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楊仕鳴讀后感-1850字_第1頁
與楊仕鳴讀后感-1850字_第2頁
與楊仕鳴讀后感-1850字_第3頁
與楊仕鳴讀后感-1850字_第4頁
與楊仕鳴讀后感-1850字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與楊仕鳴讀后感_1850字 與楊仕鳴讀后感【篇一】 王陽明先生這篇文章寫于1521年,陽明先生時年50歲,這一年正德皇帝駕崩,世宗登基。王陽明先生在江西,八月份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十二月被封為新建伯。陽明先生在1520年農(nóng)歷九月就開始了致良知學說,在1521年到處講學。上期分享的象山文集序和答倫彥式書等文章都是在這一年發(fā)表的。 這篇與楊仕鳴是他寫給學生楊仕鳴的,楊仕鳴和他的哥哥楊毅齋都是陽明先生的弟子,廣東潮州人。這篇文章的背景是楊仕鳴的哥哥去世了,楊仕鳴寫信給陽明先生請

2、他幫哥哥寫墓志銘,并在信中討論了致良知的問題。文章是陽明先生的回信,我用白話文翻譯了一下,主要內(nèi)容如下: 陽明先生說:聽說你哥哥毅齋去年冬天去世了,墳墓已長草,我很悲傷,但因抱恙在身,就不能幫他寫墓志銘了,請你找一個他深交的朋友來寫,這樣才更會有感而發(fā)。你來信談及良知應按各人的理解每天在自己心上下功夫,去除心中障蔽,擴充心之本體,對此我感到安慰和贊賞。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就是明善誠身。如果每天都自我覺察,即使致知功夫還會間斷,那只是不成熟而已。仕鳴你體會到致良知的說法和其他先賢有差異,所以心生疑慮。我認為致知二字是孔門正法眼藏,致良知是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考諸三萬而不謬,百世以俟圣

3、人而不惑(此幾句話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立于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zhì)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現(xiàn)也沒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即是說致良知是天理,是人意)。所以,明白了致知,才是得道,只有得道了,才是有德。背離致良知的學說,都是異端邪說,雖然世上有很多迷惑,千魔萬怪變幻多端,但一遇上致良知就觸之而碎,迎之而解。就像太陽一出,鬼魅魍魎就無所遁形了,還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仕鳴又說:致良知學問是立在空中的,不沾染一點點萬物事情,也不容得一絲的增減,如果不這樣,就不是合一功夫了(意思是先生的學問已經(jīng)很恰到好處了,不容得一絲一毫

4、的增減)。陽明先生說:雖然你的話表達得不是很清晰,但卻是你自己的見解,值得祝賀,但致良知必須在內(nèi)心上切實用力,不能說說而已,否則也只是議擬仿象,到頭來只是一個弄精魄的漢(空學心法的人),雖然這和近世向外格物的人稍有不同,但也是一樣有病痛的。詩文詞章的功夫,儒者雖然并不荒廢,孔子也說有德者必有言,但有言者未必有德。如果刻意在詞章上安排和組織,則是為了求勝心而去做,而不是把德行傳下去的。先輩也說要求道,但卻容易在詞章上大做文章,仕鳴既然已知道在致知上下功夫,我在這里一點你就明白了,是瞞不了良知的。 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陽明先生強調(diào)了致良知的不要為了致良知而致良知,陽明心學不是落空的學問,要在修煉上

5、狠下功夫。每天都要不斷擦拭灰塵,讓良知之心越來越明亮,不光是大是大非,即使是小善小惡都能及時覺察,把惡念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內(nèi)心的良知之力才是生命的本源,應正本清源,格物致知。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時提出心即理,后來又提出知行合一,在五十知天命之年又提出致良知。良知說起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濾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里良知是一種不經(jīng)后天學習的先驗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規(guī)范,王陽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說的基礎上把良知擴充為一種貫穿于萬事萬物的普遍原則。他說良知者,心之本體,認為良知是心的本然狀態(tài),良知是倫理學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識的主體。致良知就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是陽

6、明心學的核心,良知范疇已演變?yōu)榧倔w論、功夫論、道德論為一體的最高的哲學范疇。 學習這篇文章后讓我們對陽明先生更加敬重。他在1519年平定了朱宸濠謀反,卻遭到張忠團伙處心積慮的誣陷,可正是這種逆境,卻反推了陽明心學的發(fā)展,促使他在1520年農(nóng)歷九月始提出了致良知。可以說知行合一說是王陽明自己講的早期倡導的學說,到了晚年,他主要是提倡講自己的致良知說。在他五十歲后到五十八歲去世這段期間,基本上他都是只論致良知,可以說致良知是對知行合一說的提升、發(fā)展和超越。 陽明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已是抱恙在身,但仍然不忘記教育學生要時時刻刻致良知。我們應該學習陽明心學的精髓,時刻省查克治,在事上煉,從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 與楊仕鳴讀后感【篇二】 1.日常行事依良知而行,不可隨世事大眾,攀附現(xiàn)時世態(tài),確如此,有德日新,業(yè)安既富,每日自檢,仁者自律,格物致知,持續(xù)處事。 2.功夫不合,常生疑慮,致知二字,乃是孔門正法眼藏,有此二字,遵循此二字,一切順達,自當觸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陽一出。 3.此學如立在空中,四面皆無倚靠,萬事不容染著。格物致知,仕鳴雖不全得,也已足可喜,只要一直實習,不用再多說,自當一勘而破。 圣賢之理都是平常簡單的道理,但是也是不容易遵守的道理,若想成仁成仕其實很簡單,格物致知,保守內(nèi)心,不為外事外物所擾,保持初心,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