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ICS 03.220R 07DB32江蘇省地方標準DB 32/ T 39132020綜合管廊矩形頂管工程技術標準Technical code for box jacking construction of utility tunnel2020 - 12 - 21 發(fā)布2021 - 05 - 01 實施江蘇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江蘇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 發(fā) 布DB32/T 3913-2020 PAGE * ROMAN III目次 HYPERLINK l _bookmark0 前言III HYPERLINK l _bookmark1 范圍1 HYPERLINK l _bookmark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
2、HYPERLINK l _bookmark3 術語和定義2 HYPERLINK l _bookmark4 符號3 HYPERLINK l _bookmark5 基本規(guī)定4 HYPERLINK l _bookmark6 工程勘察5 HYPERLINK l _bookmark7 一般規(guī)定5 HYPERLINK l _bookmark8 勘探孔布置7 HYPERLINK l _bookmark9 地下管線及障礙物勘察8 HYPERLINK l _bookmark10 勘察成果及報告9 HYPERLINK l _bookmark11 工程設計11 HYPERLINK l _bookmark12 一般規(guī)
3、定11 HYPERLINK l _bookmark13 工程選線11 HYPERLINK l _bookmark14 管節(jié)設計12 HYPERLINK l _bookmark15 管廊結構設計13 HYPERLINK l _bookmark16 結構防水17 HYPERLINK l _bookmark17 頂進阻力估算20 HYPERLINK l _bookmark18 中繼間設計21 HYPERLINK l _bookmark19 始發(fā)井、接收井設計23 HYPERLINK l _bookmark20 8 施工26 HYPERLINK l _bookmark21 一般規(guī)定26 HYPERLI
4、NK l _bookmark22 施工準備26 HYPERLINK l _bookmark23 管節(jié)制作及運輸28 HYPERLINK l _bookmark24 設備及安裝要求29 HYPERLINK l _bookmark25 注漿減阻32 HYPERLINK l _bookmark26 頂管機始發(fā)和接收35 HYPERLINK l _bookmark27 頂進作業(yè)37 HYPERLINK l _bookmark28 施工控制39 HYPERLINK l _bookmark29 土體改良與渣土外運41 HYPERLINK l _bookmark30 施工監(jiān)測41 HYPERLINK l _
5、bookmark31 地表沉降控制和周邊結構保護措施42 HYPERLINK l _bookmark32 頂后處理43 HYPERLINK l _bookmark33 通風、供電與照明44 HYPERLINK l _bookmark34 質量檢驗與驗收46 HYPERLINK l _bookmark35 一般規(guī)定46 HYPERLINK l _bookmark36 管節(jié)驗收47 HYPERLINK l _bookmark37 始發(fā)和接收洞口驗收48 HYPERLINK l _bookmark38 工作井質量驗收48 HYPERLINK l _bookmark39 管道頂進質量控制49 HYPE
6、RLINK l _bookmark40 頂進管廊質量驗收50前言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由悉地(蘇州)勘察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提出。本標準由江蘇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悉地(蘇州)勘察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蘇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開發(fā)有限公司、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鐵上海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金土巖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億豐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郭紅敏、浦春林、王志紅、胡一葦、黃俊、閆曉東、陳雪華、耿小飛、唐培文、馬保松。DB32/T 3913-2020 PAGE 52綜合管廊矩形
7、頂管工程技術標準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綜合管廊矩形頂管工程的術語和符號、基本規(guī)定、工程勘察、工程設計、施工、質量檢驗和驗收。本標準適用于采用土壓平衡式矩形頂管法施工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和驗收, 其它行業(yè)類似頂管工程也可參考采用。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碳素結構鋼GB/T 700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1部分:熱軋光圓鋼筋GB/T 1499. 1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T 1499. 2橡膠密封件給、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
8、密封圈材料規(guī)范GB/T 2187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 5000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 50021室外給水排水和燃氣熱力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32爆炸危險環(huán)境電力裝置設計規(guī)范GB 50058交流電氣裝置的接地設計規(guī)范GB/T 50065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 50068給水排水工程構筑物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69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 50108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guī)范GB 50119給水排水構筑物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 50141構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191建筑地基基
9、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 502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 50204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guī)范GB 50208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 50268軌道交通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 50307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 50476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guī)范GB 50666預防混凝土堿骨料反應技術規(guī)范GB/T 50733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guī)范GB 50838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測標準CJJ/T 7市政工程勘察規(guī)范CJJ 56城市地下管線探測技術規(guī)程CJJ 61建筑變形測量規(guī)范JGJ 8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 52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guī)范JGJ 311
10、給水排水工程頂管技術規(guī)程CECS 246給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結構設計規(guī)程CECS 145-2002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DGJ32/TJ 208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綜合管廊 utility tunnel建設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納兩類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線的構筑物及附屬設施。3.2矩形頂管技術 box jacking technology借助頂管機械,將預制矩形管節(jié)頂入土中的非開挖施工技術。3.3始發(fā)井 starting shaft頂管機始發(fā)、管節(jié)安裝、頂進、出土作業(yè)的豎井。3.4接收井 reception shaft頂管終端接收頂管機的豎井。3.5矩形頂管機 box jacki
11、ng machine具有對工作面旋轉切削、渣土外排和盾體支護等功能的全斷面矩形隧道掘進機。3.6推進裝置 thrust equipment由頂推液壓缸、液壓缸支架、閥組、泵站、行程測量裝置等組成的安裝在始發(fā)井內用于推動頂管機主機和管節(jié)前進的動力系統(tǒng)。3.7中繼間 intermediate jacking station由前后殼體、頂推液壓缸、閥組、泵站、行程測量裝置等組成的隨管節(jié)一同前進的接力頂進裝置。3.8洞 門 hole at the wall of working shaft工作井側壁預留的供頂管機始發(fā)和接收的墻洞。3.9后座墻 reaction wall始發(fā)井中承擔頂進反力的結構。3.
