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講中介語理論
第七講中介語理論1第七講中介語理論一、中介語的概念二、中介語的構成三、中介語的來源四、中介語的性質特點五、中介語與母語、目的語、普遍語法的關系六、中介語理論與對比分析偏誤分析的關系七、中介語的研究方法策略第七講中介語理論一、中介語的概念2一、中介語的概念1、經典中介語理論(塞林格、科德、奈姆瑟):中介語(也有人譯成“過渡語”或“語際語”)是指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通過一定的學習策略,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既不同于其第一語言也不同于目的語、隨著學習的進展向目的語逐漸過渡的動態(tài)的語言系統(tǒng)。Interlanguage(中介語)這一術語表達兩個不同但相關的概念:一靜態(tài)。是指學習者在某一階段所建立起來的目的語知識系統(tǒng);二動態(tài)。是指由此相互連接而形成的一種連續(xù)體。一、中介語的概念1、經典中介語理論(塞林格、科德、奈姆瑟):31)塞林格:中介語(interlanguage)概念最初由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論文LanguageTransfer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詞,并于1972年在其題為Interlanguage的論文中進行了詳細論述。是試圖探索第二語言習得者在習得過程中的語言系統(tǒng)和習得規(guī)律的假說。2)科德:與中介語相近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69年Corder的《學習者錯誤之重要意義》一文中。Corder將學習者尚未達到目的語語言能力的外語能力稱為“過渡能力”(transitionalcompetence)1971年所提出的“個人特異方言”(idiosyncraticdialect)以及后來提出的“學習者的語言”(language-learner’slanguage)3)奈姆瑟:美國語言學家(W.Nemser)1971年提出的“近似系統(tǒng)”(approximatesystem)1)塞林格:中介語(interlanguage)概念最初由S4Selinker指出:“中介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它產生于學習者試圖掌握第二語言所做的努力?!盧ichards將Selinker的中介語概念解釋為:“用來指稱學習者通過先天學習策略以及某些啟發(fā)的作用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形成一種變化的,逐步趨于成熟的語言系統(tǒng)?!彼鼘⒌诙Z言學習過程看作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一種語言系統(tǒng)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不斷地、有意識地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通過實際的語言運用,將自己對于第二語言的種種假設進行檢驗和證實。Selinker指出:“中介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它產生于5共同點:他們都將學習者的語言看成是獨立的系統(tǒng)。(但中介語、過渡能力和接近系統(tǒng)這三個術語的描述角度很不相同。科德指出了這一點1976,中介語意味著學習者的語言是一個混合或者中間的系統(tǒng),能夠系統(tǒng)地體現出目的語和母語的特征。接近系統(tǒng)強調學習者的語言具有朝向目的語發(fā)展,不斷與目的語接近的特征。過渡能力強調學習者擁有一定的知識,并且在不斷發(fā)展。)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推論,“經典中介語理論”認為,初期的中介語,與學習者的母語更相似,隨著中介語的發(fā)展,目的語的特征越來越突出。到了終極狀態(tài),最理想的結局是與目的語毫無二致。經典中介語理論是以母語者的能力為標準和目標的,以目的語為最終發(fā)展的終點,就必然得出“中介語的發(fā)展是自取滅亡”的結論。共同點:他們都將學習者的語言看成是獨立的系統(tǒng)。62、變化理論(克雷恩、庫克):中介語是介于學習者第一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它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創(chuàng)造的語言系統(tǒng)。(看到問題在于,很多學習者的中介語無法到達自我消失的地步)2、變化理論(克雷恩、庫克):72、變化理論(克雷恩、庫克):1)克雷恩等人(1997)提出的“變體理論”認為,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變體,高度發(fā)達的語言系統(tǒng)是變體的穩(wěn)定狀態(tài)。在這一理論來看,中介語和目的語沒有本質區(qū)別。中介語發(fā)展的最終結果,不是自我消失,而是一種穩(wěn)定的狀態(tài)。“學習者的獨立語言”(learner’sindependentlanguage)。2)庫克的“多語能力理論”學習者的第二語言能力不可能完全和母語者一樣。中介語發(fā)展的重點,也不是自取滅亡。2、變化理論(克雷恩、庫克):8所以:中介語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系統(tǒng),共識。