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夏、商、周陶器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_第1頁
第三章夏、商、周陶器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_第2頁
第三章夏、商、周陶器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_第3頁
第三章夏、商、周陶器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_第4頁
第三章夏、商、周陶器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夏、商、周陶器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堯傳天下于舜,舜傳天下于夏禹,禹則傳天下于其子,為家天下之始。夏傳至桀,暴虐無道,商湯因放逐之,自立為帝,以征誅得天下者,蓋自湯始。商得天下六百余年至紂王。武王伐之,紂自焚死,于是天下歸于周,八百年余年后亡。 夏朝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有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早期、山西夏縣東下馮類型、山東的岳石文化。當時使用陶土做原料燒制灰黑陶器的數量最多,同時也繼續(xù)使用雜質較少的粘土(瓷土)作原料,燒制胎質堅硬細膩的白陶器?;姨毡B(he)【夏 高20厘米,腹寬厘米,19721973年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出土】 灰陶三足盤陶鼎高厘米,口徑20厘米,1973年河南省偃師縣二

2、里頭出土灰陶器主要指采用陶土作原料燒制而成的泥質陶器和加砂陶器。一般泥質陶器多用于飲器、食器、盛儲器等,而加砂陶器胎質堅硬,耐火度高,因此多用于炊器。 商朝商代,各種工藝漸進漸繁,開始設置分工之制,將工藝分為六種,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土工者,專于制造陶瓦之器,六工之中以土冠首。商代早期,陶器的品種較夏代增多,燒成溫度和質量也有提高,除了拍印一般繩紋等紋飾外,也開始出現一些動物形象和幾何圖案。商代中期,制陶技術進一步得到提高,包括灰陶、白陶、印文硬陶器、原始瓷器。河南鄭州商城遺址是我國目前發(fā)現最大的一處商代中期遺址。在其西墻外發(fā)掘的一處燒制陶器的手工作坊遺址,分布面積約達一萬多

3、平方米,其中有十幾座殘破的燒陶窯爐,顯然是窯爐的集中場地;另外還發(fā)現有經過淘洗的陶泥原料,制造陶器的用具和帶有方格紋的陶印模。這些說明商代已有專門的陶器手工作坊。商代窯址器形的變化:商代中期陶器的口沿以卷沿為主,陶器底部以圜底為多,袋狀足次之,圈足器較少。陶紋 陶器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與瓷器、玉器、古硯上的紋飾一樣,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情趣,都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特點,都可以成為我們鑒定陶器時的參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圖案花紋上都有比較明顯的區(qū)別。商代早期陶器多見細繩紋,少見饕餮紋;中期則饕餮紋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紋非常罕見,繩紋又重新興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

4、 商代常見的幾種陶紋繩紋方格紋回紋饕餮紋云雷紋商代中期的白陶,在我國南北方的不少文化遺址中都有發(fā)現,以安陽殷墟出土數量最多,其燒成溫度和質量都有提高。而起源于我國江南地區(qū)和東南沿海一帶的印文硬陶器,在制陶手工業(yè)的工藝技術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又發(fā)明了使用含鐵量更低雜質更少了瓷土作原料和器表施釉的新技術,于是創(chuàng)制出了原始青釉瓷器。原始瓷器的出現是我國陶瓷手工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飛躍,為我國瓷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商代后期,實用陶器數量減少,是因為這時期的青銅器、白陶器、印文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等胎質堅硬的器皿得到了較多的使用。因此精美的圖案紋飾不但不再施用于陶器上,就是日用

5、陶器的品種也有所減少,而且有些陶器的制作也比過去顯得粗糙?;姨湛虅澣羌y雙系罐,商,高,口徑,足徑。罐撇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內收,圈足外撇,底部微向外凸。腹部對稱置雙系,系中間有一小圓孔。腹部刻劃正反三角紋飾。 灰陶豆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厘米,口徑16厘米,底徑厘米 豆為敞口,口沿外卷,下附高圈足。豆的腹及圈足部位飾弦紋和瓦棱紋,足部近底處飾有三個“十”字形鏤孔。 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來盛放腌菜、肉醬等食物的器皿。 灰陶盉,商,高,口徑,足距。盉直口微外撇,肩部一側置管狀流,對應一側為犧首形柄。圜底,下承以三足。肩、腹部分別飾二、四道弦紋。此件灰陶盉為商代遺物,

