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4)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①血管:長骨的動脈包括滋養(yǎng)動脈、干骺端動脈、骺動脈及骨膜動脈。②淋巴管:骨膜的淋巴管很豐富,但骨的淋巴管是否存在,尚有爭論。③神經(jīng):伴滋養(yǎng)血管進入骨內,分布到哈佛管的血管周圍間隙中,以內臟傳出纖維較多,分布到血管壁;軀體傳入纖維則多分布于骨膜,骨膜對張力或撕扯的刺激較為敏感,故骨膿腫和骨折常引起劇痛。(二)軀干骨軀干骨包括24塊椎骨、1塊骶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對肋。它們分別參與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構成。1.椎骨幼年時為32或33塊,分為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3~4塊。成年后5塊骶椎長合成骶骨,3~4塊尾椎長合成尾骨。(1)椎骨的一般形態(tài):椎骨由前方短圓柱形的椎體和后方板狀的椎弓組成。①椎體:是椎骨負重的主要部分。椎體后面微凹陷,與椎弓共同圍成椎孔。各椎孔貫通,構成容納脊髓的椎管。②椎弓:是弓形骨板,緊連椎體的縮窄部分,稱椎弓根,根的上、下緣各有一切跡。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共同圍成椎間孔,有脊神經(jīng)和血管通過。兩側椎弓根向后內擴展變寬,稱椎弓板。由椎弓發(fā)出7個突起:1個棘突、1對橫突、2對關節(jié)突。(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①頸椎:椎體較小。橫突有孔,稱橫突孔,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第1頸椎又名寰椎,呈環(huán)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jié)突,由前弓、后弓及側塊組成。第2頸椎又名樞椎,特點是椎體向上伸出齒突。第7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長,末端不分叉,活體易于觸及,常作為計數(shù)椎骨序數(shù)的標志。②胸椎:椎體從上向下逐漸增大,橫斷面呈心形。棘突較長,向后下方傾斜,呈疊瓦狀排列。③腰椎:椎體粗壯,橫斷面呈腎形。椎孔呈卵圓形或三角形。棘突寬而短,呈板狀,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的間隙較寬,臨床上可在此處作腰椎穿刺術。④骶骨:由5塊骶椎長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前面)凹陷,上緣中份向前隆凸,稱岬。骶管上連椎管,下端的裂孔稱骶管裂孔,裂孔兩側有向下突出的骶角。⑤尾骨:由3~4塊退化的尾椎長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離為尾骨尖。2.胸骨胸骨位于胸前壁正中,前凸后凹,自上而下可分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三部分。胸骨柄上寬下窄,上緣中份為頸靜脈切跡。柄與體連接處微向前突,稱胸骨角,可在體表捫及,兩側平對第2肋,是計數(shù)肋的重要標志。胸骨角向后平對第4胸椎體下緣。胸骨體外側緣接第2~7肋軟骨。劍突下端游離。3.肋肋由肋骨與肋軟骨組成,共12對。第1~7對肋前端直接與胸骨連接,稱真肋。第8~10對肋前端借肋軟骨與上位肋軟骨連接,形成肋弓,稱假肋。第11~12對肋前端游離于腹壁肌層中,稱浮肋。(1)肋骨:肋骨屬扁骨,分為體和前、后兩端。后端膨大,稱肋頭。外側稍細,稱肋頸。頸外側的粗糙突起,稱肋結節(jié),有關節(jié)面與相應胸椎的橫突肋凹相關節(jié)。肋體長而扁,分內、外兩面和上、下兩緣。(2)肋軟骨:肋軟骨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軟骨構成,終生不骨化。(三)上肢骨(1)鎖骨:鎖骨呈“S”形彎曲,架于胸廓前上方。鎖骨骨折多在中、外1/3交界處。(2)肩胛骨:肩胛骨為三角形扁骨,貼于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到第7肋骨之間??煞謨擅?、三緣和三個角。(1)肱骨:分為體及上、下兩端。肱骨體上半部呈圓柱形,下半部呈三棱柱形,中部外側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下端較扁,外側部前面有半球狀的肱骨小頭,與橈骨相關節(jié);內側部有滑車狀的肱骨滑車,與尺骨形成關節(jié)?;嚽懊嫔戏接幸桓C,稱冠突窩;肱骨小頭前面上方有一窩,稱橈窩;滑車后面上方有一窩,稱鷹嘴窩,伸肘時容納尺骨鷹嘴。小頭外側和滑車內側各有一突起,分別稱外上髁和內上髁。內上髁后方有一淺溝,稱尺神經(jīng)溝,尺神經(jīng)由此經(jīng)過。(2)橈骨:位于前臂外側部,分一體兩端。上端膨大稱橈骨頭,頭下方略細,稱橈骨頸。頸的內下側有突起的橈骨粗隆。下端內面有關節(jié)面,稱尺切跡,與尺骨頭相關節(jié),下面有腕關節(jié)面與腕骨相關節(jié)。(3)尺骨:居前臂內側,分一體兩端。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圓形深凹,稱滑車切跡。切跡后上方的突起稱鷹嘴,前下方的突起稱冠突。冠突外側面有橈切跡,與橈骨頭相關節(jié);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稱尺骨粗隆。(4)手骨: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四)下肢骨1.下肢帶骨髖骨是不規(guī)則骨,上部扁闊,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深窩,稱髖臼;下部有一大孔,稱閉孔。左右髖骨與骶、尾骨組成骨盆。髖骨由髂骨、恥骨和坐骨組成,三骨會合于髖臼,16歲左右完全融合。(1)股骨:股骨是人體最長最結實的長骨,分一體兩端。上端有朝向內上的股骨頭,與髖臼相關節(jié)。頭下外側的狹細部稱股骨頸。頸與體連接處上外側的方形隆起,稱大轉子;內下方的隆起,稱小轉子,有肌肉附著。大、小轉子之間,前面有轉子間線,后面有轉子間嵴。(2)髕骨: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上寬下尖,前面粗糙,后面為關節(jié)面。髕骨可在體表捫到。(3)脛骨:脛骨位于小腿內側,是粗大的長骨,分一體兩端。上端膨大,向兩側突出,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脛骨體呈三棱柱形,其內下有一突起,稱內踝。(4)腓骨:細長,位于脛骨外后方,分一體兩端。上端稍膨大,稱腓骨頭。頭下方縮窄,稱腓骨頸。下端膨大,形成外踝。(5)足骨: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二、關節(jié)學(一)總論骨與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相連,形成骨連結。按骨連結的不同方式,可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兩大類。1.直接連結直接連結較牢固,不活動或少許活動。這種連結可分為纖維連結、軟骨連結和骨性結合三類。2.間接連結間接連結又稱為關節(jié)或滑膜關節(jié),是骨連結的最高分化形式。(1)關節(jié)的基本構造:①關節(jié)面:是參與組成關節(jié)的各相關骨的接觸面。每一關節(jié)至少包括兩個關節(jié)面,一般為一凸一凹,凸者稱為關節(jié)頭,凹者稱為關節(jié)窩。關節(jié)面上被覆有關節(jié)軟骨。②關節(jié)囊:是由纖維結締組織膜構成的囊,附著于關節(jié)的周圍,并與骨膜融合續(xù)連,它包圍關節(jié),封閉關節(jié)腔??煞譃閮韧鈨蓪印M鈱訛槔w維膜,內層為滑膜。③關節(jié)腔:為關節(jié)囊滑膜層和關節(jié)面共同圍成的密閉腔隙,腔內含有少量滑液,關節(jié)腔內呈負壓,對維持關節(jié)的穩(wěn)固有一定作用。(2)關節(jié)的輔助結構:①韌帶:是連于相鄰兩骨之間的致密纖維結締組織束,有加強關節(jié)的穩(wěn)固或限制其過度運動的作用。②關節(jié)盤和關節(jié)唇:是關節(jié)腔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纖維軟骨。關節(jié)盤位于兩骨的關節(jié)面之間,其周緣附于關節(jié)囊,將關節(jié)腔分成兩部。有的關節(jié)盤呈半月形,稱關節(jié)半月板。關節(jié)盤可調整關節(jié)面更為適配,減少外力對關節(jié)的沖擊和震蕩。關節(jié)唇是附于關節(jié)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huán),它加深關節(jié)窩,增大關節(jié)面,增加了關節(jié)的穩(wěn)固性。③滑膜襞和滑膜囊:有些關節(jié)囊的滑膜表面積大于纖維層,滑膜重疊卷折并突入關節(jié)腔形成滑膜襞。有時此襞內含脂肪,則形成滑膜脂墊。在關節(jié)運動時,關節(jié)腔的形狀、容積、壓力發(fā)生改變,滑膜脂墊可起調節(jié)或填充作用。有時滑膜也可從關節(jié)囊纖維膜的薄弱或缺如處作囊狀膨出,充填于肌腱與骨面之間,形成滑膜囊,它可減少肌肉活動時與骨面之間的摩擦。(二)中軸骨連結中軸骨包括顱骨和軀干骨的連結。1.軀干骨的連結軀干骨的24塊椎骨、1塊骶骨和1塊尾骨借骨連結形成脊柱,構成人體的中軸,上端承載顱,下端和髖骨組成骨盆。(1)脊柱:椎骨間的連結:各椎骨之間借韌帶、軟骨和滑膜關節(jié)相連,可分為椎體間連結和椎弓間連結。①椎體間的連結:椎體之間借椎間盤及前、后縱韌帶相連。a.