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13-宋元2_第1頁
中外文化交流史13-宋元2_第2頁
中外文化交流史13-宋元2_第3頁
中外文化交流史13-宋元2_第4頁
中外文化交流史13-宋元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搖籃中國1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

造紙術印刷術

指南針火藥

2

一造紙術3

甲骨4

金文5

竹簡6

木簡7

帛書8西漢麻紙1957年在西安東郊灞橋西漢墓出土的灞橋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該墓年代不晚于漢武帝(前140—前87年)時代紙質粗厚、纖維組織松散、簾紋不清9關于紙之用于書寫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風俗通》。該書記載說:光武帝(公元25——57年)遷都洛陽,“載素、簡、紙經凡二千輛?!?01112二印刷術

131、手抄14

拓印215

雕版31617雕版印刷術的傳播

(一)雕版印刷的發(fā)明

雕版印刷起源于中國,已經舉世公認。印刷術的發(fā)明,使紙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是對文化傳播、社會發(fā)展的一股巨大的推動力。

雕版印刷起源的時間,說法甚多,一般以唐朝初期開始印刷比較可信。18雕版印刷術的傳播

直接推動雕版印刷發(fā)明的因素有三:

①碑拓和反書文字。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洛陽老君洞造像石刻有了陽刻凸起的文學,晉代以來磚瓦上已經出現(xiàn)陽文凸起的反寫字。陽文反書對雕版印刷有直接的啟發(fā)作用。

②木刻符印。古代印章都是反文,漢代已有桃木大印,魏晉北朝時期,道家方士也常用棗心木刻符印,逐鬼辟邪。③木板寫字刻畫。漢桓帝(147——167年)以來常見在門板上用墨書寫的記載;隋朝道家還在木印上刻星辰日月。木刻陽文反書,用六朝以來拓碑的方法(撲子、刷),涂墨印紙,就產生了雕版印刷。。19

雕版印刷是在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下,應運而生。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時,在公元660年接受摩訶菩提寺主戒龍所贈各色禮物,其中有“佛印四”。(《法苑珠林》卷三十九)在印度,佛印為泥制,可印于泥,也可印于絹。玄奘在645年歸國后就以佛像印于紙上,每年要印5馱,施于四方。印度的佛印是泥制,到了中國就改用木刻,并且印在紙上。在唐初貞觀年間(627——649年)中國既已開始木版印刷佛像和書籍。到7世紀末期,印度也學會了將泥制的佛像印在絹和紙上。這種木刻佛印的印本,存世最早的是天寶十二年(753年)的作品。唐代刻印千體佛在敦煌曾有發(fā)現(xiàn)。20

現(xiàn)存世界上最早的木刻印本是日本定龜本《陀羅尼經》,刻印于公元770年。日本的印刷術自然是由中國傳入,遣唐使曾請求中國雕版工匠到日本傳授技藝。在9世紀上半葉,中國刊刻書籍已很流行,印刷技術已很精湛。穆宗長慶時(821——824年)揚州、越州刊刻了白居易、元稹詩集?,F(xiàn)存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王玠刻印的《金剛經》是現(xiàn)存中國最早的印本書。該書在1907年被斯坦因盜運倫敦。該書扉頁所刻佛像,神態(tài)生動,刻工圓潤,是早期雕刻印刷品中的精品。

自北宋初年開始,以政府力量大規(guī)??逃》鸺液腿寮医浀洹拇丝虝懦娠L氣,成為傳播文化學術知識的工具。214活字印刷活字印刷,也是中國的發(fā)明。畢昇在慶歷年間(1041——1048年)已用膠泥刻字,制成活版印書。22

生產過程23印成之書24南宋學者周必大用膠泥活字印刷了自己的著述《玉堂雜記》。13世紀時又發(fā)明了錫活字,但推行不廣。元代王禎在膠泥活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木活字,并總結出《造活字印書法》。不久,這種木活字又被西域維吾爾人使用。古維吾爾文的木刻活單字對歐洲活字印刷的起源曾有過啟發(fā)作用。往來于元大都和歐洲之間的傳教士、占星術士和旅行家從歐亞大陸北部將木活字帶到波斯、埃及。

歐洲人從埃及人那里知道了活字印刷術。從而促成了德意志、荷蘭、法國先后試驗活字印刷。1454年,德意志人谷登堡開創(chuàng)了歐洲活字印刷術,用金屬活字(鉛、錫、銻合金制成)在300張羊皮上印刷成第一部拉丁字母的《圣經》印刷本。

印刷術的發(fā)明,使得文化極為落后的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