6、其造型規(guī)整,胎質較細膩,肩、腹部裝飾簡單的弦紋。整個器物顯得造型古樸,裝飾簡練。盉是古代的盛酒器,或說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在商代的陶器和青銅器中都可見到。盉的基本造型是深腹,圓口,前有流,后有柄。陶壺(右圖) 商朝(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高22cm,口徑7.4cm河南省鄭州出土,河南省博物館藏。 饕餮紋陶斝(ji )商朝(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高27cm,口徑19cm河南省鄭州二里崗出土,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藏。商代后期是我國白陶器的高度發(fā)展時期。白陶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至商代,由于燒成溫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較精細,致使白陶質地更加潔白細膩。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

7、、盉(h)、爵為主,紋飾有人字形紋、拍印的繩紋和附加堆紋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缽等,其裝飾除少數繩紋外,以素面磨光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燒制的鼎盛期,在黃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遺址與墓葬中均發(fā)現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點,器物有觶(zh)、壺、尊、卣(yu)等酒器和鼎、豆、盤、簋(gu)等食器。紋飾常見有云雷紋、漩渦紋、饕餮(to ti )紋、蟬紋、曲折紋、夔(ku)紋等。特別是將細膩的雕刻作為白陶的主要裝飾技法,顯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發(fā)展水平。 器斂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雙耳,足上有對稱雙孔。器身通體刻劃饕餮紋。這件白陶壺原本破碎,現已修復。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

8、其無論造型或紋飾均模仿當時的青銅器,堪稱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采用含鐵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嶺土制作而成??碳y白陶的創(chuàng)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藝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較以往的陶器有質的飛躍,并為后世制瓷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白陶雕刻饕餮紋雙耳壺 商朝(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高,口徑,足徑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白陶幾何紋瓿(b )商朝 高20cm,口徑18.5cm河南省安陽出土,故宮博物院藏。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紋白陶的代表作品,它仿造青銅器的式樣制作,是一件盛酒器。造型為球形,斂口斜肩圓底,口沿外折,圈足外撇,給人以端莊飽滿的感覺。陶

9、瓿的裝飾紋樣全部由直線構成,主題突出,層次豐富,先用線條在瓿上劃出網格花紋,然后在網格內填刻主題紋樣,再用刀刻去主紋以外的胎土,使其微微凸起,而在凹處再刻飾云雷地紋,形成由凸雕的主紋與細密線刻的地紋組成的瑰麗圖案;頸部是夔紋,腹部為曲折紋飾組成的獸面紋,方菱作雙眼,折線作鼻翼。 白陶刻紋豆,商,高,口徑,足徑。豆淺腹,口沿較寬??谝韵聺u內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體雕刻紋飾。口下雕刻凸弦紋,腹部雕刻仿青銅器上的云雷紋,高足中部雕刻錢紋,上下分別雕刻變形回紋和饕餮紋作輔助紋飾。修坯精細,形體線條剛勁有力。夏商兩代,白陶器專為奴隸主貴族所有,因其質地堅硬,潔凈美觀,惹人賞愛,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厭甚精

10、。到了商代后期,這種風氣越演越烈,多出費工夫的精品,而產量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興起,白陶器逐漸減少以至根本不見,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印紋硬陶印紋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也要高,而且在器表拍印以幾何圖形為主的紋飾。由于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所以印紋硬陶器的表里和胎質顏色多呈紫褐色、灰褐色、紅褐色和黃褐色,其中紫褐色硬陶的燒成溫度最高。少數印紋硬陶的器表還顯有在窯內高溫熔化而成的光澤,好像施有一層薄釉似得。還發(fā)現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在一個窯中燒制,說明商、周時期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關系是相等密切的。我國長江以南地區(qū)和東南沿海地區(qū)出土的印紋硬陶數量