但指稱對象上的一致,并不意味著研究者對這一對象的看法也同樣一致。在中介語研究的具體問題上,研究者常常根據自己的研究內容定義中介語,往往把自己關于中介語的理論包括在內,從這個意義上講,中介語理論就等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包括中介語的性質、它受哪些因素影響、具體影響如何、它是如何發(fā)展的等問題。所以:93、有關中介語的國內國外的不同觀點國外:1)以目的語為參照的“過渡”觀點。2)自主的語言系統(tǒng)的觀點。3)共時與歷時的觀點。4)認知的觀點。5)心靈學派的觀點。6)可變能力的觀點。3、有關中介語的國內國外的不同觀點10認知的觀點VS(5)心靈學派的觀點4)認知的觀點:SharwoodSmith。中介語是一個獨立的,可以觀察到的,以言語輸出為基礎的語言系統(tǒng),在心理基礎上,認知學者認為是潛在于中介語之后的“一般的認知結構”5)心靈學派的觀點:Adjemian。中介語是一個“抽象的”語言規(guī)則系統(tǒng),在心理基礎上是“語言習得機制”。)例:吃飯在五道口認知的觀點VS(5)心靈學派的觀點11國內:對外漢語界對中介語的認識最早引入中介語概念是魯健驥《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年第3期。1)從發(fā)生學的角度:(魯健驥)強調了中介語是由于學習者對目的語所作出的不正確的歸納和推理。這一觀點與狄東尼(RnzoTitone,1985)的觀點一致。語際錯誤+語內錯誤=中介語。國內:對外漢語界對中介語的認識12魯健驥偏誤系列研究1、語音:[]發(fā)成shirshei[]發(fā)成seise,韻母[y]發(fā)成ei,iu,ui,-ng發(fā)成[n][g].聲調,將漢語聲調與英語句調相混。如把陳述句與疑問句句尾一、二、三聲讀成英語升調,2、詞匯1)母語與目的語詞義交叉造成偏誤:厚與thick。這個鉛筆很厚。前邊有個厚樹林。2)對應詞搭配關系不同造成偏誤:開與open。請你開書。大夫讓我開我的嘴。打開眼睛。3)對應詞用法不同造成偏誤。This/這,that/那。離合詞。王二結婚了玉蘭。WangmarriedYulan。魯健驥偏誤系列研究134)對應詞感情,語體色彩,使用場合不同造成偏誤。Hate與恨。她恨魚。Shehatesfishandnevereatsany.flatter與吹捧,奉承,過獎。Youareflatteringme。您過獎了。說成你吹捧我。3、語法遺漏、誤加、誤代、錯序。她非常很高興。常常我們去旅行。一個我朋友。在北京昨天。4、語用1)語言—語用偏誤。思維方式不同。英漢是非問答上的混淆。你不去頤和園嗎?是的,我去。2)社交—語用偏誤。不同文化背景與社會習慣。意大利語ciao用來見面與道別。于是漢語也用“你好”來見面與道別。另韓語。(越南語)4)對應詞感情,語體色彩,使用場合不同造成偏誤。Hate與恨142)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特有的一種目的語系統(tǒng)”。(呂必松)強調中介語是一種學習者特有的目的語系統(tǒng),而且這個系統(tǒng)逐漸向正確的目的語形式靠攏。這與Corder和Nemser的“過渡”觀點是一致的。以目的語為參考,將中介語的系統(tǒng)擴展到文化和交際層面。3)混合說(盛炎,1990)“無聯系說”(溫曉虹,1992)中介語是兩種語言的混合體/不受任何現有語言影響2)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特有的一種目的語系統(tǒng)”。(呂必松15二、中介語的構成1、靜態(tài)構成(司聯合,2004):中介語(IL)=學習者母語(nativelanguage)和目的語(targetlanguage)的交集+語內錯誤(intralingualerror)+語際錯誤(interlingualer-ror)+語內語際錯誤二、中介語的構成1、靜態(tài)構成(司聯合,2004):16最新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件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第七講)172、動態(tài)構成1)主要有WilliamNemser(1971)的漸進系統(tǒng)說;2)Corder(1974)提出的三分說:系統(tǒng)前階段、系統(tǒng)階段和系統(tǒng)后階段;3)Brown(1987)提出的四分說:隨意性錯誤階段、出現階段、系統(tǒng)階段和穩(wěn)定階段;等等幾種理論2、動態(tài)構成18Corder(1974)提出的三分說:系統(tǒng)前階段:任意猜測,偶爾弄對,意識到目的語中有一種特殊系統(tǒng)。(不能改正不能解釋)如教你好,他只會說你好。系統(tǒng)階段:發(fā)現新規(guī)則,使用模式不太標準,但比較一致。開始意識到形式和功能存在聯系。(不能改正能解釋)如他是一個青年的男人。系統(tǒng)后階段:時對時錯,知道規(guī)則,但不會用,(能改正能解釋)如我看書己經有一個鐘頭了。我來中國己經有一年了。Corder(1974)提出的三分說:19三、中介語的來源國外學者把中介語的來源概括為三種模式:一是Selinker(1972)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二是Adjemian(1976)的“滲透”(permeability)模式;三是Tarone(1982)的“能力連續(xù)體”(eapabilityeontinuum)模式(見下圖)。三、中介語的來源國外學者把中介語的來源概括為三種模式:20Selinker(1972)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Selinker(1972)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21Selinker(1972)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中介語由不同的心理過程生成的規(guī)則構成的。