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上課版_第1頁
莊子秋水上課版_第2頁
莊子秋水上課版_第3頁
莊子秋水上課版_第4頁
莊子秋水上課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秋水(戰(zhàn)國)莊子檢查預(yù)習(xí)1.課文出處。(《

》)

2.關(guān)于莊子的知識填空。

莊子,名

,是我國

時期

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并發(fā)展了

的思想,后世并稱“

”?!肚f子》一書由

內(nèi)篇

、外篇和

三部分組成。莊子·外篇周戰(zhàn)國老子老莊雜篇道檢查預(yù)習(xí)3.本文講到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兩個

神靈,其名字分別是

。4.從文章內(nèi)容和文體特點(diǎn)來看,本文應(yīng)該

。河伯若寓言5、“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中的“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王”是夏啟、商湯、周武王。6、出自本文的成語有望洋興嘆、見笑大方(貽笑大方)

莊子其人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云:“莊子者,蒙人,名周。周嘗為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xué)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其著書十馀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汪洋自恣(汪洋恣肆)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p>

莊子辭相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dú)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dāng)?shù)歲,衣之以紋繡,以入大廟。當(dāng)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欲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p>

《莊子》其書《莊子》一書,共33篇。一般認(rèn)為,其中的“內(nèi)篇”七為莊子自著,“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是他的門人和后學(xué)所作。本文節(jié)選自《莊子·秋水》?!肚锼肥恰肚f子》外篇之一。南華秋水圖(仇英)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時:名作狀,按時。涇流:直通的水流。辯:通假字,“辯”通“辨”,辨認(rèn)。于是:古今異義,在這時。焉:語氣助詞,無義。美:形作名,美景。以……為:認(rèn)為秋天的水流按季節(jié)及時上漲,千百條河流的水流匯入黃河,直通的水流這樣寬大,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在這時河神欣然自喜,認(rèn)為天下的景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東:名作狀,向東。至于:古今異義,到達(dá)。面:名作動,面對。東面:賓語前置,“面東”。始:才。面目:古今異義,臉色,面部表情。聞道百:

數(shù)量詞作定語后置,“聞百道”

以為莫己若: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莫若己”我之謂也:靠“之”將賓語前置,“謂我”;判斷句,“也”

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在這時河神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rèn)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少、輕: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聞:見聞、學(xué)問。義:節(jié)義窮:形作動,走到盡頭。見笑于:被動句,“見…于”。大方:古今異義,大道之家,指有很高學(xué)識的人。而且我還曾聽說過有人認(rèn)為孔子懂得的知識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起初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的水勢浩大難以窮盡,我要不是來到你的門前,就危險了,我會永遠(yuǎn)受到修養(yǎng)極高的人的恥笑?!?/p>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可以(之):能夠和于:助詞,無義虛:通假字,通“墟”,居所。篤:限制。拘于虛也、篤于時也、束于教也:判斷句、被動句。曲士:鄉(xiāng)曲之士,指見識淺陋的人。海神說:“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談?wù)摯蠛?,是被它生活的空間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談?wù)摫鶅?,是被它生活的時間限制;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能(跟他)談?wù)摯蟮?,是受到他的教養(yǎng)的束縛。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出于崖涘: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乃:才。丑:見識淺陋。大理:大的道理,正理莫大于海: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盈:滿。虛:空。

