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近代民法到現(xiàn)代民法研究_第1頁
解析近代民法到現(xiàn)代民法研究_第2頁
解析近代民法到現(xiàn)代民法研究_第3頁
解析近代民法到現(xiàn)代民法研究_第4頁
解析近代民法到現(xiàn)代民法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解析近代民法到現(xiàn)代民法研究

關鍵詞:近代民法

現(xiàn)代民法

一、引言

今天我們處在世紀之交,20世紀已經接近尾聲,一個新的世紀即21世紀即將到來。當我們要展望21世紀民法的時候,應當對我們所走過的20世紀作一個回顧,對20世紀民法作一個回顧。當我們回顧20世紀民法,就會發(fā)現(xiàn)在民法的各個重要領域,在學者的著作中隨處可以看到(聽到)所謂“危機”、“死亡”的驚呼。使我們很自然地想到,20世紀民法出了什么問題?讓我們先看契約法。

(一)契約法

1970年4月美國著名教授格蘭特·吉爾莫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法學院作了一個講演,題目叫做“契約的死亡”,然后將講演稿整理出版,這就是使世界法學界震驚的《契約的死亡》一書。這本書的開頭寫道:“有人對我們說,契約和上帝一樣,已經死亡。的確如此,這絕無任何可以懷疑的”*2。1941年德國學者豪普特(Haunt)發(fā)表了一篇論文《論事實契約關系》,產生了很大的震動。到了1956年德國最高法院在一個停車場收費案判決中,竟然采納“事實契約關系”理論作為判決依據。對此,德國著名民法學者雷曼評論說,這個理論之被采納所造成對傳統(tǒng)契約觀念的沖擊,猶如爆炸了一顆原子彈。《契約的死亡》出版十幾年后,日本東京大學一位青年學者內田貴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留學,研究契約法的基本理論,回國后于1990年出版了一本書,名為《契約的再生》,引起法學界極大轟動?!镀跫s的再生》的開頭就這樣寫道:“最近,人們經常論及契約的衰落、危機、死亡”,“盡管契約被宣告死亡卻帶來了契約法學的文藝復興。有學者幽默地談論關于契約法學復興的原因說,這也許是契約雖死亡但契約法的教授還活著的緣故”。*3

(二)侵權行為法

本世紀以來,侵權行為法的危機的說法頻繁地出現(xiàn)在民法學者的著作中。美國加州大學著名侵權法教授弗萊明指出:“侵權法正處在十字路口,其生存正遭受著威脅”。英國劍橋大學的比較法教授杰洛維茲Jolowicz說:“侵權法正面臨著危機”。瑞典的侵權法教授喬根遜Jongensen也說:“侵權法已經沒落”。