即語言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訓練造成的遷移,學習策略與交際策略。1)語言遷移:法國人說英語時把英語的卷舌音發(fā)成法語的小舌音/r/,英國人說法語常把這個小舌音發(fā)成英語的卷舌音/r/。北京人把英語的/tain/郁讀成/t‘aina/母語為“中心詞居首”的學習者常常說“我吃飯在五道口”。Selinker(1972)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222)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許多研究也表明,語言遷移形成的中介語規(guī)則只占30%左右。大量的中介語規(guī)則(85%,DulayandBurt1973,1974)是由于目的語規(guī)則的泛化造成的。許多特征與兒童習得同一母語的特征相似。另外,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享有共同的泛化現象。Whatdidheintendedtosay?Richards,J.(1974)曾指出,這些泛化的例子是學習者特定的學習策略與目的語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者在接觸目的語時似乎普遍運用這些策略。2)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233)訓練造成的遷移:比如,塞爾維亞一克羅埃西亞的英語學習者在任何場合都用he來代表she或者he。在學習者的母語中,男性“他”和女性“她”的區(qū)分和英語是一樣的。歸因于雙語情境中教師訓練方法不當,即只出現he,很少出現和訓練she造成的。3)訓練造成的遷移:244)學習策略與交際策略:簡化這是學習者普遍采用的一種學習策。Corder(1983)“簡單代碼”。第二語言學習者初期語法,極為簡單。比如,沒有形態(tài)標志,沒有系動詞和冠詞,語序相對固定等。這種簡單代碼具有兩個特征:一是與洋涇浜的結構非常相似;二是與兒童習得母語的初期語言結構相似。This++car.Nolookmycard.在Corder看來,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向其母語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回歸”的緣故。學習者是在向“普遍語法”回歸。4)學習策略與交際策略:25四、中介語的性質特點對于中介語的性質特點,Selinker(1972)首次論述為系統(tǒng)性(systematic)可滲透性permeable)動態(tài)性(dynamic)。四、中介語的性質特點對于中介語的性質特點,Selinker(26國內學者觀點:中介語有五個特征:可塑性,即中介語的語言規(guī)則不斷修正。動態(tài)性,中介語的規(guī)則是以漸進方式逐步擴展的,并總是出于這種狀態(tài)中。系統(tǒng)性:中介語的語言、詞匯、語法都有一套規(guī)則反復性頑固性國內學者觀點:27系統(tǒng)性:中介語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是學習者創(chuàng)造的一種介于第一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獨特的語言系統(tǒng)。它有一套自身的規(guī)律,在語音、詞匯、語法等系統(tǒng)方面都有表現。學習者有意識地使用這套規(guī)則去生成或理解他們從未接觸過的話語。中介語具有人類其他語言所具有的特點和功能,可以用作交際工具。系統(tǒng)性:28動態(tài)性:中介語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語言系統(tǒng)。新知識和新規(guī)則不斷注入;原有的尚未學好的規(guī)則和結構也在不斷修正調整。隨著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際需要的增長,中介語不斷發(fā)展,并呈現一定的階段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離開第一語言向目的語靠攏。雖然不同的學習者其中介語的發(fā)展有很大差異,但總體看來,同一發(fā)展階段中的中介語又有其內部一致性。動態(tài)性:29可塑性:中介語的可變性受到來自學習者的母語和目標語的規(guī)則的滲透。這種滲透實際就是母語和目標語規(guī)則的雙向的正、負遷移。賽林克將中介語的產生原因歸納為:語言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的過渡概括、訓練造成的遷移、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中介語是由于學習者對目的語的規(guī)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況下,所做的不全面的歸納與推論而產生的語言系統(tǒng)。中介語中存在一定的偏誤;但中介語并非都是錯誤的,它有正確的部分,而且正確的部分隨著學習的進展不斷擴大可塑性:30反復性:中介語的偏誤有反復性。中介語不是直線式地向目的語靠攏,而是曲折地發(fā)展。已經糾正了的偏誤還可能有規(guī)律地重現。反復性:31頑固性(穩(wěn)定性)中介語的偏誤有頑固性。語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會停滯不前,產生“僵化”或“化石化”(fossilization)的現象,特別表現在語音方面。