知:覺,影響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跟你談?wù)摯蟮览砹恕L煜碌乃?,沒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海水)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干旱都不會有知覺。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多:夸耀。自多:反身代詞“自”作賓語前置,“多自”。比形于天地、受氣于陰陽: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見:加在動詞前表示對他人動作行為的承受,譯為“自己”、“我”。奚以自多:疑問句中介詞“以”的賓語“奚”前置;反身代詞“自”作賓語前置。(不強(qiáng)化)這說明大海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shù)量來計(jì)算??墒俏覐牟辉虼硕乓约?,自認(rèn)為從天地那里承受到形體并且從陰和陽那里稟承到元?dú)?,我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擔(dān)心著會被人小看,又憑什么夸耀自己呢?計(jì)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jì)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dāng)?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中國:古今異義,中原地區(qū)。大倉:通假字,“大”通“太”。號:稱呼。焉:語助,罷了,而已。卒:通假字,“卒”通“萃”,聚集。人卒九州:省略句,省略介詞“于”。比:和……相比豪:通假字,通“毫”,動物身上的細(xì)毛。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于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內(nèi),不就像小的米粒存在于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shù)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于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的末端存在于整個馬體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此其自多也:判斷句。其,指代伯夷、仲尼自多:反身代詞“自”作賓語前置,“多自”。于水: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似:像,和……一樣五帝所續(xù)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于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靠(它)來博取名聲,孔丘談?wù)撍浚ㄋ﹣盹@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在炫耀自己;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文言知識1.通假字●不辯牛馬:●拘于虛也:●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人卒九州:●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辯,通“辨”,分辨、辨別。虛,通“墟”,居所。大,同“太”。卒,通“萃”,聚集。豪,通“毫”,動物身上的細(xì)毛。

至于北海百川灌河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至于:

河: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dá)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2古今異義

面目:大方: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古義深明大義的人,或?qū)M撤N學(xué)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中國:古義:中原地區(qū)。今義:指整個中國。3.詞類活用(1)名詞的活用●秋水時至:●順流而東行:(2)形容詞的活用●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時,按時、隨著時令,名作狀。東,向東,名作狀。美,美景、美好的事物,形作名。少/輕,認(rèn)為……少/輕,意動多,夸耀、滿足,形作動。

4特殊句式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數(shù)量詞作定語后置,“聞百道”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莫若己”靠“之”將賓語前置,“謂我”;判斷句,“也”被動句,“見…于”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判斷句,“也”;被動句,“于”;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于”又奚以自多出于崖涘莫大于海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于”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于”

疑問句中介詞“以”的賓語“奚”前置;反身代詞“自”作賓語前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于”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于”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此其比(于)萬物也盡(于)此矣省略句,省略介詞“于”反身代詞“自”作賓語前置反身代詞“自”作賓語前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于”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一時間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是牛是馬都不能分辨。黃河的河床很寬,據(jù)說最寬處在山東,寬約24公里。吃黃河水長大的——管得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認(rèn)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到自己這里了。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行進(jìn),到了北海,面朝東邊望去,看不見水的盡頭。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于是河神方才改變了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各種各樣的道理,便認(rèn)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啊。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而且更有甚者我還曾聽說過小看孔子的學(xué)識、輕視伯夷的節(jié)義的話語,開始我還不相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比缃裎矣H眼看到了您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來到了您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將永遠(yuǎn)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恥笑。”

本段開頭以十分出色的景物描寫,陪襯不同的認(rèn)識境界,渲染主旨:先是用豐富的筆墨展示了一幅雄渾壯觀的景象: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河水湯湯,以致兩岸“不辨牛馬”;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然后又用極其簡潔的筆墨“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彰顯大海蒼茫浩瀚的景觀,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文章以河水與海水的大小比照,來陪襯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rèn)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rèn)識是有限的”這一主旨。《秋水》具有強(qiáng)烈的文學(xué)色彩。文章一開頭,作者用“秋水時至……不辯牛馬”二十二個字,描繪了漲水時洶涌澎湃、氣象萬千而又浩淼無邊的壯闊景象.寫黃河,浩浩蕩蕩,奔騰澎湃,氣魄雄偉;寫北海,渺茫空曠,無邊無際,意境開闊;寫河神,則有喜有嘆,逼真?zhèn)魃?,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p>

巧妙運(yùn)用對比手法

對比手法的巧妙運(yùn)用,使得優(yōu)劣得以辨明,正謬得以彰顯,主題得以突出。文中運(yùn)用了多種對比:

1、兩次所見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見,是河伯在自己的領(lǐng)域之內(nèi)的所見,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間,不辯牛馬”,此景是何等雄壯!但當(dāng)他來到大海邊,見到的卻是“不見水端”的廣闊。一個是“不辯牛馬”,一個是“不見水端”,兩者孰廣孰闊,自不待言。

