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佳茗似佳人-中華茶文化講座課件_第1頁
從來佳茗似佳人-中華茶文化講座課件_第2頁
從來佳茗似佳人-中華茶文化講座課件_第3頁
從來佳茗似佳人-中華茶文化講座課件_第4頁
從來佳茗似佳人-中華茶文化講座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來佳茗似佳人

——中華茶文化講座從來佳茗似佳人

——中華茶文化講座

一、茶二、茶與人類健康三、中華茶文化發(fā)展史四、中華茶道五、中華茶文化的內涵和基本特征六、中華茶祖:炎帝神農氏七、茶美學的理論體系一、茶

1、茶為何物?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是靈芽、靈草、靈葉、瑞草英、旗槍茶是佳人,酒是丈夫茶是宋詞,酒是唐詩

2、茶的分類屬于色彩美學:綠茶:綠色生命的象征;紅茶:熱情奔放的性格黃茶:威嚴尊貴的帝王意識;青茶:東方青帝的外衣白茶:潔白無暇的品質;黑茶:東方黑美人的氣質

3、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的發(fā)現(xiàn)肇始于炎帝神農氏時代中國是世界茶葉的最佳產地:北緯22度至32度,是茶葉的黃金緯度帶中國茶樹有三種類型:大喬木、小喬木、灌木茶為國飲: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一、茶1、茶為何物?一、茶【茶壽】

茶字拆開108劃,本身就象征著人的健康長壽。茶是健康之飲、生命之飲,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茶是二十一世紀全人類唯一的綠色健康飲料。茶葉含有人體有益的300多種微量元素。科學飲茶,使人健康長壽。第一,茶葉屬于綠色植物,吸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第二,茶葉的生長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講究:高山云霧茶第三,茶葉含有人體必需的化學成分和微量元素有300多種,主要營養(yǎng)素有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礦物質、微量元素與維生素等。茶葉中的茶多酚、兒茶素、咖啡堿、脂多糖等,都具有明顯的藥效功能。

二、茶與人類健康二、茶與人類健康

醫(yī)藥效用

藥理分析

適用病癥1

降血脂因為茶葉中的茶多酚類化合物,對有機體的脂肪代謝起促進作用,抑制血漿和肝臟中的膽固醇含量上升,促使脂類化合物從糞便中排出,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減肥。動脈硬化,肥胖病2

降血糖茶多酚可防止脂肪過多引起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并與生物堿共同作用,松弛血管壁,有利于人體血管舒張,增強微血管壁的堅韌性,防止血管破裂;兒茶素能有效降低血糖,預防糖尿病。

糖尿病3

抗癌自由基引起癌變,茶多酚可以清除自由基,特別是兒茶素衍生物具有抑制癌細胞增生擴展之效;其中綠茶和烏龍茶阻斷亞硝胺合成的能力更強。癌癥,愛滋病4

抗輻射茶多酚可參與人體內的氧化還原反應,保護血相,抑制內出血,修復生理機能,減少輻射引起的DNA損傷。紫外線輻射、原子能輻射5

殺菌茶多酚是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黃色血溶性葡萄球菌、痢疾、霍亂菌等病原細菌的殺手傷寒、霍亂、痢疾6

抗衰老人體衰老機制,源于人體內脂質的過氧化;而自由基又是有機體內過氧化的主要機制之一。茶多酚可以清除自由基,故可防氧化抗衰老。

老年病

1降血脂因為茶葉中的茶多酚類化合三、中華茶史鼎中茶,杯底月。中華茶文化,內涵豐富,是中國三大主流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媒介之一。茶與社會生活、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政治歷史、商業(yè)經濟、科學技術、旅游產業(yè)、建筑工藝、外交禮儀等緊密結合,積淀了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

【茶源傳說】遠古時期,“神農嘗百草”的神話傳說,開啟了中國先民發(fā)現(xiàn)茶和飲用茶的悠悠歷史。神農氏是中國農業(yè)之神,農耕文化之神,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陸羽《茶經》指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因此,炎帝神農氏是中華茶祖,也是世界的茶祖。三、中華茶史鼎中茶,杯底月。中華茶文化,內涵豐富,是中國三大【先秦茶文化】先秦時期,如同昆侖山的皚皚白雪,是中華茶文化的長河之源。先秦典籍的“茶”,別稱“荼、槚、荈、茗”。清朝安化人陶澍提出中國茶葉最早出自《尚書·禹貢》,認為“包匭旅菁茅,厥貢名即茗”,厥同“蕨”即蕨菜,名同“茗”即茶葉,匭(gui)是楊梅。謂楚湘進貢蕨菜、茶葉和水果。陸羽《茶經》亦提及《爾雅》《廣雅》《晏子春秋》等文獻,都有“槚”“荼”“茗”的記載,稱齊相晏嬰以“茗菜”為食?!鞠惹夭栉幕俊緷h魏六朝茶文化】

秦漢時期,茶之為飲,主要在于民間,上流社會主要用于敬神、祭祖。民間茶進入流通市場。故西漢王褒的《僮約》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西漢初,中國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縣——茶陵縣誕生在湖南,有馬王堆出土的“荼陵”官印為證。茶陵者,茶鄉(xiāng)之陵也。魏晉六朝時期,上流社會、佛教寺院和道觀開始飲茶,且用于款待客人。孫皓“以茶代酒”,陸納“以茶養(yǎng)廉”成為茶事佳話。【漢魏六朝茶文化】

秦漢時期,茶之為飲,主要在于民間,上流社【隋唐五代茶文化】

隋唐五代,是中華茶文化的成期。佛教禪宗的崛起,文人與禪師的品茶,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有力促進了中華茶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宮廷茶飲普及,唐玄宗將“荼”字統(tǒng)一規(guī)范為“茶”字。佛教寺院設置茶寮,飲茶之風興起,引起文人騷客的參與,茶詩茶文興盛之。元人王旭《題三教品茶圖》:異端千載益縱橫,多是文人羽翼成。方丈茶香真餌物,釣來豈止一書生。陸羽《茶經》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學專著《茶經》首次把飲茶當成一種藝術過程來欣賞,將儒、道、佛三家思想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陸羽被后人尊為“茶圣”?!安璧馈背霈F(xiàn)在中唐時代,釋皎然《飲茶歌》和封演《封氏見聞錄》出現(xiàn)“茶道”一詞,第一次對茶道進行理性的歸納。【隋唐五代茶文化】

隋唐五代,是中華茶文化的成期。佛教禪宗的【宋代茶文化】

趙宋時代,中國茶文化繁榮發(fā)展,具有五個基本特征:(1)飲茶之習,已經普及于全社會,茶社、茶寮、茶會、斗茶之風盛行。(2)茶葉開始實行“專賣制”,榷茶司成為茶葉管理機構,以茶易馬、以茶為國禮,有力促進了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3)茶詩、茶詞、茶曲、茶文、茶賦、茶論、茶畫,眾彩紛呈,成為中華茶文化的主要載體和傳播媒介,“雅士品茶,俗人飲酒”,品茶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高雅的生活情趣。(4)貢茶崛起,為提升茶葉品牌、茶葉包裝和茶葉制作工藝,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5)茶與詩與禪宗的結合,出現(xiàn)了中國文化史上兩大學說——“茶禪論”與“詩禪論”【宋代茶文化】

趙宋時代,中國茶文化繁榮發(fā)展,具有五個基本特【元明清茶文化】

元明清時代,中國茶文化,具有集大成之功:一是中國傳統(tǒng)的制茶方法已具備,飲茶方式出現(xiàn)了用沸水直接沖泡的“瀹飲法”。二是茶為國飲,中國人以茶敬客,以茶祝壽,以茶主婚嫁,以茶參禪,以茶論道,以茶喻人生,以茶為禮,以茶敬神,以茶祭祖宗。三是茶學論著空前繁榮,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和集大成性大量茶葉專著、茶畫、茶詩等茶文藝作品層出不窮。四是茶飲、茶葉貿易引發(fā)茶具制造業(yè)的空前繁榮,官窯出現(xiàn),紫砂壺發(fā)展,各種茶具應運而生。五是茶葉成為國家稅收的支柱產業(yè),茶葉國際貿易迅速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清朝的茶葉國際貿易,演繹出兩個重大的戰(zhàn)例:為抑制中英兩國茶葉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大量輸入鴨片,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東印度公司推行茶葉貿易壟斷政策,引發(fā)北美波士頓茶黨案,爆發(fā)北美獨立戰(zhàn)爭?!驹髑宀栉幕?/p>