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赡苁堑谝徽Z言的影響無法消除;也可能是學習者意識到該偏誤并不妨礙交際、甚至還得到過積極的反饋,便滿足于已取得的進步而停滯不前;還可能是對目的語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見無法接受等。第二語言學習者完全達到目的語的彼岸、具有說母語者的水平的情況很少,大部分學習者可能一輩子使用的都中介語。頑固性(穩(wěn)定性)32石化: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會出現大多數語言的發(fā)展出現停滯的現象,只有大約5%(Han,2003)的學習者可以達到與母語使用者相同的語言水平。這種現象在二語習得研究中被稱為石化現象,指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中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guī)則和系統(tǒng)性知識趨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tài),年齡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tài)不起作用。石化了的結構一般以潛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經清除了以后,還是會在中介語的使用中出現。石化:33石化現象表現為學習者不具備和本族語者相當的語言能力,只有少數人可以激活這種特定的語言習得機制并獲得成功,而大部分人在關鍵期后則無法激活,他們所能求助的只能是一般認知結構,因而也就無法企及習得的終點而出現石化現象。另一種異曲同工的解釋是內因與外因說。內因指“語言習得機制”理論及學習者交際策略的影響,強調了“語言習得機制”對中介語的影響。外因說強調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學習者心理的影響,包括文化遷移和訓練遷移。如學習者由于缺少語言實驗設備或正規(guī)的語言訓練而造成石化性錯誤。石化現象表現為學習者不具備和本族語者相當的語言能力,只有少數34五、中介語與一語、目的語、
普遍語法的關系1、按照Selinker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中介語是不同心理過程和策略對學習者母語規(guī)則和目的語規(guī)則進行直接或間接作用的結果。母語遷移和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五、中介語與一語、目的語、
普遍語法的關系1、按照Selin352、普遍語法仍然適用于第二語言學習者,只不過是通過母語知識與其建立聯系。white(1990)的“參數重設”理論為這種觀點提供了合理的解釋。White認為,至少在最初階段,學習者運用母語固有的“規(guī)則和參數”作為中介來處理目的語材料。到了后期,就帶有較多的目的語參數特征。中介語的各種形態(tài)都是由母語參數和目的語參數重設相互作用的結果。2、普遍語法仍然適用于第二語言學習者,只不過是通過母語知識與36學習者初期的中介語帶有更多的母語參數的特征。到了后期,就帶有較多的目的語參數特征。中介語的各種形態(tài)都是由母語參數和參數重設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者初期的中介語帶有更多的母語參數的特征。到了后期,就帶有37Cook(1985)他認為,中介語作為一種人類語言,必然適合于普遍語法。中介語是普遍語法的體現。Cook這個結論是基于Schmidt(1980)的實驗研究得出的。Schmidt在研究中發(fā)現,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英語并列句中冗余成份省略的表層語序上,遵循自然語言的表層語序,而錯誤不會超出自然語言規(guī)則的限制。Cook(1985)他認為,中介語作為一種人類語言,必然適38比如一語為漢語的被試者說JohntypedletterandMarymailed.這個句子雖不合英語的規(guī)則,但符合漢語的規(guī)則。盡管是母語負遷移,但這個句子仍然是在自然語言(漢語)規(guī)則的限制之內。學習者決不會造出如下句子,因為這超出了自然語言的限制。JohntheviolinandMaryplaysthepiano比如一語為漢語的被試者說39回憶層次分析法(Harris)。我吃蘋果。
1
2
3
4S(我吃蘋果)NP(我)VP(吃蘋果)V(吃)NP(蘋果)
最新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件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第七講)40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生成:語類規(guī)則(短語結構規(guī)則)S(句子)→NP(名詞詞組)+VP(動詞詞組)NP(名詞詞組)→Det(指示詞)+N(名詞)VP(動詞詞組)→V(動詞)+NP(名詞詞組)生成句子:那個男孩踢足球。SNPVPDetNVNPDetN那個男孩踢足球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41[S[NP[AColorless][NP[Agreen][Nideas]]][VP[Vsleep][Advfuriously]]]最新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件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第七講)421、偏誤分析與對比分析,中介語理論的關系?
