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陳寅恪與中國中古史研究論文聯(lián)盟.LL.編輯。陳寅恪先生(1890-1969),6歲起在家塾和家辦學堂讀書,得益于義寧陳門家學,打下國學基矗12歲至36歲間又屢次飄洋留學,前后斷斷續(xù)續(xù)在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合計約有18年之久。一生治學廣泛涉獵史學、文學、佛學、敦煌學、東方古文字學、比擬語言學等許多學科,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52頁。,特別鐘情于他界定為中國中古時期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歷史。留下名著四稿一傳,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寒柳堂記夢未定稿?和?柳如是
2、別傳?,以及104篇論文,還有近年陸續(xù)整理出版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萬繩楠整理、?隋唐史第一講筆記?楊聯(lián)陞整理、?陳寅恪讀書札記舊唐書新唐書之部?,大半是關于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的學術成果,為中國中古史研究開一代風氣,奉獻令世人矚目。一國學和歷史學,是陳寅恪對終身職業(yè)的崇高選擇。前人嘗說: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先生更有振聾發(fā)聵的吶喊:“國可亡而史不可滅學術實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吾國學術之現(xiàn)狀及清華之職責?,同上書,317、318頁。誠是“文章存佚關興廢?廣州贈別蔣秉南?,?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詩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7頁。,只要精神不死,國不可滅,一時敗亡,也有復興的
3、時機。他不遺余力地闡述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事關國家興亡的道理,呼喚大師巨子勇于擔當關系民族盛衰、學術興廢的文化托命之人。他曾忠告:“救國經(jīng)世,尤必以精神之學問謂形而上之學為根基,擔憂將來中國假設“專謀以功利機械之事輸入,而不圖精神之救藥,勢必至人欲橫流,道義淪喪。?雨僧日記?,1919年11月14日,引自?吳宓與陳寅惴,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9、10頁。主張“中國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252頁。即一方面要開放,一方面要吸收改造,特別要警覺“吾國自日
4、本、美國販運文化中之不良局部讀?僧傳?眉批,引自?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3頁??梢娖浜亲o祖國文化的一片真情。而其所以“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的原因之一,亦在魏晉南北朝隋唐之世有以往中國歷史上吸收外來文化佛教學說的惟一一次成功記錄可資借鑒。殆因父祖兩輩的挫折,陳寅恪先生不再涉足政治,學術研究始終遵守著與現(xiàn)實政治保持間隔 的原那么。但處在民族危亡、文化破壞的歷史關頭,出于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他在學術研究中對種族和文化問題給予特別的關注,拳拳愛國之心溢于言表。而自1929年為王國維先生撰寫的碑文,到1964年完成的?柳如是別傳?,幾十年中不懈地提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5、為史學家的人格尊嚴定位,并以殘病之身,教書育人、筆耕不輟,用艱辛卓越的畢生理論,指示了一條追求心靈自由,擺脫御用學者卑微的傳統(tǒng)角色,實現(xiàn)人生積極社會價值的道路。作為一位人格獨立的學者,陳寅恪被海內(nèi)外公認為20世紀的史學大師,倍受敬仰。二陳寅恪先生對中國中古史研究的奉獻,首先在于創(chuàng)立了以士族門閥興衰為背景,認識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政治社會演變的理論框架,幫助人們觀察中古歷史辯證開展的大勢,把握歷史運動的底蘊,把學術研究進步到現(xiàn)代認識程度上。在中古時代已經(jīng)開場的對中古歷史的研究,留下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史籍和政論、會要、金石、方志、筆記、類書等各種正史、雜史,卷帙浩繁,有以司馬光、歐陽修為代表
6、的“今古罕匹的“宋賢史學,留下堪稱“空前杰作的?資治通鑒?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和“貶斥勢利,尊崇氣節(jié),遂一匡五代之澆漓,返之淳正?贈蔣秉南序?,?寒柳堂集?,162頁。的史筆。但無論是北宋以前成果不菲的史料編纂,還是此后在文字獄式的文化高壓下功力深沉的史料考據(jù),包括?通鑒?的“臣光曰和?新唐書?紀傳的“史臣曰在內(nèi)的史論,都還只是停留在君臣明暗、忠奸順逆、治亂興衰的議論上,鑒戒史學實際上陷入往復循環(huán)的困惑,并不能給現(xiàn)實的歷史運動找到一條出路。是自然經(jīng)濟為主的小農(nóng)消費的簡單重復,造成社會開展在周期性興衰中的遲滯,局限了史家的目光,使其陷于循環(huán)論中不能自拔。到了20世
