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的哲學和邏輯思想淺析_第1頁
公孫龍的哲學和邏輯思想淺析_第2頁
公孫龍的哲學和邏輯思想淺析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孫龍的哲學和邏輯思想淺析公孫龍的哲學和邏輯思想淺析一、概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紛亂,為維護論文聯(lián)盟http傳統(tǒng),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立張,儒家有必也正名乎,法家有綜核名實,墨家有以名舉實等等,這其中,有一個流派提倡循名責實學說,他們提倡的正名實,是要正相互之是非,使名實相符。他們與各家不同之處,是正名實的方法,他們重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爭辯的內容,又多半集中于與社會政治無關的哲學問題上,故稱名家。因這一流派以狡辯著稱,其中心論題又是所謂名和實的邏輯關系問題,所以名家也叫辯者、察士。名家代表是公孫龍和惠施。公孫龍,〔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中國古代哲學家,戰(zhàn)國末年趙國人,他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能言善辯,代表著作〔公孫龍子〕,他的重要思想都保存在這里書中。西漢時共有14篇,唐代時分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到當前只殘留6篇,共一卷。其中,〔跡府〕是后人聚集公孫龍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其余五篇是:〔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最主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他也是離堅白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公孫龍子〕中,公孫龍重要研究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所具有的內在矛盾,他的特點就是夸張這種矛盾,并否認兩者的統(tǒng)一,所以最后得出違犯常理的結論。作為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他在和別人論辯時,經常使用詰難句式,以揭露對方的矛盾,使其屈從,而針對對方的問題,他又能巧妙答辯,而且將深深的哲理蘊含在簡潔的語句中。他的論辯標新立異,犀利靈通,能夠說是狡辯,而在狡辯之中更突出了他的論辯之才。在他的著作〔公孫龍子〕中的〔白馬論〕,提出白馬非馬的觀點,他通過三點論證證明了這個命題。第一,他說: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他指出馬是指名稱而言,白是指顏色而言,名稱和顏色不是一個概念。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這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是強調馬不取其確定的顏色,它實際上是包含各種顏色的。白的內涵是一種顏色,白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加一種顏色,白馬是專取其確定的白色的,不包含黃色、黑色等非白色。三者內涵各不一樣,所以白馬非馬。第二點,他說: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能夠應有馬,而不能夠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馬者,無去取于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于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能夠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公孫龍說要馬,給黃馬、黑馬者能夠,但是假如要白馬,給黑馬、給黃馬就不能夠,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此次,他又強調了馬和白馬外延的不同。馬的外延包含一切馬,不管其顏色的區(qū)別。白馬的外延只包含白馬,有相應的顏色區(qū)別。由于馬與白馬外延不同,所以白馬非馬。第三點,公孫龍說: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己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他強調說,馬與白馬共性的不同。馬的共性,是一切馬的實質屬性。而白馬的共性則包容了白的顏色。這樣馬的共性與白馬的共性不同,所以白馬非馬。二、白馬非馬的片面之處通讀了全篇后,個人以為:按白馬非馬的邏輯,能夠得出紅馬不是馬,黃馬不是馬,黑馬不是馬也就是說,只要是有顏色的馬都不是馬,那豈不是世間無馬了?白馬非馬命題肯定是錯的。在白馬非馬這個命題,公孫龍沒有正確認識事物的實質,犯了形而上學的毛病。他從根本上否認白馬是馬,也就違犯了客觀實際,進而導致了主觀任意地玩弄概念的狡辯論。辯證法用運動、變化、普遍聯(lián)絡的方法看問題,而形而上學則用靜止、孤立的方式看問題。他就是將馬的形狀與顏色孤立起來了,而沒有考慮他們是同一個事物的共同特點,所以犯了形而上學的毛病,僅僅只是片面看問題,沒有弄清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他像瞎子摸象一樣,毛病地割裂了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其余辯證關系,是主觀混同概念的結果,不符合辯證法的個別存在于一般之中的觀點。是狡辯的典型。我們成認:白馬和馬這兩個概念是確實有區(qū)其余,由于馬與白馬這兩個概念內涵和外延都不同,馬的外延比白馬廣,它包括了白馬,包含紅馬、黑馬、黃馬等等在內的所有馬。這兩個概念在邏輯上說是相蘊含的關系,在哲學上也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從一般和個其余關系上看,馬和白馬是有區(qū)其余,馬是一般,是對所有的馬如白馬、黑馬、黃馬等一般性質或共性的概括;各種詳細的馬則是個別,是馬的一種。它們一個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維去概括的,一個是詳細的能夠通過感性認識直接感悟的。