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試解_第1頁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試解_第2頁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試解_第3頁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試解_第4頁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試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紅綻雨肥梅”試解當前位置:站首頁 學術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宋遼金文學研究“綠垂風折筍, 紅綻雨肥梅”試解兼論宋人以考據(jù)解詩之弊劉重喜引言程千帆先生在杜詩鏡銓批抄卷二批 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第五首“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二句云:此游在夏,諸篇所寫,皆夏景也。獨此二句闌入春景,其故何哉?弟子質疑,竟莫能答,甚愧。杜詩鏡銓卷二重游何氏五首(以下簡稱后游)引朱(鶴齡 )注云: “前詩 (按指 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云 千章夏木清,后詩云春風啜茗時,蓋前游在夏,后游在明年之春也。 ”的確,在全是描寫夏天的詩中,忽然出現(xiàn)了“梅” “筍”一類春天的景物,是非常突兀奇怪的現(xiàn)象。這是杜詩中出現(xiàn)的季節(jié)與景

2、物之間互相矛盾 的一個問題,不能不令人質疑。本文即嘗試著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十二月一日詩中出現(xiàn)的季節(jié)與景物之矛盾杜詩中出現(xiàn)的季節(jié)與景物之間的矛盾,這一問題歷來很少被人注意,無獨有偶,在清人何曰愈(1793-1872)退庵詩話卷十中也出現(xiàn)過類似的疑問:老杜十二月一日詩云: “即看燕子入山扉,豈有黃鸝歷翠微?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春來準擬開懷久,老去親知見面稀。他日一杯難強進,重嗟筋力故山違?!?詩中言“燕”, 言“鶯” , 言“桃花” ,言“柳絮”,皆春景也。余意十二月正當嚴寒之候,水澤腹堅,百蟲皆蟄,萬木凋零,安得鶯、燕及桃花、柳絮耶?即嶺南氣候常暖(今按何曰愈本人即是香山人,今廣東

3、省中山市人),而桃花必待正、二月始開,燕須春社前后始至,柳絮亦三月而后見,至于北地則更遲矣。公于詩律最細,必不爾爾,當是刻本誤書題目耳。最終,何氏將這首詩中出現(xiàn)的冬令(十二月)與春景(燕、鶯、桃花、柳絮)之間矛盾歸結為“刻本誤書題目”。這個解釋是否說得通呢?為了 分析的方便,我們還是將原詩十二月一日三首抄在下面:今朝臘月春意動, 一聲何處送書雁, 未將梅蕊驚愁眼, 明光起草人所羨, 寒輕市上山煙碧, 負鹽出井此溪女, 新亭舉目風景切, 春花不愁不爛漫, 即看燕子入山扉, 短短桃花臨水岸, 春來準擬開懷久, 云安縣前江可憐。 百丈誰家上水船。 要取楸花媚遠天。 肺病幾時朝日邊。 日滿樓前江霧黃。

4、 打鼓發(fā)船何郡郎。 茂陵著書消渴長。 楚客唯聽棹相將。 豈有黃鵬歷翠微。 輕輕柳絮點人衣。 老去殺知見面稀。他日一杯難強進,重嗟筋力故山違。首先我們看到,這三首詩最早便已收錄在宋本杜工部集中,題即為十二月一日三首,編在卷十四“近體詩一百首,行過戎渝州居云安夔州時作”之內(nèi)。清代的仇兆鰲杜詩詳注將其編在永泰元年冬云安時作。宋本杜工部集是現(xiàn)存最早也是最可靠的杜集刻本,何曰愈認為“刻本誤書題目”顯然是沒有版本依據(jù)的。那么, 如何氏所疑,詩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冬季和春景之間的矛盾呢?其實,這個問題倒是比較容易回答的:此當與杜甫連章詩的特點有關。十二月一日三首是一組連章詩。杜甫非常重視連章詩的寫作技法,并且在章