12、10后 座 jacking base安裝在主頂油缸與后座墻之間,用于均勻擴散后座力的傳力構件。3.11觸變泥漿 thixotropic mud用于填充頂進管道與土體之間的環(huán)狀間隙并起到減阻作用的專用泥漿材料。3.12頂進力 jacking force由主頂油缸提供的向前推進的力。3.13矩形管節(jié)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box用于頂管施工的預制矩形斷面管道。3.14頂鐵 jacked block將主頂油缸推力均勻傳遞到管節(jié)上的設備。3.15土壓平衡 earth pressure balance利用推進裝置把頂管機向前推進,切削下來的泥土擠進頂管機土倉內,通過調節(jié)機頭
13、頂進速度和螺旋輸送機的轉速來控制土倉內的壓力來平衡地下水壓力和機頭前方土壓力的平衡方式。符號下列符號適用于本文件。C土的粘聚力(kN/m2);P 總頂進力(kN);Pc 機頭控制土壓力(kPa); 土的重度(kN/m3)。B 管節(jié)寬度(m);Bh 后座墻的寬度(m);b 工作井的最小寬度(m);D頂管機寬度(m);glD頂管機高度(m);ghH 管節(jié)高度(m);Hd 工作井底板最小深度(m);h 管道頂部覆土厚度(m);hd 管底操作空間(m);h1 后座墻頂端離地面的高度(m);h2 后座墻高度(m);h3 后座墻深入基坑底部深度(m);L 管道設計頂進長度(m); Lj 工作井的最小長度(
14、m); L1 頂管機或管段長度(m); L2 油缸長度(m);L3 后座墻厚度(m);m 考慮頂進管道后退、頂鐵的厚度及安裝富余量(m);S 施工操作空間(m); 管道單位長度自重(kN /m)。f 管道外壁與土之間的摩擦系數;K被動土壓力系數;pKa主動土壓力系數;S0 后座墻承載能力計算系數,取S0 =1.52.5; 安全系數,通常取 1.5?;疽?guī)定5.1綜合管廊工程需要應用矩形頂管技術的,應統(tǒng)一規(guī)劃、設計、施工和維護,并應滿足管線的使用和運營維護要求。5.2綜合管廊矩形頂管工程應有專項設計,應根據通用設備的規(guī)格和入廊管線的要求合理確定管廊的斷面形狀和結構尺寸。5.3應根據工程地質、水文
15、情況和周圍環(huán)境等,選擇合適的頂管機具設備,并進行單機調試、整機聯(lián)動調試等,滿足工程頂進施工的需要。5.4應根據工程特點建立地面和地下測量控制系統(tǒng),對影響范圍內的地表、鄰近建(構)筑物和地下管線等保護對象設置專門的觀測點監(jiān)測。5.5工程中所用的主要原材料、主要構件、配件和專用產品等,應按照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檢驗和驗收。工程勘察一般規(guī)定擬建綜合管廊矩形頂管工程項目的位置或規(guī)劃設計線路確定后,應進行工程勘察,且勘察等級應不低于工程所在綜合管廊項目工程勘察等級。綜合管廊矩形頂管工程勘察實施前,應取得施工區(qū)域內地形圖以及地下管線、設施和障 礙物等現狀資料,并經現場確認后,方可進行勘察作業(yè),應開展工程
16、周邊環(huán)境及地下設施的專項調查。綜合管廊矩形頂管項目工程勘察應按規(guī)劃、設計和施工階段的技術要求分階段進行,可分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等階段。當工程場地及周邊環(huán)境特別復雜、環(huán)境保護有特殊要求,或存在工程安全隱患時,應進行專項勘察;對巖土工程條件簡單或鄰近區(qū)域已有綜合管廊工程經驗的地區(qū),可適當簡化勘察階段??尚行匝芯靠辈斓闹饕ぷ鲬舷铝幸螅褐饕捎檬占Y料、現場踏勘、調查等手段,了解場地的區(qū)域地質、地質構造、礦產、地震、場地的地形地貌、地層結構、巖性和特殊性巖土、地下水、不良地質作用等工程地質條件;當擬建工程場地地質條件復雜時,尚應進行必要的勘察、測試工作;應對擬建場地穩(wěn)定性和適
17、宜性做出評價,為綜合管廊矩形頂管項目選址及技術經濟方案比選提供依據。初步勘察階段主要工作應符合下列要求:搜集場地及鄰近區(qū)域有關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及工程場地地形圖、有關設計資料、工程經驗等;采用現場踏勘、調查等適宜的勘察手段,初步查明場地的地質構造、地層結構、水文地質條件;初步分析地基土特征,提出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和主要設計參數;初步查明擬建場地特殊性巖土的類型、工程地質特性、成因、分布范圍;初步查明場地內及其鄰近對工程有影響的不良地質作用類型、規(guī)模,分析、評價其對工程建設的危害程度;初步分析評價水土腐蝕性;針對總平面布置、基礎類型選擇、工法選型、不良地質作用的治理進行初步分析和評價,對詳
18、細勘察階段的重點工作內容提出建議。詳細勘察階段主要工作任務應符合下列要求:系統(tǒng)分析、利用前期勘察成果,并采用適宜的勘察手段,詳細查明場地的巖土類型、成因和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分析評價地基工程性質、場地穩(wěn)定性和地震效應;詳細查明高靈敏度軟土層、松散砂土層、高塑性黏性土層、含承壓水砂層、軟硬不均地層、含漂石或卵石地層等特殊性巖土,并調查其的類型、工程地質特性、成因、分布范圍,分析、評價其對矩形頂管施工的影響;詳細查明不良地質作用的類型、工程地質特性、成因、分布范圍,分析、評價其對矩形頂管施工的影響,提出處理相關建議和處理設計所需的巖土參數;在基巖地區(qū)應查明巖土分界面位置、巖石堅硬程度、巖石風化程度、
19、結構面發(fā)育情況、構造破碎帶、巖脈的分布與特征等,分析其對矩形頂管施工可能造成的危害;詳細查明場地水文地質條件,當矩形頂管下穿地表水體時應調查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分析地表水體對矩形頂管施工可能造成的危害;采用試驗、統(tǒng)計和分析等方法,提供設計和施工所需的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和各類巖土參數;評價地下水和土對管材使用的混凝土、鋼材、橡膠的腐蝕性;對頂管始發(fā)(接收)井的地質條件進行分析和評價,預測可能發(fā)生的巖土工程問題,提出巖土加固范圍和方法的建議;為下列工作提供勘察資料和建議:頂管軸線和頂管始發(fā)(接收)井位置的選定;頂管設備選型、設計制造和刀盤、刀具的選擇;頂管管節(jié)及環(huán)空注漿設計;頂管推進
