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酸和堿常見的酸和堿-《常見的酸和堿》同步測試4_第1頁
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酸和堿常見的酸和堿-《常見的酸和堿》同步測試4_第2頁
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酸和堿常見的酸和堿-《常見的酸和堿》同步測試4_第3頁
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酸和堿常見的酸和堿-《常見的酸和堿》同步測試4_第4頁
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酸和堿常見的酸和堿-《常見的酸和堿》同步測試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課題1常見的酸和堿同步測試(第4課時)一、選擇題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酸能使酸堿指示劑顯示相同顏色 B氫氧化鈉溶液遇酚酞顯藍色C溶液導電是因為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電子 D鹽酸溶液能導電 考查目的:溶液的導電性。答案:D。解析:A項不同的酸堿指示劑變色不同,B項氫氧化鈉溶液能使酚酞變紅,C項溶液導電是因為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D項鹽酸溶液能導電。2下列操作中,不正確的是()A用膠頭滴管向試管中滴加液體時,把滴管伸入試管內B把氫氧化鈉固體放在天平左盤的玻璃器皿中稱量C在實驗室里制取CO2氣體時,應先檢查裝置氣密性D濃硫酸沾到皮膚上,要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考查目的:基本實

2、驗操作答案:A。解析:用膠頭滴管向試管中滴加液體時,為避免試劑被污染,膠頭滴管不能伸進試管也不能碰到試管壁,要在試管口上方12cm處豎直懸空滴加。3生活中常見的檸檬汁、番茄汁、酸奶等物質的水溶液都有一定的酸性,這是由于()A溶于水時生成了鹽酸 B水溶液中含有酸分子C組成中含有氫元素 D溶于水時,在水中解離產生了氫離子考查目的:酸性溶液的本質答案:D。解析:酸具有通性由于溶于水酸在水中電離生成氫離子。4下列各組物質的俗稱、類別、化學式對應完全正確的是()A干冰氧化物H2O B水銀混合物H2OAgC醋酸酸CH3COOH D石灰水堿CaCO3考查目的: 物質的俗稱、類別、化學式答案:C。解析:A項干

3、冰是CO2,B項水銀是純凈物是汞,石灰水是混合物,是氫氧化鈣的水溶液。5實驗室中的試劑常因與空氣中的一些成分作用而發(fā)生變化,下列對試劑在空氣中發(fā)生變化的分析不正確的是()A鐵粉生銹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和氧氣有關B氫氧化鈉潮解變質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關C氧化鈣的變質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關D濃鹽酸變稀與空氣中的水蒸氣有關考查目的:物質的變質答案:D。解析:D項濃鹽酸變稀是由于濃鹽酸有揮發(fā)性,揮發(fā)出氯化氫氣體。6酸和堿的組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A氧元素 B氫元素 C氮元素 D金屬元素考查目的: 酸和堿的物質構成答案:B。解析:酸在溶液中電離出氫離子,堿在溶液中電離出氫氧根離子,所以酸和堿都含氫

4、元素。7下列選項中括號內物質為雜質,右邊為除雜試劑,其中不合理的是()選項括號內為雜質除雜試劑A氫氧化鈣(氧化鈣)水B氧氣 (水蒸氣)濃硫酸C硫酸亞鐵溶液(硫酸銅)鐵粉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灼熱的氧化銅考查目的: 除雜的方法答案:D。解析:除雜的原則是能除掉雜質但不能引入新雜質,A項氧化鈣和水反應恰好生成氫氧化鈣,B項濃硫酸有吸水性并且不和氧氣反應,C項鐵粉能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亞鐵溶液和銅,生成的銅和過量的鐵粉可以過濾除去,D項氧化銅能除去一氧化碳但不能除去二氧化碳。8下列對化學知識的歸納不正確的是()A物質的俗名B物質的分類氫氧化鈉的俗名苛性鈉氧化鈣的俗名生石灰CH3COOH酸NH3H

5、2O堿C物質的物理性質D物質的鑒別干冰能升華氧化鈣加水放熱過氧化氫和水二氧化錳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二氧化碳考查目的: 物質的俗稱、鑒別、性質及其能發(fā)生的反應答案:C。解析:氧化鈣加水放熱是氧化鈣和水反應放熱,是物質的化學性質。9堿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不同的堿表現(xiàn)出一些共同的性質。下列關于Ba(OH)2性質的描述中不屬于堿的共同性質的是()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色 B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水 C能與Na2S04溶液反應生成BaS04沉淀 D能與CO2反應生成水考查目的: 從離子角度分析堿的化學性質答案:C。解析:堿的通性包括:能使酸堿指示劑變色,能和酸反應生成鹽和水,能和某些非金屬氧化物生成鹽和水,

