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學觀點及歷史貢獻_第1頁
康德美學觀點及歷史貢獻_第2頁
康德美學觀點及歷史貢獻_第3頁
康德美學觀點及歷史貢獻_第4頁
康德美學觀點及歷史貢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康德的美學思想主要集中在論優(yōu)美感與崇高感和判斷力批判這兩部著作中。前者主要分析優(yōu)美和崇高的不同特點:優(yōu)美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小巧,和諧,讓人心生愛憐;崇高則是巨大以至于無形的“壯美”,讓人心生畏懼,甚至是恐怖,所以康德成其為“可怖的崇高”,它往往與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優(yōu)美與崇高是康德美學思想的兩個基本范疇,在他后來集大成的美學巨著判斷力批判中,對審美判斷力的分析仍然是按照這個一分為二的模式來處理的。他提出了鑒賞判斷(即審美)的四個特征:(1)它是愉悅的,但是不帶任何利害關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無目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觀的,卻帶有必然性(康德在這里

2、提出了“共同感的重要概念”)。在判斷力批判的第二部分,康德討論了目的論判斷力。這是我國美學界長期以來都沒有注意到的康德美學的重要部分。其實,作為康德的對手和朋友,黑格爾對康德的目的論判斷力理解得很透徹,概括得很精煉:“康德開始從這樣的原則去看有生命的東西:在有生命的東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內(nèi)。作為目的,這普遍性不是自外而是自內(nèi)決定著個別的和外在的東西,決定著有機體各部分的構造,這就是說,個別的方面自然而然地就適應目的?!保ê诟駹枺好缹W第一卷,72頁。不知道為什么朱光潛先生沒有注意到)因此,黑格爾稱康德構成了美學真正的出發(fā)點。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而作為先驗的判斷力的原理的

3、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學的核心所在。而對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內(nèi)涵、特性與影響的剖析與揭釋,可增進對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個康德美學的認識與理解。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內(nèi)涵1目的與合目的性的規(guī)定在康德美學中,目的與目的性等概念都有他特定的規(guī)定,在探討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之前,須把這些概念厘定清楚。那么,什么是目的呢?康德給出了自己的確切的表征,他說:“一個關于對象的概念在它同時包含著這個對象的現(xiàn)實性的基礎時叫做目的?!保?)康德把目的分為內(nèi)在目的與外在目的兩種,外在目的指一物的存在是為了它物,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適應性。在這里,康德所謂的“目的”是一種“內(nèi)在目的”,它意指在一事物的概念(本質(zhì))中包含著

4、它自己的內(nèi)在可能性的根據(jù),也就是說,一個事物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取決于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有賴于其內(nèi)在必然性。很顯然,康德的內(nèi)在目的論,有別于無目的性與外在目的論。關于什么是合目的性的問題,康德給出的定義是這樣的,“而一個物體和諸物的只是按照目的而可能的品質(zhì)相一致時,叫做該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保?)在康德看來,判斷力的原理,在涉及一般經(jīng)驗的規(guī)律下的自然界活動的形式時,就稱為在自然界的多樣性中的“自然的合目的性”。而自然的合目的性又可分為形式的合目的性和質(zhì)料的合目的性。顯然,康德作為審美判斷之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指形式的合目的性,它是關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學表象,而有別于作為關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邏

5、輯表象的質(zhì)料的合目的性??档逻M一步闡釋了關于目的與合目的性的思想。就目的而言,例如“人”之所以成為“人”自身,正是基于按照“人”這一概念要求自己,并由此與其它動物區(qū)分開來。“人”這個概念本身包含著人的現(xiàn)實性的基礎。無疑,它是自身存在的根據(jù)。就合同的性而言,通過此概念可以把自然界的諸經(jīng)驗規(guī)律的多樣性統(tǒng)一起來。例如看見一座山、一條河、一朵花時感到的愉悅及其一致性。2合目的性原理的證明在康德關于美的分析中,合目的性原理被作為奠基于共通感基礎之上的審美的思維形式,它是審美的普遍性的主觀依據(jù)。在康德看來,審美判斷作為一種反思判斷,它的先驗原理便是合目的性原理。這正如鮑??赋龅模骸霸阼b賞判斷中所包含的

