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與國學_第1頁
價值觀與國學_第2頁
價值觀與國學_第3頁
價值觀與國學_第4頁
價值觀與國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哲學經(jīng)典《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新中國成立后,從穩(wěn)定政權、到發(fā)展經(jīng)濟、再到繁榮文化,經(jīng)由著國強、民富、文昌這樣一段剛?cè)嶙兓臍v程,由政治的強勁有力、到經(jīng)濟的高歌猛進、再到文化的春風化雨,仿若陰陽協(xié)調(diào),剛?cè)岵?。而中國文化的形象化特征,正像那丹頂鶴一樣,是:負陰抱陽一點紅。負陰抱陽,鶴身的黑白兩色、陰陽剛?cè)?,如同儒道兩家文化,平衡著文化結(jié)構(gòu)、和諧著文化心理,而鶴頂那一點鮮紅,就是我們的紅色文化、時代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保ㄒ唬└粡娒献釉鴮ο胍卫砗冒顕牧夯萃跽f:“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薄睹献印防镏v,讓人們通過正常有序的勞作,可以穿上帛、可以吃上肉,這就是民富。其實,孟子這里說的五十歲、七十歲只是泛指,衣帛、食肉也只是一種指代,他真正提出的是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兩層保障:豐衣和足食。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描寫他幻想中的世外桃源時就形容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彼孟胫?,有一方樂土,人們在那里安居樂業(yè)、衣食無憂,這樣的平實生活就是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國了,就可以令男女老少怡然自得。到了清代人們的訴求依然如此,清初的藝術家李漁在他的《閑情偶寄》里就說:“謂一朝富有,男可翩翩裘馬,婦則楚楚衣裳?!币鹿诔?,寶馬香車,民眾這樣的生活就是社會富有的表現(xiàn),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當下每一天的車水馬龍,每個人的衣著鮮亮。豐衣足食,這是生活富足的層面;而真正的民富,還要追求生命富足的層面——也就是在物質(zhì)富足之后的精神富足、也就是經(jīng)濟富足之后的文化富足。因此孟子在對梁惠王的論述中,說完衣帛、食肉、無饑,就馬上說到了文教,他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在孟子心中,給民眾以教化,讓大家懂得禮儀規(guī)范、仁義道理,這是民富的更高表現(xiàn)。中國文化認為,政治的強大,表現(xiàn)為一種自尊自重、自省自強的自信力,是像孔子信心滿滿說的“雖百世,可知也”——只要遵從歷史的得失經(jīng)驗,百代之后的社會情形也可以掌握——雖然孔子這里論述的是禮儀制度,但是我們可以將禮儀之邦的精神引申為影響社會的結(jié)果。中國文化認為政治強大的根本,在于規(guī)范自我的風度,而不是凌駕于人的霸權。所謂泱泱大國,不僅僅是看起來人口多、收入多、土地多、資源多,而是要在國家形象上體現(xiàn)出精神之大、責任之大、氣度之大、實力之大。所以說到“富強”,我們所期待的是一個民富而國強的中國,是經(jīng)濟富庶、文化昌盛、政治強大、軍事強健的國家。而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講,如果我們在追求生活富裕的道路上,同時兼以文化修身;如果在我們關注領土糾紛的愛國之心里,還堅決擁護著國家主權完整——那么,中國的富強,有你,也有我。(二)民主《尚書》中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比嗣癫攀前顕母?,人民是國家的首要。《老子》中說: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的意思是,最好的世代,是人民只模糊感覺到統(tǒng)治者的存在而已,也就是,他雖超乎于民卻順乎于民,不與人民產(chǎn)生明顯的距離;老子又稱,這樣的統(tǒng)治者,他為百姓謀福利成功了,人民卻感覺這本就是他們自己順其自然的狀態(tài),本就是生活該有的樣子。這難道不是一種最大程度的“以民為主”?統(tǒng)治者作為效勞于民的一個掌舵者,卻早已無限虛化了自己的聲音與功績,在這大地上,只有人民作為主人自然而然的身影。孟子目睹了當時社會變得塵囂甚上,卻更加明確地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彼J為,連國家社稷的朝代更迭都不如人民重要,朝代更迭中的君王就更不重要了,天下所有的貴重,全都在民眾身上。由此可見,無論統(tǒng)治上層如何興衰往來、無論社會制度如何更改變幻,那貴重不變的,始終是人民大眾。以歷史的眼光來看,所有的朝代更迭、制度變遷都是歲月洗禮中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過客,唯有人民百姓才是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中都永世不變的主人。所以,中國文化里的圣賢,是為這亙古不變的人民而思考命運的。他們與政客不同,政客的服務對象是當權者,圣賢的關懷對象是為民者。他們的思考結(jié)果,不是僅為時政出謀劃策,而是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因此,才體現(xiàn)著最本質(zhì)的人文關懷,才沉淀為歲月洪流中永不淘汰的金玉良言。