5、法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各章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變化,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的整體。這首詩也不例外,雖然詩題是“十二月三日”,但第一章首句“今年臘月春意動”,一上來便點出了“春意”二字,以下三章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是扣住此二字來立意的 (在章法上古人謂之“領起全篇”或“開出全篇”)。第三章前四句“即看燕子入山扉,豈有黃鸝歷翠微。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從此詩的章法來看,是第五句“春來準擬開懷久”和第七句“他日一杯難強進”的倒敘,表明上面四句是“春來準擬”之詞。何氏卻仍如八股文點題之法,徑將這四句歸為“十二月” “嚴寒之候”的景物,是不明此詩之章法。同時“春來”二字也挽合了第一章首句的“春意

6、”二字,從而形成一個意義完整的連章結構。因此,何氏這個觀點,無論從文獻版本,還是從詩歌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認為題目出現(xiàn)了問題,或認為詩中(第三章 )出現(xiàn)了季節(jié)和景物之間的矛盾這兩個觀點都是不正確的。但同是連章詩,我們分析十二月一日三首中出現(xiàn)季節(jié)與景物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卻不適于用來解決上面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以下簡稱前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因為第五首“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 (以下簡稱“綠垂”)二句的描寫,從上下文的章法看,既沒有來路,也沒有去路,確實像是老杜親眼所見的當下景物。“梅”系指“楊梅”錢鐘書與吳世昌兩位先生也曾注意并熱烈地討論過這一問題。據(jù)吳世昌與錢鐘書書:, 足下乃謂古人詩句不足以證史

7、實,并舉杜甫五月詩 “紅綻雨肥梅”為證,蓋兄以“梅”為梅花。弟則倉卒中但憶周邦彥“夏日溧水作”滿庭芳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正用杜詩,而以“梅”為梅子。足下深不以為然,以為“紅綻”顯指梅花,以證杜甫之誤。然美成此句明言梅子,殆不可易。即不明言,如范石湖之“梅肥朝雨細,茶老暮煙寒”亦指初夏梅子,其語亦本杜詩??芍稳肆私獯司?,從不以此“梅”字為梅花也。因檢杜集,其原詩題為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兄謂“五月詩”想系誤記)。兄所引句見于第五首。其第二首有“千章夏木清”,明為夏日作。又云: “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周詞“風老鶯雛”之語,正受此二句暗示。仇兆鰲釋此詩中兩聯(lián):“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

8、。銀甲彈箏用,金魚換酒來”,謂“烹筍摘梅, 園中佳品;彈箏換酒,將軍豪興”。 仇云 “摘梅” , 明是梅子。若梅花則應言“折”、言“采”矣。蓋花則言折言采,果則言摘也。言“佳品”,正謂食品,若梅花則稱清供矣。仇注乃以三四兩句為蔬果,五六兩句為樂與酒,是深得杜詩章法之言。足下第以梅子不應言“紅綻” ,遂以杜老為用錯。實則一切果子皆由青而黃、黃久則紅,紅久則紫;梅亦非例外。, 杜老此詩下文又言“荷葉” “絺衣” ,明是夏天作,當不至糊涂得以為夏天竟開梅花?!敖俏逶侣洌坊?”,指樂調,與此無涉。)亦不得謂不僅杜老一人,連周邦彥、范成大亦隨之一并錯誤也。仇注第八首末又有箋云: “諸章言鮮鯽、香芹,

9、言綠筍、紅梅,言生菜、食單, ”上以魚芹對舉,下以筍梅對舉,知四者皆食品,不可能在 “筍” 下接以非食非果之梅花也。以足下瞻博,故不憚縷述所見,以求教正。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二人的分歧所在。錢先生認為“梅”指“梅花” ,并認定是杜甫誤用;而吳先生則認同仇兆鰲杜詩詳注的看法,又引宋人范成大、周邦彥詩詞中的用例為證,認為“梅”當指“梅子”。因此,這一問題爭論的焦點即在詩中“梅”系何指?下面我們就先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首先,從“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銀甲彈箏用,金魚換酒來”四句出處來看,實本自于被老杜稱為“清新庾開府”(杜詩詳注卷一春日憶李白)庾信的春賦 “新芽竹筍,細核楊梅。綠珠捧琴