20、阻力、推進速度、姿態(tài)控制等施工工藝參數的確定;土體改良設計;頂管始發(fā)(接收)井端頭加固設計與施工;工程風險評估、工程周邊環(huán)境保護及工程監(jiān)測方案設計。專項勘察工作應符合下列要求:查明對工程周邊重要建(構)筑物或對工程建設有重要影響的地下設施的名稱、類型(或用途)、地理位置、與擬建工程的空間關系、竣工圖、特殊保護要求等情況,分析其與綜合管廊矩形頂管工程之間的相互影響;當水文地質條件對工程評價或工程降水有重大影響時,應進行專門的水文地質勘察;重點查明巖溶、土洞、孤石、球狀風化體、地下障礙物、有害氣體的分布;遇有軟土時,根據工程周邊環(huán)境變形控制要求,對不良地質體的處理及沉降控制提出建議;分析評價管廊下
21、伏的淤泥層及易產生液化的飽和粉土層、砂層對頂管施工和管廊運營的影響, 提出處理措施的建議;施工勘察應根據施工階段設計、施工要求,提供勘察資料并作出分析、評價和建議;對始發(fā)井和接收井條件和措施提出建議,施工勘察應根據施工階段設計、施工要求,針對所需解決的具體問題,采用相應手段進行勘察,提供勘察資料,并作出分析、評價和建議。綜合管廊矩形頂管的工程勘察除應符合上述要求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 50021、國家行業(yè)標準市政工程勘察規(guī)范CJJ 56 和江蘇省工程建設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DGJ32/TJ 208 中的相關要求。綜合管廊矩形頂管施工階段,如遇未查明的地下障礙物、掘進地層與
22、勘察結果不一致或施工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較大時,應進行補充勘察??碧娇撞贾镁匦雾敼芏慰碧娇撞贾脩舷铝幸?guī)定:矩形頂管區(qū)間勘探孔應布置在管廊結構外側35m范圍,勘探線上的勘探孔宜交錯布置;勘探孔距頂管中線間距應不大于10m,縱向間距不大于20m,始發(fā)井和接收井附近應適當加密;當勘探孔距頂管中線間距大于10m時,宜在頂管軸線布置一排勘探孔??碧娇撞贾檬疽鈭D如圖6.2.1所示;圖6.2.1 勘探孔布置示意圖勘探孔數量應根據管廊區(qū)間長度及地層的復雜程度確定。在矩形頂管穿越暗埋的河、湖、溝、坑地段和可能產生流沙及地震液化的地段,勘探孔應適當加密;在矩形頂管穿越鐵路、公路和河流地段,勘探孔間距應能控制地層的變
23、化;矩形頂管穿越高等級公路、鐵路、河谷等地段時,宜在其兩側布孔,孔數不宜少于2個。穿越地質條件復雜的中、大型河流地段,應進行鉆探,每個穿越方案宜布置勘探孔13個;勘探孔的深度應達到管底設計標高以下5m10m,如遇下列情況之一,應適當增加勘探孔的深度:當管線基底下存在松軟土層、濕陷性土及可能存在流砂、潛蝕或液化地層時,勘探孔深度應加深或鉆穿該類地層;在必須采取降低地下水位來進行施工的地段,勘探孔孔深應在基底以下5m10m,且應穿透主要含水層;當下部有承壓水層時,勘探孔應適當加深,或鉆穿承壓水層,并測量其水位;滿足地震效應評價要求。始發(fā)井和接收井勘探孔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勘察的平面范圍宜超出開挖
24、邊界外開挖深度的 23 倍;在深厚軟土區(qū),勘察深度和范圍尚應適當擴大;宜在矩形工作井和接收井的四角布置勘探孔,圓形工作井在周邊均勻布置勘探孔,并不應少于2 個;頂管工作井基坑勘察深度宜為開挖深度的 23 倍,在此深度內遇到堅硬黏性土、碎石土和巖層, 可根據巖土類別和支護設計要求減少深度,但不應小于基坑深度的 1.6 倍;在必須采取降低地下水位來進行施工的地段,勘探孔孔深應在井底以下 5m10m,且應穿透主要含水層;井底下存在承壓水層時應適當加深,必要時應鉆穿承壓水層。根據地層結構、地基土的均勻性和設計要求,沿線路需在勘探孔中的進行取土試樣和原位測試。矩形頂管施工區(qū)域內的鉆孔應按照要求進行封孔。
25、地下管線及障礙物勘察綜合管廊矩形頂管工程施工前,應搜集地下管線和障礙物的現狀資料,并對管線的滲漏和使用狀態(tài)進行排查和記錄,經現場確認后,方可進行施工作業(yè)。在施工前應進行專項地下管線和障礙物的勘察。地下管線和障礙物勘察應在充分搜集分析已有資料的基礎上,綜合采用地球物理探測和實地調查的方法進行,所采用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的技術要求應符合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測標準CJJ/T 7 的有關規(guī)定。地下管線勘察應根據綜合管廊工程的規(guī)劃、設計、施工和管理部門的要求,查明受頂管施工影響的區(qū)域內埋設于地下的給水、排水、燃氣、熱力、工業(yè)等管道以及電力、電信電纜、光纜等纜線。在進行地下管線現場勘察前,應全面搜集和整理測區(qū)
26、范圍內己有的地下管線資料和有關測繪資料,宜包括下列內容:已有的各種地下管線普查圖;各種管線的設計圖、施工圖、竣工圖及技術說明資料;相應比例尺的地形圖;測區(qū)及其鄰近測量控制點的坐標和高程;擬建頂管工程區(qū)間內的樁基、樹根等障礙物。應查明各種地下管線的敷設狀況,即管線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和埋深,同時應查明管線類別、材質、規(guī)格、載體特征、電纜根數、孔數及附屬設施等,繪制探查草圖并在地面上設置管線點標志。地下管線探查前,應在探查區(qū)或鄰近的已知管線上進行方法試驗,確定該種方法技術和儀器設備的有效性、精度和有關參數。不同類型的地下管線、不同地球物理條件的地區(qū),應分別進行方法試驗。地下管線探測的范圍應覆蓋頂管段
27、綜合管廊結構的外界線范圍,以及管廊兩側各不小于 1倍管廊寬度的區(qū)域。地下管線探測應查明地下管線的平面位置、走向、埋深(或高程)、規(guī)格、性質、材料、接頭類型等內容。具體的內容根據地下管線的性質可按表 6.3.8 選擇,或根據委托方的要求確定。表6.3.8 地下管線探測內容管線類別埋深(m)斷面尺寸(mm)根數管材接頭類型附屬物載體特征權屬單位內底外頂管徑寬高壓力流向電壓給水排水管道方溝燃氣工業(yè)自流壓力熱力有溝道無溝道電力管塊溝道直埋電信管塊溝道直埋注:表中“”為應實地調查的項目。地下管線探測后,應通過地面標志物、檢查井、閘門井、人孔、手孔或釬探等方式進行 復核。必要時應設置地面標志,并在探查記錄