(三)文明曾形容“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的拿破侖,還曾說過:“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中國是自新型的文明,這緣于儒家經(jīng)典中的論述《大學》開篇就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坝H民”就是“新民”,是要使人自新的意思,成就一個新我,改過向新、除舊布新,這就是學習的目的。對人如此,對國家、對民族、對一種文明而言,更是如此。中華文明歷史雖久,卻不是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文化就提出了“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提出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國家雖古老,卻不忘自我更新、推陳出新,每一天都能如新生一般吐故納新。所以中國的文明,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在堅守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始終兼容并蓄、與時俱進著,這才成就了源遠流長的生命力,這也是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鮮活至今的古文明的原因所在。中國更是中和型的文明,中國人堅信,財富生于自己的土壤,而非掠奪他人的土地。甚至,連財富也只是末節(jié)和結(jié)果,道德才是根本和首要。而最為根本的道德,就是“致中和”。中道,就是不偏不倚、正中正好、符合常理、恰當其分的道路,用中是手段、和諧是目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各在其位、萬物健康生存——各在其位、健康生存,也就喻示著各安其土、彼此尊重,中正仁和、和平共處。一個文明的國家,將會以自身的言行告訴世界:現(xiàn)代文明,不是叢林文明的延伸;人類社會,不是動物世界的翻版!(四)和諧第一個層面人與自我的身心和諧,要修身養(yǎng)性、修心和情;第二個層面人與社會的人際和諧,要與人為善、和睦共處;而“和”的第三個層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中國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儒家經(jīng)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比寮野选昂汀笨醋鍪翘斓赖淖非?,是世界之所以成立的本源。如果達到適中的、和諧的狀態(tài),天地萬物就能各自恰如其分、生發(fā)有序。道家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边@句話發(fā)散來看,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陰陽兩面,世界規(guī)律就包含著萬物的必然對立。而能夠?qū)⑦@些對立面統(tǒng)一調(diào)和起來,就是至高的和諧境界。《中庸》就告訴人們,一個自我修養(yǎng)好的人,應該是這樣的人——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碑斔谌说氖澜缋锶鄙僦舻臅r候,能與花香中的一輪明月對話成知己。如果人們不曾善待花間的芬芳、天空的清朗,人與月就不可能有這樣的彼此相親。想要人與自然“相看兩不厭”,就要把自然當做人類的朋友去善待。再比如陶潛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碑斔賵鍪б獾臅r候,是自然里的一叢菊花、一簾遠山,給了他心靈上的無限慰藉。在人情世故里孤獨的詩人,卻有飛鳥在夕陽西下時與他結(jié)伴還家,熱鬧了他不寂寞的歸程。如果人們不曾珍護山間的鳥獸、田園的青翠,人與鳥就不可能有同路而歸的自在。人想要與自然形成“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彼此欣賞,那就要把自然當做自己的心靈一樣去愛護。如果說,古人把人體構(gòu)造看做是自然界山川河流的象征,那么,我們今人是否可以把自然界的山川河流看做是人體骨骼與血液的延伸呢?倘若從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出發(fā),人之于自然,便能夠以珍愛生命之心,去尊重世間萬物。在當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就是能夠?qū)W習古人的一份赤子之心和敬畏之心,把大自然擬人化,去尊重它的健康狀態(tài),而它,就會還我們一份花落花開、云卷云舒的輕安自在。(五)自由一篇著名的《逍遙游》,其實描寫的正是莊子心靈的馳騁、是莊子思想的放飛?!跺羞b游》中描述的那個叫做“鵬”的大鳥,能夠扶搖直上九萬里,能夠背負青天激越云間,上可飛天下可入水,自由往來于天地間。其實,莊子哪里是以如此瑰麗的筆墨來僅僅描寫一只鳥的行為呢?文中的“鵬”,正是莊子自己的心,那是一顆開闊六合、含納古今、超越世俗、縱橫時空的心。心的自由,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能永遠是有遺憾的、人生環(huán)境永遠是被設限的,然而,心的開闊可以超越現(xiàn)實局限,自由翱翔在無邊無際的精神世界。心之大,才是人之大;心之自由,才是生命之大自由。所以,雖然莊子把他的生活狀況自比為在泥里曳尾涂中的龜,卻把他的內(nèi)心狀態(tài)自命為鹓鶵之鳳,高飛于空、不染纖塵;雖然莊子度日時的家境貧困要不得已去借糧,但他在酣睡中卻能瀟灑做一個名垂千古的美麗一夢,夢到自己變?yōu)楹骠娑w。