椎間盤:是連結相鄰兩個椎體的纖維軟骨盤(第1及第2頸椎之間除外),由兩部分構成,中央部為髓核,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為纖維環(huán),由多層纖維軟骨環(huán)按同心圓排列組成,富于堅韌性,牢固連結各椎體上、下面,保護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圍膨出。當纖維環(huán)破裂時,髓核容易向后外側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相鄰的脊髓或神經(jīng)根引起牽涉性痛,臨床稱為椎間盤脫出癥。b.前縱韌帶:是椎體前面延伸的一束堅固的纖維束,寬而堅韌。其縱行的纖維牢固地附于椎體和椎間盤,有防止脊柱過度后伸和椎間盤向前脫出的作用。c.后縱韌帶:位于椎管內椎體的后面,窄而堅韌,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②椎弓間的連結:包括椎弓板、棘突、橫突間的韌帶連結和上、下關節(jié)突間的滑膜關節(jié)連結。a.黃韌帶:位于椎管內,連結相鄰兩椎弓板間的韌帶。黃韌帶協(xié)助圍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b.棘間韌帶:連結相鄰棘突間的薄層纖維,附著于棘突根部到棘突尖。c.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棘上韌帶是連結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間的縱行韌帶,前方與棘間韌帶相融合,都有限制脊柱前屈的作用。而在頸部,從頸椎棘突尖向后擴展成三角形板狀的彈性膜層,稱為項韌帶。d.橫突間韌帶:位于相鄰椎骨橫突間的纖維索,部分與橫突間肌混合。e.關節(jié)突關節(jié):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jié)突的關節(jié)面構成,屬平面關節(jié),只能作輕微滑動。③寰椎與枕骨及樞椎的關節(jié)a.寰枕關節(jié):為兩側枕髁與寰椎側塊的上關節(jié)凹構成的聯(lián)合關節(jié),屬雙軸性橢圓關節(jié)。b.寰樞關節(jié):包括3個滑膜關節(jié),2個在寰椎側塊,1個在正中復合體,分別稱為寰樞外側關節(jié)和寰樞正中關節(jié)。(2)胸廓:胸廓由12塊胸椎、12對肋、1塊胸骨和它們之間的連結共同構成。構成胸廓的主要關節(jié)有肋椎關節(jié)和胸肋關節(jié)。肋椎關節(jié):肋骨與脊柱的連結包括肋頭和椎體的連結(稱為肋頭關節(jié))以及肋結節(jié)和橫突的連結(稱為肋橫突關節(jié))。①肋頭關節(jié):由肋頭的關節(jié)面與相鄰胸椎椎體邊緣的肋凹構成,屬于微動關節(jié),且有肋頭幅狀韌帶和關節(jié)內韌帶加強。②肋橫突關節(jié):由肋結節(jié)關節(jié)面與相應椎骨的橫突肋凹構成,也屬于微動關節(jié),有肋橫突韌帶、囊韌帶、肋橫突上韌帶和肋橫突外側韌帶等加強。胸肋關節(jié):由第2~7肋軟骨與胸骨相應的肋切跡構成,屬微動關節(jié)。胸廓的整體觀及其運動:胸廓上口較小,由胸骨柄上緣、第1肋和第1胸椎椎體圍成,是胸腔與頸部的通道。由于胸廓上口的平面與第1肋的方向一致,向前下傾斜,故胸骨柄上緣約平對第2胸椎體下緣。胸廓下口寬而不整,由第12胸椎、第11及12對肋前端、肋弓和劍突圍成,膈肌封閉胸腔底。2.顱骨的連結顱骨的連結可分為纖維連結、軟骨連結和滑膜關節(jié)三種。(三)上肢骨的連結(1)胸鎖關節(jié):胸鎖關節(jié)是上肢骨與軀干骨連結的唯一關節(jié),由鎖骨的胸骨端與胸骨的鎖切跡及第1肋軟骨的上面構成,屬于多軸關節(jié)。(2)肩鎖關節(jié):肩鎖關節(jié)由鎖骨的肩峰端與肩峰的關節(jié)面構成,屬于平面關節(jié),是肩胛骨活動的支點。關節(jié)的上方有肩鎖韌帶加強,關節(jié)囊和鎖骨下方有堅韌的喙鎖韌帶連于喙突。(3)喙肩韌帶:喙肩韌帶為三角形的扁韌帶,連于肩胛骨的喙突與肩峰之間,它與喙突、肩峰共同構成喙肩弓,架于肩關節(jié)上方,有防止肱骨頭向上脫位的作用。(1)肩關節(jié):肩關節(jié)由肱骨頭與肩胛骨關節(jié)盂構成,也稱盂肱關節(jié),是典型的多軸球窩關節(jié)。雖然關節(jié)盂周緣有纖維軟骨構成的盂唇來加深關節(jié)窩,但仍僅能容納關節(jié)頭的1/4~1/3。肩關節(jié)為全身最靈活的關節(jié),可作三軸運動,即冠狀軸上的屈和伸,矢狀軸上的收和展,垂直軸上旋內、旋外運動以及環(huán)轉運動。(2)肘關節(jié):肘關節(jié)由肱骨下端與尺、橈骨上端構成復關節(jié),包括三個關節(jié):①肱尺關節(jié):由肱骨滑車和尺骨滑車切跡構成。②肱橈關節(jié):由肱骨小頭和橈骨關節(jié)凹構成。③橈尺近側關節(jié):由橈骨環(huán)狀關節(jié)面和尺骨橈切跡構成。肘關節(jié)的韌帶有:①橈側副韌帶:位于囊的橈側,由肱骨外上髁向下擴展,止于橈骨環(huán)狀韌帶。②尺側副韌帶:位于囊的尺側,由肱骨內上髁向下呈扇形擴展,止于尺骨滑車切跡內側緣。③橈骨環(huán)狀韌帶:位于橈骨環(huán)狀關節(jié)面的周圍。肘關節(jié)的運動以肱尺關節(jié)為主,允許作屈、伸運動,尺骨在肱骨滑車上運動,橈骨頭在肱骨小頭上運動。(3)橈尺連結:橈、尺骨借橈尺近側關節(jié)、橈尺遠側關節(jié)和前臂骨間膜相連。①前臂骨間膜:連結尺骨和橈骨的骨間緣之間的堅韌纖維膜。纖維方向是從橈骨斜向下內達尺骨。②橈尺遠側關節(jié):由尺骨頭環(huán)狀關節(jié)面構成關節(jié)頭,由橈骨的尺切跡及自下緣至尺骨莖突根部的關節(jié)盤共同構成關節(jié)窩。③橈尺近側關節(jié)(見肘關節(jié))。(4)手關節(jié):手關節(jié)包括橈腕關節(jié)、腕骨間關節(jié)、腕掌關節(jié)、掌骨間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和手指間關節(jié)。(四)下肢骨的連結(1)骶髂關節(jié):骶髂關節(jié)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面構成,關節(jié)面凸凹不平,彼此結合十分緊密。(2)髖骨與脊柱間的韌帶連結:髖骨與脊柱之間常借髂腰韌帶、骶結節(jié)韌帶及骶棘韌帶加固。(3)恥骨聯(lián)合:恥骨聯(lián)合由兩側恥骨聯(lián)合面借纖維軟骨構成的恥骨間盤連結構成。(4)髖骨的固有韌帶:髖骨的固有韌帶亦即閉孔膜,它封閉閉孔并為盆內外肌肉提供附著。(5)骨盆:骨盆由左右髖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間的骨連結構成。骨盆可由骶骨岬向兩側經(jīng)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jié)至恥骨聯(lián)合上緣構成的環(huán)形界線,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又稱假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又稱真骨盆)。(1)髖關節(jié):髖關節(jié)由髖臼與股骨頭構成,屬多軸的球窩關節(jié)。髖臼的周緣附有纖維軟骨構成的髖臼唇,以增加髖臼的深度。(2)膝關節(jié):膝關節(jié)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jié)。(3)脛腓連結:脛、腓兩骨之間的連結緊密,上端由脛骨外側髁與腓骨頭構成微動的脛腓關節(jié)。(4)足關節(jié):①距小腿關節(jié):亦稱踝關節(jié),由脛、腓骨的下端與距骨滑車構成,近似單軸的屈戌關節(jié),在足背屈或跖屈時,其旋轉軸是可變的。②跗骨間關節(jié):是跗骨諸骨之間的關節(jié),以距跟關節(jié)(也稱距下關節(jié))、距跟舟關節(jié)和跟骰關節(jié)較為重要。③跗跖關節(jié):由3塊楔骨和骰骨的前端與5塊跖骨的底構成,屬平面關節(jié),可作輕微滑動。④跖骨間關節(jié):由第2~5跖骨底的毗鄰面借韌帶連結構成,屬平面關節(jié),活動甚微。⑤跖趾關節(jié):由跖骨頭與近節(jié)趾骨底構成,可作輕微的屈、伸、收、展運動。⑥趾骨間關節(jié):由各趾相鄰的兩節(jié)趾骨的底與滑車構成,可作屈、伸運動。(5)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連結形成凸向上的弓,稱為足弓。三、肌學(一)總論肌根據(jù)構造不同可分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1.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通常把接近身體正中面或四肢部靠近近側的附著點看做肌肉的起點或定點;把另一端則看做止點或動點。肌在關節(jié)周圍配布的方式和多少與關節(jié)的運動軸一致。單軸關節(jié)通常配備2組肌,前方有屈肌,后方有伸肌,從而使這些關節(jié)完成屈和伸的運動。雙軸關節(jié)通常有4組肌,除有屈肌和伸肌外,還配布有內收肌和外展肌。三軸關節(jié)周圍配備有6組肌,除圍繞冠狀軸和矢狀軸排列有屈、伸、內收和外展肌外,還有排列在垂直軸相對側的旋內和旋外兩組肌。通常完成一種動作,要許多肌參加,但起不同的作用。如屈肘的動作,肱肌和肱二頭肌是主要的,它們是原動力,稱原動肌;前臂的肱橈肌、橈側腕屈肌、旋前圓肌等協(xié)助屈肘,為協(xié)同肌;肱三頭肌是拮抗肌;還有一些肌起著固定附近一些關節(jié)的作用,以防原動肌產(chǎn)生不必要的動作,例如屈肘時使肩胛骨固定于脊柱的斜方肌、菱形肌等,這些肌稱為固定肌。2.肌的輔助裝置肌的輔助裝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1)筋膜:筋膜遍布全身,分淺筋膜和深筋膜兩種。①淺筋膜:又稱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內富有脂肪。②深筋膜:又稱固有筋膜,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位于淺筋膜的深面,它包被體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經(jīng)等。