元明清時代,中國茶文化,具有集大成之功:【近現(xiàn)代茶文化】

近代西學,廣泛吸收西方的制茶科技和商業(yè)模式,中華茶文化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處于戰(zhàn)亂,茶產業(yè)因之萎縮。新中國誕生后,中華茶文化開始復興?,F(xiàn)代之中華茶文化,呈現(xiàn)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趨勢:(1)茶學研究系統(tǒng)化、科學化;(2)茶科技和茶業(yè)經濟,與旅游業(yè)結合,蓬勃向上;(3)茶學與茶文化著作、茶事活動,層出不窮;(4)茶學教育體系化,茶葉人才健康成長;(5)茶文化交流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富有開拓性?!窘F(xiàn)代茶文化】

近代西學,廣泛吸收西方的制茶科技和商業(yè)模式【茶之傳播與中華茶文化交流】中國是茶的原產地。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制茶技術,隨著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傳播至世界各地。古代中國的茶文化國際交流,主要是隨著茶葉貿易、外交活動、對外戰(zhàn)爭、外國傳教士和華僑移民的遷徙而展開。茶文化傳播交流,起始于漢唐時代。茶是中國對于人類貢獻重大的第五大發(fā)明?!静柚畟鞑ヅc中華茶文化交流】中國是茶的原產地。茶葉、茶樹、飲中國茶文化傳播之路,主要通過四條:(1)絲綢之路:漢唐大帝國出征西域和中亞,促成中國四大發(fā)明和茶葉的傳播。由長安沿絲綢之路,傳播至大西北和中亞西亞(2)草原之路:由湖南安化、武夷山到俄羅斯恰克圖,乃是中國茶傳播的萬里茶路。(3)海洋之路:由寧波、廣州之沿海地區(qū),東傳至日本、朝鮮,南傳至南洋、西歐。17世紀中葉,歐洲移民和中國華僑傳到美洲大陸。(4)茶馬古道:為以茶易馬,由四川、云南傳至西藏、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地區(qū)。從來佳茗似佳人——中華茶文化講座課件【中日茶文化交流】中日茶文化交流,肇始于唐宋時期。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從天臺山國清寺師滿回國時,帶去茶種,種植于日本近江。1191年,日本著名的禪宗領袖榮西,又從中國帶回茶籽進行種植,并著《吃茶養(yǎng)生記》,書中稱茶為神圣的藥品,是上天恩賜的寶物,有益于延年益壽?!局腥詹栉幕涣鳌俊局谐n茶文化交流】中朝韓茶文化交流,肇始于先秦箕子入朝,而盛于唐宋時代。公元7世紀,韓國仿效唐朝的煎茶法,開始了飲茶的歷史。主要在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傳播,用于宗廟祭禮和佛教茶禮。【中朝韓茶文化交流】四、中華茶道茶道出自中國。釋皎然與茶圣陸羽為茶中知己,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縱論飲茶之道而首創(chuàng)“茶道”一詞:“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薄耙伙嫓旎杳?,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憋嫴璧玫溃手^之“茶道”。而后,封演《封氏見聞記》又稱:茶“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茶道”一詞,從而名世。其后傳至朝鮮、日本,派生出“韓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二系。四、中華茶道茶道出自中國。何為茶道?何謂“茶道”?許多人都把茶藝與茶道混為一談,說“茶道表演”。其實都是誤傳,科學地說,應該是“茶藝表演”。茶藝表演,屬于茶博士和茶藝小姐的茶藝表演技術,是莊子《養(yǎng)生主》所說的“技”,而不是“道”。道,屬于古典哲學范疇。道的本義是路,一個人行走在路上。道路四通八達,卻有自身的規(guī)則和方向性。于是引申為道理,原則、規(guī)律。所謂“茶道”,具有多門類和派別性、宗教性的特征。佛教有密宗茶道】禪宗茶道、寺院茶道和居士茶道等;道教有八卦茶道、太極茶道等;儒家茶道大多是禮儀茶道、生活茶道。古今中外,人言人殊,眾彩紛呈。不論日本人怎樣解釋,也不論中國學者議論如何精微,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期待一個人人認同的共識,是永遠不可能的。比如有人把“茶道”稱之為臨濟宗所倡導的“吃茶去”,雖然很有茶禪之味,但是有兩大疑點:一是“吃茶去”只是臨濟宗的口頭禪,不足以概括整個中國茶道的深刻內涵。二是“吃茶去”僅僅表達了禪宗茶美學的一種意蘊,并非能夠包含中國茶道所體現(xiàn)的儒道佛三位一體的文化精神我們認為,所謂“茶道”就是品茶之道。此中之“道”,是茶的品味與內在規(guī)則,種茶、制茶、品茶者,唯有遵循茶的內在規(guī)則,方可把握其中真諦。義蘊之深刻,自然包括所謂茶理、茶藝、茶趣、茶禪、茶境等。何為茶道?何謂“茶道”?許多人都把茶藝與茶道混為一談,說“茶【茶道四諦】四諦,即四字真訣。中國茶道是“廉美和敬”,日本茶道是“和敬清寂”,韓國茶道是“清敬儉真”。中國茶道,以茶養(yǎng)廉,以和為美,以敬為尚,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基本精神。中國茶道是哲學意義上的美學,是茶的人性化和生活化;中國人品茶論道,重在哲學和社會人生,中國茶道屬于美的哲學,是茶的哲學化。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為四諦。“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閑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注重宗教禮儀的程式化。日本茶道即是宗教意義上的美學,屬于美的宗教,是茶的宗教化。即使是這種美的宗教,也根源于中國。韓國茶道,以“和敬儉真”為基本精神?!昂汀笔且牡厣屏迹推焦蔡?,互相尊敬,互相幫助。“敬”是注重禮儀,尊重別人,以禮待人?!皟€”是儉樸廉正,提倡樸素生活。“真”是真誠待人,注重人格之美。

【茶道四諦】四諦,即四字真訣。[茶道主和]縱觀中韓日三國茶道,雖然各有不同,表述各異,或“廉美和敬”,或“和敬清寂”,或“和敬儉真”,其基本精神與核心價值,都在于一個“和”字?!昂汀保遣璧赖撵`魂,是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者合也,和諧也,協(xié)調也,融合也。因天地之和,而生南方之嘉木;天地人之和,人與自然共生共存,而有茶樹栽培、茶園種植、茶葉制作加工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水為茶之母,張源《茶疏》云:“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體也?!辈枧c水之和,相互依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成就了中外茶道,積淀了中華茶文化。

[茶道主和]縱觀中韓日三國茶道,雖然各有不同,表述各異,或“【茶道儀軌】茶道儀軌,是借助一系列符號化的象征性手段,來構建茶道修煉、茶道禮儀及其茶藝表演的規(guī)范化程式。這里僅僅就茶道儀軌的物質基礎來談點淺見。第一,茶館:茶館,是茶文化和茶美學的一個社會窗口,是雅致香溢之美的薈萃之地。古往今來,茶館、茶樓的設置,特別注重自然環(huán)境之美。其設置裝飾與環(huán)境氣氛,自然以雅致香溢為美。雅致,是其文化義蘊;香溢,是其茶美學所洋溢出來的蘊藉與獨特韻味。古色古香,雅致優(yōu)美,大多雅不避俗,俗不傷雅,雅俗共賞。從茶美學的角度來看,現(xiàn)代茶館、茶樓設置的美學標準,我們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茶道儀軌】茶道儀軌,是借助一系列符號化的象征性手段,來構建

其一,大方?,F(xiàn)代茶館茶樓的設置要求比較大氣大方,開闊舒適,寬敞明亮,窗明幾靜,講究有規(guī)模有氣派;但并不追求奢侈豪華與富麗堂皇,切忌小家子氣,如同小小閣樓,小小亭子間,空間狹窄閉塞,使人產生壓抑封閉之感,自然無人問津。其二,雅致。現(xiàn)代茶館茶樓的裝飾設計要求以雅致為基調,古樸而高雅,幽靜而別致,富于個性,不同凡俗;切忌低俗、庸俗、猥瑣,一些茶館將品茶與洗腳、按摩、美容、賭博等骯臟服務混在一起,大煞風景。其三,文化氣息。古雅優(yōu)美的文化氣息,是現(xiàn)代茶館茶樓區(qū)別于其他娛樂消閑行業(yè)的主要標志。這種高雅的文化氣息,來源于古雅的陳設與古典茶詩、茶詞、茶聯(lián)、茶畫、茶文化書刊。詩詞聯(lián)語、琴棋書畫,是茶館特有的文化點綴。茶館茶樓必須注重茶文化裝點,但裝點過度反而顯其累贅臃腫。其四,文明。茶是佳人;茶館茶樓茶店,以茶會友,提倡“君子之交”,是現(xiàn)代商業(yè)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者。這種文明主要體現(xiàn)有三:一是文化氣息濃厚;二是注重茶館禮儀;三是強調以誠信為尚,杜絕假茶等欺詐行為。

