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梁施工托架受力計算書_第1頁
蓋梁施工托架受力計算書_第2頁
蓋梁施工托架受力計算書_第3頁
蓋梁施工托架受力計算書_第4頁
蓋梁施工托架受力計算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安樂塘大橋蓋梁施工托架計 算 書2017年10月目 錄 TOC o 1-3 h z u 一、工程概述安樂塘大橋位于西景線(G214)K2571+672 處(祥臨路樁號為K146+020),于2007 年12 月通車。橋梁全長265.00m,橋面總寬12.0m,車行道寬11.0m,上部結構為(64+115+64)m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剛構,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雙肢薄壁墩、樁基礎,重力式橋臺、樁基礎和擴大基礎。該橋中跨跨中存在嚴重下撓,為了改善受力,擬在中跨跨中對應位置增設橋

2、墩,布設支座,主橋由三跨連續(xù)剛構變?yōu)樗目纾?4+57.5+57.5+64)m 剛構-連續(xù)組合體系,并通過在箱外腹板增設體外預應力、中跨跨中梁段設置腹板加厚層、橫梁的方式來實現加固目標。中跨增設格構式橋墩布置圖如圖1.1所示。圖1.1 中跨增設格構式橋墩布置圖新增橋墩上需利用托架施工蓋梁,本計算針對橋墩上的托架系統(tǒng)進行驗算,確保其具有足夠的安全性。托架的布置如圖1.2所示。圖1.2 托架布置圖二、計算依據(1)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2)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 D60-2015)(3)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 D62-2004)(4)公路橋涵地

3、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 D63-2007)(5)公路鋼結構橋梁設計規(guī)范(JTG D64-2015)(6)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 F50-2011)(7)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 5009-2012)(8)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7-2003)三、設計荷載及組合(1)設計荷載根據建筑施工手冊相關規(guī)定,施工階段托架上各向施工荷載取值如下:(a)結構自重:混凝土容重按26kN/m3計算(考慮1.05漲模系數),鋼材容重按78.5 kN/m3計算。(b)施工人員及機具荷載:3.0kN/m2;(c)混凝土振搗:4.0kN/m2。(2)荷載組合根據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計算中,考慮以下兩種

4、狀態(tài)下的荷載組合:(a)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驗算支架強度及穩(wěn)定性時,采用本組合下產生的效應組合值S進行計算,相應的組合系數如下:S=1.2支架自重1.2混凝土荷載(考慮1.05漲模系數)+0.71.4臨時荷載(人群機具荷載、混凝土振搗等)(b)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支架變形時,采用本組合下產生的效應組合值S,相應的組合系數如下:S=1.0支架自重1.0混凝土荷載(考慮1.05漲模系數)+1.0臨時荷載(人群機具荷載、混凝土振搗等)。四、結構建模為了計算蓋梁在現澆過程,托架各構件的應力及變形情況,本計算采用MIDAS/Civil 2015橋梁有限元程序,對支架系統(tǒng)進行結構建模計算。計算時,分別考慮上部

5、蓋梁自重、支架自重、施工人員及機具、混凝土振搗荷載,分別計算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支架體系各個構件的受力狀況。蓋梁底膜系統(tǒng)由馬蹄撐、分配梁F1、分配梁F2、方木和竹膠板構成;馬蹄撐使用H45a型鋼,分配梁F1使用槽36a型鋼,分配梁F2使用工12a型鋼;蓋梁底模、側模均使用1010cm方木做背肋,1.5cm厚的竹膠板作為面板加工制作。模型共建立736個節(jié)點,1157個單元,托架整體有限元模型如圖4.1所示。 (a)托架三維圖 (b)托架正視圖 b)托架側視圖圖4.1 托架整體模型圖4.2 托架有限元模型五、計算結果5.1 支反力計算考慮結構自重、施工人員及機具荷載、蓋梁混凝土

