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_第1頁
道家、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_第2頁
道家、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_第3頁
道家、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_第4頁
道家、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道家、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太清宮鎮(zhèn))人,漢族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jīng),是道家學(xué)派的始祖,他的學(xué)說后被莊周發(fā)展。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xué)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shù)。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chuàng)世說的雛形。

2、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一說是戰(zhàn)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xué)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先秦莊子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學(xué)說涵蓋著當(dāng)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xué)。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xué)為“老莊哲學(xué)”。 第一節(jié) 先秦道家思想一、老子“自然”、“無為”的社會思想1、道法自然 老子的全部思想都是以“道”為出發(fā)點而展開。在老子看來,道無名無形,“惟恍惟惚”,先于天地萬物而生而又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3、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本章凡引老子一書均只注所在章); “道”是物質(zhì)性的、最先存在的實體,這個存在是耳不聞目不見,又寂靜又空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而永遠存在,無所不至地運行而永不停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是“道法自然 ”? 大道的作用不受任何外在強制力量的影響,只是自然如此而已。老子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這也就是說,“道”與“德”的尊貴就在于它對萬物不強加以“命”(即干涉),從而順任萬物自然而然。從前引的遞推關(guān)系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法道而道法自然,人類社會的運作規(guī)則應(yīng)

4、該像天道運行那樣自然而然。“道法自然”是老子社會思想的哲學(xué)基礎(chǔ)。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2、無為而無不為 “道法自然,的思想體現(xiàn)在對人類社會的管理中就是“無為”。 這個術(shù)語從字面上可以解釋為“不行動”或者是不預(yù)先多想的、毋須深思熟慮的、不加計算的、無目的的行為。所以認為: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是以圣人欲而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無為而治,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爸未髧襞胄□r”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是,老子“無為”的主張并不意味著要取消任何對社會的控制行為。老子稱,“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3

5、、弱用之道術(shù) 對于老子來說,不僅治理天下要因循天道,個人在社會中如果要全身處世、長保不殆,也必須效仿天道。提倡稱為“弱者道之用”。具體地說,它包含柔弱、謙下與不爭等方面的內(nèi)容。認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所以能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貴柔是老子處世之道術(shù)的中心觀念,由此則衍生出“處下”與“不爭”等學(xué)說。老子喜歡用水來作比喻,他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不爭也是貴柔之術(shù)的另一種運用,老子既崇尚卑弱以自持,則必然要主張不與人相爭。但不爭并不意味著

6、絕對的放棄,就像柔弱必勝剛強一樣,惟有不爭,才能“天下莫能與之爭”。 反戰(zhàn)的思想: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第三十章)因此,戰(zhàn)爭被認為是“不祥之器”,“有道者不處”并且警告說:“強梁者不得其死”。 二、莊子“逍遙”、“游世”與“在宥”、“天放”的社會思想 1、關(guān)于個人與社會的思考 重個人而輕社會是道家思想的總體特色,莊子更加重視的是個人的“性命之情”,追求個人精神逍遙自適之“天樂”,從而要遠離社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1) 人性與社會 莊子認為,人首先是一個自然的人,而不是社會中的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山木)所謂的“天”,指不加人為而自然的意思,這也就意味

7、著人必須順其自然本性而存在。庚桑楚篇說: 性者,生之質(zhì)也。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 2)逍遙 只有在不失本真的“性命之情”的前提下,人才可能達到精神的逍遙自適之境?!板羞b游”是莊子的理想境界,它追求個人精神的絕對自由。在逍遙游中,莊子描述大鵬高飛南下,“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莊子將自由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待”的自由,另一種是“無待”的自由。“有待”意味著有所局限,即尚需受到各種社會關(guān)系甚至個人肉體生命的制約,“無待”的自由才是真正絕對的自由: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

8、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逍遙游”,這是一個得道者的境界。在莊子看來,一個人要達到這一境界,則需要經(jīng)過“外天下”、“外物, “外生?!巴狻庇猩釛壊粓?zhí)的意思,“外天下”即遺棄世故,擺脫任何社會關(guān)系的束縛,不以天下累己,這是達道逍遙的首要前提。 天根游于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睙o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像也!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xiāng),以處擴瑯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3)游世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外物) 所謂“游世”并不要求與世判然的那種偏滯的行徑,而是意味著要能游

