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史》課件第一章社會學傳入中國_第1頁
《中國社會學史》課件第一章社會學傳入中國_第2頁
《中國社會學史》課件第一章社會學傳入中國_第3頁
《中國社會學史》課件第一章社會學傳入中國_第4頁
《中國社會學史》課件第一章社會學傳入中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社會學傳入中國第一節(jié) 社會學傳入中國的基本背景一、近代中國救亡危機與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而掀起的向西方學習的維新變法的思潮,是社會學傳入中國的的社會歷史背景小農經濟制度(包括其小手工業(yè))瀕臨破產與之相適應的容納稠密人口的社會制度逐步瓦解儒學“定于一尊”的局面和宗法家族觀念逐漸解體總之,近代中國所受的紛至沓來的壓力,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按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改造落后民族。西方民族強暴的侵略和擴張同時又不自覺地裹挾著一種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歷史內容,那就是逼迫中國改變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制度。因此,只有在實現(xiàn)自身的近代化的過程中,中國才能真正抵抗一個近代化的侵略者。這是歷史著意賦予近代中國反侵略和反

2、封建的同一性。二、救亡的展開路徑林則徐附奏東西各洋越竄夷船嚴行懲辦片“睜開眼看世界”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徐繼畬瀛環(huán)志略“自強”馮桂芬“為什么西方國家小而強,而我們大而弱”必須掌握西方國家的科學和技術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洋務運動及器物救亡的失敗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探索西方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百日維新的嘗試以及整體救亡的開始第二節(jié)孔德系社會學的傳入一、關于西方社會學初傳中國的年代及其代表人物的爭論1、19世紀末維新派知識分子為救亡圖存而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活動中,首先將社會學這門學科傳到了中國:1891年康有為在廣州長興里萬木草堂講學時,有群學(qunxue英文版p89)和政

3、治原理學等西學群學是否西方意義上的社會學存在爭論劉緒貽、楊雅彬依據(jù)長興學舍教學大綱認為群學就是社會學丁乙認為康有為所授“群學”和譚嗣同所著仁學所提到的“社會學”都帶有西學的特色,但是都不是學科意義上的社會學,理由如下:他們沒有去過西方,不懂英語,沒有讀過原著,只是間接接觸西學,并有所篡改他們學習“西方”熱情有余,興趣太廣,駁雜膚淺,不精通任何一門具體學科,重點在于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和有利于開展政治活動他們對于西學不信根本,只信枝節(jié),只取有利于自己哲學體系的部分韓明謨認為康、梁群學與西方社會學不同,是在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思想基礎上,如何管理、教育、組織群眾之學,是一門經世致用之學。群,即群眾,人

4、民?!吧浦螄?,知君之與民,同為一群中之一人”。群學,就是群術,就是如何使人民群眾團結一致,共御外侮的道理群術,就是民主、平等的觀點,而不是孤家寡人,一人獨尊的觀點個人觀點:群學是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社會學二、嚴復,章太炎等人的理論活動與西方社會學的傳入嚴復是西方社會學(小傳統(tǒng)意義上社會學)初傳中國的第一人嚴復生平(18531921),字幾道,福建候官(今閩侯縣)人。戊戌變法失敗后,嚴復開始譯述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著作,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思想譯述涉及范圍廣泛,包括政治、經濟、哲學、社會學等多方面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是嚴復首先譯述的,定名為群學肄言,具體過程如下:1895年3月,嚴復于天津直報

5、上連載原強一文,開始完整介紹西方社會學的系統(tǒng)理論,自己聲明與康、梁群學不同,是英國人斯賓塞的理論,是西方社會學作為整體理論傳入中國的開端斯賓塞社會學研究以進化論思想為特色,嚴復贊嘆不已,首先在原強一文中加以介紹,后于19011902年陸續(xù)譯出所有十六章,定名為群學肄言,1903年由上海文明編譯書局出版嚴復在“群學肄言序”中解釋定名含義“群學何?用科學之律令,察民群之變端,以明既往,測方來也。肄言何?發(fā)??浦既?,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治之方也。故肄言科而有之”p60嚴復為什么將sociology譯為“群學”,似有三層考慮為當時迫切的變法圖強的現(xiàn)實需要計,合群團結共御外侮的用意為適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

6、維理解的需要,與儒家的溝通說明其能夠根植在中國大地上更容易為當時的國人所接受章太炎是正式使用確切意義上的中文“社會學”三字,并系統(tǒng)譯介西方社會學理論專著的第一人章太炎生平(18691936),原名章炳麟,字枚叔,后改名絳,太炎是別號。于1902年翻譯出版日本學者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一書,被認為是國人開始用“社會學”正式譯名翻譯出版的外國社會學著作的第一部個人觀點:嚴復和章太炎的作為表明了中國社會學大傳統(tǒng)對小傳統(tǒng)的決定性影響,但是學習的需要推動了小傳統(tǒng)的發(fā)展。第三節(jié)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傳入一、早期的非專門介紹:1899年,萬國公報4月號,李提摩太節(jié)譯蔡爾康的大同學一文,提到“有講求安民新學一派,如德

7、國之馬客思”,是最早譯名1902年,新民叢報梁啟超也提到“麥喀士之社會主義”1905年,民報等二、十月革命后的系統(tǒng)介紹陳獨秀1915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第二卷起更名為新青年,介紹和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李大釗1919年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系統(tǒng)的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李大釗主編晨報副刊有馬克思研究專欄,刊載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有關歷史唯物主義部分的摘譯和雇傭勞動與資本的最早譯文三、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傳播的影響與相關爭論胡適1919年7月在每周評論第31號發(fā)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第一,空談好聽的主義,是極容易的事。

8、第二,著重外來進口的主義,對解決中國實際問題,是沒有用處的。第三,偏向紙上的主義是很危險的,這種口頭禪很容易被無恥的政客利用來做種種自私害人的事。最后我說,主義的最大危險是能使人心滿意足的,自以為尋著包醫(yī)百病的根本解決,從此用不著費心力去研究這個那個具體問題的解決了。李大釗1919年在每周評論第35號上發(fā)表再論問題與主義問題與主義是不可分離的實際問題的固然應當研究并加以解決,但任何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需要一個絕大多數(shù)人民所支持的一個偉大運動要有偉大的運動,就必須宣傳理想的主義,并使之成為一個多數(shù)人支持的偉大的運動,如果沒有主義的指導,那么任何具體的社會問題就永遠也不會得到解決。一方面必須堅持宣傳馬克思主義,一方面又必須以此為指導去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并根據(jù)唯物史觀的原理,指出經濟問題的解決的重要性,在經濟組織沒有改造之前,一切問題絲毫不能解決,經濟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