6、關系方面,美是一個對象的合目性的形式,只要這個對象能在沒有目的觀念的情況下知覺到。”(3)進而,康德用演繹法來證明為何需要這一先驗原理。對事物的認識,除了受時間條件的規(guī)定外,還要受事物的樣式條件的規(guī)定,某物與它物的樣式不同,構成了自然界中事物間的區(qū)別,樣式成了某物之所以是某物的原因,而且這原因也是結果。因為,某物的樣式顯示出某物好象是有目的的。單純經(jīng)驗規(guī)律的顯現(xiàn)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感受是私人的,趣味無可爭辨。但是,自然的諸經(jīng)驗規(guī)律有無統(tǒng)一性呢?能否在少數(shù)原理下把多樣性統(tǒng)一起來呢?這就是康德尋找合目的性原理的驅動力??档抡J為,必須設想有這種統(tǒng)一性,因為這是知性的必然要求。他說:“必須為了探究這些經(jīng)

7、驗的所謂的規(guī)律而設置一個先驗原理作為對它們的一切反思的基礎,從而按照它們,一個可認識的自然秩序才是可能的?!保?)因此,就必須設定自然本身有目的,同時自然的形式具有合目的性。3合目的性原理與審美和藝術那么,合目的性與人的審美情感又有何關系呢?某物具有自然的合目的性,就會使人愉快。為何自然的合目的性能與我們的愉快情緒相聯(lián)結呢?康德認為,這是由于一種意圖的達成就導致愉快,而意圖的達成就是把單純經(jīng)驗規(guī)律的多樣性歸結為原理的統(tǒng)一性。他說:“一切意圖的達成都與快樂的情緒相聯(lián)結;這意圖的達成有一先驗表象為其條件,象在這里對于所有反思著的判斷力有一個原理一樣,快樂的情緒也是被一個先驗和對每個人都有效的根據(jù)所

8、規(guī)定:并且也僅僅是由客體聯(lián)系到認識機能。”(5)當一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們頭腦中先驗的關于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原理,因此,也符合了我們的認識機能的要求,從而使我們在知性力和想象力的和諧產(chǎn)生的表象中,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而引起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學表象的對象就被稱為美,而通過情感對美的對象的判斷則被稱為鑒賞??档抡J為,藝術活動不同于自然活動,藝術活動是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創(chuàng)造。康德把合目的性原理作為始終不脫離感性形態(tài)去尋求審美的普遍有效性的根據(jù),它不是為自然而設立的,而是為人自己設立的?;诤夏康男栽?,人們可尋求較為一致的有可能達成共識的共通感,從而為美學及各門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康德合目

9、的性原理的內(nèi)在特性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不僅有豐富的內(nèi)涵,還有其獨特的規(guī)定即特質(zhì)或內(nèi)在特性,由此對自身加以限定并與先前的諸多的美學理念相區(qū)分,從而為審美活動中的判斷力提供基本原理??档碌暮夏康男栽淼膬?nèi)在特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1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在康德那里,無目的的合目性之中前后兩個目的的內(nèi)涵是不一樣的??陀^上,美不是有用的,審美是無利害性的。康德說:“那規(guī)定鑒賞判斷的快感是無任何利害關系的。”(6)雖然美感伴隨快感,但它是快感的升華。而主觀上,它又是有目的的,這種目的反映的是主觀的知性力與想象力協(xié)調(diào)的心意狀態(tài)的情感形式,這種情感形式通過一種類比,一種擬人化的思維方式,使得對象始終不脫離表象而體現(xiàn)