2、兩次兩次所見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見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見到自己的領(lǐng)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一個“天下”,一個“盡”字,把河伯那種躊躇滿志、飄飄然的神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第二次,河伯見到大海后,認(rèn)識到了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向海神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以為莫若己者’,我之謂也?!睘樽约旱墓侣崖劯袊@,為大海的廣闊無垠感嘆。一個是“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一個是“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前為驕傲自滿,后為虛心認(rèn)錯,甘拜下風(fēng),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兩次所見后的動作神態(tài)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態(tài)為“欣然自喜”,第二次則為“望洋向若而嘆”,這一“喜”一“嘆”鮮明地表現(xiàn)出了河伯兩次所見后的不同神態(tài)?!跋病彼憩F(xiàn)的是河伯志得意滿的神態(tài),“嘆”表現(xiàn)的則是河伯在正視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態(tài)。

所見后的動作也形成鮮明對比。第一次所見后,河伯是“順流而東行”,第二次見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順”一“旋”表現(xiàn)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绊槨弊址从尺B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那種春風(fēng)得意之情,而“旋”字則表現(xiàn)河伯改變了認(rèn)識,掉轉(zhuǎn)頭來重新審視自己。

4、兩種做法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結(jié)果將“見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會使人產(chǎn)生錯誤的認(rèn)識,導(dǎo)致錯誤的做法,甚至導(dǎo)致他人的恥笑、鄙視。而第二次所見所體現(xiàn)的是河伯虛心認(rèn)錯的態(tài)度,知恥的精神風(fēng)貌,這使河伯在認(rèn)識上達(dá)到了一種升華,實(shí)現(xiàn)了從無知到有知的轉(zhuǎn)化。做法不同,結(jié)果也必然不同。正確的做法帶來的是收獲,錯誤的做法帶給人的是失誤。

總之,大膽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維空間,強(qiáng)烈的文學(xué)色彩撞擊著讀者的靈魂,對比手法的巧妙運(yùn)用使得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

《莊子》寓言還善于描寫事物,雕琢眾形,精巧入微。

北海若對于河伯的開導(dǎo)可以分為4層: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海神說:“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談?wù)摯蠛?,是因?yàn)樗簧羁臻g所局限;

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夏生秋死的昆蟲,不能和它談?wù)摫鶅?,是因?yàn)樗簧顣r間所局限;

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窮鄉(xiāng)僻壤的讀書人,不能和他談?wù)摯蟮览?,是因?yàn)樗凰艿慕逃`著。

井蛙“拘于虛”夏蟲“篤于時”比喻論證曲士“束于教”

說明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rèn)識不可避免地受到空間、時間和后天教育的限制。

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如今你從河岸之間走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了自己的鄙陋,這樣就可以與你談?wù)摯蟮懒恕?/p>

以上第一層,說明人的認(rèn)識必然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天下的水域,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萬條河流注入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停歇而大海卻從來不會盈溢;

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時候停止而海水卻不會虛竭;

春秋不變,水旱不知。大海的水量年年都不會改變,無論是水澇還是干旱都沒有知覺。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大海的容量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長江、黃河的水流,無法對它進(jìn)行測量。大?!按呵锊蛔?,水旱不知”,超越了時空、因果等外在條件,表現(xiàn)為永恒、無限。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我夸耀,自以為從天地的賦予中形成了形體,從陰和陽之中稟承到元?dú)?,我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棵小樹存在于大山之中。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我正存有自身見聞太少的想法,又哪里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fù)呢?