9、心于世,這包含兩個方面意思:首先,“順人”,即隨順人情,不與世相忤,所以莊子說:“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盯畦,亦與之為無盯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人間世)其次,“不失己”,即不喪失自我,保持自我精神的獨立與自由。而要達到這一境界,莊子認為必須“乘道德而浮游”,即莊子所謂的“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山木)由此可見,莊子“游世”的主張實質(zhì)上是一種游戲人間的態(tài)度,是一種隨順人間的“逍遙游”,它與社會保持一種不即不離的關(guān)系,事實上還是要做一個社會生活中的“局外人”。莊子理想境界是個人精神的“

10、逍遙游”,因此從理論上說,治理天下本不屬于其關(guān)心之事。但不得已為君王時,應(yīng)當(dāng):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 ,莫若無為。無為也,后安其性命之情。在宥 在莊子看來,民有常性,善治天下者就在于順應(yīng)民性:“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一曰天放”。 民之常性在于自生自滅、自由自在,根本無需人為的管理與控制。反之,任何人為的管制在莊子看來都是對人民真性的牋害。在馬蹄篇里,莊子以伯樂治馬為例說,馬的真性在于龁草飲水,翹足而陸,而伯樂以“善治馬”之名“燒之,剔之,刻之,錐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卜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撅飾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

11、半矣!” 所以: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思考:老子與莊子思想的異同?第二節(jié) 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思考: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chuàng)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后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chuàng)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jīng)(即老子)、正一經(jīng)和太平洞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奉

12、玉皇上帝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xiàn)實,煉丹成仙。老子像太上老君道家思想與道教的關(guān)系金丹派原指秦漢以來重外丹黃白術(shù)的道派。黃白術(shù)即煉金術(shù),以人工制造的藥金和藥銀為主。外丹術(shù)即煉丹術(shù),由煉金術(shù)發(fā)展而來的,以煉制聲稱服后不死成仙的丹藥為主。二者合稱金丹術(shù),精于金丹術(shù)的道士組成了金丹派。唐末五代時內(nèi)丹學(xué)興起,以人的身的精、氣、神為大藥煉丹,亦稱金丹派。而后外丹派和內(nèi)丹派結(jié)合,稱黃白術(shù)為地元丹法,內(nèi)丹術(shù)稱為人元丹法,煉丹術(shù)稱為天元丹法?;?qū)⑼獾S白術(shù)統(tǒng)稱地元丹法,陰陽雙修的栽接術(shù)丹法為人元丹法,清凈孤修的丹法為天元丹法。宋元以來丹派和道派合一,金丹派道教成為和經(jīng)箓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別外,后世習(xí)金丹術(shù)的道士

13、尊崇八仙之一的曹國舅,創(chuàng)立道派,亦名金丹派。 一、葛洪道教思想 葛洪(284364)為東晉道教學(xué)者、著名煉丹家、醫(yī)藥學(xué)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guān)內(nèi)侯,后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抱樸子、肘后備急方、西京雜記等。 葛洪繼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樸子內(nèi)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jié)了 晉以前的神仙理論,并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shù),包括守一、行氣、導(dǎo)引和房中術(shù)等; 同時又將神仙方術(shù)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jié)合,強調(diào)“欲求仙者,要當(dāng)以忠孝和順仁 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wù)方術(shù),皆不得長生也”。并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 律融為一體,要求

14、信徒嚴格遵守。他說:“覽諸道戒,無不云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 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窮,手 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妬 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敝鲝埳裣?養(yǎng)生為內(nèi),儒術(shù)應(yīng)世為外。 1、游仙避世思想 葛洪認為整合社會最靈驗的方案就是用道教,因為道教包括了儒、墨、法各家的長處,避免了各家的不足: “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先以為陰陽之術(shù),眾於忌諱,使人拘畏;而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墨者儉而難遵,不可遍循;法者嚴而少恩,傷破仁義。唯道家之教,使人精神專