7、紀初,清末的梁啟超、章太炎呼喚“新史學和“新思想,倡導進化史觀最力的梁啟超扮演了“中國近代歷史學誕生的助產(chǎn)婆戴逸教授語。梁啟超和章太炎都有心寫一部中國通史,反映他們改造舊史的宏愿,惜都未能完成。1912年,隨著清帝遜位,歷時2132年的帝制完畢,又有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但學術環(huán)境并未出現(xiàn)預期的寬松蓬勃氣象。而日本,在20世紀的頭一二十年間,東京、京都兩派在“分別巍然成為東西兩京中國史研究的長老周一良先生語的白鳥庫吉、內(nèi)藤湖南兩位率領下,東洋史和支那學開場具有現(xiàn)代學術的規(guī)模水準,一時中國學子趨之假設鶩。這就是陳寅恪先生詩所稱“群趨東鄰受國史?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載浦江清?清華園日記西
8、行日記?,轉(zhuǎn)引自汪榮祖?陳寅恪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65頁。的情況。1910年,即在陳寅恪第一次東渡日本前二年,內(nèi)藤湖南已在著名論文?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中發(fā)表了很有見地的學術觀點:“六朝至唐中葉,是貴族政治最盛的時代。?歷史與地理?9卷5號,譯文見?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1卷,中華書局,1992年,10頁。20世紀初的中國中古史研究,日本比中國處在起步早、視野寬、程度高的優(yōu)勢地位。曾留學日本三年多,熟知“藤田狩野內(nèi)藤虎?王觀堂先生挽詞?,收入?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詩存?,9頁。的陳寅恪理解日本的中國學,“神州士夫羞欲死是他的切身感受。不能再落人后的學者良心,顯然也是他選擇“不
9、古不今之學的動因之一。自30年代初起,陳寅恪便把學術的主攻方向由佛學、敦煌學轉(zhuǎn)到中古文史上。1931年發(fā)表?李唐氏族之推測?后的20余年間,主治魏晉南北朝隋唐歷史;到50年代,才因不斷的政治運動和極左的學術批判被迫中輟,“著書唯剩頌紅妝1960年詩?辛丑七月雨僧老友自重慶來廣州承詢近況賦此答之?,?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詩存?,47頁。,陳端生和柳如是這兩位追求自由、光明的清代才女成了他筆下最后的主人公。寫?中國通史?和?中國歷史的教訓?的方案,被無奈地放棄了。陳寅恪對直到明清完畢的整個皇帝時代各階段的歷史都有獨到的研究,用力最多、成果最豐的是“不古不今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的文史,尤其是歷史。他提煉
10、出一條政治社會歷史開展的根本線索,因為有系統(tǒng)的土庶研究、集團研究、內(nèi)外關系研究支持,許多結(jié)論堅實可信,影響深遠。在這方面,陳寅恪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李唐氏族之推測?,一開場就抓住了切入點,從至關重要的土族問題著手去認識中古士族社會。此后理出士族社會興衰史,系統(tǒng)論及:東漢以后學術文化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門為寄托?崔浩與寇謙之?,?嶺南學報?11卷1期,引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26頁。;官渡之戰(zhàn)決定東漢中晚以后掌握政權儒士與閹宦兩大社會階級之勝負升降,東漢儒家大族一時暫屈從于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然西晉篡魏可謂東漢儒家大族之復興?崔浩與寇謙之?,同上書
11、,128、129頁。;南朝之政治史,乃北人中善戰(zhàn)之武裝寒族為君主領袖,而北人中不善戰(zhàn)之文化高門為公卿輔佐,互相利用,以成江左數(shù)百年北人統(tǒng)治之世局?魏書司馬睿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史語所集刊?11本1分冊,引自同上書,95頁。;陳霸先又別用南方土著之豪族,此為江左300年政治社會上之大變動?述東晉王導之功業(yè)?,?中山大學學報?1956年2期,引自同上書,48頁。;魏孝文之品目門第專以官爵之高低為標準?崔浩與寇謙之?,同上書,132頁。;既非出自山東土族,又不屬關隴集團的武后掌握政權,在歷史上實有進步意義,蓋北朝之局勢由此而一變?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歷史研究?1954年1期。唐代自
12、進士科新興階級成立后,其政治社會之地位逐漸擴大,馴致舊日山東士族轉(zhuǎn)成孤寒之族,舊習門風論替殆盡,斯亦數(shù)百年間之一大世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79-80頁。陳寅恪一再強調(diào):“門閥一端乃當時政治社會經(jīng)濟文化有關之大問題?述東晉王導之功業(yè)?,?中山大學學報?1956年2期,引自?金明館叢稿初編?,48頁。,“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問題實為最要之關鍵。?李唐氏族之推測后記?,?史語所集刊?3本4分冊,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303頁。陳寅恪關于東漢以后至唐后期士族門閥貴族和進士科新興官僚興替歷史的系統(tǒng)研究成果,相當完好地勾畫出那八九百年間社會主流階層成分變化的全貌,是認識當時社會政治斗爭背