10、出合目的性。因此,審美的合目的性僅僅是形式本身同快樂與不快樂的情感的一種關系,而與通常意義上的目的區(qū)分開來。美不僅和愉悅性本身也和善相區(qū)分,因為在康德看來,愉悅性和善都具有明確的主觀目的。2合目的性的主觀性合目的性的思維方式處于特定的心意機能狀態(tài)之中,合目的性是指對象對主體的合目的性。這里,對象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主體則是知性力與想象力協(xié)調(diào)的情感,通過該情感,主體將諸多個別的自然現(xiàn)象統(tǒng)一于一個先驗的自然整體,從給定的特殊去尋找普遍,從偶然中去尋求法則。康德認為,從方式上來看,審美判斷具有范例的必然性,當然這以人們共同的感覺力為基礎。從量的方面來看,審美對象是個別性的事物,審美判斷是單稱判斷,但卻

11、具有普遍有效性。當然,這種普遍性是主觀的,嚴格說應是主體間的,即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意狀態(tài)。通過這種心意狀態(tài),主體以自己的情感來理解自然,這無疑是一種擬人性。3無涉理性概念的合目的性作為審美或鑒賞判斷力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有別于邏輯判斷??档抡J為,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產(chǎn)生直觀印象,通過先天的直觀形式時間和空間才形成感性表象。審美表象與邏輯表象的一個重要區(qū)分在于,后者依概念的目的表象進行判斷,而前者不依概念進行判斷。邏輯判斷不僅是對事物的形式的判斷,而且是對事物作為成果的判斷,它以我們頭腦中先驗地對這事物的目的的概念的表象為依據(jù)。合目的性原理,訴諸形式合乎人的諸認識機能的統(tǒng)一性,也即通過愉快

12、或不愉快的情緒來進行,而不涉及概念,進而與邏輯判斷相區(qū)分。在這里,“康德的原則是,沒有抽象的概念,就不可能有客觀的判斷,而美則不牽涉抽象的概念?!保?)4先驗性與先天合理性傳統(tǒng)美學的經(jīng)驗主義與理性主義陷入了關于美的本性等問題的紛爭之中而不能自拔,康德則另辟蹊徑,在先驗性上花大力氣??档略诩兇饫硇耘兄邪l(fā)現(xiàn)了認識能力的先驗原則,在實踐理性批判中發(fā)現(xiàn)了欲求能力的先驗原則,之后,他又在判斷力批判中極力尋找快感與不快感的原則。他認為,在哲學的這三個部分中都應有其先驗原則。審美趣味判斷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一種復雜的經(jīng)驗現(xiàn)象,其中包括個人審美的、認識的和道德的等多方面的動機,也包括社會的、文化的、傳統(tǒng)的和習俗的

13、各種因素。但康德把這些方面與因素全都懸置起來,從先驗的立場來考察一般意義上審美趣味判斷所涉及的先天的條件和要素?!懊栏械母幢豢档職w結為主體的所謂先天共同感”。(8)同樣,康德用先驗的方法于崇高的分析。“正是通過無利害關系這一概念,康德打破了美學中快感的優(yōu)越性?!保?)從而奠定了合目的性原理的先天合理性基礎。據(jù)此,康德將審美活動與其它人類行動加以區(qū)分,“在康德看來,藝術的精神本質(zhì)源自審美行為與實用行為和食欲行為之間的差別,盡管康德本人偏愛感性直覺?!保?0)顯然,這種差別根源于審美活動的先驗性。三、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影響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與他的整個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與地位,