10、至,文君送酒來”四句。清人倪璠注引沈瑩臨海異物志曰: “楊梅大如彈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時似梅,其味甜酸。 ”則“梅”當是“楊梅”,指梅實而言的。其次, “紅綻雨肥梅”, “肥”字歷來為人所稱道,其實此字乃本自于乃祖杜審言都尉山亭一詩。清人熊榮譚詩管見已經(jīng)指出:工部“紅綻雨肥梅”, “肥”字新穎,亦本乃祖審言“枝亞果新肥”脫杜審言 都尉山亭詩云: “紫藤縈葛藟, 綠刺罥薔薇。下釣看魚躍,探巢畏鳥飛。葉蔬荷已晚,枝亞果新肥。勝跡都無限,只應伴月歸。 ”其中, “枝亞果新肥”一句,是說由于樹上果實碩大,把樹枝墜得很低。可見, “肥梅”的“肥”字也應該是用來形容果實即梅實的。第三,如果以杜證杜的話,

11、杜甫絕句四首(此詩當作于4 月,第二首“因驚四月雨聲寒”句可證 )第一首: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11)這里亦出現(xiàn) “梅”“筍”二物,其中梅熟可吃,這里的梅顯然是指梅實而言的。第四,錢先生以為“紅綻”二字顯指梅花,檢杜詩中“綻”字用例從未涉及梅花。顯然,認為“綻”字只可系于梅花,在杜集中是沒有根據(jù)的。雖然,杜詩中用“梅”字之例的確多指梅花 (12),但是從上面“紅綻雨肥梅”的出處和杜詩用字來看,我們可以說“綠垂”二句中“梅”“楊梅” , 而不是 “梅花” , 當然也不該是吳先生所說的 “梅子”(13)“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是初夏的景物梅指楊

12、梅,夏五月,果實成熟時變?yōu)榧t色。本草綱目卷三十“楊梅,生青熟紅,肉在核上,無皮殼,四月、五月采之。, 時珍曰:樹葉如龍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開花結實,形如楮實子,五月熟,有紅、白、紫三種”云云(14)及上引臨海異物志可證。至于筍,名目繁多,除“春筍” “冬筍”之外,還有“夏筍”。如張衡南都賦云: “酸甜滋味,百種千名。春茆夏筍,秋韭冬菁。 ” (15)比杜甫略晚的唐人方干山中詩: “窗竹未抽今夏筍,庭梅曾試當年花。 ” (全唐詩卷八百八十五)陸游初夏: “筍生遮狹徑,溪漲入疏籬。漸及分秧候,還當煮繭時。雨昏雞共懶,米盡鼠同饑。村巷無來客,清羸只自知?!?(16)皆可為證。杜詩中用“(竹)筍

13、”共七例,其中“冬筍”兩例:發(fā)秦州: “密竹復冬筍,清池可方舟。”奉賀陽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鄧國太夫人: “遠傳冬筍味,更覺彩衣春?!?“春筍”三例:一、 三絕句: “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二、 絕句漫興九首第七首: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其第四首“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二句可證此詩作于春天 )三、 絕句六首: “舍下筍穿壁,庭中藤刺檐。”(黃鶴、仇注皆定為廣德二年春作)其他二例當為夏筍。第一例,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 “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倍旁娫斪⒕硎⒃疲?“黃鶴依舊次,編在廣德元年夏作。”第二例,就是上文提到的絕句四首第一首:堂西

14、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此詩因第三首有“因驚四月雨聲寒”之句,故當作于夏 4 月。另外,如果我們將“綠垂風折筍, 紅綻雨肥梅”二句與這首絕句做一對比的話,發(fā)現(xiàn)兩首詩中都出現(xiàn)“筍”和“梅”兩種景物,從描寫來看亦非常接近。既然絕句四首這一組詩作于4 月,那么以杜證杜,我們認為但從 “綠垂風折筍”來看, 此詩也當作于4 月, 應是初夏的景物。因此,從“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兩句詩來看,其所描寫的當是初夏四五月時的景致。前游十首作于初夏但就前游的寫作時節(jié)問題,自宋代以來的杜詩注家就一直存有爭議。我們首先看到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一“夏日類”中便選錄了前游的第五首:本