第二,茶博士茶博士是茶館禮儀的直接實施者,是茶館的主體形象之一。他們活躍在茶樓之中,服務于顧客茶人之中,與廣大茶人面對面地接觸對話。其形象之優(yōu)劣,言行之雅俗,服務水平之高下,直接影響到茶樓的形象和聲譽。因此,自古以來,茶樓茶館都特別注重茶博士的形象和服務質量。以茶博士為代表的茶館禮儀,其審美標準有三:一則茶藝之美,泡茶、倒茶的技藝要求特別熟練,一根三尺長的銅制茶壺嘴尖,由茶博士老遠地給客人茶杯里注入茶水,卻滴水不漏,神奇、驚險、準確,功夫到家,富有刺激性,令茶客驚嘆不已。二則詼諧之美,茶博士不論其長相如何,其穿著打扮,其語言動作,其形態(tài)表情,都要求幽默詼諧,風趣熱情,落落大方,利索活潑,能取悅于人,給茶人一種親切感,而不能像茶藝小姐那樣以無言之美取勝。三則地域民俗風情之美。北京茶館的禮儀以大碗茶為主,融入京腔京調,有京劇、評書、大鼓之類,富有陽剛之氣,表現(xiàn)出北方地域文化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而江南茶館講究茶具與茶藝,風格細膩柔美,以昆曲與絲弦等輕音樂為主旋律,富于陰柔之美,表現(xiàn)出江南水鄉(xiāng)文化的風格特征。茶博士,具有平民化的個性特點,是中國茶文化與市井文化的傳播者,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茶館、茶樓的形象代表。一個茶館、一座茶樓,倘若有一二個訓練有素的茶博士,其茶業(yè)之興旺,自不待言矣。第二,茶博士茶博士是茶館禮儀的直接實施者,是茶館的主體形象之第三,茶花女:茶藝小姐茶藝界應該有一個“美人王國”。古往今來,茶道禮儀都追求一種美女效應。與茶博士的粗曠靈活、幽默詼諧的“俗”不同,以茶花女為代表的茶道禮儀以“和”為核心,以“美”為尚,以茶藝表演為基本形式。因此,對茶道茶藝禮儀小姐的選擇,則明顯區(qū)別于服務性的茶博士,具體要求是:(1)莊重典雅,健康美貌,富有外表形態(tài)之美;(2)姿態(tài)輕柔大方,茶藝熟練優(yōu)美,具有舉止行為之美;(3)性格文靜,心地善良,品行端正,突出心靈之美;(4)熱愛茶道,熟悉茶藝,通曉中國茶文化,富有文化教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茶道是美學,是茶藝之美的靈魂;茶藝表演,屬于表演藝術,應該以人為本,以審美為標準。故其成敗得失,主要在于審美感受。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1、審美主體是茶藝小姐之美,其選拔的好壞是其關鍵之所在。2、審美客體是茶藝之美,是茶藝表演的程序化與規(guī)范化。3、審美方式是無言之美,解說詞一般不應該是茶藝表演者,而是解說員。4、審美手段是音樂之美,是音樂與解說的和諧統(tǒng)一,是茶藝表演與音樂、解說詞的三位一體。5、審美效果是茶具、茶水之美,是沏茶的質量,是茶的色香味形,是品茶人的審美感受。第三,茶花女:茶藝小姐茶藝界應該有一個“美人王國”。古往今來第四,茶道與茶藝:無言之美

茶藝表演,承載于茶道,卻是一種無言藝術,如啞劇之于觀眾,全憑動作手勢表達茶道的豐富內涵,觀眾與茶花女之間的交流是茶藝,是以心會心,是心靈的碰撞,是對茶道的共同感悟。這種“無言之美”,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猶如大地之載物,涵蘊深邃,而又博大精深;猶如日月之運行,春風化雨,而又麗澤千秋;猶如河岳英靈,肅穆沉靜,而又流韻高雅;如絕代佳人,其醉態(tài)笑影,教人倍覺傾城傾國之感;如千古韶樂,其韻律聲情,令人頓生如醉如癡之嘆。茶藝,是茶道表演藝術。茶藝,是茶道的基本載體,是茶道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因而,茶藝必然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民族性,茶藝表演往往因民族而異,包括茶葉、茶具、茶花女服飾、表演程序、表演風格、茶禮配樂,等,都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甚至宗教色彩。二是美感性。茶藝表演,旨在傳播茶道,弘揚茶道所體現(xiàn)的文化精神,因此必須具有美感,符合表演藝術的美學風格。這種美感,主要來自茶花女的形態(tài)容貌、程序熟練、舉止文靜、心地自然、風格典雅、環(huán)境幽雅、解說得體、音樂優(yōu)美、氣氛和諧,給人以美感,以審美享受,能夠與茶人以心會心,追求高尚的藝術境界。三是可操作性。茶藝在于表演,是表演藝術之一。因此,茶藝必須程序化,具有表演藝術的可操作性特點。第四,茶道與茶藝:無言之美茶藝表演,承載于茶[茶道與茶境]茶境者,品茶的高妙意境、幽雅的人文藝術境界之謂也。茶境如云嵐晨曦,如星河熠熠,如春花秋月,如紅楓霜染;茶境似潺潺溪流,似簾幕翔魚,似平湖塔影,似千重瀑布;茶境是秦樓楚館,是書香門第,是舞榭歌臺,是禪林勝地;茶境有文苑佳人,有武林劍影,有天地風范,有河岳英靈。中國人品茶論道,所崇尚的精神境界,大凡有三種類型,也代表其人生的三重境界:[茶道與茶境]茶境者,品茶的高妙意境、幽雅的人文藝術境界之謂中國人品茶注重茶境,以雅為美,追求雅致幽趣的審美情趣與人文境界。茶境的創(chuàng)造,在于茶,在于品,在于悟,在于人之悟;茶為境之媒,人為境之心,悟為境之法,品為境之形,合而為茶境。中國人品茶悟道,品茗論道,歷來注重茶德,近君子而遠小人。以君子為伍,情趣盎然,茶境迭生;與小人同座,茶味索然,茶境喪失殆盡。因而,茶境的創(chuàng)造,立足于三大要素:茶,境,人;茶美,境美,人美。中國人品茶注重茶境,以雅為美,追求雅致幽趣的審美情趣與人文境品茶悟道與論道的三種境界一是圣境,即儒家所崇尚的圣賢之境。圣境的主要特征是:以入世為宗,安社稷、濟蒼生、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志向,德高仁義的情操,處世平和的心態(tài),安貧樂道的修養(yǎng)。品茶論道者,大多身處青壯年時期,追求功名,以儒家所宣揚的“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中國古典哲學,儒道釋,都崇尚“真善美”,茶道之圣境,以“真”為本,以“美”為尚,要求茶人以“善”為先。品茶悟道與論道的三種境界一是圣境,即儒家所崇尚的圣賢之境。二是悟境,即釋家所追求的涅槃境界。佛教禪宗,特別注重一個“悟”字。悟有兩種:一種是“漸悟”,要重在長期修煉,面壁十年,修成正果。這是以神秀為代表的禪宗北宗;一種是“頓悟”,人人皆有佛性,并不注重修煉,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南宗。品茶論道者,要想達到這種悟境,需要的是智慧,是眼界,是胸懷,是思維之敏捷,視野之開闊,胸襟之博大,智慧之聰達。無論是漸悟,還是頓悟,都必須悟,需要嚴羽《滄浪詩話》所倡導的“妙悟”,他說:“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唯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詩道如此,茶道何嘗不是如此?品茶悟道者,一旦進入“烈士末年”,或功成名就,或壯志未酬,都要開悟人生,尋求人生歸宿與心靈之美善。二是悟境,即釋家所追求的涅槃境界。三是仙境,即道家所向往的回歸自然、羽化登仙的神仙境界。仙境,如同蓬萊仙島,如同西王母的壽桃宴,如同黃帝在鼎湖乘龍飛天,所憧憬的乃是一種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人生境界。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羽化登仙,乃是中國人品茶悟道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命運的終極追求。秦始皇為長生不老,指派徐福率三千男女去蓬萊仙島尋求不死之藥;漢武帝趕赴西王母的仙桃宴;狂傲不羈的大詩仙李白,也曾在嵩山煉丹求仙,李唐王朝竟然以道教為國教……中國歷代不少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都曾向往道家的山水田園生活和阮郎采藥遇仙女、蕭玉吹簫登仙之類的理想境遇。元代大詩人揭傒斯有一首《題四清圖》的品茶詩:

三清玉川子,忍窮吟《月蝕》,天高叫欲死。獨對烹茶婢,白頭赤腳老無齒。吁嗟乎,玉川子。三清,是道教所崇尚的三位神仙靈祗,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他們都居于仙境,所以以三清為三種仙境。玉川子盧仝有七碗烹茶詩,所以道教又將盧仝烹茶列為一清,與道教三清并列,故有“四清圖”。就這樣,茶境也作為仙境之一,而為道教的“四清境”。這是道教仙境與茶境緊密結合的有力證據,也是揭傒斯與《四清圖》作者對中國茶道的一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何謂茶境?茶境者,仙境也。三是仙境,即道家所向往的回歸自然、羽化登仙的神仙境界。

