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fā)課件_第1頁
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fā)課件_第2頁
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fā)課件_第3頁
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fā)課件_第4頁
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fā)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fā)以廈門胡里山炮臺為例胡里山炮臺簡介

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重要歷史事件功能布局文化與景觀植物造景簡介廈門胡里山炮臺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平方米,分為戰(zhàn)坪區(qū)、兵營區(qū)和后山區(qū),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風格,又有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筑神韻。胡里山炮臺是中國洋務運動的產物,歷史上被稱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歷史沿革(一)卞寶第奉命“本省自行籌款購買”1841年的廈門抗英保衛(wèi)戰(zhàn),以石壁炮臺為代表的老式廈港要塞被英軍摧毀。閩海國門,頓時洞開。1874年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清廷就擬在原處附近建造新型近代化的胡里山炮臺。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9月11日,閩浙總督卞寶第啟奏皇帝:“閩省為海疆重地,防務必須周密”,建議在閩江口及廈門口岸建造新式炮臺,購置德國克虜伯大炮安放,光緒帝依準,但同時飭令卞寶第“本省自行籌款購買”等。他至死都借不到購炮銀兩,但卻開了個好頭。(二)譚鐘麟為購炮“截留新海防捐輸”光緒十七年(1891年),繼任閩浙總督譚鐘麟曾以“因勇餉積欠累累,京餉緊急不能周轉”為由,擬停購克虜伯大炮。是年十二月初八,譚鐘麟再次上奏,說服朝廷,光緒帝遂批準“再展一年”,實際上是“延辦”。朝廷同意后,譚鐘麟就一方面會同興泉永道,發(fā)動廈門地方紳商集捐,另一方面向上海德華(德國)銀行貸款,終于“湊集成數”。從“停辦”、“展辦”到“延辦”,譚鐘麟似乎比前任卞寶第更善于以退為進。(三)楊岐珍“命水師管帶賴啟明繪圖”為建好新式炮臺,清廷多次派人員到歐洲各國考察學習。根據考察報告,清廷采用德國陸軍上尉漢納根的設計方案,令楊歧珍督建胡里山炮臺。1896年十一月初八,長期難產甚至險些胎死腹中的胡里山炮臺終于竣工。此事一波三折,歷盡艱難,歷經22年才得以建成。重要歷史事件(一)抗英保衛(wèi)戰(zhàn)(石壁之戰(zhàn))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英國侵略者一再侵犯廈門,時任閩浙總督的顏伯燾歷時8個月、耗銀200萬兩,以花崗巖代替沙袋,在廈門島南岸構筑“當時中國最堅固的線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炮臺。也就是胡里山炮臺的前身。1841年4月,英軍首戰(zhàn)進攻廈門,顏伯燾帶領清軍藤牌兵虎兵親赴石壁炮臺應戰(zhàn),但在英軍堅船利炮面前,清軍毫無招架之力,不到二十分鐘,石壁炮臺失守。(三)中美海軍第一次親密接觸定于廈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環(huán)球游歷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執(zhí)行一項和平使命,訪問日本、菲律賓和中國。海軍基地必須設防,關鍵是炮臺。當時考慮到胡里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炮力極大而極遠,為中國各省炮臺所無,實為今日至寶”,因此只要將軍艦南移廈門港,就可在外國人面前展現(xiàn)中國海防之威武,因此,清政府將中美海軍第一次和平交流的地點確定在廈門港。(五)對臺廣播站成立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qū)廈門對敵有線廣播站”在胡里山炮臺正式成立。1958年10月06日,播音員陳斐斐首先直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告臺灣同胞書》。胡里山炮臺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打造了克虜伯大炮和紅夷火炮操演兩個核心品牌,“迎客儀式”表演、“牽手柜臺”項目、高仿真機器人硅像館、4D影院、幻影成像劇場、擊沉日艦史料館、光緒朝朱批奏折、獨木成林等三十余個配套項目。文化與景觀克虜伯大炮胡里山炮臺的兩尊克虜伯大炮(現(xiàn)僅存一尊)是德國克虜伯兵工廠1893年生產。每尊炮價約白銀八萬兩,克虜伯大炮口徑為28生(即280毫米),大炮全炮重量為87噸,膛線84條,炮長13.9米,射程19760米。兩尊280毫米口徑、射角為360度的克虜伯大炮威力巨大,在當時不僅是戰(zhàn)略性炮臺,更是主炮臺、指揮臺??颂敳笈谠诳谷諔?zhàn)爭中發(fā)揮作用。二〇〇〇年八月,胡里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以“現(xiàn)存于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19世紀海岸炮”進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名錄。紅夷火炮清兵操演紅夷火炮清兵操演項目以整個炮臺為表演場地。以胡里山炮臺清兵操演胡里山炮臺紅夷大炮作為嶄新切入點,反映了明清時期廈門港炮臺當年的軍事盛況,其仿古操演開創(chuàng)了亞、歐、美三大洲的“第一”。高仿真機器人硅相館為了生動再現(xiàn)胡里山炮臺作為要塞炮臺指揮總臺的輝煌歷史,突顯官廳作為作戰(zhàn)指揮中心的地位,在演武廳(官廳)一樓通過中心人物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利用高仿真(硅膠)機器人,“還原”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在炮臺建成時視察炮臺的情景,真實再現(xiàn)1896年胡里山炮臺官兵指揮作戰(zhàn)及生活場景。百米榕道從西城門出城堡,可見門頂有“天南鎖鑰”4個大字,出字著名書法家秦萼生的手筆。往下走是一條榕林古道,過去這里是一條跑馬道,1984年胡里山炮臺開辟為游覽區(qū)之后,改建為石階,兩側各有11株古榕樹,形成“百米榕道”。石壁炮臺微型石壁炮臺是以胡里山炮臺前身——石壁炮臺為原型而建造,再現(xiàn)了100多年前石壁炮臺的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