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0相互聯(lián)系的水體-備戰(zhàn)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真題鞏固專題訓練_第1頁
專題10相互聯(lián)系的水體-備戰(zhàn)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真題鞏固專題訓練_第2頁
專題10相互聯(lián)系的水體-備戰(zhàn)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真題鞏固專題訓練_第3頁
專題10相互聯(lián)系的水體-備戰(zhàn)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真題鞏固專題訓練_第4頁
專題10相互聯(lián)系的水體-備戰(zhàn)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真題鞏固專題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高考地理真題鞏固專題訓練專題10相互聯(lián)系的水體一、單選題(每題4分,共60分)1.下圖為塔里木河下游某地部分地理要素剖面示意圖。該地的地下水主要靠地表徑流補給。圖中,相對于荒漠(

)A.河岸林地地下水含鹽量低 B.耕地地下水埋藏較深C.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滲較少 D.耕地地表水蒸發(fā)量小位于中亞的某內陸咸水湖,擁有較豐富的濕地和動植物資源,該湖泊近60年水量變化顯著。湖濱地下水與湖泊互為補給,但補給量較少。下圖示意該湖泊1961-2020年各時期入湖地表徑流量、降水量、蒸發(fā)量的變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2.引起該湖泊近60年水量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A.氣溫 B.降水量 C.蒸發(fā)量 D.地表徑流量3.推測湖濱地下水補給該湖泊較多的時期是(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4.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2000年以來該湖泊湖岸地區(qū)(

)A.沙塵天氣增多 B.灌溉面積擴大C.湖岸線較穩(wěn)定 D.綠洲面積增加羅布泊地區(qū)原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匯水與積鹽中心之一,干涸過程中鹽殼(鹽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堅硬殼狀物質)廣泛發(fā)育。下圖示意羅布泊地區(qū)內相鄰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處地下水埋深、鹽殼厚度和含鹽量。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5.甲、乙、丙三處鹽殼形成的先后順序依次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6.丙處鹽殼剛開始形成時,甲、乙、丙三處中(

)A.甲處降水量最多 B.甲處地下水位最高 C.乙處蒸發(fā)量最多 D.丙處地表溫度最高奧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爾干半島,是沿斷層形成的典型構造湖,由巖性為石灰?guī)r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圖)。奧赫里德湖面積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歐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漁產不甚豐富;普雷斯帕湖面積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較小,漁產頗豐。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7.奧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是(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8.導致兩湖漁產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溫 B.水深 C.水量 D.水質降雨量指一定時間內的降雨平鋪在地面的水層深度;一定時間內的河流徑流總量平鋪在流域地面的水層深度叫徑流深度。下圖是我國某地氣溫、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徑流深度統(tǒng)計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9.該流域河流夏季補給來源主要是雨水和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澤水10.能反映該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現(xiàn)象是A.地表風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樹上柑橘紅 D.草場牦牛跑圖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該流域內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兩水文站觀測到的河流流量變化曲線(b),讀圖完成問題。1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現(xiàn)在圖a中的()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1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為甲、乙水文站之間()A.河道淤積 B.河谷變寬C.湖泊分流 D.湖水補給量減小下圖示意我國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剖面。該流域氣候較干,年均降水量僅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發(fā)量可達2000毫米,湖水淺,鹽度飽和,水下已形成較厚鹽層。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3.鹽湖面積多年穩(wěn)定,表明該流域的多年平均實際蒸發(fā)量A.遠大于2000毫米 B.約為2000毫米C.約為210毫米 D.遠小于210毫米14.流域不同部位實際蒸發(fā)量差異顯著,實際蒸發(fā)量最小的是A.坡面 B.洪積扇 C.河谷 D.湖盆15.如果該流域大量種植耐旱植物,可能會導致A.湖盆蒸發(fā)量增多 B.鹽湖面積縮小C.湖水富營養(yǎng)化加重 D.湖水鹽度增大二、綜合題1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古雅斯河發(fā)源于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側,構造運動導致其水系發(fā)生了演變(左圖)。喬治湖水位波動大,有時連年干涸,湖底覆蓋著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右圖)。(1)指出與古河道形成有關的主要內、外力作用。(8分)(2)說明左圖中水系的演化過程。(6分)(3)指出河流對湖區(qū)地下水補給的特點。(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0分)材料:發(fā)源于祁連山區(qū)的疏勒河,以昌馬峽和雙塔堡水庫為界分上、中、下游。該河中游沖積平原上河床寬而淺,多分汊。受全球變暖影響,近年來該河上游山區(qū)徑流量增多。下圖為疏勒河流域局部圖。(1)疏勒河補給類型主要有、和地下水等,該河中下游位于我國三大自然區(qū)中的區(qū)。(6分)(2)簡述甲地河道多分汊的主要原因。(8分)(3)說出疏勒河上游徑流量增多對中下游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利影響。(6分)參考答案1.A【詳解】由圖可知,與荒漠相比,河岸林地距河流更近,地下水位更高,地下水直接接受河水的補給,含鹽量較小,而荒漠的地下水中含有更多的地下水流動過程中和地表徑流下滲過程中溶解的鹽類物質,A正確;由圖可看出,耕地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小于荒漠,B錯誤;林地植被能涵養(yǎng)水源,增加下滲,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滲的更多,C錯誤;與荒漠相比,耕地土壤水分含量高,故耕地地表水蒸發(fā)量更大,D錯誤。故選A。2.D

