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探析_第1頁
關于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探析_第2頁
關于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探析_第3頁
關于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探析_第4頁
關于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探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探析論文關鍵詞: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論文摘要:沖突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至今德國政治教育教學法的主要指導理論,它的產生和開展有特定的歷史背景。以“沖突為根本概念和邏輯起點的德國政治教育理論,在向青少年灌輸根本政治知識和觀念的根底上,更著眼于促進青少年對現(xiàn)實政治沖突的分析和理解,使他們可以理性地、積極地、有才能地參與將來社會政治生活。該理論還是聯(lián)邦德國歷史上首次上升為國家意志的政治教育思想理論,并深化影響了之后德國政治教育的開展。20世紀60年代,聯(lián)邦德國政治教育領域出現(xiàn)了一股新的理論熱潮,它將風行歐美的社會沖突理論與政治教育相結合,形成了以“沖突為核心概念的一整套政

2、治教育理論體系。沖突理論對德國政治教育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并成為聯(lián)邦政府所指導的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學校政治教育教學的根本指導理論。1968年的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在政治教育領域有一種和諧、明確的民主規(guī)劃,它強調社會理解、合作的價值,但要使人認識政治的本質,不引入利益、沖突這些概念無疑是危險的。1政治教育沖突理論及其教學法自誕生起,經過不斷地開展完善,時至今日仍然廣泛應用于德國政治教育理論。一、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產生的背景政治教育沖突理論在德國的產生并迅速開展有其國際國內的特殊歷史背景。首先,西方社會沖突理論研究的興起及其成果,奠定了政治教育沖突理論的理論基矗作為對構造功能主義反思的結

3、果和對立物,社會沖突理論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場逐漸流行于西方興旺資本主義國家。最早使用“沖突理論這一術語的是科塞LeisA.ser,他對社會沖突對于群體的建立和維持的功能進展了深化研究,認為社會沖突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具有促進社會整合,防止社會系統(tǒng)僵化,增強社會組織適應性等“正功能。達倫多夫RalfDahrendrf繼承了馬克思的辯證理論,認為社會沖突具有普遍存在性并對社會變遷產生深遠影響,并因此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學理論流派辯證沖突理論。該理論流派認為,社會具有辯證的兩面性:一方面表現(xiàn)為靜態(tài)的平衡性,另一方面又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沖突性;社會構造既有穩(wěn)定性,又時刻處于變遷之中;社會系統(tǒng)既具有整合功能,但

4、其各子系統(tǒng)又無時不處于互相沖突之中;社會成員的價值共識那么往往建立在對一局部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的壓制根底之上的;社會是沖突與和諧的循環(huán)過程,權利和抵抗的辯證法是歷史的推動力,等等。社會沖突理論的出現(xiàn),使得人們對“沖突這一概念進展了重新審視,不再將其視為有百害而無一利,這對西方社會學理論產生了顛覆性影響,并被引入其它眾多學科領域研究當中。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都對沖突現(xiàn)象進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關于沖突來源、過程、結果、影響因素以及沖突觀等一系列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為德國沖突政治教育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矗其次,20世紀50年代備受關注的政治教育“合作理論不再適應新的德國社會現(xiàn)實。合作政治教育

5、理論誕生于聯(lián)邦德國建國之初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著力于應對德國社會普遍存在的政治冷漠與“不合作態(tài)度。該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為,“政治教育就是引導人類合作的教育,國家權利、個人義務都不重要,人類合作才是最重要的。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構建一種伙伴關系和合作,這種合作是個人以政治社會為目的的道德成長的沃土,誰反對它,就無法在社會上生存。2以特奧多威廉Thedrilhel為代表的合作教育理論流派,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倡導構建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社群與政府間的合作關系,為幫助民眾逐漸擺脫戰(zhàn)爭陰影,構建“合作、“和諧的社會場面,促進國家的全面復興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恰恰也因“合作政治教育自身極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功用

6、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會各群體、階層、階級之間的價值差異,無視了對民眾根本政治觀念的重塑和建構。同時,20世紀60年代,民主政治教育使得聯(lián)邦德國的民眾對政治的興趣和參政意識明顯增強,對歷史的反思也進一步深化,特別是戰(zhàn)后成長起來的“反叛的一代,越來越不滿他們的上輩對二戰(zhàn)期間的行為和戰(zhàn)后處理那段歷史的消極態(tài)度,從而引發(fā)了嚴重的代際沖突。這場沖突甚至延伸到家庭內部,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場勇于承當戰(zhàn)爭的罪責,并深化反思納粹統(tǒng)治這段無法回避的歷史。另一方面,越南戰(zhàn)爭的爆發(fā)與持續(xù),使得戰(zhàn)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愈發(fā)反感帝國主義的霸權行為,他們進而把鋒芒指向國內現(xiàn)行的政治體制。1965年,柏林自由大學的學生舉行