為什么學者們熱衷于談論侵權法的危機,這是因為進入20世紀后,各發(fā)達國家在侵權法領域,傳統(tǒng)的過失責任原則逐漸為無過失責任或嚴格責任所取代。特別是在因缺陷產品造成人身損害的損害賠償方面。美國在60年代初,由法院判例創(chuàng)立了嚴格產品責任。按照嚴格責任,只要產品存在對人身和財產的不合理危險,就構成缺陷,因缺陷產品造成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損害,就要由生產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由于不考慮生產者對缺陷之發(fā)生是否有過失,因此有利于保護受害的消費者。1985年歐共體通過關于產品責任的85/374號指令,要求成員國按照指令規(guī)定的原則修改國內法,對缺陷產品致?lián)p實行無過失責任。1986年我國公布了民法通則,民法通則第122條參考了美國的嚴格責任和歐共體指令,對缺陷產品致?lián)p規(guī)定了無過失責任。1993年我國公布了產品質量法,其中第四章關于缺陷產品致?lián)p的無過失責任有詳細的規(guī)定,例如關于缺陷的定義規(guī)定為對人身和財產的不合理危險,就是采納了美國侵權法第二次重述402A條關于缺陷的定義。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鄰國日本,直到1994年才通過制造物責任法,對產品缺陷致?lián)p規(guī)定了無過失責任。我們知道日本早在50年代就發(fā)生了嚴重的產品缺陷致?lián)p案件,例如著名的森永奶粉事件,造成一萬多人受害,其中一百多人死亡。但日本企業(yè)界的勢力非常強大,對無過失責任采取了強硬的反對立場。而政府深受企業(yè)界的影響,以致學術界和律師界提出的無過失責任的產品責任法案長期被擱置。直到進入90年代,幾乎整個歐洲、俄羅斯、亞洲的中國、菲律賓及澳大利亞等都通過了無過失責任的產品責任法之后,日本企業(yè)界才轉變了立場,日本制造物責任法才于1994年獲得通過。被稱為立法時間最長(從第一個草案提出到法律獲得通過經過了整整20年),法律內容最短(僅有6個條文)的法律。現(xiàn)在可以說世界大部分國家的產品責任法都實行了無過失責任原則。更有甚者,是1972年新西蘭頒布《意外事故補償法》。被稱為人類立法史上空前的創(chuàng)舉。按照該法,在新西蘭領域之內的任何人,無論是因交通事故、缺陷產品致?lián)p、醫(yī)療事故或者其他意外事故遭受損害,都可以從國家設立的意外事故補償委員會獲得一筆補償金。無須向法院起訴,也無須適用侵權行為法,當然更談不到過失責任原則。這難道不是一個重大的變革嗎?該法頒布之后不久,英國成立了一個以皮爾遜勛爵為首的皇家委員會,其任務是審查英國的侵權行為法制并提出立法建議。該委員會經過調查研究,提出了最終報告書,稱為皮爾遜報告,建議采納新西蘭的意外事故補償法的經驗,引起很大的轟動。后因歐共體關于產品責任的指令頒布,才使英國沒有采納皮爾遜報告的建議。否則,英國的侵權行為法將不再是現(xiàn)在的面貌。

值得談到的是,日本名古屋大學民法教授加藤雅信在80年代發(fā)表了一篇題為《關于綜合救濟系統(tǒng)的建議》的論文,提出他關于侵權行為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新構想。*4他由新西蘭的嶄新立法受到啟發(fā),考慮到日本侵權行為法制和各種社會保險制度的現(xiàn)狀,認為人類社會要解決各種原因發(fā)生的損害賠償問題,應當建立一種類似于新西蘭的統(tǒng)一的綜合救濟制度。該文發(fā)表后,在日本產生了很大的轟動。據說不少官廳請加藤雅信教授去作報告,介紹這一制度的構造。加藤雅信訪問中國時曾經談到,他的這個構想要在日本實行恐怕不大可能,要求日本把現(xiàn)行制度全部推翻建立他所設想的新制度太難了。他認為中國正處在制度創(chuàng)立的初期,因此最有可能實行他所建議的新制度。要真采納這一制度,侵權行為法制還存在嗎,如果存在的話還是原來的面貌嗎?

(三)小結

從上面對契約法和侵權行為法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自進入20世紀以來,無論是契約法領域或者侵權行為法領域,都可以頻繁地聽到所謂“死亡’’、“衰落’’、“危機”等驚呼。這難道僅僅是學者們的神經過敏?或者故作驚人之語?正如日本著名民法學者星野英一教授在談到契約法時所說的,“19世紀確立的古典契約概念、契約法在現(xiàn)代正發(fā)生著重大變革。前面所說的衰落、死亡這些口號不過是這一重大變革潮流的表現(xiàn)”。*5我們可以用這段話來概括整個民法,說19世紀確立的近代民法在進入20世紀后經歷了重大變革,所謂“死亡”、“衰落”、“危機”等驚呼,不過是這一重大變革潮流的表現(xiàn)罷了。

二、近代民法

(一)引言

什么是近代民法?所謂近代民法,指經過17、18世紀的發(fā)展,于19世紀歐洲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范圍上包括德、法、瑞、奧,日本及舊中國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并且包括英美法系民法。關于近代民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描述和概括。