以上第二層,說明大小、多少是相對的,與天地陰陽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海若也不敢自滿。

計(jì)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

我盤算著,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蟻穴存在于大曠野之中一樣嗎?計(jì)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盤算著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內(nèi),不就像小米粒存在于大糧倉中一樣嗎?大:即“太”,上古無“太”字,只有“大”字,如《周易》有“大極”,《春秋》有“大子”等?!疤笔呛笃鹱?。

四海:四海應(yīng)出于認(rèn)為大地環(huán)海的概念。這一概念淵源很古老,它是將四方概念(甲骨文中就有)和海的概念結(jié)合起來形成的。騶衍的大九州說認(rèn)為九州外有裨海,又有大瀛海環(huán)其外,已是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的更精致的寰宇學(xué)說。四海的概念在戰(zhàn)國時期是普遍的,并不局限于某一區(qū)域。

《莊子》中有北海、南海?!肚f子·應(yīng)帝王》:“南海之帝為悠,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號物之?dāng)?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我們稱呼物種的數(shù)量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

人類遍布天下(所有)糧食生長的地方,車船通達(dá)的地方,個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員;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個人與萬物相比,不就像毫毛的末梢在馬的身上一樣嗎?

以上說明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rèn)識和作為是十分有限的。

采用了由大到小,層層剝筍的論證方法:

由“天地”到“四?!痹俚健爸袊?,這是一個由大到小的過程;由“萬物”到“人類”再到“個人”,又是一個由大到小的過程。

以上第三層,進(jìn)一步闡釋世間萬物大小、多少的相對性:四海和天地相比、中國和四海相比都是小的;人類和萬物比、個人和九州的天下人比也都是小的。

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

盡此矣!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所連續(xù)統(tǒng)治的,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慮的,賢才所操勞的,都在這小小的天下啊。

所以五帝、三皇、儒家、墨家所爭的,也不過是在這樣渺小范圍之中的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以辭讓它來博取名聲,孔丘以談?wù)撍鼇盹@示淵博,這就是他們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因?yàn)楹铀谋q而自我夸耀一樣嗎?”

《論語·述而》:“子貢曰:‘伯夷、叔齊何人也?’子曰:‘古之圣人也?!?‘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p>

針對其實(shí)就是與莊子同時代的孔子之流。這不難從文章看出。第一段河神反省說的那幾句話:“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闭墙韬由竦目谡f,孔子并非知識精英,比他淵博的人還有。第二段海神言說一開始就連用“井蛙”和“夏蟲”與“曲士”類比,諷刺“不可以語于道”;這里的“曲士”就不是一般的孤陋寡聞的人,而是指迂腐的讀書人,也就是跟從孔子的那幫儒生。這一段最后幾句“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更是點(diǎn)題之筆。五帝所統(tǒng)治的,三王所追求的,不正是儒家孜孜以求的嗎?孔子之流不是自以為是有“仁愛之心”的人嗎?不是自以為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圣賢嗎?可是在莊子看來,“仁人任士”不過和井蛙夏蟲一般的無知,像當(dāng)初河伯一樣的自大。莊子用來嘲諷孔子之流的思想,是一種相對主義,其基本觀點(diǎn)是大小多少都是相對的。從哲學(xué)上講,他認(rèn)為世界的本質(zhì)就是“無”,運(yùn)動是絕對的;這也就是他所謂的“道”。

以上第四層,推論可知,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皇、志士仁人所從事的事業(yè)都是小的;以此為據(jù),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

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北海若以自然之大、宇宙之無窮開導(dǎo)河伯,要開闊眼界,不可自滿。文章的主旨: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rèn)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莊子這樣的思想其積極意義在于: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思考空間,讓人在無限宇宙面前保持謙恭敬畏之心;站在無限的宇宙面前,無論他是帝王還是農(nóng)夫,都是一樣的渺小。這有利于人超越功名利祿的羈絆,提升人生境界。從為學(xué)上來講,在求知途上應(yīng)該始終保有一顆謙卑的心。藝術(shù)特色一寓理于意境描繪中第一,人物刻畫中寓理北海若與河伯的形象含有作者自況和學(xué)說思想對立面的影子。第二,景色描寫中寓理河流景色與大海景色的對照描寫中寓有認(rèn)識有限,知識無限的哲理。二巧用對比和比喻說理1通過援譬設(shè)喻的手段表達(dá)深微玄奧的哲理