第一,茶與神話傳說的關系:中華茶文化源于中國古代神話。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钡诙?,茶與文化的關系:中華茶文化是中華民族三大主流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主要物質載體之一。儒家入世,道家出世,釋家世大皆空,但都以茶為媒,以茶論道,與茶同行,與茶同樂。五、中華茶文化的基本內涵第一,茶與神話傳說的關系:五、中華茶文化的基本內涵第三,茶與美學的關系:中華茶文化建立在中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之上,符合中國兩大美學范疇:陰柔之美:從來佳茗似佳人。與酒相比,茶為陰性,屬于陰柔之美。陽剛之美:酒為陽性,屬于陽剛之美。但是安化黑茶,打破了茶為陰性的美學范疇,既保持茶的陰柔之美,又賦予茶以陽剛之美。安化千兩茶、三磚,從采制到包裝,粗獷豪壯,大氣磅礴,是男人力量的展示,鑄就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茶王。第三,茶與美學的關系:中華茶文化建立在中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之上第四,茶與天地自然的關系:一是茶是天人合一的產物。茶葉生長最講究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之美,沾天地日月之靈氣,而成為靈物、靈芽、靈草、靈葉。二是茶得天道、地道、人道而成就中國茶道。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莊子強調“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認為人生于天地之間,與天地共存,與萬物同體。以此為道,則有天道、地道、人道?!兑住は缔o下》有所謂天、地、人“三才”者,則為天道、地道、人道,三位一體,構成了茶美學的三大理論支柱。三是茶之為物,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是天、地、人“三才”的藝術杰作。古人則以有托的飲茶蓋杯為“三才杯”:杯蓋以為“天”,杯托以為“地”,杯身以為“人”。這正說明天大、地大、人更大的一種哲學思考。如品茶,多習慣于把杯子、杯蓋、杯托一起端著,這種品茶方法叫做天、地、人“三才合一”;如果把杯蓋、杯托放在桌子上,僅端起杯子品茶,則突出一個“人”而置天地于不顧,稱之為“惟我獨尊”。第四,茶與天地自然的關系:

第五,茶與水的關系:茶與水的關系之密切。茶對水質要求特別嚴格,宋人斗茶以一水勝。前人有兩種說法:一是水為茶之母,茶緣于水,水是茶的生命寄托,茶葉只能溶于水才能發(fā)揮其茶性,成為綠色飲料。二是茶為水之神,水為茶之體。明人張源《茶錄》云:“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體也。”湘茶,最注重水質之美。湘字:一是甘露,二是相水。袁枚并不嗜茶,可是一到湖南,看到如此澄清的湘水,就喜愛喝茶。從來佳茗似佳人——中華茶文化講座課件三、茶祖神農奠定了中華茶文化

第六,茶與人的關系:一則茶字是人在草木之中;二則茶人之間強調茶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三是茶對于人類身心健康之保健作用——三降三抗三消: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抗癌、抗衰老、抗輻射;消疲勞,消食‘消毒。

三、茶祖神農奠定了中華茶文化

第七,茶與生活的關系:中華茶道是生活化的,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日本茶道是宗教化的,茶道儀軌具有程式化的特點。中國茶道的生活化,優(yōu)勢在于大眾化,日常生活化,缺陷在于隨意性,缺乏整體的體系和儀軌,顯得民族性和歷史性的匱乏,必須傳承歷史,用于開拓,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自身特色的茶道儀軌。

第七,茶與生活的關系:第八,茶與社會的關系:一則茶為國飲。第一、茶之為飲者眾多,古往今來,中國人大多以茶為飲;第二、飲茶之習,早已成為文人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一雅一俗,雅俗共賞,并且上升到中國人的一種審美情趣;第三、茶是健康之飲,生命之飲,飲茶有益于人類健康,故國父孫中山首倡茶為國飲;第四,茶以溫和為本質特性以及茶文化以和為靈魂的特殊地位,決定了茶之性、茶之飲、茶之禮,乃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重要物質文化基礎和主要手段。第五,

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從神農嘗白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荼)而解之的遠古神話傳說,到唐朝陸羽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經》,再到元明清時代中國人飲茶之習的勃興,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趣,始終離不開一個“茶”字。以茶敬客,以茶會友,以茶主婚嫁,以茶養(yǎng)生,以茶解毒,品茶論道。茶館、茶樓、茶食、茶市、茶話會應運而生,成為城市文明乃至社會文明的重要窗口和聯(lián)絡情感的紐帶。

第八,茶與社會的關系:

二則茶的內涵和文化精神——和,是茶道的靈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本質特征。和平與發(fā)展本來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是浮躁、瘋狂、喧囂、恐怖、戰(zhàn)爭,自然環(huán)境惡化,人類生存與發(fā)展危機四伏。茶的本質特征和文化精神,雖然并非能夠治理整個社會,但是至少有助于社會安定和世界和平。我曾經發(fā)表《中華茶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論文,以和為貴,唯善呈和,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和睦相處,和平共處,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二則茶的內涵和文化精神——和,是茶道的靈魂,也是中華

1、茶字拆開,全身就意味著長壽,108歲,叫做“茶壽”。茶壽,應該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終極目標。

2、前人多以茶比喻人生,《茶經》卷五論及茶性云:“啜苦咽甘,茶也?!辈璧谋拘裕谟凇班嘌矢省?。所以,茶“以清苦為美”。乾隆皇帝題詩《味甘書屋口號》有“即景應知苦作甘”句,自注云:“茶之美,以苦也?!辈枰钥酁槊?,“啜苦咽甘”,先苦而后甘甜,乃是人生歷程的真實寫照。

3、酒為陽性,茶為陰性。酗酒鬧事,司空見慣。品茶論道、品茶悟道,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使之變得高雅、理性。第九,茶與人生的關系

第九,茶與人生的關系

從佛教禪院的茶寮到詩禪論和茶禪論的創(chuàng)立,佛教對茶的發(fā)展和茶文化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茶禪,即以茶參禪。茶禪聯(lián)姻,是中國茶文化的特殊現(xiàn)象。所謂“茶禪一味”,就是以茶參禪的境界。一是飲茶之風最先興起于禪門僧侶飲茶之習。二是文人以茶參禪的產物,是禪門釋家和文人騷客的一種生活方式。三是茶禪一味,在于“悟”,因茶悟禪,因禪悟心,茶心禪心,心心相印。茶在飲,禪在參,參禪如品茶,品茶可參禪,茶禪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種恬淡清凈的茶禪境界,一種古雅澹泊的審美情趣。第十,茶與佛教禪宗的關系

第十,茶與佛教禪宗的關系六、神農氏:中華茶祖(1)中華茶祖之爭誰是中華茶祖,這是一大歷史公案,又是必須亟待解決的重大學術論題。五六千年的中華茶文化,誰是茶葉始祖、茶文化的開創(chuàng)者,至今都未能弄清楚,或曰是西漢的吳理真,或曰是三國的諸葛亮,或曰是唐朝的陸羽,見仁見智,世說紛紜。這是億萬炎黃子孫的失職和恥辱。認祖歸宗,撥亂反正,統(tǒng)一思想,迎接中華茶葉和茶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新時代,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刻不容緩,勢不可擋。于是我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茶祖神農》專著2007年出版,二是確定每年谷雨節(jié)為中華茶祖節(jié),三是2009年谷雨節(jié)舉辦世界茶人首祭中華茶祖神農氏大典。六、神農氏:中華茶祖(1)中華茶祖之爭(2)中華茶祖是炎帝神農氏第一,從農耕文化而論,茶樹,茶葉,茶葉的應用,都是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與農耕文化的產物;神農氏是農業(yè)之神,中國農耕文化之祖,因而也是“中華茶祖”。第二,從歷史文獻而論,神農氏是中國遠古時代最早發(fā)現(xiàn)與應用茶葉者,因而是“中華茶祖”。尊重歷史,回歸經典。茶經者,茶之經典也。茶圣陸羽《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與茶文化著作,他明確指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周魯公?!背姓J神農氏是飲茶之祖,就意味著承認神農氏是“中華茶祖”。陸羽這種權威性的論述,明確肯定神農氏作為中華茶祖的歷史地位,是后世學者難以顛覆的。(2)中華茶祖是炎帝神農氏第三,從神話傳說而論,炎帝神農氏是中國歷史上令后人景仰的“三皇五帝”之一,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發(fā)現(xiàn)茶葉與食用茶葉的人,理所當然地乃是“中華茶祖”。第四,從茶葉科學而論,茶樹是茶葉之本,茶葉科學是神農氏開創(chuàng)的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陸羽《茶經》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鄙褶r時代,南方生長著的是野生茶樹。茶樹由野生而栽培,是農耕文化的產物,也是茶葉科學的初始。第三,從神話傳說而論,炎帝神農氏是中國歷史上令后人景仰的“三第五,從民族情感而論,炎帝神農氏的中華茶祖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中華民族歷來尊重歷史,尊重優(yōu)秀傳統(tǒng),全球華人都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炎黃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最初淵源,是巍巍昆侖的皚皚白雪,是萬里江河的悠悠源流,是浩瀚戈壁上的涓涓清泉。中華茶祖神農文化,乃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五,從民族情感而論,炎帝神農氏的中華茶祖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認定炎帝神農氏為茶祖,既是順應民意,又是歷史事實,還可以提升中華民族對人文始祖的民族情感,使世界華人統(tǒng)一思想,集中在“中華茶祖”的旗幟之下,共同為振興中華茶業(yè)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貢獻各自的智慧與力量。第六,從文化人類學而言,認祖歸宗,弘揚中華茶祖神農文化,乃是中華茶人不可推卸的神圣職責。2009年中華茶祖節(jié)和世界茶人首祭中華茶祖典禮在炎帝陵舉行,發(fā)表《茶祖神農炎陵共識》(蔡鎮(zhèn)楚撰文),認定茶祖為神農氏,茶圣為陸羽,我們都是茶人,確定每年谷雨節(jié)為中華茶祖節(jié)。這是一座巍峨的歷史豐碑,是現(xiàn)代湘茶人對中華茶文化的偉大貢獻。認定炎帝神農氏為茶祖,既是順應民意,又是(3)弘揚中華茶祖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3)弘揚中華茶祖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一,有助于正本清源,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把S”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悠悠中華,是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兩大部族與九黎諸族相互融合,而成就一個偉大的華夏民族。黃帝屬于黃老學派,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黃帝文明在于科技,如舟車、文字、服飾、度量衡、算數、音律、建筑等;炎帝屬于農家學派,炎帝文明在于農業(yè)與醫(yī)藥,主要功績在勸農耕、嘗百草、醫(yī)藥、市場、火食,茶的飲食醫(yī)藥價值。中國自古以農業(yè)立國,后人理應頌揚炎帝神農氏的歷史功德和偉大人格;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炎黃祭典,實際是重黃帝而輕炎帝。這種厚此薄彼的文化偏差,是乏歷史觀念的表現(xiàn)。