甚至,“莊周夢蝶”的自由灑脫,使他在醒來后不知夢里夢外、孰真孰假,不知是莊子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子。這種奇妙的精神體驗,正是因為他的心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出神入化之境。莊子能以一具受現(xiàn)實艱難拘束的身軀,放飛起一顆自由快樂灑脫的智慧心。他這種身心狀況的反差,也很像是儒家學派里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的行為,孔子曾稱贊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焙勈称帮嫷那遑毶?,人人都不堪憂苦,只有顏回不改其樂——他不改其樂的,也許是身在陋巷、心在書香的精神享受,也許是身在平凡、志在高遠的修身過程,也許是身雖未動、心已遠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見識。不自由的心,在鳥語花香中也能畫地為牢;而人生任何形式的牢籠,都鎖不住一顆真正自由強大的心。提倡法制、法度嚴明的法家,也不與自由的本質(zhì)相矛盾。自由突顯出秩序,在有形的層面,所有的自由必然都有其邊界,法度之內(nèi)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對應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動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無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蠻的亂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實是更好地規(guī)范了“享自由”。如果在現(xiàn)實社會的嚴格秩序之內(nèi),一個人的靈魂依然能夠充分體會到自由,這樣的靈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是具有藝術性的。自由,從來不在遠方的烏托邦,而就在當下的輕安自在;自由,從來不依靠他人給予,而全在于自我獲得。因為,沒有任何一種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靈自由的強大有力。(六)平等孔子曾經(jīng)十分嚴肅地教育弟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卑顕鐣慌仑毟F卻怕分配不均,不怕人少卻怕人心不安,如果均等,人人都不覺得自己擁有得少,如果和諧,家國也就不擔心人少,如果安定,這個社會就不會有傾覆之災??鬃哟搜?,實在是道破了此后歷代王朝更迭、民心思變的根源。貧富差距、待遇差異、等級差別的嚴重分化,促使了社會的不平穩(wěn)發(fā)生。人格平等,源于彼此的尊重,就像《簡愛》中那句響徹世界的吶喊,簡?愛說:“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說話,就像兩個人都經(jīng)過了墳墓,我們站在上帝腳跟前,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能認同自己與他人的人格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異而拜高踩低,是一種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更是一種自信力的考驗,能夠以平等姿態(tài)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評人的格調(diào)與心性?!抖Y記》中就有這樣一段記錄:春秋時期,齊國饑荒,餓殍遍野,一位叫做黔敖的富翁,本想發(fā)放糧食賑災,可是在饑民來領糧的時候,他以輕蔑的語氣吆喝說“嗟,來食!”致使饑民感覺蒙受到了巨大羞辱,寧可餓死也不肯再領受糧食。這就是“嗟來之食”這個詞的由來,表示帶有侮辱性的施舍。而在中國文化里,也逐漸強化著“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傲骨。佛法說眾生平等,是認為一切事物都會受輪回之苦,也都能具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以“視眾生無有差別”。道家以平等心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天沒有偏愛私心,把世間萬物都看作是草扎成的狗一樣,在天地蒼穹的懷抱中,萬事萬物都經(jīng)歷著平等的存在與平等的消亡,都遵從著平等的規(guī)律法則和平等的因果循環(huán)。在大自然的眼中,“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萬物都是平等的生發(fā)衰落、平等的循環(huán)往復。而宋代理學家張載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說人民與我都是同胞、萬物與我都是同類,這種“民胞物與”的觀點,也是儒家代表人物從側(cè)面顯示出的一種眾生平等觀。在“眾生平等”的禪學感悟和哲學思索下,也許我們與他物有著境遇差別,但是沒有優(yōu)劣差別,不該以輕蔑之心傲視天地;也許我們與他人有著境地差別,但是沒有等級差別,不該以輕慢之態(tài)目空一切。懷有慈悲心性,就是能對他人他物的苦樂以平等心去感同身受。(七)公正《禮記》里,就有過這樣的理想描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施行的意思是說,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得以施行的時候,就是天下為人們所公有的時候,這樣就是大同社會。