28、中標注其與附近固定地物之間的距離和方位,實地栓點, 并繪制位置示意圖。地下管線勘察區(qū)域內缺乏明顯管線點或在己有明顯管線點上尚不能查明而實地調查中應查明的項目時,可通過開挖進行實地調查和量測。地下管線勘察的基本程序、測量方法、探測精度和成果提交等的要求尚應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城市地下管線探測技術規(guī)程CJJ 61 的有關規(guī)定。地下障礙物包括在頂管范圍及鄰近區(qū)域內影響頂管施工安全的地下建(構)筑物及其基礎、暗埋的河道、浜溝、孤石、球形風化體、卵礫石層、溶洞等不良地質體、樹根和地下遺留的不明障礙物等。建(構)筑物探測應查明矩形頂管施工區(qū)域附近的建(構)筑物的用途、結構類型、荷載類型,應重點查明基礎的類型、
29、邊界范圍和埋置深度。孤石和卵礫石層探測可通過彈性波速度探測、重力探測、電法探測、電磁法探測、地震波法和聲波法探測方法,需要采用精確探測的工程,可采用地震波 CT 法。孤石、卵礫石夾層、溶洞等不良地質體障礙物在探測后宜補充采用鉆探法探明??辈斐晒皥蟾婵辈靾蟾鎽U述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場地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為頂管的平面布置、選擇頂進標高、防治不良地質現象提供依據。勘察報告應滿足設計、施工的具體要求,提供頂管段和始發(fā)井、接收井設計及施工所需的各土層物理力學性質參數,以及地下水和環(huán)境資料,并做出針對性的分析評價、結論和建議。不同階段的勘察報告應分別滿足工程規(guī)劃、設計、施工階段的技術要求
30、。初步勘察報告 應闡述場地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場地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推薦管廊最優(yōu)線路方案,為合理確定平面布置、選擇頂進標高,防治不良地質影響提供依據;詳細勘察報告應分段評價巖土工程條件,應提供頂管和工作井設計、施工所需的各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以及地下水資料,對工作井和頂管設計、施工方案提出建議,并作出針對性的分析評價??辈靾蟾嬷饕晌淖趾蛨D表構成??辈靾蟾嫖淖植糠謶韵聝热荩嚎辈炷康暮腿蝿找蠛鸵罁募夹g標準;勘察方法和工作布置;擬建頂管法管廊工程的基本特性;場地地形、地質(地層、地質構造)、地貌、巖土性質、地下水及不良地質作用的闡述和評價;地基穩(wěn)定性評價及建議地基處理方案;巖土參數的搜集、
31、分析和選用;工程施工期間可能發(fā)生的巖土工程問題的預測及監(jiān)控、防治措施的建議;頂管施工中障礙物的類型、大小、埋深預測、分析和評價;頂管施工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的分析和評價;有關頂管工程設計和施工措施的建議,包括:頂管始發(fā)(接收)井端頭巖土加固方法的建議; 對不良地質作用及特殊性巖土可能引起的頂管法施工風險提出控制措施的建議;鄰近堤岸、重要管線和建(構)筑物時,頂管施工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評估;圖表部分應包括以下內容:勘察點平面布置圖、工程地質柱狀圖、工程地質剖面圖、原位測試成果圖表、室內試驗成果圖表和地下管線及障礙物勘察成果圖表。工程設計一般規(guī)定頂管范圍內若與其他地下管線交叉或距離較近時,應對其他地下管線
32、進行拆改或采取保護措施。矩形頂管結構安全等級應為一級,設計使用年限不應小于 100 年。矩形頂管結構應按乙類建筑物進行抗震設計,結構抗震等級為二級,抗震設防烈度為 7度。矩形頂管結構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不應小于三級,結構構件的最大裂縫寬度限值不大于0.2mm,且不得貫通。宜根據管節(jié)尺寸、運輸條件、吊裝和生產能力等確定采用預制整體式或預制拼裝式管節(jié)。工作井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35,抗?jié)B等級不低于P8。頂管始發(fā)洞口應采取密封措施,以防止頂管機始發(fā)時正面的水土涌入工作井內和頂進施工時壓入的減阻泥漿從此處流失。對于始發(fā)段和接收段遇不良地質情況時,應對始發(fā)段和接收段整體進行土體進行改良或加固。頂管施工結
33、束后,工作井宜作為永久結構使用。工程選線始發(fā)井、接收井選址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便于大型設備、構件進出場和渣土外運;盡量避開建(構)筑物、地下管線、架空桿線等不利于施工的場地;始發(fā)井宜設在管廊高程較低一端,有利于頂管機姿態(tài)控制和管道內排水;多排頂進或多向頂進時,宜盡可能利用同一個工作井作為始發(fā)井。矩形頂管宜采用直線,縱向坡度應滿足廊體排水和頂進需要,不小于 0.2%且不宜大于 3%; 應盡量避開建(構)筑物基礎,穿越河道時應選擇在河床穩(wěn)定的河段。矩形頂管可在淤泥質粘土、粘土、粉土及砂土等土層中施工,長距離頂管不宜在土層軟硬明顯的界面上頂進。如遇下列情況之一時,則不宜采用土壓平衡矩形頂管施工:土體承載
34、力小于 30kPa;巖體強度大于 5MPa;土層中礫石含量大于 30或粒徑大于 200mm 的礫石含量大于 5;江河中覆土層滲透系數大于或等于 10-2cm/s。覆土厚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管頂覆土層厚度不宜小于頂管機高度的 1 倍,且不宜小于 3.5m;穿越河道時,管廊應布設在河床的最大沖刷線以下,管頂至遠期規(guī)劃河道底的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頂管機高度的 1 倍,且不宜小于 3.5m;穿越通航河段時,管頂上覆土層厚度應滿足通航安全要求;在有地下水地區(qū)及穿越河道水底時,管頂上覆土層的厚度還應滿足管節(jié)抗浮要求;穿越軌道交通、鐵路、公路、堤防或其它重要設施時,管頂上覆土層厚度應遵守軌道交通、鐵路、公路、
