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與思維講義_第1頁
想象與思維講義_第2頁
想象與思維講義_第3頁
想象與思維講義_第4頁
想象與思維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想象與思維講義想象與思維講義想象與思維講義想象與思維講義編制僅供參考審核批準生效日期地址:電話:傳真:郵編:二、想象(imagination)(一)想象的概念什么是想象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表象,表象是曾經被感知過的事物在頭腦中再現(xiàn)出來的形象。表象是記憶的基本表現(xiàn)。例如,大家最喜歡哪位歌星我說歌星周杰倫、李宇春,大家雖然現(xiàn)在看不到他們,但大腦里仍然會再現(xiàn)他們的形象。想象是對頭腦中的已有表象進行思維加工,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是一種高級的認識活動。想象以表象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簡單再現(xiàn)。想象是表象的再加工、再組合,形成的一個新形象。但想象的內容也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見馬致遠的詩。例如,我們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苦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時,頭腦中就會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蒼涼氣氛的“秋暮羈旅圖”,這樣蒼涼的景象,我們雖然沒有經歷過,但我們頭腦中卻儲存著“苦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記憶表象,讀著馬致遠的詞句,借助于這些表象的重新組合,便產生了一幅充滿蒼涼氣氛的“秋暮羈旅圖”。(二)想象的種類根據(jù)想象時有無目的、意識,可以把想象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無意想象無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的的、不自覺的想象,又稱不隨意想象。例如,我們做夢的時候,許多奇妙荒誕的形象會不由自主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里,甚至睡醒之后,還可以栩栩如生地回想起來。夢就是一種無意想象。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預定目的的、自覺進行的想象,又稱隨意想象。如作家的創(chuàng)作,畫家的構思等。根據(jù)想象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成分,有意想象可再具體分為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和幻想。(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據(jù)語言的描述或圖樣,在頭腦中形成相應形象的過程。再造想象是再造別人想象過的事物,但是,這種再造并不是別人想象的簡單重現(xiàn),而是依據(jù)自己的經驗再造出來的。由于個體之間的知識、經驗、興趣、愛好、個性的差異,每個人再造出來的形象都會各不相同。所以,再造想象仍然含有新的、創(chuàng)造性的成分。例如,讀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詞句時,就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幅草原情景的圖畫和成群結隊的羊群。(2)創(chuàng)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是指不依據(jù)現(xiàn)成的描述而獨立地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其特點是:新穎、獨創(chuàng)、奇特。如作家對小說情節(jié)、人物形象的構思想象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想象。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創(chuàng)作的阿Q形象是創(chuàng)造想象,而我們讀《阿Q正傳》,依據(jù)小說的描述,想象出的阿Q形象是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新形象必須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它比再造性想象要更復雜、更困難,它需要對已有的表象材料進行深入的分析、綜合、加工、改造,在頭腦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構思,是一項復雜的腦力勞動。如姚雪垠的作品《李自成》中李自成在商洛山(陜西省南部)中與部將郝?lián)u旗分手的情節(jié),是受三個歷史事件的啟發(fā)創(chuàng)作出的:一是郭子儀單騎見回紇(huíhé古代西北方少數(shù)民族名,即今維吾爾),一是伊麗莎白女皇不帶兵去西班牙救自己的兒子,一是軍閥孫殿英把錢和武器贈送給叛離的部下。(3)幻想幻想是指向未來并與個人愿望相聯(lián)系的想象。幻想中的想象體現(xiàn)著個人的愿望?;孟胗蟹e極的幻想和消極的幻想兩種。積極的幻想是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有實現(xiàn)可能的幻想,又稱理想,是人們學習和工作的強大動力,許多科學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與科學幻想聯(lián)系在一起。列寧說過:“甚至在數(shù)學上也是需要幻想,沒有它就不可能發(fā)明微積分”。郭沫若說過:“科學工作者的同志們,請你們不要把幻想讓詩人獨占了”?!坝谢孟氩拍艽蚱苽鹘y(tǒng)的束縛,才能發(fā)展科學”。消極的幻想是指脫離實際,違背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想象,也叫空想。以主觀愿望代替實際行動,到頭來只能是一無所獲。三、問題解決及其影響因素(一)什么是問題解決生活中會產生很多問題,像“你是哪個宿舍的”、“你從哪所學校畢業(yè)的”不是我們這里所講的“問題”。這里的“問題”不是憑個人記憶就可應對的,而是疑難問題,需要思維的參與。像“你是哪個宿舍的”,這類問題只要個人從記憶中提取就行,不需要思維活動的參與,因此,就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問題。認知心理學認為:所有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思維的參與。問題解決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認知操作過程。艾德森認為問題解決有三個特征:1、目的指向性問題解決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它總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終結狀態(tài)。做夢由于缺乏明確的目標,所以就不是問題解決。2、操作序列(操作的執(zhí)行順序)問題解決必須包括心理過程的操作序列。有的活動雖然也有明確目的性,但不是問題解決。如有個同學想給你和她共同的同學打個電話,但他不知道這位同學的號碼,你于是回憶這位同學的電話號碼,這種活動只需要簡單的記憶提取,因此也不是問題解決。3、認知操作問題解決的活動必須由認知操作來進行。有些活動,如洗碗筷、打繩結,雖然也含有目的和一系列的操作,但沒有思維的認知操作參與,因此不屬于問題解決。這三個特征在問題解決活動中必須全部具備,否則就不是問題解決。(二)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一般分為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四個階段。1.