宋代歐陽詢曾說“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他所說的“一言”,其實就是針對制度發(fā)出者、也就是針對社會統(tǒng)治者說的。當我們的社會是以追求正義為使命、以崇尚正直為理想的時候,歪風邪氣就吹不滅浩然正氣。悲嘆“十年之力,廢于一旦”的岳飛,雖然他的精忠報國未能換來朝堂法度的公正相待,然而卻博得了廣大民眾的擁戴。正如岳飛在供狀上留下的八字絕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二十年后,宋孝宗為岳飛平反,重新禮葬,后來南宋朝廷又對他多有追封,這份史稱“千古奇冤”的莫須有之罪,終于在公正的呼聲中得到了昭雪。這是一件真實的歷史事實,它印證著,公正雖可能在制度層面被人為地缺位,然而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人民大眾層面,依然擁有著強大的基礎。正因強權可能抹殺公平,民眾才特別擁護公正。在追求公正的社會進程中,制度會有缺漏,人心也會受蒙蔽,所以中國文化要求有識之士,以“留得丹心照汗青”的坦蕩精神面對現(xiàn)世沉浮,保證無愧我心,留待青史正名。倘若當下境遇有所局限,那便將公正的判別交由時間和歷史。孟子告訴倉惶于世的人們,“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只要保持自我的浩然正氣,何懼命運滄桑橫逆!那么何為浩然之氣?孟子解釋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边@種氣勁,無比浩大又無比剛強,用正義培養(yǎng)而非以奸邪侵害,它將會充滿世界。浩然之氣,就是一種正直無畏的氣場、一種大氣磅礴的正能量。(八)法治《管子》中說:“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狈ǎ巧鐣兴行袨榈臏蕜t規(guī)范。而《韓非子》說:“家有常業(yè),雖饑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一個家庭若有恒常的產(chǎn)業(yè),即使遭遇饑荒也不挨餓,一個國家若有恒定的法律,即使遇到危難也不會混亂。法,是規(guī)范社會的法尺、是穩(wěn)固事態(tài)的準繩,這就是古人對法治的重要認識。古代的法,更偏重于懲罰,面對犯罪行為,只能“懲于已然之后”,即使法令再嚴苛、刑罰再恐怖,也是威嚇于人的不得已而為之;而今天的法,更應偏重于教導,是為了指導人性善惡轉(zhuǎn)化、保護人心不墮深淵、警惕惡之花違法生發(fā),通過法之教化,感召人在善惡抉擇的觀念上“防于未然之前”?!罢欢T,以法治國”,崇尚法治,就是崇尚以法的思維治理家國,以法的嚴謹規(guī)范市場;“治國使眾莫如法”,崇尚法治,就是崇尚以法的理念指導行為,以法的嚴肅警醒人心;“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崇尚法治,就是崇尚以法的精神教化人性,以法的意識發(fā)展文明?!拿魃鐣陌l(fā)展,要在法的框架內(nèi)進行,而法治的根本,是為使社會文明走向更加善意的明天。(九)愛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里,一首《無衣》就堅定地表達出了上下一心、共御外敵的精神,詩里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是先秦時期秦國人民抵抗西戎入侵時的一首戰(zhàn)歌,詩歌里豪邁地表示,誰說軍備不足?一旦有作戰(zhàn)需要,同穿戰(zhàn)袍,與君共赴戰(zhàn)場、共赴國殤!這首詩也便是“袍澤”這個詞的來源出處,喻指軍中的兄弟、情誼深厚的戰(zhàn)友。熱愛祖國,從熱愛國土開始,像愛惜身體發(fā)膚那樣愛惜每一寸山河、像痛惜生命折損那樣痛惜每一分淪喪。正因此,陸游會在經(jīng)歷了金兵侵宋的一生臨終時恨道“但悲不見九州同”;正因此,陳天華在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大地上悲憤叩問“好個江山忍送人”;正因此,黃遵憲在清朝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后悲痛地說“寸寸山河寸寸金”,他還更加懇切地疾呼“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中華民族有著三道萬里長城,這三重意義上的長城,共同護衛(wèi)著我們國家的久存:第一道,是那座實體的、肉眼可見的、由一塊塊青磚砌成的萬里長城,它在中國古代守護著疆土的完整;第二道,是由中華民族血肉之軀筑成的萬里長城,每當我們國家到了危難時刻,這道長城就凸顯出來,眾志成城,民族之魂守衛(wèi)著家國和人民闖過災難、自強不息;第三道萬里長城,就是由方塊字累積而成的、由中國文化構(gòu)建出的不朽長城,這道文化長城,雖無形卻無處不在,雖古老卻歷久彌新,守護著中華文明五千年從未中斷。誕生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誕生于尼羅河畔的古埃及、誕生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都曾擁有輝煌的古文明,然而卻在歷史進程里逐漸式微而中絕,與之相比,只有中華文明屹立至今,從未倒塌。所以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成為一個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的現(xiàn)代公民:立足當代,不忘過去,傳承昨天,面向明天,多元文化并存而獨具中國特色——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一份“守土有責”,守文化的根基不斷、守精神的土壤不滅,用我們個體的文化修養(yǎng),構(gòu)筑中國文化這道萬里長城的綿延不絕。