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止觀熏修_第1頁
生活中的止觀熏修_第2頁
生活中的止觀熏修_第3頁
生活中的止觀熏修_第4頁
生活中的止觀熏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個人收集整理僅供參考學習生活中的止觀熏修學佛要有成就,就離不開止觀的熏修。唯有通過止觀的 熏修,才能達到定慧一如之境。古人學佛修習止觀,大都是 遁世遠引,棲止于溪邊林下,身離外緣,一意專修;而現(xiàn)代 人學佛,已較難具備這種條件,特別是在家居士,深入社會 的各行各業(yè),責任在身,難以象古人一樣“榔伸橫擔不見人, 直入千峰萬峰去”。并且,中國佛法向來以大乘自居,自當 不應遠離世間,一意專寂林下。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是學佛人修學菩薩道的道場,在倡導人間 佛教的今天,深入世間,凈化社會,利樂群生,自化化他, 自然是學佛人,特別是在家修學菩薩行之人應盡的責任。因 此,如何在社會生活中熏修

2、止觀,成就定慧,便變得格外重 要。下面就這一問題作些經(jīng)驗之談。一、止定的現(xiàn)證止,就是把我們向外馳逸散亂的心,系在一個境緣上無 所動搖。止有大止和小止,本文所說的止,是直契心源的大 止,不是一般系心于心外境緣的小止。修止,一般而言,我 們不能排除打坐這一方式,然而在家居士,在生活中事務繁 忙,打坐的時間并不太多,并且,學佛人修止,不能象一般 外道人修禪定一樣,只求進入定境,而是要用止的定力去充 實慧證的力度,直至契入清凈心地。因此,學佛人修止,除 利用一些閑余時間打坐外,更重要的是將止貫穿到生活中,個人收集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在六塵的境界中培養(yǎng)定力,淡薄染心,使我們哪怕在煩惱充 滿的生活中都能獲得止

3、的正受,獲得身心的輕安和快樂。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一般來說,在生活中修止,要經(jīng)過如下兩個過程:1、培養(yǎng)澹然靜處、與世無求的淡泊心態(tài)。在家人修學佛法,行菩薩道,身雖不由世,心卻必須由 世。沒有超然世外、與世無爭的心理,而想在六塵中修成定 境,是絕對不可能的。八風不能動,富貴不能移,如古人所 說:“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由世心與厭世心不同,厭世 心是一種急欲離棄紅塵煩惱,遺世遠遁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很 難鑄造大乘的精神人格;而生世心則是身處世間而不染世間 的心態(tài),它可以培養(yǎng)學佛人既不厭離世間、能以方便利益大 眾,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為世法所轉的超常人格和品德, 有如蓮花之由污泥而不染。身在世間而

4、心不被世間所系是學 佛人,特別是欲求證道者必要的人格修養(yǎng)。外道中道根純厚 者尚且能心離五欲之樂,心離名聞利養(yǎng),又何況我等欲親證 自性的佛子!唯其心由世間,才能做到雖歷一切世事而心中不 留痕跡,隨緣處境,身心泰然,不為境奪。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2、單提正知之念,觀照當下的一切運作及諸境緣,乃 至隨緣歷境,能恒處于現(xiàn)量境中。所謂單提正智之念,觀照當下,也就是在自己行為處事 的一切運作中及一切順逆境緣現(xiàn)前時,都能正知而住,即行 時知行,坐時知坐,痛時知痛,苦時知苦,樂時知樂,煩惱個人收集整理僅供參考學習時知煩惱,乃至想時知想,言時知言。一切身受心念及外緣 境界現(xiàn)前,都能做到了了常知,雖常處其中而

5、內(nèi)心不隨其流 轉。如此純熟,形成習慣,再將正知的一念覺照舍去,以無 念心體觀照身心及外境,隨緣歷境,不取分別,住于當下的 現(xiàn)量境中,此即是止定的現(xiàn)觀。由此保任不失,任運成片, 動靜一如,身心獲得無量輕安覺受,便是成就止定的現(xiàn)證。另外,成就止定,也可以由打坐之禪定開始,于禪定中運用 方便證入無念心境,得止定現(xiàn)觀,再將此境擴大至社會生活 中,并且保任不失,久而久之,亦能做到坐上坐下,打成一 片,于身心境緣,如鏡中顯像,動時靜時,都唯一是歷歷孤 明。衡量止定現(xiàn)證是否成就的標準,便是能否做到事來則應,事去不留,對境歷緣,都能住于當下無分別的現(xiàn)量境中,順 逆境界不能奪其心,并由此得到身心輕安愉悅的定境覺