第一,有助于正本清源,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第二,有益于正確解決“三農”問題,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茶葉是健康飲料,茶業(yè)是綠色產業(yè),關系國計民生。人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生存之本。古往今來,飲食安全始終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競爭的核心,是人類各個集群之間爭奪生存與發(fā)展空間的焦點所在,也是引發(fā)各種戰(zhàn)爭的主要根源。炎帝神農氏之偉大,首先在于引導人類開創(chuàng)農業(yè),自己解決飲食問題。

從來佳茗似佳人——中華茶文化講座課件第三,有利于弘揚“心憂天下,惠澤蒼生”的中華茶祖文化精神,促進和諧社會建設。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現(xiàn)出“和”與“茶”兩個漢字,“和”是中國茶文化的靈魂,“茶”是“和”的物質載體與文化使者,既彰顯了中國茶文化“和”的文化意蘊與無窮魅力,又集中展示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與偉大胸襟。第三,有利于弘揚“心憂天下,惠澤蒼生”的中華茶祖文化精神,促第四,有益于發(fā)展現(xiàn)代中國茶業(yè)。弘揚茶祖神農文化,目的在于發(fā)展中華茶業(yè)。人的生命,是世界上一切美的薈萃;而健康之美,才是人類生命之美最本質的內涵。飲茶何為?在于延年益壽。茶葉,是繼四大發(fā)明之后的第五大發(fā)明,是中國貢獻給人類最佳的健康飲料。第四,有益于發(fā)展現(xiàn)代中國茶業(yè)。弘揚茶祖神農文化,目的在于發(fā)展第五,有利于中國實施和平外交、合作雙贏、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國際戰(zhàn)略。茶葉是健康禮物,是友好使者。古往今來,以茶為外交禮物,幾成慣例。漢唐時期,特別是趙宋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外交關系,自1005年宋遼兩國于澶州簽訂“澶淵之盟”后,外交使節(jié)送給遼金貴族的禮品中有茶葉一項,據《宋會要》記載,北宋祝賀遼主生日,禮品中“有滴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元末明初已降。黑茶由于其特殊功效,成為大西北各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游牧民族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諺語,自從元末明初開始,歷經數百年,黑茶被朝廷定為官茶。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就將黑茶確定為邊銷茶,計劃輸送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湖南、云南、四川、湖北、廣西的黑茶,為民族團結和邊疆穩(wěn)定作出巨大貢獻。2007年,國家主席胡錦濤以茶葉為國禮送給普京總統(tǒng)(見下圖)。從來佳茗似佳人——中華茶文化講座課件從來佳茗似佳人——中華茶文化講座課件七、茶美學理論體系(1)茶美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是中華茶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和最高境界。茶美學,是關于茶的美學研究,是文化哲學的美學,是以茶為審美對象的實用美學,是茶為健康之飲的生命美學。從學理上來看,茶美學是茶文化與美學相交叉的一門邊緣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實用學科與基礎學科有機整合的一個美學分支學科。(2)茶美學理論體系主要涵蓋于儒道釋三大主流文化和世界茶道的一切科學文化領域。茶美學的基本體系初步構建為以下幾個方面:七、茶美學理論體系(1)茶美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是中華茶文化研七,美學關懷。茶是人類的健康之飲、生命之飲;茶美學集中反映了人的生存意識與生命意識。倡導茶飲的根本目標,在于養(yǎng)生,在于人的健康延年。因此,生命哲學是茶美學的終極關懷。八,美學核心。中華茶文化是中華民族三大主流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釋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媒介,中國茶文化中的“茶禪一味”說,乃是茶美學的核心之所在。九,美學境界。茶美學是中華茶文化的理性升華,以“真善美”為審美追求。構建茶美學的文化體系,有助于弘揚中華文化,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七,美學關懷。

千兩茶賦

蔡鎮(zhèn)楚偉哉中華兮,萬里茶香;妙哉花卷兮,千秋名揚。玉葉金枝,吸天地之精氣;花格篾簍,聚日月之靈光。七星灶里,運轉乾坤;資水河畔,創(chuàng)造輝煌。承瀟湘之秀色兮,積力量之陽剛;祈神州之弘毅兮,鑄世界之茶王。大漠之甘泉兮,生命之昌;草原之玉液兮,健康之望。黑美人兮,湘女情長;千兩茶兮,四海飛觴。

(2007,3,7)附錄:附錄:從來佳茗似佳人

——中華茶文化講座從來佳茗似佳人

——中華茶文化講座

一、茶二、茶與人類健康三、中華茶文化發(fā)展史四、中華茶道五、中華茶文化的內涵和基本特征六、中華茶祖:炎帝神農氏七、茶美學的理論體系一、茶

1、茶為何物?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是靈芽、靈草、靈葉、瑞草英、旗槍茶是佳人,酒是丈夫茶是宋詞,酒是唐詩

2、茶的分類屬于色彩美學:綠茶:綠色生命的象征;紅茶:熱情奔放的性格黃茶:威嚴尊貴的帝王意識;青茶:東方青帝的外衣白茶:潔白無暇的品質;黑茶:東方黑美人的氣質

3、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的發(fā)現(xiàn)肇始于炎帝神農氏時代中國是世界茶葉的最佳產地:北緯22度至32度,是茶葉的黃金緯度帶中國茶樹有三種類型:大喬木、小喬木、灌木茶為國飲: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一、茶1、茶為何物?一、茶【茶壽】

茶字拆開108劃,本身就象征著人的健康長壽。茶是健康之飲、生命之飲,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茶是二十一世紀全人類唯一的綠色健康飲料。茶葉含有人體有益的300多種微量元素??茖W飲茶,使人健康長壽。第一,茶葉屬于綠色植物,吸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第二,茶葉的生長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講究:高山云霧茶第三,茶葉含有人體必需的化學成分和微量元素有300多種,主要營養(yǎng)素有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礦物質、微量元素與維生素等。茶葉中的茶多酚、兒茶素、咖啡堿、脂多糖等,都具有明顯的藥效功能。

二、茶與人類健康二、茶與人類健康

醫(yī)藥效用

藥理分析

適用病癥1

降血脂因為茶葉中的茶多酚類化合物,對有機體的脂肪代謝起促進作用,抑制血漿和肝臟中的膽固醇含量上升,促使脂類化合物從糞便中排出,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減肥。動脈硬化,肥胖病2

降血糖茶多酚可防止脂肪過多引起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并與生物堿共同作用,松弛血管壁,有利于人體血管舒張,增強微血管壁的堅韌性,防止血管破裂;兒茶素能有效降低血糖,預防糖尿病。