深筋膜與肌的關系非常密切,隨肌的分層而分層。(2)滑膜囊:滑膜囊為封閉的結締組織囊,形扁壁薄,內有滑液,多位于腱與骨面相接觸處,以減少兩者之間的摩擦。有的滑膜囊在關節(jié)附近,和關節(jié)腔相通。滑膜囊炎癥可影響肢體局部的運動功能。(3)腱鞘:腱鞘是包圍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動性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處。腱鞘可分為纖維層和滑膜層兩部分。(二)軀干肌軀干肌可分為背肌、胸肌、膈、腹肌和會陰肌。(1)背淺?。罕硿\肌分為兩層,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帶骨或自由上肢骨。淺層有斜方肌和背闊肌,淺層深面有肩胛提肌和菱形肌。(2)背深肌。(3)胸腰筋膜:被覆于斜方肌和背闊肌表面的深筋膜較薄弱,但在豎脊肌周圍的筋膜特別發(fā)達,稱為胸腰筋膜。2.胸肌胸肌可分為兩群,一群為胸上肢肌,位于胸壁的前面及側面淺層,為扁肌,止于上肢帶骨或肱骨;另一群為胸固有肌,參與胸壁的構成,仍保持著節(jié)段性。(1)胸上肢?。孩傩卮蠹?位置表淺,寬而厚,呈扇形,起自鎖骨的內側半、胸骨和第1~6肋軟骨等處,各部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嵴。②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的喙突。③前鋸肌:為寬大的扁肌,位于胸廓側壁,以數(shù)個肌齒起自上8個或9個肋骨,肌束斜向后上內,經(jīng)肩胛骨的前方,止于肩胛骨內側緣和下角。(2)胸固有?。盒毓逃屑“ɡ唛g外肌、肋間內肌、肋間最內肌及胸橫肌。(3)胸部筋膜:胸部筋膜分淺、深兩層。淺層覆蓋胸大肌表面,較薄弱,深層在胸大肌深面。3.膈膈是由頸部的肌節(jié)遷移至胸腹腔之間而形成的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膈的肌纖維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緣和腰椎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肋軟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上2~3個腰椎。各部肌纖維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有主動脈裂孔,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約在第10胸椎水平,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jīng)經(jīng)此孔通過;約在第8胸椎水平,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有下腔靜脈通過。4.腹肌腹肌位于胸廓與骨盆之間,參與腹壁的組成,按其部位可分為前外側群、后群兩部分。(1)前外側群:前外側群構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帶形的腹直肌和3塊寬闊的扁肌,即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腹外斜肌:為寬闊扁肌。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緣增厚卷曲,連于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jié)之間,稱為腹股溝韌帶。腹股溝韌帶的內側端有一小束腱纖維向下后方返折至恥骨梳,為腔隙韌帶。腔隙韌帶延伸并附于恥骨梳的部分稱恥骨梳韌帶。在恥骨結節(jié)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三角形的裂孔,為腹股溝管淺(皮下)環(huán)。腹內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腹內斜肌下部起于腹股溝韌帶的肌束行向前下方,越過精索前面,延續(xù)為腱膜,與腹橫肌的腱膜會合形成腹股溝鐮,止于恥骨梳的內側端及恥骨結節(jié)附近。腹內斜肌的最下部分出一些細散的肌束,與腹橫肌最下部的肌束一起包繞精索和睪丸,稱為提睪肌,收縮時可上提睪丸。此肌雖屬骨骼肌,但不受意志支配。腹橫肌:位于腹內斜肌深面,起自下6個肋軟骨的內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3,肌束橫行向前延為腱膜,腱膜越過腹直肌后面參與組成腹直肌鞘后層,止于白線。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的前面。腹直肌鞘:包繞腹直肌,分前、后兩層。在臍下4~5cm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層的腱膜全部轉到腹直肌的前面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使后層缺如,因此,腹直肌鞘的后層由于腱膜中斷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線稱弓狀線,此線以下腹直肌后面與腹橫筋膜相貼。白線:位于腹前壁正中線上,為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的隔,由兩側三層扁肌腱膜的纖維交織而成,上方起自劍突,下方止于恥骨聯(lián)合。(2)后群: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兩側,其后方有腎脊肌,二者之間隔有腰筋膜的中層,起自第12肋骨下緣和第1~4腰橫突髂嵴后部,止于髂嵴上緣。腰大肌將在下肢肌中敘述。(3)腹股溝管:腹股溝管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肌和腱之間的裂隙,位于腹前外側壁的下部。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貫向內下,長約4.5cm。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腹)環(huán),在腹股韌帶中點上方約1.5cm處,為腹橫筋膜向外的突口,其內側有腹壁下動脈。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皮下)環(huán)。管有四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后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是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是腹股溝韌帶。(4)腹股溝(海氏)三角:腹股溝(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是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區(qū)。若腹腔內容物經(jīng)腹股溝管腹環(huán)進入腹股溝管,再經(jīng)皮下環(huán)突出,下降入陰囊,構成腹股溝斜疝;若腹腔內容物不經(jīng)腹環(huán),而從腹股溝三角處膨出,則為腹股溝直疝。(5)腹部筋膜:腹部筋膜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三)上肢肌上肢肌分為上肢帶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1.上肢帶肌上肢帶肌配布于肩關節(jié)周圍,均起自上肢帶骨,止于肱骨,能運動肩關節(jié)并能增強關節(jié)的穩(wěn)固性,包括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及肩胛下肌。2.臂肌臂肌覆蓋肱骨,以內側和外側兩個肌間隔分隔成前、后兩群,前群為屈肌,后群為伸肌。前群包括淺層的肱二頭肌和深層的肱肌和喙肱肌,后群為肱三頭肌。3.前臂肌前臂肌位于尺、橈骨的周圍,分為前(屈肌)、后(伸肌)兩群,主要運動腕關節(jié)、指間關節(jié)。除了屈、伸肌外,還配布有回旋肌,這對于手的靈活運動有重要意義。(1)前群:前群共9塊肌,分四層排列。(2)后群:后群共10塊肌,分淺、深兩層排列。(四)下肢肌下肢肌可分為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由于下肢功能主要是維持直立姿勢、支持體重和行走,故下肢肌均比上肢肌粗壯。1.髖肌髖肌又叫盆帶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內面和外面,跨過髖關節(jié),止于股骨上部,主要運動髖關節(jié)。按其所在的部位和作用,可分為前、后兩群。(1)前群:前群有3塊?。瑚难?、腰小肌、闊筋膜張肌。(2)后群:后群肌主要位于臀部,故又稱臀肌,有7塊: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閉孔內肌、股方肌及閉孔外肌。2.大腿肌大腿肌分為前群、后群和內側群。(1)前群:①縫匠肌:是全身最長的肌,呈扁帶狀,能屈髖和屈膝關節(jié),并使已屈的膝關節(jié)旋內。②股四頭肌:是全身最大的肌,是膝關節(jié)強有力的伸肌,股直肌還可屈髖關節(jié)。(2)內側群:內側群共有5塊肌:恥骨肌、長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及大收肌。(3)后群:后群有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均起自坐骨結節(jié),跨越髖、膝兩個關節(jié),常稱之為“腘繩肌”。3.小腿肌小腿肌可分為三群:前群在骨間膜的前面,后群在骨間膜的后面,外側群在腓骨的外側面。(1)前群:前群有3塊?。好劰乔凹?、趾長伸肌及長伸肌。(2)外側群:外側群有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作用:使足外翻和屈踝關節(jié)。