3.B

4.D【解析】2.讀圖可知,該湖泊的降水量和蒸發(fā)量變化不大,但該湖泊地表徑流輸入量變化明顯,材料信息表明,湖濱地下水與湖泊相互補給量較少,根據(jù)湖水收支變化狀況判斷,引起該湖泊近60年水量變化的主導因素是地表徑流量,不是氣溫、降水量、蒸發(fā)量,D符合題意,排除ABC。故選D。3.材料信息表明,湖濱地下水與湖泊互為補給,補給方向取決于兩者的水位高低,讀圖可知,1961-1969年,入湖徑流量與降水量之和大于蒸發(fā)量,湖水水位應上升,此時湖水補給湖濱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徑流量與降水量之和小于蒸發(fā)量,湖水水量明顯減小,水位明顯下降,此時湖濱地下水補給湖水明顯,1990-2020年,入湖徑流量與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發(fā)量,湖水水位緩慢上升,此時湖濱地下水與湖水之間相互補給量不大,因此湖濱地下水補給該湖泊較多的時期是1970-1989年,B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4.前面分布可知,20世紀80年代湖水水位明顯下降,而2000年以來湖水水量略有上升,湖水水位略有上升,該湖泊湖岸地區(qū)出露的湖灘減少,沙源減少,因此當?shù)厣硥m天氣增多的可能性小,排除A;2000年以來入湖地表徑流量比80年代明顯增加,因此利用入湖河流水源進行灌溉的用水量可能減小,因此當?shù)毓喔让娣e擴大的可能性小,排除B;入湖徑流增加,湖水水位上漲,因此湖岸線應向陸地方向后退,兩時期相比湖岸線不穩(wěn)定,排除C;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2000年以來該湖泊水量增大,水面擴大,為周邊提供較多的水源,因此有可能綠洲面積增加,D符合題意。故選D。內陸咸水湖的水量平衡:支出方式——蒸發(fā)、下滲,收入方式:地表徑流輸入、地下水補給、雨水補給。5.B