糖尿病3

抗癌自由基引起癌變,茶多酚可以清除自由基,特別是兒茶素衍生物具有抑制癌細胞增生擴展之效;其中綠茶和烏龍茶阻斷亞硝胺合成的能力更強。癌癥,愛滋病4

抗輻射茶多酚可參與人體內的氧化還原反應,保護血相,抑制內出血,修復生理機能,減少輻射引起的DNA損傷。紫外線輻射、原子能輻射5

殺菌茶多酚是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黃色血溶性葡萄球菌、痢疾、霍亂菌等病原細菌的殺手傷寒、霍亂、痢疾6

抗衰老人體衰老機制,源于人體內脂質的過氧化;而自由基又是有機體內過氧化的主要機制之一。茶多酚可以清除自由基,故可防氧化抗衰老。

老年病

1降血脂因為茶葉中的茶多酚類化合三、中華茶史鼎中茶,杯底月。中華茶文化,內涵豐富,是中國三大主流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媒介之一。茶與社會生活、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政治歷史、商業(yè)經濟、科學技術、旅游產業(yè)、建筑工藝、外交禮儀等緊密結合,積淀了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

【茶源傳說】遠古時期,“神農嘗百草”的神話傳說,開啟了中國先民發(fā)現(xiàn)茶和飲用茶的悠悠歷史。神農氏是中國農業(yè)之神,農耕文化之神,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陸羽《茶經》指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币虼耍椎凵褶r氏是中華茶祖,也是世界的茶祖。三、中華茶史鼎中茶,杯底月。中華茶文化,內涵豐富,是中國三大【先秦茶文化】先秦時期,如同昆侖山的皚皚白雪,是中華茶文化的長河之源。先秦典籍的“茶”,別稱“荼、槚、荈、茗”。清朝安化人陶澍提出中國茶葉最早出自《尚書·禹貢》,認為“包匭旅菁茅,厥貢名即茗”,厥同“蕨”即蕨菜,名同“茗”即茶葉,匭(gui)是楊梅。謂楚湘進貢蕨菜、茶葉和水果。陸羽《茶經》亦提及《爾雅》《廣雅》《晏子春秋》等文獻,都有“槚”“荼”“茗”的記載,稱齊相晏嬰以“茗菜”為食?!鞠惹夭栉幕俊緷h魏六朝茶文化】

秦漢時期,茶之為飲,主要在于民間,上流社會主要用于敬神、祭祖。民間茶進入流通市場。故西漢王褒的《僮約》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西漢初,中國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縣——茶陵縣誕生在湖南,有馬王堆出土的“荼陵”官印為證。茶陵者,茶鄉(xiāng)之陵也。魏晉六朝時期,上流社會、佛教寺院和道觀開始飲茶,且用于款待客人。孫皓“以茶代酒”,陸納“以茶養(yǎng)廉”成為茶事佳話?!緷h魏六朝茶文化】

秦漢時期,茶之為飲,主要在于民間,上流社【隋唐五代茶文化】

隋唐五代,是中華茶文化的成期。佛教禪宗的崛起,文人與禪師的品茶,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有力促進了中華茶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宮廷茶飲普及,唐玄宗將“荼”字統(tǒng)一規(guī)范為“茶”字。佛教寺院設置茶寮,飲茶之風興起,引起文人騷客的參與,茶詩茶文興盛之。元人王旭《題三教品茶圖》:異端千載益縱橫,多是文人羽翼成。方丈茶香真餌物,釣來豈止一書生。陸羽《茶經》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學專著《茶經》首次把飲茶當成一種藝術過程來欣賞,將儒、道、佛三家思想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陸羽被后人尊為“茶圣”?!安璧馈背霈F(xiàn)在中唐時代,釋皎然《飲茶歌》和封演《封氏見聞錄》出現(xiàn)“茶道”一詞,第一次對茶道進行理性的歸納。【隋唐五代茶文化】

隋唐五代,是中華茶文化的成期。佛教禪宗的【宋代茶文化】

趙宋時代,中國茶文化繁榮發(fā)展,具有五個基本特征:(1)飲茶之習,已經普及于全社會,茶社、茶寮、茶會、斗茶之風盛行。(2)茶葉開始實行“專賣制”,榷茶司成為茶葉管理機構,以茶易馬、以茶為國禮,有力促進了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3)茶詩、茶詞、茶曲、茶文、茶賦、茶論、茶畫,眾彩紛呈,成為中華茶文化的主要載體和傳播媒介,“雅士品茶,俗人飲酒”,品茶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高雅的生活情趣。(4)貢茶崛起,為提升茶葉品牌、茶葉包裝和茶葉制作工藝,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5)茶與詩與禪宗的結合,出現(xiàn)了中國文化史上兩大學說——“茶禪論”與“詩禪論”【宋代茶文化】

趙宋時代,中國茶文化繁榮發(fā)展,具有五個基本特【元明清茶文化】

元明清時代,中國茶文化,具有集大成之功:一是中國傳統(tǒng)的制茶方法已具備,飲茶方式出現(xiàn)了用沸水直接沖泡的“瀹飲法”。二是茶為國飲,中國人以茶敬客,以茶祝壽,以茶主婚嫁,以茶參禪,以茶論道,以茶喻人生,以茶為禮,以茶敬神,以茶祭祖宗。三是茶學論著空前繁榮,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和集大成性大量茶葉專著、茶畫、茶詩等茶文藝作品層出不窮。四是茶飲、茶葉貿易引發(fā)茶具制造業(yè)的空前繁榮,官窯出現(xiàn),紫砂壺發(fā)展,各種茶具應運而生。五是茶葉成為國家稅收的支柱產業(yè),茶葉國際貿易迅速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清朝的茶葉國際貿易,演繹出兩個重大的戰(zhàn)例:為抑制中英兩國茶葉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大量輸入鴨片,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東印度公司推行茶葉貿易壟斷政策,引發(fā)北美波士頓茶黨案,爆發(fā)北美獨立戰(zhàn)爭?!驹髑宀栉幕?/p>

元明清時代,中國茶文化,具有集大成之功:【近現(xiàn)代茶文化】

近代西學,廣泛吸收西方的制茶科技和商業(yè)模式,中華茶文化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處于戰(zhàn)亂,茶產業(yè)因之萎縮。新中國誕生后,中華茶文化開始復興?,F(xiàn)代之中華茶文化,呈現(xiàn)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趨勢:(1)茶學研究系統(tǒng)化、科學化;(2)茶科技和茶業(yè)經濟,與旅游業(yè)結合,蓬勃向上;(3)茶學與茶文化著作、茶事活動,層出不窮;(4)茶學教育體系化,茶葉人才健康成長;(5)茶文化交流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富有開拓性?!窘F(xiàn)代茶文化】