7、游行示威,抗議美國的越南戰(zhàn)爭,反對父母和教授等的權威,反對傳統(tǒng)的婚姻和家庭道德觀念。1967年5月,德國大學生為反對美國越南戰(zhàn)爭而進展示威游行并與警察發(fā)生沖突,從而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抗議活動。而政府的不斷更迭也加劇了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的混亂和危機。在這種國際國內背景下,德國的權利理論家、斗爭理論家以及沖突理論家開場反思和批判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和諧形式。他們認為,由于政治權利的沖突狀態(tài)以及國家的統(tǒng)治形式是在政治斗爭中形成的,政治現(xiàn)實不會以“合作而完畢,因此決不能對劇烈的斗爭沖突問題視而不見,在政治中躲避斗爭沖突只會導致更加難以看清政治現(xiàn)實。政治教育領域的理論家們也開場構建一種以“沖突為基點,開展政治

8、認知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現(xiàn)實政治做出正確分析和判斷程度,增強政治參與才能為目的的全新的政治教育理論。2林格巴赫的沖突政治教育思想及教學法。與基澤克一樣,林格巴赫也選擇現(xiàn)實沖突作為出發(fā)點來確立自己的理論模型。但是他認為,沖突教育也存在晉級為沖突思想體系的危險。物質的利益一旦參與進來,個人思想上就很難客觀地做出政治決定,因此,對公民進展政治評價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在林格巴赫看來,教育內容才是政治教育的根底,政治教學法的關鍵就是教育內容的挑眩只有在選取恰當?shù)恼谓逃齼热莸母咨?,才能進一步開展作為政治行為的根本條件的分析和評價才能。這樣,問題就引申到:通過什么樣的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可以形成政治評價才能?如何通

9、過學校中人際關系的調整來喚醒政治生活中的理性?林格巴赫把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總結為五種思想形式:“1首先他參考特奧多威廉的合作教育理論,把權利與沖突、爭吵與反目參加到“合作中去。2政治評價教育是政治教育教學法的中心問題。3該教學法形式將通過“良知教育得到補充,因為政治教育要促進青年人在倫理問題上做出詳細的判斷。4認識與評價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間隔 ,因為在做出價值評價之前必須查明實際情況。5沖突處于教學法理論的中心。9林格巴赫批評基澤克在所有意見不一致的地方都使用了“政治沖突這個概念,同時,在基澤克的沖突理論當中也缺少將認識與評價分開的要求。而對于教育內容的選擇,林格巴赫認為興趣和多維不能作為挑選

10、的準那么。因為生活處于沖突之中,所以必須挑選出現(xiàn)實的和社會的沖突,并利用這些沖突把青年人塑造成為負責任的人。通過符合實際的分析,引導出所謂“客觀的構造模型,從而幫助學生獲得對政治的全新理解。林格巴赫建立的教學法模型遵循如下步驟:“1我可以從沖突的一種或其他解決方法中得到什么好處?利益。2有爭議的問題應當如何調整?意識形態(tài)。3一種或其他解決方法對有關人員的命運有何作用?出于“客觀觀點的責任倫理在這件事上涉及到我自己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出于“主觀觀點的責任倫理。4對方的要求是建立在什么樣的價值衡量標準之上?出于“客觀觀點標準的價值前提條件我自己的要求是建立在什么樣的價值衡量標準之上?出于“主觀觀點標

11、準的價值前提條件5我如何能使我的觀點在有爭議的問題上發(fā)揮作用?參與決定。6當我想實現(xiàn)我的觀點看法時,我必須參加哪些團體?團結。10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考慮與解答,學生完成了從考慮到行動的轉變過程,表達了在認識和評價之后應該是負責任的行動的根本思路。對于林格巴赫而言,政治教育課程要使得青年學生掌握規(guī)那么、懂得禮節(jié)和可以令人信服地行動,但又不能模糊對沖突的理解。因此,他沒有放棄民主意識教育,而始終以德國根本法的倫理原那么為根底,但又不把這些倫理原那么作為政治教育的直接內容。在他看來,當分析、評判某一政治沖突時,民主意識必須貫穿其中,因為政治教育的最終歸宿還是要促進青年人形成自己的觀點來支持民主。林格巴

12、赫結合上述理念總結出其根本教學法觀點:“政治課程應當從對現(xiàn)實沖突的分析出發(fā)并制定它的知識前提,其中政治沖突是核心;要遵循遠離詳細政治的認識態(tài)度,以完成與事實相符的分析;應當在對國家政治負責的情況下,充分調動青年人的政治熱情;應當根據達倫多夫針對政治和社會沖突的“合理態(tài)度制訂政治課程。11三、對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的評價自20世紀60年代起,聯(lián)邦德國政府、社會開場全面深化反思納粹與二戰(zhàn),對外爭取國際和解、對內穩(wěn)固民主政制,要求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強化國家意識,增強民眾參與國家政治的意識與才能。以赫爾曼基澤克和卡爾克里斯托夫林格巴赫為代表的政治教育沖突理論流派,通過開展民眾的政治認知,促進政治評價與判斷