6.C【分析】5.根據(jù)材料信息“鹽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堅硬殼狀物質”可知,鹽殼是地下水的鹽分在地表析出形成的,鹽殼形成過程中大量的地下水通過蒸發(fā)散失到大氣中,導致地下水埋深加大,故地下水埋深越深,說明其鹽殼形成越早,根據(jù)圖示地下水埋深可知,甲、乙、丙三處鹽殼形成的先后順序是甲丙乙,B正確,ACD錯誤。所以選B。6.無法判斷甲乙丙三處降水的多少,A錯誤;根據(jù)上題分析可知,丙處鹽殼剛開始形成時,甲處鹽殼已形成,說明甲地下水通過蒸發(fā)散失較多,地下水位已較低,B錯誤;丙處鹽殼剛開始形成時,乙處還是湖泊,蒸發(fā)量大,C正確;無法判斷三地溫度的高低,D錯誤。所以選C。在坡地和低洼地的風化殼中,因地表水和地下水溶液集中,也會沉積大量碳酸鹽、形成堆積碳酸鹽風化殼。該風化殼主要出現(xiàn)于降雨量小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故在中國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區(qū)與黃土高原發(fā)育很好,因生物氣候條件、地形部位、巖石性質和風化時間等因素差異,這種風化殼在各地區(qū)的成分與厚度很不相同。7.C

8.D【解析】7.由圖文信息可知,奧赫里德湖是沿斷層形成的典型構造湖,湖岸山地多可溶性石灰?guī)r,喀斯特貌發(fā)育,雨水下滲快,圖中顯示,沒有明顯河流注入奧赫里德湖,因此雨水和河流水直接補給湖泊較少,不是該湖的主要補給水源,A、B不符合題意;湖岸山地多可溶性石灰?guī)r,喀斯特貌發(fā)育,當?shù)赜晁蠖噢D化為地下水,又因湖泊沿斷層分布,地下水易沿斷層出露,補給湖泊,地下水補給水源含沙量小,使得湖水透明度高,因此奧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地下水,C符合題意;該地區(qū)緯度較低,海拔較低,幾乎沒有終年積雪冰川,因此冰雪融水不是該湖的主要補給水源,D不符合題意。故選C。8.由圖文信息可知,兩湖的緯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溫差異不大,故A錯。奧赫里德湖面積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應該漁業(yè)資源更豐富,但實際漁產不如普雷斯帕湖豐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導致兩湖漁產差異的主要原因,故BC錯。影響漁業(yè)資源主要因素是餌料,奧赫里德湖是歐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質好,營養(yǎng)鹽類少,餌料不足,漁產不豐,故D對。故選D。本題解題關鍵是對石灰?guī)r巖性的理解,石灰?guī)r為沉積巖,分子結構較大,巖性松軟,吸水性強,含水量大,因此往往為含水層,富含地下水。9.C

10.B【分析】考查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區(qū)域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9.讀圖,根據(jù)圖中夏季徑流深度判斷,夏季河流徑流量明顯大于降水量,而在其它季節(jié)水量變化穩(wěn)定。地下水徑流穩(wěn)定,全年季節(jié)變化小,不是夏季徑流深度大的主要原因,B錯。湖泊水,沼澤水主要是調節(jié)徑流季節(jié)變化,不會是夏季徑流量大的原因,A、D錯。圖示流域年降水量小,最冷月氣溫小于0度,可能位于我國西部干旱區(qū),夏季氣溫高,高山冰雪融化多,融水量大,與大氣降水水量疊加在一起,導致夏季徑流深度明顯增大,C對。故選C。10.根據(jù)圖中降水量判斷,該流域全年降水少,位于干旱區(qū),多風沙天氣,沙漠面積廣,A錯。最冷月氣溫小于0度,應位于溫帶地區(qū),柑橘是亞熱帶水果,C錯。該流域最熱月氣溫約30度,青藏高原夏季平均氣溫約8度,該流域不可能在青藏高原地區(qū),D錯。西北地區(qū)山地降水較多,適宜牧草生長,所以只有可能是山麓青青草,B對。故選B。11.D

12.C【解析】11.b中甲乙兩水文站測得流量都有增加且甲測得洪峰流量早于乙水文站,可知這次暴雨帶來河流洪峰先經過甲再流經乙水文站。若①、②、③三地出現(xiàn)降水,則甲水文站均不會出現(xiàn)洪峰。即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現(xiàn)在圖1a中的④地。12.讀圖可知,乙水文站位于湖泊下游。由于甲、乙水文站之間的湖泊對河流的流量進行了分流,從而使得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所以選C。13.C