2、?思考:1、偏誤分析與對比分析,中介語理論的關系?
2、?思考:431)對比方法:對比分析是學習者第一語言與目的語的對比偏誤分析是學習者的偏誤與目的語的對比中介語是學習者第一語言,目的語,學習者語言三個語言系統(tǒng)的對比2)母語遷移:學習者言語行為的遷移。語言輸入的相關組織選擇1)對比方法:44七、中介語的研究北京語言大學《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系統(tǒng)》/BLCU.asp七、中介語的研究北京語言大學《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系統(tǒng)》45第七講中介語理論
第七講中介語理論46第七講中介語理論一、中介語的概念二、中介語的構成三、中介語的來源四、中介語的性質特點五、中介語與母語、目的語、普遍語法的關系六、中介語理論與對比分析偏誤分析的關系七、中介語的研究方法策略第七講中介語理論一、中介語的概念47一、中介語的概念1、經典中介語理論(塞林格、科德、奈姆瑟):中介語(也有人譯成“過渡語”或“語際語”)是指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通過一定的學習策略,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既不同于其第一語言也不同于目的語、隨著學習的進展向目的語逐漸過渡的動態(tài)的語言系統(tǒng)。Interlanguage(中介語)這一術語表達兩個不同但相關的概念:一靜態(tài)。是指學習者在某一階段所建立起來的目的語知識系統(tǒng);二動態(tài)。是指由此相互連接而形成的一種連續(xù)體。一、中介語的概念1、經典中介語理論(塞林格、科德、奈姆瑟):481)塞林格:中介語(interlanguage)概念最初由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論文LanguageTransfer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詞,并于1972年在其題為Interlanguage的論文中進行了詳細論述。是試圖探索第二語言習得者在習得過程中的語言系統(tǒng)和習得規(guī)律的假說。2)科德:與中介語相近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69年Corder的《學習者錯誤之重要意義》一文中。Corder將學習者尚未達到目的語語言能力的外語能力稱為“過渡能力”(transitionalcompetence)1971年所提出的“個人特異方言”(idiosyncraticdialect)以及后來提出的“學習者的語言”(language-learner’slanguage)3)奈姆瑟:美國語言學家(W.Nemser)1971年提出的“近似系統(tǒng)”(approximatesystem)1)塞林格:中介語(interlanguage)概念最初由S49Selinker指出:“中介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它產生于學習者試圖掌握第二語言所做的努力?!盧ichards將Selinker的中介語概念解釋為:“用來指稱學習者通過先天學習策略以及某些啟發(fā)的作用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形成一種變化的,逐步趨于成熟的語言系統(tǒng)?!彼鼘⒌诙Z言學習過程看作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一種語言系統(tǒng)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不斷地、有意識地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通過實際的語言運用,將自己對于第二語言的種種假設進行檢驗和證實。Selinker指出:“中介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它產生于50共同點:他們都將學習者的語言看成是獨立的系統(tǒng)。(但中介語、過渡能力和接近系統(tǒng)這三個術語的描述角度很不相同??频轮赋隽诉@一點1976,中介語意味著學習者的語言是一個混合或者中間的系統(tǒng),能夠系統(tǒng)地體現出目的語和母語的特征。接近系統(tǒng)強調學習者的語言具有朝向目的語發(fā)展,不斷與目的語接近的特征。過渡能力強調學習者擁有一定的知識,并且在不斷發(fā)展。)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推論,“經典中介語理論”認為,初期的中介語,與學習者的母語更相似,隨著中介語的發(fā)展,目的語的特征越來越突出。到了終極狀態(tài),最理想的結局是與目的語毫無二致。經典中介語理論是以母語者的能力為標準和目標的,以目的語為最終發(fā)展的終點,就必然得出“中介語的發(fā)展是自取滅亡”的結論。共同點:他們都將學習者的語言看成是獨立的系統(tǒng)。512、變化理論(克雷恩、庫克):中介語是介于學習者第一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它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創(chuàng)造的語言系統(tǒng)。(看到問題在于,很多學習者的中介語無法到達自我消失的地步)2、變化理論(克雷恩、庫克):522、變化理論(克雷恩、庫克):1)克雷恩等人(1997)提出的“變體理論”認為,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變體,高度發(fā)達的語言系統(tǒng)是變體的穩(wěn)定狀態(tài)。