近代西學,廣泛吸收西方的制茶科技和商業(yè)模式【茶之傳播與中華茶文化交流】中國是茶的原產地。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制茶技術,隨著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傳播至世界各地。古代中國的茶文化國際交流,主要是隨著茶葉貿易、外交活動、對外戰(zhàn)爭、外國傳教士和華僑移民的遷徙而展開。茶文化傳播交流,起始于漢唐時代。茶是中國對于人類貢獻重大的第五大發(fā)明。【茶之傳播與中華茶文化交流】中國是茶的原產地。茶葉、茶樹、飲中國茶文化傳播之路,主要通過四條:(1)絲綢之路:漢唐大帝國出征西域和中亞,促成中國四大發(fā)明和茶葉的傳播。由長安沿絲綢之路,傳播至大西北和中亞西亞(2)草原之路:由湖南安化、武夷山到俄羅斯恰克圖,乃是中國茶傳播的萬里茶路。(3)海洋之路:由寧波、廣州之沿海地區(qū),東傳至日本、朝鮮,南傳至南洋、西歐。17世紀中葉,歐洲移民和中國華僑傳到美洲大陸。(4)茶馬古道:為以茶易馬,由四川、云南傳至西藏、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地區(qū)。從來佳茗似佳人——中華茶文化講座課件【中日茶文化交流】中日茶文化交流,肇始于唐宋時期。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從天臺山國清寺師滿回國時,帶去茶種,種植于日本近江。1191年,日本著名的禪宗領袖榮西,又從中國帶回茶籽進行種植,并著《吃茶養(yǎng)生記》,書中稱茶為神圣的藥品,是上天恩賜的寶物,有益于延年益壽。【中日茶文化交流】【中朝韓茶文化交流】中朝韓茶文化交流,肇始于先秦箕子入朝,而盛于唐宋時代。公元7世紀,韓國仿效唐朝的煎茶法,開始了飲茶的歷史。主要在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傳播,用于宗廟祭禮和佛教茶禮?!局谐n茶文化交流】四、中華茶道茶道出自中國。釋皎然與茶圣陸羽為茶中知己,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縱論飲茶之道而首創(chuàng)“茶道”一詞:“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薄耙伙嫓旎杳拢樗祭仕瑵M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憋嫴璧玫溃手^之“茶道”。而后,封演《封氏見聞記》又稱:茶“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安璧馈币辉~,從而名世。其后傳至朝鮮、日本,派生出“韓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二系。四、中華茶道茶道出自中國。何為茶道?何謂“茶道”?許多人都把茶藝與茶道混為一談,說“茶道表演”。其實都是誤傳,科學地說,應該是“茶藝表演”。茶藝表演,屬于茶博士和茶藝小姐的茶藝表演技術,是莊子《養(yǎng)生主》所說的“技”,而不是“道”。道,屬于古典哲學范疇。道的本義是路,一個人行走在路上。道路四通八達,卻有自身的規(guī)則和方向性。于是引申為道理,原則、規(guī)律。所謂“茶道”,具有多門類和派別性、宗教性的特征。佛教有密宗茶道】禪宗茶道、寺院茶道和居士茶道等;道教有八卦茶道、太極茶道等;儒家茶道大多是禮儀茶道、生活茶道。古今中外,人言人殊,眾彩紛呈。不論日本人怎樣解釋,也不論中國學者議論如何精微,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期待一個人人認同的共識,是永遠不可能的。比如有人把“茶道”稱之為臨濟宗所倡導的“吃茶去”,雖然很有茶禪之味,但是有兩大疑點:一是“吃茶去”只是臨濟宗的口頭禪,不足以概括整個中國茶道的深刻內涵。二是“吃茶去”僅僅表達了禪宗茶美學的一種意蘊,并非能夠包含中國茶道所體現(xiàn)的儒道佛三位一體的文化精神我們認為,所謂“茶道”就是品茶之道。此中之“道”,是茶的品味與內在規(guī)則,種茶、制茶、品茶者,唯有遵循茶的內在規(guī)則,方可把握其中真諦。義蘊之深刻,自然包括所謂茶理、茶藝、茶趣、茶禪、茶境等。何為茶道?何謂“茶道”?許多人都把茶藝與茶道混為一談,說“茶【茶道四諦】四諦,即四字真訣。中國茶道是“廉美和敬”,日本茶道是“和敬清寂”,韓國茶道是“清敬儉真”。中國茶道,以茶養(yǎng)廉,以和為美,以敬為尚,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基本精神。中國茶道是哲學意義上的美學,是茶的人性化和生活化;中國人品茶論道,重在哲學和社會人生,中國茶道屬于美的哲學,是茶的哲學化。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為四諦?!扒寮拧笔侵咐渚?、恬淡、閑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注重宗教禮儀的程式化。日本茶道即是宗教意義上的美學,屬于美的宗教,是茶的宗教化。即使是這種美的宗教,也根源于中國。韓國茶道,以“和敬儉真”為基本精神?!昂汀笔且牡厣屏迹推焦蔡?,互相尊敬,互相幫助?!熬础笔亲⒅囟Y儀,尊重別人,以禮待人。“儉”是儉樸廉正,提倡樸素生活?!罢妗笔钦嬲\待人,注重人格之美。

【茶道四諦】四諦,即四字真訣。[茶道主和]縱觀中韓日三國茶道,雖然各有不同,表述各異,或“廉美和敬”,或“和敬清寂”,或“和敬儉真”,其基本精神與核心價值,都在于一個“和”字?!昂汀?,是茶道的靈魂,是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者合也,和諧也,協(xié)調也,融合也。因天地之和,而生南方之嘉木;天地人之和,人與自然共生共存,而有茶樹栽培、茶園種植、茶葉制作加工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水為茶之母,張源《茶疏》云:“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體也?!辈枧c水之和,相互依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成就了中外茶道,積淀了中華茶文化。

[茶道主和]縱觀中韓日三國茶道,雖然各有不同,表述各異,或“【茶道儀軌】茶道儀軌,是借助一系列符號化的象征性手段,來構建茶道修煉、茶道禮儀及其茶藝表演的規(guī)范化程式。這里僅僅就茶道儀軌的物質基礎來談點淺見。第一,茶館:茶館,是茶文化和茶美學的一個社會窗口,是雅致香溢之美的薈萃之地。古往今來,茶館、茶樓的設置,特別注重自然環(huán)境之美。其設置裝飾與環(huán)境氣氛,自然以雅致香溢為美。雅致,是其文化義蘊;香溢,是其茶美學所洋溢出來的蘊藉與獨特韻味。古色古香,雅致優(yōu)美,大多雅不避俗,俗不傷雅,雅俗共賞。從茶美學的角度來看,現(xiàn)代茶館、茶樓設置的美學標準,我們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茶道儀軌】茶道儀軌,是借助一系列符號化的象征性手段,來構建

其一,大方?,F(xiàn)代茶館茶樓的設置要求比較大氣大方,開闊舒適,寬敞明亮,窗明幾靜,講究有規(guī)模有氣派;但并不追求奢侈豪華與富麗堂皇,切忌小家子氣,如同小小閣樓,小小亭子間,空間狹窄閉塞,使人產生壓抑封閉之感,自然無人問津。其二,雅致?,F(xiàn)代茶館茶樓的裝飾設計要求以雅致為基調,古樸而高雅,幽靜而別致,富于個性,不同凡俗;切忌低俗、庸俗、猥瑣,一些茶館將品茶與洗腳、按摩、美容、賭博等骯臟服務混在一起,大煞風景。其三,文化氣息。古雅優(yōu)美的文化氣息,是現(xiàn)代茶館茶樓區(qū)別于其他娛樂消閑行業(yè)的主要標志。這種高雅的文化氣息,來源于古雅的陳設與古典茶詩、茶詞、茶聯(lián)、茶畫、茶文化書刊。詩詞聯(lián)語、琴棋書畫,是茶館特有的文化點綴。茶館茶樓必須注重茶文化裝點,但裝點過度反而顯其累贅臃腫。其四,文明。茶是佳人;茶館茶樓茶店,以茶會友,提倡“君子之交”,是現(xiàn)代商業(yè)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者。這種文明主要體現(xiàn)有三:一是文化氣息濃厚;二是注重茶館禮儀;三是強調以誠信為尚,杜絕假茶等欺詐行為。

第二,茶博士茶博士是茶館禮儀的直接實施者,是茶館的主體形象之一。他們活躍在茶樓之中,服務于顧客茶人之中,與廣大茶人面對面地接觸對話。其形象之優(yōu)劣,言行之雅俗,服務水平之高下,直接影響到茶樓的形象和聲譽。因此,自古以來,茶樓茶館都特別注重茶博士的形象和服務質量。以茶博士為代表的茶館禮儀,其審美標準有三:一則茶藝之美,泡茶、倒茶的技藝要求特別熟練,一根三尺長的銅制茶壺嘴尖,由茶博士老遠地給客人茶杯里注入茶水,卻滴水不漏,神奇、驚險、準確,功夫到家,富有刺激性,令茶客驚嘆不已。二則詼諧之美,茶博士不論其長相如何,其穿著打扮,其語言動作,其形態(tài)表情,都要求幽默詼諧,風趣熱情,落落大方,利索活潑,能取悅于人,給茶人一種親切感,而不能像茶藝小姐那樣以無言之美取勝。三則地域民俗風情之美。北京茶館的禮儀以大碗茶為主,融入京腔京調,有京劇、評書、大鼓之類,富有陽剛之氣,表現(xiàn)出北方地域文化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而江南茶館講究茶具與茶藝,風格細膩柔美,以昆曲與絲弦等輕音樂為主旋律,富于陰柔之美,表現(xiàn)出江南水鄉(xiāng)文化的風格特征。茶博士,具有平民化的個性特點,是中國茶文化與市井文化的傳播者,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茶館、茶樓的形象代表。一個茶館、一座茶樓,倘若有一二個訓練有素的茶博士,其茶業(yè)之興旺,自不待言矣。第二,茶博士茶博士是茶館禮儀的直接實施者,是茶館的主體形象之第三,茶花女:茶藝小姐茶藝界應該有一個“美人王國”。古往今來,茶道禮儀都追求一種美女效應。與茶博士的粗曠靈活、幽默詼諧的“俗”不同,以茶花女為代表的茶道禮儀以“和”為核心,以“美”為尚,以茶藝表演為基本形式。因此,對茶道茶藝禮儀小姐的選擇,則明顯區(qū)別于服務性的茶博士,具體要求是:(1)莊重典雅,健康美貌,富有外表形態(tài)之美;(2)姿態(tài)輕柔大方,茶藝熟練優(yōu)美,具有舉止行為之美;(3)性格文靜,心地善良,品行端正,突出心靈之美;(4)熱愛茶道,熟悉茶藝,通曉中國茶文化,富有文化教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茶道是美學,是茶藝之美的靈魂;茶藝表演,屬于表演藝術,應該以人為本,以審美為標準。故其成敗得失,主要在于審美感受。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1、審美主體是茶藝小姐之美,其選拔的好壞是其關鍵之所在。2、審美客體是茶藝之美,是茶藝表演的程序化與規(guī)范化。3、審美方式是無言之美,解說詞一般不應該是茶藝表演者,而是解說員。4、審美手段是音樂之美,是音樂與解說的和諧統(tǒng)一,是茶藝表演與音樂、解說詞的三位一體。5、審美效果是茶具、茶水之美,是沏茶的質量,是茶的色香味形,是品茶人的審美感受。第三,茶花女:茶藝小姐茶藝界應該有一個“美人王國”。古往今來第四,茶道與茶藝:無言之美