15、一,動合無形,包儒墨之善,總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yīng)物變化,指約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務(wù)在全大宗之樸,守真正之源者也?!?認為道教不但可以養(yǎng)生,而且具有“內(nèi)以全身,外以為國”的功能。所以自信認為: “夫道者,其為也,善自修以成務(wù);其居也,善取人所不爭;其治也,善絕禍于未起;其施也,善濟物而不德;其動也,善觀民以用心;其靜也,善居慎而無悶” 葛洪認為長生和成仙不僅是人們所向往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的呢?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nèi)修、外養(yǎng)、行善 1)內(nèi)修“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

16、根竭枝繁,則青青去木矣。氣疲欲勝,則精靈離身矣。夫逝者無反期,既朽無生理,達道之士,良所悲矣!”所以內(nèi)修主要分兩方面: 一是精神上的超脫,“比崇高於贅疣,方萬物乎蟬翼”;:“遏欲視之目,遣損明之色,杜思音之耳,遠亂聽之聲,滌除玄覽,守雌抱一,以全天理爾。”即遏制過多的欲求,保持精神的清靜,使形神合一。 二是增強身體素質(zhì)。行氣或胎息;二是飲食有度,興居有節(jié);三是學(xué)習(xí)房中術(shù)胎息2)外養(yǎng),就是服用仙藥。“夫五谷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于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于五谷乎?夫金丹者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藥,煉人身體,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蓋假求于

17、外物以自堅固”,“服此而不仙,則古來無仙矣”,嫦娥奔月3)行善 “欲求仙者,當(dāng)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wù)方術(shù),皆不得長生也”。 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妬勝己,不佞陷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葛洪還設(shè)定了成仙的標準: “人欲尸解,當(dāng)立二百善;人欲地仙,當(dāng)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但如果“積善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矣” 。2、社會控制的實現(xiàn)“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

18、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zāi)之。算盡則死。 ” 憎善好殺,口是心非,背向異辭,反戾直正,欺罔欺上,叛 其所事,受恩不感,弄法受賂,縱曲枉直,公為私,刑力口無辜,破人之一家,收人之寶,害人之身,取人之位,侵克賢者,誅戮降伏,謗訕仙圣,傷、殘道士教人為惡,蔽人之善,危人自安,佻人之功,壞人佳事,奪人所愛,離人骨肉,辱人求勝,取人長錢,還人短陌,決放水火,以術(shù)害人,迫脅兀弱,以惡易好,強取強求,擄掠致富,不公不平,淫佚傾邪,凌孤暴寡,拾遺取施,欺給誑詐,好說人私,持人長短求欲無已,憎拒忠信,不順上帝,不敬所師,笑人作善,敗人苗稼,損人器物,以窮人用,以不清潔飲飼他人,輕秤小斗,狹幅短度,以偽

19、雜真,采取奸利,誘人取物3、理想中的神仙社會 “天命”、“星宿”來保駕,說人的貴賤、貧富、壽命長短及是否能成仙,都是先天注定了的。他說:“命之修短,實由所值,受氣結(jié)服,各有星宿。命屬生星,則其人必好仙道,好仙道者,求之亦必得也。命后死星,則其人亦不信仙道。不信仙道,則亦不自修其事也。” 上天的星宿世界是有等級的,神仙世界也是有等級的。他說,在神仙世界中有一位“大神仙”,他統(tǒng)率眾仙,被稱為“元君”,他能“調(diào)和陰陽,役使鬼神風(fēng)雨,驂駕九龍十二白虎。天下眾仙皆隸焉”。在元君之下,眾神仙也有等級,分為天仙、地仙、尸解仙。天仙能“舉行升虛”,“升為天宮”;地仙能“游于名山,棲集昆侖;尸解仙只能“先死后蛻

20、”,“長生人間”。不難看出,葛洪仙世界的設(shè)計,不過是人間社會封建等級制度的復(fù)制。 神仙世界雖有等級,但只要是這個社會的成員,就能過上人間世界的上層貴族的生活。如葛洪所說,“果能登虛躡景,云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室,行則逍遙太清。 位可以不求而致膳可以咀茹華,勢可以總懾羅酆,威可以叱咤梁柱?!睙o論是想升天,還是想居地,都能“各從其所好” 。這個世界的成員,飲食無比高級華貴,所居無比富麗堂皇,所行無比逍遙自得,而且位、膳、勢、威又都能隨心所欲。這些神仙貴族們在這峨堵神仙社會中能夠永遠無憂無慮,并各從其所好地生活。二、道教的屈服道教的齋醮: 在道教