6、受。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然而,有些修行人把這一步止定的現(xiàn)量證境,當作是開 悟證道,實在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恰如楞嚴經(jīng)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背删椭苟ǖ默F(xiàn)證,雖能使人 身心暫時獲得一片清涼輕安,但畢竟是靠不住的,因為這只 是一種定境,清凈心體雖已呈露,但許多宇宙身心的根本問 題并未解決,長劫以來所形成的各種戲論知見在現(xiàn)量境中雖 未浮起而生現(xiàn)執(zhí),但只是暫時被壓伏在八識田中而已,還有 墮外道的可能,定力一失,能所便生,還成流轉。楞嚴經(jīng)行陰和識陰區(qū)域的外道,都是在這里由現(xiàn)偏差的(還見有如幻個人收集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外境,則在行陰;不見外境,則墮識陰 )。所以,宗喀巴大師 曾言:“心于一緣如

7、其所欲安置而住,無諸分別,復離沉沒,具足明顯,又具喜樂勝利差別,不應喜足。應于實義,無倒 引發(fā)決定勝慧,而更修習毗缽舍那,若不爾者,其三摩地與 外道共。” 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一般來說,止定現(xiàn)證成就以后,便會產(chǎn)生三條歧路:1、如果得止定現(xiàn)證,復有慧觀現(xiàn)證的成就,二相和合, 使得成就止觀不二、定慧一如之境,證無生忍,得入煩惱戲 論寂滅解脫。這里又會產(chǎn)生兩條途徑: 一條是從此離世遠遁, 或僅求隨緣消業(yè),厭生死煩惱,求深禪定,于空取證,如此 便落二乘之地,慧愿皆小,不能畢竟圓妙菩提道。另一條是 成就深慧,了達生死涅盤如同幻化,不住空有,起大悲心, 由空入假,入世利生,廣行佛事,此則為菩薩行于大乘

8、,能 畢竟圓妙菩提道。 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2、雖已得止定現(xiàn)證,但沒能離于我見,或于此定境起 稀有心,生有證有得想,起于我慢;或復于身貪求壽命;或 于此止定境中,起諸類知見以為勝解(如于所見之如幻外境起 知見,或依能見之自體起知見等 ),則墮外道。 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 途3、如果止定現(xiàn)證成就,雖習佛法而佛理未明,于佛說 的諸法空性和無分別智上,執(zhí)為斷滅空或豁達空,壞滅一切 諸法差別相,則成附佛法外道。乃至依此勝解,復起放任之 執(zhí),從此放逸身心,隨意貪受身心及五欲, 以為是任運無礙,4 / 8個人收集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壞諸法差別,則必成邪魔種,壞諸佛菩提道。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由以上三

9、條歧路可見,要成就佛法解脫,除需修得止定 的現(xiàn)證外,更需完成觀慧的現(xiàn)證,也就是宗喀巴大師所說的“于實義無倒引發(fā)決定勝慧?!?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二、觀慧的現(xiàn)證觀,就是對萬法的實質(zhì)進行思維觀察,以正慧抉擇分辨,從而達到通達諸法實相的目的。許多人錯誤地理解佛法的無 分別智之實義,以為學佛無分別便是什么也不思不想,無思 無慮。其實,佛法的修證正需要以思維分辨為基礎,如經(jīng)論 中常說要于諸法相周遍尋伺,極思擇最極思擇,唯如此才能 最終成就諸佛一切智智。 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修觀也可以分為兩個層次:1、成就畢竟空慧成就畢竟空慧,有兩條途徑:一條是縱向的無常觀,細微分析我人身心、順逆境界、人事聚散、