14、并產(chǎn)生了有益的啟示與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大的方面涉及一種新的美學思想產(chǎn)生的影響,也有小的方面某種具體理論觀點的影響,有直接的對它貼近時代的影響,也有間接的對20世紀美學發(fā)展的影響?!保?1)1為從自然通達自由提供了依據(jù)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是康德美學的基本著作,更是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也是康德整個理性批判事業(yè)的總結,沒有它我們很難從整體上理解與把握前兩種批判。把美學與目的論結合在判斷力中是康德的首創(chuàng)。同時,判斷力作為人類高級認識諸能力,它介入了知性與理性之間,雖然不具有自己的立法,但卻有自己的獨特的原理。人的心意機能可分為認識機能、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機能和欲求的機能等三大部分,對于認識機能而言

15、,知性為自然界立法,提供一個關于自然作為現(xiàn)象的理論知識的規(guī)律。對于欲求機能,理性按照自由概念規(guī)定了它應遵從的先驗規(guī)律。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介于認識機能與欲求機能之間,和判斷力介于知性與理性之間一樣。正是判斷力使知性與理性之間的過渡成為可能,情感使認識與欲求之間的過渡成為可能。同時,判斷力也是知性與理性的綜合,正如情感是認識與欲求的綜合一樣。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表明美克服了意識中彼此分裂的各種情形,這正如黑格爾所說:“美消除了這種分裂,因為在美里普遍的與特殊的,目的與手段,概念和對象,都是完全互相融貫的。”(12)康德認為:“人類理性的立法(哲學),有兩大目標,即自然與自由,因而不僅包含自然法則,

16、而且包含道德法則,這兩者開始被表現(xiàn)在兩種不同的體系中,但最終則在唯一的哲學體系中得到表現(xiàn)?!保?3)在康德的諸先驗原理中,合目的性原理居于中介地位,起著橋梁作用,聯(lián)結著規(guī)律性與最終目的。正如康德所說:“判斷力以其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概念在自然諸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間提供媒介的概念,它使純粹理論的過渡到純粹實踐的,使從按照前者的規(guī)律性過渡到按照后者的最終目的成為可能。因為通過它,最終目的的可能性才被認識,而只有它最終目的才能在自然里以及在它和自然諸規(guī)律的諧和里成為現(xiàn)實。”(14)他還說:“審美的合目的性是判斷力在它的自由中的合規(guī)律性?!保?5)這樣,康德實現(xiàn)了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而藝術包含有自由本

17、性,藝術憑借合目的性原理,成為從自然通達自由的必由之路。2對后世美學的啟迪許多后世美學家都受過康德合目的性原理與他整個美學思想的影響。費希特受康德啟發(fā),把美的根源看成是導于主體,與康德一樣,也持有天才藝術觀。在謝林的天才藝術觀中也可發(fā)現(xiàn)康德的痕跡。席勒把康德的游戲說改造后并提出了游戲沖動說,他認為,美是自由觀賞的作品,這一點與康德很相近。叔本華接受了康德美只關涉主體的情感的思想,他同樣把審美活動視為完全不計利害的觀察、與利害無關的觀照,他也認為,審美不包含欲望和概念,它既不是倫理,也不是認識,只是主體與表象的契合??档潞夏康男栽碇袑徝啦簧胬Φ挠^點對浪漫主義美學、唯美主義產(chǎn)生了重要啟示,并成

18、為其理論依據(jù)。作為新黑格爾主義者,克羅齊從康德那里吸收了許多思想,他同樣認為,審美和藝術不同于道德,而具有非功利性特征,審美是無概念的,也是非邏輯的。以反黑格爾美學的面貌出現(xiàn)的人本主義美學與科學主義美學都從康德美學原理中吸取了不少養(yǎng)份?,F(xiàn)象學美學家普遍受到康德的影響。杜夫海納認為,美來源于主觀的合目的性,他說:“通過美,自然表現(xiàn)了對我們的好意。正如康德提醒我們的,審美判斷所涉及的目的性可能是一種無目的的、主觀的、形式上的目的性,其現(xiàn)實性存在于我們的主觀能力的關系的內(nèi)在目的性之中?!保?6)薩特也否定了審美的功利性。伽達默爾吸取了康德美學中的主體性思想,但差別在于,康德把鑒賞判斷的根源歸于主體的