陸游曾有一句詩說“位卑未敢忘憂國”,憂國就是愛國,愛我們的疆土完整、愛我們的民族團結(jié)、愛我們的文化精神,這既是公民責任,更是歷史擔當。守土有責,守住家國的土,守住人民的心,守住民族的魂。(十)敬業(yè)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如果一個人滿足于衣食無憂的游手好閑、不思進取,那是最難醫(yī)治的懶惰、最難教化的習性、最難改善的人生。而“敬業(yè)”也的確不容易,因為“敬業(yè)”往往意味著吃苦的決心、刻苦的努力、艱苦的付出,不苦盡不輕易甘來的過程,所以韓愈說“業(yè)精于勤,荒于嬉”,事業(yè)精誠于勤奮認真,而荒廢于嬉鬧草率。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以喜之、愛之的心期待日出而作,以敬之、樂之的心完成日落而歸,那么,我們就征程在了每一個不白白付出、不虛度年華的日子里。只要去盡力而為了、只要去敬業(yè)樂群了,那么就是擁有了樂在其中的一生。就如孔子自述平生,他說:“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笨鬃影褜W習傳道和克己復禮當做自己畢生的事業(yè),所以老來回味的時候,縱然這一生有過顛沛流離累累若喪家之犬的狼狽、有過政壇失意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尋道遠方的艱難,但是仍然感覺是度過了陶然忘機、充實快樂的一生,是連歲月忽已晚、人生忽已老都沒有察覺的欣然一生??鬃硬恢现畬⒅粒侨杖找挂箤κ聵I(yè)的崇敬和熱愛讓他悠然忽略了年華的勞損、人生的勞苦。所以,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他告慰了那些困頓于貧寒中猶豫著是否該堅守目標的人們,只要道路正確、堅定前行,那么一切收獲都將會順其自然地隨之而來,當下的一時窘迫正是君子輕裝上路走向輝煌的重要起點;所以,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安慰了那些掙扎于困境中彷徨著是否該堅持原則的人們,當君子志向遠大、目標明確的時候,一定要用拒絕捷徑的腳步去一步一步丈量理想的距離,這樣的崇敬之心,是人對心中事業(yè)的求索,更是事業(yè)對值得之人的求索。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想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那句著名的心事獨白,他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生命的盡頭回望此生,倘若發(fā)現(xiàn)自己每天早出晚歸、相伴一生的工作都從未認真投入過、從未敬重付出過,那是否證明,我們有大半的人生都是荒廢而過、空虛而度的呢?個人的敬業(yè),不僅能夠成就自我,更可以提升整體事業(yè)的格調(diào)。比如,正因為有齊太史、晉太史以及太史令司馬遷冒死秉筆、據(jù)事直書的史官精神,才成就了中國史學家的職業(yè)風骨;正因為有了“茶圣”陸羽的努力,才成就了中國的茶學專業(yè),使“茶葉”飲品上升為“茶業(yè)”文化;正因為有了徐霞客踏遍大江南北的艱苦行跡,才提升了中國古代的旅行事業(yè)和地理考察事業(yè),甚至還因《徐霞客游記》的重要影響而形成了當代的“中國旅游日”。其實,像護士節(jié)、教師節(jié)、記者節(jié)等行業(yè)性節(jié)日,都是因為職業(yè)人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促成了事業(yè)的偉大,引發(fā)了整體社會對某一事業(yè)的紀念??傊礃I(yè),首先要求一份目標明確的專注心,而后呼吁將機械的職業(yè)轉(zhuǎn)化為熱愛的事業(yè),此后,便能在旁人看著苦、自己感覺樂的道路上“衣帶漸寬終不悔”,最終收獲“驀然回首”的驚喜,這份“精誠所至”終將“金石為開”。而在那點石成金日,敬業(yè)的人,將達成自我的理想實現(xiàn),將完成事業(yè)的更上層樓,甚至,將促成社會的全面提升、形成時代的青史留名、落成歷史的永志不忘(十一)誠信古人對自己的出言十分謹慎,從戰(zhàn)國時期的《春秋谷梁傳》就態(tài)度鮮明地指出:“言而不信,何以為言!”如果不能守信,那何以要說話!到漢代的《大戴禮記》更同意這觀點,說:“可言不信,寧無言也!”如果言而無信,那就寧可不說話!宋代程頤進而總結(jié)道:“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睕]有忠信之心的人,不可立世為人。這樣看來,信,不是品格的高層次要求,而是人生的必要性條件??鬃拥膶W生曾子,就不忘隨時對自我進行反思教育,他要求自己每天多次反省自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人辦事盡心了嗎?與人相交誠信了嗎?所學知識踐習了嗎?為事要忠、為人要信、為學要習,孔子最看重的人生品格里,信,就是關乎能否立身的重要一條。信是一種品格,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信是一種責任,一言九鼎,一諾千金。信,更是一種準則,人無信不可,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威。這個道理,兩千六百年前的晉文公重耳就深深懂得。重耳做公子時曾流亡楚國,為感謝楚成王對他的款待,便留下信言說,倘若將來他能回國,如果遭遇晉楚兩國交戰(zhàn),一定讓晉軍退避九十里,以謝今日收留之情。這就是“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由來。