21、宮觀內(nèi),人們常??梢钥吹降朗總兩碇鸾z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的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diào),在壇場里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這就是道教的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 “齋”的原意指齊和凈,后為齋戒、潔凈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nèi)寢,以示祭者莊誠。道收此禮,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潔身,謂之“修齋”的初為“積德解愆”,再則“和神保壽”,后為“專道”、“樂道”、“合道”,即為“修道”,此為修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視修齋,并制定了一整套齋法。按照它的規(guī)模和作可以分為: (一)內(nèi)齋(極道):包括心齋、坐忘、存思等等(見洞神經(jīng))。 (二)外

22、齋(濟度):包括三篆七品,三篆指金篆齋、玉篆齋、黃篆齋;七品指三皇齋、自然齋、上清齋、指教齋、涂炭齋、明真齋、三元齋(見洞玄靈寶玄門大義)。 各種齋法有著不同的意義,如金篆齋“上消天災(zāi),保鎮(zhèn)帝王,玉篆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黃篆齋“下拔地獄九幽之苦”等等。 “醮”的原意是祭,為古代禮儀。說文曰其一為冠娶二為祭祀。道教繼承并發(fā)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與神靈相交感。 “醮”亦有“醮法”。所謂“醮法”,指齋醮法事的程式、禮儀等規(guī)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會有相應(yīng)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龍醮、正一傳度醮、羅天大醮等等。齋法與醮法本不一樣,后來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齋醮”合稱,流傳至今,

23、成為道教科儀的代名詞。 “齋醮科儀”指醮禱活動所依據(jù)的一定法規(guī)。一般有陽事與陰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與幽醮之分。清醮有祈福謝恩,卻病延壽,祝國迎祥,祈晴禱雨,解厄禳災(zāi),祝壽慶賀等,屬于太平醮之類的法事。幽醮有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破湖,煉度施食等,屬于濟幽度亡齋醮之類的法事。 1、齋醮儀式的神圣化、純潔化 整個六朝到隋唐時期,道教內(nèi)的齋醮儀式的第一個演變趨勢,就是在漸漸與世俗節(jié)令儀式系統(tǒng)剝離,構(gòu)建并且整齊化自己的宗教性節(jié)令時日的祭祀活動。道教的齋日,除了年六齋、月十齋以外,應(yīng)當(dāng)在甲子、庚申、本命日、八節(jié)日、三元日、三會日、五臘日舉行儀式。雖然看上去受到批評的春秋兩分、冬夏兩至仍然在“八節(jié)日”之

24、中,五臘日仍然和世俗民間的臘祭”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但是這時的八節(jié)日舉行儀式,在道教的解釋系統(tǒng)中,是因為“有八神記人善惡”,并不是祠灶祀社了,而五臘日雖然也還是“祠獻先亡,名為孝子”。 齋直之法,需要“絕甘肥葷腥、酒色陰賊、嫉妒妄想一切諸惡”。它假托老子的話說,“諸經(jīng)齋法,略有三種,一者設(shè)供齋,可以積德解愆(下士所行也)。二者節(jié)食齋,可以和神保壽,斯謂祭祀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齋,謂疏淪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移累也蓋上士所行也。 第二個演變趨勢就是把“心齋”作為上士所行的齋法。在上層社會的活動中,逐漸偏向于追求宗教精神的清雅超越,擺脫世俗祭祀中滿足欲念的內(nèi)容,使齋儀的重心由身體上的苦行轉(zhuǎn)向精神上

25、的超越。這大約是在士大夫道教中一直存在的趨勢,從劉宋時的三天內(nèi)解經(jīng)起,就一直在強調(diào)齋法以清虛為主,“夫為學(xué)道,莫染塵垢,內(nèi)則五藏清虛,降真致神,與道合居,能修長齋者,禁誡也”,它曾經(jīng)批評說,“今世俗祭酒所配符篆極多,朝謂我是大道之士,已成真人,不畏腌穢,又附經(jīng)言真道無所,人水不寒,人腌不穢,人兵不傷,謂已得道真”,指出這都只有“內(nèi)無邪念,神真充實,外無正事,玷之不污”。二、向世俗政權(quán)的低頭 道教授錄儀式:錄”在早期道教是一種“注冊薄籍”,是道籍登記薄。一但“授錄”即可受到神的保佑,因為一個人受了道錄,就在天神那里掛上了號,神就要負保佑的責(zé)任了。 太上童子一將軍箓-它是張?zhí)鞄熣慌扇氲雷畛醣厥艿?/p>