11、較多,而且延續(xù)的時期也較長。印紋陶罌商朝(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高,口徑19.5cm河南省鄭州銘功路出土,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藏。印紋陶罄商朝(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高31cm河南省鄭州出土,河南省博物館藏。 原始瓷器我國是世界上發(fā)明瓷器最早的國家,大約在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商代中期就創(chuàng)造出了原始的瓷器。與東漢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較,原始青瓷具有以下特點:燒成溫度比瓷器低,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條盤筑法,器物造型不甚規(guī)整,胎體厚薄不均,器表釉層不均勻,釉層較薄,釉色不穩(wěn)定。它與陶器雖已有本質的區(qū)別,但在燒造工藝上與真正的瓷器相比還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稱“原始青瓷”。 商代原始瓷器的燒制與使用在

12、江南地區(qū)較多,黃河中下游較少。原始瓷青釉弦紋罐商,高,口徑20cm,底徑。罐口外折,短頸,溜肩,肩以下內收,平底。肩與腹部的過度有明顯的折角??趦韧怙椣壹y,其中肩部飾凸起弦紋及鋸齒紋共10道。表面施青釉,釉層薄而不勻。 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征,其質地堅硬細膩,叩之有清脆之聲,胎骨滲水性弱,是以高嶺土為胎燒制而成,燒制溫度在1200度左右。鄭州商代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把中國燒造瓷器的歷史提前到3600年前,說明了中國瓷器生產源遠流長。 青釉瓷尊 商代高27厘米,口徑27厘米 尊為大敞口,圓唇,束頸,折肩,深腹,腹下部內收,平底內凹。尊肩部飾席紋,腹部飾籃紋,內外施青色泛黃釉,釉色光亮晶瑩,

13、有釉滴。 西周、春秋這段時期灰陶的品種逐漸減少,器表的花紋裝飾也日趨簡單。夏、商時期的各種陶器有二十多種,西周時期減少到十幾種,春秋時期除墓內隨葬明器外,真正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已不超過十種。西周時期拍印的圖案紋飾在陶器上已很少施用;春秋時期的陶器表面除素面外,基本上都成了繩紋。除了日用陶器皿外,又大量生產板瓦、筒瓦等建筑用陶的構件了。四系弦紋陶罐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高,口徑13.5cm197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黃土坡出土,首都博物館藏。 陶簋gu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高34cm,口徑21cm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印紋硬陶帶柄罐 (左圖)西周(公元前

14、11世紀-前771年) 高,口徑17.4cm 廣東省番禺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硬陶獸形耳罐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 高,口徑8.1cm1973年江蘇省吳江縣出土,南京博物館藏。西周是印紋硬陶發(fā)展的興盛時期原始瓷刻紋筒形罐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高27cm,口徑19.5cm浙江省德清縣出土,故宮博物院藏。 云雷紋獸首提梁壺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高,口徑7.2cm1979年江西省貴溪縣崖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原始青釉瓷。小口、直領,折肩、淺腹、實足。肩部兩側有兩個對稱索形耳,肩與腹部飾弦紋與篦點紋。通體施青褐色釉。 西周時,釉已成為瓷器的必要組成部分,不僅起

15、隔水、利于清潔的作用,而且有裝飾器物使之美觀的功能。釉是一種玻璃體,由于其所含金屬離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會產生各種顏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這是由于釉中含有適量氧化鐵所致。青釉弦紋索耳盂 周上海博物館藏高6.7cm,口徑12.1cm袋狀足的變化另外陶工內部還有了更細的分工,如一是陶人,用陶鈞(制圓器所用的轆轤),所掌皆炊器;二是旊(fng)人,用模型制陶,所掌皆禮器。在周代可考的制陶之人為虞閼父。一陶工之官,至妻帝室之女,且封為諸侯,固可推知當時陶器關系之重大。周末,春秋時,越人范蠡棄官以遁后,開始在江蘇宜興創(chuàng)始陶業(yè),即大名鼎鼎的“陶朱公”。從商代、西周、和春秋各時期原始瓷器的發(fā)展,可以