10、苦樂諸受等都是無 常生滅。身則常流不凈,終成腐肉朽骨;心則如風如影,念 念遷滅,無可把捉;其余人事聚散、苦樂諸受乃至一切世間 諸法,都會畢竟變壞,雖有還無,不可依,不可據(jù)。因此, 實非我非我所,以非我、我所故空不可得,由此成就空慧。二是橫向的因緣觀,細密分析我人身心乃至一切世間法,無 不是由因緣和合而起。身由四大和合,畢竟無主;心由根、 塵、識和合,畢竟無主;乃至一切世間法也是如此,此有故個人收集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彼有,此無故彼無;諸緣相聚則生,諸緣消失則滅。無作者, 亦無受者,其中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體性可以永恒常住.所以,身心外境,體性自空,了不可得,由此而成就空慧。這 兩條途徑可單由一條起修

11、,也可合二條總修,即:分析我人 身心及世間萬法,皆由緣起,緣起故無常,無常故空,空故 不可得,畢竟無我我所,無作者受者,如此亦成就空慧。空 慧成就時,再反觀此空解,是因為觀待分析身心萬法而成, 也是因緣生滅法,因此此空亦舍,掃除空見,使得畢竟空慧 現(xiàn)觀,其觀日久,心行與之恒固相應,一切外道知見不能動 搖,使得無漏正智現(xiàn)證,隨其止定現(xiàn)證的成就,則可隨順入 于寂滅解脫,證無生忍。 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2、成就中道正慧修者既知身心萬法因緣和合,畢竟空不可得,便知我們 歷緣對境時所有一切身心順逆境界及世間萬法,雖呈有相, 實際卻是虛幻不實。比如兩眼疲極時,于虛空中幻見金星花 相,眼復常態(tài)后,花相消

12、失。而這些花相實非虛空所生,也 非眼所生;非向虛空中滅,也非入眼中滅。虛空中本無花相, 只因眼?;靡娖湎?,生無來處,滅無去處,其中畢竟清凈。一切身心及世間萬法,也是如此虛幻不實,只因一念不覺, 執(zhí)妄成業(yè),隨業(yè)而顯,其中畢竟清凈,非有非無,非生非滅, 非斷非常,非來非去,我人眾生,觀念知見,國土器世間, 莫不如此。此理一透,有我無我,有法無法,始終、起滅、個人收集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動靜、空有、垢凈、煩惱菩提、生死涅盤等種種兩邊的知見 取舍,一時渙然冰釋,了無痕跡可尋,如此正遣兩邊,使得 成就中道慧現(xiàn)觀,隨其止定現(xiàn)證的成就,修者的心理行為亦 能與觀慧相應,一切戲論知見息滅無余, 內(nèi)心清凈猶如虛空,

13、一切煩惱塵境不能動搖,到此境界,使得觀慧現(xiàn)證成就,得 空(涅盤)有(生死)無礙解脫。 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三、總說止觀成就止定現(xiàn)證,是為了淡薄煩惱塵垢,充實慧證的力度, 同時,也是契入心地、直證萬有本源的必要手段。而成就觀 慧現(xiàn)證,則為止息一切戲論知見, 清凈八識田中的見障種子, 從根本上證斷煩惱。作為止觀的熏修,可以有三條途徑:或 先止后觀,或先觀后止,或止觀圓修。無論哪一條途徑,都 能達到即止即觀、止觀不二、定慧一如的目的,或證生空, 入一切戲論煩惱寂滅解脫,或得隨順中道正慧清凈解脫。然 而,這一證境,依禪宗門下的明心見性觀之,并非就此大事 了畢,而更有向上的一路事在。畢竟如何是向上一路?日:欲盡暗暗凄迷夜,且待雄雞啼日輪。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以上,只是筆者在生活中熏修止觀的經(jīng)驗之談。然則, 止觀現(xiàn)證成就以后,則已證入清凈法身,成就自利,有了不 舍悲愿、圓滿利他之道的基礎。因此,正好可以如幻之心, 如夢之行,依于大悲,不舍眾生及諸善行,不離世間,進趣 圓滿純利他的事業(yè),以嚴飾菩提覺證。其實,即使到了諸佛個人收集整理僅供參考學習的果位,仍是悲欲無減的。眾生界無盡,諸佛及諸大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