(二)作為近代民法基礎的兩個基本判斷

近代民法的這一整套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的呢,是建立在對當時社會生活所作出的兩個基本判斷之上的。這兩個基本判斷,是近代民法制度、理論的基石。第一個基本判斷,叫平等性。在當時不發(fā)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民事法律關系主體主要是農民、手工業(yè)者、小業(yè)主、小作坊主。由于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從事生產和參加交換的主體,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手工業(yè)者,再就是雇用少數(shù)工匠的小業(yè)主和小作坊主。像現(xiàn)在這樣的企業(yè),例如公司、企業(yè)集團乃至跨國公司,這樣的具有強大經濟實力的經濟組織,還不可能產生。市場交易中、社會生活中,主要是農民、手工業(yè)者、小業(yè)主和小作坊主相互之間進行商品交換,建立民事法律關系。而所有這些主體,在經濟實力上談不到有多大的區(qū)別。差別當然是有的,但從整個社會范圍來看,差別不大,一般不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地位。尤其在當時不發(fā)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還沒有發(fā)生像今天這樣的生產與消費的分離和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立。因此,法學者和立法者對當時的社會生活作出一個基本判斷,一切民事主體都是平等的,叫做平等性。第二個基本判斷,叫互換性。所謂互換性,是指民事主體在市場交易中,在民事活動中頻繁地互換其位置,在這個交易中作為出賣人與相對人發(fā)生交換關系,在另一個交易中則作為買受人與相對人建立交換關系。前面談到的平等性判斷,并不是說一切生產者在經濟實力上絕對平等,一點差別部沒有。當一個農民向手工業(yè)者購買急需的工具時,手工業(yè)者當然有可能利用對方的急需和自己的有利地位,使所訂立的契約對自己更有利。問題是他并不是總有這種優(yōu)勢,當他在下一個交易關系中作為買受人向農民購買糧食或原料的時候,則農民作為出賣人也完全可能利用自己暫時獲得的優(yōu)勢或手工業(yè)者的急需,使契約條件對自己更有利。于是,主體之間存在的并不顯著的在經濟實力的差別或優(yōu)勢,因為主體不斷地互換其地位而被抵銷。在平等性上的不足,因互換性的存在而得到彌補。

我們可以說近代民法所有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都是奠基于這兩個基本判斷之上的。民事主體具有平等性和互換性,因此國家可以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自由意思,通過相互平等的協(xié)商,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他們所訂立的契約被視為具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不僅作為他們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基準,而且作為法院裁判的基準。這就是所謂的私法自治和契約自由原則。這就是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當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時造成他人損害時,由造成這一損害的主體承擔民事責任,并且只在他對于損害的發(fā)生有故意過失時才承擔責任。這就是自己責任原則或者過失責任原則。在加害人不具有故意過失的情形,依法不承擔責任,實際上由受害人自己承擔了損害,這對于受害人來說似乎有失公正。但因為民事主體存在互換性,這一個事故的受害人,在另外的場合造成他人損害時,也適用同樣的原則,如果他不具有故意過失也同樣不承擔責任。可見,正是因為有互換性這一基本判斷,使自己責任或過失責任原則獲得了公正性和合理性。

(三)近代民法的理念——形式正義

民法本身就當然蘊含著正義,當然貫穿著對社會正義的追求。這種追求,我們叫做民法的理念。民法之所以區(qū)別于技術規(guī)則和經濟規(guī)則,關鍵正在于此?,F(xiàn)在看來,社會正義有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別,而作為近代民法理念的社會正義,只是形式正義。例如按照契約自由原則,自由訂立的契約就等于法律,當事人必須嚴格按照契約的約定履行義務,即所謂契約必須嚴守,正是體現(xiàn)了這種形式正義。法官裁判契約案件也必須按照契約的約定,必須嚴格依據契約條款裁判,至于當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訂立契約時是否一方利用了自己的優(yōu)勢或對方的急需或缺乏經驗,或者履行契約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已經發(fā)生根本的變更等等,均不應考慮。例如,日本的“前借金契約”,實際上是貧窮人家的女孩賣到妓院作藝妓,卻在契約形式上規(guī)定為借款,形式上是金錢借貸契約,而實質是人身買賣契約。這種契約在戰(zhàn)前一概被視為金錢借貸,至于其人身買賣的實質則被視而不見。再如過失責任原則,前面已經談到是以平等性和互換性為基礎,當發(fā)生企業(yè)事故,雇工遭受損害時必須證明雇主具有過失,才能獲得賠償。如果不能證明雇主有過失,便不能獲得賠償??梢?,過失責任原則適用于企業(yè)事故,其結果顯然是不公正的。因為,過失責任原則所體現(xiàn)的社會正義,僅僅是形式上的正義。