19、認識能力與情感,而他把鑒賞視為一種解釋。3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與他的整個美學也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在著力解決這些問題時,后世美學取得了新的發(fā)展??档碌臒o利害關系的思想,遭到了許多人的批判。其實,審美完全無功利也是不可能的,美的社會功利性在自然與社會中體現(xiàn)得突出一些,而在藝術中顯得隱蔽一些??档掳牙硐朊澜⒃谝来婷蓝皇亲杂擅乐希旧砭头磻丝档略诿烙袩o功利性、涉否概念等問題上的矛盾。阿多諾認為:“然而,藝術不會停滯在無利害關系之中,而是在繼續(xù)發(fā)展。這樣,藝術便以不同的形式再生出內(nèi)在于無利害關系中的利害關系。”(17)赫爾德不同意判斷力批判中的基本觀點,他反對把

20、美看成無利害的與無概念的。黑格爾不滿足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主觀性特征,他認為,在康德那里,普遍性與特殊性、概念與對象、目的與手段等的統(tǒng)一只能在思想中完成。黑格爾認為,這種統(tǒng)一不僅存在于思想中,也應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中,因而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在康德那里,審美判斷既被設定為一種關于情感的判斷,同時又認為,審美判斷具有普遍有效性?!暗牵档聦徝琅袛嗟钠毡橛行运M行的這樣一種闡述,卻充滿了無法解決的矛盾。”(18)同時,康德致力于用判斷力去溝通感性與理性等多個二元世界,而到了海德格爾那里,二元世界得到了超越,他認為,藝術也是理性的,思想也是感性的。海德格爾認為,美是存在的顯現(xiàn),較之康德又進了一步

21、。隨著現(xiàn)象學與現(xiàn)象學美學等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這些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1。美的分析康德一開始就花了很大篇幅來分析審美判斷和美的特質(zhì)。他根據(jù)形式邏輯判斷的質(zhì)、量、關系和方式四方面來分析審美判斷。審美力或鑒賞力在傳統(tǒng)術語里叫做“趣味”(Geschmack,本章一律譯為“審美趣味”),所以康德往往把“審美判斷力”又叫做“趣味判斷力”,為著簡便,本文將一律用“審美判斷力”。(a)從質(zhì)的方面看審美判斷通常邏輯判斷都離不開概念,例如“這朵花是美的”如果作為一個邏輯判斷來看,主詞“花”和賓詞“美”都有一種抽象的涵義,即都是概念??档掳褜徝琅袛嗪瓦壿嬇袛鄧栏穹珠_,認為在肯定“這朵花是美的”這個審美判斷中,“花”只

22、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內(nèi)容意義,所以不涉及概念,“美”也不是作為一種概念而聯(lián)系到“花”的概念上去,如邏輯判斷那樣,而只是作為一種主觀的快感而與這快感的來源,即花的形式,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朵花的形式引起我的快感,我就是從這個快感來判定花的美。所以審美判斷不是一種理智的判斷,而是一種情感的判斷。這里主詞“花”只作為單純的形象而存在,賓詞“美”也只作為主觀的快感而存在,從審美判斷中我們所得到的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感覺,所以“美”不是對象(花)的一種屬性,屬性是以概念的形式而認識到的。但是如果認為美感只是一種快感,那就要落回到經(jīng)驗派的感覺主義。這是康德所力求避免的。美感自身如有特質(zhì),就不能與一般快感完全相同。