(3)后群:后群分淺、深兩層。淺層有強大的小腿三頭肌,深層有4塊肌,腘肌在上方,另3塊在下方。4.足肌足肌可分為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較薄弱,為伸趾的短伸肌和伸第2~4趾的趾短伸肌。第二節(jié)內臟學常見命題線索圖1.消化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2.呼吸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與功能3.泌尿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4.男性生殖系統(tǒng):男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5.女性生殖系統(tǒng):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6.腹膜: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一、消化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兩大部分。消化管是指從口腔到肛門的管道,可分為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和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臨床上通常把從口腔到十二指腸的這部分管道稱上消化道,空腸及以下的部分稱下消化道。消化腺按體積的大小和位置不同,可分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兩種。(一)口腔1.口唇口唇分上唇和下唇,外面為皮膚,中間為口輪匝肌,內面為黏膜。2.頰頰是口腔的兩側壁,其構造與唇相似,即由黏膜、頰肌和皮膚構成。在上頜第2磨牙牙冠相對的頰黏膜上有腮腺管乳頭,其上有腮腺管的開口。3.腭腭是口腔的上壁,分隔鼻腔與口腔。腭分硬腭和軟腭兩部分。4.牙牙是人體內最堅硬的器官,具有咀嚼食物和輔助發(fā)音等作用。(1)牙的種類和排列:人的一生中,先后有兩組牙發(fā)生,第一組稱乳牙,第二組稱恒牙。一般在出生后6個月時開始萌出乳牙,6歲左右,乳牙開始脫落,逐漸更換成恒牙,恒牙全部出齊共28~32個,上、下頜各14~16個。(2)牙的形態(tài):牙的形狀和大小雖然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形態(tài)是相同的,即每個牙均可分為牙冠、牙根和牙頸3部分。牙冠是暴露于口腔,露出于牙齦以外的部分。牙根是嵌入牙槽內的部分。牙頸是牙冠與牙根之間的部分,被牙齦所包繞。(3)牙組織:牙由牙質、釉質、牙骨質和牙髓組成。牙質構成牙的大部分,呈淡黃色,硬度僅次于釉質,卻大于牙骨質。在牙冠部的牙質外面覆有釉質,為人體內最堅硬的組織。在牙根及牙頸的牙質外面包有牙骨質,其結構與骨組織類似,是牙鈣化組織中硬度最小的一種。牙髓位于牙腔內,由結締組織、神經(jīng)和血管共同組成。(4)牙周組織:牙周組織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齦三部分,對牙起保護、固定和支持作用。5.舌舌鄰近口腔底,其基本結構是骨骼肌和表面覆蓋的黏膜。舌具有協(xié)助咀嚼和吞咽食物、感受味覺和輔助發(fā)音等功能。(1)舌的形態(tài):舌分為舌體和舌根兩部分,二者之間在舌背以向前開放的“V”字形的界溝為界。(2)舌黏膜:舌背的黏膜呈淡紅色,其上可見許多小突起,稱舌乳頭。舌乳頭分為絲狀乳頭、菌狀乳頭、葉狀乳頭和輪廓乳頭等4種。(3)舌?。荷嗉楣趋兰。稚鄡燃『蜕嗤饧刹糠?。舌內肌的起、止點均在舌內,有縱肌、橫肌和垂直肌,收縮時可改變舌的形態(tài)。舌外肌起于舌周圍各骨,止于舌內,有頦舌肌、舌骨舌肌和莖突舌肌等,收縮時可改變舌的位置。6.唾液腺唾液腺位于口腔周圍,能分泌并向口腔內排出唾液。唾液腺分大、小兩類。(1)腮腺:腮腺最大,重15~30g,形狀不規(guī)則,可分淺部和深部。腮腺管開口于平對上頜第2磨牙牙冠頰黏膜上的腮腺管乳頭。(2)下頜下腺:下頜下腺位于下頜體下緣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圍成的下頜下三角內,其導管自腺的內側面發(fā)出,沿口腔底黏膜深面前行,開口于舌下阜。(3)舌下腺:舌下腺較小,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舌下腺導管有大、小兩種,大管有一條,與下頜下腺管共同開口于舌下阜,小管約有10條,開口于舌下襞黏膜表面。(二)咽咽呈上寬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長約12cm,其內腔稱咽腔。咽位于第1~6頸椎前方,上方固定于顱底,向下于第6頸椎體下緣平面續(xù)于食管。按照咽的前方毗鄰,以腭帆游離緣和會厭上緣平面為界,可將咽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咽腔的口咽和喉咽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通道。(三)食管1.食管的位置和分部成人食管長約25cm,上端在第6頸椎體下緣平面與咽相接,下端約平第11胸椎體高度,與胃的賁門連接。食管可分為頸部、胸部和腹部。2.食管的狹窄部食管全長除沿脊柱的頸、胸曲相應形成前后方向上的彎曲之外,在左右方向上亦有輕度彎曲,但在形態(tài)上食管最重要的特點是有3處生理性狹窄。第一狹窄為食管的起始處,相當于第6頸椎體下緣水平,距中切牙約15cm;第二狹窄為食管在左主支氣管的后方與其交叉處,相當于第4、5胸椎體之間水平,距中切牙約25cm;第三狹窄為食管通過膈的食管裂孔處,相當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約40cm。三個狹窄處是食管內異物容易滯留及食管癌的好發(fā)部位。3.食管壁的結構食管壁較厚,約4mm,具有消化管典型的4層結構:黏膜、黏膜下層、肌層及外膜。(四)胃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連食管,下續(xù)十二指腸。成人胃的容量約1500ml。胃除有受納食物和分泌胃液的作用外,還有內分泌功能。1.胃的形態(tài)和分部胃分前、后壁,大、小彎,入、出口。胃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彎凹向右上方,其最低點彎度明顯折轉處,稱角切跡。胃大彎大部分凸向左下方。胃的近端與食管連接處是胃的入口,稱賁門。賁門的左側,食管末端左緣與胃底所形成的銳角,稱賁門切跡。胃的遠端接續(xù)十二指腸處,是胃的出口,稱幽門。通常將胃分為4部:賁門部、胃底、胃體及幽門部。2.胃的位置胃的位置常因體型、體位和充盈程度不同而有較大變化。通常,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時,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小部分位于腹上區(qū)。3.胃壁的結構胃壁分4層。黏膜層柔軟,血供豐富,呈橘紅色,胃空虛時形成許多皺襞,充盈時變平坦。在食管與胃交接處的黏膜上,有一呈鋸齒狀的環(huán)形線,稱食管胃黏膜線,該線是胃鏡檢查時鑒別病變位置的重要標志。黏膜下層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內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叢,當胃擴張和蠕動時起緩沖作用。肌層較厚,由外縱、中環(huán)、內斜的3層平滑肌構成。胃的外膜層為漿膜。(五)小腸小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在成人長5~7m,分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3部,是進行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并具有某些內分泌功能。1.十二指腸十二指腸介于胃與空腸之間,全長約25cm,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徑最大、位置最深且最為固定的部分。因為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膽汁,所以十二指腸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腸整體上呈“C”形,包繞胰頭,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1)上部:上部長約5cm,起自胃的幽門,水平行向右后方,至肝門下方、膽囊頸的后下方,急轉向下,移行為降部。十二指腸上部近側與幽門相連接的一段腸管,長約2.5cm,由于其腸壁薄,管徑大,黏膜面光滑平坦,無環(huán)狀襞,故臨床常稱此段為十二指腸球部,是十二指腸潰瘍及穿孔的好發(fā)部位。(2)降部:降部長7~8cm,起自十二指腸上曲,垂直下行于第1~3腰椎體和胰頭的右側,至第3腰椎體右側,彎向左行,移行為水平部,轉折處的彎曲,稱十二指腸下曲。降部的黏膜形成發(fā)達的環(huán)狀襞,其中份后內側壁上有一縱行的皺襞稱十二指腸縱襞,其下端的圓形隆起稱十二指腸大乳頭,距中切牙約75cm,為肝胰壺腹的開口處。(3)水平部:水平部又稱下部,長約10cm,起自十二指腸下曲,橫過下腔靜脈和第3腰椎體的前方,至腹主動脈前方、第3腰椎體左前方,移行于升部。(4)升部:升部最短,僅2~3cm,自水平部末端起始,斜向左上方,至第2腰椎體左側轉向下,移行為空腸。十二指腸與空腸轉折處形成的彎曲,稱十二指腸空腸曲。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上后壁借十二指腸懸肌固定于右膈腳上。十二指腸懸肌和包繞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皺襞共同構成十二指腸懸韌帶,是確定空腸起始的重要標志。2.