13、景、經(jīng)濟沖突內(nèi)涵和文化變遷特點的基矗近幾十年間在史學界帶起了一股常盛不衰的士族研究熱,這是整個魏晉南北朝隋唐歷史研究中,工作進展得最充分最扎實的一個領域,從而深化了對整個中古時代的認識,提升了斷代史研究的總體程度。陳寅恪富有啟發(fā)性的系列成果,有創(chuàng)始性的奉獻。為細化對士庶問題的研究,陳寅恪區(qū)分不同出身背景的人為集團,主要是地域性集團,分析集團間的沖突斗爭,進一步生動詳細地提醒出一幕幕政治斗爭的社會內(nèi)容,到達本紀列傳體史籍無法企及的深度。陳寅恪判研的集團,有魏晉之際曹魏的法家寒族集團和西晉司馬氏的儒家大族集團?崔浩與寇謙之?,同上書,128、129頁;?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后?,?中
14、山大學學報?1956年3期,?金明館叢稿初編?,42-43頁。,東晉南朝時遷至長江上游都會江陵南郡近旁一帶的南來北人之武力集團,遷至長江下游居住京口晉陵一帶的南來北人之武力集團,還有楚子集團與也是南渡之北人,但出身寒微,以武功特起,又別用南方土著豪族的陳霸先集團?述東晉王導之功業(yè)?,?中山大學學報?1956年1期;?魏書司馬睿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1941年?史語所集刊?11本1分冊。均引自?金明館叢稿初編?,67-68、94-95頁。,關隴集團與山東集團?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歷史研究?1954年1期。,或稱關隴胡漢集團、關隴六鎮(zhèn)及山東豪杰兩系統(tǒng)之集團?唐代政治史述論稿?,77頁
15、;?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杰?,?嶺南學報?12卷1期,引自?金明館叢稿初編?,226頁。其中特別是關隴集團的概念自40年代初提出以后,半個多世紀以來被中外學者廣泛采用,成為解釋隋唐歷史的首要理論框架。關隴集團政治模擬門閥,但自身終究并非舊門閥,因此具有既保守又革新的矛盾性格,在中國門閥社會向后門閥社會的轉(zhuǎn)變中起了關鍵作用。關隴集團問題的研究,深化了對隋唐歷史底蘊的認識。外患與內(nèi)政之關系,是陳寅恪把握歷史大勢的又一重要視角,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往往成為復雜的內(nèi)外交往和沖突的聚集點。陳寅恪在研究歷朝史的時候,對此給予特別的關注,目光不局限于中原王朝和內(nèi)地的漢文獻。著名的例證可舉對東北高麗問題的研究。
16、東北高麗問題在隋唐時變得非常突出和重要,在北方和西北方向邊境形勢根本穩(wěn)定后,隋唐兩代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這個方向,想解決在遼東、遼西擴張權力范圍的高麗問題。自開皇十八年598年至總章元年668年的70年間,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前后十余次遣兵擊高麗,最后雖然平了百濟,滅了高麗,但還是不過數(shù)年便退出朝鮮半島,無力與統(tǒng)一半島的新羅沖突下去而后撤。原因與緊急西調(diào)進擊吐蕃的征東名將薛仁貴咸亨元年670年在大非川的大敗有關。陳寅恪先生把這一東一西一般很難連到一起想的問題聯(lián)絡起來,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唐資太宗、高宗兩朝全盛之勢,歷經(jīng)艱困,始克高麗,既克之后,復不能守,雖天時地勢之艱阻有以致之,而吐
17、蕃之盛強使唐無余力顧及東北,要為最大原因。此東北消極政策不獨有關李唐一代之大局,即五代、趙宋數(shù)朝之國勢亦因以構(gòu)成。?唐代政治史述論稿?,133頁。這是高屋建瓴、統(tǒng)觀全局的大家史筆。由此不難領悟以后武周時契丹和奚騷擾河北、天寶末安史之亂到后來遼金犯宋,東北方向邊患不斷引發(fā)內(nèi)政問題,和唐高宗顧慮吐蕃之盛強而在東北改持消極政策未徹底解決東北問題有一定關系。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正是從上述民族升降、黨派集團、外族盛衰及外患與內(nèi)政關系三處落筆,深化地剖析了一代政治。更早一年完稿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那么極有見地從禮儀開場,備述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各項制度的淵源流變,分析魏晉以降東西南
18、北各地域間文化的轉(zhuǎn)輸保存關系。40年代初這兩部書稿的問世,把我國中古史研究提到一個很高的起點上,使中古史從一個個孤立的人物事件,變成有內(nèi)在聯(lián)絡、有線索可循、邏輯地演進的歷史,中古史研究成為現(xiàn)代科學意義上的學術,使20世紀國內(nèi)外學者受益無窮。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三詳細做歷史研究,陳寅恪不是拘泥于一種現(xiàn)成的理論形式去框架歷史,而是從歷史實際出發(fā),表出隱諱,校正誣枉,示范了將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完善結(jié)合的史學方法。這或者可以歸納為三個特點:一是考異求真,二是對復雜歷史問題做動態(tài)的把握,三是抓關鍵大事和轉(zhuǎn)捩點。第一點,陳寅恪曾說明自己從事學術研究的原那么:“凡前賢之說,其是者固不敢掠美,其非者亦不為曲
19、諱,惟知求真而已。?靈州寧夏榆林三城譯名考?,?史語所集刊?1本2分冊,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109頁。求真就是要拂去一切史事上的塵封,揭露撰舊史的“史臣頗諱飾之?論唐高祖稱臣于突厥事?,引自?寒柳堂集?,97頁。,懂得“相傳之史料復多隱諱之處?唐代政治史述論稿?,53頁。并告誡:“通論吾國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易流于誣妄,而官修之書,其病又在多所諱飾,考史事之本末者,茍能于官書及私著等量齊觀,詳辨而慎取之,那么庶幾得其真相,而無誣諱之失矣。?順宗實錄與續(xù)玄怪錄?,?北京大學四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乙編上,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74頁。誰不下功夫精研古籍,比擬同異,正其譌誤,補其闕遺,誰就不能找回