16、看出它是一脈相承地發(fā)展的。原始瓷器的主要生產區(qū)域在我國江南地區(qū),這可能與這個地區(qū)盛產瓷土原料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特別是到了春秋戰(zhàn)國,原始瓷器的發(fā)展已達到了鼎盛時期,其燒制和使用的數量約占同期陶瓷器總數的一半左右,可見當時原始瓷器手工業(yè)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中國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目前發(fā)現最早的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商代早期的。商代早期陶水管商代晚期陶三通管接著在西周初期又創(chuàng)制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板瓦是仰鋪在屋頂上,筒瓦是覆在兩行板瓦之間,瓦當是屋檐前面的筒瓦的瓦頭。 板瓦西周 寬24厘米,陜西省扶風縣出土,中國古代在建筑物上使用瓦,最早出現在西周中國的陶瓦出現于西周,有板瓦、

17、筒瓦、半圓瓦當和脊瓦等。瓦的各種紋飾也有數十種之多。那時的瓦是用泥條盤筑法燒制,先制成筒形的陶坯,然后剖開筒,入窯燒造。四剖或六剖為板瓦,對剖為筒瓦。古人稱剖瓦為削,削開后謂之“瓦解”。西周陶瓦瓦當 又稱“瓦頭”,是建筑用的一種陶制品,指的是瓦頂端下垂部分。瓦,即具有圓弧的陶片,用于覆蓋屋頂;所謂“當”,據解釋:“當,底也,瓦覆檐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jié)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 陶制生產工具夏代、商代到西周主要有:紡線用的扁圓形帶孔陶紡輪,捕魚用的兩端帶有凹槽的陶網墜,制陶用的蘑菇狀陶抵手和狩獵用的陶彈丸等。還有熔鑄青銅器用的工具,如熔煉用的陶坩堝和鑄造用的陶范與陶模等。陶范和使用該范

18、鑄造的青銅虎 侯馬春秋陶范陶塑作品陶塑雕塑盛行于商代早、中期,以動物形狀為主。西周象尊第四章 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陶瓷公元前475公元220年秦代美麗之磚瓦漢代始有瓷之名稱發(fā)明各色釉料明器之發(fā)達筑墓之壙磚印有種種圖紋為后世印花之祖陶瓷形式仿古代銅器陶瓷花紋為后世凸花之濫觴釉之斑紋瓦當及磚之精巧第一節(jié) 戰(zhàn)國時期的陶瓷 戰(zhàn)國的陶瓷手工業(yè)是在前代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各地廣泛使用的灰陶和東南沿海一帶的印紋硬陶、原始瓷器的生產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圓窯窯爐結構的改進和龍窯的使用,使陶瓷的燒成溫度得以提高。同時建筑用陶也有了相應的發(fā)展,空心磚的生產更是戰(zhàn)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造。戰(zhàn)國時期的陶瓷業(yè),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達、城邑

19、規(guī)模的擴大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生產更加集中、更加專業(yè)化。河南洛陽周王城西北部是一個面積較大的窯場,現已發(fā)現很多座戰(zhàn)國時的陶窯。山西侯馬春秋戰(zhàn)國時的陶窯遺址范圍廣約一平方里,已發(fā)掘的幾座陶窯,幾乎連在一起,窯旁堆積著的廢品和碎片,數以萬計。在江南,越國故地的浙江蕭山進化區(qū)和紹興保存著燒制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窯址二十多處。兩地的窯址都相當集中,每隔窯址的范圍都達數千平方米,而且廢品堆積層很厚,可以想見當時的生產量是很大的。湖北江陵發(fā)現的戰(zhàn)國陶窯,疊放著尚未燒成的陶豆二十余件,說明這座橢圓形的面積不大的窯爐是專門用來燒陶豆的。臨淄出土的陶器銘文中常有“陶里”、“豆里”地名,可見在制陶業(yè)內部已經出現了主