13、才能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政治合作與參與的熱情,在宣傳聯(lián)邦政府的政治經濟制度、實現(xiàn)對納粹統(tǒng)治進展歷史清算以及在民眾中強化和傳播民主思想做出了重要奉獻。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誕生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西方社會沖突理論全面批判和修正構造功能主義的大背景下,并結合德國社會實際,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政治教育理論的根底上所進展的重大的理論改革。它既吸收了構造功能主義的合理因素,比方以標準、價值和公共道德的傳輸將社會成員聯(lián)結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社會價值的聚合力來保持社會平衡;同時,在如何有效地將這些標準、價值和公共道德傳授給每一位公民方面,它又汲取了社會沖突理論的營養(yǎng),承受并應對沖突的發(fā)生現(xiàn)實,把沖突視為社會變遷的源泉

14、和動力。它把政治沖突事件作為青少年政治觀養(yǎng)成的重要因素和契機,通過幫助學生運用根本政治知識分析政治現(xiàn)實,促進他們的政治判斷才能的開展。這樣,極大的彌補了單純傳輸政治知識和規(guī)那么的缺乏,增強了德國政治教育理論的有效性。需要指出的是,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在關注“沖突問題的同時,并沒有無視“秩序問題。在它看來,“秩序問題在政治教育中和“沖突問題有著同樣的地位。所謂“秩序問題,就是公民對民主政治體系的根本理解要求一致,也就是說,民眾假如沒有對他們所處的政治體系有著共同一致的理解,就不能產生建立秩序體系的根底,人們并不可以僅僅通過沖突理論獨立地解決政治問題。在政治教育中,成功的沖突規(guī)那么的教與學都要以對

15、自由、民主根本秩序的理解作為前提條件,因此,沖突理論在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仍然是建立在開展青少年的符合德國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政治認知根底之上的。隨著沖突理論的出現(xiàn)和開展,政治教育在聯(lián)邦德國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任務,那就是幫助青少年正確地認識、理解和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沖突問題,使得成長的一代在沖突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為對國家、社會、個人負責任的公民。同時,沖突理論也是聯(lián)邦德國歷史上首次上升為國家意志的政治教育思想理論,表達了政府開場重視政治教育對傳承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并深化影響了之后德國政治教育的開展。參考文獻:1391011Hans-ernerKuhn:PlitisheBildunginDeutsh

16、land:EntiklungStandPerspektivenpladen1993,S.239,S.248,S.252,S.253,S.255.2Friedrihetinger:endepunktderplitishenErziehungStuttgart1951,S.95.45678HerannGieseke:DidaktikderPlitishenBildungnhen1970,119、119、120、121、127.二、德國政治教育沖突理論的根本思想與教學法理論作為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沖突現(xiàn)象,曾受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社會理論家的廣泛關注。在德國政治教育領域,早在20世紀初,德國學

17、者格奧爾格就曾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培養(yǎng)他們解決即使在最小工作團體中出現(xiàn)的利益沖突并尋求平衡,是政治教育的任務。3而真正開展出一套完好的沖突教育理論體系的,是當代德國政治教育領域的著名學者赫爾曼基澤克HerannGieseke和卡爾克里斯托夫林格巴赫KarlhristphLingelbah。無論是在基澤克還是林格巴赫那里,“沖突都被界定為政治教育的根本概念和邏輯起點,并推演出一整套沖突教育理論與教學法。1基澤克的沖突理論及教學法?;鶟煽嗽谄?965年出版的?政治教育教學法?(DidaktikderPlitishenBildung)一書中提出,“要構建一個新的教學法,它應從對政治沖突的分析出

18、發(fā)。4基澤克對個體公民的政治活動進展了深化研究,在此根底上開展出他的沖突政治教育思想與教學法理論。他指出,“將來的政治動向很難預見,但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同利益、目的和愿望的人,必定生活在沖突中。這些沖突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并不是人類道德的缺失,而是作為個體的人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特性。5這種沖突產生的根源還在于利益的沖突,因為政治從根本上關系到利益。因此,“一個公民只有可以從根本上理解自己的物質、文化和社會利益時,他才能承當起政治責任;6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行為關系到所有公民的利益,而每一個政治行為都會為一些集團帶來好處,同時給其他集團帶來傷害。所以,“明智的政治行為,要把受益的一方與另一方的緊張關系限制

19、在一個良性的范圍之內。7國家的這種政治行為總是為如何安排人類的共同生活提供一些設想。假設沒有這樣的設想,就不會為政治行為提供標準,這就需要每一個公民有適當?shù)恼闻袛嗖拍堋U谓逃绾闻囵B(yǎng)公民的政治判斷才能?基澤克認為,政治課的教學素材應該是“政治沖突。同時,“政治沖突也需要親身體驗,這絕非教材能獨立實現(xiàn),否那么將導致政治概念的無限擴大化并造成對政治事件判斷的主觀化。這就提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是否有這樣一種方法,既可以體驗“政治又不會忽略政治理論知識。他提出應當通過對“政治沖突的講授,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系統(tǒng)的政治理論知識,進步政治判斷才能。而當教材和授課是對“政治沖突的體驗時,政治教育課程的中心目的就成為了“政治參與?;鶟?/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