23、康德認為分別在于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利害計較,都只是欲念的滿足,主體對滿足欲念的東西只關心到它的存在而不關心到它的形式,換句話說,它的形式不能滿足欲念(望梅并不真正能解渴),只有它的存在才能滿足欲念(吃梅就要消滅梅的存在)。單純的快感,作為欲念的滿足,還是實踐方面的事(以梅止渴要牽涉到吃的行動)。審美活動卻不能涉及利害計較,不是欲念的滿足,對象只以它的形式而不是以它的存在來產(chǎn)生美感。審美只對對象的形式起觀照活動而不起實踐活動。美感即起于對形式的觀照而不起于欲念的滿足。所以美感不等于一般快感,美在性質(zhì)上也不等于愉快。美也不等于善,因為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計較的實踐活動,和愉快的東西還是類

24、似的。用康德自己的話來說:要把一個對象看作善的,我們就必須知道這對象是應該用來做什么的,對它就必須有一個概念。在對象中見到美,就無須對它有什么概念,花卉、自由的圖來畫,以及沒有目的地交織在一起的線條(即所謂“葉狀花紋”)都沒有意義,不依存于明確的概念,但仍產(chǎn)生快感。(b)從量的方面看審美判斷審美的對象都是個別事物或個別形象顯現(xiàn),所以審美判斷在量上都是單稱判斷。一般單稱判斷都不能顯示出普遍性。例如我說“這種酒是令人愉快的”,我只是憑個人主觀味感來判斷,因為它使我得到感官上的滿足,旁人對它也許有不同的感覺。足見單純的感官滿足沒有普遍性。審美判斷卻不然,它雖是單稱判斷,卻仍帶有普遍性。我覺得美的東西

25、旁人也會覺得美??档碌睦碛墒沁@樣:如果一個人覺得一個對象使他愉快,并不涉及利害計較,他就必然斷定這個對象有理由叫一切人都感到愉快。因為這種愉快既不是根據(jù)主體的欲念(或是其它意識到的利害計較),而是感覺到在喜愛這個對象中自己完全是自由的,他就會看不出有什么只有他才有的私人特殊情況,作為他感到愉快的理由,因此,他就必然認為可以設想:產(chǎn)生這種愉快的理由對一切人都該有效,相信他有理由去假定一切人都能感到同樣的愉快。因此,他會把美說成仿佛是對象的一種屬性,把審美判斷也看成仿佛是邏輯判斷(即通過對象的概念來得到對于對象的認識),盡管它只是審美判斷,只涉及對象的形象顯現(xiàn)和主體之間的關系,他之所以這樣看,是由

26、于審美判斷畢竟和邏輯判斷有些類似,可以假定它對于一切人都有效,但是這種普遍性不能來自概念,因為不能由概念就轉到快感或不快感,因此審美判斷既然在主體意識中不涉及任何利害計較,就必然要求對一切人都有效。這種普遍性并不靠對象,這就是說,審美判斷所要求的普遍性是主觀的。(c)從關系方面看審美判斷“關系”指的是對象和它的“目的”之間的關系。上文已提到康德對于“目的”的看法以及對于“客觀的目的性”(完善)和“主觀的目的性”(美)所作的分別,這些都是他從關系方面看審美判斷所得的結論。他所要說明的關于這方面的矛盾是:美的事物雖沒有明確的目的而卻有“符合目的性”。沒有明確的目的,因為審美判斷不涉及概念;有符合目

27、的性,因為對象的形式適合于主體的想象力與知解力的自由活動與和諧合作,這仿佛是由一種“意志”(康德沒有明說“天意”)來預先設計安排的。就是從關系方面看審美判斷,康德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純粹美”與“依存美”的分別,只有這種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計較,有符合目的性而無目的的純?nèi)恍问降拿?,才算是“純粹的美”或“自由的美”;如果涉及概念、利害計較和目的之類內(nèi)容意義,這種美就只能叫做“依存的美”,即依存于概念,利害計較和目的之類內(nèi)容意義,康德替這兩種美下了如下的定義:有兩種美,自由的美和只是依存的美。前者不以對象究竟是什么的概念為前提,后者卻要以這種概念以及相應的對象的完善為前提;前者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美,后者卻依存于一個概念(有條件的美),就屬于受某一特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