15、十首,選其一。第二首云: “百頃風潭上,千章夏木清。 ”此十首皆夏日詩也。, 今以切于夏日,特取此第五首。又 重游 五首有云:“春風啜茗時。 ”當作“熏風”,蓋皆夏日所作詩,安得總云“春風”乎? (17)明王嗣奭杜臆卷一重過何氏五首其三引趙汸注:趙子常云: “兩游皆當夏月, 春 必 薰 字之誤。 ” 用修亦定為 薰,但與 落日 不相應, 余以為當作 清, 清 與 春 音近而訛也。(18)方、 趙、 王三注有一共同點,都認為前、后兩游皆為同一年夏季所作, 以至于將 后游 中出現(xiàn)的 “春風” 認為是 “薰風” 或 “清風” 之誤。今檢宋本杜工部集卷九即先后收錄了這兩首詩,而后游即作“春風” ,并無

16、異文。由此可證方、趙、王三家在校勘上沒有任何版本上依據(jù),將二詩皆歸為同一夏月所作是不正確的。其次,我們看宋人趙次公的意見:此詩十篇,蓋春末夏初之作。有曰“千章夏木清”,有曰“茵陳春藕香” , 有曰 “醉把青荷葉”; 有曰巢鶯,曰肥梅; 有言芹、 言筍也。 (19)次公主要依據(jù)前游第二首“千章夏木清”以及第七首“茵蔯春藕香”二句帶出的“夏” “春”二字,以及一些景物,斷定為春末夏初之作,實際上也不準確。 “棘樹寒云色,茵蔯春藕香”首聯(lián)對起, 杜詩鏡銓卷二注引本草云: “茵蔯,蒿類,經(jīng)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云。李時珍曰:氣芳烈,昔人多蒔為蔬。 ”因此,二句的意思應釋為:棘樹有寒云之色,茵蔯有春藕

17、之香。所以這里的“春”字與“寒云”之“寒”字同,應是虛指,與“千章夏木清”的“夏”字實指夏季不同。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三節(jié)引宋黃鶴注云:前詩云“千章夏木清”,是初夏景物。又云“春風啜茗時”, 則是春作。前既以為天寶十二載作,則此當是十三載春也。其實,“千章夏木清”及“春風啜茗時”已將前、后二游的季節(jié)交代 得很清楚了,方、趙、王三人認為二游作于同一季節(jié),顯然是錯誤的。 黃鶴將此詩定為天寶十二載初夏所作,此條較次公注云“春末夏初之 作”在考證時節(jié)上更為精審,我們認為黃鶴的分析是合理的,后來朱 注、仇注、浦注、楊注亦皆取此說。因此,從上面分析來看,“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二句,是描寫 初夏四五月份的景

18、物,這與此詩系于“初夏”是十分吻合的。二者之 間并不存在季節(jié)與景物之間的矛盾。五、“綠垂”二句:描寫夏天的景物卻用了春天的典故但是,在“綠垂”二句中間出現(xiàn)矛盾的或許應該是杜詩的用典問題。 也就是說全詩寫的是初夏的景物,但老杜卻在描寫夏天的景物中使用 了描寫春天的典故。我們從上文提到過的 “綠垂” 二句本自于庾信的春賦 “新芽竹筍,細核楊梅”來看, 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這是否屬于老杜的誤用呢?這是由此二句產(chǎn)生出來的另一個問題。這一問題,和杜甫社日兩篇詩中“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二句中存在的用典問題頗有相似之處?!吧邢搿?二句的用典是杜詩學史上的一則公案。這則公案是從宋人開始的,最先提出這一問題