后來,戰(zhàn)況果如重耳所言,晉楚兩軍對決,晉軍退避九十里后才戰(zhàn),最終贏得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而在晉軍后退的時候,軍吏曾表示過強烈反對,認為國君躲避臣下十分恥辱,楚軍又已是疲憊不堪,正好攻而破之。但重耳的舅舅子產(chǎn),代替重耳發(fā)言說,如果沒有楚國的前恩就沒有晉國的今天,不能背棄恩惠而食言。此戰(zhàn)之后,也成就了晉文公重耳一代春秋霸主的地位。成就他的,不僅是實力的響亮,更是人格的響亮;成就晉國的,不僅是國力的強大,更是國格的強大。這就是《孔子家語》里說的:“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眹乙谎灾?,勝過萬馬千軍。。《論語》中就記載有關于公信力的討論,學生子貢曾向孔子詢問治國之政,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充足糧食、充足兵力、人民能信任政府,這就是治理政事之要。但子貢總有進一步的思考,他繼續(xù)問,在這三者里如果必須要去掉一項,能去掉哪一方面呢?孔子說,“去兵”。子貢還想探尋答案的唯一性,于是又問,如果再去掉一項,在糧食充足與人民信心里,能放棄哪一方面?然而這道艱難的選擇題沒有令孔子為難,孔子斬釘截鐵地告訴他:“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笨鬃拥闹螄砟钍牵谄炔坏靡阎?,糧備可以去掉,沒有糧食,不過是死而已,但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死亡??墒鞘チ巳嗣竦男湃危瑖揖土⒉黄饋砹?。因此,政府必須要能取信于民,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的問政、論政;為此,宋代宰相王安石也從治國實際出發(fā),言古論今地總結(jié)說“自古驅(qū)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政府傳遞給人民的信義力量重過百金,這就是中國思維中的政論、政見。所以,國之信,重九鼎。對內(nèi),民無信不立,對外,國無信不威。(十二)友善《孟子》里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與人為善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善中友外,方為友善。而怎樣達成這份修為,我們可以翻開《論語》找答案?!墩撜Z》對于為人處世最切實的指導意義之一,就在于它提出了“忠恕”的概念。在《論語》里有這樣一段遺響千年的對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ā!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笨鬃酉蛟鴧鞯?,告訴他:我所有的學說,都是由一個基本思想貫穿的。曾參領受,而其他學生卻不明所以,紛紛向他求教,曾參對大家感嘆: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二字啊。曾參是孔子座下天分極高的弟子,他和孔子的對話,猶如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了悟于靈犀、受教于無言。而曾子后來,也確實如迦葉發(fā)揚了佛教一般,成為了將孔子儒學思想既有繼承、更有發(fā)展的一代“宗圣”。而他與孔夫子在一問一答間提煉總結(jié)出的這個“忠恕”至理,也提供給了孔門弟子、給世間君子一條得以依此行事的金科玉律。以“忠恕”的標準衡量,當我們面對不如自己的人,能否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體諒和理解、去寬恕和包容,能夠依然不吝嗇地給予友好呢?比如,當我們出入門庭、路過保安的時候,能否道一句不冷漠的問候?當我們接收快遞、收受郵件的時候,能否說一句不漠然的感謝?當我們購買服務、享受照顧的時候,能否留一個不冰冷的笑臉?當我們車廂電梯、路人同處的時候,能否在眼神相接時給出一個不失禮的點頭示意?……《管子》說“善人者,人亦善之”,《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假如我們感覺這個社會還不夠友善,那么正說明,作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對這個社會還不夠友善。當我們用自我的一份友善去點亮自己和周圍的時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開始。\o"點擊進入騰訊首頁"2016核心話題預測作為占據(jù)語文試卷半壁江山的高考作文,可謂是高考生的必爭之地。每年高考語文考試一結(jié)束,總會有考生驚呼,說今年的高考作文和往年的差不多。確實,相同主題或立意被多次考查早已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一種常見現(xiàn)象。為幫助考生更好的備戰(zhàn)高考,本文歸納了近幾年高考考查過3次以上的10個作文主題,供大家參考。一、中國夢【上榜理由】“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同時也是全民族的。它既是我們個人人生的具體理想,也同國家的未來相通,所以在這個大時代舞臺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盡最大努力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因為“中國夢”歸根結(jié)底是全體中國人共同利益和價值的聚合……【文題解析】“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兩會上談得最多的一段話,所以這個主題考生可放到時代大背景下立意,也可結(jié)合自身實際談自己的感受。