茶藝表演,承載于茶道,卻是一種無言藝術,如啞劇之于觀眾,全憑動作手勢表達茶道的豐富內涵,觀眾與茶花女之間的交流是茶藝,是以心會心,是心靈的碰撞,是對茶道的共同感悟。這種“無言之美”,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猶如大地之載物,涵蘊深邃,而又博大精深;猶如日月之運行,春風化雨,而又麗澤千秋;猶如河岳英靈,肅穆沉靜,而又流韻高雅;如絕代佳人,其醉態(tài)笑影,教人倍覺傾城傾國之感;如千古韶樂,其韻律聲情,令人頓生如醉如癡之嘆。茶藝,是茶道表演藝術。茶藝,是茶道的基本載體,是茶道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因而,茶藝必然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民族性,茶藝表演往往因民族而異,包括茶葉、茶具、茶花女服飾、表演程序、表演風格、茶禮配樂,等,都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甚至宗教色彩。二是美感性。茶藝表演,旨在傳播茶道,弘揚茶道所體現(xiàn)的文化精神,因此必須具有美感,符合表演藝術的美學風格。這種美感,主要來自茶花女的形態(tài)容貌、程序熟練、舉止文靜、心地自然、風格典雅、環(huán)境幽雅、解說得體、音樂優(yōu)美、氣氛和諧,給人以美感,以審美享受,能夠與茶人以心會心,追求高尚的藝術境界。三是可操作性。茶藝在于表演,是表演藝術之一。因此,茶藝必須程序化,具有表演藝術的可操作性特點。第四,茶道與茶藝:無言之美茶藝表演,承載于茶[茶道與茶境]茶境者,品茶的高妙意境、幽雅的人文藝術境界之謂也。茶境如云嵐晨曦,如星河熠熠,如春花秋月,如紅楓霜染;茶境似潺潺溪流,似簾幕翔魚,似平湖塔影,似千重瀑布;茶境是秦樓楚館,是書香門第,是舞榭歌臺,是禪林勝地;茶境有文苑佳人,有武林劍影,有天地風范,有河岳英靈。中國人品茶論道,所崇尚的精神境界,大凡有三種類型,也代表其人生的三重境界:[茶道與茶境]茶境者,品茶的高妙意境、幽雅的人文藝術境界之謂中國人品茶注重茶境,以雅為美,追求雅致幽趣的審美情趣與人文境界。茶境的創(chuàng)造,在于茶,在于品,在于悟,在于人之悟;茶為境之媒,人為境之心,悟為境之法,品為境之形,合而為茶境。中國人品茶悟道,品茗論道,歷來注重茶德,近君子而遠小人。以君子為伍,情趣盎然,茶境迭生;與小人同座,茶味索然,茶境喪失殆盡。因而,茶境的創(chuàng)造,立足于三大要素:茶,境,人;茶美,境美,人美。中國人品茶注重茶境,以雅為美,追求雅致幽趣的審美情趣與人文境品茶悟道與論道的三種境界一是圣境,即儒家所崇尚的圣賢之境。圣境的主要特征是:以入世為宗,安社稷、濟蒼生、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志向,德高仁義的情操,處世平和的心態(tài),安貧樂道的修養(yǎng)。品茶論道者,大多身處青壯年時期,追求功名,以儒家所宣揚的“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中國古典哲學,儒道釋,都崇尚“真善美”,茶道之圣境,以“真”為本,以“美”為尚,要求茶人以“善”為先。品茶悟道與論道的三種境界一是圣境,即儒家所崇尚的圣賢之境。二是悟境,即釋家所追求的涅槃境界。佛教禪宗,特別注重一個“悟”字。悟有兩種:一種是“漸悟”,要重在長期修煉,面壁十年,修成正果。這是以神秀為代表的禪宗北宗;一種是“頓悟”,人人皆有佛性,并不注重修煉,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南宗。品茶論道者,要想達到這種悟境,需要的是智慧,是眼界,是胸懷,是思維之敏捷,視野之開闊,胸襟之博大,智慧之聰達。無論是漸悟,還是頓悟,都必須悟,需要嚴羽《滄浪詩話》所倡導的“妙悟”,他說:“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唯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詩道如此,茶道何嘗不是如此?品茶悟道者,一旦進入“烈士末年”,或功成名就,或壯志未酬,都要開悟人生,尋求人生歸宿與心靈之美善。二是悟境,即釋家所追求的涅槃境界。三是仙境,即道家所向往的回歸自然、羽化登仙的神仙境界。仙境,如同蓬萊仙島,如同西王母的壽桃宴,如同黃帝在鼎湖乘龍飛天,所憧憬的乃是一種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人生境界。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羽化登仙,乃是中國人品茶悟道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命運的終極追求。秦始皇為長生不老,指派徐福率三千男女去蓬萊仙島尋求不死之藥;漢武帝趕赴西王母的仙桃宴;狂傲不羈的大詩仙李白,也曾在嵩山煉丹求仙,李唐王朝竟然以道教為國教……中國歷代不少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都曾向往道家的山水田園生活和阮郎采藥遇仙女、蕭玉吹簫登仙之類的理想境遇。元代大詩人揭傒斯有一首《題四清圖》的品茶詩:

三清玉川子,忍窮吟《月蝕》,天高叫欲死。獨對烹茶婢,白頭赤腳老無齒。吁嗟乎,玉川子。三清,是道教所崇尚的三位神仙靈祗,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他們都居于仙境,所以以三清為三種仙境。玉川子盧仝有七碗烹茶詩,所以道教又將盧仝烹茶列為一清,與道教三清并列,故有“四清圖”。就這樣,茶境也作為仙境之一,而為道教的“四清境”。這是道教仙境與茶境緊密結合的有力證據,也是揭傒斯與《四清圖》作者對中國茶道的一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何謂茶境?茶境者,仙境也。三是仙境,即道家所向往的回歸自然、羽化登仙的神仙境界。

第一,茶與神話傳說的關系:中華茶文化源于中國古代神話。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钡诙?,茶與文化的關系:中華茶文化是中華民族三大主流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主要物質載體之一。儒家入世,道家出世,釋家世大皆空,但都以茶為媒,以茶論道,與茶同行,與茶同樂。五、中華茶文化的基本內涵第一,茶與神話傳說的關系:五、中華茶文化的基本內涵第三,茶與美學的關系:中華茶文化建立在中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之上,符合中國兩大美學范疇:陰柔之美:從來佳茗似佳人。與酒相比,茶為陰性,屬于陰柔之美。陽剛之美:酒為陽性,屬于陽剛之美。但是安化黑茶,打破了茶為陰性的美學范疇,既保持茶的陰柔之美,又賦予茶以陽剛之美。安化千兩茶、三磚,從采制到包裝,粗獷豪壯,大氣磅礴,是男人力量的展示,鑄就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茶王。第三,茶與美學的關系:中華茶文化建立在中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之上第四,茶與天地自然的關系:一是茶是天人合一的產物。茶葉生長最講究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之美,沾天地日月之靈氣,而成為靈物、靈芽、靈草、靈葉。二是茶得天道、地道、人道而成就中國茶道。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鼻f子強調“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認為人生于天地之間,與天地共存,與萬物同體。以此為道,則有天道、地道、人道。《易·系辭下》有所謂天、地、人“三才”者,則為天道、地道、人道,三位一體,構成了茶美學的三大理論支柱。三是茶之為物,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是天、地、人“三才”的藝術杰作。古人則以有托的飲茶蓋杯為“三才杯”:杯蓋以為“天”,杯托以為“地”,杯身以為“人”。這正說明天大、地大、人更大的一種哲學思考。如品茶,多習慣于把杯子、杯蓋、杯托一起端著,這種品茶方法叫做天、地、人“三才合一”;如果把杯蓋、杯托放在桌子上,僅端起杯子品茶,則突出一個“人”而置天地于不顧,稱之為“惟我獨尊”。第四,茶與天地自然的關系:

第五,茶與水的關系:茶與水的關系之密切。茶對水質要求特別嚴格,宋人斗茶以一水勝。前人有兩種說法:一是水為茶之母,茶緣于水,水是茶的生命寄托,茶葉只能溶于水才能發(fā)揮其茶性,成為綠色飲料。二是茶為水之神,水為茶之體。明人張源《茶錄》云:“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體也?!?/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