(四)近代民法的價值取向——法的安定性

民法理論認為,法律蘊含著多種價值,例如正義、公平、效率、秩序、妥當性、安定性等等。而近代民法所追求的最高的價值,則是法的安定性。所謂法的安定性,不應等同于法律的穩(wěn)定性,它的含義在于,要求對于同一法律事實類型適用同一法律規(guī)則,得出同樣的判決結果。換言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類型的案件,應適用同一法律規(guī)則,得出同樣的判決結果。這就叫做法的安定性。而所謂妥當性則不同,妥當性所要求的是每個具體案件都應當?shù)玫胶锨楹侠淼呐袥Q結果,要求考慮每個具體案件的特殊性。因為社會生活是復雜多變的,即使屬于同一類型的案件,相互間也有種種差別,有各自的特殊性。用同一法律規(guī)則去裁判同一類型案件,所得出的判決結果不可能都合情合理,也就是說法的安定性與具體案件判決的妥當性難免有沖突,不可能兼顧。以法律關于擅自轉租的規(guī)定為例,各國的根本原則。私法自治,是維持市場自由競爭的法律原則。作為私法自治原則的下位的原則,有契約自由、遺囑自由、團體設立的自由諸原則。其中,以契約自由原則為最重要。私法自治的實質,在于民事生活領域的一切法律關系,由獨立、自由、平等的個人通過協(xié)商決定,國家不作干預,只在當事人發(fā)生糾紛不能解決時,國家才以法院的身份出面進行裁決,而法院進行裁決時仍然以當事人的約定為基準,不得對當事人的約定任意變更。其四,自己責任。按照私法自治原則,自由平等的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思,通過民事法律行為去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如果因此發(fā)生損害,亦應由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叫做自己責任,亦即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由他人負責,個人也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對他人的行為負責,并且,只對因自己具有故意過失的行為造成的損害負責,雖然造成損害,如果不具有故意過失,則依法不承擔責任。因此,自己責任又稱為過失責任。*6

(六)近代民法的法學思潮——概念法學

1.概念法學的兩個來源

在整個19世紀占據支配地位的民法思想,稱為概念法學。概念法學有兩個來源:其一,德國的潘德克吞法學。潘德克吞法學,是由歷史法學派演變而來。潘德克吞法學通過對羅馬法的研究,將羅馬法構筑成一個封閉的概念體系,認為無論遇到什么問題,只須納入這一體系進行邏輯推演,即可獲得正確解答。就像數(shù)學家以數(shù)字及抽象符號,依一定公式進行純粹邏輯的演算一樣。認為法官的職責,僅在根據法律所建立的概念體系作邏輯推演,遇有疑義時,只應探求立法者當時的意思予以解決。其二,法國的注釋學派。1804年法國民法典頒布后,通過對法國民法典的注釋研究形成注釋學派。法國注釋學派奉行法典崇拜,民法典被視為人間的理性,認為法典之外無法源。按照18世紀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認為法官應嚴格受法律約束,不允許有任何裁量余地,以致使法官成為立法者的奴隸。并形成法典萬能和邏輯崇拜。*7

2.概念法學的特征

概念法學的主要特征可概括如下:其一,在民法的法源問題上,獨尊國家制定的成文法,特別是民法典,以成文法為唯一法源,排斥習慣法和判例。其二,關于法律是否存在漏洞,強調法律體系具有邏輯自足性,即認為社會生活中無論發(fā)生什么案件,均可依邏輯方法從成文法中獲得解決,不承認法律有漏洞。其三,關于法律解釋,概念法學注重形式邏輯的操作,即強調文義解釋和體系解釋,排斥解釋者對具體案件的利益衡量。其四,關于法官的作用,概念法學否認法官的能動作用,將法官視為適用法律的機械,只能對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作三段論的邏輯操作,遇有疑義時強調應探求立法者的意思,并以立法者的意思為準,否定法官的司法活動有造法功能。*8

概念法學雖源于德國的潘德克吞法學和法國的注釋學派,但到19世紀后期,已經成為大陸法系國家的共同現(xiàn)象,對于普通法系國家如英美等國也有相當影響。到了20世紀初,概念法學占據了支配地位,使民法思想陷于僵化保守,喪失了創(chuàng)造性,無法適應新的世紀的社會經濟生活對法律的要求。