1.每個存在的生命都有價值,承認生命的價值同時也是對生命的敬畏。比如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棟梁,也需要磚瓦、沙土;需要龐大的機體,也需要小的螺絲釘;需要將軍,也需要士兵;需要通曉物理的科學家,也需要揮鐮掄鎬的農(nóng)民;因為社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整體,需要各種不同材質(zhì)的人共同來構(gòu)建社會大廈。2.每個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比如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價值取向是“學而優(yōu)則仕”,近代的仁人志士康有為、梁啟超,以及孫中山等老一代革命家的人生追求是民族解放、國家富強,他們在為此目標的奮斗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解放后,兩彈一星的元勛們,守衛(wèi)邊防的子弟兵,維護社會安定的公安干警,在各行各業(yè)無私奉獻的千萬大眾,都在為國家發(fā)展、為人民服務中實現(xiàn)著自己的人生價值。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領域的精英們,大批商海的弄潮兒,為推動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民族振興,貢獻著自己的才智,實現(xiàn)了他們的人生價值。3.怎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生命的價值來源于對自己的肯定,來源于堅持不懈、無私奉獻、自信達觀、個性飛揚、平凡真誠等等。二、公平【上榜理由】“總量”與“平均”的尷尬反差,“共富”與“個富”的局部失衡昭示我們:托起“中國夢”的,不僅是國家的強大、物質(zhì)的豐沛,還有圓夢的“舞臺”。這個舞臺,就是十八大所強調(diào)的:“要實現(xiàn)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蔽ù?,才能拓展“中國夢”的幸福縱深。【文題解析】用公平托起中國夢,需要權利的平等、機會的均衡、規(guī)則的透明。因為只有權利公平,夢想才能起飛;只有機會公平,奮斗才有動力;只有規(guī)則公平,社會才能進步。1.公平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前提。考生可采取并列結(jié)構(gòu)進行闡釋,比如一個社會只有公平才能和諧,公平是現(xiàn)代文明進步的尺度,不公平會造成很多社會問題等。2.實現(xiàn)公平需要政府與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就政府而言,實現(xiàn)公平需要公正和公開,實現(xiàn)公平需要法律的保障等;就個人而言,實現(xiàn)公平需要具有一顆寬容之心,需要一種舍小為大的氣魄等。3.公平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公平。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公平問題,不能把它絕對化。上天給誰的都不會太多,只有勇于接受生命的歷練,不一味怨天尤人,也許你也會成為別人眼中“不公平”的對象。三、反思【上榜理由】重提反思精神,是因為近幾年我們在同樣的坎上栽了太多的跟斗,我們喝了三聚氰胺,又大吃地溝油;我們偷工減料塌了樓,又急于求成垮了橋;我們植樹節(jié)次次種樹不見綠,我們的城市年年下雨回回澇……所以,不僅個人的成長需要反思,一個國家與民族的發(fā)展更需要反思,因為無論個人還是國家,如果只顧亢奮向前,而不懂得回首反思,那所謂的“前進”終不會長久。【文題解析】敢于反思、善于反思是人類的大智慧。反思昨天是為了明天;反思失敗是為了成功。在奮進中反思,我們不會偏離目標;在安逸中反思,我們不會沉淪;在失敗中反思,我們不會氣餒;在成功后反思,我們不會停頓……1.個人善于反思,讓生命永葆活力。如靜坐思過、見賢思齊、一日三省吾身等等。2.國家善于反思,讓民族煥發(fā)生機。如以史為鏡、廣開言路、總結(jié)執(zhí)政得失等等。3.聯(lián)系現(xiàn)實采取層進式結(jié)構(gòu)行文立意,即為什么一個國家與民族需要反思,我們現(xiàn)在需要反思什么,反思過后我們應該采取哪些行動。從此角度立意,考生可選當前的熱門話題作為反思對象,比如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社會公德、迷失的人文精神等等。四、創(chuàng)新【上榜理由】《周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喬布斯走了,蘋果失去了一位天才,而世界失去了一位夢想家。人類的發(fā)展一次次證明,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書寫新的歷史,那就是創(chuàng)新。進入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是更加激烈的競爭和較量,知識日新月異,未來社會迫切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的主旋律,是新世紀的重要課題,是當前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重點,更是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必備的素養(yǎng)?!疚念}解析】“創(chuàng)新”,作為名詞,指“創(chuàng)造性”或“新意”;作為動詞,指“拋開舊的,創(chuàng)造新的”?!