35、堤防或其他設施的相關安全規(guī)定。下穿(上跨)建(構)筑物、軌道交通、鐵路、公路、重要地下管線等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對穿越建(構)筑物等地段進行詳細調查,評估施工對建(構)筑物的影響,并針對性地采取保護措施,控制地層變形;宜根據建(構)筑物基礎與結構的類型、現狀,采取地基加固或樁基托換措施;穿越軌道交通、鐵路、公路、重要地下管線等時,宜垂直穿越;受條件限制時可斜向穿越,其交叉角宜大于 60;穿越軌道交通、鐵路、公路等設施時,除需符合本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外,尚應遵守相關行業(yè)的有關技術安全的規(guī)定。與現狀相鄰地下管道及地下構筑物平行、交叉時的間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空間交叉管道的垂直凈距,不宜小于管道外徑的
36、 1 倍,且不宜小于 1.0m;與相鄰地下管線及地下構筑物的最小水平間距應根據地質條件和相鄰構筑物的性質確定,且不宜小于 1.0m。管節(jié)設計矩形頂管管節(jié)的基本構成應包括鋼筋混凝土管體、承插口、止退鋼環(huán)、定位鋼環(huán)、壓漿孔、試壓孔、吊裝孔、木襯墊板;斷面尺寸應與明挖斷面尺寸相適應,且滿足綜合管廊標準斷面內部凈高和凈寬的相關要求。矩形頂管管廊內部凈高宜根據綜合管廊容納管線的種類、規(guī)格、數量、安裝要求等綜合確定,不宜小于 2.4m。矩形頂管管道內部凈寬宜根據綜合管廊容納管線的種類、數量、運輸、安裝、運行、維護等要求綜合確定。多艙管廊的內隔墻采用頂通后施工時,應預留相應的連接構造。預制管節(jié)的長度應根據管
37、節(jié)吊裝、運輸等施工過程的限制條件綜合確定,管節(jié)長度一般為 1.5m,斷面較小時可采用 2.0m,單節(jié)重量不宜大于 50t。矩形管節(jié)斷面宜設計為四個角為圓弧的仿矩形,管節(jié)各方向壁厚相等,具體參數可參考圖 5.3.6 和表 7.3.6。圖7.3.6 矩形管節(jié)斷面示意圖表7.3.6 常用矩形管節(jié)斷面尺寸名稱符號基本尺寸(mm)管節(jié)寬度B3800600069009100管節(jié)高度H3500400042005500管壁厚度t400500450650管節(jié)外圓角半徑R1300500700700管節(jié)內圓角半徑R290300300300矩形管節(jié)幾何尺寸的允許偏差應符合表 7.3.7 的規(guī)定。表7.3.7 矩形管節(jié)
38、尺寸允許偏差名稱符號允許偏差(mm)檢驗方法管節(jié)寬度B5尺測量管節(jié)高度H5管節(jié)長度L0+15,-10管壁厚度t3端面平整度2靠尺檢查端面傾斜S 5垂線、尺測量混凝土保護層厚度C5檢測儀矩形頂管一般采用標準長度管節(jié),不應忽略各個管節(jié)間木襯墊板的厚度。必要時可根據實測的工作井的相對位置調整最后一節(jié)預制管節(jié)的長度。管廊結構設計管廊結構上的作用分類和作用代表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管廊結構上的作用,按性質可分為永久作用、可變性作用和偶然作用三類;結構設計時,對不同的作用應采用不同的代表值,永久作用應采用標準值作為代表值,可變作用應根據設計要求采用標準值、組合值或永久值作為代表值;作用的標準值應為設計采用的基
39、本代表值;當結構承受兩種或兩種以上可變作用時,在承載力極限狀態(tài)設計或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按短期效應標準值設計時,對可變作用應取標準值和組合值作為代表值;當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按長期效應準永久組合設計時,對可變作用應采用準永久值作為代表值;結構主體及收容管線自重可按結構構件及管線設計尺寸計算確定,常用材料及其制作件的自重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 50009 的規(guī)定采用;建設場地地基土或管頂覆土高度有顯著變化段的管道結構,應計算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影響,其標準值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 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確定;制作、運輸和堆放、安裝等短暫設計狀況下的預制構件驗算,應符合現行
40、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guī)范GB 50666 的有關規(guī)定。永久作用應包括結構自重、土壓力(豎向和側向)、地基不均勻沉降,其取值應分別符合下列規(guī)定:結構自重:可按結構構件的設計尺寸與相應的材料單位體積自重計算確定,鋼筋混凝土自重可取25kN / m3 計算;豎向土壓力:其標準值計算應按給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結構設計規(guī)程CECS145-2002 附錄A 的 A.0.4 進行計算;側向土壓力:可按朗金公式計算主動土壓力,土的重力密度,地下水位以上可取 18 kN / m3 ; 地下水位以下部分的側壓力應為主動土壓力與地下水靜水壓力之和,此時土的有效重力密度可取 10 kN / m3 計算;地基
41、不均勻沉降標準值: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 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勺冏饔脩ǖ叵滤畨毫?、堆積荷載(含地面人群荷載)、車輛荷載(堆積荷載與車輛荷載不同時考慮,取大者計入),其取值應分別符合下列規(guī)定:地下水壓力:應考慮可能出現的最高和最低水位,不可直接引用勘察時的水位,應要求勘察報告予以明確;地下水位應綜合考慮近期內變化的統(tǒng)計數據及對設計基準期內發(fā)展趨勢的變化分析判斷, 確定其可能出現的最高及最低地下水位;相應的地下水壓力準永久值系數,當采用最高地下水位時,可取平均水位與最高水位的比值,當采用最低水位時,應取 1.0 計算;堆積荷載:其豎向壓力標準值可取 10 kN /