空腸與回腸空腸上端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回腸下端接續(xù)盲腸??漳c和回腸的形態(tài)結構不完全一致,但變化是逐漸發(fā)生的,故二者間無明顯界限,一般是將空、回腸全長的近側2/5稱空腸,遠側3/5稱回腸。從外觀上看,空腸管徑較粗,管壁較厚,血管較多,顏色較紅,呈粉紅色;而回腸管徑較細,管壁較薄,血管較少,顏色較淺,呈粉灰色。從組織結構上看,空、回腸都具有消化管典型的4層結構,在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組織內含有淋巴濾泡。淋巴濾泡分孤立淋巴濾泡和集合淋巴濾泡兩種。此外,約2%的成人,在距回腸末端0.3~1m范圍的回腸對系膜緣上,有長2~5cm的囊狀突起,自腸壁向外突出稱Meckel憩室。Meckel憩室易發(fā)炎或合并潰瘍穿孔,因其位置靠近闌尾,故癥狀與闌尾炎相似。(六)大腸大腸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長1.5m,全程圍繞于空、回腸的周圍,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5部分。大腸的主要功能為吸收水分、維生素和無機鹽,并將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除直腸、肛管和闌尾外,結腸和盲腸具有3種特征性結構,即結腸帶、結腸袋和腸脂垂。結腸帶有3條匯集于闌尾根部。1.盲腸盲腸是大腸的起始部,長6~8cm,其下端為盲端,上續(xù)升結腸,左側與回腸相連接。回腸末端向盲腸的開口,稱回盲口。此處腸壁內的環(huán)行肌增厚,并覆以黏膜而形成上、下兩片半月形的皺襞稱回盲瓣,此瓣的作用為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地流入大腸,以便食物在小腸內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回小腸。在回盲口下方約2cm處,有闌尾的開口。2.闌尾闌尾是附屬于盲腸的一段腸管,形似蚯蚓,又稱蚓突。闌尾的位置,通常與盲腸一起位于右髂窩內,少數(shù)情況可隨盲腸位置變化而出現(xiàn)異位闌尾。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點,通常在右髂前上棘與臍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該點稱McBurney點。3.結腸結腸是介于盲腸與直腸之間的一段大腸,整體呈“M”形,包繞于空、回腸周圍。結腸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部分。(1)升結腸:升結腸長約15cm,在右髂窩處,起自盲腸上端,沿腰方肌和右腎前面上升至肝右葉下方,轉折向左前下方移行于橫結腸,轉折處的彎曲稱結腸右曲(或稱肝曲)。(2)橫結腸:橫結腸長約50cm,起自結腸右曲,先行向左前下方,后略轉向左后上方,形成一略向下垂的弓形彎曲。至左季肋區(qū),在脾的臟面下份處,折轉成結腸左曲(或稱脾曲),向下續(xù)于降結腸。(3)降結腸:降結腸長約25cm,起自結腸左曲,沿左腎外側緣和腰方肌前面下降,至左髂嵴處續(xù)于乙狀結腸。(4)乙狀結腸:乙狀結腸長約40cm,在左髂嵴處起自降結腸,沿左髂窩轉入盆腔內,全長呈“乙”字形彎曲,至第3骶椎平面續(xù)于直腸。4.直腸直腸是消化管位于盆腔下部的一段,全長10~14cm。直腸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狀結腸,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過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腸并不直,在矢狀面上形成兩個彎曲:直腸骶曲凸向后,與骶骨盆面彎曲一致,距肛門7~9cm;直腸會陰曲繞過尾骨尖凸向前,距肛門3~5cm。直腸上端與乙狀結腸交接處管徑較細,向下腸腔顯著擴大,稱直腸壺腹。直腸內面有三個直腸橫襞,中間的直腸橫襞大而明顯,位置恒定,位于直腸右側壁上,距肛門約7cm,可作為直腸鏡檢時的定位標志。5.肛管肛管長3~4cm,上端在盆膈平面接續(xù)直腸,下端終于肛門。肛管被肛門括約肌所包繞,平時處于收縮狀態(tài),有控制排便的作用。肛管內面有6~10條縱行的黏膜皺襞稱肛柱,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皺襞相連,此皺襞稱肛瓣。每一肛瓣與其相鄰的兩個肛柱下端之間形成開口向上的隱窩稱肛竇。通常將各肛柱上端的連線稱肛直腸線,即直腸與肛管的分界線;將連接各肛柱下端與各肛瓣邊緣的鋸齒狀環(huán)行線稱齒狀線。齒狀線上、下部分的腸管在動脈來源、靜脈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經(jīng)支配等方面都不相同,這在臨床上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七)肝肝是人體內最大的腺體,也是體內最大的消化腺。肝的血液供應十分豐富,故活體的肝呈棕紅色。肝的質地柔軟而脆弱,易受外力沖擊而破裂,從而引起腹腔內大出血。肝的功能極為復雜,它是機體新陳代謝最活躍的器官,不僅參與蛋白質、脂類、糖類和維生素等物質的合成、轉化與分解,而且還參與激素、藥物等物質的轉化和解毒。肝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膽汁,以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此外,肝還具有吞噬、防御以及在胚胎時期造血等重要功能。1.肝的形態(tài)肝呈不規(guī)則的楔形,可分為上、下兩面,前、后、左、右4緣。肝上面膨隆,與膈相接觸,故又稱膈面。肝膈面上有矢狀位的鐮狀韌帶附著,借此將肝分為左、右兩葉。肝左葉小而薄,肝右葉大而厚。膈面后部沒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稱裸區(qū),裸區(qū)的左側部分有一較寬的溝,稱為腔靜脈溝,內有下腔靜脈通過。肝下面凹凸不平,鄰接一些腹腔器官,又稱臟面。臟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3條溝。其中橫行的溝位于臟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和肝的神經(jīng)、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稱肝門。出入肝門的這些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構成肝蒂。肝蒂中主要結構的位置關系是: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動脈左、右支居中,肝門靜脈左、右支居后。左側的縱溝較窄而深,溝的前部內有肝圓韌帶通過,稱肝圓韌帶裂;后部容納靜脈韌帶,稱靜脈韌帶裂。肝圓韌帶由胎兒時期的臍靜脈閉鎖而成,經(jīng)肝鐮狀韌帶的游離緣內行至臍。靜脈韌帶由胎兒時期的靜脈導管閉鎖而成。右側的縱溝比左側的寬而淺,溝的前部為一淺窩,容納膽囊,故稱膽囊窩;后部為腔靜脈溝,容納下腔靜脈。在腔靜脈溝的上端處,有肝左、中、右靜脈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靜脈,故臨床上常稱此溝上端為第2肝門。在肝的臟面,借“H”形的溝、裂和窩將肝分為4個葉:左葉位于肝圓韌帶裂與靜脈韌帶裂的左側,即左縱溝的左側;右葉位于膽囊窩與腔靜脈溝的右側,即右縱溝的右側;方葉位于肝門之前,肝圓韌帶裂與膽囊窩之間;尾狀葉位于肝門之后,靜脈韌帶裂與腔靜脈溝之間。2.肝的位置和毗鄰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肝的前面大部分被肋所掩蓋,僅在腹上區(qū)的左、右肋弓之間,有一小部分露出于劍突之下,直接與腹前壁相接觸。3.肝的分葉與分段肝按外形可分為左葉、右葉、方葉和尾狀葉。這種分葉方法不完全符合肝內管道系統(tǒng)的配布情況,因而不能適應肝外科手術的要求。近代研究證明,肝內有4套管道,形成兩個系統(tǒng),即Glisson系統(tǒng)和肝靜脈系統(tǒng)。肝門靜脈、肝固有動脈和肝管的各級分支在肝內的走行、分支和配布基本一致,并有Glisson囊包繞,共同組成Glisson系統(tǒng)。肝段是依據(jù)Glisson系統(tǒng)在肝內的分布情況提出的。按照Glisson系統(tǒng)各分支的分布區(qū),可將肝分為兩個半肝(左、右半肝),進一步再分成5個葉(右前葉、右后葉、左內葉、左外葉與尾狀葉)、6個段(左外葉上、下段,右后葉上、下段,尾狀葉左、右段)。4.肝外膽道系統(tǒng)肝外膽道系統(tǒng)是指走出肝門之外的膽道系統(tǒng)而言,包括膽囊和輸膽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總管和膽總管)。這些管道與肝內膽道一起,將肝分泌的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腔。(1)膽囊:膽囊為貯存和濃縮膽汁的囊狀器官,呈長梨形,長8~12cm,寬3~5cm,容量40~60ml。膽囊位于肝下面的膽囊窩內,其上面借結締組織與肝相連,易于分離,下面覆以漿膜,并與結腸右曲和十二指腸上曲相鄰。膽囊分底、體、頸、管4部分。當充滿膽汁時,膽囊底可貼近腹前壁。膽囊底的體表投影位置在右鎖骨中線或右腹直肌外緣與右肋弓交點附近。膽囊發(fā)炎時,該處可有壓痛。膽囊體是膽囊的主體部分,與底之間無明顯界限。膽囊頸是膽囊體向下延續(xù)并變細的部分,常以直角向左下彎轉,移行于膽囊管。膽囊管比膽囊頸稍細,長3~4cm,直徑0.2~0.3cm,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與其左側的肝總管匯合,延續(xù)為膽總管。膽囊內面被有黏膜,其中,膽囊底和體部的黏膜呈蜂窩狀,而襯于頸和管部分的黏膜皺襞呈螺旋狀突入腔內,形成螺旋襞。螺旋襞可控制膽汁的流入和流出。