6、自重,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墩柱的支反力如圖5.1所示。圖5.1 支反力計算由圖5.1可知,施工階段,最不利荷載組合下,每個橋墩鋼管柱的最大支反力為2218.5 kN。5.2 托架H45a型鋼驗算鋼托架采用H45a型鋼,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托架的彎曲應力和剪應力如圖5.2所示。(a)彎曲應力(MPa)(b)剪應力(MPa)圖5.2 托架系統(tǒng)應力圖(MPa)由圖可知,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托架最大拉應力78.94 MPa,最大壓應力56.79 MPa,均小于鋼材的容許應力190MPa,最大剪應力41.39 MPa,小于容許剪應力110MPa。因此,托架強度強度滿足要求。圖5.3 托架系統(tǒng)變形圖(mm

7、)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托架的變形如圖5.3所示。由圖可知,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托架最大豎向變形為0.91mm,小于容許值L/400=1200/400=3.0 mm。因此,托架剛度滿足要求。5.3 槽36a分配梁驗算F1分配梁采用槽36a,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槽36a分配梁的彎曲應力和剪應力如圖5.4所示。(a)槽36a分配梁彎曲應力(MPa)(b)槽36a分配梁剪應力(MPa)圖5.4 槽36a分配梁應力圖(MPa)由圖可知,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槽36a分配梁最大拉應力94.22 MPa,最大壓應力112.51 MPa,均小于鋼材的容許應力190MPa,最大剪應力35.69 MPa,小于容許剪

8、應力110MPa。因此,分配梁強度滿足要求。圖5.5 槽36a分配梁變形圖(mm)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槽36a分配梁的變形如圖5.5所示。由圖可知,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槽36a分配梁的最大豎向變形為1.62mm,小于容許值L/400=800/400=2.0 mm。因此,分配梁剛度滿足要求。5.4 工12a分配梁驗算F2分配梁采用工12a,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工12a分配梁的彎曲應力和剪應力如圖5.6所示。(a)工12a分配梁彎曲應力(MPa)(b)工12a分配梁剪應力(MPa)圖5.6 工12a分配梁應力圖(MPa)由圖可知,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工12a分配梁最大拉應力143.69 MPa,最

9、大壓應力107.84 MPa,均小于鋼材的容許應力190MPa,最大剪應力72.06 MPa,小于容許剪應力110MPa。因此,分配梁強度滿足要求。圖5.7 工12a分配梁變形圖(mm)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工12a分配梁的變形如圖5.7所示。由圖可知,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工12a分配梁的最大豎向變形為1.50mm,小于容許值L/400=750/400=1.875 mm。因此,分配梁剛度滿足要求。5.5 1010cm方木驗算蓋梁底模、側模均使用1010cm方木做背肋,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方木的彎曲應力和剪應力如圖5.8所示。(a)方木彎曲應力(MPa)(b)方木剪應力(MPa)圖5.8 1010

10、cm方木應力圖(MPa)由圖可知,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方木最大拉應力11.62 MPa,最大壓應力0.65 MPa,均小于木材的容許應力13.5 MPa,最大剪應力1.64 MPa,小于容許剪應力2.5 MPa。因此,方木強度滿足要求。圖5.9 1010cm方木變形圖(mm)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方木的變形如圖5.9所示。由圖可知,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方木的最大豎向變形為0.79mm,小于容許值L/400=400/400=1.0 mm。因此,方木剛度滿足要求。5.6 托架穩(wěn)定性計算采用MIDAS程序的屈曲分析,考慮施工過程中支架自重,蓋梁自重以及其他施工機具和人員荷載,對托架系統(tǒng)進行屈曲分析。計算結果表明,托架系統(tǒng)在施工荷載作用下,最小的失穩(wěn)系數為7.44,大于容許值4,因此,托架系統(tǒng)具有足夠的整體穩(wěn)定性。(a)一階失穩(wěn)模態(tài)(b)二階失穩(wěn)模態(tài)(c)三階失穩(wěn)模態(tài)(d)四階失穩(wěn)模態(tài)圖5.10 典型失穩(wěn)模態(tài)(mm)六、結論通過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