20、被史臣諱飾的歷史真相,所以他總是把求真作為治史的第一要義,致力把“國史復經(jīng)成功者之修改,故不易見當時真相?唐代政治史述論稿?,53頁。的歷史原貌恢復起來。陳寅恪非常贊賞司馬光、李燾的?資治通鑒考異?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那樣廣博取材、精審考訂求真的方法,主張:“儒家經(jīng)典,必用史學考據(jù),即實事求是之法治之。?楊樹達論語疏證序?,?金明館叢稿二編?,233頁。求真須精審做考據(jù),并不是件易事。僅?大乘稻芊經(jīng)隨聽疏跋?一篇跋文中,他考證該經(jīng)的譯主,在引述法、德、日的相關文獻資料后,又研究了蒙文、梵文、藏文、中文的對音和意譯,將古今中外書籍互相補正的功夫展示到極致。應該說,他一貫主張的勸最有關之資料,綜合
21、比證,求得一真確之事實?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史語所集刊?2本3分冊,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126頁。這種考據(jù)求真、實事求是的研究,說明其治史的態(tài)度是客觀的、唯物主義的。第二點,?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是示范陳寅恪在動態(tài)中把握歷史開展脈絡方法的經(jīng)典之作。其上篇和下篇的標題為“統(tǒng)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和“外族盛衰之連環(huán)性及外患與內(nèi)政之關系,其中升降、連環(huán)性、關系這些概念,說明使用了從事物的變化開展和事物之間的聯(lián)絡中認識事物本質(zhì)的哲學方法。關于外族盛衰之連環(huán)性書中有專門的解釋:“觀察唐代中國與某甲外族之關系,其范圍不可限于某甲外族,必通覽諸外族互相之關系,然后三百年間中國與四夷更迭盛衰之故始得明了。
22、128頁舉例證如突厥覆滅,“固由唐室君臣之發(fā)奮自強遂得臻此,實亦突厥本身之腐敗及回紇之興起二端有以致之也。130頁又如“回紇自唐肅宗以后最為雄大,中國受其害甚鉅,至文宗之世天災黨亂擾其內(nèi),黠戛斯崛起侵其外,于是崩潰不振矣斯又外族盛衰連環(huán)性之一例證也。132頁還有上文已述及的,“吐蕃雖與高麗不接土壤,而二者間之連環(huán)關系,實影響于中夏數(shù)百年國運之隆替。140頁這樣的分析充滿辯證法的光榮,具有極大的說服力。第三點,陳寅恪論著中著重討論的每每是涉及全局關鍵和歷史轉(zhuǎn)捩點的一些事件,悉心研究大事、大問題,有些事雖不大,但是可以成為歷史轉(zhuǎn)折關鍵性標志者,他也予以特別的關注,充分表達出目光的穿透力。其例證最著
23、名一那么是關于武那么天破壞關隴集團的問題,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已有所闡述,在?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一文中更為詳明,在闡述唐高宗廢王皇后立武那么天的詔書時說:“此詔之發(fā)布在吾國中古史上為一轉(zhuǎn)捩點武那么以關隴集團外之山東寒族,一旦攫取政權,久居洛陽,轉(zhuǎn)移全國重心于山東,重進士詞科之選舉,拔取人材,遂破壞南北朝之貴族階級,運輸東南之財賦,以充實國防之力量諸端,皆吾國社會經(jīng)濟史上重大之措施,而開啟后數(shù)百年以致千年后之世局者也。?歷史研究?1954年1期。其他這樣抓關節(jié)點抓大事進展開拓性研究的例證不勝枚舉,茲僅列舉有關魏晉南北朝隋唐政治史的一系列重要論斷:論及曹操時,講他的求才三令:“明白宣示
24、士大夫自來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產(chǎn)也。而為一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上之大變革。?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后?,引自?金明館叢稿初編?,44、45頁。論西晉史指出:“罷州郡武備與行封建制度,是西晉政治上的兩件大事,影響至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年,32頁。論東晉史,分析?世說新語言語?所載晉元帝始過江時與江東士族代表吳郡顧榮的問答,稱“顧榮的答語,實際上是一種默契,即允許北人寄居江左,并與之合作。雙方協(xié)議既成,南人與北人戮為同心,共御外侮原文作“敏,赤縣神州免于全部陸沉,東晉南朝三百年的世局因此決定。?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年,152頁。論南朝史指
25、出:“六朝到劉裕為皇帝,階級已起變化,楚子代替世族做了皇帝。“梁陳之交,是南朝政治史上的一個大變化的時代,楚子集團的時期完畢了,士族的歷史完畢了,原來默默無聞的南方蠻族中的土豪洞主,紛紛登上了政治舞臺。陳朝便是依靠南方土著的豪族建立起來的。此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會的大變動。?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年,215、214頁。論北朝史,由高阿那肱斥鮮卑禿發(fā)氏之后裔源師為“漢兒,稱:“此為北朝漢人、胡人之分別,不管其血統(tǒng),只視其所受之教化為漢抑為胡而定之確證。誠可謂有教無類矣。又此點為治吾國中古史最要關鍵。?唐代政治史述論稿?,18頁。并說:“應注意六鎮(zhèn)對南北朝乃至隋、唐歷史的影響。六鎮(zhèn)