在這一理論來看,中介語和目的語沒有本質區(qū)別。中介語發(fā)展的最終結果,不是自我消失,而是一種穩(wěn)定的狀態(tài)?!皩W習者的獨立語言”(learner’sindependentlanguage)。2)庫克的“多語能力理論”學習者的第二語言能力不可能完全和母語者一樣。中介語發(fā)展的重點,也不是自取滅亡。2、變化理論(克雷恩、庫克):53所以:中介語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系統(tǒng),共識。但指稱對象上的一致,并不意味著研究者對這一對象的看法也同樣一致。在中介語研究的具體問題上,研究者常常根據自己的研究內容定義中介語,往往把自己關于中介語的理論包括在內,從這個意義上講,中介語理論就等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包括中介語的性質、它受哪些因素影響、具體影響如何、它是如何發(fā)展的等問題。所以:543、有關中介語的國內國外的不同觀點國外:1)以目的語為參照的“過渡”觀點。2)自主的語言系統(tǒng)的觀點。3)共時與歷時的觀點。4)認知的觀點。5)心靈學派的觀點。6)可變能力的觀點。3、有關中介語的國內國外的不同觀點55認知的觀點VS(5)心靈學派的觀點4)認知的觀點:SharwoodSmith。中介語是一個獨立的,可以觀察到的,以言語輸出為基礎的語言系統(tǒng),在心理基礎上,認知學者認為是潛在于中介語之后的“一般的認知結構”5)心靈學派的觀點:Adjemian。中介語是一個“抽象的”語言規(guī)則系統(tǒng),在心理基礎上是“語言習得機制”。)例:吃飯在五道口認知的觀點VS(5)心靈學派的觀點56國內:對外漢語界對中介語的認識最早引入中介語概念是魯健驥《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年第3期。1)從發(fā)生學的角度:(魯健驥)強調了中介語是由于學習者對目的語所作出的不正確的歸納和推理。這一觀點與狄東尼(RnzoTitone,1985)的觀點一致。語際錯誤+語內錯誤=中介語。國內:對外漢語界對中介語的認識57魯健驥偏誤系列研究1、語音:[]發(fā)成shirshei[]發(fā)成seise,韻母[y]發(fā)成ei,iu,ui,-ng發(fā)成[n][g].聲調,將漢語聲調與英語句調相混。如把陳述句與疑問句句尾一、二、三聲讀成英語升調,2、詞匯1)母語與目的語詞義交叉造成偏誤:厚與thick。這個鉛筆很厚。前邊有個厚樹林。2)對應詞搭配關系不同造成偏誤:開與open。請你開書。大夫讓我開我的嘴。打開眼睛。3)對應詞用法不同造成偏誤。This/這,that/那。離合詞。王二結婚了玉蘭。WangmarriedYulan。魯健驥偏誤系列研究584)對應詞感情,語體色彩,使用場合不同造成偏誤。Hate與恨。她恨魚。Shehatesfishandnevereatsany.flatter與吹捧,奉承,過獎。Youareflatteringme。您過獎了。說成你吹捧我。3、語法遺漏、誤加、誤代、錯序。她非常很高興。常常我們去旅行。一個我朋友。在北京昨天。4、語用1)語言—語用偏誤。思維方式不同。英漢是非問答上的混淆。你不去頤和園嗎?是的,我去。2)社交—語用偏誤。不同文化背景與社會習慣。意大利語ciao用來見面與道別。于是漢語也用“你好”來見面與道別。另韓語。(越南語)4)對應詞感情,語體色彩,使用場合不同造成偏誤。Hate與恨592)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特有的一種目的語系統(tǒng)”。(呂必松)強調中介語是一種學習者特有的目的語系統(tǒng),而且這個系統(tǒng)逐漸向正確的目的語形式靠攏。這與Corder和Nemser的“過渡”觀點是一致的。以目的語為參考,將中介語的系統(tǒng)擴展到文化和交際層面。3)混合說(盛炎,1990)“無聯系說”(溫曉虹,1992)中介語是兩種語言的混合體/不受任何現有語言影響2)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特有的一種目的語系統(tǒng)”。(呂必松60二、中介語的構成1、靜態(tài)構成(司聯合,2004):中介語(IL)=學習者母語(nativelanguage)和目的語(targetlanguage)的交集+語內錯誤(intralingualerror)+語際錯誤(interlingualer-ror)+語內語際錯誤二、中介語的構成1、靜態(tài)構成(司聯合,2004):61最新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件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第七講)622、動態(tài)構成1)主要有WilliamNemser(1971)的漸進系統(tǒng)說;2)Corder(1974)提出的三分說:系統(tǒng)前階段、系統(tǒng)階段和系統(tǒng)后階段;3)Brown(1987)提出的四分說:隨意性錯誤階段、出現階段、系統(tǒng)階段和穩(wěn)定階段;等等幾種理論2、動態(tài)構成63Corder(1974)提出的三分說:系統(tǒng)前階段:任意猜測,偶爾弄對,意識到目的語中有一種特殊系統(tǒng)。(不能改正不能解釋)如教你好,他只會說你好。系統(tǒng)階段:發(fā)現新規(guī)則,使用模式不太標準,但比較一致。開始意識到形式和功能存在聯系。(不能改正能解釋)如他是一個青年的男人。系統(tǒng)后階段:時對時錯,知道規(guī)則,但不會用,(能改正能解釋)如我看書己經有一個鐘頭了。