20、要生產某些產品的專業(yè)化傾向。戰(zhàn)國制陶業(yè)發(fā)展的另一個特點是,某種私有作坊的出現。河北武安制陶作坊遺址中,出土大量帶有銘文的陶器及陶片上有“韓”、“史”、“孫”等印記,是一批獨立手工業(yè)者的產品。另外還有一些陶器除標出業(yè)主的私名外還標明作坊所在的地名,如“城易眾”灰陶和陶明器 以灰陶為代表的陶器,使用范圍很廣,產品種類也很繁多,包括日用器具、陶制生產工具、陶塑和陶明器等。 戰(zhàn)國時期,喪葬制度發(fā)生了變化,當時的貴族墓穴自戰(zhàn)國早、中期逐漸用陶禮器代替銅禮器隨葬。所以陶禮器的制作迅速發(fā)展起來,仿照銅器形式的鼎、豆、壺、簋等成套成組地生產,磨光、暗花、硃繪等裝飾是手法廣為應用,把陶器的制作工藝推進到一個新的

21、階段。 在陶明器中,多種裝飾方法迅速發(fā)展,以求達到銅、漆器的藝術效果。磨光是在陶器成形后不久,坯體還是半干時,在器物表面進行打磨,燒成后壁面光滑。暗花是用尖端圓滑的工具,在將干未干的坯面壓劃弦紋、斜方格紋、水波紋等。硃繪和粉繪一樣,都是在加陶衣的陶器和磨光陶燒成后再繪上去的,因而容易脫落。硃繪色彩鮮艷,呈朱紅色。粉繪常用朱、黃、白或黑、白、朱多種顏料配合繪成。彩繪陶豆戰(zhàn)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高,口徑16cm陜西省富平出土,陜西省博物館藏。 硃繪陶壺戰(zhàn)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高71cm,方口20cm河北省昌平縣松園2號戰(zhàn)國墓出土,首都博物館藏。 鳥形豆戰(zhàn)國高29.5cm山西省長

22、治縣出土,山西省博物館藏。 彩繪陶盉戰(zhàn)國高16cm,口徑18cm山西省榆次縣王湖嶺遺址出土,山西省博物館藏。 陶塑和陶俑陶塑作品發(fā)現得很少。右圖是中山國王陵出土的黑陶鳥柱盤 ,其上的飛鳥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堪稱陶塑中的精品。在河南、山西、山東都有陶俑出土,這時的陶俑個體很小,制作粗率。人殉在戰(zhàn)國已十分少見,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用陶俑等隨葬可以說是對人殉的替代。燒造灰陶的窯都是圓窯,圓窯結構的顯著改進是戰(zhàn)國陶業(yè)發(fā)展的因素之一。這種結構提高了溫度和產品質量。同時,窯床的面積也有了顯著的擴大,由西周的2平方米左右擴充到3-10平方米,窯的裝燒量和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在長江下游和

23、珠江流域的廣大地區(qū),普遍使用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特別是江、浙、贛一帶,更為盛行。印紋硬陶堅固耐用,但質地粗糙,不適宜做飲食器皿,故大多數是容器;原始瓷胎質細膩,外施青釉,利于口唇接觸和洗滌,所以都制成碗盤一類的飲食器皿等。 戰(zhàn)國以前,由于當時工藝技術水平低下,原料處理未經精細的過濾、淘洗、捏練、陳磨等工藝過程,器物造型簡單,胎體多有裂紋,釉色很不穩(wěn)定。戰(zhàn)國時期,原始瓷的制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其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發(fā)展,器形規(guī)整,釉層厚薄均勻,釉色青黃,造型多仿當時的青銅器,有尊、鼎、簋、盉、豆、鐘等,紋飾多以刻、劃、捏塑等為裝飾,具有純樸簡潔的風格。 戰(zhàn)國時期原始青瓷生產得到較大發(fā)展,

24、無論數量、質量還是生產范圍,都是前代所無法企及的。原始瓷青釉水波紋蓋鼎,戰(zhàn)國,高19cm,口徑19cm,足距17cm。鼎仿同時期青銅器造型,口沿下對稱置雙耳。直腹,平底,下承以外撇三足。器表施青釉,胎色灰白。鼎附圓形蓋,蓋頂中央置一小系,四周對稱分布三個小紐。蓋面施青釉,以三道弦紋為裝飾帶,其間刻劃簡單的水波紋。 鼎最早是煮食用的陶質炊具,首見于新石器時代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仰韶、龍山、屈家?guī)X、馬家濱、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都有發(fā)現。商周時代的鼎多為青銅制品,并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的一種禮器。戰(zhàn)國至漢代出現鉛釉陶和原始青瓷鼎,仿青銅器式樣,多做隨葬品。原