26、起兵最大的現(xiàn)實問題,在改變了北朝的歷史。六鎮(zhèn)起兵是對孝文帝漢化政策的反動。這種反動,在北齊的鮮卑化中,表現(xiàn)出來了。?魏晉南北朝史演錄?,268、297頁。還提出宇文泰維系其關隴胡漢諸族人心的關中本位政策論:“陽傅周禮經(jīng)典制度之文,陰適關隴胡漢現(xiàn)狀之實。?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91頁。論唐史稱:“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統(tǒng)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創(chuàng)業(yè)至高宗統(tǒng)御之前期,其將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來之世業(yè),即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下所結(jié)集團體之后裔也。自武曌主持中央政權之后,逐漸破壞傳統(tǒng)之關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之野心。故關中本位政策最主要之府兵制,即于此時開場崩潰,而社會階級亦在此際起一升降
27、之變動。故武周之代李唐,不僅為政治之變遷,實亦社會之革命。假設依此義言,那么武周之代李唐較李唐之代楊隋其關系人群之演變,尤為重大也。武周統(tǒng)治時期不久,旋復為唐,然其開場改變關中本位政策之趨勢,仍繼續(xù)進展。迄至唐玄宗之世,遂完全破壞無遺。是以論唐史者必以玄宗之朝為時代畫分界限。?唐代政治史述論稿?,18-19、49頁。綜合以上引述,可理出魏晉南北朝隋唐政治史開展的根本線索,顯見其非常擅長使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研究對立面的斗爭,剖析其中的主要矛盾和主導其開展趨勢結(jié)局的主要方面,把問題的前因后果演變情勢說得非常簡潔明白。這是在歷史研究中抓綱舉目,洞察歷史運動大勢的大手筆。本節(jié)不厭其煩詳引證據(jù)是想糾正一種
28、認為陳寅恪只重證據(jù)不重理論的誤解。希望說明其對近代中外哲學方法、科學理論的許多優(yōu)秀成果不僅不陌生,而且有所汲取運用。誠然,陳寅恪并沒有關于史學理論的專論留下,他本人也沒有刻意要創(chuàng)立一種史學理論體系,但其學問淵博,深悉中西政治、社會之內(nèi)幕,有時機接觸古今中外各種史學流派,包括蘭克史學、黑格爾哲學、新人文主義史學、進化史觀、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一切積極的思想文化成果都在其視野中。他對史學的追求、史學的效用、史學的魅力、史學的局限、史家所需的才識膽略等諸多史學理論的根本問題,均有深化的認識,隨機發(fā)表在他的談話和論著中。他又有“不為牛后的個性,于是融會貫穿中外史學理論方法于胸中,自成一格治史,在傳統(tǒng)
29、史學向近現(xiàn)代史學轉(zhuǎn)換的關頭,在自己的論著中,將融會百家之長的獨特史學理論方法昭示后學。陳寅恪是卓然特立的,我們認識陳氏史學,切不可將之比附歸納塞入某現(xiàn)成史學流派中去評說。經(jīng)過了這幾十年,當人們醒悟過來,為過去都在同一理論形式框架中充填材料,做注經(jīng)式的學術研究,甚至跟風逐流,制造了無數(shù)文化垃圾而懊悔蒙羞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陳寅恪流傳后世的鴻文名篇,就可以更正確地認識陳寅恪和陳氏之學的價值。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四陳寅恪治學廣征博引,正史實錄之外,敦煌遺書、明清檔案、梵夾道藏、詩文釀辭、筆記小說、碑石墓志、家譜方志、異族故書、域外文獻,無不用為“考興亡之陳跡,求學術之新知的有用材料,抉隱發(fā)覆,開
30、拓利用史料的蹊徑,示范了駕駛史料的才能。關于史料作為史的組織細胞的重要性,陳寅恪先生有一段名言,廣泛被引用:“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那么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陳垣敦煌劫余錄序?,?史語所集刊?1本2分冊,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236頁。20世紀興起并在國際上成為一門顯學的敦煌學因此序而得名。陳本人也成為一位早期的著名敦煌學者,在其為數(shù)不少的敦煌學論文中,?韋莊秦婦吟校箋?和關于?常何墓志銘?的研究最為知名。晚唐詩人韋莊的?秦婦吟?和初唐玄武門守將常何的墓志銘都是在敦煌遺書中發(fā)現(xiàn)的新史料,?秦婦吟?披露了黃巢進長安以后社
31、會離亂苦難的一些以前鮮為人知的慘狀。陳寅恪的校箋被公認是整理得最好的一個本子,對洛陽東西路程的考訂和對詩句的校釋,展示了詩史互證的碩果。?常何墓志銘?被其稱為“最正確之史料,也做了錄文,對該墓志銘的研究,使他能對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得勝,李建成、李元吉失敗的原因做出解釋:“玄武門為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事變成敗之關鍵,至為明顯此亦新史料之發(fā)見,足資補釋舊史所不能解之一端也。?唐代政治史述論稿?,55頁。卷帙浩繁的詩詞筆記小說也是其得心應手嫻熟使用的文字史料,名著?元白詩箋證稿?是最早示范了以詩證史方法的成功之作。其中還從唐代科舉之盛,極于德宗之世,論及小說開展史上的問題:“中國文學史中別有一可注意之點