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共同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稱膽囊三角,三角內常有膽囊動脈通過,因此該三角是膽囊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志。(2)肝管與肝總管:肝左、右管分別由左、右半肝內的毛細膽管逐漸匯合而成,走出肝門之后即合成肝總管。肝總管長約3cm,下行于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并在韌帶內與膽囊管以銳角結合成膽總管。(3)膽總管:膽總管長4~8cm,直徑0.6~0.8cm,由肝總管和膽囊管匯合而成,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下行于肝固有動脈的右側、肝門靜脈的前方,向下經(jīng)十二指腸上部的后方,降至胰頭后方,再轉向十二指腸降部中份,在此處的十二指腸后內側壁內與胰管匯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稱肝胰壺腹,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在肝胰壺腹周圍有肝胰壺腹括約肌包繞。(八)胰胰是人體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內分泌部組成。胰的外分泌部(腺細胞)能分泌胰液,內含多種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等),有分解消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作用;其內分泌部即胰島,散在于胰實質內,胰尾部較多,主要分泌胰島素,調節(jié)血糖濃度。1.胰的位置與毗鄰胰是位于腹后壁的一個狹長腺體,質地柔軟,呈灰紅色。胰橫置于腹上區(qū)和左季肋區(qū),平對第1~2腰椎體。胰的前面隔網(wǎng)膜囊與胃相鄰,后方有下腔靜脈、膽總管、肝門靜脈和腹主動脈等重要結構,右端被十二指腸環(huán)抱,左端抵達脾門。胰的上緣約平臍上10cm,下緣約相當于臍上5cm處。由于胰的位置較深,前方有胃、橫結腸和大網(wǎng)膜等遮蓋,故胰病變時,在早期腹壁體征往往不明顯,從而增加了診斷的困難性。2.胰的分部胰可分頭、頸、體、尾4部分。胰管位于胰實質內,偏背側,其走行與胰的長軸一致,從胰尾經(jīng)胰體走向胰頭,沿途接受許多小葉間導管,最后于十二指腸降部的壁內與膽總管匯合成肝胰壺腹,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二、呼吸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由呼吸道和肺組成。通常稱鼻、咽、喉為上呼吸道,氣管和各級支氣管為下呼吸道。肺由實質組織和間質組織組成,前者包括支氣管樹和肺泡;后者包括結締組織、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jīng)等。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氣體交換,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肺還具有內分泌功能,屬于彌散性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之一。(一)鼻鼻分三部,即外鼻、鼻腔和鼻旁竇。它既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覺器官。1.外鼻外鼻以鼻骨和軟骨為支架,外被皮膚,內覆黏膜,分為骨部和軟骨部。軟骨部的皮膚因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成為痤瘡、酒渣鼻和癤腫的好發(fā)部位。2.鼻腔鼻腔是由骨和軟骨圍成的腔,內襯黏膜并被鼻中隔分為兩半,向前通外界處稱鼻孔,向后通鼻咽部稱鼻后孔。鼻中隔由篩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軟骨構成,為黏膜所包被,位置通常偏向一側。其前下方血管豐富、位置淺表,外傷與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均發(fā)生于此區(qū),故稱為易出血區(qū)。鼻腔外側壁自上而下可見上、中、下三個鼻甲突向鼻腔,上鼻甲與中鼻甲之間為上鼻道,中鼻甲與下鼻甲之間為中鼻道,下鼻甲下方為下鼻道。3.鼻旁竇鼻旁竇是鼻腔周圍含氣顱骨開口于鼻腔的含氣空腔,腔內襯以黏膜并與鼻腔黏膜相移行。鼻旁竇有4對,左右對稱排列,稱額竇、篩竇、蝶竇和上頜竇。鼻旁竇能溫暖與濕潤空氣,對發(fā)音產(chǎn)生共鳴。(1)額竇:額竇位于額骨體內,眉弓的深方,篩竇的前上方,左右各一,底向下,尖向上,呈三棱錐體形。額竇口位于竇底部,開口于中鼻道的篩漏斗。(2)篩竇:篩竇由位于鼻腔外側壁上方與兩眶之間的篩骨迷路的小氣房組成,每側有3~18個。依據(jù)竇口的部位將其分為前篩竇、中篩竇和后篩竇。前二者開口于中鼻道;后篩竇開口較小,位于后部,開口于上鼻道。(3)蝶竇:蝶竇位于蝶骨體內,被中隔分為左、右二腔,容量平均7.5ml,竇口直徑2~3mm,分別開口于蝶篩隱窩。(4)上頜竇:上頜竇位于上頜骨體內,呈三角錐體形,有5個壁。上頜竇開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其直徑為3mm,因開口位置較高,分泌物不易排除,竇腔積液時,體位引流是很重要的。(二)喉喉由喉軟骨和喉肌構成。它既是呼吸的管道,又是發(fā)音的器官。上界是會厭上緣,下界達環(huán)狀軟骨下緣。借喉口通喉咽部的后部,以環(huán)氣管韌帶連接氣管。1.喉軟骨喉的支架是喉軟骨,由甲狀軟骨、環(huán)狀軟骨、會厭軟骨和成對的杓狀軟骨等構成。(1)甲狀軟骨:甲狀軟骨構成喉的前壁和側壁,由前緣互相愈著的左右兩個呈四邊形的軟骨板組成。(2)環(huán)狀軟骨:環(huán)狀軟骨位于甲狀軟骨的下方,是喉軟骨中唯一完整的軟骨環(huán)。(3)會厭軟骨:會厭軟骨位于舌根和舌骨體后上方,上寬下窄呈葉狀,下端借甲狀會厭韌帶連于甲狀軟骨前角內面上部。(4)杓狀軟骨:杓狀軟骨成對,坐落于環(huán)狀軟骨板上緣兩側,分為一尖、一底、兩突和三個面。底與環(huán)狀軟骨板上緣構成環(huán)杓關節(jié)。2.喉肌喉肌系橫紋肌,是發(fā)音的動力器官,具有緊張或松弛聲帶、縮小或開大聲門裂以及縮小喉口的作用。按其部位分內、外兩群;依其功能分聲門開大肌和聲門括約肌。(1)環(huán)甲?。涵h(huán)甲肌是唯一的一對外群喉肌,起于環(huán)狀軟骨弓前外側面,肌束斜向后上方,止于甲狀軟骨下角和下緣。(2)環(huán)杓后肌:環(huán)杓后肌成對,起自環(huán)狀軟骨板后面,斜向外上方,止于同側杓狀軟骨的肌突。(3)環(huán)杓側?。涵h(huán)杓側肌起自環(huán)狀軟骨弓上緣和彈性圓錐的外面,自甲狀軟骨板的內側斜行向后上方,止于杓狀軟骨肌突的前面。(4)甲杓肌:甲杓肌起自甲狀軟骨前角后面,其上部肌束收縮能縮短前庭襞,下部肌束收縮能使聲襞變短并松弛。(5)杓?。鸿技∥挥诤淼暮蟊冢ㄨ紮M肌、杓斜肌和杓會厭肌。(三)氣管和支氣管1.氣管氣管位于喉與左、右主支氣管分叉處的氣管杈之間,起于環(huán)狀軟骨下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在胸骨角平面有一向上凸出,并略偏向左側的半月狀嵴,稱氣管隆嵴,是支氣管鏡檢查時判斷氣管分叉的重要標志。氣管由氣管軟骨、平滑肌和結締組織構成。氣管軟骨由14~17個缺口向后,呈“C”形的透明軟骨環(huán)構成。2.支氣管支氣管是由氣管分出的各級分支,其中一級分支為左、右主支氣管。左、右主支氣管的區(qū)別:左主支氣管細而長,嵴下角大,斜行,通常有7~8個軟骨環(huán);右主支氣管短而粗,嵴下角小,走行較直,通常有3~4個軟骨環(huán),經(jīng)氣管墜入的異物多進入右側。(四)肺肺位于胸腔,坐落于膈肌上方、縱隔的兩側。肺的表面被覆臟胸膜,透過臟胸膜可見許多呈多角形的小區(qū),稱肺小葉,其發(fā)炎稱小葉肺炎。正常肺呈淺紅色,質柔軟呈海綿狀,富有彈性。1.肺的形態(tài)兩肺外形不同,右肺寬而短,左肺狹而長。肺呈圓錐形,分一尖、一底、三面、三緣。肺尖鈍圓,經(jīng)胸廓上口伸入頸根部,在鎖骨內側1/3段向上突至鎖骨上方達2.5cm。肺底在膈肌頂部上方,膈肌壓迫使肺底呈半月形凹陷。肋面與胸廓的外側壁和前、后壁相鄰??v隔面中央有橢圓形凹陷,稱肺門,其內有支氣管、血管、神經(jīng)、淋巴管的出入。這些出入肺門的結構為結締組織包裹,構成肺根。左肺斜裂由后上斜向前下,將左肺分為上、下兩葉。右肺的斜裂和水平裂將右肺分為上、中、下三葉。2.支氣管樹在肺門處,左、右主支氣管分出兩級支氣管,進入肺葉,稱為肺葉支氣管。左肺有上葉和下葉支氣管;右肺有上葉、中葉和下葉支氣管。肺葉支氣管進入肺葉后,再繼續(xù)分出第三級支氣管,稱肺段支氣管。故稱主支氣管為一級支氣管,肺葉支氣管為二級支氣管,肺段支氣管為三級支氣管。全部各級支氣管如此反復分支形成樹狀,稱為支氣管樹。3.支氣管肺段支氣管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氣管及其分支分布區(qū)的全部肺組織的總稱。支氣管肺段呈圓錐形,尖端朝向肺門,底位于肺的表面,構成了肺的形態(tài)學和功能學的基本單位。支氣管肺段簡稱肺段。左、右肺通常分別有10個肺段。(五)胸膜胸膜是襯覆于胸壁內面、膈上面和肺表面的一層漿膜。被覆于胸腔各壁內面的稱壁胸膜,覆蓋于肺表面的稱臟胸膜,兩層胸膜之間密閉、狹窄、呈負壓的腔隙稱胸膜腔。1.壁胸膜壁胸膜依其襯覆部位不同分為以下四部分:(1)肋胸膜:肋胸膜是襯覆于肋骨、胸骨、肋間肌、胸橫肌及胸內筋膜等諸結構內面的漿膜。(2)膈胸膜:膈胸膜覆蓋于膈上面,二者緊密相貼、不易剝離。(3)縱隔胸膜:縱隔胸膜襯覆于縱隔兩側面,其中部包裹肺根并移行為臟胸膜。(4)胸膜頂:胸膜頂是肋胸膜和縱隔胸膜向上的延續(xù),直至胸廓上口平面以上,包被肺尖上方。2.臟胸膜臟胸膜是不僅貼附于肺表面,而且伸入至葉間裂內的一層漿膜。因其與肺實質連接緊密故又稱肺胸膜。3.胸膜腔胸膜腔是指臟、壁胸膜在肺根處相互移行,二者之間形成的左、右兩個封閉的、呈負壓的胸膜間隙。胸膜腔內僅有少許漿液,可減少呼吸時的摩擦。4.