我來中國己經有一年了。Corder(1974)提出的三分說:64三、中介語的來源國外學者把中介語的來源概括為三種模式:一是Selinker(1972)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二是Adjemian(1976)的“滲透”(permeability)模式;三是Tarone(1982)的“能力連續(xù)體”(eapabilityeontinuum)模式(見下圖)。三、中介語的來源國外學者把中介語的來源概括為三種模式:65Selinker(1972)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Selinker(1972)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66Selinker(1972)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中介語由不同的心理過程生成的規(guī)則構成的。即語言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訓練造成的遷移,學習策略與交際策略。1)語言遷移:法國人說英語時把英語的卷舌音發(fā)成法語的小舌音/r/,英國人說法語常把這個小舌音發(fā)成英語的卷舌音/r/。北京人把英語的/tain/郁讀成/t‘aina/母語為“中心詞居首”的學習者常常說“我吃飯在五道口”。Selinker(1972)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672)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許多研究也表明,語言遷移形成的中介語規(guī)則只占30%左右。大量的中介語規(guī)則(85%,DulayandBurt1973,1974)是由于目的語規(guī)則的泛化造成的。許多特征與兒童習得同一母語的特征相似。另外,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享有共同的泛化現象。Whatdidheintendedtosay?Richards,J.(1974)曾指出,這些泛化的例子是學習者特定的學習策略與目的語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者在接觸目的語時似乎普遍運用這些策略。2)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683)訓練造成的遷移:比如,塞爾維亞一克羅埃西亞的英語學習者在任何場合都用he來代表she或者he。在學習者的母語中,男性“他”和女性“她”的區(qū)分和英語是一樣的。歸因于雙語情境中教師訓練方法不當,即只出現he,很少出現和訓練she造成的。3)訓練造成的遷移:694)學習策略與交際策略:簡化這是學習者普遍采用的一種學習策。Corder(1983)“簡單代碼”。第二語言學習者初期語法,極為簡單。比如,沒有形態(tài)標志,沒有系動詞和冠詞,語序相對固定等。這種簡單代碼具有兩個特征:一是與洋涇浜的結構非常相似;二是與兒童習得母語的初期語言結構相似。This++car.Nolookmycard.在Corder看來,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向其母語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回歸”的緣故。學習者是在向“普遍語法”回歸。4)學習策略與交際策略:70四、中介語的性質特點對于中介語的性質特點,Selinker(1972)首次論述為系統(tǒng)性(systematic)可滲透性permeable)動態(tài)性(dynamic)。四、中介語的性質特點對于中介語的性質特點,Selinker(71國內學者觀點:中介語有五個特征:可塑性,即中介語的語言規(guī)則不斷修正。動態(tài)性,中介語的規(guī)則是以漸進方式逐步擴展的,并總是出于這種狀態(tài)中。系統(tǒng)性:中介語的語言、詞匯、語法都有一套規(guī)則反復性頑固性國內學者觀點:72系統(tǒng)性:中介語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是學習者創(chuàng)造的一種介于第一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獨特的語言系統(tǒng)。它有一套自身的規(guī)律,在語音、詞匯、語法等系統(tǒng)方面都有表現。學習者有意識地使用這套規(guī)則去生成或理解他們從未接觸過的話語。中介語具有人類其他語言所具有的特點和功能,可以用作交際工具。系統(tǒng)性:73動態(tài)性:中介語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語言系統(tǒng)。新知識和新規(guī)則不斷注入;原有的尚未學好的規(guī)則和結構也在不斷修正調整。隨著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際需要的增長,中介語不斷發(fā)展,并呈現一定的階段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離開第一語言向目的語靠攏。雖然不同的學習者其中介語的發(fā)展有很大差異,但總體看來,同一發(fā)展階段中的中介語又有其內部一致性。動態(tài)性:74可塑性:中介語的可變性受到來自學習者的母語和目標語的規(guī)則的滲透。這種滲透實際就是母語和目標語規(guī)則的雙向的正、負遷移。