32、焉,即今日所謂唐代小說者,亦起于貞元元和之世,與古文運動實同一時,而其時最正確小說之作者,實亦即古文運動中之中堅人物是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頁。上述社會背景下開展起來的,保存至今猶有四五百種之多的唐人筆記小說,自然是治史者不能忽略的。在?元白詩箋證稿?第84頁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第83頁一再引用的康駢?劇談錄?李駕戲言元鳶明經(jīng)及第,何事看李駕故事,原書第84頁有按語:“寅恪案:劇談錄所記多所疏誤,自不待論。但據(jù)此故事之造成,可推見當時社會重進士輕明經(jīng)之情狀,故以通性之真實言之,仍不失為珍貴之社會史料也。其中所說在多所疏誤的筆記小說中開掘具有“通性之真實的珍貴社會史料的方法,值得認
33、真體味學習。陳寅恪甚至提出了有鑒別地使用“偽材料的驚世之論:“以中國今日之考據(jù)學,已足區(qū)分古書之真?zhèn)?。然真?zhèn)握?,不過相對問題,而最要在能審定偽材料之時代及作者,而利用之。蓋偽材料亦有時與真材料同一可貴。如某種偽材料,假設徑認為其所依托之時代及作者之真產(chǎn)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偽時代及作者,即據(jù)以說明此時代及作者之思想,那么變?yōu)橐徽娌牧弦印?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二編?,248頁。敢用會用“偽材料,是大學問家的高明之處。比方研究古代服飾,必須利用的畫塑資料往往是贗品,沈從文先生并不因此而棄之不用,而是先做縝密的考證,不僅按傳統(tǒng)的鑒別方法看該畫的絹紙材料、筆墨、設色、題跋、
34、畫風,還綜合考察所有內(nèi)容細節(jié),考證該畫可靠不可靠,可靠到什么程度,哪些可靠,哪些不可靠,哪些又可靠又不可靠,此后按該畫能反映的實際情況,作為那個時代的服飾資料加以利用。這個道理對研究歷史、文學、美術是相通的。能得心應手、爐火純青地掌握,標志一個學者在學術上的成熟。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下幾十年的功夫是做不到的。據(jù)我的學生廖孝蓮統(tǒng)計,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一書中運用筆記小說材料有近60處,20余種之多。他對這些私家纂述的筆記小說易流于誣妄的情形非常警覺,在本書第73頁就有“唐語林壹言語類李太尉德裕未出學院條,謂德裕父吉甫勸勉德裕應舉及玉泉子李德裕以已非科第條所言,恐皆不可信的判斷。又
35、如佛經(jīng)敦煌本?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是否如日本西本龍山考定為鳩摩羅什所譯的問題,陳寅恪在?敦煌本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跋?一文中推定三事后,提出二點不可解之疑點,說:“總而言之,考據(jù)之學,本為材料所制限。敦煌本是否為鳩摩羅什所譯,尚待他日新材料之證明。今日固不能為絕對否認之論,亦不敢為絕對肯定之論,似為學術上應持之審慎態(tài)度也。?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二編?,260頁。陳先生在論著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誡做學問要勤慎、謹嚴、準確,史料的運用持審慎態(tài)度是治史應有的立場,并認為這一條至關重要,也對自己的治學方法充滿信心。晚年曾囑在身邊十年幫助其找書讀書的黃萱女士寫一篇介紹其治學方法
36、的文章,可惜黃女士未能完成,實在也是陳寅恪將理性觀念、學術觀點、神游冥想、假設考據(jù)、文字技巧熔于一爐,要講清其治學方法談何容易。對其治學到達的學問境界,很難一下子說清,似乎還有許多空間能容人們探究認識。相信21世紀能容我們找回一個真實完好的陳寅恪,全面地總結(jié)繼承其遺產(chǎn),給其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認識陳氏之學作為國學的一個里程碑的作用。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五陳寅恪先生的論著在國學的廣泛領域里,一系列詳細學術問題上,做了極有深度的開掘,留下無數(shù)富有啟發(fā)性、創(chuàng)始性的成果。其講課和論著中能給后學啟發(fā),提供的有價值課題比比皆是。諸如:“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引
37、自?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詩存?,6頁。一語道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唯官唯上,講究尊卑等級的本質(zhì)。又如:“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為自由?論再生緣?,?寒柳堂集?,65頁。近年學術界關于魏晉南北朝和宋朝學術文化有較多自由開展的空間因此多有創(chuàng)新的研究成果不少,不能不說是陳先生首倡其說。其他還有如關于禮教法律的:“遺傳至晉以后,法律與禮經(jīng)并稱,儒家周官之學說悉采入法典。?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1933年,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251頁。提醒了禮法并治的中國政治特色。關于人口的:“人口的徙動,為魏晉南北朝的三百年來之大事?!皟蓵x南北朝三百年來的大變動,可以說就是由人口的大流動、大