胸膜隱窩胸膜隱窩是各部壁胸膜相互移行處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氣時,肺緣也達不到其內,故稱胸膜隱窩。包括肋膈隱窩、肋縱隔隱窩和膈縱隔隱窩。(六)縱隔縱隔是兩側縱隔胸膜間全部器官、結構與結締組織的總稱??v隔稍偏左,為上窄下寬、前短后長的矢狀位??v隔分類方法較多,解剖學常用四分法,即在胸骨角水平面將縱隔分為上縱隔和下縱隔。1.上縱隔上縱隔上界為胸廓上口,下界為胸骨角與第4胸椎體下緣的平面,前方為胸骨柄,后方為第1~4胸椎體。其內自前向后有胸腺,左、右頭臂靜脈,上腔靜脈,膈神經(jīng),迷走神經(jīng),喉返神經(jīng),主動脈弓及其三大分支,以及后方的食管、氣管、胸導管等。2.下縱隔下縱隔的上界是上縱隔的下界,下界是膈,兩側為縱隔胸膜。下縱隔分三部,心包前壁前方與胸骨體之間為前縱隔;心包前、后壁之間為中縱隔;心包后壁后方與脊柱胸段之間為后縱隔。三、泌尿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由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出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chǎn)生的廢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機體內環(huán)境的平衡和穩(wěn)定。此外,腎還有內分泌功能,產(chǎn)生促紅細胞生成素、對血壓有重要影響的腎素以及能調控鈣和維生素D衍生物代謝的羥膽鈣化醇?1,25等物質。(一)腎1.腎的形態(tài)腎是實質性器官,左、右各一,形似蠶豆,位于腹后壁。腎分內、外兩緣,前、后兩面及上、下兩端。內側緣中部的凹陷稱腎門,為腎的血管、神經(jīng)、淋巴管及腎盂出入之門戶。腎門諸結構為結締組織包裹稱腎蒂。腎蒂內各結構的排列關系,自前向后順序為:腎靜脈、腎動脈和腎盂末端;自上向下順序為:腎動脈、腎靜脈和腎盂。2.腎的位置腎位于脊柱兩側,腹膜后間隙內,屬腹膜外位器官。左腎在第11胸椎體下緣至第2~3腰椎間盤之間;右腎則在第12胸椎體上緣至第3腰椎體上緣之間。腎門的體表投影點在腰背部豎脊肌外緣與第12肋的夾角處,稱腎區(qū)。3.腎的被膜腎皮質表面由平滑肌纖維和結締組織構成的肌織膜包被。肌織膜與腎實質緊密粘連,不可分離,進入腎竇,被覆于腎乳頭以外的竇壁上。除肌織膜外,通常將腎的被膜分為三層,即由內向外依次為纖維囊、脂肪囊和腎筋膜。4.腎的結構觀察腎的冠狀切面,腎實質可分為位于表層的腎皮質和深層的腎髓質。腎皮質厚1~1.5cm,新鮮標本為紅褐色,由腎小體與腎小管組成。腎髓質色淡紅,約占腎實質厚度的2/3,可見15~20個呈圓錐形、底朝皮質、尖向腎竇、光澤致密、顏色較深、呈放射狀條紋的腎錐體。2~3個腎錐體尖端合并成腎乳頭,并突入腎小盞。在腎竇內,2~3個腎小盞合成一個腎大盞,再由2~3個腎大盞匯合形成一個腎盂。(二)輸尿管輸尿管是成對的、位于腹膜外位的肌性管道。平第2腰椎上緣起自腎盂末端,終于膀胱。全長分輸尿管腹部、輸尿管盆部和輸尿管壁內部3部分。輸尿管壁內部是位于膀胱壁內,長約1.5cm斜行的輸尿管部分。輸尿管全程有3處狹窄:①上狹窄,位于腎盂輸尿管移行處;②中狹窄,位于骨盆上口,輸尿管跨過髂血管處;③下狹窄,位于輸尿管的壁內部。(三)膀胱膀胱是儲存尿液的肌性囊狀器官,其形狀、大小、位置和壁的厚度隨尿液充盈程度而異。一般正常成年人的膀胱容量為350~500ml,超過500ml時,因膀胱壁張力過大而產(chǎn)生疼痛。1.膀胱的形態(tài)空虛的膀胱呈三棱錐體形,分尖、體、底和頸四部。膀胱尖朝向前上方,由此沿腹前壁至臍之間有一皺襞為臍正中韌帶。膀胱的后面朝向后下方,呈三角形,為膀胱底。膀胱尖與底之間為膀胱體。膀胱的最下部稱膀胱頸。2.膀胱的內面結構膀胱內面被覆黏膜,當膀胱壁收縮時,黏膜聚集成皺襞稱膀胱襞。而在膀胱底內面,有一個由左、右輸尿管口和尿道內口形成的三角區(qū),此處膀胱黏膜與肌層緊密連接,缺少黏膜下層組織,無論膀胱擴張或收縮,始終保持平滑,稱膀胱三角。兩個輸尿管口之間的皺襞稱輸尿管間襞,膀胱鏡下所見為一蒼白帶,是臨床尋找輸尿管口的標志。膀胱三角是腫瘤、結核和炎癥的好發(fā)部位,膀胱鏡檢查時應特別注意。(四)尿道男性尿道見男性生殖系統(tǒng)。女性尿道長3~5cm,直徑約0.6cm,較男性尿道短、寬而直。尿道內口約平恥骨聯(lián)合后面中央或上部。其走行向前下方,穿過尿生殖膈,開口于陰道前庭的尿道外口。尿道內口周圍被平滑肌構成的膀胱括約肌環(huán)繞。四、男性生殖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的功能是繁殖后代和形成并保持第二性征。男性生殖系統(tǒng)和女性生殖系統(tǒng)都包括內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兩部分。內生殖器由生殖腺、生殖管道和附屬腺組成,外生殖器則以兩性交媾器官為主。男性內生殖器由生殖腺(睪丸)、輸精管道(附睪、輸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和附屬腺(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組成。男性外生殖器為陰莖和陰囊,前者是男性交媾器官,后者容納睪丸和附睪。(一)男性內生殖器1.睪丸睪丸為男性生殖腺,位于陰囊內,左右各一,一般左側略低于右側,是產(chǎn)生男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器官。(1)形態(tài):睪丸是微扁的橢圓體,分前后緣、上下端和內外側面。前緣游離;后緣有血管、神經(jīng)和淋巴管出入,并與附睪和輸精管睪丸部相接觸。(2)結構:睪丸表面有一層堅厚的纖維膜,稱為白膜。白膜在睪丸后緣增厚,并凸入睪丸內形成睪丸縱隔。從縱隔發(fā)出許多睪丸小隔,將睪丸實質分為100~200個睪丸小葉。每個小葉內含有2~4條盤曲的生精小管,其上皮能產(chǎn)生精子。小管之間的結締組織內有分泌男性激素的間質細胞。生精小管匯合成精直小管,進入睪丸縱隔后交織成睪丸網(wǎng)。2.附睪附睪呈新月形,緊貼睪丸的上端和后緣。上端膨大為附睪頭,中部為附睪體,下端為附睪尾。附睪為暫時儲存精子的器官,并分泌附睪液供精子營養(yǎng),促進精子進一步成熟。附睪為結核的好發(fā)部位。(1)輸精管:輸精管是附睪管的直接延續(xù),長度約50cm,管徑約3mm,管壁較厚,肌層較發(fā)達而管腔細小?;铙w觸摸時,呈堅實的圓索狀。輸精管較長,依其行程可分為四部:睪丸部、精索部、腹股溝管部及盆部。其中,盆部為最長的一段,由腹環(huán)出腹股溝管后,彎向內下,沿盆側壁行向后下,經(jīng)輸尿管末端前方轉至膀胱底的后面,兩側輸精管在此逐漸接近,并膨大成輸精管壺腹。(2)精索:精索為柔軟的圓索狀結構,從腹股溝管腹環(huán)穿經(jīng)腹股溝管,出皮下環(huán)后延至睪丸上端。(3)射精管:射精管由輸精管的末端與精囊的排泄管匯合而成,向前下穿前列腺實質,開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4.精囊精囊又稱精囊腺,為長橢圓形的囊狀器官,表面凹凸不平,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輸精管壺腹的下外側,左右各一,由迂曲的管道組成,其排泄管與輸精管壺腹的末端匯合成射精管。5.前列腺前列腺是不成對的實質性器官,由腺組織和平滑肌組織構成,其表面包有筋膜鞘,稱前列腺囊,囊與前列腺之間有前列腺靜脈叢。(1)形態(tài):前列腺呈前后稍扁的栗子形,上端寬大稱為前列腺底,鄰接膀胱頸;下端尖細,稱為前列腺尖,位于尿生殖膈上。底與尖之間的部分為前列腺體。男性尿道在前列腺底近前緣處穿入前列腺即為尿道前列腺部,該部經(jīng)腺實質前部下行,由前列腺尖穿出。近底的后緣處,有一對射精管穿入前列腺,斜向前下方,開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后壁的精阜上。前列腺一般分為5葉:前葉、中葉、后葉和兩側葉。后葉是前列腺腫瘤的易發(fā)部位。(2)位置:前列腺位于膀胱與尿生殖膈之間,前列腺底與膀胱頸、精囊腺和輸精管壺腹相鄰。(二)男性外生殖器1.陰囊陰囊是位于陰莖后下方的囊袋狀結構。陰囊壁由皮膚和肉膜組成。陰囊的皮膚薄而柔軟,有少量陰毛,色素沉著明顯。陰囊深面有包被睪丸和精索的被膜,由外向內有:精索外筋膜、提睪肌、精索內筋膜及睪丸鞘膜。其中,睪丸鞘膜來源于腹膜,分為壁層和臟層,二者之間的腔隙即為鞘膜腔,內有少量漿液。2.陰莖陰莖為男性的交媾器官,可分為頭、體和根三部分。后端為陰莖根,中部為陰莖體,陰莖前端膨大,稱陰莖頭,頭的尖端有較狹窄的尿道外口,呈矢狀位。頭后較細的部分稱陰莖頸。陰莖主要由兩條陰莖海綿體和一條尿道海綿體組成,外包筋膜和皮膚。陰莖海綿體為兩端細的圓柱體,左右各一,位于陰莖的背側。尿道海綿體位于陰莖海綿體的腹側,尿道貫穿其全長。尿道海綿體中部呈圓柱形,前端膨大為陰莖頭,后端膨大稱為尿道球,位于兩側的陰莖腳之間,固定于尿生殖膈的下面。陰莖的三個海綿體的外面共同包有深、淺筋膜和皮膚。陰莖的皮膚薄而柔軟,富有伸展性。它在陰莖頸的前方形成雙層游離的環(huán)形皺襞,包繞陰莖頭,稱為陰莖包皮,包皮前端圍成包皮口。(三)男性尿道男性尿道兼有排尿和排精的功能。起自膀胱的尿道內口,止于陰莖頭的尿道外口,男性尿道可分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綿體部三部分。1.前列腺部前列腺部為尿道穿過前列腺的部分,是尿道中最寬和最易擴張的部分。2.膜部膜部為尿道穿過尿生殖膈的部分,是三部中最短的部分,其周圍有尿道外部括約肌環(huán)繞,該肌為橫紋肌,有控制排尿的作用,又稱尿道外括約肌。3.海綿體部海綿體部為尿道穿過尿道海綿體的部分,是尿道最長的一段,臨床上稱為前尿道。尿道在行徑中粗細不一,有三個狹窄、三個膨大和兩個彎曲。三個狹窄分別位于尿道內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以外口最窄。尿道結石常易嵌頓在這些狹窄部位。三個膨大分別位于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舟狀窩。兩個彎曲是凸向下后方的恥骨下彎和凸向上前方的恥骨前彎。五、女性生殖系統(tǒng)女性內生殖器包括生殖腺(卵巢)、輸送管道(輸卵管、子宮和陰道)以及附屬腺(前庭大腺)。