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語文二輪文言復習-曾國藩家書_第1頁
新高考語文二輪文言復習-曾國藩家書_第2頁
新高考語文二輪文言復習-曾國藩家書_第3頁
新高考語文二輪文言復習-曾國藩家書_第4頁
新高考語文二輪文言復習-曾國藩家書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訓練(二)諸位賢弟足下【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浚菏仑ァ緉iàn,二十】一,接九弟在長沙所發(fā)信,內(nèi)途中日記六頁,外藥子一包。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自九弟出京后,余無日不【沒有……不】憂慮,誠恐道路變故多端,難以臆揣【猶臆測】。及讀來書,果不出吾所料,千辛萬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鄭伴之下不足恃【依賴】,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實不勝感激!在長沙時,曾未道及彭山。何也?文意概括:問九弟及眾位弟弟安好親愛的各位弟弟,你們好!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長沙所發(fā)的信,里面有路上日記六頁,外藥子一包。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家信,欣悉一切聊以自慰。自從九弟離京城后,我沒有一天不憂慮,深怕道路變故多端,難以預料。等讀了來信,果然不出我所料,千辛萬苦,才能夠到家,幸運!真是幸運!與鄭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知道了。郁滋堂這樣友善,我實在感激不盡。在長沙時,沒有提到彭山屺,為什么?觀四弟來信甚詳,其發(fā)憤自勵之志,溢于行間;然必欲找館出外,此何意也?不過謂家塾離家太近,容易耽擱,不如出外較凈耳。然出外從師,則無甚耽擱,若出外教書,其耽擱更甚于家塾矣。且茍【如果】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放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xiāng),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文意概括:教導四弟(立志之真)《后漢書.承宮傳》:"﹝承宮﹞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xiāng)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jīng)》授諸生數(shù)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yè),因就聽經(jīng),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執(zhí)苦數(shù)年,勤學不倦。經(jīng)典既明,乃歸家教授。"后用為勤學的典故四弟來信寫得很詳細,他發(fā)奮自我勉勵的志向,流露在字里行間;但一定要出外找學堂,這是什么意思?不過說家塾學堂離家里太近,容易耽擱,不如外出安靜。然而出外從師,自然沒有耽擱,如果是出外教書,那耽擱起來,比在家塾里還厲害。而如真能發(fā)奮自立,那么家塾可以讀書,就是曠野地方,熱鬧場所,也可以讀書,背柴放牧,都可以讀書。如不能發(fā)奮自立,那么家塾不宜讀書,就是清凈的地方,神仙的環(huán)境,都不宜讀書。何必要選擇地方?何必要選擇時間?只要問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六弟自怨數(shù)奇②【命運不好】,余亦深以為然【對,不以為然/不以為意】;然屈【委屈】于小試,輒【總是】發(fā)牢騷,吾竊【私下,暗中】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宋·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芭c”,給予】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之業(yè),而后不忝【不辱,不愧?!般谩?有愧于,常用作謙辭。忝列門墻】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