19、的大概是王直方詩話:老杜有 社日兩篇, 其一曰: “尚想東方朔, 詼諧割肉歸。” 然而 漢書所載事乃伏日。(20)在王直方看來,老杜的社日兩篇作于秋季,而詩中所用東方朔割肉之事卻發(fā)生在伏日(夏季),與秋社無關,造成了用典的失誤。但是宋人姚寬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杜甫用典并未失誤,西溪叢語卷上:杜甫詩: “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 ”社日用伏日事,蘇、黃皆以為誤也(21)。 史記年表 :秦德公二年始作伏祠,社乃同日。至漢方有春、秋二社,與伏分也。(22)九家集注杜詩卷三十引鮑(彪 )亦云:案十二諸侯年表:秦德公二年,始用伏日祠社,磔狗四門。則祠社用伏日矣。此詩用伏日事何疑?(23)故而,之后的杜詩

20、注家,如錢謙益、仇兆鰲、吳景旭、楊倫諸人為此詩作注時不僅將漢書東方朔割肉事注出,又引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秦德公伏日作社之事,皆是以姚寬西溪叢語之說為正解。今案東方朔事本出于漢書東方朔傳云:久之,伏日,詔賜從官肉。大官丞日晏不來,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曰: “伏日當蚤歸,請受賜。 ”即懷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 “昨賜肉,不待詔,以劍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謝。上曰: “先生起自責也。 ”朔再拜曰: “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割肉,壹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 上笑曰: “使先生自責,乃反自譽! ”復賜酒一石,肉百斤,歸遺細君。 (24)“伏日” 如顏師古

21、所云: “三伏之日也。 ” 意即夏天。雖然眾家所引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云乃可證“古者止有春社,秦德公二年始用伏社為秋社,, 至漢方有春、秋二社,與伏分也”(杜詩鏡銓卷十七 ),但杜甫此句出典明顯是用漢書東方朔事,至于諸家考證“伏日”與“社日”關系的問題,對我們理解詩意是沒有妨礙的。還是趙次公的看法比較通達:世有 王立之詩話者, 云老杜 社日兩篇, 其一曰: “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然漢書所載朔事,乃伏日也。立之之意,遂指杜公以伏日事為社日,微言其誤矣。是不知杜公之語以為:若使東方朔當此日而分肉,想見其亦一詼諧而先割肉以歸,不亦善使事乎?(25)在次公看來,老杜此典用意無非僅在于東方朔割肉而歸

22、這一詼諧之事,從而表現(xiàn)出詩人一種詼諧幽默的情趣,而這種情趣與東方朔割肉之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是沒有任何關系的。王氏所疑而不當疑,那么由此而引起的姚寬等人一些爭論也就實沒有必要了。如同王直方認為杜甫誤用典故,詩人玉屑卷七“失事實”條與此也相類似:杜牧華清宮詩云: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尤膾炙人口。據(jù)唐紀 :明皇以十月幸驪山,至春即還宮,是未嘗六月在驪山也。然荔枝盛暑方熟,詞意雖美,而失事實。(遁齋閑覽)(26)經(jīng)遁齋閑覽考證,認為杜牧用典“失事實”,同樣是因為詩句中出現(xiàn)的描寫與其在用事的季節(jié)上出現(xiàn)了矛盾。同樣, 這一問題又引起了一番爭論。有考證確是有誤

23、的,如王觀國(27)等人;也有通過考證堅持認為無誤的,如程大昌等人。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注引程氏考古編云:“長安回望繡成堆”云云,說者非之,謂明皇帝以十月幸華清,涉春輒回,是荔枝熟時,未嘗在驪山。然咸通中有袁郊者作甘澤謠載許云封所得荔枝香笛曲曰:天寶十四載六月一日,貴妃誕辰,駕幸驪山, 命小部音聲,奏樂長生殿,進新曲, 未有名, 會南海獻荔枝,因名 荔枝香。 開元遺事: 帝與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而白樂天長恨歌亦言“七月七日長生殿”,則知杜牧之詩, 乃當時傳信語也。世人但見 唐史 所載,遽以傳聞而疑傳信,最不可也。(28)小杜的這首華清宮詩和社日兩篇一樣,首先要表達的當然是詩人眼前的所見