白馬與馬又是互相聯(lián)絡的,一般的馬只能通過詳細個其余馬而存在,離開了詳細個其余馬是找不到一個抽象的馬的;詳細個其余馬又都屬于一類,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質,不表現(xiàn)共性的詳細顏色的馬。后來,他沿著同樣的原理提出的雞三足、火不熱等辯論,墜入狡辯的深淵中。荀子批駁他為此惑于用名以亂實也。鄒衍也批評他是害大道、不能無害君子。在實際生活的工作學習中、我們決不能像公孫龍那樣割裂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其余辯證關系,主觀任意割裂事物之間的互相聯(lián)絡,捉住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否認另一個方面。三、白馬非馬的可貴之處固然說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聽起來很荒唐,所表達出的觀點也是地地道道的狡辯論,從哲學上來講,他也違犯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聯(lián)合的原理。他也不像惠施那樣強調實是相對的、變化的,反而強調名是絕對的、不變的。但是個人以為,學習研究白馬非馬,能夠讓我們學習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習辯證法,也能有效戳穿狡辯論。公孫龍在哲學史上看到了馬和白馬的區(qū)別,白馬是個別,馬是一般,就這一點說,他的命題具有合理的因素。他提出白馬非馬,從其討論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個角度講,他看到了個性與共性的不同,符合辯證法講的個別與一般相區(qū)其余原理,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也是難能可貴的。這是對事物實質的一種表現(xiàn),也算是對事物實質的一種感性認識。他能夠開拓邏輯領域,建立邏輯學的理論體系,在當時百家爭鳴的發(fā)展中,起到了糾正名實混亂的作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創(chuàng)始性。從邏輯學上講,公孫龍發(fā)現(xiàn)了名詞的外延和內涵的關系。從馬的外延說,馬這個名詞包含白馬在內,但就馬的內涵說,馬這個名詞指馬的實質屬性,和白馬這個名詞所代表的概念是有區(qū)其余。不能把這兩個名詞混謠雷同起來。這也算是公孫龍的一個奉獻吧。http四、離堅白〔公孫龍子〕另有一篇〔堅白論〕。其重要命題是離堅白。以為對于堅白石,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論文聯(lián)盟http;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強調視覺與觸覺的差別故堅白石二。假設有堅而白的石,他設問說:堅、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得其堅也,無白也。這段對話是從知識論方面證明堅、白是相互分離的。有一堅白石,用眼看,則只得其所白,只得一白石;用手摸,則只得其所堅,只得一堅石。感覺白時不能感覺堅,感覺堅時不能感覺白。所以,從知識論方面說,只要白石沒有堅白石。這就是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的意思。他的關于名與實的關系的理論是建立在他的關于共相的唯心主義哲學理論之上的。他以為共相是一種獨立存在。他的堅白論就是企圖論證一塊白石頭的白色和堅硬性是能夠獨立存在的。他首先從關于堅白石的感覺來進行分析,企圖說明,堅與白能夠相互分離,然后再說明它們能夠離開人們的意識而存在。他說: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病矆园渍摗场秤终f:得其白.得其堅,見與不見離:不見離。一一不相盈故離,離也者藏也?!餐稀尺@是說,看的時候感覺不到堅硬性,而只感覺到白色,這時候堅硬性等于沒有。觸的時候感覺不到白色,而只感覺到堅硬性,這時候白色等于沒有?;蛘吒杏X到白色,或者感覺到堅硬性。感覺到的與感覺不到的是相互分離的。相互不聯(lián)在一起,所以說是分離。而分離就是藏在本身之中。〔公孫龍自己解釋說藏是指自藏有相當于潛存之意〕公孫龍的這兩段話是說堅白石的白色和堅硬性是能夠相互分離而存在的。他又說:且猶白,以目,以火見,而火不見;則火與目不見而神見。神不見,而見離?!餐稀尺@里所說的神即精神作用,也就是指意識;火就是光。這是說,例如白色是靠著眼睛和光看見的。但光自己沒有見物的作用,那么光和眼睛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見,只能是意識在看見,而意識自己也是沒有見物作用的。所以白色是和視覺分離著的。公孫龍在這里是在說明白色等共相是能夠離開人類的感覺而獨立存在的?!补珜O龍在這里犯了一些邏輯毛病。由于由眼睛離開了光不能見物和光自己沒有見物作用這樣的前提,不能推出,眼睛和光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見?!秤蛇@一些話能夠清楚地看出來,公孫龍主張像白色這一類共相是客觀存在的,因之他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五、狡辯論公孫龍能夠說是古今中外狡辯論的有名代表。狡辯論是一種利用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斷否認客觀真諦的思維方式,是主觀主義、形而上學、相對主義的表現(xiàn)之一。更確切地說,狡辯論是一種論證方法,它的根本特點是一種歪曲的論證,狡辯在論證其道理時,老是要拿出一大堆得根據,所以,在外表上,它很能迷惑一部分人。列寧說:哲學唯心主義的變種可能有一千種色彩,而且隨時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千零一種色彩來。能夠這樣說,每一種毛病命題的提出,都是用了某一種狡辯手法的。我們要真正制服狡辯論,必需從分析他們的狡辯特點下手。狡辯論的重要特點是:一、理論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方法論是相對主義和片面論。二、常見的表現(xiàn)是夸張事物的某一側面,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強詞奪理,斷章取義;偷換概念,轉換命題,虛構論據;機械比附,不分是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