用井蛙、夏蟲、曲士來比喻那些因?yàn)槭墉h(huán)境所限不能與之語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中國之在海內(nèi)、稊米之在大倉,萬物與人、九州與人、毫末之在于馬體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自我夸耀是愚蠢的。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淺顯化2對比:黃河的壯闊與北海的廣闊對比,河伯前后的神態(tài)、動作、認(rèn)識對比。前后認(rèn)識神情結(jié)果“不辯牛馬”對比黃河開闊“欣然自喜”揚(yáng)抑驕傲自滿“美盡在己”躊躇滿志“不見水端”北海壯闊“望洋興嘆”自嘆不如“貽笑大方”狂妄盲目——自大——自嘆三層遞式論證方法說理

層遞式:由小到大“百川——黃河——北?!斓睾K煨 ?/p>

由大到小“天地——四?!袊袊煨 薄叭f物——人類——個人個人渺小”

四排比和反問等修辭手法的運(yùn)用作者大量運(yùn)用排比和反詰句,而且連貫而下,造成文章滔滔莽莽的氣勢。

1、排比句: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計(jì)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jì)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

2、反問句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jì)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jì)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3、排比反問句計(jì)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jì)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五虛構(gòu)寓言闡述道理莊子散文善用寓言,本文就是一個生動的寓言故事。作者假托河伯與海若這兩個虛構(gòu)的人物對話展開說理,闡明觀點(diǎn)。海若是莊子思想觀點(diǎn)的化身,而河伯所代表的正是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diǎn)。

作者把抽象的哲學(xué)觀點(diǎn)寄寓于具體可感的寓言形象中,不直說道理,而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悟。富于藝術(shù)趣味。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貴有自知明謙受益,滿招損自大由于無知知恥近于勇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有比較才有鑒別《莊子》的寓言及其成就《莊子》一書大多是用“三言”的形式說理,即“卮言”、“重言”、“寓言”。其自說,“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必囱?,即出于無心、自然流露的語言(一說是矛盾之言),這種言語層出不窮,散漫流衍的把道理傳播開來,并能窮年無盡,永遠(yuǎn)流傳下去;重言即借重長者、尊者、名人的言語,,為使自己的道理為他人接受,托己說于長者、尊者、名人之言以自重(一說是增益之言);寓言就是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語?!扳叶〗馀!薄肚f子·養(yǎng)生主》無用之用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鼻f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鼻f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享之。豎子請?jiān)唬骸捌湟荒茗Q,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p>

“處于材與不材之間”,便是莊子的生存智慧。莊子小故事兩則庖丁解牛別人解牛用壞了無數(shù)刀,庖丁那把刀用了19年還像新的,沒有損壞,原因何在?因?yàn)樗私馀5慕Y(jié)構(gòu),知道哪里有縫隙。別人是劈,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職業(yè),因?yàn)榱私馊#ㄉ鐣?,所以他可以不損害自己(刀)。這故事告訴我們,生存是需要智慧的。莊周夢蝶

(物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洱R物論》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lán)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泌陽)人“鼓盆而歌”----《至樂》

鼓盆而歌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dú)何能無慨!”

子非魚--《秋水》

“知魚樂”之辯

本文以故事為載體,以莊子與惠子辯論的方式討論了一個命題,由莊子提出這一論題:莊子魚真快樂呵惠子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按你的邏輯,你不是我,怎

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對啊,我不是你,所以不知你怎

么知道魚快樂,那么你也不是魚,所

以你也不知道魚快樂,這不全了?你怎那么糊涂?你不是問我

“安知魚樂”嗎?說明你已知道我

是知魚快樂的,你不是明知故問

嗎?不過,我還是告訴你吧,我

是在濠河岸上知道魚快樂的。這里有什么問題嗎?

問題出在哪兒呢??井底之蛙

---《秋水》“邯鄲學(xué)步”《莊子·秋水》

文學(xué)上,《莊子》為先秦散文的杰出代表。先秦散文四大家中,孟文雄辯,荀文厚重,韓文峻刻,莊文汪洋,但四人境界不一樣。按馮友蘭的說法,荀、韓可稱為“功利境界”,孟可稱為“道德境界”,莊可稱為“天地境界”。

蘇東坡稱莊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昔吾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p>

魯迅先生稱莊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中,莫能先也?!濒斞赶壬Q《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同樣,《莊子》亦可稱為“文哲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