24、所感;而這種觀感的情形,文心雕龍神思所謂“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29)是也,而詩中用典也只不過是有助詩人“神思”的一種藝術手段而已;詩人運用的典故也絕不會是它的全部意義所在,否則,思想完全被束縛在古人的用字或用事之中,又怎能成為表達詩人個人情感的需要呢?華清宮詩取獻荔枝事亦何嘗不是?牧之只是取此典故的一般意義,亦正如詩林廣記引疊山詩話所云: “明皇致遠物以悅婦人,窮人力、絕人命有所不顧,如之何不亡?”(30)而這也正好切合此詩所要表達的主旨,可謂得詩人言外之意了。至于以上諸人所作考證時間上荔枝成熟與否,或地理上是否為南海所獻,與詩意何涉?反而如畫蛇添足

25、,有害于對詩意的理解和欣賞。(31)“使事不為事使”和“詩以意為主”結合上面的兩例,我們可以看到宋人論詩在用典問題上的一種態(tài)度。而這一態(tài)度,看似對詩意探究得頗深,實際上這種做法卻非常有礙于對詩的理解。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李、杜所以稱大家者,無意之詩,十不得一二也。煙云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若齊梁綺語,宋人摶合成句之出處,(原注: 宋人論詩,字字求出處。)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發(fā),此之謂小家數(shù),總在圈繢中求活計也。(32)此之謂小家數(shù),總在圈繢中求活計也。寥寥數(shù)語,切中宋人為詩之弊。宋人有所謂的“以才學為詩”(3

26、3),其實宋人論詩也多以學問,如名物的考證,字句的出處皆是,這一現(xiàn)象在宋人詩話和筆記中是經(jīng)??梢砸姷降?。一方面,通過名物訓詁,考證字句出處,誠然有助于讀者對詩意感受的豐富、體會的深刻;但是另一方面,求之過深則過猶不及,過分地追求詩句之出處,對詩意的理解反而產(chǎn)生支離和滯礙,不能恤作者感情之所興發(fā),得作者言外之意,只會給讀者造成一種“死于句下”的誤導。不過,宋人在探討用典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見解,如詩人玉屑卷七“使事不為事使”條引蔡寬夫詩話云:荊公嘗云:詩家病使事太多,蓋皆取其與題合者類之,如此乃是編事,雖工何益!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發(fā)明,變態(tài)錯出,則用事雖多,亦何所妨!, 安祿山之亂,哥舒翰與

27、賊將崔乾祐戰(zhàn)潼關,見黃旗軍數(shù)百隊,官軍以為賊,賊以為官軍,相持久之,忽不知所在。是日,昭陵奏陵內(nèi)前石馬皆汗流。子美詩所謂“玉衣晨自舉,鐵馬汗常趨”蓋記此事也。, 若子美,所謂不為事使者也。此事也。又同卷“誠齋論使事法”條所謂“詩家借用古人語而不用其意,最為妙法” ; “陵陽論用事”條所謂“使事要事自我使,不可反為事使”,皆為詩中用典之妙論。而前人這些對用典的意見,其根本的出發(fā)點還是一個詩歌中的立意問題。王夫之所謂“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一語,非常明確地揭示出了詩歌命意和遣詞造句之關系:詩當以立意為主。實際上, 姜齋此論也是繼承了中國古代詩論中注重立意的傳統(tǒng)。以下略舉數(shù)例,以見這一詩論傳

28、統(tǒng)之一斑。舊題王昌齡撰詩格卷上“論文意”條略云: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調。用意于古人之上,則天地之境,洞焉可觀。(34)五代徐夤撰雅道機要 “敘搜覓意”條略云:未得句,先須令意在象前,象生意后,斯為上手矣。不得一向只構物象,屬對全無意味。(35)宋代的詩論家亦非常重視立意(36),劉攽中山詩話云: TOC o 1-5 h z 詩以意為主,文詞次之。或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37)惠洪冷齋夜話卷三云:古之人意有所至,則見于情,詩句蓋其愚也。(38)用典,也只是詩人遣詞造句的一種藝術手法而已,因此,我們論詩首要討論的不應如一班宋代學人從考訂詩