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就是認識到問題的存在,并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動機。一般來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但有的人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有的人則對問題熟視無睹。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人,思維具有較高的積極性,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他們能從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例如,牛頓從“蘋果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飛”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了地球引力。巴甫洛夫在“吃東西流口水”中,發(fā)現(xiàn)了條件反射。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是思維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愛因斯坦曾說過“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后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的過程,而發(fā)現(xiàn)問題則是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2.分析問題分析問題就是要弄清哪些是已知條件,已知條件與要求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從而把握問題的實質,確定問題解決的方向,這是解決問題的起點。例如,一張圓桌,周圍坐了五個人,一個是中國人,會英語;一個是法國人,會日語;一個是英國人,會法語;一個是日本人,會漢語;還有一個是美國人,會法語;在不增加人員或翻譯的情況下,他們應該怎樣坐,才能彼此交談要解決的問題是五個人要彼此交談,已知條件是每個人會兩種語言。答案:中英美法日。分析問題能否抓住關鍵,既取決于人的知識經驗的多寡,又取決于人的分析能力。分析問題時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這樣才有利于問題的解決。3.提出假設提出假設就是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形成假設,提出和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提出假設是問題解決的關鍵階段,只有提出合理的假設,找出正確的方案,問題才能得以解決,離開合理的假設,問題就無法解決。例如,你今天上吐下瀉,很不舒服,去醫(yī)院找大夫看病,醫(yī)生分析診斷后,說你得了胃腸性感冒,給出治療方案:吃藥或輸液。這都屬于提出假設階段。4.檢證假設檢證假設就是將問題解決的方案付諸實施。檢證假設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檢驗,就是通過實踐進行實際操作,如果檢驗成功,說明假設正確,如果檢驗失敗,說明假設錯誤,這時就需要重新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重新提出假設。例如,科學家的新發(fā)明,生產中的設計方案,都要通過實踐檢驗。另一種是間接經驗,即通過思維活動來檢驗。有的假設不能在實踐上立即進行檢證,如作戰(zhàn)方案,醫(yī)療方案等,必須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邏輯推理,從理論上檢驗假設的正確性,確定方案的可行性。當然,最終還得由實踐來檢驗。例如,在上例中,你吃藥,或者輸液后,你的病好了,就說明醫(yī)生的診斷和方案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我表哥腦結核)。(三)問題解決的策略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常采用以下幾種策略。1.算法策略。是指按照一定程序逐步進行嘗試,尋找所有問題解決的可能途徑,最終找到唯一正確答案的辦法。這種策略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到。我曾經兩次忘記密碼,一次是電腦用戶名和密碼,這個密碼是3位數(shù)。0到9的數(shù)字組合我一個一個地試,最后成功了;另一次是銀行存折密碼(兩千元),這個密碼是6位數(shù),我試了好多次,都沒成功,只好掛失。實際上這種策略就是嘗試法。2.啟發(fā)性策略。是指先確認和評價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案,保留一個最佳方案進行嘗試,直到獲得滿意結果為止。(1)手段目的分析法:將需要達到的問題的目標狀態(tài)分成若干子目標,通過實現(xiàn)一系列的子目標最終達到總目標。例如,河內塔問題(2)逆向搜索法。從目標出發(fā)向反方向推導。(四)影響問題解決的心理因素

1、動機強度。動機是促使人解決問題的動力。它雖然不直接參與人的思維活動,但會影響個體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內,動機的強度與解決問題的效率成正比,動機過強或過弱都會降低解決問題的效率。動機過強,使人的情緒過于緊張會抑制主體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線索;動機過低,人又易被無關因素分散注意力。一般來說,中等強度的動機水平最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同時,動機最佳水平還因任務的性質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有隨動機提高而上升的趨勢;在比較困難的任務中,動機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2、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個體面臨的問題呈現(xiàn)模式與其已有知識結構所形成的差距。一般說來,問題呈現(xiàn)的模式與個人已有知識結構越接近,問題就越容易解決;反之,如果問題呈現(xiàn)的模式與個人已有知識結構差異越大,問題就越難解決。見問題呈現(xiàn)模式對問題解決的影響。該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有兩種(見圖)。研究結果表明,被試在解決圖A問題時比解決圖B問題要難一些。3.對問題的認知方式對呈現(xiàn)的問題有不同的認知和理解方式,因此也會影響問題解決的思路和結果。見P101。4、思維定勢思維定勢,簡言之,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tài)。如果解決某種問題時,用同樣的方法屢屢成功,那么就會形成習慣,此后,每次遇到類似的情境時,都會采取同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就是定勢的作用。定勢有時會促進問題的解決,有時也會妨礙問題的解決。見書P216頁陸欽斯的水灌問題實驗和思維定勢跳瘙實驗和定勢效應。5.功能固著功能固著是指在問題情境中,人們習慣地賦予某物體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該物體的其他功能,導致無法解決問題的心理傾向。見兩根繩子。如果將鉗子系在一根繩子的終端并使它像鐘擺一樣擺動,這時你再抓住另一根繩子的終端走過來,你就能完成這個任務。6.醞釀效應人反復致力于某一問題的解決而又不得其解時,如果把問題暫時擱置一段時間,然后再回過頭來解決,這時往往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這種現(xiàn)象就稱之為醞釀效應。例如,考試時主張先做會做的,把不會的先放下,待會做的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