38、遷徙問題引起的。?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78、114頁。關于民族和蕃將的:“隋末中國北方群雄幾皆稱臣于突厥,為其附唐,唐高祖起兵太原,亦為中國北方群雄之一,豈能于此獨為例外?故突厥在當時實為東亞之霸主。?論唐高祖稱臣于突厥事?,?嶺南學報?11卷2期,引自?寒柳堂集?,98頁。“以唐代之武功言,府兵雖至重要,然其重要性殊有時間限制,終不及蕃將一端,其關系至深且鉅,舉李唐一代三百年相終始者,所可相比也。?論唐代之蕃將與府兵?,?中山大學學報?1957年1期,引自?金明館叢稿初編?,276頁。上述每一個論點,都引發(fā)后學做成篇累牘的闡發(fā),篳路藍縷之功,終在其人。陳寅恪先生作為一位國學大師,具備完善的
39、知識構(gòu)造,獨特的理性思維,深邃的學術目光,系統(tǒng)的專業(yè)建樹等應有的學養(yǎng)與奉獻。從事國學研究的人,大都能在其論著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受到他的啟發(fā)。六在全面評說一位史學大師的學術奉獻時,也應該不諱言其治學難免的缺乏之處。本文將這些意見奉獻給陳學的愛慕者和研究者。大致有以下幾點:其一,陳寅恪終究是一位有儒雅風度氣質(zhì)的傳統(tǒng)文人,工作作風與方案周密的科學家不同,讀書和研究往往是隨興致所至,隨機隨緣而做,雖能左右逢源,但有些選題顯得零碎。工作缺乏通盤考慮,不僅最終想寫一部中國通史的宏愿落空,早年游學國外飽學的渾身本領后來大都棄置不用,許多絕學未能傳給國人。像他這樣一位司馬光之后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一人周一良先
40、生語,未能留傳更多學問,未能更充分表達其千年一人的價值,令人扼腕痛惜。建立科學化的工作方式和投入產(chǎn)出新觀念,當是后學應汲取的教訓。其二,陳寅恪歷史觀是否悲觀主義的問題,見到有文章為之辯護,我以為不必,應該成認其史筆常有悲觀色彩流露。法國年鑒學派的代表費爾南布羅代爾(1902-1985),生卒年均晚于陳十余年,大致可算是同時代人,都有親歷二戰(zhàn)的苦難經(jīng)歷,感受到法國命運的悲慘。布羅代爾坦承自己的歷史觀是悲觀主義的,陳寅恪先生也這樣,是可以理解的。更兼“讀書久識人生苦?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說辨證?,?金明館叢稿二編?,51頁。,既不能拯救國家民族于水火危亡,復不能自救個人家庭于病廢困厄,不免感慨“
41、最是文人不自由?閱報戲作二絕?,引自?寒柳堂集寅恪先生詩存?,11頁。,“九儒列等真鄰丐?挽張蔭麟二首?,同上書,15頁。,進而“悔恨平生識一侗?己卯春日劉宏度自宜山寄詩言擬遷眉州予亦離昆明往英倫因賦一律答之?,同上書,13頁。偶憶項鴻祚詩句“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嘆道:“傷哉此語實為寅恪言之也。最后難逃自己早已想到的命運:“寅恪以謂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憂傷,繼之以死。?王靜安先生遺書序?,?金明館叢稿二編?,220頁。經(jīng)常流于筆端的心聲反映出的無奈和悲哀,必然會影響其歷史觀,并帶進論著中。他對“思想最為自由的六朝及天水一代的稱贊,對產(chǎn)生了宋學的宋朝的謳歌,顯然也是挾有向往之心的
42、感情宣泄??v有如讀陳玉書?遼史補注?時那種“平生讀史凡四十年,從無似此親切有味之快感,而死亡饑餓之苦,遂亦置諸度量之外?陳述遼史補注序?,同上書,234頁。的一時解脫,然在論及中國將來之學術時,陳未能從十月革命后勃興的普羅文化中找到前途,于是仍回首“不古不今之世的宋代,把希望的目的定格在“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同上書,245頁。上。如同藝術作品中,悲劇可能比喜劇更偉大一樣,歷史的悲觀主義或許比樂觀更深化,但審慎的樂觀和對將來抱有信心,對于史學家的身心安康和幫助締造社會的健全心態(tài)都是必要的。這對惡劣處境下的陳寅恪先生可能是苛求了。其三,作為一個20世紀的學者,
43、著述應遵守的通行學術標準中,有一點陳寅恪先生似有所忽略,即使用已為人公認的專業(yè)用語概念范疇,不甚嚴密。比方“階級一詞,已有了嚴格的經(jīng)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上的意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消費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消費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局部是在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他們在一定社會經(jīng)濟構(gòu)造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可以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列寧:?偉大的創(chuàng)舉?,?列寧全集?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382-383頁。而陳的論著中,無論早期
44、、晚期,仍均按漢語傳統(tǒng)把階級當做等級的意義運用,除了在?東晉南朝之吳語?中用為“社會階級?金明館叢稿二編?,270頁。、“士族階級,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用為“士大夫階級49頁,在上引?東晉南朝之吳語?一文中還用為“北語階級、“吳語階級?金明館叢稿二編?,269頁。這些似應有階層、集團、群體、人眾的區(qū)別,選擇適當詞語表述為好,混用一個“階級,容易引起概念上的混亂。其四,陳寅恪先生治史側(cè)重政治,關注民族、文化和社會問題,雖然一再強調(diào)了經(jīng)濟制度的重要性,但除財政賦稅外,較少詳細研究經(jīng)濟,消費和消費力的研究殆為空白,不免是一缺環(huán)。其五,關于研究根據(jù)的資料,陳講到過利用實物即非文字之史料以資考證:“