42、m2 計算,并視作分布面積較大,沿不同深度等值, 準永久值系數可取 0.5;相應的側向壓力可取 1/3 豎向壓力計算:車輛荷載:應與我國道路橋梁設計的荷載標準相協(xié)調,準永久值系數可取 0.5。偶然作用主要考慮地震作用,宜按所在地區(qū)抗震設防等級進行地震作用驗算。矩形管廊應核算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管廊結構達到最大承載能力,管體構件因材料強度被超過而破壞,管廊結構作為剛體失去平衡;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管廊結構出現超過使用期耐久性要求的裂縫寬度限制。管廊結構的內力分析,均應按彈性體系計算,不考慮由非彈性變形所產生的內力重分布。管廊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進行強度計算時,結構上
43、的各項作用均應采用作用設計值。作 用設計值應為使用分項系數與作用代表值的乘積,可按照給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結構設計規(guī)程CECS145-2002 第 5.2.2、5.2.3 條進行計算。強度作用時的作用組合工況應符合表 7.4.8 的規(guī)定。表 7.4.8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強度計算的作用組合表計算工況永久作用可變作用結構自重豎向土壓力側向土壓力不均勻沉降地下水壓力堆積荷載車輛荷載試驗工況使用期間注:1 表中打“”的作用為相應工況應與計算的項目;打“”的作用應按具體設計條件確定采用;車輛荷載、堆積荷載不應同時計算,應根據不利條件計入其中一項;對永久作用的分項系數,應按對結構不利或有利分別采用;當
44、管頂覆土變化較大,應計算地基不均勻沉降對管道結構的縱向影響。管廊構件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時,作用效應均應采用作用代表值計算。管道構件在組合作用下,當計算截面的受力狀態(tài)處于受彎、大偏心受壓或受拉時,截面設計應按作用效應準永久值組合(長期效應)驗算控制裂縫寬度,裂縫最大寬度不應大于 0.2mm;當計算截面的受力狀態(tài)處于軸心受拉或小偏心受拉時,截面設計應按不允許裂縫出現控制。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作用效應的組合設計值和控制裂縫的計算可按照給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結構設計規(guī)程CECS145-2002 第 5.3 節(jié)執(zhí)行。由于結構對稱,利用對稱性可使計算簡化,采用彎矩分配法進行管節(jié)在對稱作用下的內力計算
45、,如圖 7.4.12 所示,在組合作用下的內力,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圖7.4.12 結構計算荷載簡圖計算構件的荷載常數固端彎矩M F :M F 、M F 、M F 按兩端固定的構件求得, M F 計算須包括側邊ba 、cd 傳來的軸力。bcbacdcd各邊的形常數抗撓剛度S 按下式進行計算:SbcS S 2 Ec IbcB 4 Ec Iab(7.4.12-1)(7.4.12-1)abbaHSad 4 Ec IadBS ad(7.4.12-2)式中: Ec 、I 分別為各邊的混凝土彈性模量與截面慣性矩;S ad 底邊抗撓剛度系數。a 及 b 結點的分配系數 按下式進行計算:a結點:SababS S
46、abad(7.4.12-3)SadadS Sabad(7.4.12-4)b結點:SbabaS Sbcba(7.4.12-5)Sbc bcS Sbcba(7.4.12-6)分配不平衡彎矩,得出結點彎矩;根據結點彎矩與外荷載求得梁上每點內力??拐鹪O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矩形頂管工程應按乙類建筑物進行抗震設計,抗震等級為二級,抗震設防烈度為 7 度,并應滿足國家現行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管廊結構在 E2 地震(設防地震)作用下,不破壞或輕微破壞,應能夠保持其正常使用功能, 結構處于彈性工作階段;結構在 E3 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能破壞,經修補,短期內應能恢復器正常功能,結構局部進入彈塑性工作階段;周圍地
47、層分布均勻、規(guī)則且具有對稱軸的縱向較長的頂管管節(jié),結構分析可選擇平面應變分析模型并采用反應位移法或等效水平地震加速度法、等效側力法計算;長寬比和高寬比均小于 3 的頂管管節(jié),宜采用空間結構分析計算模型并采用土層結構時程分析法計算;工程線位宜選擇密實、均勻、穩(wěn)定的地層,當處于軟弱土、液化土或斷層破碎帶等不利地段時, 應分析其對結構抗震穩(wěn)定性的影響,采取相應措施;管節(jié)內布置應力求簡單、對稱、規(guī)則、平順;受力主筋應采用抗震鋼筋,抗震構造措施應滿足國家現行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對位于歷史最高水位以下的工程,應根據設計條件計算結構的抗浮穩(wěn)定;計算時管廊內管線和設備的自重不應計入,其他各項作用應取標準值;不考慮