賽林克將中介語的產生原因歸納為:語言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的過渡概括、訓練造成的遷移、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中介語是由于學習者對目的語的規(guī)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況下,所做的不全面的歸納與推論而產生的語言系統(tǒng)。中介語中存在一定的偏誤;但中介語并非都是錯誤的,它有正確的部分,而且正確的部分隨著學習的進展不斷擴大可塑性:75反復性:中介語的偏誤有反復性。中介語不是直線式地向目的語靠攏,而是曲折地發(fā)展。已經糾正了的偏誤還可能有規(guī)律地重現。反復性:76頑固性(穩(wěn)定性)中介語的偏誤有頑固性。語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會停滯不前,產生“僵化”或“化石化”(fossilization)的現象,特別表現在語音方面。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第一語言的影響無法消除;也可能是學習者意識到該偏誤并不妨礙交際、甚至還得到過積極的反饋,便滿足于已取得的進步而停滯不前;還可能是對目的語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見無法接受等。第二語言學習者完全達到目的語的彼岸、具有說母語者的水平的情況很少,大部分學習者可能一輩子使用的都中介語。頑固性(穩(wěn)定性)77石化: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會出現大多數語言的發(fā)展出現停滯的現象,只有大約5%(Han,2003)的學習者可以達到與母語使用者相同的語言水平。這種現象在二語習得研究中被稱為石化現象,指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中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guī)則和系統(tǒng)性知識趨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tài),年齡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tài)不起作用。石化了的結構一般以潛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經清除了以后,還是會在中介語的使用中出現。石化:78石化現象表現為學習者不具備和本族語者相當的語言能力,只有少數人可以激活這種特定的語言習得機制并獲得成功,而大部分人在關鍵期后則無法激活,他們所能求助的只能是一般認知結構,因而也就無法企及習得的終點而出現石化現象。另一種異曲同工的解釋是內因與外因說。內因指“語言習得機制”理論及學習者交際策略的影響,強調了“語言習得機制”對中介語的影響。外因說強調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學習者心理的影響,包括文化遷移和訓練遷移。如學習者由于缺少語言實驗設備或正規(guī)的語言訓練而造成石化性錯誤。石化現象表現為學習者不具備和本族語者相當的語言能力,只有少數79五、中介語與一語、目的語、
普遍語法的關系1、按照Selinker的“規(guī)則組合”模式,中介語是不同心理過程和策略對學習者母語規(guī)則和目的語規(guī)則進行直接或間接作用的結果。母語遷移和目的語規(guī)則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山西省建筑安全員考試題庫
- 2025-2030年中國金屬錫產業(yè)運行動態(tài)與發(fā)展戰(zhàn)略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配電變壓器市場運營狀況及發(fā)展前景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船舶修理行業(yè)市場競爭狀況及發(fā)展現狀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經編機行業(yè)運行現狀及發(fā)展前景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等離子廢氣凈化器市場發(fā)展現狀規(guī)劃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祛痘護膚品市場需求狀況及發(fā)展盈利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硼酸市場發(fā)展現狀與十三五規(guī)劃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畜牧機械市場運行狀況及發(fā)展前景分析報告
- 11.2化學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2024)下冊
- 《電子技能與實訓》課件
- 基礎攝影培訓
- 高一政治學科期末考試質量分析報告(7篇)
- 《面試官培訓》課件
- 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7
- 汽車維修保養(yǎng)協議三篇
- 2024年銀行、金融反詐騙必知知識試題與答案
- 2024年匯算清繳培訓
- 幼兒園監(jiān)控項目技術方案
- 《智能家居系統(tǒng)》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