45、今唐蕃兩地載籍互相差異,非得書冊以外之實物以資考證,那么無以判別二者之是非,兼解釋其差異之所由來也。?吐蕃彝泰贊普名號年代考?,?史語所集刊?2本1分冊,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98頁?!岸鼗彤嫳荆性谌碎g,云崗石刻,猶存代北,當時文化藝術藉以想像推知,故應視為非文字之史料,而與此演義殘卷,可以互相印證創(chuàng)造者也。?敦煌本維摩詰經(jīng)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史語所集刊?2本1分。引自同上書186頁。反過來也講過治金石學必深研經(jīng)史:“非通經(jīng)無以釋金文,非治史無以證石刻。群經(jīng)諸史,乃古史資料多數(shù)之所聚集,金文石刻那么其少數(shù)脫離之片段,未有不理解多數(shù)聚集之資料,而能考釋少數(shù)脫離之片段不誤者。?楊樹達積微
46、居小學金石論叢讀稿序?,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230頁。在詳細研究中,他對碑志簡牘、敦煌遺書非常用心,但殊少用其他文物資料來證史,他總結(jié)的王國維三條治學方法,其一“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王靜安先生遺書序?,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219頁。,未多見表達于自己的學術研究中。其六,個別詳細論斷是否確當,似有可討論的余地。如為唐文宗深惡的朋黨,確實在唐后期存在并為害不淺,其?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受?資治通鑒?影響,誤釋為牛李黨爭,并視為山東士族與科舉出身的新興階級之爭。司馬光的闡述失實、失當之處,范祖禹的?唐鑒?、胡三省的注和王夫之的?讀通鑒論?早有批評。岑仲勉的?隋唐史?等許多論
47、著也努力澄清了所謂牛李黨爭起于元和之世對策案之誤參何燦浩?元和對策案試探?,?南開大學學報?1984年3期;唐長孺?舊唐書中關于元和三年對策案的矛盾記載?,?唐史學會論文集?,三秦出版社,1986年。,力辨李德裕無黨參烏廷玉?唐朝出色的政治家李德裕?,?唐史研究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田廷柱?李德裕?,?唐史論叢?5輯,三秦出版社,1990年;王炎平:?牛李黨爭?,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認為李德裕不是否認科舉本身,而是厭惡進士浮薄的流弊參胡如雷?唐代牛李黨爭研究?,?歷史研究?1979年6期;周建國?關于唐代牛李黨爭的幾個問題兼與胡如雷同志商榷?,?復旦學報?1983年
48、6期;王炎平?辨牛李之爭與士庶斗爭之關系?,?四川大學學報?1987年2期;李浩?從士族郡望看牛李黨爭的分野?,?歷史研究?1999年4期。;兩黨的重要差異在地域之分,李黨多系山東士族,而被視為新興詞科代表的牛黨應是關隴士族的代表參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渡邊孝?中唐“門閥官僚的動向?,載?柳田節(jié)子先生古稀紀念中國傳統(tǒng)社會與家族?,汲古書院,1993年;李浩同上文。;或者除了某些政見分歧外,根本上是派性之爭。牛李黨爭是學者們對陳寅恪的學術見解商榷最多的問題。誠是“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引自?金明館叢稿二編?,218頁。又如李唐氏族問題,陳先生曾在1931、1933年和1935年寫了三篇文章與朱希祖、金井之忠氏反復討論辯難,此后又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全面闡述,說:“隋唐兩朝繼承宇文氏之遺業(yè),仍舊施行關中本位政策,其統(tǒng)治階級自不改其歧視山東人之觀念。故隋唐皇室亦照舊自稱弘農(nóng)楊震、隴西李暠之嫡裔,偽冒相傳,迄于今日,治史者竟無一不為其所欺,誠可嘆也。16頁結(jié)論非常重要,令人信服。惟其堅持李唐出自趙郡李氏,判斷稱家于武川是附會偽托這兩點,難得通解。其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臨床心理測驗培訓課件
- 挖掘機課堂培訓大綱
- 商業(yè)秘密保密合同
- 企業(yè)運營管理優(yōu)化咨詢簡單合同
- 大型商業(yè)綜合體建筑設計合同
- 版二手房銷售合同模板
- 瓶裝氫氣使用安全培訓
- 2024年05月安徽蚌埠市衛(wèi)生健康委委屬事業(yè)單位第二批緊缺專業(yè)人才“校園招聘”180人筆試歷年專業(yè)考點(難、易錯點)附帶答案詳解
- 竹漿在無氯漂白工藝中的實踐與挑戰(zhàn)考核試卷
- 稀土金屬壓延加工中的質(zhì)量流程優(yōu)化考核試卷
- 《人工智能通識基礎》全套教學課件
- 2024年青海省西寧市中考一模物理、化學試卷-初中化學(原卷版)
- 專題01-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學生版)-2021年中考物理力學提優(yōu)特訓專題
- 數(shù)字孿生智能化車間數(shù)字化生產(chǎn)管控平臺規(guī)劃建設方案
- 2024年煤礦安全規(guī)程(修訂)
- 腹脹中醫(yī)護理方案
- 2025年吉林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完整
- 2025年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匯編
- 護工合同協(xié)議書樣本
- 航空發(fā)動機控制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中國民航大學
- 廣東省2025年高三高考模擬地理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