48、側摩阻力時抗浮安全系數取值不低于1.05;當考慮計入側壁摩阻力時,抗浮安全系數取值不低于 1.15。頂管管節(jié)的構造要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管節(jié)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小于C50,抗?jié)B等級不小于P8;鋼筋宜采用 HPB300 級鋼、HRB400 級鋼,其技術標準應分別符合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 1 部分: 熱軋光圓鋼筋GB/T 1499.1 和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 2 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T 1499.2 的有關規(guī)定;預埋鋼板、型鋼宜采用 Q235 鋼、Q345 鋼,其技術指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T 700 的有關規(guī)定;鋼筋混凝土矩形管節(jié)厚度不應小于 250mm;矩形頂管的縱向配筋不應少于 0
49、.2%配筋率的鋼筋量,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 和給水排水工程構筑物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69 的規(guī)定;矩形頂管管壁外側鋼筋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 50mm,管壁內側鋼筋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 35mm。結構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矩形管道內的接地系統(tǒng)應形成環(huán)形接地網,接地電阻不應小于 1;接地網宜采用熱鍍鋅扁鋼,且截面積不應小于40mm5mm 。接地網應采用焊塔搭接,不得采用螺栓搭接;內部金屬構件、電纜金屬套、金屬管道以及電氣設備金屬外殼均應與接地網連通;作為天然氣管道艙室的接地系統(tǒng)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爆炸危險環(huán)境電力裝置設計規(guī)范GB 50058 的有
50、關規(guī)定。結構防水矩形頂管工程應根據氣候條件、水文地質情況、結構特點、施工方法和使用條件等因素進行防水設計,防水等級標準應為二級,并應滿足結構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要求。矩形管廊的結構防水設計應以工作井及鋼筋混凝土管節(jié)的結構自防水和管節(jié)接頭防水為重點,并應滿足以下要求:防水混凝土應通過調整配合比或添加外加劑、摻合料等措施配制而成,管節(jié)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得低于 C50,抗?jié)B等級不得小于P8。施工配合比應通過試驗確定,抗?jié)B等級應比設計要求提高一級(0.2MPa);管節(jié)表面應平整,無缺棱、掉角、麻面和露筋;鋼筋混凝土管片應制作抗壓強度試件進行檢測,并應做單塊管節(jié)檢漏測試,在設計抗?jié)B壓力下保持時間不應少于
51、2h,滲水深度不應超過管片保護層的厚度;防水混凝土的設計抗?jié)B等級,應符合表 7.5.2 的規(guī)定;表7.5.2 防水混凝土設計抗?jié)B等級管廊埋置深度h(m)設計抗?jié)B等級h 20P820 h 30P10h 30P12當地下水介質對混凝土具有腐蝕性時,應對管節(jié)內外分別做防腐蝕處理。砂性地層頂進的管節(jié)的外表面宜設耐磨涂層。管廊外防水防腐蝕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管片外防水涂料宜選用環(huán)氧或改性環(huán)氧類等具有封閉功能及兼有滲透特性特點的反應型涂料, 也可選用水泥基滲透結晶型或硅氧烷類滲透自閉型涂料;應具有耐化學腐蝕性、抗微生物侵蝕性、耐水性、耐磨性應良好,且無毒或低毒;在管片外弧面混凝土裂縫寬度達到 0.2mm 時,
52、在最大埋深處水壓下不應滲漏;管節(jié)外防水防腐蝕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 50476 中規(guī)定的海洋氯化物環(huán)境、化學腐蝕性等環(huán)境條件分類,確定相應的環(huán)氧或改性環(huán)氧等封閉型涂料、水泥基滲透結晶型或硅氧烷類等滲透自愈型材料等管片外防水防腐蝕涂層的技術性能指標。管節(jié)接頭防水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宜采用“F”型鋼承口形式,接口內設齒形氯丁橡膠止水帶和聚氨酯密封膠防水裝置。鋼承口的套環(huán)應使用鋼或不銹鋼套環(huán),鋼套環(huán)接口應無疵點。接頭鋼套環(huán)的鋼材宜選用經防腐蝕處理的Q235B 級鋼;頂管接頭的彈性橡膠密封圈在施工中應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在長期的設計水壓作用下應保持接頭不滲漏;鋼套環(huán)接頭的鋼套環(huán)一段
53、應埋入混凝土管中,鋼套環(huán)與混凝土的結合面處應設雨水膨脹橡膠條或密封膠條。鋼套環(huán)的另一段應與管節(jié)外表面的槽口組成防水構造,槽口內應設 L 形、齒形或鷹嘴形彈性橡膠密封圈,如圖 7.5.4 所示;圖 7.5.4 鋼套環(huán)接頭鋼套環(huán);2-遇水膨脹止水條;3-彈性密封膠;4-密封圈;5-木襯墊板;6-彈性密封墊頂管接頭內面槽口宜采用石棉水泥、彈性密封膏或水泥砂漿、聚合水泥砂漿密封;密封圈材料、規(guī)格應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橡膠密封件給、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規(guī)范GB/T 21873;在楔形橡膠圈表面宜涂潤滑劑或有止水功能的潤滑劑。潤滑油脂宜采用硅脂類材料;潤滑劑應采用先潤滑后止水的特種聚氨酯材料,不應