14.A

15.B【解析】13.注意題干的關鍵詞,“該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實際蒸發(fā)量。鹽湖面積變化取決于該流域的蒸發(fā)和降水,蒸發(fā)量大,則水域面積減小,降水量大,則水域面積增加。題目中提到鹽湖面積多年穩(wěn)定,說明蒸發(fā)量和降水量應一致,所以該流域的多年平均實際蒸發(fā)量和降水量數(shù)值差不多,約為210毫米,否則會引起鹽湖面積的擴大或縮小。14.此題需要區(qū)別理論蒸發(fā)量和實際蒸發(fā)量,理論蒸發(fā)量大小與氣溫關系密切,實際蒸發(fā)量與下墊面關系密切。從圖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勢最高,坡度最大,下滲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處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實際蒸發(fā)量最??;且由于該流域氣候干旱,坡面沒有植被生長,缺乏植物蒸騰。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從圖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巖性硬,地表與地下水儲存條件差,下滲少,地下水埋藏深,此處的實際蒸發(fā)量最小。15.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積扇和河谷三地種植,不論在哪種植均會攔截到達鹽湖的水量,破壞原有平衡,使湖水減少,但由于此湖水鹽度已成飽和狀態(tài)(材料中有關鍵信息:鹽度飽和),所在湖水鹽度并不會增高,只能使湖面縮小。而湖水富營養(yǎng)化與氮磷物質相關。故正確選項為B。由于氣溫高,理論上可蒸發(fā)量很大,但實際上,受到下界面影響,如巖性硬,地表水少,地下水埋藏深,實際蒸發(fā)量可能遠遠小于理論上的可蒸發(fā)量。從該流域看,鹽湖面積多年穩(wěn)定,說明該流域多年實際蒸發(fā)量與該流域降水量相差不大。16.(1)流水沉積。流水侵蝕;流水搬運、沉積;地殼斷裂抬升(2)科拉林地壘兩側的河流原為同一水系,隨著地壘的拾升,原水系一分為二;地壘東側邊緣成為新的分水嶺,原河道的一段廢棄成為古河道;分水嶺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斷層線發(fā)育新的河流;分水嶺以東形成斷陷盆地,積水形成喬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匯入湖泊。(3)主要通過湖盆邊緣出露含水層補給;補給量小或者變化大【分析】本題以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側古雅斯河地殼運動及喬治湖湖區(qū)剖面圖為材料,涉及地殼運動、內外力作用、河流水文水系特征、補給類型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綜合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點,培養(yǎng)圖表分析、地理原理應用等地理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能力。(1)大分水嶺為板塊碰撞擠壓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嶺向西流動;從圖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壘,說明該地曾在地質時期受斷層運動影響,地殼斷裂抬升形成地壘;圖中河流自大分水嶺向西流動,該河段為河流上游,地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地表受流水向下侵蝕作用影響,形成河谷地貌;根據(jù)材料可知該段古河道河底有大量沉積物,說明其還存在流水沉積作用。(2)受板塊擠壓碰撞影響,澳大利亞東側形成大分水嶺,其山脈西部發(fā)育多條支流;由于澳大利亞東部為大分水嶺,西部為大自流盆地,地勢東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匯集,形成雅斯河;受斷層作用影響,地殼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壘,大分水嶺以西的支流無法注入雅斯河,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斷;被阻斷支流逐漸匯集形成喬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壘成為雅斯河上游地區(qū),原有水系被分割成兩個部分。(3)根據(jù)圖片分析可知,湖盆上游邊緣的含水層海拔高于湖盆,河流均由湖盆上游邊緣向湖盆方向流淌。河流水在向湖區(qū)流淌時會下滲至湖盆邊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