6、能和某些鹽反應生成鹽和堿,這是由于堿在水中電離生成氫離子,C項與Na2S04溶液反應生成BaS04沉淀這是鋇離子的性質,例如氯化鋇溶液和硝酸鋇溶液都可以與Na2S04溶液反應生成BaS04沉淀。10為除去下列物質中的雜質(括號內是雜質),下列操作方法正確的是()選項物質操作方法AFe(Fe2O3)加入過量稀鹽酸,充分反應后過濾BCa0粉末(CaCO3粉末)加足量的水,充分攪拌后過濾CNaOH溶液Ca(OH)2溶液通入過量CO2氣體,充分反應后過濾DCuSO4溶液(硫酸)加入過量Cu0粉末,加熱,充分反應后過濾考查目的: 除雜的試劑選擇和操作方法答案:D。解析:A項稀鹽酸既可以和鐵反應也可以和氧

7、化鐵反應,B項加入水能和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鈣,C項二氧化碳氣體和氫氧化鈉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都能反應,D項加入氧化銅可以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能除去氧化銅并且不產生其他新雜質。二、填空題11學習氫氧化鈉的性質之后,知道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H2O、Na、OH,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某科技小組想進一步探究是哪一種粒子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提出猜想猜想:可能是H2O ; 猜想:可能是Na;猜想:可能是OH。實驗驗證實驗操作實驗現(xiàn)象結論用試管取少量蒸餾水,滴入1-2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試管內溶液仍為無色水分子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用試管取少量氯化鈉溶液,滴入1-2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 用試管取少量氫

8、氧化鈉溶液,滴入1-2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 討論反思有同學認為猜想不需要實驗驗證就可以排除,你認為該同學的理由是 ??疾槟康模?從微粒構成了解物質的性質,應用控制變量探究實驗的思路。答案:試管內溶液仍為無色 Na不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色試管內溶液變?yōu)榧t色 OH-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色無色酚酞試溶液中有水,不能使其變色,所以可以直接排除。解析: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H2O、Na、OH,三步實驗操作分別驗證三種粒子到底是哪種使酚酞變紅。以實驗為例,用試管取少量氯化鈉溶液,滴入1-2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氯化鈉溶液和氫氧化鈉的共同點是都有水分子和鈉離子,第一步已經(jīng)證明不是水分子,那么這一步目的就是為了研

9、究是否是鈉離子。12(2023年瀘州市)甲同學為了區(qū)別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溶液,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四組實驗方案。(1)其中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2)在C組實驗中發(fā)生的化學方程式為 (3)實驗結束后,甲同學將A、C組四支試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變渾濁,該現(xiàn)象說明有 物質生成(填化學式),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紅色。 (4)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紅色,說明溶液呈堿性。使溶液呈堿性的物質是什么呢?甲同學進一步推測:溶液中呈堿性的物質可能是碳酸鈉、氫氧化鈣和 三種物質中的一種,或是三種物質兩兩混合組成的混合物。(5)為了驗證推測,甲同學查閱資料,獲悉氯化鋇溶液呈中性,并設計如下實驗加以驗證。請根據(jù)要求完

10、成下列空白:實驗內容預測現(xiàn)象結論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層溶液于試管中,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靜置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無色物質是碳酸鈉若無沉淀生成,溶液呈紅色物質是氫氧化鈣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紅色 (6)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第部驗證的結論不嚴密,原因是 ??疾槟康模?堿的化學性質答案:(1)C、D(2)Ca(OH)2Na2CO3CaCO32NaOH(3)CaCO3 (4)NaOH(5)物質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6)氫氧化鈉溶液也顯堿性,還可能是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混合物。解析:(1)根據(jù)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性質可以知道,它們都能夠和稀鹽酸反應且都沒有現(xiàn)象,都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氫氧化鈉不能和碳酸鈉反應,但是氫氧化鈣可以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都能和二氧化碳反應,但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沒有明顯現(xiàn)象,所以能搞實現(xiàn)目的的實驗為C和D;(2)C組中發(fā)生的反應為氫氧化鈣和碳酸鈉的反應,該反應生成了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NaCO3CaCO32NaOH;(3)根據(jù)題意生成的白色沉淀只能是碳酸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