外生殖器即女陰。(一)女性內生殖器1.卵巢卵巢為女性生殖腺,是產(chǎn)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1)卵巢的形態(tài):卵巢呈扁卵圓形,略呈灰紅色,被子宮闊韌帶后層所包繞,可分為內、外側兩面,前、后兩緣和上、下兩端。(2)卵巢的固定裝置:卵巢在盆腔內的正常位置主要靠韌帶維持。卵巢懸韌帶是由腹膜形成的皺襞,起自小骨盆側緣,向內下至卵巢的上端。卵巢固有韌帶又稱卵巢子宮索,由結締組織和平滑肌纖維構成,表面蓋以腹膜,形成腹膜皺襞,自卵巢下端連至輸卵管與子宮結合處的后下方。2.輸卵管輸卵管是輸送卵子的肌性管道,由卵巢上端連于子宮底的兩側,位于子宮闊韌帶的上緣內。輸卵管較為彎曲,由內側向外側分為四部,即輸卵管子宮部、輸卵管峽、輸卵管壺腹及輸卵管漏斗。輸卵管腹腔口周圍,輸卵管末端的邊緣形成許多細長的指狀突起,稱為輸卵管傘,蓋于卵巢表面,其中一個較大的突起連于卵巢,稱為卵巢傘。3.子宮子宮是壁厚腔小的肌性器官,胎兒在此發(fā)育生長。(1)子宮的形態(tài):成人未孕子宮呈前后稍扁,倒置的梨形。子宮分為底、體、頸三部。子宮底為輸卵管子宮口水平以上的部分,寬而圓凸。子宮頸為下端較窄而呈圓柱狀的部分,由突入陰道的子宮頸陰道部和陰道以上的子宮頸陰道上部組成。子宮頸為腫瘤的好發(fā)部位。子宮底與子宮頸之間為子宮體。子宮兩側緣的上部與輸卵管相接處稱子宮角。子宮體與子宮頸陰道上部的上端相接較為狹細的部分稱子宮峽。(2)子宮壁的結構:子宮壁分三層,外層為漿膜,是腹膜的臟層;中層為強厚的肌層,由平滑肌組成;內層為黏膜,稱子宮內膜。(3)子宮的位置:子宮位于小骨盆中央,膀胱與直腸之間,下端接陰道。兩側有輸卵管和卵巢,臨床上統(tǒng)稱子宮附件。附件炎即指輸卵管炎和卵巢炎。未妊娠時,子宮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朝向前上方。子宮頸的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的稍上方。(4)子宮的固定裝置:子宮借韌帶、陰道、尿生殖膈和盆底肌等保持其正常位置。子宮的韌帶有子宮闊韌帶、子宮圓韌帶、子宮主韌帶及子宮骶韌帶。4.陰道陰道為連接子宮和外生殖器的肌性管道,是女性的交接器官,也是排出月經(jīng)和娩出胎兒的管道,由黏膜、肌層和外膜組成,富于伸展性。陰道的上端寬闊,包繞子宮頸陰道部,兩者之間形成環(huán)形凹陷,稱為陰道穹。陰道穹分為互相連通的前部、后部和側部,以陰道穹后部最深,其后上方即為直腸子宮陷凹,兩者間僅隔以陰道后壁和覆蓋其上的腹膜。臨床上可經(jīng)陰道后穹穿刺以引流直腸子宮陷凹內的積液或積血進行診斷和治療。5.前庭大腺前庭大腺形如豌豆,位于前庭球后端的深面,其導管向內側開口于陰道前庭,陰道口的兩側。該腺相當于男性的尿道球腺,分泌物有潤滑陰道口的作用。(二)女性外生殖器女性外生殖器,即女陰,包括以下結構:1.陰阜陰阜為恥骨聯(lián)合前方的皮膚隆起,皮下富有脂肪。性成熟期以后,生有陰毛。2.大陰唇大陰唇為一對縱長隆起的皮膚皺襞。大陰唇的前端和后端左右互相連合,形成唇前連合和唇后連合。3.小陰唇小陰唇位于大陰唇的內側,為一對較薄的皮膚皺襞,表面光滑無毛。其前端延伸形成陰蒂包皮和陰蒂系帶,后端兩側互相會合,形成陰唇系帶。4.陰道前庭陰道前庭是位于兩側小陰唇之間的裂隙。陰道前庭的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陰道口,陰道口兩側各有一個前庭大腺導管的開口。5.陰蒂陰蒂由兩個陰蒂海綿體組成,后者相當于男性的陰莖海綿體,亦分腳、體、頭三部。6.前庭球前庭球相當于男性的尿道海綿體,呈蹄鐵形,分為較細小的中間部和較大的外側部。六、腹膜(一)概述腹膜為覆蓋于腹、盆腔壁內和腹、盆腔臟器表面的一層薄而光滑的漿膜,由內皮和少量結締組織構成,呈半透明狀。襯于腹、盆腔壁內的腹膜稱為壁腹膜或腹膜壁層,由壁腹膜返折并覆蓋于腹、盆腔臟器表面的腹膜稱為臟腹膜或腹膜臟層。壁腹膜和臟腹膜互相延續(xù)、移行,共同圍成不規(guī)則的潛在性腔隙,稱為腹膜腔,腔內僅有少量漿液。腹膜具有分泌、吸收、保護、支持、修復等功能。(二)腹膜與腹、盆腔臟器的關系根據(jù)臟器被腹膜覆蓋的范圍大小,可將腹、盆腔臟器分為三類,即腹膜內位、間位和外位器官。1.腹膜內位器官表面幾乎都被腹膜所覆蓋的器官為腹膜內位器官,有胃、十二指腸上部、空腸、回腸、盲腸、闌尾、橫結腸、乙狀結腸、脾、卵巢和輸卵管。2.腹膜間位器官表面大部分被腹膜覆蓋的器官為腹膜間位器官,有肝、膽囊、升結腸、降結腸、子宮、膀胱和直腸上段。3.腹膜外位器官僅一面被腹膜覆蓋的器官為腹膜外位器官,有腎、腎上腺、輸尿管,十二指腸降部、下部和升部,直腸中、下段及胰。(三)腹膜形成的結構壁腹膜與臟腹膜之間,或臟腹膜之間互相返折移行,形成許多結構,這些結構不僅對器官起著連接和固定的作用,而且也是血管、神經(jīng)等進入臟器的途徑。1.網(wǎng)膜網(wǎng)膜是與胃小彎和胃大彎相連的雙層腹膜皺襞,其間有血管、神經(jīng)、淋巴管和結締組織等。(1)小網(wǎng)膜:小網(wǎng)膜是由肝門向下移行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結構。從肝門連于胃小彎的部分稱肝胃韌帶,其內含有胃左、右血管,胃上淋巴結及至胃的神經(jīng)等。從肝門連于十二指腸上部的部分稱肝十二指腸韌帶,其內有進出肝門的三個重要結構,即位于右前方的膽總管,位于左前方的肝固有動脈,以及兩者后方的肝門靜脈。(2)大網(wǎng)膜:大網(wǎng)膜形似圍裙覆蓋于空、回腸和橫結腸的前方,其左緣與胃脾韌帶相連續(xù)。大網(wǎng)膜前兩層與后兩層之間的潛在性腔隙是網(wǎng)膜囊的下部。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網(wǎng)膜前兩層和后兩層常粘連愈合,致使其間的網(wǎng)膜囊下部消失,而連于胃大彎和橫結腸之間的大網(wǎng)膜前兩層則形成胃結腸韌帶。(3)網(wǎng)膜囊和網(wǎng)膜孔:網(wǎng)膜囊是小網(wǎng)膜和胃后壁與腹后壁的腹膜之間的一個扁窄間隙,又稱小腹膜腔,為腹膜腔的一部分。網(wǎng)膜囊的前壁為小網(wǎng)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結腸韌帶;后壁為橫結腸及其系膜以及覆蓋在胰、左腎、左腎上腺等處的腹膜;上壁為肝尾葉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為大網(wǎng)膜前、后層的愈著處。網(wǎng)膜囊的左側為脾、胃脾韌帶和脾腎韌帶;右側借網(wǎng)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網(wǎng)膜孔的高度約在第12胸椎至第2腰椎體的前方,其上界為肝尾葉,下界為十二指腸上部,前界為肝十二指腸韌帶,后界為覆蓋在下腔靜脈表面的腹膜。(1)腸系膜:腸系膜是將空腸和回腸固定于腹后壁的雙層腹膜結構,面積較大,整體呈扇形,其附著于腹后壁的部分稱為腸系膜根,起自第2腰椎左側,斜向右下跨過脊柱及其前方結構,止于右骶髂關節(jié)前方。(2)闌尾系膜:闌尾系膜呈三角形,將闌尾系連于腸系膜下方。闌尾的血管走行于系膜的游離緣,故闌尾切除時,應從系膜游離緣進行血管結扎。(3)橫結腸系膜:橫結腸系膜是將橫結腸系連于腹后壁的橫位雙層腹膜結構,其根部起自結腸右曲,向左跨過右腎中部、十二指腸降部、胰頭等器官的前方,沿胰前緣達到左腎前方,直至結腸左曲。橫結腸系膜內含有中結腸血管及其分支、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jīng)叢等。(4)乙狀結腸系膜:乙狀結腸系膜是將乙狀結腸固定于左下腹的雙層腹膜結構,其根部附著于左髂窩和骨盆左后壁。該系膜較長,故乙狀結腸活動度較大,因而易發(fā)生腸扭轉。系膜內含有乙狀結腸血管、直腸上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jīng)叢等。3.韌帶腹膜形成的韌帶是指連接腹、盆壁與臟器之間或連接相鄰臟器之間的腹膜結構,多數(shù)為雙層,少數(shù)為單層腹膜構成,對臟器有固定作用。有的韌帶內含有血管和神經(jīng)等。(1)肝的韌帶:肝的下方有肝胃韌帶和肝十二指腸韌帶;上方有鐮狀韌帶、冠狀韌帶,左、右三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起重裝卸機械操作工(初級工)理論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課程設計單片機智能
- 高中政治微課程設計
- 鋼結構支架方案
- 餐飲從業(yè)人員晨檢制度
- 水稻畫畫課程設計
- 課程設計輸入密碼函數(shù)
- 湖州師范學院《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強化公文寫作的課程設計
- 母親節(jié)繪本課程設計
- 廣東省深圳市2023-2024學年三年級上學期英語期中試卷(含答案)
- 江蘇省南京市六校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卷(含答案含聽力原文無音頻)
- 公司保密工作規(guī)范作業(yè)指導書
- 化學水資源及其利用(第1課時人類擁有的水資源 保護水資源)課件 2024-2025學年九年級人教版(2024)上冊
- 細菌 課件-2024-2025學年(2024)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
- 2024年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護理技能賽項)考試題庫-上(單選題)
- 2024-2030年中國汽車電磁干擾屏蔽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分析報告
- MES系統(tǒng)實施管理辦法
- 《人工智能導論》課程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羽毛球運動教學與訓練智慧樹知到答案2024年黑龍江農(nóng)業(yè)工程職業(yè)學院
- 2023-2024學年浙江龍泉市九年級語文上期中考試卷附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