三、現(xiàn)代民法

(一)引言

近代民法的物質基礎是19世紀的社會經濟生活,而現(xiàn)代民法的物質基礎是20世紀的社會經濟生活??偟目磥?,19世紀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的世紀。政治上的相對穩(wěn)定和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要求滿足于形式正義,是由對19世紀社會經濟生活所作出的兩個基本判斷,即平等性和互換性,所決定的。而在20世紀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作為近代民法前提條件的平等性和互換性已不存在。導致民法理念由形式正義轉向實質正義。換言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的社會經濟生活條件,迫使20世紀的法官、學者和立法者,正視當事人間經濟地位不平等的現(xiàn)實,拋棄形式正義觀念而追求實現(xiàn)實質正義?;趯嵸|正義的追求,學說和判例創(chuàng)立了各種新的理論和判例規(guī)則。例如情事變更原則,近代民法思想堅持形式正義的理念,只須當事人達成合意,即可成立契約,法律的任務就是確保契約的實現(xiàn),至于合意基于何種情事、何種前提,內容是否合于公平,均非所問。契約成立后無論出現(xiàn)何種客觀情況的異常變動,均不影響契約的效力,法律堅持要求當事人嚴格履行契約義務。此即契約必須嚴守的原則。而兩次大戰(zhàn)后各國法院都面臨大量情事變更的案件,如戰(zhàn)前訂立的契約戰(zhàn)后來履行,約定的金額在戰(zhàn)前是一筆巨大的財產,而戰(zhàn)后履行時因貨幣嚴重貶值實際上已經變得一錢不值,如果嚴格按照契約履行將對一方當事人顯失公平。于是,法院創(chuàng)立情事變更原則,強行干預、變更契約內容,以實現(xiàn)實質上的公平正義。再如各國法院在戰(zhàn)后依據公序良俗原則,干預契約內容,確認某些契約條款無效,以協(xié)調當事人利害沖突,保護消費者和勞動者利益,以實現(xiàn)實質上的公平正義。前面提到的日本的“能借金契約”,戰(zhàn)前被作為金錢借貸契約認定為有效,戰(zhàn)后法院改變見解,以違反公序良俗為由認定為無效,就是典型的例子。

(四)現(xiàn)代民法的價值取向——社會妥當性

前已述及,法的安定性與判決的妥當性兩種價值有時是相互沖突的,近代民法在這種情形常犧牲妥當性而確保法的安定性。而20世紀由于發(fā)生了兩極分比、貧富懸殊、社會動蕩,以及各種各樣的嚴重社會問題,迫使法院考慮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條件,考慮雙方當事人的利害關系,試圖作出在當時的一般人看來是合情合理的判決,使判決具有社會妥當性,而這樣一來勢必要變更法律規(guī)定,或者對于同一類案件因時間、地點等條件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判決。即為了確保判決的社會妥當性而損及法的安定性。這就使得現(xiàn)代民法在價值取向上,由取向安定性轉變?yōu)槿∠蚓唧w案件判決的社會妥當性。例如,關于承租人擅自轉租承租人請求解除契約的案件,當法院查明轉租的實際情形確實是為了解決無家可歸的可憐的家庭的困難時,考慮到出租人與承租人及轉承租人的經濟條件和利害關系,考慮到當時住房恐慌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認為認可出租人的解除權有違實質正義,于是作出了出租人敗訴的判決。亦即以出租人行使契約解除權已構成權利濫用為由,判決駁回出租人的請求。再如日本《借家法》規(guī)定房屋租賃契約期限屆滿,如果屬于出租人“自用及其他正當理由”,可以收回房屋,但日本戰(zhàn)敗后面臨極度住房恐慌,出租人收回房屋之后承租人很難再租到住房,因此法院在對借家法上述規(guī)定進行解釋時,認為在判斷出租人要求收回房屋是否有“正當理由”時,不僅考慮出租人一方的必要,還應考慮承租人一方的情況例如能否很快找到住房等。這祥一來,戰(zhàn)后相當長的時期,出租人要求收回住房的請求都不被法院認可。這類判決維護了承租人的利益,獲得了社會妥當性,但在實際上變更了法律規(guī)定。