皠?chuàng)新”是社會永恒的主題,體現(xiàn)了歷史發(fā)展的固有規(guī)律。站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角度,將“創(chuàng)新”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創(chuàng)新”便具有了無比旺盛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fā)展前途。1.為什么需要創(chuàng)新。對個人而言,只有求新求異,事物才會有生命力,對國家而言,創(chuàng)新能推動歷史與社會的前進。2.創(chuàng)新都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個人的思維方式需要創(chuàng)新、企業(yè)的發(fā)展理念需要創(chuàng)新、國家的發(fā)展模式需要創(chuàng)新等等。3.怎樣去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要有好奇心,創(chuàng)新需要打破定勢、突破傳統(tǒng),創(chuàng)新需要勇氣和智慧,創(chuàng)新需要勇于否定權威等等。4.反思中國為什么難出創(chuàng)新人才。比如教育理念陳舊落后、傳統(tǒng)企業(yè)文化阻礙創(chuàng)新、民眾普遍缺少獨立特性的品質(zhì)、缺少創(chuàng)新性人才成長的環(huán)境等等。5.如何處理好創(chuàng)新與繼承之間的關系。比如創(chuàng)新不是所謂的閉門造車、盲目的創(chuàng)新往往會弄巧成拙、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才是永葆生命力的源泉。五、見證【上榜理由】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一個個夢想成為現(xiàn)實。歷史見證了舊中國的積弱積貧,也見證了“中國人民站起來”;歷史見證了“落后就要挨打”,也見證了“改革開放富起來”;歷史見證了短缺經(jīng)濟的拮據(jù),也見證了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今天,在“中國夢”指引下的中國人,將會有更多的奇跡見證于世界……【文題解析】見證是一種經(jīng)歷,也是人生、社會記憶的凝聚。在生命歷程中,我們見證了人生的悲喜、社會的變遷;在歷史長河中,許多人或事物又成為歷史的見證。所以,本主題可從以下角度立意:1.歷史的變遷見證了中國的崛起。如神舟十號上天、“遼寧艦”入役等。2.生活的變遷見證了人生的悲喜。從此角度立意,考生可選取他人,也可寫自己的經(jīng)歷,在文體的選擇上宜寫成記敘文或散文。3.某些具體的事物見證了觀念的變遷。如手機見證了人與人之間溝通方式的轉(zhuǎn)變,門的變遷見證了城市人際關系的親疏等等。4.無論國家、社會、歷史、個人層面,見證都需要每個人的實干精神。從此角度立意,考生可聯(lián)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來行文立意,讓文章更具有時代感。六、真情【上榜理由】感情是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特殊反應形式,有情感的地方就有溫暖與感動,有情感的地方就有快樂與溫馨。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當今時代,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造成了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淡漠,金錢至上的社會百態(tài)對中華民族的美好品德提出了嚴重地挑戰(zhàn)。關注真情,呼喚真情,既是時代的要求,更是高中生在人格上的必修課?!疚念}解析】真情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瀕危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真情是一首飄蕩在夜空里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真情是一片冬日的陽光,使饑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面對本主題考生可用化虛為實,點面結(jié)合的方法立意:1.聯(lián)系現(xiàn)實從社會層面解讀,論述當今社會真情缺失的現(xiàn)狀。比如道德滑坡、冷漠、自私自利、金錢至上等等。2.從小事入手,用生活細節(jié)打動閱卷老師。比如母親蹣跚的腳步、老師窗前的燈光、風雪中交警的手勢、路人給乞丐撐起的一把雨傘等等,抒發(fā)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堅信人間自有真情在。3.采取層進式結(jié)構(gòu),由當前社會真情缺失的現(xiàn)象入筆,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解決方案。七、情調(diào)【上榜理由】如今,國人很忙,忙著掙錢,再忙著消費,一項調(diào)查顯示,70%的中國人日均休息時間少于3小時,還有8%的受訪者表示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日益發(fā)達的科技手段和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的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