26、箓文 、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將軍箓-為陽箓授予男子 、太上正一靈官七十五將軍箓-為陰箓授予女子、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靈百五十將軍箓-統(tǒng)帥陰陽、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將軍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鳳破穢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斬千鬼萬神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氣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靈赤官斬邪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畢印箓 、正一四品治箓 、洞神三皇部法箓(天皇,地皇,人皇經(jīng)文內(nèi)容已省略,有需要者可與清龍子聯(lián)系) 、高玄部法箓 、靈寶部法箓 、靈寶五符 、老君六甲秘符 、八景天書 、諸天內(nèi)音 、五岳真形圖 、上清部法箓 、太上神虎符箓

27、 、太上飛步空常箓 、太上三景三奔箓 、太上黽山元箓 、上清靈飛六甲箓 、太玄河圖九星箓 、上清曲素決詞箓 、八威召龍箓 、招靈致真攝魔箓 、豁落七無真箓 、三元玉檢箓 景云二年(711)正月十八日,唐睿宗的女兒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在大內(nèi)歸真觀,正式拜道士太清觀主史崇玄受道。兩公主從一開始就越過了正一、道德、三皇等初級三階,直接受靈寶法篆。當(dāng)時筑壇高一丈二尺,“金蓮花纂,紫金榜,青絲周繞”,東南西北各用不同色澤的錦緞和羽毛為席褥,五方案各用金龍玉璧鎮(zhèn)住,在儀式中不僅用了很多金、香、錦,以及道教常用的筆、墨、紙、書刀,另外還有盤龍、舞鳳、瑞葉、蓮花等等香爐、香盒、香裝,還用了各種繡了圖案的絲織物來

28、覆蓋玉案。既有種種玉函來放置經(jīng)卷,又有各色錦囊來放置法篆,當(dāng)然還有各種神奇圖案的幡和各種象征的燈。二七日夜,行道禮誦” ,齋儀開始的時候就瑞雪飄花,將露真文的時候,又卿云浮蓋。這一天的四更,老君降臨并傳法給兩位公主。到儀式結(jié)束后,公主施舍了儀式上使用的床臥幾褥音樂器具及在俗衣服,“各五百副,絹一萬匹”等等,價值超過萬貫,而用于鎮(zhèn)壇的法物還不在其中。到了第二年(712)的十月二十八日,兩位公主更受五法上清經(jīng)法,儀式的盛大更超過前次,這時兩位公主已經(jīng)是道教最高等級的三洞法師了,所以,史書中玉真公主被稱為“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師”。中國傳統(tǒng)社會帝王為什么信奉道教? 中國封建社會,歷代帝王崇道者甚多,其中

29、尤以唐玄宗、宋徽宗和明世宗為最。唐玄宗狂熱地信奉道教,他曾遣使迎道士司馬承禎入京,親受法箓,并親自注疏道德經(jīng),認為“道德者百家之首,清靜者萬化之源,務(wù)本者立極之要,無為者太和之門”,設(shè)崇玄學(xué),令眾生習(xí)老子、莊子、列子、文子。另外,他還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每年依道法齋醮,又令道士女冠隸宗正寺,視道士為宗室。宋徽宗自稱是昊天上帝長子神霄君下凡,他示意道錄院上章,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他尊寵道士,為道士設(shè)立道官、道職;熱衷道經(jīng)的收集、編撰,多次下詔全國,訪求道教仙經(jīng),并親自為多種道經(jīng)作注;他還大修宮觀,傾心于封神祀神活動。總之,他集天仙、教主、皇帝于一身,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教主道君皇帝”。 明世宗也仿效宋徽宗的做法,自號“玄都境萬壽帝君”。他迷戀道士的長生廣嗣之法,親自齋醮,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