25、始瓷青釉鐎斗,戰(zhàn)國,高,口徑16cm,足距。鐎(jio)斗仿青銅器造型,腹部置橫柄一個,底下承以三足。腹上部飾弦紋2周,器內外施青釉。鐎斗,又稱“刁斗”,盛行于漢、晉。常與形狀如缽、胎壁較厚、口沿置對稱半環(huán)形雙鼻的火盆共存,說明鐎斗被擱置于火盆上,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來溫食。外出途中可作溫食用具,軍旅多用之。唐詩中有“行人刁斗風沙暗”句。戰(zhàn)國原始瓷獸頭鼎 直口、淺腹微鼓、圜底。三獸蹄形足。鼎口兩側對稱雙折耳。在雙耳之間的前面口沿上,塑造了一個昂首的獸面,與獸面相應的后面口沿上又塑造了一個獸尾。鼎的腹部飾一周凸弦紋,造型別致,形象生動,是當時江南盛行的隨葬明器中的器型之一。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原始瓷

26、提梁盉,高,口徑7cm。盉直口,圓腹,下承以三獸形足,流為獸頭狀,壺體另一側飾一卷曲短尾。提梁為弓形,頂部兩端飾有鋸齒形棱脊,肩、腹部飾以四道連續(xù)的水波紋。器物造型古樸端莊,釉色青中泛黃,施釉均勻,紋飾簡潔明快,富有動感。此盉造型規(guī)整,釉色均勻,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 青釉鐘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龍窯是我國窯爐的一種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區(qū)坡地上。因形體細長似龍,故名。創(chuàng)始于戰(zhàn)國,東漢時有改進,遺址以浙江發(fā)現者較多。窯墻自底起即已開始起拱頂,窯室寬而不高,窯室后為排煙坑,結構比較簡單。裝窯時坯件是直接放在砂底上。龍窯自然抽力大,升溫快,可以燒高溫,為燒成瓷器提供了重要條件。 我國的原始瓷生

27、產,自商代到戰(zhàn)國的一千多年中都在不間斷地向前發(fā)展,特別是春秋末到戰(zhàn)國早中期的原始瓷器,胎質細膩,鐵和鈦含量較低,外施青釉,已經接近瓷器。但是在楚滅越后,越地原先盛行的原始青瓷突然消失了,一直到了戰(zhàn)國末年與秦漢之際,人們又燒制一種從成形,裝飾到胎、釉的工藝都與前有別的原始瓷,再重新向前發(fā)展,終于在東漢時燒制成真正的瓷器。建筑用陶 戰(zhàn)國陶瓷業(yè)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建筑用陶的大量生產。當時主要用于鋪地和砌壁面。一類是小型的薄磚,呈方形或長方形,稱為方磚和長方磚。另一類是大型的空心磚,磚長1米余,每邊磚壁厚2-3厘米,這既可節(jié)省原料,又能減輕磚的重量,這是一項重要的創(chuàng)造。磚上文字拓片,分別是“七尺”“一丈

28、”“丈二”“丈三”“丈四”“丈五尺”“丈六”“丈八”“丈八”“二長” 陶井和陶水管的燒制是戰(zhàn)國時代建筑用陶方面的又一成就。 陶井一般是由尺寸相等、直壁圓筒形的陶井圈迭置而成。陶井圈的創(chuàng)制,使一些土質不好和流沙地區(qū)同樣可以打井。陶水管有的用于輸水,提供居民的飲水和用水;有的用于排水。戰(zhàn)國陶井圈 河南新鄭出土瓦和瓦當黻黼紋筒瓦戰(zhàn)國燕 長厘米、徑36厘米,傳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雙獸樹紋半圓形瓦當 戰(zhàn)國鹿犬雁蟾紋圓形瓦當 戰(zhàn)國連云紋圓形瓦當 戰(zhàn)國第二節(jié) 秦漢陶瓷產品秦漢是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漢時期的陶俑表明了我國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tǒng)的久遠。低溫鉛釉的發(fā)明是漢代陶瓷工藝的又一重大成就。陶