29、句的用典出發(fā); “意猶帥也”,而應該“擒賊先擒王”(杜詩詳注卷二前出塞九首其六),從詩歌的立意角度來提綱挈領,畢竟優(yōu)秀的詩歌都是詩人“興到神會”(39)的產(chǎn)物?!熬G垂”二句解意由上文的分析可見, “綠垂”二句與社日兩篇和華清宮詩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確非常相似。因此,我們討論這兩句詩中出現(xiàn)的“描寫夏天的景物中使用了描寫春天的典故”這一問題,也可以借鑒分析以 上兩首詩的思路。下面我們就從用典與詩意關系的角度對“綠垂”二句作具體的分析。我們先看這兩句的意思是什么。欲解二句之意,應先明其句法。值得一提的是這二句詩的句法較為特別,古人稱其為倒句法(40)。趙次公趙次公詩先后解輯校甲帙卷二云:上句義言風折筍垂綠

30、,下言雨肥梅綻紅,句法以倒言為老健。清人吳見思,近人李詳?shù)热私酝?41)。張永言先生分析杜甫秋興八首中“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二句說: “兩句都是名詞謂語句,即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等于說此香稻乃鸚鵡啄余之粒,此碧梧乃鳳凰棲老之枝,極言其名貴,不同尋常。因為這樣的詩句中不宜用判斷詞,所以只能采取這種句式。 ”又注云: “比較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五: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等于說此綠而垂者乃風所折之筍,此紅而綻者乃雨所肥之梅,而不是風折筍垂綠,雨肥梅綻紅。 ” (42)張先生從現(xiàn)代語法學的角度,得出的這兩句詩之原意甚是。結合上文的考證, “綠垂”二句的意思也就更為明

31、了:此綠而垂者乃風所折之竹筍,此紅而綻者乃雨所肥之楊梅。明白二句之意后,再來看其與用典之關系。如論者所云“肥”字用得固然“新穎”,但其中“垂” “綻”二字用得也非常精到,精到之處在于它們非常生動鮮明地刻畫出了竹筍和楊梅在夏季中所具有的獨特的景物特征。而庾信春賦 “新芽竹筍,細核楊梅”二句,一個“新”字和一個“細”字,把二物生長在春季的特點體貼得又何其入微!高超的藝術家即使是在同一題材的處理上也會爭奇斗艷,炫人眼目。老杜“綠垂”二句雖然本于庾信,但在描寫竹筍和楊梅這樣相同的景物上,一個是典型的夏景,一個卻是典型的春景,有著截然的不同。而相同的,則是偉大的詩人們千錘百煉的藝術加工和“語不驚人死不休

32、”的藝術追求。由此可見,老杜“綠垂”二句雖然用了庾信春賦 “新芽竹筍,細核楊梅”的典故, 但并未局限于典故本身之意,也與典故的季節(jié)問題沒有任何的關系。這個問題,老杜熟精庾信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應該是非常清醒的。而老杜在煉字和造句上所造就的藝術效果和用典的關系,就是古人所謂的 “詩以立意為主”和 “使事不為事使”。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有人謂之“大手筆”(43)亦無不可。結論綜上所述,最后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綠垂風折筍, 紅綻雨肥梅”二句當本自庾信春賦 “新芽竹筍,細核楊梅”而來。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出處,為我們理解詩句的原意(如“梅”指楊梅)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探究出處固然可以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3、,但是如果引經(jīng)據(jù)典過分地追求典故本身的意義所在,反而會有礙于對詩意的理解。錢謙益批評杜詩注家,一曰: “少陵間代英靈, 目空終古,佔畢儒生,眼如針孔,尋撦字句,割剝章段,鉆研不出故紙,拈放皆成死句,旨趣滯膠,文義違反。 ”又曰: “鼷鼠之食牛角也,其嚙愈專,其入愈深,其窮而無出也滋甚。” (44)雖然語調過厲,然而也確實指出了以學問、考據(jù)說詩的弊端?!緟⒖嘉墨I】注釋程千帆、莫礪鋒、張宏生:被開拓的詩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第242 頁。楊倫:杜詩鏡銓,中華書局1998 年版。今按此條楊倫所引清初朱 (鶴齡)注實本于宋人黃鶴補注杜詩之說,詳后。何曰愈:退庵詩話,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

