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職思政課_第1頁
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職思政課_第2頁
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職思政課_第3頁
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職思政課_第4頁
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職思政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職思政課[摘要]高職思政課與“四史”教育在理論依據和育人宗旨上是一致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渠道落實在思政課上,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理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理論依據、分析融入的價值意義、探索融入的路徑,有助于達成思政課的育人目標。[關鍵詞]“四史”教育;思政課;路徑教育大計關系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人才。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建設好思政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培育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職業(yè)素養(yǎng)。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能夠提升思政課育人目標。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理論依據思政課發(fā)揮著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和科學價值觀的功能,是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顯性課程。為了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建設體系實現(xiàn)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目的,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指示?!八氖贰笔屈h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統(tǒng)稱,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引導青年學生系統(tǒng)了解“四史”的發(fā)展脈絡,尤其是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蘊含著無盡的精神財富和榜樣力量。以宏觀的歷史視野認識“四史”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篳路藍縷到驚天動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的艱辛和不易,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養(yǎng)分。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的優(yōu)勢,理解新中國發(fā)展到今天的來之不易,堅定“四個自信”。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價值意義教育大計關系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人才。高職院校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教育的辦學立足點就是職業(yè)化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建設者,培育大國工匠的任務。思政課是高職課程體系中承擔著關于理想信念鑄魂育人的使命,發(fā)揮著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功能,是培育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理想信念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主要課程體系。推動落實“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有助于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八氖贰苯逃軌蛴行б龑嗄陮W生努力踐行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和學史力行。(一)鑒往知來,學史可以明理歷史以雄辯的事實證明中國沒有辜負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沒有辜負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fā)展更是開辟了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新途徑,豐富了人類社會歷史實踐活動。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學生的歷史知識有限,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增進學生對“四史”發(fā)展過程的深入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營養(yǎng)。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去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二)學史可以增信“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有助于青年學生搞清楚我國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明白歷史前進的方向和趨勢,系統(tǒng)地了解黨發(fā)展的脈絡。引導學生樹立唯物主義歷史觀,深刻明白我國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增強“四個自信”。引導青年學生從“四史”學習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賡續(x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爭做有為青年。(三)德為才帥,學史可以崇德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堂,恰當用歷史人物身上的道德品質融入思政課程教學中,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使思政課程的理論有了源頭活水,避免了枯燥的說教,能夠實現(xiàn)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第一顆扣子”的教學目標。提煉出“四史”中為國家發(fā)展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人物身上的美德和精神,從歷史故事中提煉美德教育素材,重點突出先進人物的美德與精神,倡導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道德品質[3]。(四)學史力行,促進知行合一一百多年的黨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蕩氣回腸的奮斗史,先輩英豪們以敢于犧牲、英勇奮斗的精神書寫了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黨史中蘊含著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和英勇的奮斗精神,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程,有利于培育激發(fā)青年學生奮進有為、矢志不渝的報國斗志。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堂,能夠實現(xiàn)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和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路徑(一)教師推動“四史”教育融入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高職思政課建設的保障就是教師隊伍。首先,配備足夠數量的思政教師是完成思政課教學任務的保障。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師資隊伍的建設,教育部明確提出:“高校要嚴格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辈糠指呗氃盒K颊n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與教育部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為了配齊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數量,高職院校加大對思政隊伍的建設力度,通過招聘引進、校內專崗、返聘高職稱退休教師、校領導干部下沉教學一線出任兼職思政課教師等多措并舉的方式,實現(xiàn)在數量上配齊思政課教師隊伍,保障教學質量。其次,教師的理論文化素養(yǎng)也是思政課建設目標達成的有力保證。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能力,借助國家構建的思政學習平臺如“周末理論大講堂”、骨干教師研修班、高校思政教師研修基地等,通過培訓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理論素養(yǎng);鼓勵倡導思政課教師提升學歷、完善思政課教師隊伍職稱評價機制,構建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思維新穎、視野開闊、師德師風嚴明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育。(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策略思政課程發(fā)揮著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和科學價值觀的功能,是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顯性課程,促進“四史”教育和思政課程的融合需要探索融入的相關內容和融入的方式問題。1.“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內容構建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需要積極構建能夠融合的相關內容。高職思政課程體系不同于普通高校,由于高職的學制體系限制,思政課程體系由三門課程構成,分別是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在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中天然的沒有近代史課程的優(yōu)勢,需要在這三門課程中探尋可以融合的相關內容。第一,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講述理想信念、中國精神、愛國主義部分內容時,深挖“四史”特別是黨史中涉及相關內容的故事,使理論學習與鮮活生動的黨史人物故事結合起來,理論有了源頭活水的支撐不再枯燥,提升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以情說理的過程中播種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感。第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理論成果的結晶,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史、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展開,脫離“四史”背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就無從開展。第三,形勢與政策課程時事性強,看似與“四史”的發(fā)展脈絡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然而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所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更加體現(xiàn)歷史視野審視和時代大潮推動,當下的時事隨著時間的推移變遷為歷史?!八氖贰苯逃谌胄蝿菖c政策課程,引導學生構建大歷史視野,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國際和國內經濟、政治的發(fā)展形勢,認清歷史發(fā)展趨勢,把握時展的大勢,堅定“四個自信”。2.用好“互聯(lián)網+”翻轉課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碧剿鳌八氖贰苯逃谌胨颊n堂,避免傳統(tǒng)教學以講授為主相對枯燥,需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式。要用好思政課堂這一鑄魂育人的主渠道,與時俱進采取“互聯(lián)網+”翻轉課堂,這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例如,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采取“學理論·唱紅歌”的方式將“四史”教育融入課堂。該課程一至四章,系統(tǒng)講述“毛澤東思想”部分的內容。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選取革命、建設年代與教材理論相關的紅歌,課下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互聯(lián)網查閱紅歌誕生的歷史背景,錄制小組唱誦的紅歌,以實踐作業(yè)的方式提交。課上教師講授相關部分的理論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樂于加入課堂中。運用“互聯(lián)網+”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既豐富了思政課教學實踐活動,又使思政課理論講授的內容有了堅實的事實根據,有理有據,“運用歷史中鮮活的故事,講清楚歷史邏輯和歷史規(guī)律,從而引導學生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5],理直氣壯上好新時代思政課。(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途徑“四史”教育內容以理論性為主,單一依靠教師教授的形式融入思政課學生興趣不大,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效果更加生動、鮮活,能彌補純理論講授型的不足。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內校外實踐活動來輔助“四史”教育課堂具有顯著的效果。1.組織開展校園教育活動實踐高職院校的學生理論基礎薄弱但活潑好動,實踐能力相對較強。這種特點導致學生偏重于喜歡實踐活動的教學方式,而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是校園,學生絕大多數時間是在校園中度過的。推動“四史”教育融入課堂,要利用好校園實踐活動和積極開拓第二課堂,學校黨團機構可以以黨在歷史上的重要紀念日為契機,宣傳利用好可以為學生營造學習“四史”特別是黨史的紅色理論文化背景,用紅色文化浸潤濡染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品格養(yǎng)成。如推動形成校黨委團委牽頭舉辦黨史知識競賽、社團舉辦以“四史”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四史”教育主題班會、利用線上媒介如微信公眾號等結合重大節(jié)日宣傳推動形成學習“四史”的校園氛圍。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將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行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2.拓展校外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真正做到“四史”教育入腦入心,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廣泛分布的“四史”教育資源。五百多年的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一百多年的黨史、七十多年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