29、器至漢代,有一最大的進化不可不特別注意,在漢之前只有陶器,因此漢之前并無“瓷”字。故所謂瓷器,發(fā)明于漢代。凸雕龍鳳紋彩繪陶壺,西漢,通高64cm,口徑21cm,足徑24cm。壺撇口,粗頸,圓腹,腹部對稱置雙環(huán)形系,高圈足。通體彩繪裝飾??谘叵吕L一周三角紋。頸部在三角紋內繪云紋。腹部用三周凸起弦紋劃分上下兩部分裝飾帶,上為凸雕龍、虎、鳳相互追逐于流云之間,色彩絢麗,線條流暢婉轉,畫面生動活潑。下為彩繪纏枝花紋。圈足上繪弦紋3道。此壺色彩豐富,使用紅、綠、藍、黑、白、黃等彩。顏色鮮艷,歷經兩千多年,依然光彩奪目。彩繪陶方壺,漢口邊長,足邊長,高39cm。壺口部與足底皆為方形,四角攢尖方蓋,壺身兩側

30、各有一鋪耳。通體飾以黑、紅彩為主色調的圖案,頸與腹部皆繪流云紋,并以菱格紋條帶相間。此件方壺的造型和彩繪紋飾均仿照同時期的漆方壺而作。此類彩繪陶器在戰(zhàn)國和西漢墓葬中出土較多,可能是專用于殉葬的明器。彩繪儺(nu)戲陶壁壺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通高38厘米,寬35厘米壺為壁壺式,半圓形口,束頸鼓腹,下有三角形圈足;壺兩側附加堆塑呈人首獸身狀,各雙手執(zhí)蛇穿交壺肩;器物通體飾彩繪,正面壺頸及圈足上浮雕蕉葉,腹部有凸起的寬帶幾何紋,通身繪云氣紋圖案;壺左側一獸似熊,上身著衽衣,雙臂挽袖,雙手握雙蛇,下身足、尾繪獸毛。陶壺造型別致,器物兩側雕塑的造型手法極為罕見,充滿了中國傳統(tǒng)神道的色彩。 鉛

31、釉陶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首先在陜西關中地區(qū)出現,大約自漢宣帝以后,鉛釉技術開始獲得較快的發(fā)展。鉛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杰出成就。鉛釉主要以氧化鐵和銅作為著色劑,以鉛的化合物為基本助熔劑,大約在700左右開始熔融。在氧化氣氛下燒成,銅使釉呈現美麗的翠綠色,鐵使釉呈黃褐和棕紅色。低溫鉛釉的特點是釉面光澤強,表面平整光滑,釉層清澈透明,猶如玻璃一樣,但硬度比較低,容易出現劃痕,化學穩(wěn)定性較差。傳統(tǒng)的低溫色釉的主要品種有綠、黃、藍、紅、紫等多種。綠釉鋪首耳陶壺,東漢,高,口徑13cm,足徑15cm。壺撇口,長頸,溜肩,肩部置對稱鋪首,扁圓腹,腹下承以外撇八方高圈足。通體

32、施低溫鉛綠釉,釉呈瓜皮綠色。器身刻劃弦紋數道。此壺造型模仿同時期的青銅器,是隨葬用品。醬釉劃花水波紋鋪首耳陶壺,西漢,高,口徑,足徑。壺撇口,束頸,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部對稱塑貼鋪首。壺身刻劃弦紋數道。壺外通體施醬黃色釉,釉色濃郁古樸,反映出當時崇尚樸實自然的藝術格調。此陶壺仿銅壺造型燒造,釉層清澈透明,釉面光亮可鑒,花紋具有漢代獨特的裝飾風格,體現出漢代釉陶藝術所取得的成就 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fā)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陶船全長:54cm,