34、998 年版, 第 218 頁。張元濟輯:宋本杜工部集卷十四,續(xù)古逸叢書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2001 年版。仇本引(黃 )鶴注:“永泰元年秋,公至云安,是冬在云安作。明年春晚, 遷居夔州?!?仇兆鰲: 杜詩詳注卷十四, 中華書局1995年版。這如同杜甫的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七月六日苦炎熱,對食暫餐還不能。每愁夜中自足蝎,況乃秋后轉多蠅。束帶發(fā)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蹋層冰?!?(杜詩詳注卷六 )詩雖作于早秋,中間卻出現(xiàn)了 “層冰” 一樣, 都是欲擬想象之詞。這一點應是容易理解的。吳世昌:羅音室學術論著第三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年版,第 435-436 頁

35、。庾信撰,倪璠注, 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卷一, 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6 頁。清嘉慶七年(1802)刊本。全唐詩卷六十二,中華書局1985 年版,第735 頁。(11)宋本杜工部集卷十三。(12)如杜甫詩至后“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十二月一日三首 “未將梅蕊驚愁眼,要取楸花媚遠天”, 立春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 白帝樓 “去年梅柳意,還欲攪邊心”,小至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送孟十二倉曹赴東京選 “秋風楚竹冷,夜雪鞏梅春”, 將別巫峽贈南卿兄瀼西果園四十畝 “雪籬梅可折,

36、 風榭柳微舒”, 江梅“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 留別公安太易沙門 “沙村白雪仍含凍,江縣紅梅已放春” ,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雪岸叢梅發(fā),春泥百草生”, 早花“盈盈當雪杏,艷艷待春梅”, 柳邊 “只道梅花發(fā),那知柳亦新”等詩句中的“梅”皆是指梅花而言的。(13)吳氏根據(jù)仇兆鰲的說法認為是“梅子”不準確,梅子與楊梅實為二物。而稍晚于仇氏的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三釋此二句云: “是已初夏, 紅綻 當指梅實。實初綻時,多有帶紅色者?!?也未明確 “梅”系指“楊梅”,皆由不明二句出處的緣故。中華書局2000 年版,第384 頁。(14)李時珍:本草綱目, 中華醫(yī)書集成本, 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

37、1367 頁。(15)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16)陸游著,錢仲聯(lián)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1760 頁。(17)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393 頁。(18)王嗣奭:杜臆 ,中華書局1963 年版,第25 頁。(19)杜甫撰,趙次公注,林繼中輯校: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第42 頁。(20)阮閱編,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卷三十正訛門引,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年版,第313 頁。(21)檢現(xiàn)存有關蘇軾和黃庭堅的文獻,蘇、黃并無此語,姚寬或屬誤記,上引

38、王直方詩話當是此問題的首先提出者。(22)姚寬撰,孔凡禮點校:西溪叢語卷上,中華書局1997 年版,第 63 頁。(23)郭知達編:九家集注杜詩,清刻本。(24)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846 頁。(25)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校,第 1060頁。(26)魏慶之編,王仲聞??保涸娙擞裥?, 上海中華書局,第 157 頁。(27)王觀國:學林卷八: “杜牧之華清宮詩曰: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案唐明皇每歲十月幸華清宮,至明年三月始還京師,荔枝以夏秋之間熟,及其驛至,則妃子不在華清宮矣。牧之此詩頗為當時所稱賞,而題為華清宮詩,則意不合?!眳矔沙蹙幈?,中華書局1985 年版,第236 頁。(28)杜牧著,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9 頁。(29)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92 年版,第246頁。(30)蔡正孫:詩林廣記卷六,中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