(五)現(xiàn)代民法模式

所謂民法的現(xiàn)代模式,其集中表現(xiàn)為:第一,具體的人格。鑒于20世紀社會經濟生活所發(fā)生的根本變化,傳統(tǒng)民法所規(guī)定的抽象的人格,對一切民事主體作抽象的對待,于是在企業(yè)主與勞動者、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法律關系中,造成了經濟地位上的強者,對經濟上的弱者在實質上的支配,反過來動搖了民法的基礎。因此,現(xiàn)代民法在維持民法典關于抽象的人格的規(guī)定的同時,又從抽象的法人格中,分化出若干具體的法人格。其代表的例子是勞動法上,形成勞動者的具體人格,使雇傭契約的主體成為服從團體法理的勞動法的主體。其次,為了阻止大企業(yè)獨占的弊害,經濟法、反壟斷法,成為著眼于企業(yè)的規(guī)模、業(yè)種的獨立的法域。此外,消費者及公害的受害者,也作為一定的法人格類型,出現(xiàn)在特別法上。在這方面,我國頒布了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正在起草的統(tǒng)一合同法草案中注意區(qū)分經營者之間的關系,與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第二,財產所有權的限制。保護財產所有權不僅是近代法的基本任務,也是現(xiàn)代法的基本任務。只是現(xiàn)代法對財產所有權的保護不像近代法那樣絕對化。按照現(xiàn)代,必先了解法律究竟欲實現(xiàn)何種目的,以此為解釋之出發(fā)點,始能得其要領。以目的作為解釋法律之最高準則,此即所謂目的法學。那杯更進一步認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有其一定目的,故法律亦可謂為目的之產物。法之目的,猶如指導法學發(fā)展的“導引之星”,其在法學中的地位,猶如北極星之于航海者。因此,解釋法律必須結合實際的社會生活,不能偏離法的目的。經耶林的大力提倡,法的目的,于是成為法學之基本指導原則,并成為一種目的解釋方法。*13

(2)自由法學

所謂自由法學,是因愛爾里希(Eugen

Ehrlich

l862-1922)的著作《法的自由發(fā)現(xiàn)與自由法學》而得名。愛氏在該著作中,批判概念法學的成文法至上主義和法典完美無缺等觀念,強調法律每因立法者的疏忽而未預見,或因情勢變更而必然發(fā)生許多漏洞。此時,法官應自由地去探求社會生活中活的法律,以資因應。再有康托諾維其(Hermann

Kantorowicz

l877-1940)于1906年出版《為法學而斗爭》,有意模仿耶林的《為權利而斗爭》,其中批判概念法學的法典萬能、成文法完美無缺的觀念,極度輕視法典的權威,不僅主張法官于法律有漏洞時,可自由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活法予以補充,并主張法官有法律變更之權。自由法學的基本觀點可歸結如下:其一,在國家法律之外認有自由法之存在,此自由法類似于自然法,但自由法之內容因時事而變化,因此異于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其二,承認法律必然存在漏洞,法官有發(fā)現(xiàn)自由法之權。其三,關于法律概念的構成,主張基于目的論方法,即依法律目的以構成概念。其四,認裁判為價值判斷,雖無法律規(guī)定,法官可自由發(fā)現(xiàn)法律,即依法律目的創(chuàng)造規(guī)范,甚至不妨依法感情為裁判。*14

(3)科學學派

法國從19世紀后半期開始的資本主義的飛速發(fā)展,造成資本集中、工業(yè)生產的大規(guī)?;嫶蟮臒o產者階層及貧富兩極分化等新的社會經濟問題,使人們對作為法秩序和注釋學派的思想基礎的基本觀念,如個人的自由、平等,產生懷疑,嚴重動搖了注釋學派僅靠探求1804年的立法者意思和對法典條文作邏輯操作以解決問題的邏輯主義。因此,從1880年開始,在注釋學派內部發(fā)生強調對制定法中心主義進行批判,強調于進行法的判斷時必須加入法律外的諸種要素的考慮,強調尊重和研究判例的主張。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些新的主張,并使學說的方向發(fā)生轉換的,是學者撒萊(Raimond