54、使用可能損害橡膠圈的潤滑材料;鋼承口接頭外表面應根據所處環(huán)境涂布防腐蝕涂料;中繼間接口處,宜預留缺口,設置橡膠止水帶;管節(jié)拼縫防水應采用預制成型彈性密封墊為主要防水措施,彈性密封墊的界面壓力不應低于1.5MPa;拼縫彈性密封墊應沿環(huán)、縱面兜繞成框;拼縫處應至少設置一道密封墊溝槽,密封墊溝槽截面積宜為密封墊截面積的 1.01.5 倍;頂管施工結束后,管節(jié)間的接口進行封閉處理。要求壓緊刮平,保證強度和氣密性,在填充材料未充分固化前要注意保護,防止浸水;管節(jié)接頭處應設置襯墊板,一般采用木襯墊板,木襯墊板應選用質地均勻有彈性的松木、杉木或膠合板;在滿足傳力要求的同時,尚應滿足強度和變形要求;木墊圈厚度
55、應根據管道尺寸確定,一般為 10mm30mm;密封墊宜選擇具有合理構造形式、良好彈性或遇水膨脹性、耐久性、耐水性的橡膠類材料,其外形應與溝槽相匹配。彈性橡膠密封墊材料、遇水膨脹橡膠密封墊膠料的物理性能應符合表7.5.4-1 和表 7.5.4-2 的規(guī)定。表7.5.4-1彈性橡膠密封墊的主要物理性能序號項目指標氯丁橡膠三元乙丙橡膠1硬度(邵氏),度45 5 65 555 570 52伸長率(%) 350 3303拉伸強度(MPa)10.5 9.54熱空氣老化70 96h硬度變化值(邵氏) 8 6拉伸強度變化率(%) 20 15拉斷伸長率(%) 30 305壓縮永久變形7024h% 35 286防
56、霉等級達到或優(yōu)于2級注:以上指標均為成品切片測試的數據,若只能以膠質制成試樣測試,則其伸長率、拉伸強度的性能數據應達到本規(guī)定的120%。表7.5.4-2遇水膨脹橡膠密封墊的主要物理性能序號項目指標PZ-150PZ-250PZ-450PZ-6001硬度(邵氏A)(度*)42 742 745 748 72拉伸強度(MPa) 3.5 3.5 3.5 33扯斷伸長率(%) 450 450 350 3504體積膨脹倍率(%) 150 250 400 6005反復浸水試驗拉伸強度(MPa) 3 3 2 2扯斷伸長率(%) 350 350 250 250體積膨脹倍率(%) 150 250 500 5006低
57、溫彎折- 20 2h無裂紋無裂紋無裂紋無裂紋7防霉等級達到或優(yōu)于2級注:1 *硬度為推薦項目;成品切片測試應達到標準的80%;接頭部位的拉伸強度不低于上表標準性能的50%。頂管結束后,應采用水泥砂漿、粉煤灰水泥砂漿等易于固結或穩(wěn)定性較好的漿液置換觸變泥漿;待壓漿體凝結后方可拆除注漿管路,將管廊上的注漿孔使用防滲水泥封閉嚴密,并以悶蓋封堵。頂進阻力估算估算矩形頂管頂進力時,應綜合考慮管節(jié)結構、頂進工作井后座墻結構的允許最大荷載、頂進設備能力、施工技術措施等因素。最大頂進力應大于頂進阻力,但不得超過管材或工作井后座墻的允許頂進力。頂進阻力估算主要考慮迎面阻力與管道摩阻力(如圖 7.6.2 所示)。
58、最大頂進力應小于后座墻提供反力的 0.7 倍,否則應設置中繼間。圖7.6.2 矩形頂管頂進阻力構成示意圖矩形管道的頂進阻力可按下式進行估算:P 2B H Lfk B H Pc(7.6.3-1)式中: P 總頂進阻力(kN); B 管節(jié)寬度(m); H 管節(jié)高度(m);L 管道設計頂進長度(m);fk 管道外壁與土之間的平均摩阻力(kN/m2),通過試驗確定,采用觸變泥漿減阻技術時, 其取值可參照表5.6.3選?。籅 頂管機寬度(m);H 頂管機高度(m);Pc 刀盤控制土壓力( kPa ),可按式(7.6.3-2)進行計算;當頂進軸線位于水面以下且土體為砂性土時,控制土壓力可按式(7.6.3-
59、3)進行計算;P K h 2 H c0 3(7.6.3-2)P K h 2 H hc0 3w w(7.6.3-3)式中: K0 靜止土壓力系數, K0 1 sin ; 土體摩擦角();s土的重度( kN / m3 );h 管道埋深(m);水的重度( kN / m3 );h 地下水位線到頂管機機頭底部1 H 的高度(m)。w3表 7.6.3 采用觸變泥漿技術時管壁單位面積平均摩阻力(kN/m2)土壓平衡式黏性土粉土粉、細砂土中粗砂土混凝土管3.05.05.08.08.011.011.016.0注:當觸變泥漿技術成熟可靠,管外壁能形成和保持穩(wěn)定、連續(xù)的泥漿套時,可直接取 3.0 5.0kN/m2。
60、中繼間設計當估算頂進力超過主頂工作站的推進能力、施工管道或后座裝置所允許的最大荷載 70%時,應在施工管道中安裝中繼間進行輔助施工,中繼間設置示意圖如圖 7.7.1 所示。圖 7.7.1 中繼間設置示意圖中繼間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主頂總推力達到中繼間的總推力 40%60%時,放置第一個中繼間,頂進過程中啟動前一個中繼間頂進后,主頂油缸推動的管段總頂進力達到中繼間總推力的 60%80%時安置下一個中繼間;中繼間頂進力應有富余量,第一個中繼間不宜小于自身最大頂進力的 40%,其余不宜小于30%;中繼間的位置和數目一般是根據所預測頂進力以及作用在管道上的允許頂進力來確定,或者根據中繼間的最大頂進力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上半年班主任工作總結簡單版(四篇)
- 2025年個人衛(wèi)生工作總結模版(三篇)
- 2025年一年級教師學期工作總結范文(二篇)
- 2025年上半年疾控工作總結模版(二篇)
- 2025年12月公司工會工作總結(四篇)
- 2025年上半年采購部經理工作總結例文(二篇)
- 2025年萬能個人年終工作總結參考樣本(2篇)
- 2025年10086話務員個人工作總結范文(二篇)
- 2025年上半年“效能革命”工作總結樣本(四篇)
- 2025年七年級下冊語文備課組工作總結(2篇)
- 保險投訴處理流程培訓
- JJG 707-2014扭矩扳子行業(yè)標準
- 2025財年美國國防預算概覽-美國國防部(英)
-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數學試題(含答案)
- 《采暖空調節(jié)能技術》課件
- CONSORT2010流程圖(FlowDiagram)【模板】文檔
- 游戲綜合YY頻道設計模板
- arcgis軟件操作解析課件
- 中興ZCTP 5GC高級工程師認證考試題庫匯總(含答案)
- 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程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
- 小學科學項目化作業(yè)的設計與實施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