[學問、品行方面]學習、鍛煉和培養(yǎng)】學不講【練習,熟練】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頑固不服從教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人否閉【pǐbì閉塞不通】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本來】不暇【沒有時間】憂及此也。自稱數(shù)奇,余竊笑其所憂之不大也。與:1.交往,交好:相與(彼此往來);2.獎賞:上以功勞與;3.贊同:吾與點也;3.隨著:與世浮沉;4.等待:歲不我與;5.允許:與告(準假)6.親近:與贏而不助五國也;7.交付,償還:與利息;8.幫助:孤弱無與;9.黨羽;朋友;10.盟國,友邦;11.類,同類蠻夷猾夏:夷——荊楚一帶,古稱蠻夷之地.夏——中原地區(qū).文意概括:教導六弟(君子立志,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六弟埋怨自己的命運不佳,我也深以為然;但只是小試失利,就發(fā)牢騷,我暗笑他志向和心中憂慮太小。君子立志,需有為民眾請命的器量,有內(nèi)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稱霸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負父母生育自己,不愧為天地間的一個完整的人。所以他所憂慮的,是因自己不如舜皇帝,不如周公而憂慮,以德行沒有修整、學問沒有大成而憂慮。所以,頑固的刁民難以感化,則憂;野蠻的夷、狡猾的夏不能征服,則憂;小人在位,賢人遠遁,則憂;匹夫匹婦沒有得到自己的恩澤,則憂。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悲天命而憐憫百姓窮苦,這是君子的憂慮。如果是一個人的委屈和伸張,一家人的饑和飽,世俗所說的榮與辱,得與失,貴與賤,毀與譽,君子還沒有工夫為這些去憂慮呢。六弟委屈于一次小試,自稱命運不佳,我暗笑他所憂的東西太小了。余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于冊,以便觸目克治【克制私欲邪念】,亦寫楷書。/馮樹堂與余同日記起,亦有日課冊。樹堂極為虛心,愛我如兄弟,敬我如師,將來必有所成。/余向來有無恒之弊【弊病,毛病】,自此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矣。蓋明師益友,重重夾持【幫助、教育】,能進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課冊付諸弟閱,因今日鏡海先生來,要將本子帶回去,故不及抄。十一月有折差【古時稱專為地方大員送奏折到京城的郵差為折弁,折差即折弁。】,準【料想,打算】抄幾頁付回也。文意概括:交代近況(寫日課冊、交友、抄付諸弟)我從十月初一日起,每天一個念頭一件事情,都寫在冊子上,以便隨時看見了加以克服,也寫正楷。馮樹堂和我同日記起,也有日課冊子。樹堂非常虛心,愛護我如同兄弟,敬重我如同老師,將來一定有所成就。我向來有無恒心的毛病,從寫日課本子開始,可以保證一生有恒心了。良師益友,一重又一重挾持我,只能進不能退。本想抄我的日課冊給弟弟們看,今天鏡海先生來,要將本子帶回,所以來不及抄。十一月有通信兵,打算抄幾頁寄回。兄國藩手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摘自《曾國藩家書?致諸弟》,有刪改)[注]①負薪:背柴,相傳漢代朱買臣背著柴草時還刻苦讀書。②數(shù)奇:這里指命運不好,遇事不利。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若夫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斥/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B.若夫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斥/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C.若夫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斥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D.若夫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斥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1.C解析:從內(nèi)容與語言形式方面判斷。加上標點符號為:若夫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斥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足下: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是舊時交際用語,上稱下時的敬詞。殿下、閣下、麾下、膝下漢代為皇太子、諸侯王三國開始皇太后、皇后、皇太子、諸侯王唐以后皇太子、皇太后、皇后B.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與”,給予。C.不忝:不辱,不愧。出自《孔叢子?執(zhí)節(jié)》?!般谩?有愧于,常用作謙辭。D.折差:古時稱專為地方大員送奏折到京城的郵差為折弁,折差即折弁。2.A解析:足下: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此信中可看出,曾國藩認為讀書與環(huán)境并無關系,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如果真的要立志讀書,哪怕是鬧市也不要緊,否則就算在仙境中也讀不好書,這番教誨對今天的求學者仍然適用。B.作者認為六弟心高氣傲,眼高手低,格局不大,氣量太小。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好好地反省自己,看看自己還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心里不要總想著自己的榮辱得失,而是應該多考慮天下的大事。C.這是曾國藩與諸弟談為學之道的一封信。他在這封信里以高屋建瓴的姿態(tài),將自己的“金針”傳給諸弟,陳義頗高,沒有一點說教成分,娓娓道來。D.作者認為正是因為有了馮樹堂等明師益友,一重又一重挾持著他,讓他只能進不能退,所以他才實現(xiàn)了不斷進步。3.C解析:四、五段明顯有說教成分,不是娓娓道來。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

(1)所以他所憂慮的,是因自己比不上舜皇帝,比不上周公而憂慮,因德行沒有修整、學問沒有大成而憂慮。(“以”“不如”“德不修學不講”各計1分,語句流暢計1分)余向來有無恒之弊,自此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矣。(2)我向來有無恒心的毛病,從寫日課本子開始,可以保證一生有恒心了。(“余”“弊”“矣”各計1分,語句流暢計1分)5.從這封信來看,曾國藩是用什么標準要求自己的?他所踐行的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理想?(3分)

儒家君子的道德標準

樹立大志

注重修身修心

追求仁愛

內(nèi)圣外王

【解讀】曾國藩家書中,一直勸弟教兒立志向學,可見他非常重視“立志”對一個人人生的重大影響。他曾給自己寫過一個對子:“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只問耕耘?!彼旬斒ベt視為自己最大的目標。因為圣賢在中國人的概念中是圣人和賢人的合稱,那是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完人,所以中國歷史上能夠稱得上是圣人和賢人的人屈指可數(shù)。在他看來,無論帝王將相,無論圣賢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志向,只要你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就好了,莫問收獲,只問耕耘,重點在耕耘兩個字上??梢娫鴩闹鞠蛑?。曾國藩從剛開始走上科舉之路,到后來平定了太平天國,直至做到直隸總督,不同階段他都有自己的志向。在一次秀才考試中,曾國藩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績,為此他十分高興,于是為自己取了“滌生”這個名號,希望自己能夠借助這一好成績,蒸蒸日上。從表面意思看,“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而生者,則采用了明朝袁了凡的話:“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后種種譬如今日生?!币簿褪钦f我今后所做的事情,就仿佛我要重生一樣。這可以說是他立下了一個非常大的志向。隨著人生的不斷向前,曾國藩在道光十二年參加湘鄉(xiāng)縣學考試時卻被學臺亮了紅牌,認為他文理不通。后來再次應試,他也僅得了一個備榜。這對于一向不服輸?shù)脑鴩獊碚f,簡直就是奇恥大辱。于是他告別家鄉(xiāng),進入省城就讀于當時極富盛名的岳麓書院。在岳麓書院,他勤學苦讀,每一次考試都力爭第一,后來在參加省城的鄉(xiāng)試時,終于不負眾望,考中了舉人,后來又考中了進士。在進士及第之后,他又立下了更加宏大的志向。由此看來,曾國藩這樣一個農(nóng)家出身的孩子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