33、通高:15cm 泥質灰陶,陶質堅致,釉以剝落. 中國歷史博物館 陶塑陶牛漢高14厘米 長28厘米 牛是漢代農業(yè)生產中重要的畜力,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而在漢代墓葬中作為隨葬明器出土很多。此牛雙角向前,眼望地面,四蹄著力,似在用力拉犁耕作。首都博物館 綠釉陶狗,東漢,高,長27cm,寬16cm。犬通體施綠釉。頭部較大,身體短小,兩只耳朵彎曲向前,雙目圓睜怒視前方,張嘴狂吠,犬齒外露彰顯兇猛。其四肢短小,矯健有力,顯示出一種自然寫實的美感。東漢中期,隨葬的家畜家禽等陶俑的數量較以前增多。陶犬身上的綠釉是因為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氧化氣氛中呈現出綠色。我國傳統(tǒng)的綠釉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于銅綠釉。 綠釉

34、弦紋熊足陶倉,東漢,高,口徑,足距。陶倉頂部呈傘狀,圓桶身,平底,下承以三熊形足。通體施綠釉。倉頂均勻分布20條放射狀凸線紋,其間用波線示意出疊壓的瓦紋。器身飾3組凸弦紋。漢代墓中隨葬陶器的數量和品種大大超過了以往各代墓內隨葬的陶器,其中一部分是實用器,但絕大多數是專為隨葬燒制的陶冥器。陶倉即為隨葬冥器,始見于戰(zhàn)國、秦代墓葬出土物,漢武帝前后盛行,與灶、井、爐等配套使用。 “河一”銘畫像陶灶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高厘米,長厘米,寬厘米灶呈長方體形,灶體中空。灶面中部有兩釜,釜肩印有“河一”銘文,釜周圍飾有刀、勺、鉤等炊具,灶的后方有一煙囪,灶面四周飾三角紋、菱形紋、魚紋。灶前壁有

35、圓拱形灶門,灶門兩側模印男女二人,并分別飾“二千石”、“夫人”銘文。灶門左側壁上模印一農夫牽牛奔走;右側壁上飾虎牛相斗圖案,虎、牛怒目而視,奮力相搏;灶后部壁上飾猛虎,虎張口長嘯,仰然而行。陶灶所飾畫像栩栩如生,動感逼人,極富想象力。 這是秦俑一號坑的軍陣主體:是戰(zhàn)車與步兵相間排列的三十六路縱隊,每隊長178米,計有戰(zhàn)車50余乘,步兵俑4000余件。一號兵馬俑坑軍陣排列整齊有序,是四方如繩的方陣。秦兵馬俑陶馬大小猶如真馬。對鞍馬的選擇有嚴格的規(guī)定。馬的高度要達到五尺八寸以上,折合現在即米以上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為軍陣主體,在秦俑坑中出土數量為最,可依著裝有異分為兩類,即戰(zhàn)袍武士和鎧甲武士。立射

36、俑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于二號坑東部,所操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跪射俑與立射俑一樣,出土于二號坑東部,所操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于陣表,而跪射俑位于陣心。擊鼓說唱陶俑【東漢 高56厘米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 彩繪步兵俑【西漢 高4850厘米,1965年陜西省咸陽市楊家灣出土】 建筑用陶秦代筒瓦秦代板瓦觀伎畫像磚【東漢 長46厘米、寬40厘米、厚厘米,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揚子山出土?!?收獲漁獵畫像磚 【東漢 高36厘米 寬42厘米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揚子山出土】 漢代畫像磚 舂米圖漢代畫像磚 播種圖漢瓦“漢并天下”瓦當【西漢 直徑厘米,陜西省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出土】 “單于天降”瓦當【西漢 直徑厘米,1955年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召灣出土】“道德順序”圓形瓦當“利昌未央”圓形瓦當第三節(jié) 秦漢時期原始瓷的復興與瓷器的出現秦漢時期的原始瓷與戰(zhàn)國早、中期的原始瓷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首先是胎、釉原料不同,西漢原始瓷胎料中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較高,使得坯胎需要在較高的溫度中燒成。但此時多數達不到所需的燒成溫度,因此多數胎質粗松,且含砂粒較多,不及戰(zhàn)國時期的細膩、致密。秦漢原始瓷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