Saleilles

l855-1912)和惹尼(Francois

Geny

l861-1953)。此二人對注釋學派的法典萬能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認為制定法本身絕不是自足的、完美無缺的,必然存在法律漏洞。因此法學應充分考慮法律外的要素,探求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生成的法規(guī)范,通過對制定法的自由解釋,補充法律的漏洞。針對從來的學說否定判例為法源的傾向,認為判例具有發(fā)現(xiàn)社會生活中生成的法規(guī)范的法創(chuàng)造的機能,主張承認判例作為法源的地位。惹尼在《實證私法學的解釋方法與法源》中認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實證私法難期盡善盡美,必然有許多漏洞,絕不應如概念法學那樣靠邏輯演繹方法補充,應認法律之外去探求活法予以補充。但所謂探求,并非毫無限制,而應以科學的自由探究,避免任意判斷。惹尼所提倡的“科學的自由探究”一語,成為這一學派的象征,因此稱為科學學派。

按照惹尼的主張,遇法律有漏洞或不充分的情形,法官應把自己當做立法者以解決該問題,必須依從與立法者同樣的目的,作出法的決定。實際上,這是采用了瑞士民法典第1條第2項的規(guī)定。惹尼認為,立法者于立法時只是以抽象的方式作規(guī)定,這與法官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判決是不同的,為了避免法官恣意的危險,應當盡可能避免其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必須基于客觀性質的要素作出法的決定。法官的這種活動,應稱為科學的自由探究(libre

reche

scientifique)。所謂自由探究,指應擺脫實在的權威,不受法典的拘束;所謂科學探究,指應避免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以客觀的要素作為基礎。作為科學的自由探究的基礎的客觀要素,包括兩種:其一,從人類理性和良心吸取的要素,如正義、事物的本性、衡平;其二,實證的要素。*15

(4)利益法學

利益法學的倡導者赫克(Philipp競爭中的失敗者被棄之不顧,日益嚴重的危險和加害行為的受害者不能獲得法律上的救濟。使人強烈地感到對人性的威脅。在現(xiàn)今社會,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則在某些方面起到了輕視人性的作用,這一點不容否認。勞動法、經濟法、社會保障法、環(huán)境法、消費者保護法及產品責任法的制定正是為了克服近代民法所造成的非人性。事實證明,這些法律的制定對于在法律制度上恢復對人性的尊重起到一定作用,現(xiàn)代民法也因此而獲得了新的生命力。但是,絕不能說人性已經得到完全的保護,因為現(xiàn)代民法面臨多方面的、不斷的挑戰(zhàn),背負著十分深重的包袱。

2.人的物化現(xiàn)象

隨著計算機系統(tǒng)的廣泛應用,人的意思決定被限定在計算機程序當中,其選擇只能在軟件的許可范圍內。因此,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手段的意思,在計算機系統(tǒng)中只不過是程序化了的意思而已。所謂人的物化現(xiàn)象,是指人的意思形成和基于意思的活動,即法學上所謂“基于人的精神作用”的人的行為,被物質性過程所部分替代,或者指非行為者自身精神作用的、外部的原因使人的精神作用受到制約和限制。

3.人與動植物的區(qū)別

民法總則規(guī)定了近代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權利主體人,權利客體物,法律行為(人的行為)等,作為民法的基本要素?,F(xiàn)代民法繼承了這個框架。北川先生認為,這些要素還可以進一步歸納為人與自然兩個要素。法律關心的是人的精神、意思,賦予一切人權利能力和主體資格。人以外的不具有精神、意思的生物歸屬于物,是權利的客體。明確區(qū)別權利主體人與權利客體物(動物、植物),兩者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個近現(xiàn)代法上理所當然的前提正在動搖。因為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證明,人的遺傳基因與動植物的遺傳基因沒有任何差別,人的生命現(xiàn)象是物質現(xiàn)象的一種。人、動物、植物都是通過DNA的遺傳信息才得以繁殖,其DNA本身無論于人、于動物、于植物都是無差別的。新的發(fā)現(xiàn)必然對法律產生影響。例如冷凍受精卵的發(fā)育出生,如果一對夫婦立下遺屬委托特定的人或機關在他們死后使其冷凍受精卵發(fā)育出生,則在繼承法上應如何處理。毫無疑問,現(xiàn)行法將冷凍受精卵作為物對待是不妥當?shù)摹?/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